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味道

--



隨著人潮逆流而上
秋夜裡似曾相識的街角
有個甜甜的、奶油味的味道


上一次聞到這個味道是在一個冬日的午后
將妳小小的手緊緊包在自己雙手中的時候
那個味道就沾在妳的圍巾、還有妳的嘴角
在清冷的空氣裡暖暖的、讓人覺得很舒服


同樣的街角 微涼的夜
熟悉的味道 不再溫暖

冬日與秋夜畢竟不同顏色
連悲傷的能力都已經失去



--



往事如煙,
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盡付塵煙。



--



妳的笑容 下一秒鐘我已經忘了
秋天來了 是吧



--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張惠菁《步行書》


閱讀張惠菁是一種很奇特的經驗,會覺得閱讀不是一件困難、麻煩的事,不會是一種負擔,彷彿是生活中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事,不知不覺地就完成,可能不著痕跡、但也可能在心裡不斷地發酵,這種感覺在她後期的散文集中尤其明顯,像是《給冥王星》和《步行書》都是。

作者在序文裡提到專欄取名為「步行書」的緣由:「大概是因為它如同每周一次檢看自己步行的路徑,使我停下來想想生活裡的事,閱讀的書,電影和音樂。」這三十多篇文章,其實就是她在一段時間裡所寫的讀書心得,只是她閱讀的不只是書,還可能是電影、音樂,甚至是生活中瑣事所得到的領悟,文字的感覺像是有連續性、但節奏又極其緩慢。

或許是因為如此,這本書讀起來毫不費力,即使她閱讀的是頗具深度且難懂的內容,但經過她的解讀,變得相當容易吸收,整本書大概只有最後兩篇文章〈「我擁有一種幸福」〉和〈天大的好事〉得真正集中精神去閱讀。

這樣的張惠菁感覺十分溫柔,她所創造文章的好讀,並不代表讀完就什麼都沒了,而是會讓人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應該是說好吸收、卻得花一點時間和精神來消化。

這樣的文字,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坐在咖啡廳讀、可以在搭捷運時讀、可以夜裡在只有一盞檯燈時讀、也可以在入眠之前躺在床前讀,大可一個月只讀一篇、但就算一個晚上讀半本也沒什麼不好的。

《步行書》,其實就是隨著時間自然地流曳著的生命軌跡。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東野圭吾《偵探俱樂部》


被東野圭吾後期作品養刁了胃口的讀者,恐怕不太容易喜歡這本書。但事實上,《探偵俱樂部》裡的五個短篇,事件基礎架構還蠻完整的,甚至包括作者最擅長的意外性結局,也都發揮得還不錯。

以其中的〈玫瑰與匕首〉為例,作者其實在故事一開始就佈線,埋下兇手犯案的動機,故事牽扯的時間與人際關係很廣,缺點就是在短短的篇裡就寫完。最好的故事應該是〈利用偵探的方法〉吧,不只是結局出人意表,短短的故事裡卻藏了不在場證明和交換殺人等難度不低的設定,而且偵探在本篇的存在感十分強烈,無論是形象和解決事件的方法都讓人印象深刻。

偵探與女助手的角色設定得還不錯,很適合拍成電視劇,也許有人會說,比起不久前出版的《推理要在晚餐後》,感覺似乎不是那強烈,但別忘了,這是二十年前所寫的故事,當時的讀者胃口應該也還沒那麼大,東野想寫的是市場接受度高的作品,結果賣了超過六十萬本,在這方面他算是成功了。

比較可惜的是,作者好像沒有延續這對偵探組合的打算。以「偵探伽利略系列」的例子來看,東野在續作故事的發展上是表現不錯的,加賀恭一郎後期的作品也相當出色,《探偵俱樂部》就這麼一本打死、不上不下,的確是可惜了些。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初秋二三事


都是最近一些嘮嘮叼叼的事,可能有點囉嗦,大概被保羅.奧斯特給傳染了,
有些寫得落落長的,其實可以考慮挑些有興趣的部分看看就好 :p

--


9月23日(五)夜
明天就是我那個只要一提到處女座很龜毛就會翻臉的弟弟辦喜事的日子,
因為年紀不小才第一次完成終身大事(小我一歲),對家族來說也算是一件大事,
我媽特別包了一台遊覽車載著一干親朋好友從中部北上,參加明天中午的喜宴。

剛剛的晚餐時間,我弟感嘆地說:「老大,結婚好麻煩。」
不過,對我來說,更麻煩的是另外一件事…

為了明天要穿什麼,傷腦筋了好幾天,
因為我不想穿西裝、不喜歡把衣服塞進長褲裡頭的穿法,
平常參加朋友婚禮可以打混,只要不穿球鞋和牛仔褲就交待得過去。

但家人的婚宴,似乎就不能這麼搞了,
果然我娘特別交代了:「自己家裡辦喜事,你要給我穿正式一點,不可以太休閒。」

正式的西裝當然有,但久沒穿了,一來不知是否合身,再來沒送洗擺那麼久難免有異味,
本來想用五月從奧蘭多帶回來的Ed Hardy長袖襯衫配一條紅色領帶呼攏過去,
結果還是因為太休閒被我娘和我妹打槍,最後還是找了一件舊襯衫配西裝褲才過關,
好消息是,試穿一下發現不必打領帶也蠻體面的,總算鬆了口氣。

結論是,弟弟辦婚宴都這麼麻煩了,要是我結婚,那還得了,噗~



--


9月23日(五)晨
前不久,日本當紅作家東野圭吾決定不再將其著作授權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發行,
原因是中國大陸有網站將他所有作品全都製作成app,提供給手機下載免費觀看。

這件事震驚了中國出版界,並引起一陣撻伐,對象當然不是東野,
而是中國氾濫的盜版亂象,以及人民普遍薄弱的版權觀念,
有學者甚至要求出版社得負起掃盪網路盜版的責任。

說到底,牛牽到北京就是還牛啦…


1990年,馬奎斯訪中國,在書店處處可見未授權的《百年孤寂》,
狠狠地說了「中國是海盜國家」、「各位全都是盜版販子!」等重話,
讓隨行的文壇人士包括錢鍾書在內,都感到十分尷尬、丟臉,
馬奎斯事後撂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作品在中國發行,尤其是《百年孤寂》。

這件事讓中國文壇蒙羞了二十年,今年夏天,北京新經典總算取得《百年孤寂》的授權,
但這二十年來,中國出版社的版權觀念的確進步了,人民的版權概念仍是模糊的,
網路上泛見各式各樣出版品的文字檔,其中東野圭吾超過五十部作品全都找得到。

在中國,東野是銷售量僅次於村上春樹的日本作家、也是最賣座的推理小說家,
網路盜版的猖獗,讓作家不惜賠上龐大的華人市場,也要悍衛自己的著作權。

但話說回來,愛盜版的是中國網友,跟台灣、跟繁中版有什麼關係?
嘿…前陣子在台灣發行的《推理要在晚餐後》(東山篤哉,尖踹出版),
才上市三天,就有簡體中文的文字檔在網路上發佈…
掃描加轉檔、然後從繁中轉成簡中,其實很快的,
但作家的心血就這麼沒了。

汗顏的是,我也看過了一些文字檔的小說。

像是之前東野圭吾的《紅色手指》,兩岸一直沒有中譯本出版,
剛好有位中國網友因為很喜歡這本書就自己翻譯成中文,再分享在網路上,
因為實在很想看這本書,就捉下來看了,翻譯的水準居然還蠻不錯的,
我知道這還是不合法,但實在是想看卻看不到,而且至少不是掃描出版品。

其他看過的文字檔就是一些絕版書,或是沒在台灣發行的書吧,
但只要找得到的書,就一定會花錢買來看,因為書永遠是不貴的,
當獨步出版《紅色手指》時,雖然看過,但我還是花錢買了下來。

東野圭吾的行動,當然是應該支持的,他的書我買了三十多本了,
但我真得無法保證自己不去看絕版書或無中譯本的文字檔…



--


9月23日(五)夜
昨天凌晨在臉書看到了R.E.M從官網上發布的消息,
在成軍三十年之後,他們竟然要吹起熄燈號了……

這兩天一直很忙碌,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

從最早的地下獨立樂團到舉世聞名的天團,
永遠經得起時代考驗卻又堅守原則的R.E.M.,
一直伴隨著自己從大學生、社會人到現在,
可以說是成長歲月中一個不可抹沒的存在,
他們的解散感覺像是過去一塊記憶的完全掏空。

現在我的應該無法認真地去緬懷吧…
大概也只能先回味一下了。


1987年專輯《Document》中的〈The One I Love〉是接觸他們的起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7oQEPfe-O8

1983年10月6日電視處女秀中演唱首張專輯《Murmur》中的〈Radio Free Europe〉
主唱Michael Stipe除了頭髮不太一樣,其實也沒啥變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GOLDJv08c

紅遍全球的情歌〈Everybody hurts〉。
本來該是最灑狗血的一首歌,但Michael Stipe現場唱起來的感覺就是十分奇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ZzWYkdS6Y



--


9月24日(六)凌晨
幾天前讀完保羅.奧斯特早期的作品〈末世之城〉,
寫完讀書心得,發現已經是去年10月9日以來的第98篇,
隔天再把井上靖的短篇集〈樓蘭〉的最後一個故事讀完,第99篇,
第100篇呢?會是那一本書?

閱讀〈末世之城〉時,其實是有計劃地接著讀唐.德里羅的《白噪音》的,
記得曾有某段文字介紹中提到,只要能讀奧斯特的《末世之城》與《巨獸》,
那就有辦法去讀《白噪音》了,這段話給我的印象頗為強烈。

問題是《白噪音》還沒拿到,是買得到,但博客來還得去調貨。

本來以為第100篇心得會給宮部美幸2010年作品《小暮照相館》,
那也不賴,日本國民作家的重量級新作嘛~

不過,才剛讀《小暮照相館》,卻拿到東野圭吾的《偵探俱樂部》,
只能一邊苦笑、一邊覺得好巧,宮部的新書分成上、下冊,
東野這本書卻是五個短篇,認真起來,一天就能夠完食,
以我的閱讀習慣,當然會先看完《偵探俱樂部》。


東野圭吾的小說對我來說喜愛程度落差極大,不能算是最愛的作家之一,
但卻是引發我去接觸許多各類型小說的人物,是相當重要的作家,
他的書不管早期、後期還是好書、爛書,一定都會去讀完,
這已經是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儀式了。

既苦笑又覺得巧,然後可以接受,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了。
《偵探俱樂部》是早期的部曲,好讀、很有趣,看來這第100篇心得也輕鬆了。




--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井上靖《樓蘭》


學生時代讀井上靖的《敦煌》與《天平之甍》,想法很單純,覺得一個日本作者竟然能夠把中國歷史寫得如此鉅細靡遺,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從課本上讀歷史,即使接觸到的課外歷史書,大概也都是華人寫的,能夠閱讀一位外國人寫的中國歷史故事,卻又如此客觀,是何其有幸的事。

稍微年長之後,回想井上靖的歷史故事,卻又多了一種寫實的觀感,或許是因為他出身自新聞記者,能夠將現場採訪的精神呈現在自己的歷史書裡。當然,歷史是無法實事求是的,只能以最接近、最大的可能來重現,但從文字裡看得出他寫的歷史,真得有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可以想見的,實際參與考證與親自走訪的功課絕對是少不了的。

隔了許久後的現在,看了這本短篇歷史故事集《樓蘭》,又多了一層情感面的因子。井上靖在寫故事與典故時,是極盡客觀之能事的,但是在客觀地賦予人物生命的同時,卻又透過這些人物傳達了濃厚的情感,可能是愛,對國家、故鄉或情人的愛,也可能是貪婪或卑劣。

詩人席慕蓉寫了一首〈樓蘭新娘〉,對照井上靖在故事裡提到了可能是千年出土的木乃伊的年輕王妃,感受十分強烈,故事裡的王妃沒有任何台詞,只是很簡單地以敘事來帶過,卻可以體會到那個年代裡,一個夾雜著失去愛人與憂心國家情緒的年輕女子的心思。

歷史是無情地在流動著的,就像書裡所說的羅布泊每隔一千五百年就往返一次那樣,但歷史也是由人創造和破壞的。羅布泊是否真如井上所說地頻率在移動,我不清楚,但在經歷過多次核彈試爆和周遭的大量開墾,半世紀以前的這個龐大鹹水湖早已乾枯成沙漠、甚至變成一個在夏季正午高溫達到攝氏70度以上的死亡地帶了。

閱讀井上靖的歷史故事,透過種種過往曾經發生過的事,來傳達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情感,或許絕大多數是無力回天的,但至少可以讓我們"記住"吧。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保羅.奧斯特《末世之城》


保羅.奧斯特最拿手的就是嘮嘮叼叼,但偏偏讀者都很愛看,他可以扮演他自己,也可以化身成成各種不同的角色,甚至一度變成一個老人,自己帶著一些寫過的角色來找老人的麻煩,這不是在找自己的碴嗎?
在《末世之城》裡,奧斯特透過少女安娜來勾勒出一個不斷地在解體、處處只看得到絕望的國度。安娜在日記本中不斷地寫著,開頭她(他?)就引用了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話:「不久以前,我穿越夢境之門到達某地,著名的毀滅之城就在那裡。」
在尋找兄長的過程中,安娜不得不在一個早已失序的社會中求生存,她不斷地訴說著自己的遭遇,不停地描說這個破敗中的世界,似乎所有的氛圍都導向於一個已經毀滅的未來,但她所遇到的事其實並不是那麼糟糕,至少在絕望之後往往帶來一絲曙光、在撐不下去的時候總能嚐到人性的溫暖。
習慣了作者的筆調,會知道他的書寫方式從來不是那種很了不起的,不會一直強調自己有多麼學識淵博,不常引經據典,最多是抽出一段別人寫過的情節來套在自己要說的故事中,所以他所寫的角色往往都有著很不堪的處境,安娜也不例外,在看不到未來的現在中,她也逐漸找到、或遇到所謂的「希望」,支持著她繼續走下去。
很熟悉的手法吧?但這是他較早期的作品,也許以前的他更敢從最不堪的開始寫起,所以這本書讀起來的確有倒吃甘蔗的感覺。很多人讀奧斯特時,剛開始都會有難以下嚥的感覺,可能就這麼打退堂鼓,但讀他的書在撐過某一個階段之後,味道才會出來,《末世之城》或許就是箇中代表吧。
保羅.奧斯特的作品,有某些的確是循著某種模式的,但了不起的是,類似的模式,他可以架構出種種不同的型式,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是城市中的冒險、也可以是不同的世界觀,不同型式裡的不同角色,情節可能是自述、冒險、推理、甚至是文藝愛情,我們也只能投入他的光怪陸離、愚昧與跳tone,然後找到某個東西(或著說是感覺),就是我們常說的「喔!就是那一道光~」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島田莊司《淚流不止》


原本一直覺得吉敷竹史與加納通子未免歹戲拖棚得太久了,但讀完了這部長篇,算是被作者說服了吧。

讓人驚異且嘆服的是,一向以異想天開詭計著稱的新本格派大師島田莊司,在女性心理的描寫上竟是如此地細膩。加納通子的心境轉變,是建立在過去近四十年來整個日本社會環境、警察體系與法律背景的改革和變遷之下的,要完整說明她家庭、情愛、衍生的犯罪事件、甚至上溯到兩代前的糾葛,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淚流不止》融合了本格與社會推理的特色,有大時代的氛圍,有女性觀點,有日本警察制度的衝擊,雖然沒有異想天開的劇情與驚人的手法,但在整個系列串連下來的線索與關係之下,情節一氣呵成,讓人讀得過癮,書裡對通子過往的敘述雖然是不堪的,但她經歷了長久以來種種磨難之後所得到的覺醒,卻也十分地珍貴、合理,這本痛苦之書其實是正面的。

唯一讓人擔心的是,島田解剖通子的過去太過於血淋淋了,這個苦命的女性彷彿集所有負運於一身,她的遭遇等於是將種種可能想得到的不幸都湊在一起,這部分會不會太過於刻意?我無法判斷,但故事的確因此而更精彩,而通子最後確實也甩開了這些沈重的包袱。

但我很好奇的是,喜愛通子的讀者,能夠接受如此不堪的她嗎?

另外一個疑問是,島田在通子心理與生理上的描寫十分仔細,在情慾上尤其露骨,通子個性中執傲的部分、脆弱的一面、甚至是她的神經質,全都清清楚楚地寫出來,如果以女性的立場來看,是可以接受的嗎?

吉敷竹史的高尚情操與豐富的情感,在書裡也發揮到極致,到頭來,真正最了解他的還是加納通子、應該說是成長和覺醒之後的加納通子,吉敷之於她,就是過往歲月以來所有遇到的男人的反面縮影。而這個角色的魅力,就在於他雖然被塑造成正義使者,但並沒有太過於完美,感情豐富卻也脆弱,個性固執、在某些方面的確太過於不知變通。

但這樣的吉敷竹史才吸引人,比起御手洗潔,更像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得著的平凡人。

冤案的部分,算是這個故事裡最不平凡的部分,解謎的部分不算標新立異,但案件的設計卻是十分地罕見,畢竟長達四十年的冤案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想必現實生活中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但這個事件牽扯到日本的社會變化與警察制度的改革,在解開事件的同時,作者也達到他的目的,這部分在書最後的「代後記」中,島田接受出版社編輯訪問時,說得相當清楚,這篇「代後記」的內容十分精彩,絕對不能錯過。

最後要說的是,「淚流不止」的是竹史與通子,對讀者來說,這本書最吸引人的是欲罷不能的可讀性,至於最讓人淚流不止的地方,應該吉敷與女兒雪子見面的時候。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清晨之歌

--

迷濛之中,聽到電視機吵囃的聲音,好像是ESPN在播極限運動,
睜開雙眼,滿室通明,稍微抬起頭,化妝台前的筆電也還在運作中。

電視沒切、筆電沒關、所有的燈都開著,就這麼在床上睡著,
看了看錶,不到六點,不小心早早躺平,然後又在清晨醒來。

不一樣的是,這一回聽到小鳥啾啾叫。
這才回想起睡前的事。


大約午夜十二點結束工作入住每次出差都會來的商務旅館,
將行李擺到房間裡,到外頭吃了點東西,然後到超商採買。

吃什麼也都還記得,羊肉炒飯外加當歸羊肉湯,
回飯店又外帶了芒果牛奶冰加一球芒果冰淇淋。

午夜這樣吃太「營養」了吧…
但長途車程又工作大半天再加上前晚沒睡好,
不這樣吃嘛,實在沒有元氣、也對不起自己。

邊吃冰、邊上網、開電視,翻開島田莊司的《淚流不止》,
八百頁的長篇小說剩下最後不到一百頁,打算一口氣讀完,
過不了多久,一股倦意襲來,想說乾脆上床躺一下下好了,
沒想到就這麼沈沈睡去…


這一次在清晨醒來的感覺是不太一樣的…

七樓的房間只聽得見隱約的車聲,一陣一陣的小鳥叫更讓人心安,
很神奇的是,窗戶是緊閉,啾啾啾的聲音卻能不時穿透到房裡來。

如果在自己的房間,就算有鳥叫聲,也會被車聲給淹沒,
二樓靠近大馬路的房間,似乎沒有享受蟲鳴鳥叫的權利。


陽光從縫隙裡透進來,拉開了窗簾的一角,
對街巷子直透金華路,公園綠蔭就在前方。

台南的清晨,是如此地美麗。






在臉書上點了一首清晨之歌,Toto的〈Rosanna〉,或許沒有小鳥啾啾叫那麼悅耳,
開頭的"All I wanna do when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is see you eyes"總是很有f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q4ychrRkQA




還有一首很久以前就很喜歡的歌,只可惜網路上只有這個演唱會中的版本了。
黃韻玲的〈奶油早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CIWIY556J8

    推開窗子 呼吸一下這個新鮮的早晨
    心中有個 新鮮的念頭
該用個新鮮的方式 開始這新鮮的一天生活



島田的書讀完了,還是得稍微補個眠,
難得奢侈地呼吸一下這個新鮮的早晨,
也算是個新鮮的、一天生活的開始吧。



--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泡沫城市

--

今年的最後一季打算來一趟短暫旅程,
目的地還在香港和京都之間猶豫不決。


京都其實不陌生,前後總共去過三次,待了差不多有十天吧,
雖然這個城市是逛不完的,但去過的地方實在也不少了,
甚至還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在大津市近郊山路上踏青、探一探楓紅,
然後在超市裡採買新鮮的魚,夜裡體驗「來去鄉下住一晚」的生活。

只是年代的確已經久遠,每次想到當年自在地在古都四處閒晃,
還是會非常非常地懷念,更何況這次動了念頭其實是有目的的,
想去看看十月下旬的時代祭,祭典是這城市中還缺的拼圖之一。

但問題是時間有點硬,十月下旬工作份量還蠻重的,
就算湊時間出來,要安排長一點的連假恐怕不容易,
看看祭典、再四處走走,只有三到五天還蠻無聊的。




香港當然就好處理得多,喬個四天其實就夠了,
找個對的時間去、再設法找到便宜一點的機票,
對我這個不太瞎拚的人來說,花不了太多錢吧。

但既然這麼簡單,為什麼十五年從來都沒去過?
這…這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不過,香港對我來說,情感就延申得更久遠了,
雖然至今我也只在一九九六年底和九七年初間,
跟著兩位朋友一起造訪過一次。

但就是因為這座城市在我親眼見到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而且在這十多年所接觸到的頻率遠不如更早那段青春歲月,
所以在我印象中的她其實是如同泡沫那般亮眼、卻捉不住的。


對香港最密集的印象是在那個剛認識達明一派和Beyond的年代,
是王靖雯還沒從香港轉戰台灣、還沒改回本名王菲的那個年代,
是那個台灣人對黃霑的印象從〈兩忘煙水裡〉變成〈滄海一聲笑〉的年代。

爾後~
Beyond因主唱黃家駒意外過世而解散,黃耀明唱了〈春光乍洩〉,
王靖雯的〈執迷不悔〉、〈我願意〉讓她立足台灣、放眼整個華人市場。


更早的年代裡,只要一下課,就會衝到育才街對街的冰店裡,
點一碗剉冰,等著老闆播放黃日華與翁美玲主演的《射鵰英雄傳》,
然後回家對媽媽謊稱留在圖書館裡K書。

高中三年的國文老師,唯一不禁的武俠小說就是金庸寫的,
而我和弟弟還同時著迷於倪匡筆下的衛斯理和白素,
但奇怪的是我從未看過倪匡妹妹亦舒的任何一本書。

大學時期瘋狂愛上了邵美琪,在〈我本善良〉中失明的她美到了極點,
「像妳這樣對黑咖啡沒節制地在喝的女人,除了我還會有誰喜歡呢?」
溫兆倫在戲裡對她說的這句話,說不定就是自己開始喝黑咖啡的契機。



兩天前在剪頭髮時,聽到廣播節目中播了黃耀明的〈薔薇泡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YyayTXF6os

好懷念的聲音,這首曲的粵語歌名是〈風雨同路〉,在香港紅遍半邊天,
但詞的部分,中文版實在是出色得太多了。

頭髮銀了 眉毛灰了 沒有你我像泡沫
眼睛暗了 心全綠了 誰願意情海飄泊
來年來了 去年去了 今天當是那一天
感激還了 恩義盡了 艱辛歲月我掌舵

傷懷是淺灘 何不浮沈在波瀾 就讓泡沫捲作花瓣
一朵綻一朵飛 活活生生的薔薇 是我臉上眼兒媚



聽到這首歌的同時,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黃耀明一手栽培的盧凱彤,
一位年僅25歲的曲創作歌手、不久前才在台灣校園進行循迴演唱。

這個一拎起吉他就整個人大變身的小女生,
竟讓我找回了對這顆東方之珠久違的感動。


但總覺得無奈的是,當《春光乍洩》電影在一九九七年上映時,
聽到黃耀明唱著主題曲,一直到今年再聽到盧凱彤的聲音之前,
香港印象於我竟是近乎空白的,當然並不是完全不接收訊息啦,
應該是說我沒有感受到過去香港給我的那種對生命的強烈衝擊。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也許是王菲不再是專屬於香港的了,
也許是因為愛死了邵美琪,所以非常地討厭鄭伊健,
也許是鍾曉陽封筆了,又不愛看亦舒和李碧華,
又或許是四大天王都不太演連續劇了,就只好去看日劇。

一九九七年到現在,相信香港仍然是不斷地前進的,
但對我來說,她的魅力是真的遠不如更早的十幾年。

所以我要謝謝黃耀明與盧凱彤這對師徒,
重新點燃了我對這個地力的熱情與渴望。



盧凱彤的歌~

專輯《掀起》中的主打歌〈雀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fgm0Toa_Q&feature=related

信義誠品中不插電演唱〈荒蕪中起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n5zdRM0n6s&feature=related

在台北Legacy演唱莫文蔚的〈陰天〉,很有味道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dz84GDpmc

在女巫跟魏如萱一起玩耍,這兩個女的瘋了 X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a7b2BJYQSE&feature=related




--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黃仁宇《汴京殘夢》


說來慚愧,在黃仁宇先生過世11年之後,才知道他寫過小說,怎麼可能會不好奇啊...
對黃老的記憶,已經十分久遠了,開始閱讀《萬曆十五年》已經是學生時代的事了,《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大概在剛出社會的時候,《中國大歷史》再稍晚一些,但至少也都是超過十年,這些書靜靜地躺在書櫃裡,也不曉得多久沒再去翻了。
但是黃老的文字在腦海裡所建構出來的印象還在,至少框架是存在的,特別是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那種以宏觀歷史的角度來觀察(或者說是回顧)一些歷史事件、現象所帶來的感受,是既輕鬆、但又強烈的。
這本《汴京殘夢》讀起來其實有點像黃老在寫一個歷史事件的感覺,而他所解說的事件有兩個,首先是《清明上河圖》,書裡對《清明上河圖》製作過程的描敘可說十分地鉅細靡遺,其次是在「靖康之恥」中隨著徽、欽二帝一起遭金人北擄的一干皇室人員與汴京眾多的文化財產與人才,這部分份量不多,但確是一大重點。
串起這兩個事件的就是畫師與帝姬的愛情故事,只是剛剛拿到書、看到簡介時,便有種十分奇特的感覺,全因為黃仁宇寫愛情故事,聽起來真得有點突兀,但也讓人躍躍欲試。
真正讀完後,又覺得像是他會寫出來的內容,沒有灑狗血、沒有太過曲折的情節,這兩個人在書裡談戀愛,黃老很認真地將現實條件考慮進去了,但這不代表就不深刻了,兩人以詩傳情,雖然來回不過五次,卻已經十分地動人。特別是柔福帝姬的形象尤其鮮明,沒想到黃老也能寫出「淘氣的小妮子」這樣的字眼。
作為歷史小說,坦白說,這本書有點硬,但如果以過去一慣看黃仁宇的書的心情來閱讀,其實還蠻輕鬆的,閱讀前,或許需要一點心理建設吧。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保羅.奧斯特《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很奇怪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嘮嘮叼叼的,裡頭幾乎所有角色都愛碎碎念、甚至連開口講話之後的那個9歲小女孩露西也是,但讀起來非但一點都不會不煩,反而覺得十分心安。
故事開始之前,作者就說了,這是獻給女兒蘇菲的一本書,父女之間有什麼故事我不清楚,但成長過程中經歷了種種困苦的奧斯特可謂用心良苦,或許他自己也知道改不掉那種嘰哩呱啦的毛病,而且又想對女兒說好多話,所以才想到這種方法,讓自己儘管說、盡量講,透過一位叫做納善的60歲老頭來訴說他周遭親人、朋友這些小人物所發生的事。
這位身上有著癌細胞納善先生,一開始自顧自地講著自己覺得白痴、愚蠢的事,積極地搜刮裡的記憶,想寫一本叫做「人類愚行錄」的書,但是在經歷了一連串既神奇又平凡的事件之後,納善的人生觀逐漸改變了,到最後,寫「人類愚行錄」的想法變成「傳記保險」的點子,而且包括自己在內的周遭所有人,全都有了個圓滿大結局。
這本書可說完全沒有那種其他各式各樣小說所有的邏輯或規則,甚至跟作者其他作品都大不相同,故事幾乎從頭到尾都在講那些失敗的例子、失意的人、或是這些人所做出的一些看起來很笨、很白目的事,但說著說著,到最後全都兜回來了,這些愚蠢的事,看起來好像也不愚蠢了,這可神奇了。
而且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書裡納善與他姪兒湯姆每次長篇大論地說個不停的時候,完完全全都不會有不耐煩的感覺,讓人嘆為觀止。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碰到想長篇大論的時候,或是一口氣想對某個人講完所有的話,但多少總被被討厭、被嫌煩或碰釘子,所以我很佩服作者能讓整本書都不會讓閱讀的人覺得無聊。
這樣的小說,你讀起來能夠不心安嗎?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沒有線條的世界




威尼斯影展中,《賽德克.巴萊》進行135分鐘國際版的全球首映。
同一天,原長四個半小時的版本,在台北的媒體試映會一口氣播完。

周五的夜晚,新聞頻道與PTT電影版滿滿的訊息,
魏德聖導演與徐若瑄的幾句話、下一部作品的消息。

讓人一整晚都熱血到不行。



--



魏德聖表示,全世界有一張最漂亮的地圖就是空照圖,
那是整個地球的真實模樣,而全世界有一張最醜陋的,
就是把地圖切成一塊一塊的不同國界,
「是誰在地上畫線?就是政治人物在地上畫線!」


他說,藝文的力量就像是空照圖,是沒有線條的, 沒有人會切割藝文的力量,
「我們做藝文的是沒有線條的,誰在地上畫線,我會叫他把它擦掉!」

新聞來源是《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02/5/2y057.html


我不曉得魏導的這幾句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引用自別人所說過的,
但用在這個場合再完美不過了,很難想像有誰能反駁他說的這些話。

所謂「無國界」的概念不就是如此嗎?
也許太過於理想化,但至少在看到這幾句之後的好一段時間裡,
會覺得用什麼稱呼都是其次,藝術與文化的確是沒有界線的,
這到底是在那個地域所發生的事,電影本身的說服力要大過於任何說詞。



--



徐若瑄1日劈頭問看過國際版的媒體:「我還在嗎?有被剪掉嗎?」
知道「還有」開心笑:「能有機會演出導演的戲,我已經很幸運了。」
席間,陸媒問「土著」拍片有無發生不專業的事?
她親切答:「我和溫嵐、羅美玲都是『原住民』,都很專業。」
搞得陸媒好尷尬。

取材自《中國時報》的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00103/112011090200016.html


在臉書貼上這幾句話之後,
我妹留言說:「徐若瑄應該回他們:你才是土著,你全家都是土著!!!」

哈,我妹的確是太激動了,但我想她搞錯了重點。

其實「土著」這兩個字並無不妥,百度百科裡針對土著的解釋是:
「指在殖民者從其他地方來到之前,就住在他們土地上的人民。」

事實上,「原住民」是台灣發明的名詞,在此之前,
我們用過的包括「山地人」、「山胞」等等(別跟我說還有「蕃仔」...)。
如果現在回頭再用這些字眼,一定多多少少會覺得不尊重。

但中國並沒有「原住民」的說法,至少並不普遍,
除了「土著」之外,能用的說法,我想得到的只有「少數民族」了。

所以報導中陸媒所犯的最大錯誤其實是以「土著是不專業」的前提下來提問,
不然把其中的「土著」換成「原住民」之後,再讀讀看這段文,還是不妥吧?

事實上,他們口中的「土著」不只不會不專業,
片中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素人演員、泰雅族的牧師林慶台,
甚至已經獲得眾多國外媒體的好評。

Vivian的回應十分得體,也讓我對她更刮目相看。
她一方面輕鬆駁斥「不專業」的提問,也隱含著「原住民」的說法是更貼切的。
(雖然她應該是沒想那麼多...)


儘管「土著」並無不妥,但只要懂中文的人應該都能比得出來,
「原住民」應該是更貼切的,更尊重原本屬於這塊土地上的人。

中文的用法應該隨著時代而有所修正。
不然,我們現在還會用「蠻夷」這兩個字嗎?
說人家是「土著」,是否代表我們這些外來者很了不起?
這樣的話,「原住民」不就多了尊重與平等了?

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



拍完《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之後,
魏德聖導演的下一部電影題材也已經有了,主題是棒球。

沒有意外的話,將取材自魏導與陳嘉蔚小姐所創作的劇本「黃金甲子園KANO」
曾經獲得「第98年優良電影劇本獎」的「佳作劇本獎」。

以下三個連結分別是劇本的「大綱」、「人物介紹」與「劇本全文」,都是pdf檔。
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81847.pdf
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81851.pdf
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53213.pdf

主角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KANO),這所學校也是嘉義大學的前身。
1931年,嘉農歷經了千辛萬苦,遠赴日本大阪奪下甲子園高校棒球賽亞軍。
那這部片會是熱血勵志青春棒球電影?沒那麼單純啦!

在這支球隊裡,漢族、原住民與大和族各占三分之一,
可以想像得到,魏導應該是希望透過棒球來訴說族群融合,
這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過、影響深遠的事件,
與《賽德克.巴萊》裡的「霧社事件」,影響層面大不相同。

未來的作品,據說還有個以平埔族、漢族和荷蘭人三個視角來看的《台灣三部曲》。



曾經聽說《海角七號》是為了籌措《賽德克.巴萊》經費而拍攝的,
但總覺得這個說法並不可靠,畢竟海角的經費也多達五千萬元,上映前能保證賣座嗎?

我倒是覺得魏德聖有意用《海角七號》來試探台灣人的口味,
或者說透過社會大眾較能接受的愛情觀點來勾起大家對台灣觀點的好奇心,
不然的話,直接下了《賽德克.巴萊》這道猛藥,恐怕一下子會消化不掉。

事實上,即使《海角七號》大賣了七億台幣,
《賽德克.巴萊》在拍攝初期仍然出現資金籌措的問題,
徐若瑄甚至賣掉一棟房子,無條件出資3500萬台幣。


海角愛情跨越種族與時空。
原住民追求尊嚴與平等。
棒球的族群融合力量。

不都在創造一個沒有線條的世界嗎?




來回味一下《海角七號》其中一首插曲,ciacia的日文歌〈給女兒〉
這版本自製的MV很有趣的,網頁裡附有中日文歌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PUKpPKUVwU









★雖然認同魏德聖的理念,但我不認為《海角七號》是出色、優秀的電影。
是好電影沒錯,也是好看的娛樂片,帶給觀眾一個概念、一個單純的想法。
沒有之前皇民化、媚日、政治爭議這些雜質,那些都想太多了。

但真正出色的電影是要帶來許多省思的、甚至可以在反芻之後不斷發酵的。
只是海角給的是直接觀感,看完、感動過後,就沒了,至少對我來說是這的。

至於《賽德克.巴萊》,就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