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不停格的〈決戰終點線〉

.















總以為好的電影要「慢」,因為非得要有某種程度的「慢」,才能讓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概念滯留或延宕、讓觀影者的思緒騰出空間,在兩邊完成思想的傳遞、互補或發酵。但朗霍華(Ron Howard)的新作《決戰終點線》(Rush)卻顛覆了這個刻板概念。

其實慢的概念只是一般論,即使是節奏快的電影也有許多讓人回味無窮,就以比較極端的例子「英雄電影」來看好了,去年創下影史第三高票房的《復仇者聯盟》夠「快」了,不到兩個半小時的劇情交待了爆表的情節,但幾個稍具情感面的橋段,像是神盾局探員之死、班納(浩克)與黑寡婦的對話等,卻強化了整體結構,讓電影更完整。

可是《復仇者聯盟》的這些緩衝片段仍屬於「慢」的部分,而《Rush》的神髓卻在於「快」。

整部片的主場景環繞在賽車場及其周邊相關設施,雖然有某些片段的節奏稍微放慢,但鏡頭卻鮮少在某個定點停格太久,原本如果以「競速」等所謂爽片的要素來思考,這實在沒什麼,但要知道拍片的是那位拍出堪稱神作的傳記電影《美麗境界》的Ron Howard,會這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但為什麼他要刻意讓這部電影快速流動呢?

要知道,這是一部以F1賽車為主題的傳記電影,如果拍得冗長沈悶或是節奏拉得太長,即使內容拍得再有水準、演員演技再好,總覺得還是會不太夠味,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好吧!這部份是我自己揣測的),導演把兩位主角的「對話」擺在賽車場上,在競速的過程中拉大內心世界的變化。

也就是說,平常電影中藉由拉長鏡頭來醞釀情緒的方式,在這裡變成另外一種模樣,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所飾演的James Hunt和丹尼爾布爾(Daniel Bruhl)所飾演的Niki Lauda在賽道一拼高下的時候,兩人的內心世界顯露無遺,這時候取代表情與肢體語言的是畫面所承現的速度感、背景音樂,以及偶而從全罩式安全帽中所露出的眼神。

事實上,Niki Lauda與James Hunt在電影裡改此真正的對白並不多,但互動之後的餘韻總能將觀影者的情緒拉長,於是賽道上的風馳電掣就成了兩種完全不同人生觀與行事作風的體現。

兩位主角都是F1傳奇車手,尚在人世的Niki Lauda雖然毀了容,但3度獲得F1世界冠軍後,開創航空公司,現在仍是賓士車隊的non-executive chairman。但真正擁有戲劇般人生的還是James Hunt,這位賽車場上的花花公子、淫蟲,一生以享樂為至高原則,號稱與5000位女子發生過性關係,僅僅活了45歲就心臟病發過世。

不過導演很明確地將主題鎖定在他們之間的關係,並將時間軸集中在兩人先後奪下世界冠軍的1975-76年,並未在其他的人生要素中著墨太多,愛情戲分力道不深,不過Niki Lauda與他老婆相遇的段落讓人印象深刻,十分有趣。

雖然整體表現還是比不上出道已十多年的丹尼爾布爾,但以《雷神索爾》走紅全球、一直沒有太深刻發揮的克里斯漢斯沃這一次總算一嚐飆戲的經驗,不只在外型上與風流倜儻的James Hunt十分相似,連他愛恨分明與視死如歸的態度也詮釋得十分到位。

丹尼爾布爾已不再是當年《再見列寧》裡的小男生,在這部新作裡,被毀容的化妝術折磨和勤練奧地利口音都只是一種試鍊,但不慍不火的表情與肢體語言才真正展現他遇強則強的特色。在多倫多影展中他被部分影評人與媒體認為有機會角逐奧斯卡影帝,但感覺上以影片屬性來看,他得獎機會似乎不高,提名或許還頗有機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