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沒有線條的世界




威尼斯影展中,《賽德克.巴萊》進行135分鐘國際版的全球首映。
同一天,原長四個半小時的版本,在台北的媒體試映會一口氣播完。

周五的夜晚,新聞頻道與PTT電影版滿滿的訊息,
魏德聖導演與徐若瑄的幾句話、下一部作品的消息。

讓人一整晚都熱血到不行。



--



魏德聖表示,全世界有一張最漂亮的地圖就是空照圖,
那是整個地球的真實模樣,而全世界有一張最醜陋的,
就是把地圖切成一塊一塊的不同國界,
「是誰在地上畫線?就是政治人物在地上畫線!」


他說,藝文的力量就像是空照圖,是沒有線條的, 沒有人會切割藝文的力量,
「我們做藝文的是沒有線條的,誰在地上畫線,我會叫他把它擦掉!」

新聞來源是《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02/5/2y057.html


我不曉得魏導的這幾句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引用自別人所說過的,
但用在這個場合再完美不過了,很難想像有誰能反駁他說的這些話。

所謂「無國界」的概念不就是如此嗎?
也許太過於理想化,但至少在看到這幾句之後的好一段時間裡,
會覺得用什麼稱呼都是其次,藝術與文化的確是沒有界線的,
這到底是在那個地域所發生的事,電影本身的說服力要大過於任何說詞。



--



徐若瑄1日劈頭問看過國際版的媒體:「我還在嗎?有被剪掉嗎?」
知道「還有」開心笑:「能有機會演出導演的戲,我已經很幸運了。」
席間,陸媒問「土著」拍片有無發生不專業的事?
她親切答:「我和溫嵐、羅美玲都是『原住民』,都很專業。」
搞得陸媒好尷尬。

取材自《中國時報》的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00103/112011090200016.html


在臉書貼上這幾句話之後,
我妹留言說:「徐若瑄應該回他們:你才是土著,你全家都是土著!!!」

哈,我妹的確是太激動了,但我想她搞錯了重點。

其實「土著」這兩個字並無不妥,百度百科裡針對土著的解釋是:
「指在殖民者從其他地方來到之前,就住在他們土地上的人民。」

事實上,「原住民」是台灣發明的名詞,在此之前,
我們用過的包括「山地人」、「山胞」等等(別跟我說還有「蕃仔」...)。
如果現在回頭再用這些字眼,一定多多少少會覺得不尊重。

但中國並沒有「原住民」的說法,至少並不普遍,
除了「土著」之外,能用的說法,我想得到的只有「少數民族」了。

所以報導中陸媒所犯的最大錯誤其實是以「土著是不專業」的前提下來提問,
不然把其中的「土著」換成「原住民」之後,再讀讀看這段文,還是不妥吧?

事實上,他們口中的「土著」不只不會不專業,
片中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素人演員、泰雅族的牧師林慶台,
甚至已經獲得眾多國外媒體的好評。

Vivian的回應十分得體,也讓我對她更刮目相看。
她一方面輕鬆駁斥「不專業」的提問,也隱含著「原住民」的說法是更貼切的。
(雖然她應該是沒想那麼多...)


儘管「土著」並無不妥,但只要懂中文的人應該都能比得出來,
「原住民」應該是更貼切的,更尊重原本屬於這塊土地上的人。

中文的用法應該隨著時代而有所修正。
不然,我們現在還會用「蠻夷」這兩個字嗎?
說人家是「土著」,是否代表我們這些外來者很了不起?
這樣的話,「原住民」不就多了尊重與平等了?

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



拍完《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之後,
魏德聖導演的下一部電影題材也已經有了,主題是棒球。

沒有意外的話,將取材自魏導與陳嘉蔚小姐所創作的劇本「黃金甲子園KANO」
曾經獲得「第98年優良電影劇本獎」的「佳作劇本獎」。

以下三個連結分別是劇本的「大綱」、「人物介紹」與「劇本全文」,都是pdf檔。
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81847.pdf
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81851.pdf
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53213.pdf

主角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KANO),這所學校也是嘉義大學的前身。
1931年,嘉農歷經了千辛萬苦,遠赴日本大阪奪下甲子園高校棒球賽亞軍。
那這部片會是熱血勵志青春棒球電影?沒那麼單純啦!

在這支球隊裡,漢族、原住民與大和族各占三分之一,
可以想像得到,魏導應該是希望透過棒球來訴說族群融合,
這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過、影響深遠的事件,
與《賽德克.巴萊》裡的「霧社事件」,影響層面大不相同。

未來的作品,據說還有個以平埔族、漢族和荷蘭人三個視角來看的《台灣三部曲》。



曾經聽說《海角七號》是為了籌措《賽德克.巴萊》經費而拍攝的,
但總覺得這個說法並不可靠,畢竟海角的經費也多達五千萬元,上映前能保證賣座嗎?

我倒是覺得魏德聖有意用《海角七號》來試探台灣人的口味,
或者說透過社會大眾較能接受的愛情觀點來勾起大家對台灣觀點的好奇心,
不然的話,直接下了《賽德克.巴萊》這道猛藥,恐怕一下子會消化不掉。

事實上,即使《海角七號》大賣了七億台幣,
《賽德克.巴萊》在拍攝初期仍然出現資金籌措的問題,
徐若瑄甚至賣掉一棟房子,無條件出資3500萬台幣。


海角愛情跨越種族與時空。
原住民追求尊嚴與平等。
棒球的族群融合力量。

不都在創造一個沒有線條的世界嗎?




來回味一下《海角七號》其中一首插曲,ciacia的日文歌〈給女兒〉
這版本自製的MV很有趣的,網頁裡附有中日文歌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PUKpPKUVwU









★雖然認同魏德聖的理念,但我不認為《海角七號》是出色、優秀的電影。
是好電影沒錯,也是好看的娛樂片,帶給觀眾一個概念、一個單純的想法。
沒有之前皇民化、媚日、政治爭議這些雜質,那些都想太多了。

但真正出色的電影是要帶來許多省思的、甚至可以在反芻之後不斷發酵的。
只是海角給的是直接觀感,看完、感動過後,就沒了,至少對我來說是這的。

至於《賽德克.巴萊》,就拭目以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