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自由奔放的創作環境


看了這兩年的金曲獎和金馬獎頒獎典禮,不是我想為台灣人說話,但深深地覺得,台灣的創作環境真得是平等且自由的,而且獎項的歸屬沒有什麼特別的色彩,導向也很固定,金馬獎重藝術層次大於娛樂效果,金曲獎在創作深度和演唱功力上並進,再追加對於流行敏感度的掌握。

在這樣的前題下,任何創作者、表演者,只要符合資格、夠出色,都有可能得獎,沒有政治色彩、沒有國籍問題,更沒有所謂敏感不敏感的這種顧慮。


老實說,蔡依林奪下年度最佳專輯獎,我有點意外,但她的致詞也讓我有點震撼,「我真的沒有想到,主流的專輯也會得,尤其是很多舞曲的。」雖然她這麼說,但主流的專輯是真得會得獎的,之前的五月天和周杰倫都是,但他們的得獎作品都有完整的概念、音樂性相當紮實。

Jolin會這麼說,大概是因為去年和前年拿專輯大獎的都不是以市場導向為目標的張震嶽和林憶蓮,尤其林憶蓮的《蓋亞》更是一整個意識型態。這樣看來,綜合過去幾屆經驗,最佳專輯理論上音樂性的要素該是大於主流不主流。但一張專輯要有深度和完整概念,又要能有很好的市場反應,難度是相當高的,如果那個年度沒有兼具這兩方面的專輯,得獎的大可能就是非主流專輯。

接照這個論點來看,蔡依林這位主流歌手的這張主流專輯,一定是音樂性上的表現夠出色才對,我很久很久沒有完整地聽過她的專輯了,很多時候,對她的感覺仍停留在剛出道時那種「bubble gum music」的感覺,所以驚訝是難免的,但我相信她能得獎一定有她的理由,也是自己努力而得來的成果。

只是我還是不得不佩服,在這個獎項上選了她,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島嶼天光〉拿下年度最佳單曲,訝異的程度稍低些,那是因為這首歌的詞曲創作原本就已經夠出色,搖滾版本的編曲渲染力強大,即使暫不考慮其他因素,本身競爭力就已經相當足夠,反而是歌曲的社會意義與時代感會讓人產生顧慮,「會不會太敏感?」、「評審會不會覺得太麻煩?」、「會不會有長官來關切?」

雖然時代進步了,但心裡總還是會有些疑問,還好,台灣音樂人的眼睛還是雪亮的,看得到〈島嶼天光〉為整個社會所帶來的前進力量與衝擊力。


這讓我想起去年金馬獎典禮時,黃耀明穿著黑西裝、佩帶黃絲帶,上台獻唱入圍的電影歌曲,力挺香港的佔中行動,台灣的典禮導播可沒少去take黃絲帶的特寫。

藝術創作沒有國界,台灣電影如果不夠好,被中國或香港電影搶去鋒頭也是很正常的(前年甚至還有新加坡電影),去年金馬獎能選了《推拿》我覺得很榮幸,因為這部片絕對是史上最佳亞洲電影之一。

中國歌手李榮浩這兩年在台灣都有好成績,也都入圍金曲獎,更別說多年來已有不知多少星、馬歌手在台灣歌壇繳出亮眼成績,台灣流行音樂創作能在華語歌壇居領頭羊的地位,或許就是因為這種兼容並蓄的特性。

318學運之歌能夠得獎,香港佔中黃絲帶能在舞台上亮相,可是夠出色的強國人和作品也能獲得肯定,不覺得台灣的創作環境真得很自由奔放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