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折原一《倒錯的死角》


說是「作家三部曲」的第二部,卻一直看不到作家的影子,主角之一的大澤芳男的職業是翻譯家,雖然翻譯作品都是推理小說…這個疑慮一直到最後才解開,但想想也不意外,作者一貫的思維模式不就是如此?小說的敘事結構本身就是個線索,讀者就化身成另一個旁觀的角色來看整個事件。

比起前一部的《倒錯迴旋曲》,這個故事的平衡感比較好,雖然仍符合「倒錯」的特色,但不致於一再翻轉,而且在敘事中線索不斷、突兀點一再出現,答案雖然還是意外性十足,但感覺比較讓人可以理解。

《倒錯的死角》的內容也比較豐富飽滿,作者所鋪的每一個梗幾乎都沒有浪費掉,更重要的是所有出現在主場景四周的角色,都是事件的重要關係人,而且各有各的作用,如果在閱讀中發現某個人好像可有可無,這代表這個人在之後一定會有某個重要的「位置」。

撇開詭計不談,《倒錯迴旋曲》對於作者的心態有極其細盡的描述,《倒錯的死角》的主題換成了偷窺,對於偷窺的心境描寫可說鉅細靡遺,偷窺習慣的養成、偷窺後的心理變化,進而導致走火入魔,感覺好有經驗喔  (誤)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天台〉的華麗復古調

















先說不好的。

結尾的最後一幕差點沒讓人崩潰!

請出姜大衛出來客串當然是好事,但多年後重逢是怎麼一回事?非得這樣才能讓故事「圓滿」?怎麼樣都解釋不通啊…莫名其妙地破壞了原先所營造出來的氣氛,而且這個頭尾對照的安排太過於刻意,基本上完全拿掉可以讓電影更完整。

女主角李心艾,您那位?

配音口條太差是跟她無關,好不好看是其次、重要的是得符合故事時代背景的調調,劇組為她設計的造型已接近完美,那個樣子套入場景就是一整個搭。但問題是,整部片只看到一位小家碧玉、小村姑,一點都沒有明星模樣,肢體語言跟其他角色比起來就是不協調。


再來說最好的。

這或許是近年來眼界最寬廣的華語電影。

重要取景的地點包括西螺的延平老街、台南的虎頭埤和四草大橋,天台主場景則架設在北京,另外也多少參考了三、四0年代香港舊社會的模樣。角色部分,周杰倫雖然仍重用自己的固定班底,卻也找來香港老明星曾志偉、鍾鎮濤和姜大衛,請到中國大腕級的徐帆和王學圻,更精彩的是台灣諧星從從、阿ken和納豆,這些配角各有各的生命,比兩位主角更加搶眼。

五顏六色的華麗復古調。

雖說是歌舞劇,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整個畫面所承現出來的感覺,「李屏賓+赤塜佳仁」的組合果然不同凡響。片頭片尾一張張隔放的圖,串起來的效果讓人驚艷,片中的場景展示著過去那美好年代的一切,成功的關鍵在於上色,雖然色彩豐富,濃濃的復古味竟絲毫不折損。


最後是隨便說說。

音樂的話那就平常心就好。

說是歌舞劇,如果斤斤計較的話,可能就不太合格了,真正的歌舞劇,就算是只聽電影原聲帶,也會知道劇情在說些什麼,但這部片沒辦法,畢竟還是有蠻多劇情是按照一般電影的方式在進行。所以退一步來看的話,當做是一部「以歌舞來串場的劇情片」來看看,即使劇情不算有新意,也會覺得豐富有趣。

周杰倫這個人嘛…

浪子膏這個角色其實沒啥好挑剔的,周董的演技也啥好討論,他只是在演自己而已,耍帥本來就是他的個性,戲裡媒體扭曲是非是他的切身經歷,如果討厭這角色,應該本來就不喜歡他吧。比起前一部的《不能說的秘密》,《天台》格局大得多,擁有完整且複雜的世界觀,但是炫耀的多,刻意、做作的部分也不少,卻不能否定他很用力地想把電影拍到好、拍到屌、拍到全世界都看得到的企圖心。靠著視覺設計與一些後製的輔助,整體的表現仍具水準,做為導演的專業表現或許還有不少瑕疵,但在統籌整合方面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東野圭吾《空中殺人現場》


印象中關於「空中」的推理小說題材都是長篇,翻開這本書之前,也就抱持著讀長篇小說的心情,就算是看到目錄的章節名稱,想法也沒有改變,直到第一個短篇謮到即將進入解謎的階段…

印象中,「空中」的解謎故事也都不是太出色,即是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雲中謀殺案》在她的作品中也只能算是一般般,東野圭吾這本出道第五年的短篇集也不例外,平平淡淡的,或許看過之後過不了多久,印象就淡薄了。

空姐負責解謎的題材並不新鮮,不過這本書的「AB組合」還蠻有趣的,外貌出眾的小A心思細膩,角色自然是偵探,身材圓滾滾的小B樂觀卻脫線,要說是助手,也算勉強可以,兩人的互動算是這本書最值得一看的賣點,但似乎也謹止於此。

其實解謎部分還算中規中矩,雖然沒有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但也不致於太單調,缺點是不深刻,不只事件關係人的感情、想法多半都點到為止,連小A與小B也是如此。以小A與前男友重逢的事件來看,她在推測到前男友或許會殺她滅口時的心情只是「害怕」,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曾經是一起規劃未來、即使分手也沒有惡言相向的戀人,會單純想到對方想殺害自己就覺得很奇怪了,而且還沒有「不可能」、「他不是這種人」之類的思維,故事末尾前男友在澄清嫌疑之後之所以沒有要求復合的動作,說不定就是因為小A竟然會懷疑自己,不過作者沒寫得那麼深入就是了。

結論是,這只是作者不成熟的作品而已。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倫勞斯.卜洛克《謀殺與創造之時》


剛讀完這本薄薄的書的時候,曾經思考過書名與故事到底有啥關係,卻找不到覺得滿意的答案,但後來想想又何必顧慮那麼多呢?卜洛克的書名常常不是引經據典,就是突發奇想。

說到「謀殺」,書中真正的謀殺案就只有一件,一個外號「陀螺」的小混混遭到殺害,成為河中浮屍,史卡德受到被害者生前的委託,一心想從三位「候選人」中找出真兇。

與其說主題在「謀殺」,不如說是在尋找殺意之所在,三位真兇的「候選人」被「陀螺」勒索的把柄不一,有的情有可原,有的罪大惡極,但可惡可恨之人的殺意就一定比較重嗎?這樣的人才會真正下手殺人?答案沒有一定,類似的問題已經被討論得太多次了,但至少卜洛克筆下的史卡德不是這麼想的。但答案呢?最後證明了:真得就不必想那麼多。

卜洛克筆下的史卡德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大概是因為他並非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大英雄,甚至你不能說他有絕對的正義感,也不是一個經常開心、一直樂觀的人,所有正面的形容詞中,最多可以說史卡德是個善良的人,所以他對謀殺很敏感、對自己不小心傷害他人總是耿耿於懷。

幫死去的「陀螺」尋找真兇,或許真是因為史卡德無法容忍殺人,但他在查案時,卻不是一直保持頭腦清明,甚至也不是完全鍥而不捨的,所以稍微有了結果後鬆了口氣,然後發生意外,遭遇挫折,最後雖然找到真相,卻已經讓自己和別人傷痕累累…

這樣的史卡德,有點病態、有點捉摸不住,卻很真實,想讓人多看幾眼。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Suede〈So Young〉







每次聽這首歌都有不同的感受。

尤其當Brett Anderson一唱起「Let’s chase the dragon」,總會想起昔年往日所追尋的某個事物,這事物並不限定在什麼時間、也不見得是出現在那種型態的回憶裡,就是隨機、突然浮出來的。

歌詞裡的dragon說的應該是藥物,從Brett迷幻的嗓音中透露出來的,總讓人聯想到過去那段狂放又無為的日子,而他們想說的應該就是那些逝去的青春,用一個字來代表昔日那些不該做、不該碰觸、讓自己遺憾的事…

但無奈追悔的事何其多,即使不停地在人生的路子中前進,還是無法避免留下新的痕跡、新的遺憾,只能持續地chase the dragon。

趙薇拍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總覺得不夠深刻,但願意向Suede買下這首歌的版權,還是用心的。當旋律出現在電影情節中,真得就這麼被感動了,這算是「犯規」吧…




.

東川篤哉《殺意必定三度降臨》


「鯉之窪學園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比起前一部《不學無術的偵探學園》要有趣得多了,至少在解答篇可以不斷帶來驚喜,在還沒思考「是否合理」或「詭計或犯罪有沒有破綻」之前,就被作者唬得一愣一愣的了。

偵探部三人組活躍仍然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事件的確是在他們窮追不捨之下,一點一滴地被揭露出來,結尾的角色大逆轉確實讓人意外,原來開頭的「笨蛋三人組」竟是一種提示,雖然從敘事方式可以感覺到作者不太可能靠他們來「結案」,但最後出現的偵探角色仍是相當出人意表。

回頭看看,這個故事採用了相當程度的敘述性詭計,而且耍弄的「文字遊戲」還算高明,許多線索就藏在那些輕鬆無厘頭的段落中,雖然要解開事件對讀者來說或許還不夠,但犯罪結構還是可以捉出一些脈絡。

以棒球場作為舞台的殺人案,在設計上相當有創意,犯罪手法在末尾解釋得相當清楚,有說服力,但不曉得實際操作起來有沒有盲點,或許作者曾經為了寫故事、真正去實驗過也不一定。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讓人看得挺開心就是了。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3》


三上延的「古書堂系列」似乎被歸類在「輕推理」或「日常推理」的範圍,但到底「輕」在那裡?如果說只是因為沒有殺人案或傷害事件,那是的。

但怎麼看,這系列三部作品都沒那麼單純,「日常推理」沒有殺人案,甚至連傷害事件都很少出現,重點在日常生活中所年現的謎團,可以發生學校、家庭、社區,也會出現在公司、團體,但以乎不太涉及勾心鬥角。

這樣看來「古書堂系列」並不符合這個條件,畢竟解決事件時不但得探究書籍本身的典故,還在顧慮到當事人的情感、內心世界,在第三部中更導入了栞子母親的謎團,雖然故事還是好讀,但事件本身的格局並不小,更不是日常生活中容易找到的事。

這樣說來,也不是「輕小說」了,但好處是這三部作品對學生來說不算困難、還充滿了閱讀樂趣,成年讀者也有不少思考空間。

第三部如同第二部一般都只有三個短篇(前、後篇姑且不算),故事規模都比第一部的四個故事要廣一些,大概是因為作者必須一點一滴地交待栞子的內心,以及母親離去之謎,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每個事件中,「親情」所占的份量似乎愈來愈重,吸引讀者投入心情的程度,已非「輕小說」所能辦到的了。

就是這樣,所以就更期待第四部了。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盛夏心情


--



七月六日的金曲獎頒獎典禮在凌亂的氣氛中落幕,這一屆辦得實在不算好,入圍與得獎者出席率偏低,主持人的表現有失水準,盛大的典禮搞得有點像是綜藝節目。

比較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只有表演節目了,MC Hot Dog+張震嶽、原住民團體、甚至是吳宗憲的台語歌組曲,都讓人聽得相當過癮,但真正最讓人震撼的卻是樂團的演出,尤其是在四分衛、亂彈阿翔、五月天和董事長齊聲高唱〈起來〉的時候,全身上下所有細胞全都豎了起來,那種亢奮感至今依然難忘。

(只可惜少了脫拉庫…)


我對台灣樂團的了解並不多,四個表演團體中,四分衛與阿翔算是比較偏愛,當然對超級天團五月天也還算熟悉,畢竟平常接觸到的機會實在不少,而且親友和同事、同業之間瘋他們的還真多啊~

但總覺得五月天在一些獨立音樂愛好者或其他樂團的粉絲眼中並不討好,認為他們早已背離了當年創團時的精神、一再地討好主流市場的口味,但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並不公平,為什麼受歡迎的音樂非得貼上「水準下降」的標籤?

我對五月天並沒有特別的喜好,但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下,總覺得他們做音樂的中心理念並沒有偏掉,雖然他們在乎市場、也會迎合潮流,但無論天平如何劇烈晃動,都不會完全傾向某一邊。


四分衛九月要出第六張專輯了耶,已經又過五年了~
(咦?這才是重點嗎…XD)



--



金曲獎頒獎典禮結束之後的那個午夜,準時將頻道轉向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女雙決賽,當謝淑薇與中國女將彭帥贏得比賽的一瞬間,腦袋裡只有一個想法:這該是台灣體壇有史以上難度最高的成就了吧…

還有那些是很難的?

奧運金牌?說真的如果跆拳道仍是正式項目,台灣永遠有機會。王建民大聯盟單季十九勝?如果出個強投又加盟強隊,二十勝都可能…

其他我想不到了,但即使上述這兩項我覺得難度都比不上,甚至中華隊拿下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都比溫網奪冠的可能性要高吧。

但謝淑薇還是辦到了,雖然雙打的難度比單打低,但還是非常難,雖然搭了對岸的好手,但默契上的配合反而更需適應。

台灣單打奪冠的機率基本上幾乎是零,女雙大概是機會比較高的一項,詹詠然/莊佳容就曾兩度拿下大滿貫女雙亞軍,可是以平均水準來看台灣還是沒有什麼拼冠優勢,更何況溫網還是四大滿貫賽中最困難的一個。

要我想像下一個溫網冠軍,我不敢想。
要說台灣未來三十年內拿不到溫網冠軍,這我相信的。

這樣想的話,謝淑薇的成就真得無可取代,尤其是她又讓「台灣」在國際的曝光度大增,
而我們的政府和企業給她的奧援又是如此微小,所以無論是她還是從小在家境不優之下辛苦拉拔她長大的父親,都有資格為她自己或其他網球選手說出一些想法才對。

可一旦傳出對岸想要挖角轉籍的消息,卻又突然冒出一些人氣急敗壞地說三道四。


ㄓㄥˋㄎㄜˋ真是一種最討厭的生物,我連這兩個字都懶得打。
(耶?又是最後一句才是重點嗎…XD)



--



在《環太平洋》之後、等待《Before Midnight》上映之前,看了由荷蘭作家Sophie van der Step抗癌故事改編的電影《九頂假髮的女孩》。

看電影的時候才想起來原著小說應該已經在台出版才對,只是印象有點模糊,只記得看過相關訊息,所以大概也不是最近的事了。查詢之後才發現圓神在2011年5月就已經出版了中文的《擁有九頂假髮的女孩》,作者蘇菲還從香港的姐姐家裡,錄了一段給台灣讀者的影片

找到兩年前的資料後才想起來,注意到這項出版訊息時並不是特別在意,畢竟勵志的故事何其多,乍看之下如果不是太吸引人往往就會跳過不看,我猜那時候是因為作者本身是一位美女,所以有了「出賣美色」的刻板印象。


看完電影才發現這個故事是那麼得不平凡。

記得其中的一段情節是生病的蘇菲在醫院大廳裡遇到了一位罹癌的老先生,老先生告訴她:「真羡慕妳,有這麼年輕的身體可以來對抗癌細胞。」蘇菲沒理他,心裡的OS卻是:「我才羨慕你咧,人生過了大半,我才21歲卻快死了。」


21歲的蘇菲罹患的是罕見的橫紋肌肉瘤,存活率僅15%,經過化療和放射性治療之後,癌細胞終於完全消滅,對一位這麼年輕、未經過重大挫折的小女生來說,確實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

這個世上不幸的事太多,我們看多了辛酸又感動的勵志故事,蘇菲的抗癌故事比起來,或許還不算特別曲折離奇,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她的態度。

當我們在面臨挫折時,有多少次能夠以正面積極的心情來面對?任何再糟糕的事,都比不上悠關生死之事來得嚴重才對。

對抗病魔期間,蘇菲開始掉頭髮,她索性剃掉一頭長髮,在九頂假髮的加持下,為自己塑造九個不同的身分,有行事低調的小媽媽、冰山美人、鄰家女孩、學生情人,也有狂野個性女、愛旅行的新貴和魅力無法擋的冒險家。


蘇菲說:「我所要做的工作,很簡單:生病,然後恢復健康。」所以她不能什麼都不做、不想浪費這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後階段。
(最後一段是重點無誤…XD)



--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黃易《日月當空 卷九》


卷九有了相當大的突破,先是「天師」席遙揭開了「破碎虛空」的奧秘,接著龍鷹一行人深入西域,援救好友牧野橫空,不但將故事提昇到另一個層次,也拉大空間感,拓展視野。

席遙道出黃天大法的秘密,完全打亂了作者自己先前辛辛苦苦經營的「人際關係」,因為這些秘密,龍鷹與法明的敵對關係似乎變得不是如此絕對,反而是與武曌之間的未來互動,出現了極大變數。

引起爭議的或許是轉世輪迴之說,盧循無法像師父孫恩那般破空而去,只好以「人」的姿態進入輪迴,在轉世之後尋求「最後一著」的領悟,完成前世宿願。但這部作品原是承襲了《破碎虛空》、《覆雨翻雲》、《大唐雙龍傳》和《邊荒傳說》一脈而來的「異俠系列」,一旦導入了輪迴,反而有了作者自己另一脈作品「玄幻系列」的色彩了。

倒是主角一行人入西域、走大漠的情節一出現,故事導向又回歸現實面,變化不可謂之不大。這段劇情雖然只是剛起頭,卻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突厥、吐蕃與西域大大小小各國的關係,牽涉到與中土勢力的角力,龍鷹自己還扯進了人口販賣案,而這案子與他此行目的竟有著極大的關係。這部份反而更有「異俠」的味道了。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爽到淋漓盡致的〈環太平洋〉


























☆有菊地凜子加10分!
☆有愛菜小妹妹加5分!
☆愛菜雖然一直哀嚎但還是粉可愛。
☆菊地凜子又邪又美而且看久了也蠻可愛的。
☆菊地凜子是誰?請看《火線交錯》,不建議參考《挪威森林》。
☆菊地澟子講完了就只好把重點切到其他地方。

☆看大螢幕就是爽!
☆IMAX是王道!國賓的D-BOX或信義威秀的4DX好像也不錯。
☆雖然不是原生3D,但後製的3D效果讓人驚喜,不必擔心浪費錢。
☆作戰場面稍亂但魄力十足,等到屠獸劍將巨獸切開才知道這3D有多屌。
☆真正的爽片就是有那種淋漓盡致的暢快感。

☆劇情其實蠻直線的,但整體企劃讓電影層次感十足。
☆距離導演的上一部電影已隔了5年,這次光世界觀的設計就花了3年。
☆人類與巨獸對決並不平等,但盡力做到擬真,寫實度已提昇到最高。
☆開頭的世界觀說明維持大約每隔10秒就置換畫面的節奏。
☆世界觀很快就套入,整部片有說書的感覺,真特別。

☆電影中一共出現了五台作戰用的巨型機器人。
☆日本的「戰狼探戈」只出現在回憶中。
☆中國的「暴風赤紅」在最後戰役被秒殺。
☆俄羅斯的「車諾阿爾法」只撐了一會兒還是被兩隻巨獸撕裂。
☆澳洲的「衝鋒發現號」本來是主力最後卻淪為配角。
☆美國的「古普賽危機」小兵立大功連斃四隻巨獸最後又拯人類。
☆所以這部片又是美帝主義?其實不是的…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亞洲味最濃的超大預算美製電影。
☆主角機雙駕駛之一是日本女孩。
☆最後戰役在香港,包括外海與街景。
☆劇組甚至在多倫多搭建了一個模擬的香港城市。
☆墨西哥籍導演自己就是日本機器人和怪獸的超級粉。
☆巨獸對打本來就是日本電影的橋段。
☆主角機亮出巨型屠獸劍好熱血,啊這不是日本機器人的戲碼嗎?
☆機器人被說成有EVA、鋼彈或超級戰隊的特色沒啥好意外的。
☆劇中男女主角的肉搏戰結合了中國棍法、擒拿術和日本刀術。
☆Charlie Hunnam和菊地凜子都跟了三位不同師父練了練了三個月。

☆作為一部商業片當然不可能沒缺點,有些甚至還蠻無腦的。
☆兩位博士與巨獸小腦「浮動連結」探索到的秘密讓人覺得霧煞煞。
☆主角威能仍在,其他只是陪襯,還好是男、女主角都威。
☆機器人和怪獸的風格抄很大,不過導演自己也不否認就是了。
☆朝「老外」丟核彈是老梗了。
☆男主角都後那樣都還沒掛掉只能說又變回美式英雄主義的fu...
☆最後在海上抱抱嘛,龐德?不過好像沒有親親...

☆駕駛員「浮動連結」的設定不算新鮮但在電影中應該還算少見。
☆克服內心陰暗面的橋段迎合近年來英雄電影潮流但也算有加分效果。
☆應該是美國影史最佳大型機器人電影,但美國沒啥這類型片就是了。
☆同樣以海戰為題材的《超級戰艦》比起來基本上是小菜一碟。
☆結論是這絕對是一部值回票價的娛樂片,只在家看影碟就可惜了。




.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三浦紫苑《啟航吧!編舟計劃》


作者精心規劃的題材,對所有年齡層的讀者來說都是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尤其像是編辭典這種極其繁瑣且枯燥無味的事,能夠寫得那麼有趣、好讀,除了功力之外,想必也費心不少心思。

日系作家在特殊題材方面所做準備功夫之多,一向特別讓人激賞。雖然好的作家為了完成新作品,往往得花費時間和心力,這在那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但日本或許因為民族性的關係,這些準備工作總是做到鉅細靡遺,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太過吹毛求疵,呈現出來的結果一直讓人印象深刻,有一筆入魂的感覺。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題材的投入,充分了解出版社編修辭典的過程是一回事,能夠寫得深入,與相關人員的深度訪談絕對少不了。在書尾的附註訊息中可以看到三浦一共參考了12本辭典,與小學館和岩波書局兩家主流出版社合作,感謝了16位人士,對於一位還算多產的得獎作家來說,這項工程可不小。

真要挖出什麼缺點,只能說這個故事實在太過於正面,雖然《大渡海》歷經十三年以上才完成,但在作者的描述中似乎看不到什麼比較負面的刺激,雖然過程中發生漏詞的重大疏失,導致其中一次校正重來,進度因而延遲,但辭典編修部毫無嫌隙地配合,連工讀生都無怨無悔地支持,總算渡過了危機。

以現實生活來說,狀況不太可能如小說中所說得那麼完美,但這畢竟一本大眾小說,不太可能寫得過於繁瑣,而且社會大眾也需要一個正向能量高、熱血沸騰的故事,在這方面算是很成功,再拜題材特殊之賜,這本書會受到市場青睞並不意外。

主角馬締被塑造成「書宅」的形容,事實上並非如此,作者對於他的描敘不算豐富,但很成功,女主角香具矢的份量不多,但馬締與她的互動很可愛,讓人聯想到《神的病歷簿》中的醫生兒與山岳攝影師這對夫婦。或許正因為如此,作者對人的敘述雖然少了點,但整體來說,人情的厚度還是有的。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北村薰《鷺與雪》


或許因為故事背景年代接近的關係,讀北村薰的「貝琪小姐系列」,總會聯想到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和北原白秋這些作家,那種極緻的耽美風在當下總有似曾相似的感覺,雖然這些大師級的文人並非都是所謂的唯美主義者,但那種念頭總是會牽連一起,揮之不去。

總覺得日本文壇的耽美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唯美不太一樣,耽美似乎是一種灰,是一種輕輕薄薄的灰,那種朦朧不明的美感在心底輕輕刷過,所得到的領悟是那種不那麼強烈、但後勁持續非常久的。

昭和初期離我們不算遠,但也不算太近,或許我們不太能理解那個年代的日本,但透過作者的筆觸、出版社還算仔細的注解,再加上亞洲各個先進國家步入現代化的過程與時間點,多少都有些重疊,書裡的時代感讀起來總會有共鳴。

「貝琪小姐系列」的三部單行本、共九個短篇,就在這一部告一段落,雖然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就不再寫續作,但從最後一篇的〈鷺與雪〉來看,分明就是一個既完美、又感傷惆悵的句點,讓人遺憾,但又回味無窮。

在故事的末尾,貝琪與既是貴族家大少爺、又是陸軍參本部軍的桐原勝久,有一段極具時代意義的簡短對話,在時代巨輪的推動下,改變世界的力量已經如箭在弦上、即將爆發,貝琪與勝久像是先知一般,感嘆某些無奈或不得不去做一些事。這段文字乍看之下有些突兀,但做為一個終結似乎再合適不過了,因為這正是讀者與主角隨著時代(故事)演進所需要的成長。

在即將結束前,英子感嘆地說:「貝琪真是無所不能。」而貝琪給的回應卻是:「因為別宮什麼都無能為力。」她又做了進一步的註解:「請原諒我這麼說,無所不能的是──大小姐,活在明日歲月裡的大小姐。」

貝琪最後的這幾句話有了點題的效果,作者等於是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他寫的是過去某個片段的生活,有著我們無法感受到的社會氣氛,以及還沒覺醒的價值觀,在以前的那些拘束之下,人們可以在一定的規範之下發展自己的氣質,而不像現在,雖然心志與行為變自己自在了,但人格發展卻顯得狹隘了。

北村薰筆下的花村英子,只要能過在戰爭的考驗下存活下來,一定可以成為了不起的女性吧,即使最後的「打錯電話」事件勢必為她帶來人生中一項重大的衝擊,未來的她還是會變得「無所不能」才對。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開心就好的〈破案天才伽利略:真夏方程式〉


說真得,蠻失望的。

同樣的導演、同樣的製作團隊,這部電影雖然算是拍出了重點,但跟五年前的《嫌疑犯X的獻身》比起來,不僅「完成度」降低許多,連「合理性」都備受值疑。





雖然前作並不是沒有改編,但導演切入的角度相當小心。《嫌疑犯X的獻身》原作中沒有內海薰,但電影中她的存在感並不強烈,主軸一直在「石神、湯川」這條線上,尤其是飾演石神的堤真一將演技與個人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又追加了一段原作中沒有的登山畫面,來強調石神的內心世界,或者不少書迷覺得突兀,但我覺得有加分效果。

嚴格說起來,《嫌疑犯X的獻身》的主角應該是石神,《真夏方程式》才真正是湯川的舞台,這裡說的「主角」或「舞台」說得並不是「故事性」,而是「戲劇性」。湯川在這個系列作的最新故事中,不只扮演著解謎者的解色,比起一般的短篇故事,更多了人情方面的顧慮,他得像東野圭吾另一系列主角加賀恭一郎那樣洞悉人心、考慮到事件相關人們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湯川與五年級小學生恭平的互動,小說中在這部分著墨甚多,這對老少組合的對話和一舉一動勾勒出東野真正想要表達的念頭,為了讓讀者了解這個念頭,這跨越十數年的兇殺案甚至被當做是輔助說明工具。

但遺憾的是,電影中湯川與恭平的互動相當有限,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在海邊做實驗的段落,小說中可以看到湯川對恭平的態度從漠視到關心,到最後擔心他的未來,這是他在系列原作中也極少有的溫情表現,少掉了這些,不只讓電影少了一味,對飾演湯川的福山雅治來說也不太公平。

但少了一味雖然會降低電影的內涵與質感,劇情安排上的「出包」才是嚴重影響電影的價值的關鍵。先不管劇組一如日劇第二部那樣,把柴崎幸飾演的內海拿掉、換成吉高由理子飾演的岸谷美砂這件事,在原作中湯川在事件結束前一直都待在玻璃浦這個偏遠的小海港,在玻璃浦之外調查行動都是由草薙與內海來完成,他們兩人或許一起行動、或者分頭辦事,這連串的行動對於湯川能夠解出真相、甚至看到真相之外的某個危機─「對某人的人生造成嚴重扭曲」,是極為重要的。

但電影中為了強調湯川的存在感(或說戲份?),把部分的調查行動「轉交」給他,像是在善終醫院與仙波英俊見面,這迫使湯川必須在玻璃浦和東京來回。雖然小說中並沒有詳細說明這兩個地方距離有多遠,但從故事結構來看,這距離絕對是湯川這個嫌麻煩的人所在意的,有些事一定會交給警方來做,電影的安排也就變得不合理、甚至是不可能了。

導演根本搞錯重點,讓「少了一味」的湯川去做「多餘的事」,唯一的解釋是為了娛樂目的去犧牲故事的完整性與合理性,開心就好…

但真正最大的致命傷卻是在電影尾聲中,某個關鍵角色的「表現」。這個部分因為嚴重關係到結局,很可能會影響看電影或讀小說的樂趣,不想被「雷」到,請就此打住。

不在意的話,再繼續看下去…
.
.
.
.
.
.
.
.
.
.
.
.
.
小學五年級的恭平在遇到湯川之前,一向都是「大人說的什麼話都要聽」,但是湯川認為不應該把恭平當做是孩子來看待,一再設法啟發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小說結束時可以發現恭平的生活態度確實有了極大的轉變。

而這樣的恭平,在無意間成為凶殺案的幫兇,在事件當下,或許他仍懞懂無知,但隨著成長,總有一天一定會體會到自己曾經是被大人利用、成為殺人工具,在經過湯川啟發後,小說末尾的恭平似乎隱隱約約捉到一點點感覺,所以湯川才希望有過類似經驗的成實能夠守護著恭平,避免他的人生被扭曲。

只不過在電影的尾聲,導演竟安排恭平「發現」了這件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直想找出答案、想求證。這…這只能說讓人傻眼啊...雖然恭平曾協助湯川在旅館裡進行調查,但年紀小小的他對於案件只有小部分的了解,不可能因為搞懂某個原理就掌握到足以讓自己成為幫兇的證據。

這樣就不只是不合理了,根本就是不對的。



.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勞倫斯.卜洛克《在死亡之中》


閱讀馬修•史卡德系列早期作品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體會到他畢竟還是個普通人,會犯錯、會情緒化,當然也還酗酒,比起後來的他,馬修更像個城市遊魂,對自己存在感的認知並不一致,雖然透過個人對於犯罪事件獨特的嗅覺,總能完成委託人的要求(甚至更多),但在過程中卻不斷地顯露自己孤獨的一面。
這大概就是史卡德的本質吧,即使書本較薄,但他的故事還是有種獨特的氣氛,一舉一動往往帶著哀傷或無奈,像是他在委託人家裡與對方的老婆上床,理由竟是怕自己一離開,兇手就會找上她,當然這可以解釋成他只不過是寂寞而已,但就算是像這樣任由慾念奔馳,同樣有著濃烈的感傷氣氛。
類似這樣的感覺,很容易忽略案件本身,將注意力集中在史卡德身上,但並非每個事件都是如此。不過這本書的事件真相好像真的不太重要,看到的都是「人」、「場景」和「道具」,有時候會覺得作者描述的小細節或小東西更有趣,像是電話留言、像是貧民區裡的防盜系統,或者他怎麼走來走去都在幾條街之內...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致青春



--
















我不否認會看這部片是因為王菲唱的主題曲,
卻沒想到電影結束之後會有如此奇特的感受。

什麼樣的感受?
很難形容…

像是斷了一根弦的琴還是可以彈彈唱唱那樣,
或似跳了針的唱盤釋放出來的樂音依然成調。

壓抑在我們心底裡的某些東西即使扭曲變形,
有時還是會回復沈重傷感的面貌來擾人清夢。



--



其實並不是要解釋這是一部多好的電影,只是想說一下伴隨而來莫名其妙的心情,雖然一定說不清楚、卻又不吐不快…

簡單地說,這部電影,前段很亂,後段很棒,平均起來,只能說這是一部好電影,卻不是出色的電影。













如果用社會效應的角度來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於中國,有點像另一部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於台灣,但《致青春》比較內斂,《那些年》更大眾化一些。

兩部片最大的差別在於…

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卻是以男性視角為出發點。



--



第一次聽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感覺並不好,總會聯想到「小清新」、「文青」這些被炒得過火的詞兒,再說我對趙薇和趙又廷本來就沒有什麼太好的印象,只是好奇為什麼會有青春電影在對岸如此火紅,再加上王菲的加持才趁著周日夜晚一口氣看完。

(查了一下,這部電影四月底上映,票房破七億人民幣,在中國影史排名第九)

電影的前段集中在大學校園,宿舍的劇情占了不少份量,但坦白說,這些以青春為名的故事橋段感覺稍嫌做作了些,雖然不致於假掰,但楊子珊飾演的鄭微被放大的情緒和肢體語言實在過了頭,這不免讓人想到趙薇自己以前的那個活蹦亂跳的小燕子,然後鄭微旁邊那個人見人愛的阮莞就像是紫薇了…

要說這些青春校園的劇情糟倒不至於,只能說是亂了,我可以理解在中國社會裡生存、出人頭地的難度確實比台灣要高,但趙又廷飾演的陳孝正在學生時期的執著似乎有點脫離現實,反倒是在鄭微、陳孝正這個主線之外的人物還比較有味道,像是圍棋社的老張,還有為了前途而埋葬愛情的黎維娟…

(見鬼了,明明沒怎麼看過《還珠格格》,那種印象卻根深蒂固)

如果沒有後段幾位主角出了社會的情節,只靠著趙薇的人氣與地位,電影絕對不可能會這麼成功,後段不只是救了這部片,也讓前段的某些元素有了意義。

因為…

年輕歲月即使再荒唐、無羈,總是曾經走過的痕跡,雜亂無章的青春已經逝去,但終究只能無悔地走下去。

長大的鄭微與還是學生的鄭微,落差不免大了些,但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自己,似乎又可以諒解這樣的安排,如果說電影一開始看到的是天真活潑卻生嫩的趙薇,結尾看到的應該就是成長之後的趙薇了。

雖然一向善於處理女性觸角的關錦鵬在監製的角色上肯定是給足了力,但好的或成功的電影,施力點一定不會只有一面,環境要能使上力,還要掌握社會觀,而將這些全都牢牢捉住的就是導演趙薇自己了。



比較可惜的是,故事前後段比重有些落差,奇怪點的說法是這個青春「消化」得有些快,在劇情份量二比一的比重之下,出社會之後的人心刻劃便顯得不足,就以鄭微將林靜讓給別人的橋段來看,本來不一定不合理的,但匆匆代過的結果,便顯得突兀了。

不是太過、就是不足,導演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透過兩段時空來詮釋青春逝去的概念,依然是正確的方向。

只是做為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作,還得讓普羅大眾來打分數,風險未免高了點,但總得來說,也還算及格就是了。



電影本身,不滿意的部分不少,但共鳴點總是能徘徊不去,聽到「我們都應該慚愧,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或許覺得矯情,但是「青春是用來懷念的」卻又成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

用這樣的方式來訴說青春,顯得生疏,卻很有誠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