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渺小

.




香港詞人周耀輝在歲末的這首歌裡是這麼寫的,
原來最大的懷疑總有渺小的自己
 

 向蝴蝶知更
 向黃土灰塵
 向恩怨愛恨 向肉體靈魂 向芸芸眾生 
       我該說感謝 還是對不起
」。

第一次聽這首歌,大約是二0一三年最後一個月剛開始的時候,
每年的這個時間,總要為那個月份從大到小的瞬間來倒數計時,
雖然我不太會刻意去跟別人一起去喊十、九、八、七…之類的,
但在這個月裡,下意識好像都免不了會去趕點進度多做一些事。

今年也不例外,特別是前陣子沒事去數一下這一年讀了多少書,
結果發神經似地想湊滿百本,但用力讀了十三本書之後,
也只不過拚到九十六本而已,真是何苦來哉…

可大體來說,二0一三年做的事還蠻多的,
工作上異常地忙碌操勞,但成就感十足,
喜歡的、想做的事,完成的也還不少,
當然也還有些停滯不前的人生目標,
只是都不是非得完成不可就是了。

不太一樣的是,以前每次年末加減都會犯愁,
就是時間又流掉了但自己好像少了什麼或沒做到什麼,
這一次似乎就沒看得那麼重了,總覺得最壞就是停滯不前而已。

現在想想,也許這首歌有一點點功勞吧,
裡頭的一些詞句是這樣唱的,
最繁華的城市為何帶來最寂寞的北極熊
最純潔的孩子如何走過最骯髒的垃圾場
最混亂的回憶永遠讓我想起最專注的一剎那
最醜陋的世界偶然讓我看到最美麗的一首詩
原來最暗的天空總有最閃爍的星星
最暴烈的流徙難道為了成就最温柔的小團圓
最簡單的渴望從來不想證明最荒謬的大時代

還有最重要的…
原來最大的懷疑總有渺小的自己

這樣說來,覺得不好的事或許不見得就真得不好,
或者說至少可以從裡頭找到一樣正面或美好的東西。

在太陽底下、在辛波絲卡筆下的〈一顆小星星底下〉,
所有的一切是如此渺小,我們沒有餘裕去懷疑自己。




.

AKRU《北城百畫帖Ⅱ》


續作隔了三年才出版,才翻了第一回就發現有點搞不清楚狀況,只好找出第一集重讀一次,這才想起來,其實前作說得並不算多,雖然有四個短篇,但其中的兩個是分成上、下篇的一個故事,另外兩個短篇說的是百畫堂的由來與主要成分的故事,有點像是「設定集」,而且採用的是倒敘方式,真要看完這三個故事,才能夠完全搞懂某些細節。

但即使前作的內容少了點,作者卻把時代氛圍塑造得相當成功,再加上完整的註解,就算是年代與我們相隔久遠,那種懷舊心情依然是十分濃烈的。

醞釀了三年的續作,果然不同凡響。

作者將註解集中在每一回結束的篇幅中,是個不錯的想法,如果是小說,會覺得註解下在每一頁(或每兩頁,就是不必翻頁就可看的)比較方便。但漫畫因為以圖像來構成,頁面中文字過多總是不好,要翻到篇尾先看註解也不像小說那麼麻煩。

第二集一共收錄了五個短篇,再加上這次的附錄是用畫的,說的還是瀛洲詩社,要說是六個故事也可以。作者透過這些故事,將八十年前昭和時代台北城的風情和典故一點一滴地說出來,還伴隨著當年的重要的社會事件,結構上相當完整。

故事寫些什麼,就不多說了,每個短篇調性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最有感覺的是後兩篇的〈夜盜紳士〉與〈森之憶〉,尤其是前者,即使是日本漫畫界也不容易找到那麼有趣的短篇故事。

既然前作都在日本獲獎了,這續作應該就更值得期待了。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指縫間


電影《飛吧!蒲公英》中,宮崎葵飾演的仁子經常舉起左手,在受傷被繃帶纏著的中指和無名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中,窺看著遠方的某個事物。

有時在海邊,有時在公路旁,也可能透過車窗就注視著這種被框住的世界,仁子雖然是為了探索好友美紀自殺之謎,而與另一位好友素子以及剛結識的新朋友原木一起上路,但她似乎也在尋找自己的心靈定位,茫然無緒之下,不自覺地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找答案,然後變成了習慣。

仁子會在指縫間捕捉遠方的滑翔翼,也可能是海鳥,隨著目標的移動,緩緩地挪動左手,彷彿要將這種存在感牢牢地圈住似的。或許她也會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將這個狹小的空間當做是個鏡頭,細細地觀看一片片飄落的雪白。

在這部女性公路成長電影中,看到的總是一種極致的緩慢,畫面有時候像是曝光過度般,白晰透明到影像慢慢變淡,或者給人一種對焦不準的印象,眼前所見一直是模模糊糊的,但不可思議的是可以感受到某種靜致的平衡感。

這就好像手邊有個長鏡頭,想到就對準某個定點,或者定格,或者慢慢拉近,不然就是愈拉愈遠,就像自己有時候會舉起手來,將掌心對著天空或天花板,在張開的四個指縫間尋找可以補足心靈空位的東西。

幾個女生似乎找到了答案,仁子還接到告白電話,這下子應該是心滿意足了才對,但這回她不只舉起了兩指纏著繃帶的左手,還舉起了右手…






.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青山七惠《碎片》


讀青山七惠寫的故事,從來都不會有什麼負擔,她說的多半都是生活中看起來不太起眼的事,在生命中不過帶出一點小小的漣漪,只是這些平淡的小故事,總會在心裡刷出一道莫名的惆悵。

總覺得老爸像空氣般沒有存在感的女兒、即將完成終身大事卻不斷回憶起前女友的男子,以及因為遠方表妹介入新婚生活的夫妻,作者賦予這些平平無奇角色的也不過是單純的生命片段,他們在小說裡的人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只看到在某個特定時段之內、時間的緩慢流動,還有他們心中微小的變化。

就像女兒在拍攝以「碎片」為主題的照片時,原以為青木五金行的招牌、路邊的空罐或山峰的一角都是碎片,但突然來到昔日曾經來到的場所時,人生突然多蹦出幾個角落,父親才告訴她,眼前所見的其實都是某個東西的碎片。

而在男子不斷回憶著前女友的種種,甚至把未婚妻的印象與前女友重疊在一起,即使到最後,仍然頻頻回頭,這是他鑲在內心深處的一個記憶碎片。

終究還是考上東京的大學的女孩也是,見到賀年卡,總會想起那一年那對新婚夫妻個別帶著她參觀東京鐵塔的往事…

人生,就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碎片所組成的,作者只是撿出看起來一般般、握在手心裡卻會特別懷念或者餘韻十足的其中三片而已。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山白朝子《胚胎奇譚》


敘事結構是標準的「福爾摩斯+華生」,內容卻是帶點懸疑色彩的江戶時代獵奇故事,但真正的冒險主角多半是做為助手的耳彥,只是以旅遊作家身分活躍的和泉臘庵卻也有著相當豐富的個人色彩,像是容易迷路、愛把苦差事推給助手等等…

在小說的結構上,《胚胎奇譚》頗有標新立異的感覺,但作者的表現方式卻出奇地完美,原本屬於不同領域的小說要素湊合在一起,竟沒有任何違和感,濃重的時代氛圍與地域色彩,偶而在靈異或獵奇的故事中帶點能夠觸動到內心的成分。

雖然刻意用了「山白朝子」這個別名,但《胚胎奇譚》中,除了時代不同,感覺還是很「乙一」,尤其是〈絞〉、〈地獄〉和〈無臉嶺〉,那種調調更是不作第二人想。像是在〈絞〉中耳彥打死也不吃長得像人臉的魚肉,但在〈地獄〉裡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吃人肉,眼見的恐怖感遠大於明明知道但沒有說破的那種毛毛的感覺,完完全全就是乙一的風格。

九個短篇沒有任何一篇是平平無奇的,再加上有相當明確的主題連貫性,《胚胎奇譚》的可看性已經優於大多數以「乙一」為名的短篇小說集,閱讀性一氣呵成,魅力也不輸給長篇小說。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孰善孰惡的〈風暴〉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免拿來跟年初無論在口碑和票房都有不錯表現的《寒戰》比一比,當下的想法會覺得《寒戰》比較「好看」,這或許是因為《寒戰》帶著強烈的懸疑色彩,一開始就跟觀眾玩猜兇手的遊戲,雖然劇情進行到某個階段之後,要找出答案並不難,但整部片的節奏掌握得很順,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商業電影。

同樣以香港警察為題材,《風暴》似乎比較不刻意討好市場口味,劉德華飾演的高級督察呂sir在劇中甚至沒有妻子或女友,排除掉感情這條線之後,華仔演出這部電影的任務除了辦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性掙扎、價值觀的認定,以及善惡念頭之間的大鬥法。

《風暴》的劇情層次也不像《寒戰》那麼廣,不那麼轉折,也沒有太多吊人胃口的翻轉情節,最重要的主軸就是角色,導演和編劇所賦予的角色生命與演員表現成了左右這部電影成敗的重大關鍵。

而看完這部電影,會深深地被這些角色的魅力所折服。

《風暴》以華仔的呂sir與林家棟的陶成邦為兩條主線,一個是志向崇高的警察,另一個是屢屢犯案的罪犯,但這兩位昔日好友並非善者恆善、惡者恆惡。

誓言掃除罪惡的呂sir因為總是逮不到胡軍所飾演的曹楠,在做為線人好友死亡,以及線人智能不足的幼女遭虐殺後,理智線終於崩潰,忍不住捏造罪證陷曹楠入罪,爾後又放任逮到自己把柄的小混混氣喘而死。在案件急轉直下、釀成全城危機時,呂sir必須冷靜地指揮全局,又得面臨嚴苛的內心掙扎,善惡之分在那裡?為了消滅罪惡,真得可以不擇手段嗎?在這一幕幕迅速切換的畫面裡,華仔的表情與肢體語言氣勢十足,動靜皆宜,足見多年來成熟的功力。

但林家棟的表現絕不輸華仔,導演把感情戲分在他與姚晨這條線上,做為這角色脫離「惡者恆惡」的伏筆,雖然罪犯因為愛情而軟化、甚至有了向善之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老梗,但搭檔演出情侶的這兩位資深老手表現得不慍不火,在情緒的轉折上並不過分,特別是姚晨在街上巧遇正要開車犯案的男友,兩人透過車窗對望的畫面,十分之震撼。

嚴格說起來,《風暴》在前半段節奏較緩慢的部分,情緒的宣洩反而有點over,一直到後段大規模警匪槍戰的階段,角色發揮與劇情的磁場才真正完美地match在一起,或許看到香港市中心被搞得面目全非會覺得有點誇張,但畫面切換到呂sir或陶成邦時,每一個停格就是一個進展,兩人距離愈拉愈長的「對峙」堪稱是全劇最精華的部分。

當陶成邦死命地按照原定路線逃出生天時,呂sir的狙擊槍口已經對準這位老朋友,照約定必須放他一馬,但他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秘密,除惡務盡似乎又是理所當然…

到底呂sir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結局餘韻十足,值得細細品嚐,就不多說了…





.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百田尚樹《24號的奇蹟》


在耶誕夜讀完這五篇短短的故事,有種恍若似真的奇妙感覺,雖然知道這些故事都不現實,但是那種因為因為文字所帶來的溫暖感受,還是挺不賴的。

五個在耶誕夜發生的奇蹟故事,嚴格說起來只有第一話的〈魔幻鋼筆〉與最後一話的〈聖誕老人〉屬於奇幻故事,第三話的〈蛋糕〉在讀到最後一頁之前一直很有fu,只可惜最後安排讓年輕的主角以老態中安詳的病逝,卻顯得有點多此一舉,其實讓她以原來的面貌含笑往生就已經很棒了。

第二話的〈貓〉與第四話的〈計程車〉都是很單純、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故事,故事同樣感人又暖心,但比起另外兩個奇幻故事,好像稍嫌刻意了些,有種很強烈的感覺是作者刻意製造故事中的巧遇。

這本小小的書裡,最棒的故事應該是末尾、篇幅最短的〈聖誕老人〉,尤其在讀到最後的一行,那種強烈的內心衝擊至今依然有感,但那種衝擊卻又特別不一樣,會覺得這個世界上,醜陋的事固然多不勝數,卻還是可以看到如此美好的事。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野敏《果斷:隱蔽搜查》


《隱蔽搜查》的第一部以整個警察廳為背景,透過主角龍崎直也硬梆梆的直白個性,為日本警察制度的官僚制度進行了一次詳細到不可思議的檢視(應該說是讀者主觀認定的,事實上是否完全如作者所說則不得而知),但做為系列第一部作品,在敘事上免不了有些瑣碎,再加上案件與解謎的成分占得比重較低,如果不是對角色有共鳴,或是對日本警察制度有興趣,閱讀興緻不見得高。

但到了第二部的《果斷》,整個觀感卻產生了大逆轉。主角龍崎個性不變,但場景從警察廳變成了警署,光是場景就讓人感覺比較親切,以警署為中心,周邊連結了警察的本廳、高層,以及媒體、刑事案件與家人,警署的視角絕對比本廳來得寬廣,題材的層次當然也更豐富。

《果斷》最好看的地方就在於案件,解謎成分極高,事件初期就埋下了不少線索,最後的翻轉更是精彩好看,而主導案件的龍崎之所以能夠找出真相,其中的轉折也十分吊人胃口,他的心理狀況在妻子病倒、高層欺壓和媒體逼迫的多重壓力下,差點面臨崩潰,就在他正踏入懸崖的最後一刻,一個小線索、幾句調查員過說的話,甚至是勉強把兒子要給他看的DVD拿出來播放的動作,竟湊成解開事實的鑰匙,在閱讀的過程中,讓人緊張萬分、捏把冷汗。

在包圍歹徒,一直到下令攻堅的過程中,也不斷牽扯出警署與本廳立場的不同,警署設立搜查本部在過去的小說或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機會不少,但能夠像這本書點出這動作會大幅消化掉警署年度預算的,印象中好像沒看過。

這系列的第一部當然也是好作品,但第二部不只仍是傑作,市場接受度看來又會高出許多。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村上春樹《村上收音機2》


記得在前一部,作者曾經說過自己不太擅長寫隨筆,乍聽之下會覺得這個人得了便宜還賣乖,明明是自己有那種能力來寫出一本接一本超難寫的小說,竟然還要唉說對那種很多人都有習慣去寫的隨筆不太在行。

但現在想想這是生活態度使然,村上先生過去大概是沒有持續以這種方式寫作的經驗,但到了這「第二回」,甚至是之後的「第三回」,相信他應該不至於再去唉說隨筆難寫了。

村上春樹的小說難以定義又魅力十足,愛者恆愛,與其八字不合的卻也大有人在,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寫得比小說」這種論調就到處都是,我是不太贊同啦,畢竟散文對他來說框架較小,要傳達想法的容量也較淺,應該說沒有所謂那一種書寫型態比較好這種說法。

就像是他寫這種生活中的隨筆,又比散文更能放得開、更隨便,幾乎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有時候一篇隨筆中,前後稍微跳tone一下,寫的可能就是不太一樣的東西,感覺上輕鬆易讀、內容豐富飽滿,但能說寫得比小說或散文好嗎?

但閱讀《村上收音機》前兩部的心情,的確是非常美滿,作者的學識豐富當然沒話說,但更具魅力的是他遊歷各地的心情點滴與生活體驗,這些隨筆自然而然把這些都一一寫進去,村上春樹先生不斷地把自己擠出來給大家看呢!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孩子其實都知道的〈梅西的世界〉



一開始同樣比照辦理:全世界有孩子的父、母親都該看這部電影。

感覺看過的人,十個有九個是這麼想的。

我沒有過孩子,也沒養過孩子,但那麼多年來對於周遭的親子問題有過不少「旁觀」經驗,知道有些事其實很單純,但當事人往往跳脫不出來,甚至試想自己一旦真正面對問題時,可能也一樣處理得不好。

「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所以夫妻在爭執時,總以為孩子或許無感,兩人要鬧翻時只會說:「孩子跟我比較好。」然後一再數落另一半的不是,醜態畢露,這些劇情不只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種人生劇場中上演,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也已經看得太多了。

但孩子真得什麼都不知道嗎?

〈梅西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改編自十九世紀末英國作家Henry James的同名小說,原著場景是在當時的英國,而電影卻換成了現代的紐約,相對於一百多年前仍偏保守的民風,現代的紐約是個幾乎所有事都開放自主的世界,對許多人來說,婚姻要結就結、要離就離,再「自由」不過了。

但導演和編劇有點避重就輕地選擇了忽略環境與背景,而將所有劇情全都集中人際關係,也就是說,電影中的地點幾乎只有幾個梅西會固定移動的場景,印象中,與其他人相關的地點似乎只有梅西與繼父、繼母一同前去可以餵烏龜的公園水池。

當然啦!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的親子關係結構一定大不相同,一百多年前長輩的權威性相較之下更絕對,而父權又比母權更高張,但即使現在父、母親愈來愈「孝順」兒女,那種傳統「向下看」的自以為是觀念,其實並沒有改變多少。

這種「向下看」的感覺,在電影裡到處都是,父、母親的確都是愛梅西的,但他們卻是以那種自以為是的方式來愛著自己的女兒,而愛應該是互相、彼此的,這本來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但父、母親天生就對孩子懷抱著一定程度以上的優越感(或者說是優勢),彼此間關係常常倒向天平另一邊。

可是父、母親就一定什麼都有優勢嗎?體力是、能力是、財力和生存能力也都是,但心靈部分就不一定了。小孩的心思一向最單純,雖然很多事他們都不懂,但與爸、媽相關的部分,看多了、接觸久了,會有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意識,反而是大人的心和腦因為被工作和各式各樣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瓜分,能額外「思考」的空間往往極為狹窄。

在電影一開始,梅西似乎就隱約知道父親喜歡自己的褓姆瑪歌;為了怕母親送給自己的花被父親扔掉,梅西還把整束花藏在櫥櫃裡;父親要移居英國卻無法把自己帶過去,梅西早就猜得到,所以感覺上並不特別失望;梅西早早體會到身為搖滾歌手的母親的生活型態,對於她的來來去去與暴烈的情緒,也不以為意。

梅西應該也很早就知道她的繼父林肯、繼母瑪歌彼此有好感,而她是真正喜歡這兩個人(對於帥繼父,梅西甚至曾說「我愛他」)的,像是有一次瑪歌被鎖在門外,感受到梅西的父親之所以娶她是為了取得女兒的監護權,不禁痛哭失聲,要求林肯帶著梅西離開,但在離去前,梅西突然轉過頭撲向瑪歌,安慰這個真正關心自己的女孩。

夾在父、母親之間,甚至處在有點半強迫地被要求選邊站的處境,梅西從未有任何反抗動作,甚至有點逆來順受,對她來說,默默地接受一切似乎就是最好的做法,因此雙親仳離、各自再婚,到彼此再婚的對象互相喜歡,梅西一直都平平靜靜地接受這一切的變化。

一直到最後,梅西與林肯、瑪歌待在海邊的別墅,準備隔天搭船出遊,一償心願,夜半時分,母親來接她一起參加巡迴演唱,梅西生平第一次、為難地做出拒絕的動作,或許在這當下,母親才真正發現自己所犯的錯…

在原著中,梅西的確因為父、母親的自以為是,而將心轉向互相吸引的繼父和繼母,但梅西的另一位褓姆認為繼父和繼母在本質上並非完全為梅西著想,最後的結局是梅西與真正為她著想的褓姆在一起。

但時空轉換到現代,故事停留在小女孩與繼父、繼母在一起的畫面,倒是無可厚非,畢竟十九世紀末的保守環境要能真正接受這個案好像還真得有點難,但在我們目前所身處的世界裡,已無太嚴苛的道德包袱,且人情愈來愈淡薄,願意為對方著想,還是值得獲得回報的。





.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西澤保彥《袖套偵探》


第一次閱讀西澤保彥就碰到這麼特殊的題材,不知道是好是壞,類型是「安樂椅神探」,但書中的偵探卻不同於這類型作品中一貫滔滔不絕的解說案情模式,採用的是「點到為止」的方式,有時候甚至只透露一個關鍵、一個線索或一句話。

只要有簡單的線索就可以讓諮尋者自己找到真相,但針對不同事件,「袖套偵探」還是會提供不同份量的線索,像在〈緊急應變公司〉裡,基本上算是已經把事件完整的真相說出來了,不過這個事件似乎還真得很難用點到為止的方式讓諮詢者自己找答案,不過在這裡埋藏的感情還有趣的。

但說得太清楚好像也怪怪的,在後面的幾個事件中,偵探的角色在聽過案情發展後,竟可以鉅細靡遺地把真相說出來,雖說他有特別強調「好比說是這樣…」、「我是這樣推測啦」,但感覺上還是有點自以為是,有點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這認為」,不過這種神經質還蠻有魅力就是了。

以發行年份(2005年)來看,這本書還算前衛,不合常理的設定與噱頭還不少,但本格推理的部分,結構還算完整,倒也不算嘩眾取寵,閱讀樂趣十足。想到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能夠贏得市場,「袖套偵探系列」給人的感覺確實會好很多。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宮部美幸《忍耐箱》


讀完前半段的四個故事,會覺得宮部這本時代小說罕見地難以定義,〈忍耐箱〉與〈十六夜骷髏〉是鬼怪奇幻故事,但〈綁架〉與〈仇家〉寫的卻是江戶時代的庶民生活,雖然她慣有的時代氛圍還是很強烈,但調性卻有點怪。

等到讀完全部的八個故事,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寫的全都是小人物的「秘密」,而且在揭開這些秘密的時候,不是將答案留有餘地,就是拉出另一個謎,所有的故事幾乎都是開放式結局。

最後的〈砂村新田〉是時代味最淺薄的一篇,雖然看似切合江戶時代的民情,但即使是在現代,有過黑道流氓經歷的人還是很難完全避免被貼上標籤,而「埋藏在心裡的愛情」還是從古至今都不會膩的題材,如果把這個故事修成「現代化」好像也可以,不過宮部的這個小故事還是寫得相當感人,會在心裡留有餘韻。

如果以小說整體的一致性來看,拿掉〈忍耐箱〉與〈十六夜骷髏〉似乎妥當些,全部都以江戶時代庶民的日常生活為主題感覺會好一些,但是這兩個奇幻故事卻都精簡而有力量,尤其是做為小說標題的〈忍耐箱〉用簡單的方式就帶出人性中的兩極化欲望,在探究真相之前,必須承受著恐怖的心理壓力,僅僅大約二十頁的篇幅就說了一個豐富的故事。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今野敏《隱蔽搜查》


以日本警察制度為題材的小說並不稀奇,但能像這部作品這麼「大聲」、如此血淋淋的卻相當少。

警察的題材在日本文化界的曝光度都不低,警察的官僚體系、制度上的盲點,以及整個運作模式經常都是日劇和電影大肆發揮的材料。與警察相關的小說或影視作品所占比例之高讓人咋舌,恐怕在歐美和華文世界都望塵莫及。

日本的警察制度結構特別有稜有角,所以不太像歐美小說中那樣容易出現道德腐化、作威作福的警察,但也因為過於結構化,在制度下總會出現許多死角,這些死角也就衍生許多問題,不但釀成真實事作,也成了改編的素材。

過往的作品看到的多半是在「酸」日本警察制度的官僚化,但在《隱蔽搜查》卻是一筆鑽入整個日本警界的要害,將裡頭的東西全都掏出來給社會大眾看,所以故事的敘事模式雖然比較硬一些,但絕對可以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所以這本書對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沒有像日本讀者那樣有感覺,但這並不代表譯成中文就沒有價值,菁英主義給人的省思,以及主角龍崎直也的價值觀都是值得細細咀嚼的,尤其在最後龍崎的生活態度明顯有了鬆動,也為後續作品埋下伏筆。

第二部之後作品回歸主流的警察小說模式,就可想而知了。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不安可的安可之夜

.



當初在i-bon購票時沒想那麼多,就只是要搶票而已,
中午十二點開賣,下午一點多去7順利達成目的,
但晚餐過後就看到Legacy門票完售的消息,
年底滿四十五歲的ciacia雖然總說自己是過氣歌手,
但其實是個還蠻有魅力的傳說中的歌手嘛~

實際參與了這場闊別多年的演唱會之後,
才發現這次的經驗並不只是回味曾有的感動,
ciacia給的驚喜實在已經超過歌迷所能想像,
這絕對是我所經歷過最超值的現場演唱會。



花了一千元買的門票,得到的回饋有:

☆ciacia絕版專輯《她的。發光搖擺》復刻版
☆按順序演唱專輯中的十三首歌曲
☆宇宙超級無敵霹靂強的安可陣容
☆演唱會後一個個簽名簽到人群散去



ciacia說,看到這張專輯網路上價格亂七八糟的,
就跟同事講:「那演唱會我們來送專輯吧!」
所以她特別交代「不要拿去網路上賣了」,
要大家把這張CD留在自己身邊。


(印象中這張專輯之前在拍賣網的價格介於800~3000元之間不等…)


























演唱會是為了第二張專輯發行「10+1」周年而辦的,
一開始就決定必須按照曲目的順序來演唱,
其中有兩首曲子是從未唱過現場的,
這個場子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了…

真正讓我感受到強烈內心震撼的是,
過往她的歌都是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在聽,
偶而有朋友提及,多半也僅止於聽過這個人,
或者聽過她被《海角七號》選去當插曲的一首歌,
最多就是知道十五年前出道的成名曲〈分心〉
在我的生活圈子裡似乎沒有別人也一樣喜歡她的音樂,
但在這個場子裡全都是和我一樣的人,
總是跟著哼唱平常根本沒幾個人聽過的調調。

這是一種極度不可思議的感覺,
我試著把相同的模式套在自己喜歡的女歌手身上,
王菲,總覺得全世界都是她的歌迷;
楊乃文、徐佳瑩,她們的粉也是有夠多的;
再冷門點的嘛,陳珊妮、張懸、魏如萱,
生活圈裡都可以找到不少同好啊~

但聽ciacia的歌總是很孤單,就只有這個夜晚,
雖然一個人去聽演唱會,卻一點都不寂寞。



結束專輯全曲演唱、幕拉下,當所有人在喊安可的時候,
腦子裡想著大概再唱個二、三首歌就會結束了吧,
沒想到當幕一拉起,ciacia再度開唱,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阿翔(亂彈)、阿山(四分衛)、阿吉(董事長)和瑪莎(五月天)竟輪流登場,
一個接一個跟ciacia合作一首歌曲,瑪莎竟然還挑了〈雙人枕頭〉
一輪結束,按相反順序再來一次,但這回翻唱的全是英文歌,
等到八首安可曲唱完,最後竟然再來個〈自己餵狗〉的大合唱

這最後安可曲成了一記致命重擊,粉碎現場所有粉絲的理智線,
被點燃後已達到沸點的熱情全都釋放出來,榨得乾乾淨淨。



這場演唱會原本要在專輯十周年紀念的去年舉辦的,
ciacia說,所以這些好朋友在一年前就答應要來捧場的,
不同的是當年為專輯負責吉他演出阿翔因為準備發新專輯,
無暇為演唱會伴奏,只能來當演唱會嘉賓。

這次的「10+1年紀念演唱會」後來因為反應熱烈,追加了兩場
嘉賓組合換成ciacia經常合作的黃小楨、Lisa和奇哥等人,
雖然還是很有看頭,但總沒有這一回如此夢幻,
記得上次看到這種組合得追溯到金曲獎的演出了…

最後的安可曲要再安可一次,
還要再等十年嗎?







.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伊坂幸太郎《夜之國的庫帕》


這個故事一開始會讓人想起《奧杜邦的祈禱》或《LUSH LIFE》,但讀到中後段,卻不禁覺得更像是《魔王》與《摩登時代》。

會說話的貓,馬上就讓人想起《奧杜邦的祈禱》裡的稻草人優午,雖然貓是生物、稻草人不是,但那種感覺很接近,不只是擬人化,還有作者那種擅長架構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觀的特質,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故事的展開是以「貓說」的方式來進行,在貓說的國家裡,還有人與貓的兩種視角,其間還有老鼠出來串場,在這個國家裡所發生的事,都是貓說給「我」聽的,這些故事與「我」原本並無關連。

「敘述性詭計」對伊坂幸太郎來說應該不是一個必要的模式,感覺上他似乎是有需要用到才用,因為在後期的作品中已經不太常見,所以讀者大概也忘了他在這方面其實還蠻有一套的,當年的《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就不知騙倒了多少人。

於是,在這部新作裡的「敘述性詭計」就讓人有點不設防了,但事實上在書的一開端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當「我」漂流到荒島時,遇到一隻名叫「多姆」的貓的時候,作者是如何描敘的…但按照一般的閱讀習性是很容易忽略最初一些細節的。

只是到了「我」跟著多姆回國解救同胞時,線索應該算是完全曝露出來了,「我」為什麼不怕鐵國那五十多名士兵?這應該說得很清楚了。

但這個故事的解謎成分並不僅止於這一面,國家裡所發生的事、庫帕之謎,在「貓說」的敘述中藏了許多線索與不少不合理之處,還有另一條以庫帕士兵為第一人稱的部分,在進行至多姆回國、「我」在城外待命時,一一解開。

而解開的真相,正是這個故事之所以像《魔王》和《摩登時代》原因,民眾對於國家意識的認知一直是個很嚴重的盲點,為什麼對國家形態或組成那麼不了解、看不透統治者的本質,還可以對這個群體如此地「盲從」?這件事自古至今依然不變…

故事裡的國家就是現實世界的縮影,自以為瓜分世界的一半、自以為待在這個國家中位於中心點的城市裡,事實上只是一個僅只於敵國領土五十分之一的彈丸之地,而領導者看起來英明仁慈的形象,其實只是個人訴求想要凌駕在眾人需求之上所刻意塑造出來的…

好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作者最後也解開了庫帕之謎啊~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四》


場景突然從南詔拉回神都,域外的戰場直接切到政治角力,一下子有點不習慣,黃易這部新作在結構上似乎與過去的主力長篇大作不太一樣,有點像是角色扮演遊戲中的一道道關卡,在這些關卡中各有不同的難題,必須靠著各種能力、甚至是運氣來解決,這是這些一個個接著而來的難關又是環環相扣的,每次的連接都能故事更推進一些、或是解開原本迷離的局。

故事果然也回歸到李唐與武氏勢力的消長,作者終於讓故事主軸轉移到歷史路線,武曌態度的轉變來自於龍鷹等人在域外一連串的豐功偉業,這位偉大的君主終於體會到情勢之不可逆轉、懂得遵循歷史演變的準則,這點作者拿捏得頗為精細,說服力也夠。

上官婉兒算比較讓人意外的部分,但也算是黃易高明的部分,在先前的故事中,這位歷史上知名的才女似乎不太著力、有時甚至給人可有可無的感覺,但在卷十四中形象完全逆轉,同時給人可怕與可愛的印象。

卷末的發展應該也不讓人意外,武曌找到了「破碎虛空」的真憑實據,到底她最後會不會破空而去?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啊~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伍兩柒《搶神大作戰》


讓人驚奇的本土大作,水準與完成度完全不輸給歐美或日系的暢銷奇幻小說。

能夠稱得是「大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作者對於本土意識的堅持,但他所採用的並不是我們常看的那些以濃郁的情感與喚起讀者共鳴的方式,而是回歸最簡單的模式、我們小時候就讀過的─「歷史」與「地理」。

但畢竟是奇幻小說,作者在基礎的地域性和某些時間軸的設定下,還是加了許多原創要素,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與傳說故事裡,追加了山精、海怪、河妖和昆蟲等等,雖然多少還是看得到宮崎駿的影子,但總是給了我們這個小島一個專屬的傳奇故事,而且又如此有趣,實在讓人驚喜。

伏筆的部分也留得很多,有些橋段說得不是那麼清楚,倒是沒啥關係,留著以後再說也不錯。以敘事模式來看,感覺上像是有要寫續作的樣子,希望作者別讓我們失望了。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阿寶

.



周五夜晚結束工作,回到家裡已經過了十點,還在唸小三的外甥來開門,「你怎麼還不睡」我問,「明天可以睡晚一點,禮拜六啊~」他說。

放下背包來到客廳,阿寶還趴在母親準備的小床上,一陣全身乏力的樣子,看了讓人難過,這陣子總是這樣,但又能如何…年紀大了啊。

在母親催促下去洗澡,因為邊洗邊思考一些問題,花了比平常稍微多一些的時間,等到走出浴室,母親說:「走了…」

喔,阿寶走了…




阿寶是一隻金黃色的波斯貓,在搬到現在的住處之前、還與我弟一起住的時候,就跟阿寶和另一隻小牠三歲灰色叫「DiDi」的同種貓相處了好長一段時間。

跟我弟各自搬出來之後,偶而到他家作客都還會看到這兩隻小傢伙,後來弟弟跟女友分手,與十年前認識的女生重逢、交往、結婚,然後初為人父,又因為新生兒不適合與寵物相處,只好把阿寶和DiDi送到友人家裡代養一段時間,再過些時候,友人的處境已不適合養貓,只好再送回台中老家與母親作伴,這已經差不多是三個月前的事了。

只是再見阿寶卻讓我嚇了一跳,怎麼瘦成那樣…雖然還是一付活蹦亂跳的樣子,但整個尺寸少了快一半,看得人一陣心酸,這才想到阿寶年事已高…




趁著這一整個禮拜到台中出差,周四晚間回到老家過夜,沒想到竟趕上隔天深夜送阿寶最後一程。

母親說,她是發現DiDi過去跟她一直唉唉叫,才發現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阿寶已經斷了氣。

隔天一早,送阿寶出門之前,DiDi一直在阿寶的小床邊磨磨蹭蹭,離開的時候,依然喵喵喵叫個不停,畢竟相處十多年的同伴走了…

其實十八歲的貓,真得算是長壽貓了,換算成人類的年齡,已經活了九十歲,雖然感傷,但也該慶幸牠壽終正寢到另一個世界才對。

只是在發生的當下,總會感慨生命型態的差異,就在我們以一定速率將日子往前推移的時候,卻有著不同種的生命體正在加速地走向盡頭,而我們與時間不同調的牠們原本大可不相干的,但任性的我們卻總要牠們來相陪…

這樣說來,傷心難過真得只能怪自己了…




但在這個時候,除了想起以前與阿寶一起生活時的點點滴滴,那段時間裡所發生種種歡樂或悲傷的事,也不斷地在腦海中浮現,只不過世事已非,不只回憶中的畫面幾乎都不可能重現,裡頭的人、或者場景,很多也都難再找到蛛絲馬跡,阿寶的離去,因此更像是與那段歲月做一個切割…

也就因為這樣,惆悵感傷或許就是加倍的了,但也可能只是身處在秋天的一種錯覺而已。










.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米澤穗信《兩人距離的概算》


書名的意義與原本所想的有頗大差距,一開始會以為重點在於千反田、奉太郎的關係,看了故事簡介後才知道並非如此,大概知道作者應該是以馬拉松比賽跑者的間距來丈量人與人的關係,但讀完整本書,才發現米澤寫得比想像中的還要深刻。

古典部的四位成員升上高二,原本相處融洽的新社員大日向友子突然想退社,為了解開這個謎,奉太郎決定在學校的馬拉松比賽中搜集線索,先出發起跑的他必須算好時間和距離,一一讓社團好友「追」上。

奉太郎在比賽中問到的訊息其實不算多,卻都很關鍵,作者在整個過程中以穿插倒敘的方式,描述出大日向在過去與古典部成員一同參與的幾個重要場景,這些場景所發生的事才是重點,奉太郎就靠著新的關鍵線索,將那些已經發生過的事連結起來、想起來。

比較有趣的是那些插敘的段落,每一個都可獨立成為一個短篇的日常推理,但是解決事件的真正線索卻又埋藏在這些日常事件中,而且藏得相當隱諱,很容易就被略過。不得不說,米澤穗信在文字運用與結構布局上的拿捏,已經愈來愈成熟了。

結局讓人有些意外,題材是日常推理,背景在校園,但大日向所背負的卻有點超乎想像,末尾的急轉直下很突然,甚至出現了真正的犯罪事件,要解讀真相、將所有線索連在一起,情緒上的轉換需要一點時間。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宮二

.

第五十屆金馬獎終於揭曉了,在所有入圍的電影與個人獎項中,最在乎的就只有《一代宗師》的章子怡了。

五位女主角的作品中,顏卓靈的《狂舞派》至今尚未有機會觀賞,其他四位入圍者,舒淇和鄭秀文表現相當精彩,但比起章子怡,恐怕都得遜色三分。

章子怡的宮二,堪稱是華人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演出之一。


原本我並不是特別欣賞這位一出道就咄咄逼人的天之驕女,對她過去在某些場合的發言和行為,甚至有點感冒,但個人的觀感是一回事,表演所呈現出來的應該是另一回事,可一般來說,看電影是很難完全不摻雜私人情緒的。

但神奇的是,一旦看了《一代宗師》,看到的只會是宮若梅、宮二,原先對章子怡這個人的想法,好像一切都從零開始了。


化身成宮二的章子怡,動靜皆有戲,或許她的肢體動作看來不特別強烈、表情也不算豐富,但每一個眼神流轉都是一幕天地,每一句對白都蘊藏著豐富的情感,眼神與聲音都是戲。

或者說,章子怡在這部電影中,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生命態度,但這種態度的型式並非始終如一。年輕的宮若梅,對自己、對天地都有某種定見,約戰葉問,小勝一招,漾開的神態瞬間轉化成甜淡的笑容,留下迴轉一世之情。爾後的宮二,見過了天地,為報父仇,卻不得已切斷了見眾生之路,沒了眼前路之後,只能留在一己的身後身。

章子怡就與宮二畫上連結,不管是在雪地裡踏出的八卦掌步伐,還是除夕夜決戰中與奔馳中列車相伴的敖氣,或者是最後看似不經易脫口而出的告白,都是她自己生命態度中一幕幕的眾生相。



.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畠中惠《娑婆氣》


以妖怪為主角的故事當然不少,但是像《娑婆氣》系列這樣以妖怪構築世界觀的主流大眾文學小說卻相當罕見。

宮部美幸小說中的鬼怪擁有的多半還是人心,所有的妄念與溫情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在《娑婆氣》裡的妖怪多半由百物幻化而來,妖怪的世界和思想邏輯與人大不相同,在第一部的故事裡,體弱多病的主角就是透過妖怪的觀點來看出事件的真相。

但小說之所以會好看、會這麼受歡迎,還是在於妖怪的擬人化,在這系列小說裡的妖怪,個性與態度仍是來自人的行為模式,但存在的形式、對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都有其專屬的觀點,當然那些「特殊能力」就更不用說了。

第一部的連續殺人事件,就在人、妖的各種念頭糾結下而發生,妖怪跟人一樣有怨念和貪念,但也可能和人一樣有情有義,但行動模式和畢竟不同,因此初期解謎時純粹以人的思維模式來運作,當然會碰上瓶頸,等到一些不可思議的點連結起來,一太郎才把矛頭指向妖怪。

這當然也還是一部解謎推理小說,雖然不太可能推論出兇手的身分,卻可以找出某些「準則」和「定律」,事件所提供的線索總是可以動到腦袋裡的灰色小細胞,將真相推敲至某個程度。

雖然故事裡還是看得到厲鬼,但眾多極具個性的妖怪讓人讀得特別開心,尤其是鳴家碰到護身符嚇得躲到角落的樣子,感覺可愛極了,人比妖怪可怕還真是中肯,妖怪給人的恐懼感是直接的,但人心的深沈卻是防不勝防…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2013秋季日劇不負責隨便講


這一季的品質還不錯,追了八部都好看。
先按自己的排名隨便講幾句。








1《安堂ロイド~ A.I. knows LOVE》
 
中文:《A.I.人工智慧男友》
cast:木村拓哉、柴崎幸、大島優子、本田翼、桐谷美玲

請來EVA導演庵野秀明,果然一整個電影和動畫的完整世界觀設定。
卡司強到不可思議,更出色的是劇本讓每個人都很有得發揮。
收視不如預期只能說調性還是跟這種趨勢劇族群不合吧…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2《東京バンドワゴン~下町大家族物語》
 
中文:《東京風潮~下町大族物語》
cast:龜梨和也、多部未華子、玉置浩二、ミムラ

原著太強了,日劇不但拍出原味,還追加更多人情味,好看極了。
玉置浩二的演技只會喊「love」沒關係,現場演唱和片尾曲實在太犯規。
明明卡司還不錯,原著是暢銷作,收視率低得讓人想不透…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3《刑事のまなざし》

中文:《刑警的眼神》
cast:椎名桔平、要潤、松重豐、小野百合子

藥丸岳短篇名作改編,深入人性、寫實感十足,解謎成分也相當高。
椎名桔平你不是《推理要在餐後》裡的風祭警部嗎?太強了吧…
卡司不好?你在乎喔…好看就好了~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4《ドクターX〜外科医・大門未知子〜》
 
中文:《派遣女醫X第二季》
cast:米倉涼子、藤木直人、內田有紀、西田敏行

米倉涼子美腿無敵、個性夠屌,口頭禪酷,醫療劇就屬你最懂市場口味。

加入藤木直人是其次,強的還是一堆老戲痞,包括內田有紀。
在某種程度上跟《半澤直樹》一樣,讓觀眾大喊爽啊~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5《クロコーチ》
 
中文:《黑河內》
cast:長瀨智也、剛力彩芽、渡部篤郎

出乎意料之外地好看,每追一集就掉到新的迷宮裡,很過癮。
長瀨智也的演技真不錯,跟渡部篤郎這種老江湖比起來並不差。
再度見識剛力彩芽的一號表情,這部戲裡的造型也不太優…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6《リーガルハイ》
 
中文:《王牌大律師第二季》
cast:堺雅人、新垣結衣、岡田將生、小雪

比起第一季差太多了,不合理的地方不少,但娛樂多還是好追。
受不了羽生律師(岡田)的win win,一點都不切實際啊~
可以叫半澤直樹來讓古美門律師下跪嗎?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7《海の上の診療所》
 
中文:《海上的診療所》
cast:松田翔太、武井咲、藤原紀香、戶田惠梨香

光是看瀨戶內海的風景就值得了,賞心悅目的程度完全不輸旅遊節目。
松田翔太演這種痞痞的角色挺合適的,但拍成花痴刑警醫療版還是怪怪的。
武井咲造型亮度夠,但讓人在意的還是「隱藏頭目」戶田惠梨香啊~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8《ミス・パイロット》
 
中文:《駕駛員小姐》
cast:崛北真希、相武紗季、齋藤工、櫻庭奈奈美

如果不知道為何古美門說黛律師是晨間劇女主角,那看這部就懂了。
崛北真希的頭上有聖光啊~
齋藤工的特殊調調不適合演男主角啊…

收視指數:★★★
推薦指數:★★★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小路幸也《東京下町古書店 vol.1》


舊書店的題材總是吸引人,日系解謎小說中以舊書店為題材的,米澤穗信的《追想五斷章》牽扯了一個重大秘密,三上延的《古書堂事件手帖》以隱藏在舊書裡的謎題,來拉出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小路幸也的《東京下町古書店》卻是以人為引子,來找出他們背後的故事。

這本書稱得上是一本療癒,卻也是不折不扣的解謎小說,春、夏、秋、冬的四個故事裡,除了最後的事件目的在於讓情節有所進展,前面三個故事寫得還蠻吊人胃口的,但卻又不是很緊張的那種,到頭來好像也都不是那麼嚴重的事。

舊書店加咖啡屋的型態不算新鮮,但是把搖滾樂和閱讀連起來,文藝氣息還蠻重的,如果再提到角色中有畫家、退役空姐、導遊、傳說中的歌手、感覺上像是要給文青看的書,不過,故事還蠻單純的,讀起來毫不費力,也還蠻適合青少年的。

作者對於舊書店所在的下町風情,描寫得很有味道,建築物的結構、鄰居之間的互動,還有寵物的生態,雖然提到的不多,但感覺很強烈。

比較奇怪的是故事以過世的奶奶為第一人稱來進行,捨不得離開這個家的奶奶,只有長孫阿紺在佛堂時能與她的魂魄交談,但這個梗目前感覺可有可無,似乎有點多餘,但這畢竟只是系列第一部作品,或許續作會有所發揮吧。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說到誤解,



印象中似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太嚴重的事。

但所謂的不嚴重並不是說完全不在乎,
多半只是覺得「好吧!那就這樣吧!無所謂…」
不過如此而已。



好比說,有一次在辦公室裡跟同事聊到小說,

好像是因為當時在播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日劇,
我們就提到原著如何如何還有對方問我手邊是否有書。

沒想到部門排名第二的長官突然開口:
「你還會看書喔?你不是都只看漫畫嗎?」

第一時間我是懶得講什麼,
印象中應該是有回個什麼「還是會看一下啦」之類的,
反正就是覺得被這個人這樣認定也沒啥損失,
真正的熟朋友根本不會這麼說。

沒想到另一位平常沒私交的同事突然冒出一句話:
「不要小看人家,他看的書非常得多。」


結果我反而嚇了一跳,後來他說是因為看到我的部落格,
但當時那個部落格知道的人實在不多啊~
大概是因為在其他網頁上有被設連結而連過去的吧…



還有一次是有個線上遊戲廠商來洽談合作事宜,
負責接頭的同事告訴我:「待會你一起來聊聊吧。」
理由是我很愛打電動,對遊戲相當熟悉…

我不否認電玩遊戲是平常的休閒娛樂之一,
以前有段時間下班回家都會玩一下遊樂器或電腦,
但即使在玩得最頻繁的時期,
休閒生活中比重最高的還是閱讀。

現在的話,雖然我有PS3和PSP主機,
但會玩的遊戲都局限在某些系列,
有喜歡的新作品,短時間內可能占生活最大比重,
但長時間來看,恐怕還排不進前三名。

最重要的是我沒玩過線上遊戲,
包括臉書和LINE的遊戲也都完全沒嘗試過,
以現代的生活型態來看不碰這些不能說是愛打電動吧。

會被誤解大概是因為我對電玩訊息還算熟悉,
還有那位同事知道我過去接過電玩相關的案子…



前兩周在工作場合碰到一位正在請長假的男同事,
雖然我跟他不算熟悉,彼此也不是太了解,
但一段時間未碰面了,多少總會小聊一下。

閒聊時注意到附近有一位外表清秀、沒見過的女性同業,
同事於是跟我說:「為了你的幸福著想,我派你去搭訕她。」
我笑笑著沒理他,但他並沒有停止虧我的動作…
「總比你每天窩在電腦前好吧…」
「天天看A片、看連續劇,是找不到對象的…」

聽他這麼說,我突然想起之前參加他的婚禮時的畫面──
表情略顯得意地跟我說:「你喔!加油吧!」

碰到這種事,除了苦笑,又能如何?
總覺得人就是這樣,愈是自以為是的,愈難改變,
有些人一開始就錯誤地解讀某件事或某個人,
但這種誤解卻一直強植在腦海中,
完全不知道自己其實不了解這人或事。

這個人就是這樣…
平常就不熟,久未見面,又知道我的現況了?
又是那來的根據說我天天宅在螢幕前的?
是什麼邏輯認定我必須努力去找對象的?

但還是一樣的想法,對於被這個人誤解,
我沒有太多遺憾、無奈或難過的感覺,
只是覺得「你高興怎麼說就去說吧。」



說到誤解,真正造成的傷害的狀況也不是沒有,
但印象中好像都是發生在一段關係即將終結的時候,
不是自己早就懶得解釋,就是溝通之門被關閉了,
只是這種時候多半已經處在水深火熱的狀態下,
因為誤解所造成的傷害比重也就被稀釋了。



比起誤解,不信任才是真正殺手級角色,
誤解還只是認知上的問題、是把某件事弄錯了,
但信任感的流失卻是對方明明已經清楚是這樣,
卻始終無法給予認同…

更進一步的解釋是…
這必須是在彼此相當closer的狀態下,
像是伴侶、親子、摯友這些內心貼近的關係,
一旦少了信賴,傷害就排山倒海而來了…

但既然那麼close,為什麼會不被信任?
啊就沒辦法啊,這種狀況就是那麼多,
不管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別人身上的,
那麼多年來一直讓人耳根和心頭都不太清淨。

「明明就是這樣,你為什麼還不相信?」
「都已經掏心掏肺了,你還要我怎樣?」

每次這麼喃喃自語,
偏偏就是最無法跳脫出來的時候,
常常都陷入極端的本位主義,
總是要到過了很久之後,
才意識到問題其實沒那麼偏頗。









唉,
這個人,真是麻煩死了~


.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杜鵑鳥的蛋的是誰的》


相信在開始翻閱這本書之後,很快就可以知道小說的書名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作者在當事人的心理層面也做了頗為深刻的描寫,幾個事件關係人在事件所觸及的不同角度上所發生的內心掙扎,還算是蠻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同。

問題出在解決事件的合理性上,尤其是兇手的心態和犯案動機,簡直是不可思議。

先撇開真兇不談,就以緋田宏昌的妻子智代自殺事件來看,如果她真得是因為自己流產去偷走別人的嬰兒,然後在心理負擔日益加重之下導致精神無法負擔(就像書中緋田所推測的那樣),那還說得過去。但事實上,智代並沒有偷走別人的小孩,反而是接受了好友臨死前的託孤,這樣她那來的自殺動機?而且既然有所寄託,理論上精神力量會更強大才對,犯憂鬱、自殺這種結果,簡直是顛倒是非的邏輯。

再來說小說結構的部分。故事重點主要擺在緋田父女身上,但在敘事模式上,鳥越伸吾的部分很容易讓人誤解在整個事件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份量,雖然事後證明這條線的確是個關鍵,卻只是「配角」,整個平衡感讓人覺得有點怪。

當然硬要解釋成是作者的獨特文字架構或是欺騙讀者、轉移注意力,那也沒關係,但我覺得鳥越伸吾為了滑雪而無法去接觸自己喜歡的音樂,造成無可奈何、心情不佳,讓父親挺而走險,根本就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按一般常理來看,伸吾一邊滑雪、一邊把吉他和音樂當成休閒才是合情合理的,雖然有點無奈,但為了生計應該可以撐下去才對,再說按作者的寫法,他並未非滑雪全無興趣,只是因為無法做其他喜歡的事才造成排斥感,就這樣要醞釀成父親去做壞事的氛圍,老實說,說服力真得不太夠。

最嚴重的問題當然在於真兇。

發現老爸有外遇,還有了私生女,不爽是一定的。發現老爸外遇的對象偷走了自己的媽媽所生的妹妹、然後自殺並害死了這個妹妹,會怒也是合理的。為了害怕母親知道真相,只好忍一忍,而自己也不恨那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因為她是無辜的。

因為該恨的人死了,那到底要恨誰?只好恨老爸了。剛好又發現自己有白血病,所以心中恨意頓時得到宣洩,因為這一定是我這老爸該有的報應,接著卻又發現這老爸去找那個未曾謀面的妹妹看能不能幫自己進行骨髓移植,喔!這怎麼可以,這樣自己說不定會得救,就不能報復老爸了…

然後只好去想辦法害這個妹妹受傷,那就不能捐骨髓了,哇咧,沒想到竟然害到老爸,啊既然恨老爸,那害到他不就剛剛好?這麼剛好的話,那自己可以去死了,但最後還是要先確定老爸真得死掉才行,不然真相會曝露出來,嗯,老爸死了,那自己也可以死了,死前還編了個理由保護了老媽和那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多麼完美啊!

這…這到底是什麼邏輯?
是那一種高等生物的思維模式?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三》


卷十三有兩個重點,一是攻城戰,一是隔世情緣。

攻城戰十分精彩,大概是黃易小說中最精彩的一次,其他武俠小說中,金庸《神鵰俠侶》中的襄陽圍城戰亦是扣人心弦,但這是個人色彩極濃的戰役,形態大不相同。

《日月當空》裡的風城攻防戰地處偏遠的南詔,戰事有著濃濃的異域色彩,這場戰役又結合了各種組織戰、巧技奇謀、各式攻防器具、武技與玄幻,兼之風城本身結構獨特,整集的故事幾乎都在說這一戰,但戰場變化高潮迭起,讓人看得好不過癮。

龍鷹仍是主力,但風過庭以及與他有著隔世夙緣的月靈更是牽一髮動全局的角色,作者在這段宿緣所下的功夫完全不輸給攻城戰,不管是「庭哥兒」與「公主」的對手戲,還是龍鷹協助好友與這位大鬼王轉世的奇女子鬥智,都十分有趣、好看。

唯一可惜的是這一道關卡的大魔頭宗密智總覺得氣勢不太夠,書裡盡可能地描敘他有多厲害,但從頭到尾他都落在下風,雖然這一戰打得久,感覺上天平總傾向龍鷹這一側,大魔王只是仗著人多而已。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米澤穗信《虛幻羊群的宴會》


讀完這五個短篇,腳都軟了,這真得是米澤穗信嗎?

米澤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日常推理,但嚴格說起來,他的作品都不太符合輕推理的特色,「古籍研究社系列」與「小市民系列」多半都以日常謎題為主,除了部分短篇故事之外,事件的結構往往不比一般犯罪事件簡單。但再怎麼說,作品的口味都不那麼重。

在他出道的五、六年之後,作品突然多了一條懸疑、詭譎和驚悚的路線,與原本的日常推理齊頭並進,2007年的《算計》口碑不錯,市場上也有相當不錯的反應,這個結合「密室」與「大逃殺」要素的作品比起過去的日常推理,已經是完全兩極的風格,沒想到《虛幻羊群的宴會》口味更加濃重。

這本在2008年發行的作品雖然是短篇集,但結構特殊,勉強算得上是一部長篇小說,整本書有著濃濃江戶川亂步式的獵奇風,但米澤在處理上頗具新意,篇篇都強調結尾的翻盤或驚奇,可是感覺並不勉強,讀起來不太像是刻意要用這種方式。

而全書的精華就在這些結尾的翻盤,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意外的結局或顛覆原先邏輯的發展,還有一種腳軟、頭皮發麻的感覺,尤其是在最後兩篇的〈玉野五十鈴的榮耀〉與〈虛幻羊群的宴會〉。

其實五個短篇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件或謎題,但作者在氣氛掌握上十分到位,在那種調人胃口的緊張感醞釀到最高點時,突然來個一著,然後嘎然而止。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惡作劇之神的〈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



☆彩蛋兩枚…

請務必耐心等到片尾所有工作人員名單都跑完再閃人,有兩段隱藏劇情,也就是俗稱的彩蛋,這兩小段都還蠻重要的。


☆換個導演真得有差那麼多嗎?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之下先後看完電影的一、二部,應該會有很種很強烈的感覺:「製作團隊好像不太一樣。」

第一部雖然有足夠的娛樂味,但人物個性刻劃得過於單調,尤其是做為主角的索爾,從故事開頭的不成熟和幼稚,經歷挫折後覺醒,這個過程其實很有得發揮,但劇本賦予他的呈現方式過於僵硬,反而突顯了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的肌肉(…)。洛基略優,但表現仍不如後來在《復仇者聯盟》,明明是同個角色、同一個人來演啊…

第二部給人一個逆轉的印象,角色獨特,劇情深度夠,平衡度拿捏得好。進步最多的部分在於特效與視覺設計,這方面在第一部是一大敗筆(1.5億美元不知用在那裡去了…)。

導演確實換人了,但第二部的導演Alan Taylor卻是個電影生手,只是他在電視影集上卻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作品包括《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慾望城市》、《黑道家族》和《無聊至死》等等。但他就像英國電視劇導演David Yates接下《哈利波特》電影時那般聰明,能夠掌握系列作品的特色與精髓,不但吸收了近年來漫威英雄電影的成功要素、掌握系列作品的時間軸,也給了幾位主角豐富卻對立的個性。

其實編劇也換人了,第一部的導演是Kenneth Branagh,他的功力似乎不差,有也過好作品,拍出來的品質不如預期,或許多少與整個團隊的能力有關吧…


☆相信每個人都愛洛基~

在北歐神話中,洛基一般被歸類為邪神,但事實上卻不是罪大惡極的那一種,比較中肯的說法是,洛基是惡作劇之神,狡猾、詭詐且聰明絕頂,並擁有多種形象、擅於變化,是神話故事中最出名的劫難「諸神黃昏」的引發者。

洛基本身善惡兼俱,眾神得到祂不少幫助,索爾的雷神之鎚就是祂所轉贈,但洛基的惡行都過於「大條」,不管在神話領域與千年來所傳給世人的觀感,都是完全偏向於負面形象。

如果以北歐神話的基礎設定來看,電影《雷神索爾》第一部中的洛基刻劃得並不算成功,整部片只看得到他的「仇恨」、「嫉妒」與「野心」。但《復仇者聯盟》中的洛基,形象完全改觀,做為大魔頭,他給人恐怖、無可奈何的感覺,行為舉止卻十足地輕佻,神情中常常流露出「看好戲」的樣子,與索爾面對面時又帶著複雜的情緒,看得出他對這位兄長又愛又恨。

但真正最成功的洛基卻在這部新作中。在不到兩小時的劇情裡,導演給了洛基善、惡兩種面相,看完電影之後,可以感受到何謂亦正亦邪的角色,面對索爾、奧丁與養母,洛基帶著完全不同的情感,各有成分不一的內心掙扎。這裡的洛基不再無所不能,惡作劇的心態害死養母,罕見地出現了頹喪的形態,在隨後的戰役中卻將個人色彩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直到最後,還是給人心機深沈、高深莫測的感覺。

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在這三部電影中的表現一再進化,他所飾演的洛基已經成了英雄電影中,繼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小丑之後,最成功的反派角色。


☆娜塔莉波曼的美麗與哀愁,

以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的身分地位,大可不必來演這類不太需要演技的角色,事實上她的確是個可以不需要賣座電影的演員,在第二部拍攝之前,一度傳出她可能退出,但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最終還是接下了珍佛斯特這個角色。

雖然第二部裡的珍比起第一部的發揮空間大一些,在末尾的格林威治戰役中還扮演了左右勝負的關鍵角色,但份量還是遠遠不如索爾與洛基。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娜塔莉波曼用不太到演技,那乾脆就讓她美美的吧…

以「美型」和「帥氣」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應該是她生平相當出色的一部。

第一部因她而增色不少,第二部品質大提升,所以娜塔莉還是演了一部好電影囉。接下來就靜待她與克里斯汀貝爾(Christain Bale)、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和魯妮瑪拉(Rooney Mara)等人所演出《永生樹》導演Terrence Malick拍攝中的二合一套片了。

(這段標題是純粹打屁用的啦…)


☆喔索爾你總算轉大人了。

洛基很搶戲,但索爾你有沒有因此而弱點掉?沒有。

導演是個聰明人無誤,雖然洛基大出風頭,索爾卻也不惶多讓,但索爾這部片中威的並不是做為雷神本身的「武力」,反而是角色本身人格特質的進化與固執的一面,克里斯漢斯沃在過去兩年來幾經歷練,在這部片得到相當不錯的發揮,今年他的兩部大作,包括朗霍華(Ron Howard)的《決戰終點線》在內,都繳出亮眼的成績。

兩部作品中,雷神都曾經脫離神域阿斯嘉一段時間,但第一部是被奧丁褫奪能力、貶入凡間,第二部卻是違抗奧丁的命令,帶著洛基主動出擊。過去他並不成熟,自以為是,對於王座有著不可一世的自負之心,遭遇挫折後,性格大變,透過《復仇者聯盟》的事件體會到同伴間的羈絆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這個最新的故事中,索爾在關鍵時刻洞悉奧丁因喪妻之痛暫時失去判斷能力,於是獨斷出走,最後還回絕了奧丁要他登上王座的請求。

索爾畢竟是主角,故事從頭到尾都有他,導演對於這個角色下了極大功力,幾乎所有重要段落都有特寫與表情,這在動作電影中是頗為難得的,而克里斯漢斯沃在演技上的表現不能說是出色,但仍有水準以上的演出。

最後來個不負責任的狗尾續貂。

索爾與珍結為連理,但他是神,可以活五千年,她卻是凡人。珍死去後,索爾經歷了長時間的喪妻煎熬,最後還是決定與手下的女戰士希芙在一起,因為他們可以存活的年限差不多,失去摯愛的時間不至於太長…

北歐神話中的雷神索爾一共有兩任妻子,第二任就妻子就叫做希芙(Sif),是掌管土地和豐收的女神。

(隨便掰掰不犯法囉…)






.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吉田修一《長崎亂樂坂》


雖然沒有明說,但作者對於故鄉長崎的註解,卻不斷地透過文字的組合來體現。

在原爆中受到重創的長崎,城市的生命力與人的心靈得一而再、再而三的修補重建,災害毀壞的不只是外在的形體,內心的撕裂傷更是縫合,這些傷痛就散布在整個城市的氛圍中,即使時間過了,多多少少都還是會殘存著。

阿駿所在的三村家,就處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但這個極道之家,一開始似乎就已經不太風光,在人心普遍薄弱、身心多少都帶著傷痛的情況下,人們沒有多餘的力量來面對這個不上不下的黑道世家,不管是敬畏或對抗的企圖心都沒有…

於是三村一家感覺就像是這個城市裡的遊魂,可以感覺他們的存在,但存在感並不強烈,黑道不成黑道,但要變成一般門戶,卻又辦不到。與其待在這裡做個遊魂,不如出走吧!阿駿好幾次這麼想,有一次甚至什麼都準備好了,但最後走不成,於是就死心了,就隨波逐流地做個遊魂吧…

阿駿從小就在三村家裡的小屋碰到鬼,還跟鬼說話,外婆告訴他那是以前在小屋裡自殺的小舅,但一年一年過去,三村家每況愈下,因為悔恨與遺憾而過世的家人相繼出現,或許小屋裡的鬼也在不斷地增加,離家不成的阿駿,未來說不定也會變成小屋裡的鬼…

還好到了最後,一把火燒掉了小屋,這會不會是阿駿人生的契機,就沒有人知道了。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辻村深月《沒有鑰匙的夢》


從第一個故事開始,就讓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五個故事說的都是「犯罪」與「惡意」,都是女性視角,只是犯罪的都不是現身說法的女子,但這說話的女子不見得就不帶有惡意。

書中的犯罪有殺人、有縱火,還有沒曝光的連續偷竊事件,最後一個故事甚至連真實的犯罪都沒發生…然而,書裡看到的並不是犯罪本身,也不見得是惡意的形成,而是人性中的某些缺口,也就是在我們平常不斷地讓內心更加圓滿時、一再地想要補完的漏洞。

內心的漏洞,只要沒能補完,即使這個洞再微小,一旦引發連鎖效應,周邊的一切都有可能崩壞,這有時候是因為太過於脆弱、無法阻擋心被蠶食,但可能也是因為太過於厲害,在不知不覺之間將衍生出來的陰暗面合理化、並繼續擴大。

於是,小地方、小事情、小心情,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在意想不到的時機、角度,逕自鑽入人心最薄的一個切面。而作者帶著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著故事裡自以為是「旁觀者」的角色,她們的生活或價值觀是如何崩壞的。

好現實的人生。

好殘忍的人性。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馬修麥康納與南方少年的〈MUD〉



這部電影在台灣應該是不會上映了,所以大概也不會有正式的中文片名吧。事實上,在全球的華人地區裡也只有香港在今年八月中旬上檔過,上映片名是《爛泥》,台灣的電影專門網頁中,觸電網用的是《阿泥正傳》,開眼是《泥土》,中文維基用的是《密西西比河上的瑪德》,但說真的,如果真在台灣上映,以片商的邏輯來推,鐵定都不會用上這些名稱…

將原文直譯成「泥土」或「泥巴」應該還算是比較恰當的吧,畢竟男主角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在片中的名字就叫做Mud,而他一出現就是一付髒兮兮的樣子,在密西西比河中的一個小島上的破船中過活…

但如果要以象徵意義來看,「泥土」很難為這部電影下足註腳。馬修麥康納飾演的Mud雖是主角,在故事卻是在他與Tye Sheridan飾演的小男孩Ellis的兩條線同時進行的,劇情重心甚至稍微偏向小男孩那一邊,導演所設定的概念似乎是以Mud所經歷的事、想法來對照Ellis的青少年成長軌跡。

這部片看來有著滿滿的企圖心,要說的很多、甚至有點深,既有黑幫追殺與堅貞愛情兩大好萊塢賣座元素,卻又觸及青少年成長、小人物奮鬥史和家庭問題等等…但是導演總有他的辦法,非但不急著把故事說清楚,反而以獨特的敘事手法來描繪密西西比河邊小鎮裡小人物的生活面相,透過兩位小男孩的角度,來檢視「仇殺加愛情」這個一向被視為芭樂題材的事件。

於是我們就懂了,儘管說得多、說得深,卻可以清楚知道這部電影想說些什麼。

導演說過他取材了《湯姆歷險記》,但不用他說,我們也不難聯想到,即使只是小時候看過卡通,多少總會有感覺。

馬修麥康納的表現出色極了,原本讓人感覺自命不凡的外型,搭上了窮困潦倒的形象,還有不斷喃喃自語的美國南方腔調,反而成了一種另外的瀟灑。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的戲份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在短短的幾個鏡頭裡,內心戲十足。

然而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卻是曾演出《永生樹》的男孩Tye Sheridan。在雙親不和的夾縫中,Ellis開著小船,坐在好友的摩托車上,沒有目標地在這個河邊小鎮生活著,直到從Mud那邊得到開示、感受到能量,生命出現變化,懞懂的衝撞力量於焉產生…

不敢說是「沒有之一」,但這的確是2013年最棒的電影了。




.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perfect day

.




最適合聽這首歌的時間是在秋、冬的白晝,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晴天裡,冷空氣中灑下的陽光簡直像是一種救贖,瞬間暖遍你的靈魂,只是那種寂寞與感傷的心情,卻怎麼也揮之不去。

記得電影《猜火車》也給我這種似曾相似感覺,生活看起來總是平凡地在推移著,內心其實是不太平靜的,只是這種不平靜卻是隱隱約約的,才會有種失落感一直在漫延著…

Perfect day應該就是一種簡單的心情吧。在公園喝著sangria、然後在天色暗一點時一起回家,或者在動物園裡餵動物、再去看場電影後回家,都可以是個完美的一天,

只是我們常常像這樣不設防地想著,感受到的卻是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插曲,就像在聽這首歌的時候,總以為旋律優美,但每次都帶來難以抑止的悸動心情。

謝謝Lou Reed(1942.3.2~2013.10.27),
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而變得更加精彩豐富,
一路好走~





.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二》


故事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西域行程告一段落,風過庭取得天劍,龍鷹感應到一股來自東南方的連繫,三人直奔南詔,尋找風過庭的前世情緣…

總覺得作者有點過份,這三位主角好忙,先到北彊,再走西域,現在到了南詔,下次不知道會不會往東北殺到高句麗…故事的時間軸在龍鷹等人於邊境趴趴走之下,不斷地流動,基本上最重要的對頭還是武周(或者仍是說大唐)的大敵突厥,但每到一地都出現與突厥或大江聯這組「最後老大」相關的「大頭目」,這些「大頭目」的實力多半不輸給三位主角。

一道道關卡,成了幾位主角不斷成長的動力,這是黃易重量級玄幻或異俠小說最主要的模式,在這一部也不例外。

不過南詔的故事確實極具新鮮感,印象中過去寫到雲南的故事,不是宋元的大理段氏就是明代的沐家,像是在這部作品中以唐代的南詔為題材的,似乎是極為罕見,建立南詔國的皮羅閣也在第十二部的後段以蒙舍詔王子的身分,與龍鷹等人一起死守風城。

撇開又冒出一個「大頭目」這種有點灑狗血的情節,這段新故事頗有讓讀者一開眼界的感覺,雲南各族的歷史與勢力分配帶著強烈的神秘色彩,讓人期待後續發展。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宮部美幸《附身》


宮部美幸的時代小說總是帶著濃濃的人情,文字裡不時流露出溫情,卻經常也會有著不知會從裡冒出來的恐怖感,在書裡第五個短篇〈附身〉中,這種感覺特別強烈,當佐一郎一早醒來,發現前一晚一同投宿旅店的老婦人自殺身亡後,有了「原來如此」的感覺,想到自己前晚與她侃侃談了一夜,心中的恐怖油然而生。

像這樣的故事,很容易讓人將自己投射在書中的角色,會有相同的感受,但這種感受並不是真實發生的,而是由文字構築而成的,而恐怖感也不是一直毛骨聳然的那種,而是在心裡挑出一種恍然大悟的驚嚇,體會到作者前面所敘述情節所要表達的念頭。

最後的〈野槌之墓〉亦然,恐怖感有時會突然出現,但很快就沒有了,而野槌會作惡,也不是因為化身成厲鬼,只是死後的形態仍有著心裡糾結,源五郎右衛門最後的「斬殺」,目的也不在於「殺」,而是解放。

在這部算是比較新的時代小說中,宮部依然以妖怪來訴說人心,〈賭博鬼〉與〈討債鬼〉都是人性中的貪婪或怨念所造成,而鬼神與人世的牽連、眷念比我們所想得到的還要深刻,〈阿文的影子〉才會徘徊不去…

再度投身於時代洪流與鬼怪的「人生」中,儘管都是短短的故事,卻有著滿滿的豐富感情,好多的閱讀樂趣,真得好看極了。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張超英、陳柔縉《宮前町九十番地》


停滯了好久,總算是把這本書讀完了,並不是不好看,相反的,是非常好看,我可以體會到李昂和章詒和所說的,這本回憶錄比小說還要精彩。

就是因為好看,會捨不得一口氣讀完,有時候在睡前輕鬆讀個兩、三篇,便會心情愉悅地入眠。我想這固然是因為張超英這個人實在是太有意思了,但陳柔縉以報導文學加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來執筆的效果實在太棒了,整本書沒有多餘的內容,文字也不取巧,只是忠實呈現而已,就只是這樣,張超英這個人的獨特魅力就已經躍於紙上。

一般來說,自傳要完全跳脫自我辯護的色彩是不太可能的,在這本口述自傳中,張超英當然也說了不少自己的好話、談了許多豐功偉業,但口氣是那麼自然,感覺不出一絲一毫的誇大其辭,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其他自傳那種批評、攻訐他人的情節,他對各式各樣的政治人物,不是輕輕帶過,就是描寫對方的個性、特色,談得比較深入大概就只有宋楚瑜和李登輝,真正曾經給予負評的大概就只有宋楚瑜,但在此之前,張超英已經說了他許多好話。

至於張超英提到陳文茜的部分,就更不是批評了,稍微了解她的人,一定會覺得他說得實在是太中肯了。

書裡多得是隱藏在歷史底層的秘辛,即使在現在這個自由開放的社會裡,還是有許多訊息是一般人難以取得的。再者,真正以外交為題材的史實故事有如雪泥鴻爪,能夠滿足知的欲望和窺探歷史真相,讀起來又如此輕鬆愉快的,似乎也找不出第二本書了。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秋離

.



眼前所見的景物是那麼 陌生
感覺卻又如此 熟悉

彷彿 重現昨日的某個點似的
這個點又連續 出現
直到成了 一條線
連成一種永恆的 停留


藍天白雲
透心涼的空氣
這日子是如此美好


藍天白雲
當妳離去
我曾經眼裡只有妳



或許還不知不覺地
在每個角落搜尋妳的蹤跡吧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東川篤哉《好想趕快成為名偵探》


「烏賊川市系列」唯一的短篇單行本,再次證明了東川篤哉的短篇真得比不上長篇,收錄的五個故事中,大概只有最後一篇以動物擬人化第一人稱的〈寶石小偷與母親的悲傷〉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

東川的短篇大致上都有個應該可以算是致命傷的特點,就是搔不到癢處,感覺上餘韻不足,讀完一個故事之後,會讓人有一種總算消化掉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子倒也不難理解,作者為維持一貫的搞笑風格,即使是短篇故事也免不了用掉不少篇幅來製造笑點,但以小說結構來看,這些與事件本身並無太大關係的橋段,所占的比例實在是多了點,在案件發展的描述上,就顯得薄弱了。

如果是長篇,這個問題就不大了,即使是不斷地在搞笑,作者仍有足夠的空間聚焦在事件本身,如果氣氛醞釀得好,還可以將輕鬆詼諧的一面融入案件中,以招財貓為主題的《完全犯罪需要幾隻貓》就是最好的例子。

或許是為了要迎合書名,偵探鵜飼杜夫和見習偵探戶村流平互動的戲份相當多,作者大概是想說明流平有多麼想成為名偵探吧,但讀起來好像不是這樣欸,流平既不是在扮演「華生」的角色,也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推理的動作,就算有也是在搞笑,流平總在跑腿而已,這點是有點可惜的。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石田衣良《池袋西口公園9~龍淚》


熟悉這系列作品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池袋雖然是東京都次文化重要的聚集地,但在故事裡所描寫出來獨特的氣氛,大致上全由作者一手塑造出來,石田衣良甚至乖乖承認自己其實也沒刻意去做什麼實地考察、採訪。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覺得他對青少年文化、次文化、社會底層問題、幫派、外來人口和八大行業等等的了解,真是淋漓盡致,這是他能夠塑造出整個「池袋西口公園系列」世界觀的先決條件。

在架構出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之後,作者寫出一個個讓人體會到現實之殘酷、但又處處有溫情的故事,可以想像得到他不但學識淵博,對整個日本社會的熟悉大概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第九集的四個故事主題各異,描寫美容詐騙的〈目白通的獵人〉感覺比較沒什麼新意,其他三篇都在水準之上,尤其是以中國派譴員為主題的〈龍淚〉,寫出了中、日兩國不同的貧富差距,就以主角真島誠所說的,原本以為在日本社會中的正式員工與派譴員工的差距已經夠大了,卻沒想到中國的城鄉之間,更有著想像不到的落差。

〈龍淚〉的故事性在整個系列中也是相當精彩的,在中國二代遺孤爭取地盤的背景下,從中國鄉下來到日本的廉價勞工,任勞任怨地做著日本人不會去做的下層工作,幾位在日本落地生根的中國人,作者都相當花心思去寫,故事到了最後,對阿誠的生活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以交友中心為主題的〈聖誕老人的緣份〉,故事發展有點出乎意料之外,沒有朝著過去的某些既定模式來發展,好的結局也不落俗套,感覺還不賴。而最具社會觀的是〈流浪漢的遊行〉,這種奸商欺壓弱勢族群的事,在各國都比比皆是,但寫到這方面的故事卻出奇地少。

隔了三年,系列第九集的中譯本總算出版了,做為系列「告一段落」的第十集,就請出版社多加油了。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三浦紫苑《哪啊哪啊~神去村_夜話》


這本書應該可以算是前作的「補完篇」吧。神去村的起源、與喜與美樹的愛情故事、神去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隔代斷層的社會?還有最重要的是勇氣與直紀的感情發展…一篇篇短篇將先前所埋伏的謎團解開,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然後將勇氣的心境變化描寫得清清楚楚,隨著故事的進行,他的心靈也跟著成長、昇華。

讓人備感親切的是,這些可愛的人物都回來了,勇氣、與喜、美樹、繁奶奶、直紀、清一、山太,還有小狗阿鋸,這是很奇怪的感覺,這個故事先前明明只有一部作品,卻像是寫了很久、寫了很多,累積了飽滿的情感…

故事明明是以勇氣的第一人稱來寫的,其他角色似乎更有稜有角,尤其是與喜和繁奶奶,但想想這大概是一種錯覺,因為勇氣原本就是一位未熟的少年,心智不定,個性還沒有被磨出來,看到他因為腳傷而被迫在家休息,直喊著「不能上山好無聊」,會覺得這兩本書根本就是勇氣的成長史嘛。

或許是這部續作的結構採用的是一段一段的小故事串連而成,雖然感受沒像前作那般震撼,但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更多了,尤其是繁奶奶居然可以會解開筆電密碼、會打字,甚至幫勇氣捏造了一段羞羞臉的情節,簡直快讓人笑翻了,像是這樣的情節如果拍成電影或電視劇,一定很有趣。

這就是一部感動人又有趣的小說,唯一可以挑剔的缺點是非得先讀前作不可…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沒有可以回去的地方



--


那一次也是在一個像這樣的深夜裡,昏黃的街燈下,一陣陣細細的雨絲迎面而來,在濡濕的街道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像是隨風搖擺的遊魂。

細雨灑在臉上,為體內悶了好久的熱氣製造一些透氣孔,走過行道樹,一陣風吹來,遺留在樹梢的雨滴一整片地灑落下來,壓抑在心裡的鬱氣彷彿被切割得零零碎碎的,但這種痛快感卻好不真實。


在這個看不清楚四周圍的世界裡,似乎只能用感受來捕捉一切,許多時候都能清楚身邊所有人事物都或急或緩地跟隨時間在移動著 ,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像是回家、知道回家路,或順便買個什麼回去…

但偶而卻會像那一次那樣,突然找不到那個叫做「自己」的東西,下意識會發現自己沒有可以回去的地方、自己不屬於任何人,那是一種比悲傷或沮喪等各種負面情緒更難以解釋的狀態,於是就有了自己這個人即將消失或者失去存在感的錯覺,然後會想到如果真得變成這樣,會有多少人發現呢?


這時候腦中經常就閃過一張一張的臉孔,其中還藏著一些已經模糊或者幾乎要遺忘掉的…那是一種不禁讓人啞然失笑的狀態。

即使如此,這個名之為「自己」的個體,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這個暫時沈靜的都市叢林裡,會辨識紅綠燈、就算是空空的大馬路也還是會小心注意,明明是無心思地漫遊著,卻不知不覺地來到另外一個地方。


說穿了,我們也只是被放置在一個「場所」而已,不見得就能夠擁有一個自己所屬於的地方。


--




.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一切的開展,都來自於多崎作從大學時代的好友灰田那裡聽到李斯特鋼琴曲集《巡禮之年》中的〈鄉愁〉。

這就像一把鑰匙,解開了多崎作內心深處的一道關卡,然後原本凍凝住的一塊鬱結慢慢地融開。他聽到了高中時期聽過許多次的曲子,於是在腦海中有意或無意地搜尋著白妞彈奏著〈鄉愁〉時的種種記憶,包括她彈奏的姿勢、家中客廳的擺設,甚至是後來想到她在教室裡教小朋友彈琴的往事…

於是多崎開始反覆地在夜裡作著與白妞、黑妞一起纏綿的性夢,而且每次夢裡都會在白妞體內射精,其中有一次,接受著他的精液的好像從白妞的性器變成了灰田的嘴,但這到底是夢境、現實還是幻想,卻又搞不太清楚。

這似乎就是一種隱喻,對多崎作來說,他的生命軌跡與白妞息息相關,而跟著一起出現在夢裡的黑妞就是他的另一把生命之鑰,只短暫出現在大學生活中的灰田又是他脫離死之氣味的關鍵人物。

灰田在自己父親與一位叫做「綠川」的爵士鋼琴師的故事中,提到了生與死的選擇、提到了人的顏色,多崎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意識到自己可以在生死中做出選擇,然後開始探索自我的生命定義。

李斯特的〈鄉愁〉出自他《巡禮之年》中的《第一年,瑞士》,法語原名是〈Le mal de pays〉,根據村上自己在書中的說明,「一般用在思鄉或憂愁的意思上,說得更詳細的話,就是『田園風景喚起人們心中沒來由的哀愁』。這是很難正確翻譯的語言。」

在多崎的感受中,白妞彈奏的這首曲子「安穩而充滿哀愁,卻不多愁善感」,但在他記憶中的白妞還活在那個快樂的五人世界中,但幾年過後他再度聽到這首曲子,卻已經感覺到深藏在心中的積鬱和沈悶。或許在這裡,應該已經知道他之所以被四位好友排擠、有一段時間「活著幾乎只想到死」,是與白妞有關的了。

書名中以「沒有色彩」來形容多崎作,但如同黑妞最後所說的,即使作是「空空的容器,那也不錯啊。就算是那樣,你也是非常漂亮、吸引人的容器。」

就算真是沒有色彩,可塑性其實更高,多崎作應該是在這十多年自我掙扎的歲月中,不斷地變換色彩而不自知,只是他始終無法完全釋放自己,才會覺得自己是空的、沒有顏色的,一直到某種契機的出現,才鼓起勇氣去尋找生命的出口。


.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你不是天才就是神經病的〈大明星世界末日〉





























原本9月18日上檔被撤掉,在喬了好久之後,總算又排進10月18日的檔期…我想我大概可以理解片商為什麼那麼猶豫要不要讓這部片在院線中播放

這部電影本來就是在某些意外之下,經過幾次不太刻意的發想而完成的,片中充斥著許多個人主觀的意念,本質上並沒以觀眾和市場需要來做為考量。

於是你可以發現裡頭有著許許多多可能只有某種特定族群才懂得的「梗」,而這所謂的特定族群包括「老美」、「電影人」或者深入了解塞斯羅根(Seth Rogen)、詹姆斯法蘭柯(James Franco)和傑巴魯契(Jay Baruchel)這些明星點點滴滴的一些人。

而且我很懷疑,負責中文翻譯字幕者不知有沒有辦法搞定,因為很多橋段如果只是照著翻,觀眾恐怕會有看沒有懂吧…

理論上,這部電影應該要懂得美式笑料和熟悉許多經典電影的橋段,才有辦法看得開心才對,但「完食」整部片之後,卻又發現並非如此。

自編自導自演的塞斯羅根與他的編、導伙伴伊凡戈柏格(Evan Goldberg)採用的是許多老電影或老電視劇中最直白的設定,包括末日、啟示錄、外星人、怪獸、僵屍、天堂等等,但是他們似乎並不安分於這些既定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採用了惡搞的方式將這些有的沒的要素都揉一揉扭一扭後串在一起。

於是除了這些人碎碎念一些只有少數人才了解的大串台詞之外,基本上這部電影在演些什麼,倒是很容易看得懂,許多對經典電影進行消遣或致敬的橋段,多少總看得懂幾個,像是《大法師》、《魔鬼終結者》等等,還有透過艾瑪華森(Emma Watson)、喬納希爾(Jonah Hill)來虧一下《哈利波特》、《魔球》。

不過真正有趣的是,劇中這一大堆明星,不管是大咖小咖,演的都是自己,雖然他們大多死狀悽慘、下場各異,但根據劇組的說法,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演的是真實的自己,也許是真實的個性,但也可能是真實的人生處境。

像是開頭麥可塞拉(Michael Cera)的那一段實在是有趣極了,原本我對這位喜劇粉大概都知道的宅男實在是不太熟悉,但在劇組連他葛屁之後的衰樣都不放過後,還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不過在大部分人都死光光(不管是被外星人宰了、掉進地洞還是被怪物撕了)之後,就剩下幾位大叔了(詹姆斯法蘭柯很抱歉,你跟大叔混在一起,只好也把你算大叔吧),這幾個人各有想法,不是互相搞來搞去,就是弄出一堆莫名其妙的事(明明就大難臨頭了說…),這樣子其實還蠻有趣的,但未免還是無聊了點…

所以在中後段,艾瑪華森突然「歸隊」就真得很重要了,這段劇情真是天外飛來一筆,瞧瞧她那付兇狠的模樣,那真是真實的她耶,艾瑪是文青的最愛耶…不過她來去如風的這兩個場景確實讓這部電影豐富許多,至少不會覺得是幾位大叔在玩。

說真的,看完這部片會覺得演電影好像很容易耶,這種感覺還真有趣,只能說搞出這部片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神經病吧~~



.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東野圭吾《以前我死去的家》


如果以年代來看,我對這部作品並沒有太多的信心。《以前我死去的家》在東野圭吾出道的第十年的1994年出版,這段時間他並不是沒有好的作品,但真正的代表作恐怕得等到1996年的《惡意》和1998年的《秘密》了。

也許是因為有這種心態,讀完這本書,卻有了意外收穫。這雖然不是一個複雜的故事,甚至場景幾乎只集中在一個地方,角色也只有兩位,但作者在氣氛上掌握得非常好,對於真相可能帶來的衝擊與恐懼感,一點一滴地透過文字敘述,在讀者心中累積毛骨悚然的感覺。

但嚴格說起來,這並不是一個心理驚悚的題材,而是針對過去扭曲的回憶來進行一次重整,這裡的「扭曲」可能是重疊、可能是空白、也可能是被抽離,甚至是遭到置換,在探索自己這段扭曲回憶的過程中,愈接近真相,剝離出來的真實記憶遠非書中人物所能想像與承受。

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也巧妙地運用了敘述性詭計,而且從序幕開始就在玩這種把戲,然而故事中的「我」所扮演的角色卻出乎人意料之外…

主場景是沙也加與前男友「我」所探險的舊屋,要尋找的答案自然就在這間屋子裡,日記、幾封信,以及一些細微的線索,就在真相逐漸拼湊出來時,卻發現這棟舊屋所代表的意義竟與原先所想的完全不同。

不知道該不該算是出色的作品,但的確很有趣,仔細想想,故事本身似乎很難找到破綻,且閱讀樂趣十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關鍵字



【文青】

前陣子誠品生活松菸店的開幕,又掀起一波文青風潮,連王丹都說:「媽呀太文青了,文青到我這個資深文青都受不了。」


【腐女】

最近才知道三浦紫苑是腐女代表人物,連她自己都不否認的說,不過每次讀她的書都讀得很熱血,卻總覺得少了什麼,應該跟她腐不腐沒關係吧?


【寂寞】


好寂寞,我們來接吻吧!
好。


【中秋】

中秋夜好多人在臉書上唉說看不到月亮,可是剛出捷運站卻看到一輪明月高掛天空,在雲朵環繞下,有種魔幻般的朦朧美。


【電影】

如果《小時代》(不管是幾點幾)也能稱之為電影的話,那麼《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應該可以得奧斯卡金像獎了…


【鴨鴨】

總舖鴨、復仇鴨聯盟、黑鴨騎士、村上春鴨、九把鴨、半澤直鴨、蘭鴨王、堺鴨人、福山鴨治、兄弟鴨隊、王建鴨、紐約洋鴨隊、休士頓火鴨隊、歐巴鴨…


【咖啡】

濾泡式咖啡的好處就是,
只要兩包就可以剛剛好把五百西西的保溫瓶裝滿。


【日劇】

如何處理一大堆日劇VCD是一件傷腦筋的事,畫質是不好但絕版的很多啊,都扔掉實在是太可惜,決定先轉拷到硬碟裡再說,但這又是一件大工程了。


【高鐵】

在售票機購買板橋到桃園的高鐵票,十次有九次給的都是一邊三排靠窗的座位,然後到站後常常勞煩旁邊的乘客挪動一下,是電腦太笨還是系統故意的咧?


【A片】

看A咖演爛片,
不如看爛咖演A片?


【颱風】

被喻為地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天兔颱風,因為路徑沒有對台灣造成重大災害。就在一堆人說媒體危言聳聽的時候,天兔已經讓廣東和港澳死了二十幾個人。


【秋天】

風起時,唯有努力生存,
秋天到了,唯有努力不要燒聲。






.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三浦紫苑《強風吹拂》


三浦紫苑被稱之為腐女作家,這本書應該是代表作吧 (笑)

接連讀完兩本熱血沸騰作品《啟航吧!編舟計劃》(編舟記)與《強風吹拂》(後者是重新出版),直覺地會聯想到日劇《ROOKIES》,雖然前者的主題並非運動項目,但那種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感覺都很像,熱血男兒就是要這樣,在種種難關的考驗下,突破一切,達成目標。

嗯,熱血"男兒"…

但我說三浦妳在這部作品中也玩得太大了吧,超過四百頁的長篇小說只有一位女角也就罷了,到後來乾脆直接配對,進行到箱根驛傳的第八區的劇情時,KING的OS特別提到了「清瀨和阿走、阿雪和尼古、雙胞胎和王子、姆薩和神童」,連阿走高中戰友榊的冷嘲熱諷感覺也很像在吃醋…

但撇開那些腐女作家擅長的技倆(咦?…),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對於十位主角的個性刻劃得細膩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尤其在最後各自獨跑的段落時,大量的內心獨白不但解開了不少角色互動之間的茫點,也將每個人的性格與背景一併補完,搭配馬拉松努力不懈的熱血劇情,真得相當精彩好看。

總覺得三浦紫苑的小說好看歸好看,但在負面情緒與內心掙扎的部分,常常會覺得力道不足,閱讀時很順利、看得開刀,但讀完往往覺得少了一味,但這部作品的第九~十章,也就是箱根驛傳的主劇情部分,絕對足以彌補這不足的一味。

但如果只是讀完這本書,說不定會覺得作者對於描寫男女情愛會有些障礙,不過在兩年前的作品《編舟記》中,這方面的表現還不賴,雖然比重還是太少,但或許也算是一種轉型吧。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不停格的〈決戰終點線〉

.















總以為好的電影要「慢」,因為非得要有某種程度的「慢」,才能讓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概念滯留或延宕、讓觀影者的思緒騰出空間,在兩邊完成思想的傳遞、互補或發酵。但朗霍華(Ron Howard)的新作《決戰終點線》(Rush)卻顛覆了這個刻板概念。

其實慢的概念只是一般論,即使是節奏快的電影也有許多讓人回味無窮,就以比較極端的例子「英雄電影」來看好了,去年創下影史第三高票房的《復仇者聯盟》夠「快」了,不到兩個半小時的劇情交待了爆表的情節,但幾個稍具情感面的橋段,像是神盾局探員之死、班納(浩克)與黑寡婦的對話等,卻強化了整體結構,讓電影更完整。

可是《復仇者聯盟》的這些緩衝片段仍屬於「慢」的部分,而《Rush》的神髓卻在於「快」。

整部片的主場景環繞在賽車場及其周邊相關設施,雖然有某些片段的節奏稍微放慢,但鏡頭卻鮮少在某個定點停格太久,原本如果以「競速」等所謂爽片的要素來思考,這實在沒什麼,但要知道拍片的是那位拍出堪稱神作的傳記電影《美麗境界》的Ron Howard,會這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但為什麼他要刻意讓這部電影快速流動呢?

要知道,這是一部以F1賽車為主題的傳記電影,如果拍得冗長沈悶或是節奏拉得太長,即使內容拍得再有水準、演員演技再好,總覺得還是會不太夠味,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好吧!這部份是我自己揣測的),導演把兩位主角的「對話」擺在賽車場上,在競速的過程中拉大內心世界的變化。

也就是說,平常電影中藉由拉長鏡頭來醞釀情緒的方式,在這裡變成另外一種模樣,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所飾演的James Hunt和丹尼爾布爾(Daniel Bruhl)所飾演的Niki Lauda在賽道一拼高下的時候,兩人的內心世界顯露無遺,這時候取代表情與肢體語言的是畫面所承現的速度感、背景音樂,以及偶而從全罩式安全帽中所露出的眼神。

事實上,Niki Lauda與James Hunt在電影裡改此真正的對白並不多,但互動之後的餘韻總能將觀影者的情緒拉長,於是賽道上的風馳電掣就成了兩種完全不同人生觀與行事作風的體現。

兩位主角都是F1傳奇車手,尚在人世的Niki Lauda雖然毀了容,但3度獲得F1世界冠軍後,開創航空公司,現在仍是賓士車隊的non-executive chairman。但真正擁有戲劇般人生的還是James Hunt,這位賽車場上的花花公子、淫蟲,一生以享樂為至高原則,號稱與5000位女子發生過性關係,僅僅活了45歲就心臟病發過世。

不過導演很明確地將主題鎖定在他們之間的關係,並將時間軸集中在兩人先後奪下世界冠軍的1975-76年,並未在其他的人生要素中著墨太多,愛情戲分力道不深,不過Niki Lauda與他老婆相遇的段落讓人印象深刻,十分有趣。

雖然整體表現還是比不上出道已十多年的丹尼爾布爾,但以《雷神索爾》走紅全球、一直沒有太深刻發揮的克里斯漢斯沃這一次總算一嚐飆戲的經驗,不只在外型上與風流倜儻的James Hunt十分相似,連他愛恨分明與視死如歸的態度也詮釋得十分到位。

丹尼爾布爾已不再是當年《再見列寧》裡的小男生,在這部新作裡,被毀容的化妝術折磨和勤練奧地利口音都只是一種試鍊,但不慍不火的表情與肢體語言才真正展現他遇強則強的特色。在多倫多影展中他被部分影評人與媒體認為有機會角逐奧斯卡影帝,但感覺上以影片屬性來看,他得獎機會似乎不高,提名或許還頗有機會。



.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飛機雲



電影《風起》片尾曲〈飛機雲〉。

很可惜,官方目前只發布這一分半鐘短版的官方MV,但不得不說的是,吉卜力工作室居然能挑中松任谷由實這首高中時代的作品,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高三的時候,因為一次高中生自殺事件,讓她回憶起高一因病英年早逝的男同學,於是有了這首曲子。這首歌是她出道的緣起,也收錄在四十年前的個人首張專輯中,用的還是她的本名「荒井由實」。

MV在三鷹之森的吉卜力博物館拍攝,《風起》的分鏡手稿以及她早期的音樂錄影帶畫面全都入鏡。擔任MV製作人的鈴木敏夫想必清楚知道,四十年前的她口中的「我」其實極度貼近現在這個全新的「我」。

透過高聳的那扇窗 那孩子在死去前
 他依然仰望的天空 沒有人了解
 只惋惜他的年輕早逝
 沒有人知道 然而他是幸福的

四十多年前的同學,曾經熱烈地活著,雖然早逝,何嘗不是幸福的?而在四十年後的這個故事裡,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他們不也緊緊地握住對方的手嗎?

憧憬著天空 往天空奔去
 那孩子的生命 就像飛機雲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朝井遼《聽說桐島退社了》




讓我意外的是,原著小說和電影的呈現方式不太一樣,但過往那種不太舒服的感覺並沒有出現。

一般來說都是對改編後的影視作品較不滿意,畢竟對於原作的忠誠度與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被取代的。不管是情節刪剪、追加人物或劇情,甚至是顛覆原本的設定,總會讓人感到不奈。

但這種狀況在《聽說桐島退社了》卻是不成立的,雖然電影與小說在情節與人物的組成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退出排球社、從頭到尾都沒出現的桐島,是貫穿整個故事的軸心,但原作小說是透過幾個主要人物的獨立篇章,來累積桐島這個人的存在感,而電影卻是藉著桐島的退社,來訴說這件事對每個人的影響,然後在校園這個小社會中,衍生出所謂的蝴蝶效應。

說的仍是同樣一件事,電影的內容與細節與原作有著不小的差異,但說服力仍是不低,最主要是在於媒體傳播屬性的不同,透過畫面的呈現與鏡頭切換的方式,導演醞釀出一種獨特的說故事方式,桐島退社這個事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周遭的人,讓這些人的內心世界產生變化,並且彼此交錯出層層疊疊的關係。

小說的媒介是文字,六位主角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來傳達「這段時間」內自己所發生的事與心情,而桐島退社只是其中的片段,卻透過一段段的堆疊而逐漸具像化,在時間軸的流程中,隱約地推動所有動態變化。

影像在於觀察,文字在於體會,兩者同樣都得在腦海中構圖,而作者的文字既有著跳脫出來的冷眼旁觀,也有自己身處其中的獨白,在所有角色的第一人稱敘事中得以深入其內心世界,卻又將所有看到的圖塊拼在一起,湊出一個真相、一個事實。

小說對於所有角色的「定位」有俱細靡遺解讀,為什麼在校園中還是可以分成「上層」與「下層」?在這一分為二的小型社會裡,似乎每個人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不同,尤其是前田涼也、宮部實果與菊池宏樹,一個有所執著,一個有著不為人知的苦楚,另一個則是對於價值觀搖擺不定卻又不得不隨波逐流。

在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社會,細細地解讀每個人或每一種變化,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容易受傷的女人



--



王菲離婚了。

但對我來說,這好像只是個再一般不過的事了,一般到直覺認定這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一件事。

這種直覺沒有什麼來由,不是因為討厭她的男人,更不是因為太喜歡她而不希望她跟任何人在一起這種無理取鬧的理由,真要說是偏見也無所謂,就只是很單純的直覺。

應該這麼說,王菲本來就是個孤獨的人,也是一個自我的人,她這一生的一舉手一投足和所有藝術成就,經常都流露出驚才絕艷又遺世獨立的態度,但這種態度又不是刻意為之,彷彿她這個人天生就是如此。


這樣的人,不管跟誰在一起,大概都無法長久吧。

我不太欣賞李亞鵬,雖然他與王菲的婚姻維持了八年,對謝霆鋒的感覺好一些,很愛竇唯與王菲合作的〈誓言〉,但對他的音樂有些無感,可就算王菲跟我欣賞的人在一起了,還是會覺得他們的愛情是有期限的。

但王菲卻是個極度渴望愛情的女人,即使處在熱戀中都還是會擔心,所以極盡可能地想去探索感情未來的種種可能,這樣的人能不容易受傷嗎?

不過這些都是自以為是的想法而已啦。



--



王菲演唱的〈容易受傷的女人〉應該是在1994年初在她於香港所發行的精選集《最菲》中聽到的,專輯中同時收錄了國語與粵語兩種版本。當時她還沒到台灣發展,記得是在馬來西亞的沙巴買到這張專輯。

也因為早早聽到她唱的這首歌,我對鄺美雲翻唱的另一版本完全不熟悉,每次一提到國語版的〈容易受傷的女人〉,直覺會想到王菲開唱的「流著你隔夜的吻,感覺不到你有多真…」

1992年王菲所唱粵語版的〈容易受傷的女人〉獲頒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劉德華與張學友被主持人惡搞上台頒給她的畫面,真讓人懷念啊~


好青澀的「王靖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