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紅眼睛

--

但是他那天勝任不了,在人生的某個點上,他無法理解成人的世界,
無法領悟同等深刻的愛戀與反目居然能夠共存的矛盾。
兩者只能有一個存在,要不就愛,要不就不愛,不會是愛與不愛同時存在
。」

深夜的板南線上,讀到保羅.奧斯特《日落公園》中的這一段,
耳機裡的聲音剛好從陳珊妮的〈OK〉切換到〈青春〉。

給我一點遺憾 讓我學學詠嘆
給我一點靈感 抱怨這時代
我隨風搖擺  我無聊自在
給我一點迷幻 藉機使壞
............

喔!果然打結啦
負心的耳朵夥同背叛的眼睛
一起罷工了


看書時聽歌,單純是想要安靜,所以音樂部分通常只是讓它去流動而已
只是真得蠻容易分心的,一不小心,書看不下去、歌聽不進去
或者會不知道要選擇做那一樣,有時候認真聽完一首歌,書本卻得找段落的開頭重讀

看奧斯特的新書又要聽珊妮公主的新專輯,風險果然很大,哈



這陣子聽得最多的新專輯是鄧福如的《原來如此!!》和陳珊妮的《I love you, John》
感覺當然完全不同,阿福未熟的爆發力讓人十分著迷
味道很像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正在休養的日本創作歌手絢香
明明知道她們還可能更棒,但當下就已經不知不覺地被她們的魅力給迷昏


珊妮公主的新專輯就給人一種"熟透了"的感覺
該怎麼說呢?
《I love you, John》的流行元素其實蠻重的,卻不影響作品本身的品質
我蠻訝異她能在市場因素與藝術成分中找到平衡,這張專輯如果賣不好實在說不過去



在捷運裡合上書本,聽著〈晚安曲〉
這首歌已經熟到不行了,在夜歸的車廂裡氣氛也很搭
可是突如其來的念頭,讓我硬生生地轉到另一首歌去

「現在是6月29日的最後一個小時,應該要聽〈6月29日〉才對……」
這麼想的同時,已經動手將iPod切換到她2000年的專輯《完美的呻吟》
〈6月29日〉就在裡頭,應景一下是一定要的

好一陣子沒聽了這張專輯了,既然切過來,一定要溫習一下
事實上一直到出了捷運、走回家,都還在聽



我愛死了《完美的呻吟》,特別是裡頭的〈紅眼睛〉
似乎不少粉絲最愛的也是這首歌,珊妮公主寫得實在棒極了
不管你處在愛情的什麼狀態之下,是開心、失望、難過、或是平平淡淡
都可以聽著這首歌的旋律、細細地咀嚼歌詞,去回味、分享、期盼、甚是是自嘲

美麗的旋律送給隻負心的耳朵
沒興趣再打量 你告別的輪廓

愛人愛到紅了眼睛 狠狠的直說不小心
愛人愛到紅了眼睛 狠狠的笑說對不起
愛人愛到紅了眼睛 狠狠說請別不開心
愛人愛到紅了眼睛 再狠不過如此而已

〈紅眼睛〉,2009年5月西門河岸的現場演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b3Peahs6Ic


幾天前,陳珊妮在Legacy意外地演唱了〈6月29日〉
這首歌有唱過現場嗎?或許是因為日期貼近的關係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a_Fs3LzkHo







打了一個大呵欠
雙眼噙著淚水
沒有任何情緒
純粹是疲勞
最近總是這樣

眼晴的發炎還沒好吧
眼藥水點得也不夠勤

閉上雙眼
將淚水擦乾
「一個大男人不知在哭什麼」
別人大概會這麼想



夜歸的車廂裡
紅了眼晴
卻只是累了而已



--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湊佳苗《夜行觀覽車》

讀完這本書,蠻失望的,最直接的感覺是─「四不像」。有社會派的樣子,但著力點不夠;本格解謎的部分,看來不是重點;作者擅長的心理驚悚,故事好像也不是這樣寫的。
那是什麼呢?家庭倫理親情大悲劇?
這本書的寫法跟《告白》、《贖罪》和《少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用幾個篇章來敘途幾個不同的角色,最後組合成一整個事件。《夜行觀覽車》在這部分結構更龐大,主架構就分成遠藤家和高橋家,以及小島聰子這個穿插的番外篇,而在兩個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個別的「獨白」,遠藤家有三個成員,高橋家則是五個成員。總共有九個人有自己的「獨白」。
與之前作品不同的是,這本書的角色「獨白」並不是採用第一人稱,而是用第三人稱來敘述,而且在單獨一個家庭的篇章裡,每個成員的個別區塊只以大段落來切開,雖然這種情況在其他小說裡經常可見,但在作者之前的作品中,卻是以大標題先標明這個大段是在講「誰」,對於習慣閱讀湊佳苗作品的讀者,可能會有一點點不習慣。
這本書的重點當然在於家庭,如果要維持她過於多少帶著心理驚悚的風格,應該是很專注地在解釋一些微小的事可以釀成家庭悲劇,像是最後才點出的坡道症就一個好梗,只可惜這部分只是簡單帶過。假設要將故事塑造成社會派,那就得將社區發展、升學問題和社會階級的高低牽扯進來,但是這方面提到的也很有限。
沒有心理驚悚,沒有意外的結局,還好作者說故事的能力還是不錯,讀完不吃力,也有一定的樂趣,只是就感覺不到有留下些什麼了。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北村薰《朝霧》

前陣子閱讀三島由紀夫的《文章讀本》,十分辛苦,北村薰的「春櫻亭圓紫與我」系列卻讀得津津有味,果然純文學以及一些文學典故,還是得以小說的型式,才能讓更多人感興趣。
這系列小說當然不是純文學作品,但我聯想到在前一部《六之宮公主》裡,芥川龍之介與好友菊池寬對於純文字與大眾文學的爭論。北村薰將深厚的文學素養透過落語大師和女大學生、以日常事件的型式呈現出來,不就是將前輩菊池寬的理念發揚光大嗎?
從《空中飛馬》、《夜蟬》、《秋花》到《六之宮公主》和《朝霧》,讀起來一本比一本還有韻味,很可惜的是作者在1998年寫完《朝霧》之後,就不再發表續作,這個文學味十足的日常推理也只能停留在二十世紀。
《朝霧》或許是我今年看過的三十多本小說裡,最精彩有趣的一本。試著回想最初在讀《空中飛馬》時的感覺,也許是因為不太習慣,剛開始讀起來有點卡卡的、找不到趣味點,一直到最後才捉到那本書的味道,但後來看了《夜蟬》才清楚,之後來的作品的確寫得比較好。
雖然《夜蟬》是得獎作,但《朝霧》似乎更出色。三個故事裡,第二篇的〈奔來之物〉最具本格推理的解謎況味,裡頭引用了美國作家史塔克頓的〈美女還是老虎?〉據說是小說史上最早的「開放式結局」故事,也是一個至今都沒有答案的故事,而呼應著的解謎事件,同樣採開放式結局,只是短短的敘述中已經給了足夠的線索。
在討論〈美女還是老虎?〉時,主角與兩位出版社的前輩天城小姐、飯山先生有一段對話,針對男人和女人在觀點中有一些爭論,等到看完這篇故事,會洸然大悟,為何在討論這個話題時,飯山與天城會有那樣的反應,十分有趣,這點就不破梗了。
最後一個故事〈朝霧〉是典型的暗號解謎,對於不懂日文的台灣讀者來說會有困難,但是透過「忠臣藏」的故事來揭開、最後並解開這個兩代之前的少男、少女情懷,即使只是享受閱讀的樂趣而不去解謎,也是很有意思的,最後「我」忍不住想要去打聽那位「安魂曲」,不禁讓人有會心的微笑,這是最好的結尾了吧。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美女還是老虎?

最近正在閱讀北村薰「春櫻亭圓紫與我系列」小說的完結篇《朝霧》,
裡頭引述了美國小說家Frank R. Stockton的短篇故事〈The Lady or The Tiger〉,
據說這是小說史上第一次採用「開放式結局」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有點印象。


〈美女還是老虎?〉的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很久以前的某個國家裡,由國王親自制定了一個審判制度,
被告會被帶到競技場,然後必須在眼前的兩扇門中擇一開啟,
一邊是老虎,只要挑中這扇門,被告就會被咬死,
一邊是美女,一旦開了這扇門,不但無罪,還可以和美女結婚。

某位英俊瀟灑的平民青年與公主陷入熱戀,
但雙方身分相差太過於懸殊,按規定平民不得與皇族談戀愛,
於是國王下令將青年打入大牢,接受審判。

審判當日,青年被帶到競技場,他必須打開兩扇門其中的一扇,
一邊是兇猛的老虎,另一邊則是宮裡最美的女僕、等待著投入青年的懷抱,
命運的時刻,青年望著公主,眼神焦急而期盼,於是公主用手指著右邊的門…

問題來了,公主指的是有老虎的門?還是有美女的門?



前蘇聯的插畫家麥克努雪夫曾經將這個故事畫成繪本,國內也有中譯本。

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關鍵在於公主的內心掙扎,
她當然不忍心青年被老虎咬死、但也不希望他投入美女懷抱,
但不管指了那一個門,她都得承擔失去摯愛的痛苦。

如果你是公主,會希望青年開那一個門?


《朝霧》的主角是個剛從大學畢業的菜鳥編輯、一個酷愛文學的女生,
針對〈美女還是老虎?〉這個故事,她與出版社兩位前輩有一段對話:

想當然耳,提到這個故事時,在場的女性不免會被問起:
「若是妳,會告訴他哪一個?」
我回答飯山先生:
「自然不可能教他去開老虎那扇門。」
天城小姐說:
「那樣會有罪惡感,要看對方是否值得妳背負『殺人』的十字架。
故事裡的青年不過是外表好看,似乎並非什麼出類拔萃的人物。」
「那算是公主的主觀問題吧。但前提是,她打心底深愛著他。」
「也對。可是,換成我,仍會教他開美女那扇門。」
「為什麼?」
「他和美女結婚也沒關係。這是外在因素造成的結果,事後還能挽救。
若真無法挽救,到時候再看著辦就好。」
「妳想怎樣?」
天城小姐淺淺一笑:
「當然是復仇。」
飯山先生語帶戲謔:
「好恐怖!」
雖然不是什麼正經議題,我還是用力思考。
「不過,我單聽到他說『必須結婚』便難以忍受,那不就等於變心嗎?」
「即使他是被迫的?」飯山先生問。
「對,因為他答應了。」
「好嚴格。」
「總歸一句,男人和美女步入幸福的婚姻生活,便形同『背叛』。
所以故事的重點應該在能否原諒吧。」
飯山先生不滿地回答:
「倘若她指點的是『老虎』,不也等於背叛男人的期待?」
「……不對吧。」
天城小姐的眼鏡閃著光,尖銳地反駁:
「指點他開『美女』那扇門,才是背叛。」
啪地兩手一拍,我恍然大悟:
「『期待』公主暗示他答案,就是一種背叛。」
飯山先生雙手抱頭,「這豈不更嚴格。」
「我認為,他不應該望著公主。此舉無異是在她身上強加負擔。」
天城小姐也附和:
「沒錯,相反地,唯有不看公主暗示的男人,
才有資格成為公主苦惱『該暗示那扇門』的對象。」
飯山先生瞪大雙眼:
「若他想獲得公主暗示,便不列入考慮?」
「對,那就管他去死。」
「讓妳們說到這種地步簡直裡外不是人。」飯山先生轉向我,「基本上,
如果妳被迫站在兩扇門前呢?妳男友要是知道答案,妳也會忍不住盯著他吧?」
我不得不點頭,「難免會情不自禁。」
「然後,依他的暗示開門,出現的卻是老虎,妳會做何感想?」
我回答:「肯定很火大。」


在故事裡飯山先生和天城小姐是男友朋友,但在這段對話時尚未公開關係,
之後想起來就覺得十分有趣,所以飯山先生最後才會刻意地問「我」吧…XD



這個故事如果持續討論下去,可能會變成一種無限迴圈,
每個人對愛情、價值觀不同的認知,都會造成選擇上的差異。

或許,青年本身的「心態」就是一個問號。

他真得深愛公主嗎?
還是只想攀龍附鳳?
或者真正愛她,但畏懼死亡?
會不會是他不能沒有她,既然無法在一起,不如結束生命?

最後一個選項,可能嗎?有如此偉大的愛情嗎?
我們從小到大不是聽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沒有愛情、吾寧死」故事,
所以別告訴我不可能……

青年的眼神,
是希望公主告訴他美女是在那一個門、而渴望求生?
還是他知道公主不忍讓他失去生命、寧可選另一個門,期盼著死亡?


大部分的討論都集中在公主的內心掙扎,
但換個角度來看看青年的心態,其實也蠻有趣的。




在繪本裡,公主最後帶著落寞的神情,離開競技場。

是因為愛人的死去而傷心難過?
還是心碎於愛人的琵琶別抱?

你覺得呢?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紀念品

--

心血來潮想要清掉一些該丟的東西,
走到被當成儲藏室兼曬衣間的客房裡,稍微翻了一下。

雖然還沒開始翻箱倒櫃,卻還是找到幾樣「紀念品」,
簡單清點一下,比較重要的大概有……
一捲潘越雲《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專輯錄音帶
一張100港元鈔票加兩張1000日圓鈔票
何欣穗首張專輯CD《完美小姐》
一小罐AVEDA的Blue Oil
順序按年代來排,錄音帶是從1989年留到現在的,藍油大概是五年前的,
幾樣紀念品雖然間隔久遠,但都好一陣子找不到了,會一起被我找到,
可能是四年前搬家、打包後,就被我丟在客房裡了吧。


--


找到鈔票當然是好事啦,但至少那張百元港鈔我不會拿來用,
鈔票正面下方印了一行小字來標明發行日:「香港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
其實不太記得當年是什麼時候到香港的,我猜大概是一九九六年的年底,
因為當時的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是為了即將回歸而炒得沸沸洋洋的。

記得跟兩位女性友人一起出遊,還透過關係訂了半島酒店靠海的觀景房,
雖然房價高貴,但三個人share,還算是在合理的預算範圍內,
而且一到夜裡,一整面的落地窗緊臨維多利亞港,差點無法入眠。

這是我唯一的香港經驗。

幾年後,女性友人中交情較好的一位罹患了跟甲狀腺相關的疾病,
雖然保住生命,但整個人也因此而變形,只是她堅決不讓朋友去看她,
但至少聽說男友並沒有離棄她,十分難得。

再過幾年,失聯了。


--


打開錄音帶,封面內側寫著「1989年9月 from a girl」。

大四的時候,一位中文系學妹送的禮物,
只可惜我沒找到當年隨著錄音帶一起收到的信,
倒是記得一年後她點了潘越雲另一首歌〈謝謝你曾經愛過我〉送給我。

畢業後重逢,見過幾次面,參加她的婚禮,
幾年前在新竹偶遇,夫妻倆帶著小朋友去看醫生。

〈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
當年對感情的的分分合合,好像沒有太多的心情起伏,
現在想起來,覺得這種用歌曲來表達情感的小情小愛還蠻有意思的。


--


Blue Oil是一種隨時可以塗抹、按摩用的小精油,
在Pchome買得到,一小瓶7毫升,售價500元。

說是紀念品,的確因為是女生送的,
但印象會那麼深刻卻是因為很好用、很喜歡,
小小的一瓶很方便,而且造型好看、中性,
疲勞的時候在太陽穴、肩膀的穴道部份抹一抹,
很有提神和放鬆的效果。

遺失的時候,因為沒能記得品牌名稱,沒辦法找新的來用,
不然這幾年到美國,隨便到個mall應該都找得到。

失而復得讓人驚喜,一小瓶只用掉四分之一,多耐用啊!
雖然多少也還是會賭物思人。


--


何欣穗(ciacia)的首張專輯在1998年發行,
這張專輯其實已經失蹤過一次了。

說失蹤好像也不對。

記得有一年從日本帶回一台AIWA的MD+CD兩用床頭音響,
裡頭有三個CD座,可以用搖控器來切換,
很不幸地,CD座在某次切換中卡住了,動彈不得,
何小蝦老師的處女作就在裡頭。

送修後,廠商說產品太過先進,無法處理,
過了幾個月,機器好不了,但CD終究還是取了出來。


2008年曾經動過念頭到河岸留言看看這位獨立音樂傳奇人物的演出,
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現在想想當時動力不足,實在可惜,
能夠找回這張專輯,已經很幸運了。

1998年的《完美小姐》和2002年的《她的。發光搖擺》是她僅有的兩張專輯,
都已經絕版,想要上網標到,恐怕至少得花四位數的價格。


ciacia的處女作中最受歡迎的應該是這兩首:
〈分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7o2yQmaBA
〈自己餵狗〉http://www.youtube.com/watch?v=efaZwhHyMG0&feature=related


但是我最喜歡的是〈我不想說話〉http://www.youtube.com/watch?v=wrnmcAc90Ms
這是她在2009年的「完美小姐十周年歌廳秀」版本
詷:ciacia/曲:李欣芸

我不說話 不說話不代表我無話可說
我不想說 不想在人多的時候說

以為你會瞭解 我這一種人前人後的不同
以為你會瞭解 我這一種假裝的沉默
你卻不懂 你卻不懂

以為你會瞭解 我這一種人前人後的不同
以為你會瞭解 我這一種刻意的沉默
請你試著瞭解

我不說話 我不想說 我不想在沒有感覺的時候說
我不想說話

--



*持續清理中,「紀念品」千萬可別一直增加啊.....

--

森雅裕《莫札特不唱搖籃曲》

看完這本書心情大好,原以為這種以古典樂為背景的歷史解謎事件,讀起來會硬梆梆的,沒想到卻是如此輕鬆。
以樂譜做為破案關鍵,確實是太過於專業了,對於一般讀者來說並不好消化,而且猜兇手也不是一種樂趣,雖然莫札特的死因並沒有真正的答案,但既然電影〈阿瑪迪斯〉裡就已經點名了薩利耶里,一旦要將他設定為被害,真兇也很難換成另外一個人。
看這本書的樂趣就在於偵探與助手身上,而且扮演這樣角色的居然還是貝多芬與徹爾尼這對師徒,女高音賽蓮和音樂神童舒伯特也有一定的戲份,這個四小組的偵探團,最後還是解開了莫札特的死亡之謎。
以貝多芬和莫札特的關係,因為〈搖籃曲〉曲譜中的不和諧而介入調查,並不為過,有趣的地方在於他的性格,作者竟然能夠將他塑造成一位可愛的中年歐吉桑,完全顛覆了他一向給人的孤高形象,而當時只有十八歲的徹爾尼居然也能跟他一搭一唱,整本書從頭到尾幾乎都看他們兩人在表演對口相聲,輕鬆愉快地結束。
雖然謎題有點難,相信就算是音樂專業人士也不見得解得出來,故事也引用了大量的歷史素材、以及當年維也納樂壇裡的真實人物、事件,本來應該會不太好讀的,但有了如此有趣的偵探團,不好讀才怪。
貝多芬:「卡爾,我看我們還是換工作算了。」
徹爾尼:「做什麼呢?」
貝多芬:「我們師徒組成拍檔,去說相聲吧。」
作者玩笑開大了,但看完不免讓人哈哈大笑。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乙一《失蹤HOLIDAY》

看這本書之前,已經先看完漫畫版的〈失蹤Holiday〉,回頭看小說,發現其實漫畫處理得還不錯,唯一不同的是將阿姨改成秘書。
讀完之後,曾經思考這個故事該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在出版社的定位上是白乙一,只是整個事件畢竟還是個存有惡意的犯罪事件,而且犯罪者不但得逞,而且還「逍遙法外」。
但仔細想想,作者的重點似乎不在於犯罪事件或是解謎,而是「動機」,動機來自於女孩對於自己在家裡定位的不安,面對沒有血緣的父母,會擔心自己能否繼續待在這個家總在所難免的,對亡母的思念、以及跟繼母的衝突,加深了她對父愛的不確定性。
整件事都是女孩的不安搞出來的,就是因為這種內心衝突,所以她才會變成一個討人厭的千金大小姐,而且專門製造麻煩,因為她不曉得以後還有沒有機會揮霍這種自己所認定的「幸福」,才會這麼任性。
以結局來看,女孩心裡的缺口是得到填補的,她知道父親是愛她的,也知道繼母只是跟她一樣死鴨子嘴硬,她知道自己的不成熟搞出那麼大的事,也就得到了成長,也許那些因為不安而造成的任性,也就沒有了。這樣看來,這的確是「白乙一」類型的故事。
女孩不討喜,就代表作者是成功的,因為必須在最後讓她變「好」、或者說是變「白」。
這是一個沒有受害者的故事,女孩的父親損失了三千萬日圓,但他卻換回來家庭的和諧,得到最多的是主角,解開心結並不是金錢能夠換來的,犯人平白賺了三千萬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但他們看起來真得不像是壞人 (笑)
這當然是個異想天開的故事,也是某種程度的「童話」,但我想重點不在於合理或符合現實,就看讀者能不能看懂作者想說的是什麼了。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藍柳丁

--

你有用滑鼠墊的習慣嗎?你會常常替換滑鼠墊嗎?
經常被拿來當贈品的滑鼠墊是否成了隨時可以丟掉的消耗品呢?

不知不覺的,一個滑鼠墊已經被我用了十二年了。


剛開始用是因為喜歡,後來是懶得換,到最後是捨不得丟掉,
一直到去年春節前將桌上型電腦搬到客廳,把液晶電視當做電腦螢幕在用,
滑鼠墊才真得停用,但既然用了這麼久,更不可能丟掉了,
雖然已經用到破損、用到開始剝落了。


因為用得太久,有好一陣子我一直都記不起來這個滑鼠墊是那來的,
就是每天在電腦桌上重覆地用"她",用到習慣成自然,
甚至後來我換了一個只需要擺放在定點、不必移動的滾輪滑鼠,
還是莫名其妙地將"她"墊在下面。

直到有一次,才心血來潮看看滑鼠墊的左下角,發現「1998」的字眼,
又注意到右下角有個「友善的狗」的logo,才又想起來,
這應該是在西門町的佳佳唱片買CD時,所拿到的贈品。

記得剛拿到時,覺得圖片實在太棒了,女孩的氣質好到讓人目不轉晴,
右上角有她的名字「Tomoyo Harada」,而「Blue Orange」大概是專輯名稱。
但很奇怪的,當時的我並沒有特別想去知道她是誰,
記得有去找過,但一下子找不出來,就放棄了。


又過了好久,大概是停用滑鼠墊的前一年,才又想知道滑鼠墊裡的女孩是誰,
那時候的網路搜尋已經很發達,很快就有了答案,但結果卻讓我傻眼。

竟然是原田知世。


不可思議的是,我對她應該還算熟悉,聽過歌、看過日劇和電影,
雖然不能算是粉絲,但接收過的她的訊息不算少,卻沒認出滑鼠墊裡的女孩是她,
天天將"她"墊在滑鼠下面而渾然不知。

這下子興趣來了,上網找「Blue Orange」,結果在露天拍賣裡找到了,
二話不說地就下了訂單,拿到CD時,心中的狂喜是難以言喻的。


1998年發行的這張專輯,當年的確是由「友善的狗」代理在台發售的,
也是她所有專輯中最具概念性的,雖然專輯名稱只標示了兩種顏色,
裡頭卻出現了青空、白花、綠風、白色連身裙、藍色襯衫、blue moon、銀色玻璃窗、
牛奶色的天空、白色毛巾、橘色的風、薄荷色的kiss,還有七彩樂園。

當年的中文專輯名稱翻成「藍柳丁」,很有意思,也很有想像空間,
至少比什麼「憂鬱的橘色」好多了。


原田知世從來都不是一位技巧出色的歌手,卻有相當豐富的情感,
她的音色也因此而變化多端,雖然她不會作曲,但詞卻寫得不錯,
中期以後的歌詞幾乎都由她自己包辦,而且隨著年齡而愈加成熟。

Blue Orange是她31歲的作品,聽得到少女的天真和熟女的韻味,
由她一手包辦的歌詞,就像是在畫布抹上一道道的色彩,
也難怪成為不少樂迷想要收藏的專輯。
(圖片裡的女孩有31歲喔...)


概念性專輯要拆開來聽就不好了,所以其中只有一首歌曾經發行單曲。
其實單曲〈七彩樂園〉的發行要比這張專輯早一些。

七彩樂園~原田知世
http://vlog.xuite.net/play/Y0FEM244LTM2OTYyMDcuZmx2
MV就只有優酷網才找得到,有興趣的朋友再點進去看看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4NTU4Mjcy.html

My life只有一次是
鮮明而快樂的
像煙火一般燦爛
抱著衝浪板
越過大浪吧!
讓陽光來烤焦心情!

迎著南風
那艘白色帆船向前駛去

到這兒來
到七彩樂園來
乘著拍子
用自己的旋律
來彈奏!

My way無止盡的旅行
心情有時晴朗 有時任性
像櫻花一樣綻放
在櫥窗發現的
頭巾 綁在頭上
去兜風吧!那裡都好

速度加快些
就感覺好像飛在天空

到這兒來
到七彩樂園來
在夢中見到的
都放手去做!
讓心情雀躍!



她最有味道的曲子應該是〈Cynthia〉

日劇「一切為你」的片頭可以聽到這首歌、看到美得脫俗的原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8XzQoJv_E&feature=fvwrel
還有配上了Bossa Nova之後的〈Cynth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jgLQS-Hcg&feature=related



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原田上堂本兄弟節目時的訪問,
談到了已經歷了五年的婚姻生活,她說:「就像是兩個人的旅行。」

我大概不是特別地喜愛她的音樂或戲劇吧,
她的人給我滿滿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

44歲的原田目前跟高橋幸宏等人組成一個六人的電音團體,
偶而也拍電影、演戲,做自已喜歡的事,很認真地生活著。

同年齡的我要是能做到這樣,那該有多好,
所以滑鼠墊非得一直留著才對。 (笑)


--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伊坂幸太郎《OH!FATHER》

我承認這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過於歡樂了。
《OH!FATHER》單行本出版的時間雖然是在2010年,但作者在後記裡特別提到,這個故事其實在2006年就開始連載了,故事完成的時間大概在《GOLDEN SLUMBERS》和《MODERN TIMES》之前,如果就一般認定來看,這本書也許應該是伊坂第一期作品的最後一部。
但這本書跟他過去的所有作品比起來,風格卻是獨樹一格的,感覺上或許稍微接近《天才搶罪盜轉地球》,但氣氛完全不一樣,至少這本書似乎沒有什麼社會派小說的味道,這點對作者來說相當罕見,過去他的每一本書,幾乎都免不了帶著一點這方面的色彩。
寫法當然十分地伊坂,讓讀者浸淫在他所創造的世界的特色依然十分強烈,而且這本書應該可以看得更輕鬆、更快地啃食完畢。看伊坂的書,最大的樂趣並不是故事本身所帶來的意義,也不是所謂地去解謎,而是去享受那種一頭栽進去的感覺。
四個老爸的設定十分地吸引人,每個老爸專長、個性都完全不一樣,而主角由紀夫以及身邊的同學多惠子、好友鱒二也都是個性強烈,故事好看,但也容易去忽視作者在剛開始沒多久就開始鋪的梗,這些梗很可能只是隱藏在再平常不對的對話裡。
看完整本書,才發現這個故事的大、小線索多得驚人,讓人汗顏的是,我也是看完之後再往回推,才發現這點的,注意力被歡樂的氣氛拉走不少啊~
雖然少了社會派的格局,但能在這麼輕鬆的故事裡埋藏了這麼多的梗,伊坂幸太郎果然還是讓人嘖嘖稱奇。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灌水的自我介紹

--


酷愛閱讀和音樂
但是當兩件事一起做
不是分心就是像在喀藥
愛喝自己手工磨的黑咖啡
以前可以一杯接一杯面不改色 

現在入夜後改喝無咖啡因的花草茶




喜歡看電影和日劇
喜歡看美國大聯盟
喜歡看歐洲足球賽 

喜歡偶而打打電動


喜歡貓多過喜歡狗
喜歡雨天多於陰天
喜歡感性勝過於理性 

喜歡胡思亂想多過發呆


喜歡天頂邊夕照下的紅色西恩塔
喜歡從嚴島山上眺望著的瀨戶內海
喜歡入夜後靜靜佇立在碼頭的北京號 

喜歡霧氣瀰漫的大雨傾盆的陌生的城市


喜歡坐在咖啡廳裡靠窗的位置偷看室內室外每個人的表情
喜歡在用餐時跟鄰座裡背著媽咪轉過身來的小寶貝扮鬼臉
喜歡在傍晚時分捕捉城市中那塊夕陽映照到的金黃色位置 

喜歡夜裡四處散落一點一點的光亮和一束一束光的延長線




隨著年齡不斷地增長
愈來愈想做到單純的喜歡
愈來愈想把喜歡和厭煩分得清清楚楚




--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不唱搖籃曲

--

三天前,回到離開了五周的狗窩,
信箱裡擺著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

久違了,兩年不見的妳。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一直愛著妳,
但我始終都能感受到妳的魅力。

我的眼神、心思一直都在關注著妳,
總想撥開妳一層層的束縛,一探究竟。


哈,是自己寫了寄回來的,
這是標準的寄物於情吧。


---


這兩天又翻起村上龍的《接近無限透明的藍》,第三次讀這本書,
這輩子讓我完整讀完三次以上的書不是沒有,像是金庸小說、水滸傳都是,
但至少在"長大"以後,再去翻看的書,大都只是回味、或是找其中的文字而已。

村上龍這本處女作,簡直讓我愛不釋手。
只是每翻一次,總會讓我想到Kurt Cobain。


2002年,一個心高氣傲的女孩半強迫地要我看這本書,
又把Nirvana那張不插電演唱會的CD塞到音響裡,要我聽聽看。
說真的,當時「村上龍」這個名字我大概也僅止於聽過而已,
對於Nirvana的感覺也只是一般般,甚至不知道主唱叫做Kurt Cobain。

也許是這本書和"Smells Like Teen Spirit"這首歌極其相似的「味道」讓我沈迷吧,
人性的疏離和陌生感在書裡、歌裡處處可見,但"終章"卻大不相同。

書的末尾,24歲的龍找到自己心中那塊無限透明的藍。
但是Kurt Cobain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找到答案,反而愈走紅、愈是自我矛盾,
27歲時震驚世界的自裁,讓Patti Smith不得不寫歌悼念、並譴責:

Boy boyJust a boy
Just a little boy
Just a little boy
Who will never grow

幫Kurt Cobain找到答案的是歌迷,應該說是真正的歌迷,
了解他的人,可以從他的歌裡找到救贖,在脫軌中找出秩序,
我常常覺得,那些奉他為自殺教主的人們,其實並不了解他。


魏如萱在〈香格里拉〉裡唱著:

親愛的Cobain是否也曾愛慕虛榮

很有意思的一句話。
如果Cobain真得愛慕虛榮,也許就不會那麼早死,但他的作品還會如此強大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30bRxCYctQ
※魏如萱〈香格里拉〉官方MV







四年前,我在西雅圖意外找到一件Nirvana的女性T恤,就只剩一件,
五月的港都,海水正藍、天空也藍,是那種接近透明的藍。

兩年前,趁著當年的女孩回國,將T恤交給了她。



*寫完才發現頭尾都提到「兩年前」,但前段明信片裡的文字並不是情書,只是巧合。


--

東野圭吾《黎明破曉的街道》

★★★文章涉及故事結局,請慎入★★★

如果以東野的後期作品來看,這本書大約只略高於平均水準,但是在意外性和創意上,倒是另外加了不少分數。
這本書不只是推理小說,也是一本探討男性外遇的愛情小說,作者在描寫主角渡部出軌之後的心境轉變和煩惱,細膩的程度絲毫不輸給專門書寫這方面題材的作家,如果只是將這本書當做是男性角度的外遇故事,讀起來仍是頗有興味的。
以男性視角來書寫的故事中,女主角秋葉的行為舉止一直都以"敘述"的方式來呈現,揣測她的動機、想法是閱讀的另外一項樂趣,她在外遇這件事一直給人「既投入、但似乎又不夠認真」的感覺,這是作者成功的地方。故事的結尾,外遇事件以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來結束,才讓人恍然大悟。
暫且不論那個多年前的殺人事件,這個外遇事件在主角、妻子和秋葉之間都充滿了懸疑性,甚至幫忙掩護偷腥的友人新谷都有一些梗,十分有趣。
至於那個追訴時效屆滿的命案,跟作者過去的作品比起來,衝擊性不夠強,也許因為小說的重點是外遇,對於事件的前因後果並沒有太多的描敘,對於幾位當事人的影響並不明確,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或者說是做為一本東野流的推理小說,存在感似乎不是那麼明顯。
只是這種存在感薄弱的錯覺,在看完結局之後,卻又完全改觀,只能說,這真是那個「又賤又機車」的東野圭吾會幹的事,在份量不多的解答篇裡竟然可以一次解決那麼多梗,而且居然還蠻順的、說得通,如果說他是硬"轉"的,也轉得很好。
說真的,要猜中、或是靠書裡的線索來解出事件真相,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可以看看結局裡有多少意外...
1死者是自殺的
2父親的外遇對象竟是阿姨
3秋葉當時因為吞安眠藥而短暫昏迷
4外遇在某種程度上是被秋葉利用的一個事件
5在解決殺人事件的同時也解決了外遇事件
殺人事件中的警察、死者家屬和另外兩個關係人一直認為兇手就是秋葉,但以東野慣有的詭計,秋葉一定不是真兇,也許勉強猜得到父親和阿姨合謀,但要猜到死者早被他們當做是棋子、兩人合謀的竟是為隱藏秋葉犯罪事實(他們自以為是的...),實十分困難的。
看完結局,可以理解秋葉與作者過去所寫過的幾位「魔性之女」是大不相同的,她之所以隱暪事件真相為的是制裁自己所知道的「真兇」,事實上她也不能完全算是隱暪,而是一直等著父親問她。而且為了體會外遇的心境,親身投入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傷心透底。
末尾的番外篇很有意思,可以理解新谷為何會對渡部說出那麼多「大道理」,這本書從頭到尾都一本外遇書啊 XD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近藤史惠《伊甸》

這是一本寫實類型的勵志小說。
以自由車做為題材的故事本來就不多,能夠以世界最頂級的環法自行車賽做為背景的小說更是極為罕見,至少在亞洲來說,大概是很難找了。這本書在環法賽的一些賽段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對過於只能偶而看到轉播我來說,書裡能夠看到的「畫面」是更多、更豐富的。
故事仍然精彩,作者的著眼點雖然還是人性的掙扎,但跟前作相比,至少沒有雷同或情節重疊的情況出現,主角最還是選擇了團隊的利益、拋開爭取個人成績的念頭,的確是不脫老梗,但這是勵志小說啊!不這樣寫怎麼行?
看多了描寫詭計、心機和人心陰暗面的故事,有時候會有一種錯覺:「小說真得這樣寫才好看。」但真得如此嗎?在很多時候,強調善惡衝突,或是擴大光明與黑暗的對立,是故事好看的基本元素,只是對於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有時候還是需要一些不是那麼沈重的故事。
《伊甸》就是這樣的故事吧,裡頭最多只有價值觀的衝突,主角不管是爭取個人成績、還是顧及團隊利益都是對的。事實上他也拿到了其中一站登山獎,嚐到在世界最頂級賽事中的榮耀,這也加深了故事最後,對於價值觀衡量所導致的內心掙扎。
主角最後放棄了捶手可得的單站冠軍,為車隊爭取了奪冠的機會,來年的新合也有了著落,這算是個美好的結局,也符合了勵志小說的訴求。 (笑~)
至於禁藥,這是書裡唯一的謎團吧!就不破梗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這方面似乎就不夠寫實了,大部分車手對於禁藥的想法是極度的正派,在我的認知上並非如此,即使發生了悲劇、或是有人因此失去了一切,但這種誘惑並非如此單純。
伊甸,看來說的是主角的內心掙扎,與禁藥無關,如此真是如此,書名也太沈重了點。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大澤在昌《屍蘭:新宿鮫Ⅲ》

在兩段總共18個小時的航程裡,在睡魔以及機上多部新片的誘惑下,這本書還是讓我看完了三分之二,精彩的程度、吸引讀者離不開書本的魅力,絕對不輸給前兩部。
作者透過一個事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犯罪網絡,美容事業、醫院、非法胎兒買賣和南美犯罪組織,並且衝擊日本的警察制度,在整個大架構裡,查稅、賣春、贓物買賣,或以線索穿梭其間、或者是做為關鍵的連結點。但是一個結構如此複雜的故事,讀起來卻毫不吃力,而且一氣呵成,讓人大呼過癮。
〈新宿鮫〉是日系小說裡冷硬派的代表,鮫島這次依然發其硬漢本色,只要自己覺得對的、該做的,即使自己陷入了空前的麻煩,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做。但就是因為如此,《屍蘭》這個故事,在某些設定上,多少讓我覺得過於矯情了。
文枝與綾香之間的羈絆是如何產生的?書裡是有交代,但並不是太清楚,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失去雙親、飽受各種不平等對待而導致心智扭曲的少女,與一個對人生失望的護士,要如何才會產生那種幾乎是超越生命的依賴感?
綾香對於茜的心結會持續那麼久嗎?在少女時間種下的怨念或許是難以取代的,但是在事故發生後,已經過了22年,這麼長久的時間裡,綾香的人生勢必經歷了更多新鮮的事,或許她仍得為生存而努力、甚至使用了不法的手段,但她的確是成功了,22年前的心結,真得還會是長大後的她一直在意的事嗎?
當然,這本書會好看,這種「深沉的羈絆」所帶來的豐富情緒是很重要的因子,小說之所以會引人入勝,某種程度是的矯情總是免不了的,只是這些矯情是否過多,就見人見智了。
看完〈新宿鮫〉系列的前三部,我很喜歡鮫島與晶這對伴侶的橋段,大澤在昌在這方面雖然著墨不多,但存在感十分強烈。「但是所謂的心痛,就算可以裝作沒感覺到,也不可能真的沒有感覺。只能接受這樣的疼痛,摸索出與心痛共存的方式。」這是鮫島想到萬一要與晶分手,所必須承受的心情。
這樣的內心衝擊,在書裡雖然都只出現在鮫島身上,但是從情節中,晶與鮫島的對話、一些小舉動,其實可以發現她的依賴感或許更重。
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