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解夏




茱莉亞:


〞妳真得那麼討厭我嗎?〞

前陣子,我傳了這樣的訊息給她,但結果妳應該也猜得到,是沒有任何回音的。
有時候我常會想,我們對於自己所犯的過錯,多半都是太過於寬大為懷的,在當
下不知不覺就會想「這樣沒關係」、「不會怎麼樣」、「大不了如何如何…就好
」,但到了最後,嚴重性往往都超過原先所預期。

我跟她,彼此間都犯了一些錯誤,但這些過錯,應該是沒有所謂熟輕熟重的,我
們當時不應該去計較這些、去爭這些,這麼在乎做啥啊…對方錯得比較多,自己
就可以在彼此的關係中占得上風?

覺得有趣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得再多、長大後再世故,但面臨像是這樣的
狀況,多半還是會變得幼稚。人就是這樣吧,儘管理性的濃度多麼高,總都還是
會有感情用事的時候。

妳說我後悔嗎?的確,我追悔莫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那又能如何…這樣
的事,並不是第一次啊~而且也不是只有我這樣,妳也有過吧…

人們總是會一再重覆某些特定的錯誤模式。

怎麼說得好像是勉強拿出來的藉口…(笑)

妳問我放不放得下?要說放不下也可以,但是要說放得下也對…(哈〉。我大概
三不五時會想起來,偶而會感傷一下,但日子還是可以繼續走下去。這段關係,
在結束的當下並沒有十分強烈的失落感,也不會非常非常的難過,真正開始被感
傷啃蝕,是在隔了一段時間之後,有時候心情低落時,這道低氣壓會入侵、在心
底刷上一抹灰色的的染料。但這種感傷是可以承受的,只是從來沒有真正斷過。

還記得在《非誠勿擾2》裡頭,李香山女兒在父親生前告別式中所唸的一首由扎
西拉姆.多多所寫的小詩嗎?開頭不就是這麼說的…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



妳跟他之間,我想也是這樣吧…

人之所以相識、進而相依,一定是有某些心靈相通、或者可以彼此做為寄託的地
方,如果這些都消失了,那就是緣盡了,自然而然就會分開。但很多時候不是這
樣的,兩個人的分離,多半帶著許多遺憾,彼此間的關係應該是意猶未盡的,至
少還不到結束的時候才對…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少離開自己的人,其中大部分是擦身而過的,會在意的都
是那些少數曾經與自己相知相惜的人,這些人一旦離開了,難免在心裡留下或大
或小的傷口,但如果知道對方為什麼會離開,那可能好一些,尤其是當自己能夠
清楚知道自己所犯的過錯,最多就只會留下悔恨,不會有不解與無奈。

在我的經驗中,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解與無奈,都是一些仔細檢視自己之後、得
不到答案的,或者說是不確定為什麼會這樣、有模稜兩可的答案。這是因為無法
透過溝通來了解對方的心態,只能無端去揣測,但這種單向思考,只會帶來煩惱
,如果硬是要去鑽牛角尖,自己一定會被這種負面情緒給壓垮。

真得找不到答案,不如就自私一點吧。

記得之前妳曾跟我說,搞不懂為什麼原本是姐妹淘的好朋友會在不理自己之後,
反而去跟那些應該是很討厭或完全不熟的同事有說有笑。這樣好了,如果妳真得
確定自己沒有偏見、沒有太過嚴重的過錯,那就無視好了,這些年來,我就是這
麼過的…日子要過,生命有限,我們都有一些值得交陪的朋友,把時間留給他們
就好了,對於那些不在乎自己或者沒有緣份的人,就別擺太多心思了。

我知道說得容易,要做沒那麼簡單,但我們也只能要求、甚至強迫自己去做吧…



今日七月十五,正是佛說的解夏之日,雨水正足,萬物滋長至此功德圓滿,開始
休養生息。過了這個佛陀口中的歡喜日,夏天正式解脫,秋收之日逐漸逼近,我
們不必像僧人們那樣,因解夏而增加歲數,但可以透過像是修學過程般的自我省
思,來找到真正要走的路。

因為逝者已矣、來日可追,一切都將宛如新生、重新開始。






                                喬瑟夫
                               解夏十五日

東川篤哉《再也不綁架了》

以關門海峽周邊濃濃在地風情為背景的題材,讓人相當期待,但坦白說,開頭讀起來很不習慣,原本以為是翻譯的問題,但咬著牙讀下去,才發現跟作者的設定問有關,二十歲宅男與十七歲學生妹的組合並不新鮮,但是彼此間的互動很奇怪,感覺上像是硬湊出一個新鮮有趣的一對。

主角翔太郎並不是個膽大包天的人,剛開始自說自話,感覺上就是個把不到妹的宅男,不小心解救了一位年輕美眉,一聽到是黑道老大的女兒就開始發抖,可是過不了多久,竟主動提議要玩「假綁架」的遊戲,這突然的膽子是從那裡借來的?

如果能夠克服這種違和感,耐心讀完第一章,會發現其實挺有趣的,作者對沒落黑幫的描敘不落俗套、讓人拍案叫絕,綁架案的手法我不確定是否創新,但過程很有畫面,節奏緊湊,如果這個故事真得影像化,只拍成電視劇還真得有點可惜,拍成電影應該是蠻適合的。

後半段的急轉直下、出現殺人案,再接著解謎部分,倒也沒有什麼特別推陳出新的要素,但是跟前段的假綁架事件銜接得很順,順順地就讀完了,是挑得出幾個小缺點,但只要想到這個故事的屬性,又會笑笑地覺得沒關係。

讓人覺得最親切的應該是濃郁的地域性,這個故事裡出現了多少與歷史事件、典故有關的地名啊…壇之浦、巖流島、赤間神宮,事實上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馬關條約也是在下關港簽定的,能夠順便回味一下源平合戰與宮本武藏、佐佐木小次郎,倒也挺有意思的。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露塔.蘇佩提斯《灰影地帶》

我們這個年代,戰爭幾乎只存在於文字與影像之中,我們沒辦法體會戰爭的殘酷、以及對人類生命耗損之劇烈,僅管戰爭造成人口數量之減少,絕對是任何天災所無法企及的。

在歷史書上,我們知道的多半是納粹與猶太人的情結,種族優越感膨漲釀成的悲劇,是人類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我們多少都讀過文化大革命、知道北大荒的勞改營,是華族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挫傷。但我們其實不太知道波羅的海三小國與其周邊國家,在二次大戰前後所遭受來自於蘇聯、史達林共產黨的迫害,因為一部歷史被遮蔽了,而且蘇聯在二次大戰後成為世界強權,真相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暗淡了。

作者寫的不只是人類歷史上的「灰影地帶」,也是人性中的「灰影地帶」。我們再怎樣也無法憑空想像國家的消失、難以計數的難民從地中海邊跨越大半個西伯利亞來到北極圈的岸邊,這些確實曾經存在過的真相,現在看來顯得不可思議,成了知識領域判斷上的灰色地帶。而我們或許更難想像人心竟可以如此卑劣、人的命運竟會那麼地慘烈,這種極端的人性導向卻又不是單純的殺戮遊戲,更加難以理解。

作者是立陶宛難民的女兒,這些悲劇的真實面目只存在於口耳相傳,但故事寫來極其貼近人心、說服力強,又毫不矯情,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很清楚知道她在書寫之前絕對下足了功夫,這部小說沒有經過大量訪談和史料整理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她的文字表達也十分洗鍊又容易理解,這大概也來自於事前準備工作夠充分所帶來的自信心吧。

《灰影地帶》讀起來其實不是那麼悲哀,我們大概會一直訝異人類竟會發生如此離譜的事,會覺得難過,但書裡處處留著「希望」,也看得到人性的溫暖,小女孩莉娜擁有得天獨厚的繪畫天才,幾乎沒有任何人生經驗的她,有著獨特觀察事物的能力,再透過圖像記錄下來,把這個人類灰暗的面相留了下來,正如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一樣。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自虐之詩



--




夜深人靜時聽楊乃文唱著:「用天真換一根煙的光陰,我離開我自己…」並不是一件好受的事…
心情好像變得像倦鳥歸去留下的空寂那般安安靜靜了。

剛聽的時候,有種全身精力被抽乾的錯覺,並不是特別悲傷那種,而是一種徹底的無奈…
雖然失戀次數不多,愛情經驗值應該也低於平均值,卻牽動了生命中其他許多同質性的失落感。

即使是現在,失落感淡了,心裡似乎也變得強韌些,但每次聽總還有某些惆悵,尤其是在深夜…
因為身邊總會有些悲傷的事讓人無可奈何,自己的、別人的一些有的沒的討厭的感覺會鑽進來。


對世間的離別深信不疑 因此才會相依
沒等看見年華流逝散盡 就變灰燼


需要這樣嗎…
但沒辦法吧。




--




P.J. Harvey用《白粉筆》書寫的生命詩篇幾乎是深夜限定的了…

乍聽之下冷冽刺骨的調調,其實藏有極致的精細美感,
對於黑暗的抑鬱情結,看起來像是一種極端的唯美主義,
其實也只是變相地將情感無限放大而已…

















穿著一襲維多利亞式的連身純白洋裝、正襟危坐、像個小女孩似地告解,
但她告解的對象嘛…

Dear darkness
Dear darkness
Won't you cover, cover
Me again?


Dear darkness
Dear
I've been your friend
For many years


Won't you do this for me?
Dearest darkness
And cover me from the sun


And the words tightening
The words are tightening
Around my throat


And, and...

Around the throat of the one I love
Tightening, tightening, tightening
Around the throat of the one I love
Tightening, tightening, tightening
...
...



Darkness,
這個告解的對象多麼讓人害怕啊…
但Polly純淨的嗓音聽起來像是在渴求著平靜,沒有恐懼。

My Dear,
夜愈深,抑鬱的惆悵愈濃烈,
黑暗卻意外地適合告解呢。




--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宮部美幸《怪談~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始》

宮部美幸的靈異故事、鬼故事,其實都是在說人情、說人性,只是透過亡者的角度,來將人心更深層的一面看得更通透。《怪談》說的是生死之間的事,游離在生死之間的人心,對於善惡、自私與否的界定是相當模糊的,不管是生者或亡者的靈魂,很容易失去了依歸。

五個故事都極為好看,作者讓十七歲少女阿近擔任這個協助靈魂尋回依歸的角色,我想沒什麼好置喙的,在宮部的時代小說中,少女、甚至是女童的精神能力都是十分強大的(笑~)。但我對於伊兵衛讓自己心靈受挫的姪女,藉著介入別人生死之事來療癒心靈的作法,有點不太能苟同,至少我想不出伊兵衛"確實"的心態是什麼,雖然故事的結尾是圓滿的,但過程中幾次極其兇險,一不小心,不只是阿近,連周遭的人也可能會迷失。

前面四個短篇是個別獨立的故事,最後一篇的〈滿屋作響〉再將前面四個故事連在一起,並且將先前的疑問或謎團一併解決。我很喜歡作者以「虛無」做為最後的答案,因為「虛無」,才會急著想找其他事物來填入這個空間,飲鴆止渴,而不是真正走出來,去迎接、去主動接觸。就像人心之所以衰弱,常常就是因為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箱子裡,只看得到那個叫做「虛無」的東西,然後失去判斷世間常理的能力。

宮部說故事的時候,對於恐怖氣氛的營造,功力十分深厚,第一篇的〈曼珠沙華〉讓已經讓人覺得毛毛的了,第二篇的〈凶宅〉更會讓人感到全身戰慄,之後的兩篇,或許是她有自己說故事的目的,氣氛不再那麼恐怖,而是慢慢導向了解謎的部分。

不管是怪談、百物語還是鬼故事,應該都只是作者的一種媒介,其實她要傳達的訊息可不少,人心的圓缺、生死之間、過去與未來等等…結尾之後陳栢青的解說,說得仔細,所以就不多說了。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東野圭吾《浪花少年偵探團》

如果東野圭吾現在願意寫這樣的題材,感覺肯定不太一樣,只可惜這本由五個短篇集結而成的單行本早在二十四年前就發行,當年的他對市場口味的掌握得並不好,自己的寫作風格還在摸索中,對他來說,那似乎還是個好好從單一長篇來發揮的年代。

輕輕鬆鬆K完這五個短篇,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可惜。

其實基礎設定很不賴,一些小梗還蠻有意思的,而且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作者的老家大阪,應該還可以添加一些特殊的地域風味。「大喇喇的小學女老師+可以讓她使喚的奴才(喔…是學生才對…)+刑警與企業家的情敵二人組」,嗯,好好處理的話,不見得會比東川篤哉的「千金大小姐+毒舌管家」的組合差。

讓人遺憾的是,《浪花少年偵探團》讀起來就只是幾個平凡的推理小說而已,在案件的敘述和角色的互動上,不時出現卡卡的感覺,很難想像他在同期還另外寫了《魔球》、《沈睡的森林》和《鳥人計劃》這幾本還不錯的作品。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看不出「關西味」,雖然腔調是無法在書中呈現的,但功力夠的作家,總有自己的辦法。

但也沒什麼不好看的感覺就是了,另外再改編成漫畫、動畫或日劇應該可以修正一些缺點,然後再做一些補強,東野在這系列的設定上仍有一定的魅力。日劇也在最近重新製作,感覺就挺不賴的,至少比原著小說更吸引人一些吧…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酒徒《盛唐煙雲 卷五 兵車行》


安史之亂全面爆發,大唐天朝積累百多年的弊病一下子全被糾了出來,天朝的政、軍體制多年來被病蟲蛀得只剩下一個空殼,被安祿山大軍一碰,垮了。盛唐煙雲四散,只剩下「深度」來消耗這些毀滅因子的力量。

從歷史軌跡來看,安史之亂是不可能獲得全面性成功的,即使獲得短暫勝利,不是很快被瓦解,就是被另一個勢力所取代。但這的確是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的轉捩點,大唐由盛轉衰,影響西域與中亞勢力分配,間接影響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沒落的世家子弟王洵,正是掉入這樣的歷史洪流中,但諷刺的是,就是這樣的局面逼得他成長、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卷五是戲劇要素豐富、內心十足掙扎且盪氣迴腸的一卷。剛剛在西域建立功名、成為大苑都督的王洵,被迫面臨人生的多重選擇,他的考驗來自於國家安危、家庭羈絆與同袍之義。

該不該回援中原?還是留在大苑為大唐保存一分力?這個最基本的考量對他來說並不困難,畢竟國家如果沒有,孤軍在外建立功業亦是無根之草,他要考慮的是如何在「回援」與「駐守」之間,做出最妥當的安排,但這些都不困難,因為他有足夠的判斷力和優秀的智囊。

真正的考驗從他得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訊才開始。因為兩位前輩冤死,導致哥舒翰被拖垮、不得不投降安祿山,大唐崩壞的速度超過原先所想像,長安陷落在即,對王洵來說,雲姨、白荇芷和紫蘿的安全,成了絕對優先的考量。

封常清之死所引發的效應,從後世來看完全不難理解,酒徒雖然創造了王洵這個虛構人物,但邊令誠讒害封常清與高仙芝兩位名將卻是血淋淋的史實,唯獨大唐玄宗李隆基搞不清楚狀況。安西軍因而四散分裂,封帥旗下大將,不是心灰意冷、變得消極,就是遭到另外的迫害,王洵也面臨了好友宇文至因復仇心切而投效安祿山的局面。

對大唐的心結、家園的依戀和好兄弟的離去,王洵的迷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他掙脫牢寵的過程也很熱血,在迷惑中驚醒,血洗安祿山旗下一百多位最暴虐的曳落河,在故事的尾聲中挑大樑。

卷五說得很多,包括局勢與人心、酒徒在這裡不只是說歷史,還要說更多人的故事、創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牽掛。「隋唐三部曲」的三位主角中,王洵不是最出色的,性格也不是最討喜的,角色刻劃也有一小部分是模模糊糊的,但他所面臨的環境是最險惡的、他的心思移動也是最頻繁的,有他獨特的魅力。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a hero to die


--



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從再生池昇起(rise),剝掉那些緊貼在身上多年的陰暗枷鎖,開著搭載中子彈的蝙蝠戰機(Batwing)直衝天際,最後出現在老管家阿福眼前的,是個坐在咖啡座上、伴著心愛女子的平凡笑容。

A hero to die.

那個混雜著恐懼、愧疚、仇恨與後悔的心靈已毀,等待重新開機。
英雄已死,但不管是布魯斯韋恩或是蝙蝠俠都可以重生。




















--



BB:《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TDK:《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TDKR::《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



記得剛看完《蝙蝠俠:開戰時刻》與《黑暗騎士》時,曾經很想去讀一讀瑞典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的分析心理學,但終究也只是透過網路搜尋來了解一些基礎概論。

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三部曲可以說是榮格心理學的衍申與應用。布魯斯本身當然是具個人意識的自我(ego),瑞秋是他的阿尼瑪(anima),也就是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性格

僅僅存活了一集半的瑞秋,從頭到尾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勇氣,對一直處在恐懼或畏縮中的布魯斯,永遠都像是一盞明燈在指引著前方的道路。又或者說瑞秋是布魯斯心中那塊缺角,不管是不是一種補償心理,他都需要她來完成自己的心靈拼圖


布魯斯因為恐懼間接導致父母雙亡,兩位年長智者成了他下意識中的父親角色,米高肯恩飾演的阿福是心靈上的寄託,摩根費里曼飾演的盧修代表了專業知識上的輔助。

在瑞秋、阿福和盧修的協助下,布魯斯終於戰勝了BB中的兩位反派角色,忍者大師與稻草人。在諾蘭兄弟的概念中,兩位反派角色其實是布魯斯內心兩大精神病症的化身,稻草人代表著恐懼,忍者大師象徵著仇恨

自我在阿尼瑪的引領之下,獲得老智者的啟示與輔助,終於衝破了恐懼與仇恨的桎梏。BB說穿了不就是榮格心理學的入門教學嘛…



--



布魯斯在少年時期跌落井底,受到成千上萬蝙蝠所驚嚇,在內心深處埋下恐懼的陰影。在劇院觀看表演時因為無法忍受心中突然襲來的黑影,不得不提早離席,帶著他步出劇院後門的雙親卻意外遭到歹徒所殺害,愧疚與悔恨從此伴隨著他走過未來漫長的人生路。

在忍者大師的調教下,布魯斯體會將自身化成恐懼的道理,於是將恐懼的源頭轉化成自身的象徵,也就有了蝙蝠俠的誕生。在渡過影武者聯盟企圖毀滅高譚市的危機之後,他的內心創傷看似已經撫平,但事實上呢?

傷痕累累的布魯斯,內心仍然隱藏了許多脆弱的因子,之所以能在表面上維持平靜,說穿了還是因為瑞秋。瑞秋的承諾:「我深愛的那個人,從來沒有回來過,也許有一天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也許我就能再見到他了。」這句話一直都是布魯斯內心的依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一直設法創造一個不再需要蝙蝠俠的高譚市,也就是不斷地打擊犯罪,直到有「白騎士」稱號檢察官哈維出現,才讓他看到希望,於是有了退隱之心。


破壞這種平衡感的,就是TDK裡的小丑。

小丑出現讓人聯想到波特萊爾的《惡之華》。人的精神面本來就有善惡衝突與美醜對應,高譚市既然有蝙蝠俠、瑞秋和哈維的絕對正義,當然也要有小丑的純粹之惡。小丑一以貫之、不摻雜任何成分之惡,破壞了正邪勢力的平衡,整個高譚市在正負兩極的衝撞下散發出冷冽的火花,像極了人之內心裡的精神面。


好不容易讓小丑落網,但布魯斯也付出極大的代價,一直做為內心依歸的瑞秋犧牲了,在往後的八年中,蝙蝠俠消失,布魯斯韋恩足不出戶、形同廢人。在TDKR的開頭,他撐著拐杖、腿殘廢了,全身上下帶著大大小小的病痛,但其實是內心更深沈的傷痛封鎖了生理上的自癒機能

過著了無生趣日子的布魯斯,在班恩出現之後,求死的念頭益加強烈,就連老管家阿福都不忍見主人末日到來而離去,就在他自投羅網,被班恩禁錮於再生池之後,人生也落在最低點、僅一息尚存。

但是落在最低點,一旦再躍起,力量往往是最豐沛的



--



TDKR長達165分鐘的劇情中,大大小小的缺點其實不少,但故事主軸回歸布魯斯韋恩本身,從他失落、昇起到尋回正義的形象,整個過程在氣氛上醞釀得極其到位,單單就這個部分來看,甚至有一些藝術電影的感覺。

布魯斯待在再生池的這一段,對照著班恩在高譚市肆虐的景象,個人生命的起落隨著城市、家園命脈的維持,這節奏的流動就像史詩般的演繹。

諾蘭兄弟在這部完結篇中確實給了觀眾過多的訊息和突兀的安排,但這主軸還是牢牢地守住、在不知不覺地揪住人們的思緒。離開電影院時,那些不解與疑問,隨著觀影餘韻的反芻,一個一個地被推開、變得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

結局是再完美不過了,高譚市壞滅危機解除,惡人們都死了,蝙蝠俠雖然駕著戰機在外海隨著中子彈而炸裂,但事後證實了戰機的自動駕駛裝置早已修復…

但這樣好的結局一點都不覺得老梗、俗氣。



蝙蝠俠已死、英雄已死。
但仍然可以重生。

蝙蝠俠可以是布魯斯韋恩、
可以是最後找到蝙蝠秘洞的羅賓,
也可以是我們之中任何一個人。

不信的話,試著將布魯斯的內心變化,重新再回味一次看看。



--







《Empire》雜誌提供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原聲帶完整試聽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珍妮佛.伊根《時間裡的癡人》

作者的確是在炫技,而且玩了許多花樣,第十二章大膽採用了powerpoint格式,結尾的第十三章甚至用簡訊來收尾,故事包含了第一、二、三人稱敘述,另外還有特稿型態的報導文體、心靈獨白和新聞公關的操弄等等。

小說架構採用如用卡帶A、B兩面的型態,前六章是A面,構造比較簡單,除了其中兩章採用第一人稱之外,其他四章都以第三人稱來說故事。但B面的七個章節就格外琳瑯滿目了,一開始的第七章〈從A到B〉就是B面的主打歌,點出了整部小說的重點─「歲月是個惡棍」,然後一塊一塊地將拼圖拼上,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概念、想法,或許說…是人生?

但你確定拼得出一個完整的圖案嗎?

有趣的是,炫技賣弄大多都是文學領域的負面印象,但在這部小說裡,完全找不到這種不好的感覺,你可以說作者炫技和賣弄得很成功,也可以說她在挑戰文學小說的全新突破、賦予新型態上做得非常好。

更神奇的是,也許你會在讀完整部小說之後,才知道時間流動是整個故事的主題。(中文書名給了讀者一些提示了,原文書名《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其實沒提到時間的)

十三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每個章節都有獨立的概念,要個別消化都不難,這樣看起來似乎可以一章一章地不急著讀完。但這些章節中跨越四、五十年的眾多角色其實可以串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際網,每一章不同的主角,其所經歷過的事或心理轉折,有可能會解開其他章節中的疑問、或者將不同章節連結在一起。

如果讀完一章之後停頓得太久,再讀起來可能會有點吃力,或許會出現那種「這角色之前是出現在那裡?」的疑問,然後又得往前翻,即使一口氣讀完,也不容易能將角色全都連結起來。

不嫌麻煩的話,可以考慮邊讀邊畫人物關係圖,可以幫助消化、增加閱讀樂趣,我是沒這樣做啦,所以的確讀得有些吃力,只好給個馬後炮式的良心建議了。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uh huh her





--



我在床頭繫了一顆繩結、做了一個套環,然後用右手牢牢地捉住它…
醒來的時候發現身體是筆直下垂的,下方空盪盪的什麼都看不見,只有左手捉著套環…
是的,是左手,妳知道我的左手是沒什麼力、撐不了多久的…

原諒我。

I lay on the bed, waist down undressed, look up at the ceiling, feeling happiness.
Human kindness.
The woman beside me, is holding my hand, I point at the ceiling, she smiles, so kind.














--



用右腦談戀愛,
不如用左手寫字。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栞子與她的奇異賓客》

三上延的「古書堂事件手帖」從2011年3月到2012年6月之間一共發行過三部,前兩部各有四個短篇,第三部有三個短篇,總共十一個故事,短短不到一年半,在日本總發行量就超過三百萬冊。這本剛剛在台灣出版的第一部,在今年四月才由全國書店票選為本屋大賞的第八名。


這系列作品會受歡迎是不難理解的,解謎的主題是舊書,事件中一定會針對舊書進行釋義,而且都是優良讀物或文學鉅作,可以想見的,就連大人也會鼓勵學生去讀這樣的故事。而「害羞的書痴女店長」+「擁有"無法閱讀"體質卻喜歡書籍的男主角」這樣的組合,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擁有絕佳的吸引力,對女性讀書來說,也是個容易接受的題材。


這系列仍被歸類為「日常推理」,四個故事中只有最後一篇「太宰治《晚年》(砂子屋書房)」屬於帶有惡意的犯罪事件,雖然造成傷害,但沒有致人死地的念頭,犯人對舊書扭曲的偏執,在故事的最後也做了某種程度的"矯正"。


其他三個短篇分別是「夏目漱石《漱石全集.新版》(岩波書局)」、「小山清《拾穗.聖安徒生》(新潮文庫)」和「維諾格拉多夫/庫茲明《邏輯學入門》(青木文庫)」,事件主軸全都不是犯罪事件,其中的第一個故事更是針對男主角自己的身份進行檢視,算是整個系列故事的基礎入門事件。


對深度推理、解謎讀者來說,這些故事的難度不高,事件也不算特別複雜,但卻有一項其他推理小說很難看見的特色,有其獨特的魅力。作者透過舊書的文學典故或內容,來對照事件的發展,以第二個故事來說,如果把書順手牽羊帶回家的少女沒有翻書來讀,要解決事件可能不容易,而第三個故事中的老夫少妻不就是上演了一個人生邏輯的小故事?


把一般人可能認為是枯燥乏味的文學,化身成解謎線索與人生體驗,不覺得挺神奇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