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吉田修一《星期天們》


吉田修一或許在尋找一種專屬於城市的節奏,這節奏不一定要是快的,也不一定會是扣人心弦的,城市裡的人們透過這樣的節奏在過著生活、書寫著自己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動,不斷地改變自己、以及與別人的關係。


其實真正的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沒有多少賺人熱淚的情節、偶而有一些溫暖的事就很不錯了,平均來說,我們過的大多是平淡的日子,尤其在都市裡,生活作息、工作或是學校中的種種行為模式,總是要經常地重覆著。如果跳出來看看自己的生活或故事,真的精彩嗎?還是平淡的部分居多?


從平淡中開始似乎變成吉田修一的習慣了,即使在《惡人》裡,有著坎坷人生的男主角也只不過想追求最平凡的幸福而已。《星期天們》的五個短篇故事,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對被父親虐待、被母親拋棄的兄弟,在四處流浪之後終於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作者將兄弟流浪記拆開成五個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中,他們遇到的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小事故,每個事故都沒有太多的情緒,但仔細去感受,還是會有小小的惆悵、或小小的感受。


最喜歡的還是最後的兩個故事,〈星期天的運氣〉和〈星期天們〉。


一直被女人牽著走的田端最後體會到自己的命運、認清了自己所能夠追求幸福的方式,還是決定被女人牽著走,直到自己消失對方也不會哭泣的日子到來(也就是被拋棄啦)為止,好現實的人生、卻也讓人有些感動。


最後的故事裡,乃里子一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從東京回到名古屋老家,一付人生挫敗的模樣,沒想到在她訴說著自己失敗的戀愛和工作經驗之後,才知道回老家其實是人生的新契機,就像她最後遇到的兄弟倆,各有歸屬。看到哥哥最後秀出乃里子送他的銀耳環,竟也有了些許感動得想哭的衝動。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花葬



--



如果要選一本最喜愛的推理小說,我一定挑連城三紀彥的《一朵桔梗花》。
不管是宮部美幸的《模倣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甚至
是雷蒙.錢德勒的《大眠》,都無法超越這短篇小說集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作家鍾肇政先生的翻譯。

連城的文字本來就兼具耽美和寫實,另外還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日本情調,而
《一朵桔梗花》中收錄了「花葬」系列中的五個短篇,五個故事,篇篇都以
花為題、以花來隱喻女性,從綻放、凋零到枯萎,以花語和女性的種種模樣
來檢視人世的無常與生命的意義和循環。

能夠詮釋連城三紀彥美的哀愁與滅亡美學,真多虧了鍾肇政先生,也只有他
深厚的日本文學素養與一以貫之的作家魂,才有辦法跨越語言的隔閡,用中
文來傳達如此動人心弦的文字魅力。

只可惜,這本在1985年由林白出版社所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老早就絕版了,
偶而有舊書出現在拍賣網和二手書店,通常也會很快就被訂走。倒是獨步出
版社上周才又重新以《花葬》做為書名出版了這部短篇集,而且完整收錄了
全部的八個故事。
















拿到新書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看看是誰翻譯的。劉姿君,已經是國內日文翻譯
的佼佼者了,但還是心癢癢地想要比一下新、舊版中所呈現的文字有什麼不
一樣的感覺,剛好手邊有一本在兩年前從露天以300元買到的舊書。


《一朵桔梗花》第一個短篇〈一串白藤花〉中的第一頁有這麼一段文字:

「就說是死的燈影吧,那燈光空茫茫的,恍如落在黝暗的水面上的光影,
 倏地畫了條尾巴就消失──是的,那裹住花街紅艷艷的色彩,和女郎們
 華麗而凌亂的衣著的燈光,不知怎地,竟使我覺得與守喪的白燈籠陰慘
 慘的燈光,有那麼一點相像。」


《花葬》頭一篇的〈藤之香〉中,在序幕一開始是這麼寫的:

「該稱為死亡的燈火嗎?那燈火如此縹緲,彷彿落入黑暗水面,瞬息間拖
 著倒影散去──是的,籠罩那條花街的濃香艷脂,與女人和服華麗繚亂
 圖案的燈火,莫名地恍若守靈夜的白燈籠般虛幻。」



這…這還要比嗎?
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才發見自己實在過於吹毛求疵了。

拿一位受過日本教育的文壇大老的光環來套在劉小姐身上,未免太不公平了
,而且都已經不知看過幾本她翻譯的小說了,譯作的品質一直很穩定,像是
她翻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就十分出色,甚至是森見登美彥的特殊文風,
也能捉那種感覺。


倒是可以比一下新、舊版不同的篇名…

舊〈一串白藤花〉←→新〈藤之香〉
舊〈桐棺〉←→新〈桐棺〉
舊〈一朵桔梗花〉←→新〈桔梗之宿〉
舊〈白蓮寺〉←→新〈白蓮寺〉
舊〈菖蒲之舟〉←→新〈返回川殉情〉

新版另外收錄了〈花緋文字〉、〈夕萩殉情〉和〈菊塵〉。新版的篇名其實
是比較遵照原著的,舊版當初為了讓篇名與花有關,做了一些修改,尤其是
系列中最好的作品〈返回川殉情〉就改成了〈菖蒲之舟〉,更改篇名有好有
壞,只開三天的菖蒲花的確是事件的重點,但這個短篇其實是以太宰治多次
殉情之後終於成功自殺身亡做為藍圖的。


鍾肇政提到自己一開始翻譯連城作品的心情時,是這麼說的:「不但輕易點
出了過往一段已是十分邈遠的歲月裡的日本情調,而且迴腸盪氣,自自

然然地醞釀出一種文學氣氛,馥郁而浪漫。」

將純文學自動投射在字裡行間的故事情節與角色個性上,自然地塑造出一種
「花語」,不必太過刻意像一般推理小說那個「說理」與「推論」,就可以
有所感受。把推理小說寫得那麼純文學、把愛情小說寫得那麼有解謎況味,
除了連城三紀彥,還真得找不到第二個。



--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東川篤哉《不學無術的偵探學園》

「鯉之窪學園系列」的第一彈,在作者無厘頭的筆調之下,讀起來還是很輕鬆,本格推理能夠用這種方式呈現、能夠讓所有人都容易閱讀,而又不流於兒童讀物的感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東川篤哉這幾個系列的作品的確將閱讀族群擴增到女性與年紀更小的學生,對於推理小說的推展功不可沒。


這是一本相當日式的純本格校園推理小說,先不管案件結構、詭計安排和結局,單純地享受閱讀樂趣也是一件愉快的事。作者這種第一人稱主角並非偵探角色的模式,似乎是將本格推理的秩序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重整,對於一些「法則」做了一些檢視、調侃,但一點都不嚴肅、也不批判,而且最後他大多也還是遵循這些「法則」。


可惜的是,一談到結局,還是遺憾。


先來吐嘈一下,我不相信從二、三樓落下的人在掉到杜鵑花叢之後,還能夠反彈進旁邊開著窗戶的保健室裡,就算是彈簧墊都不見得能夠辦得到了。小松崎老師在自家被殺害的密室之謎,雖不能說是破綻百出,但要達成兇手要求的目的,有太多的變數,因為這必須是經過精密計算和實驗才會成功的手法,被打擾或中斷的可能性很高,一次就成功嘛,未免太巧了…


這樣說來,密室手法的成功,只能說是巧合了,兇手要靠著「巧合」來製造小松崎自殺的假象,邏輯上有點說不過去。而「巧合」好像也成了這個事件的一大特色,第一個出現的死亡事件,之所以造成密室效果,就是因為巧合,是一個沒有人刻意安排、「渾然天成」的密室殺人事件。而死者從三樓落下所造成撞擊的聲音,竟也很「巧合」得被當時所出現的其他聲音所蓋過。


一個要靠好幾個「巧合」才能完成的事件,對讀者來說,是嚴重地缺乏說服力的。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I Started A Jok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SxuvNGSrmc
Bee Gees〈I Started A Joke〉


chinese lyrics

我開了一個讓全世界都哭泣的玩笑
卻沒發現這個玩笑是開在自己身上
喔,不!

我開始哭泣,卻讓這世界充滿歡笑
如果我早點發現玩笑是開在自己身上就好了


我仰望天空,舉起手遮住眼睛
我跌下床、傷了頭,就因為自己說過的話

直到我終於死去,整個世界才像是真正活了起來
如果我早點發現玩笑是開在自己身上就好了

喔,不!
那個玩笑是開在我身上



--




2005年Bee Gees來台演唱時沒能去聽,一直後悔到現在。

幾次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聽現場演唱會並不是去朝聖,
而是為了緬懷,為了尋找一個印記、一個自己活過的證明。


成長的過程中,心靈不斷地依附在不同的聲音上,
Bee Gees的音樂不是最愛,但Robin Gibb的嗓音絕對是精神的寄託。

記得大學時期正好是七0年代末全球狄斯可狂潮持續發酵的年代,
Bee Gees做為帶動這波狂潮的元祖,不去聽聽是不可能的,
但奇怪的是,比起七0年末的〈Staying Alive〉和〈Too Much Heaven〉…
我更愛的卻是更早的〈Holiday〉、〈I Started A Joke〉和〈In The Morning〉…
就算是傳唱不斷的經典情歌,〈How Deep Is Your Love〉雖然也喜歡,
對於早了幾年的〈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卻投注了更多情感。


雖然世人知道Bee Gees最多的是狄斯可年代的他們,
但真正最具色彩的卻是六0年末到七0年初的作品,
Robin清亮的嗓音和兄弟們的合聲,在沒有太多雜質干擾下,更像是真正的靈魂發聲,
不管是笑看自己的〈I Started A Joke〉、緩慢流動的〈Holiday〉、
輕快卻有點感傷的〈Massachusetts〉,還是淺唱低吟的〈In The Morning〉,
存在內心深處的時效都是很久很久的。



忘了是大三還是大四時,三兄弟的小弟Andy Gibb猝死,
2003年Robin的雙胞胎弟弟Maurice因醫療過失致死,
兩天前,主唱Robin因結腸癌和肝癌過世,享年62歲,
曾經風靡全球流行樂壇的四兄弟,只剩大哥Barry一個人。

是老天爺在開玩笑?
還是他們開了自己一個大玩笑?



Till I finally dies, which started the whole world living,
oh, if I 'd only seen that the joke was on me.

四十多年前唱的歌,未免也太現實了點。




--




R.I.P. Robin Gibb,
your just started a joke.

Good bye,
my green day.




--

道尾秀介《月之戀人》

完全不一樣的道尾秀介,但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脫離或違背自己的寫作風格,這種自我挑戰和突破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當做是一種寫作樂趣也挺不賴的,這個企業經營牽扯到愛情和異國情誼的題材,他的表現雖然不是十分出色,但也還有一定水準,至少完成度是夠的,劇情的厚實度優於日劇,純愛度沒有那麼濃烈。


只是剛開始翻書時,還是會特別去期待有些什麼驚喜,沒辦法,已經被《鼠男》和《烏鴨的拇指》養大的胃口,所以整本書讀完還蠻遺憾的,「結果不就是一本單純的愛情小說而已嘛」就只能這麼想啦(不好意思用「言情小說」這個字眼...)。


但回頭看看,這個「事件」在佈局方面還是一些些道尾的味道,以煙火發想做為廣告概念的點子是不錯的,只可惜發揮得有限,蓮介的萊格利斯與其父執輩大貫叔叔的運輸公司,之間的勾心鬥角勉強有點看頭,最後殺出大貫真繪美,也算是有爆點,只可惜真繪美的存在感低了一些。


三個主角中,彌生的戲份應該最多的,但她的性格也最無趣,她的失戀、失業、出走、找到工作、尋回愛情,感覺上沒有什麼起伏,應該說她的故事沒什麼個性。蓮介稍微好一些,至少有對照兒時回憶的一些內心掙扎,以及經營理念與現實面的衝突,最後突然殺到北海道「修練」雖然過於偶像劇化,至少也讓故事添加一點高潮…


人物刻劃得最完整的應該是秀美,到百貨公司偷東西的那一段,大概是整個故事最妙的部分,做為萊格利斯的神秘廣告女郎,原以為已經脫離苦海,也將父親的債務還清,沒想到這些「好事」竟然會導致「壞事」發生。秀美在故事後段的失控,感覺上比較像是合理的精神狀態,並不矯情。


不過,希望作者的「實驗」就到此為止吧…


整本書最中肯的心得就只有「喔,讀完了」,這樣而已。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威爾.拉凡德《失控的邏輯課》

這本書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讓人稍稍安慰…最後還是掛掉了一個人,讓我不致於把書給扔了。


坦白說,故事情節的鋪陳其實還不錯,可讀性高,人物的關係、情節的發展和線索的安排,一切看起來都中規中矩,正要看看最後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兜在一起,但是結局讓人十分傻眼。並不是因為被騙,是因為不合理,在現實生活中,我不認為這項計劃會成功,即便主事者有很強烈的意志力想要這麼做,但要找到那麼多願意配合的人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最嚴重的部分是,故事中三位學生主角之一的丹尼斯,竟然是配合計劃的成員之一,這就有了欺騙讀者的嫌疑了。既然丹尼斯早就是個「知道答案」的人,情節中那些敘述他內心世界的橋段就變成了多餘的了,雖然可以解釋成「這些描敘是為了說明他何以會如此任人擺佈」,但無論如何,對讀者來說這絕對不是公平的遊戲。


這是驚人的結局嗎?也算是吧…畢竟在翻到結局之前,讀起來還算津津有味,但整本K完之後,讓人心生起想把書本生吞下肚的衝動。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May


--


初夏,凌晨三點,10度C,微涼。


連續四個夜晚從同一個窗口往外看,
遠方的Lake Union總是靜靜地躺在星光與燈光鋪好的床舖上,
氣息均勻地沈睡著,等待著天亮以後再秀出閃亮亮的耀眼光芒。


那個時候,我們似乎還不曾互相道別過,
只記得遠方歸來的那個淺淺淡淡的眼淚,
明明是久別重逢,卻似有著離別的心情。

從終點站眺望著更遠卻更熟悉的地方,
迷濛之中,彷彿看見一雙微紅的眼睛。




--


初夏,午后一點半,30度C,悶。


胃口其實不太好,餐桌上一整份的英式早餐,只有那幾片煎蕃茄比較有吸引力,
平常還蠻愛的培根和煎蛋捲,連下手動刀都顯得意興闌珊,
偏偏母親還切了一大塊的燻雞排過來。

沒有什麼特別情緒低落的感覺,至少在這段時間裡似乎也不太有什麼工作壓力,
美食當前卻無法痛快大吃一頓,或許跟腸胃不適有點關係,
真正的原因更像是日子過得太過淡然。

為了一家子的和樂氣氛,也為了別讓自己無意識地餓壞了,
不管是培根、蛋捲、土司、洋蔥還是香腸,都得想辦法塞到肚子裡,
要把眼前的東西全部喀光光倒不是那麼難,只是少了大快朵頤的樂趣就可惜了。


離開位置去倒咖啡,在陽台邊停留,從二樓往下看,
窄巷斜對角的茶館人來人往,生意似乎也挺不賴的,
上次坐在茶館的靠窗位置已忘了是去年的什麼時候,
當時的那個稱之為"我"的靈魂早就不知飛到那去了。


陽台邊只停留短短的十來秒吧…
片片段段的記憶畫面卻像快門般啪啪啪快閃而過,
一種念頭隱隱約約在內心深處踮起腳尖試圖闖關…


喂!
那個"我"別又偷偷摸摸地溜出來欸…




--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東野圭吾《同級生》

閱讀小說時經常會去注意這本書是在什麼時期完成的,剛開始讀《同級生》時,會有個錯覺,感覺這像是東野圭吾最早期的作品,這當然是受到《放學後》的影響。同樣都是校園小說,雖然案件屬性不同,但《放學後》的主角是老師,《同級生》中占著第一人稱視角的卻是學生,感覺得《同級生》似乎比《放學後》更像早期作品。


但事實上非並如此,《放學後》是東野圭吾在1985年所發表的生涯處女作,為他奪得江戶川亂步賞,《同級生》卻是在他出道的第八年才完成,只可惜,這部第八年的作品跟處女作比起來,筆力或許有一些進步,但完成度似乎就不太夠了。


主角西原庄一的妹妹春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春美的生命隨時會消失,但這個先天性疾病,竟是人為所造成的,而故事就從庄一「我一定要讓對方付出代價」的想法做為開端…


但讀完這篇社會味十足的序章後,故事本篇的主軸卻是西原庄一的愛情故事,兩個死亡事件、詭計、嫌犯,這是個本格推理故事,而且結構還不小,結局有點出乎人意料之外,閱讀的樂趣是夠的,只是故事的比重有點奇怪,讓人感覺有點卡卡的。


從序章看來,主角對於妹妹的病所產生的復仇心思,好像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而這個故事的主題感覺上像是「家庭」。只是《同級生》中幾乎不存在「家庭」的影子,甚至連同學之間的友情也不算多,純粹就是說「愛情」,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未熟高校生不成熟的愛情觀」。


這部作品,說沈重不沈重,說輕鬆也不是那麼輕鬆,只能說,這並不是一本有個性的小說。(笑)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酒徒《盛唐煙雲 卷三 破陣子》

卷三在於鋪陳,作者透過故事的發展,將安史之亂前的西域局勢做了極盡完整且詳盡的分析。原本解說與分析這種事很可能是枯燥無味的,但在這裡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彷彿了解情勢就是能將故事讀下去的必要條件,如要故事精彩,可讀性就高、會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功力吧。酒徒的「隋唐三部曲」或許已經開創了歷史小說的新格局,既有傳統演義的骨架、武俠小說的味道,在符合現代閱讀速食化的前提下,也能在某種程度上顧到了以人為本的文學精神,雖然仍無法脫離英雄主義的框框,但故事卻蘊藏著相當豐富的元素。


卷三有一場大戰役,大唐的安西軍與大食帝國的東征軍正面交鋒,規模是很大,但緊張刺激、血脈賁張的程度反倒不如卷二中王洵輜重部隊在沙漠中遇襲的逃亡之戰。這場重大戰役,作者不得不連帶將大食帝國內部的權利分布稍做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分散了大戰的對決氣氛。


王洵在戰場上單挑擊殺大食軍團的第一高手,絕對是通俗小說中一個絕佳的題材,只可惜這個橋段,作者在氣氛上似乎掌握得不夠濃烈,至少比起他過去幾次處理類似局面的感覺比起,稍微弱了些。相信不少讀者都是在事件發生後、也就是讀到本書後段時才發現,王洵能夠在高手對決中獲勝,有多麼重要。


但整體而言,鋪陳的部分的確處理得不錯,從王洵入安西軍、經歷大戰,到他率領少數年少精銳,遊走於風起雲湧的中亞諸國,對於故事未發展,又更加期待了。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It's shame,



--




這陣子在深夜離開公司,地上差不多都是濕搭搭的。

運氣不錯的是,每次都會碰到一陣大雨剛過,
天空中只稀稀落落地飄著雨絲,正是回家的好時機。

只要雨勢不是太大,總會選擇不撐傘、慢慢走到公車站,
空氣涼涼的,沈重的悶氣老早被大雨給沖走了,
只留下剛剛好可以把疲倦驅散的水氣。


只是,被工作擠壓出來的壓迫感一旦消散了,
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莫名的空虛感,
並不是覺得孤單、寂寞的那種,
而是充分感受到自己無能為力之後而產生的內心空洞。


在轉角處,平常群聚、互相叫囂的狗兒們被大雨沖散在道路兩旁,
偶而發出不知嗚嗚還是汪汪的叫聲,無力感竟也可以一搭一唱著。


回家的路上,有時候會聽著Bill Evans,
他的爵士琴聲擁有融入各種心境的神奇力量,
這幾天卻特別想聽聽John Coltrane的〈My Favorite Things〉。

這首收錄在電影《Shame》原聲帶中的爵士薩克斯風名曲有著十足的穿透力,
輕快、跳tone的旋律,對於現實、以及電影中的情節,都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或許是下意識想給自己一點刺激吧…


John Coltrane〈My Favorite Things〉(21分鐘長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vT0YI3Ogag&feature=related




--




電影《Shame》中,飾演Sissy的Carey Mulligan在酒吧演唱了〈New York, New York〉,
好不容易找到的電影中現場演唱的完整版,原本三分鐘出頭的曲子被唱滿了五分鐘。

Carey Mulligan singing〈New York, New York〉in 《Sha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dMXvFBOlmE


第一次聽到這麼緩慢的〈New York, New York〉,
緩慢到連每個發音、甚至是氣音都聽得清清楚楚。


與其說是Carey Mulligan唱得好,不如說是她對於
Sissy這個角色的掌握已經投射在所有的一舉一動、
一唱一和,因為她無法克制自己放浪形骸,也只好
透過歌聲來展現極度空虛的內心世界。


試圖將這個紙醉金迷的浮華世界給淡化,卻也把這
個印記延伸得更長遠,將自己赤裸裸地呈現出來。


Cause is shame.




--




《Shame》在台灣的譯名是《性愛成癮的男人》,片中充斥著召妓、一夜情和自慰等
大量性愛情節,甚至出現了男性的第三點畫面,是不折不扣的限制級電影。這也是一
部標準的藝術電影,在《X戰警:第一戰》中飾演年輕萬磁王的Michael Fassbender
也靠著這部片奪下去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男主角。

性愛情節絕對是電影的一大賣點,但奇怪的是,專注地看著這部片的時候,很自然地
不會把這些畫面當做是重點,甚至會因此覺得有點難過。因為陷入性愛無法自拔、已
經不知如何愛人的哥哥固然悲哀,渴求愛情卻總是無法如願、只能自殘的妹妹一樣讓
人覺得心酸。

真正讓他們覺得丟臉的,或許不是脫軌的所作所為,而是一種無力改變現狀的失落感
,這種無能為力就成了內心深處的恥辱,空虛感油然而生,這大概是人類心靈中最虛
弱的部份吧…電影中的性愛與愛情或許只是導演傳達這種想法的媒介,有太多種缺了
角的情緒足以造成內心失落,只是人性本質是無法以太多面相來呈現出來。


這部電影可以說的實在是太多了,就不說了(其實是懶了)。
影評倒是不少,挑個兩篇好了…
http://blog.roodo.com/ruke/archives/19116652.html
http://gmovie.pixnet.net/blog/post/27881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