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倫勞斯.卜洛克《謀殺與創造之時》


剛讀完這本薄薄的書的時候,曾經思考過書名與故事到底有啥關係,卻找不到覺得滿意的答案,但後來想想又何必顧慮那麼多呢?卜洛克的書名常常不是引經據典,就是突發奇想。

說到「謀殺」,書中真正的謀殺案就只有一件,一個外號「陀螺」的小混混遭到殺害,成為河中浮屍,史卡德受到被害者生前的委託,一心想從三位「候選人」中找出真兇。

與其說主題在「謀殺」,不如說是在尋找殺意之所在,三位真兇的「候選人」被「陀螺」勒索的把柄不一,有的情有可原,有的罪大惡極,但可惡可恨之人的殺意就一定比較重嗎?這樣的人才會真正下手殺人?答案沒有一定,類似的問題已經被討論得太多次了,但至少卜洛克筆下的史卡德不是這麼想的。但答案呢?最後證明了:真得就不必想那麼多。

卜洛克筆下的史卡德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大概是因為他並非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大英雄,甚至你不能說他有絕對的正義感,也不是一個經常開心、一直樂觀的人,所有正面的形容詞中,最多可以說史卡德是個善良的人,所以他對謀殺很敏感、對自己不小心傷害他人總是耿耿於懷。

幫死去的「陀螺」尋找真兇,或許真是因為史卡德無法容忍殺人,但他在查案時,卻不是一直保持頭腦清明,甚至也不是完全鍥而不捨的,所以稍微有了結果後鬆了口氣,然後發生意外,遭遇挫折,最後雖然找到真相,卻已經讓自己和別人傷痕累累…

這樣的史卡德,有點病態、有點捉摸不住,卻很真實,想讓人多看幾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