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暴風雪中的白鳥〉裡的母女情節,還有青春肉體

white-bird-in-a-blizzard_poster我不知道日裔美籍導演Greg Araki的專長是不是有包括「處理」青春的肉體,但是從十年前為他打出國際知名度的《神秘肌膚》到現在的《暴風雪中的白鳥》,讓人賞心悅目的青春肉體都是他釀醞獨特電影語言的一大利器。

我不知道拍這部片才21歲的雪琳伍德莉(Shailene Woodley)算不算是身材火辣動人的美女,在先前看過的作品中,她屬於耐看型的,一眼望過去並不算出色,是會慢慢征服你的那種。但在這部片中,導演給了她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形象,一個滿溢著荷爾蒙、情竇初開的少女。

導演肯定是雕塑「名將」的能手,雪琳雖然是在喬治克隆尼的《繼承人生》嶄露頭角,但真正讓她廣為人知的卻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與「分岐者系列」,而Greg Araki的《暴風雪中的白鳥》正好處在這兩大階段的分水嶺,是她「轉大人」的見證和儀式。

3a7b71d5018bac6b29886f159844fe6c2c50fb7e電影中的她是個情慾騷動、對性愛憧憬的女孩,而且並不是只因為青春期少女的渴望與好奇而已,這可以從她離鄉背井唸大學、見過世面之後,一旦返鄉時還是忍不住找上警察炮友來個幾發,而得到證明。只是你很難用「好色」或「騷包」這些詞來形容她,她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彷彿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從穿著打扮、神情氣質到肢體語言,導演塑造一個不太一樣的少女形象,而雪琳也表現得很好。

我想到可以用什麼詞來形容這個角色對於情慾、性愛的態度了,應該就是「發浪」吧。

white-bird-in-a-blizzard-sundance-5
與她成為對比的是飾演母親的伊娃葛林(Eva Green)。Eva是個集美艷、病態與神經質數種形象於一身的演員,她的功力可以在造型與劇本的輔助下,將自己的單一特質獨立抽離出來,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可以將複數的形象重現在一個角色中,更接近「做自己」。

《暴風雪中的白鳥》裡的Eva Green呢?雖然說還是美,但更病態、更神經質、更莫名其妙,種種詭異的行為埋下了讓人不解的謎題,角色氣質更直接擴散成整部電影的氣氛,這樣的氣氛甚至會「蒙蔽」的雙眼、影響判斷能力,去忽略掉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能夠解構真相的線索,而試圖以更深刻的方式來檢視這一家三口彼此間的內心連結。

white-bird-in-a-blizzard-9這樣的一對母女,看起來是格格不入的,事實上,女兒也真得很討厭母親,看不慣母親的行徑,搞不懂她為何要一再為難父親,無法忍受她的歇斯底里。後來,母親消失了,女兒雖然不能說沒有擔心,但看起來總算是鬆了口氣似的,生活應該要很順遂、要走上正軌才對…

但不知怎麼的,女兒開始夢到母親,而且都是在一片雪白中,樣子好像也是純白的,也許不能看得很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失蹤已久的她,而且每次夢到的模樣都不太一樣,直到最後,女兒夢到的是被覆蓋雪白底下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母親…

女兒的夢,在電影情節中,本質上應該算是對於真相的一種「暗示」,或者是她隨著時間流逝,所探知到關於事實的「進度」,但總覺得,這些夢是母女之間的某種連結,代表她們在很多方面是極其相似、甚至可以畫上等號的。

只是母親在精神上是被禁錮的,所面臨的困境是現在進行式,甚至可能是從平順突然變得扮擾不堪,女兒看到的是在這種狀態下、讓人覺得最面目可憎的母親,但這也許本來也是女兒未來可能轉化成的形象,只是母親的「變身」讓她多了一道「防護罩」或「免死金牌」…

這樣說來,或者說能夠這樣思考,真相是什麼,大概也不是最重要的事了。事實上,答案真的不難,別說情節中有太多線索,其實連「導演本身」更是個能夠直透事實的命題。

(不想被雷到、有興趣的話,再看下去吧…)

white-bird-in-a-blizzard


情節中的提示夠多了,就不說得太仔細了,只提一個最明顯的答案是。男友為什麼對她突然失去性趣了?移情別戀?對這樣年輕的男女來說,會突然對火辣熱情的異性提不起性緻,可能性或許只有一個…

電影末尾,當答案揭曉時,影廳裡不少人突然笑出來,等到要散場時,不免議論紛紛,被最後的「翻轉」嚇一跳,細細碎碎的交談中聽到「太好笑了」、「好扯喔」,但我心裡的OS卻是:「這明明就很明顯啊…」

但現在想起來,這部電影的氣氛和畫面呈現方式,太容易奪去觀影者對於「具象化」安排的觀察能力,而專注於「抽象化」的概念,所以,最後那一幕讓人覺得特別突兀,好像也蠻正常的。








如果對Greg Araki有一定了解,或者google過、wiki過他的個人檔案或特色,也許電影看不到一半,你就知道答案了,因為他是個擅長拍同性戀題材的導演。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