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得,蠻失望的。
同樣的導演、同樣的製作團隊,這部電影雖然算是拍出了重點,但跟五年前的《嫌疑犯X的獻身》比起來,不僅「完成度」降低許多,連「合理性」都備受值疑。
雖然前作並不是沒有改編,但導演切入的角度相當小心。《嫌疑犯X的獻身》原作中沒有內海薰,但電影中她的存在感並不強烈,主軸一直在「石神、湯川」這條線上,尤其是飾演石神的堤真一將演技與個人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又追加了一段原作中沒有的登山畫面,來強調石神的內心世界,或者不少書迷覺得突兀,但我覺得有加分效果。
嚴格說起來,《嫌疑犯X的獻身》的主角應該是石神,《真夏方程式》才真正是湯川的舞台,這裡說的「主角」或「舞台」說得並不是「故事性」,而是「戲劇性」。湯川在這個系列作的最新故事中,不只扮演著解謎者的解色,比起一般的短篇故事,更多了人情方面的顧慮,他得像東野圭吾另一系列主角加賀恭一郎那樣洞悉人心、考慮到事件相關人們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湯川與五年級小學生恭平的互動,小說中在這部分著墨甚多,這對老少組合的對話和一舉一動勾勒出東野真正想要表達的念頭,為了讓讀者了解這個念頭,這跨越十數年的兇殺案甚至被當做是輔助說明工具。
但遺憾的是,電影中湯川與恭平的互動相當有限,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在海邊做實驗的段落,小說中可以看到湯川對恭平的態度從漠視到關心,到最後擔心他的未來,這是他在系列原作中也極少有的溫情表現,少掉了這些,不只讓電影少了一味,對飾演湯川的福山雅治來說也不太公平。
但少了一味雖然會降低電影的內涵與質感,劇情安排上的「出包」才是嚴重影響電影的價值的關鍵。先不管劇組一如日劇第二部那樣,把柴崎幸飾演的內海拿掉、換成吉高由理子飾演的岸谷美砂這件事,在原作中湯川在事件結束前一直都待在玻璃浦這個偏遠的小海港,在玻璃浦之外調查行動都是由草薙與內海來完成,他們兩人或許一起行動、或者分頭辦事,這連串的行動對於湯川能夠解出真相、甚至看到真相之外的某個危機─「對某人的人生造成嚴重扭曲」,是極為重要的。
但電影中為了強調湯川的存在感(或說戲份?),把部分的調查行動「轉交」給他,像是在善終醫院與仙波英俊見面,這迫使湯川必須在玻璃浦和東京來回。雖然小說中並沒有詳細說明這兩個地方距離有多遠,但從故事結構來看,這距離絕對是湯川這個嫌麻煩的人所在意的,有些事一定會交給警方來做,電影的安排也就變得不合理、甚至是不可能了。
導演根本搞錯重點,讓「少了一味」的湯川去做「多餘的事」,唯一的解釋是為了娛樂目的去犧牲故事的完整性與合理性,開心就好…
但真正最大的致命傷卻是在電影尾聲中,某個關鍵角色的「表現」。這個部分因為嚴重關係到結局,很可能會影響看電影或讀小說的樂趣,不想被「雷」到,請就此打住。
不在意的話,再繼續看下去…
.
.
.
.
.
.
.
.
.
.
.
.
.
小學五年級的恭平在遇到湯川之前,一向都是「大人說的什麼話都要聽」,但是湯川認為不應該把恭平當做是孩子來看待,一再設法啟發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小說結束時可以發現恭平的生活態度確實有了極大的轉變。
而這樣的恭平,在無意間成為凶殺案的幫兇,在事件當下,或許他仍懞懂無知,但隨著成長,總有一天一定會體會到自己曾經是被大人利用、成為殺人工具,在經過湯川啟發後,小說末尾的恭平似乎隱隱約約捉到一點點感覺,所以湯川才希望有過類似經驗的成實能夠守護著恭平,避免他的人生被扭曲。
只不過在電影的尾聲,導演竟安排恭平「發現」了這件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直想找出答案、想求證。這…這只能說讓人傻眼啊...雖然恭平曾協助湯川在旅館裡進行調查,但年紀小小的他對於案件只有小部分的了解,不可能因為搞懂某個原理就掌握到足以讓自己成為幫兇的證據。
這樣就不只是不合理了,根本就是不對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