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疾風迴旋曲》


基本上算是《劫持白銀》的續集,畢竟根津昇平與瀨利千晶在兩部作品中都占有頗重的份量,但整體來說,《疾風迴旋曲》比前作出色一些、娛樂性也更高,最重要的原因─這並非是一本推理小說,而是冒險小說。

如果以「東野圭吾新作」這樣的訴求來看,這本書或許會讓多數讀者不甚滿意,這跟定位有關,對某些人來說,這不太像是他會創作的小說型態,這跟之前《異變十三秒》其實是標準科幻小說的感覺有點像,但東野畢竟是理工出身,寫科幻小說不讓人意外,至於冒險小說嘛,確實讓人意想不到。

先不說故事的品質好不好,《疾風迴旋曲》全篇故事節奏倒是掌握得很快,不太拖戲,幾位主要角色不是在解決事件,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到最後,情節上有幾層轉折,但說來奇怪的是,似乎完全沒有所謂的「解謎」因子。

這個故事沒有兇手,犯案的人一開始就因事故死亡,要在一望無盡、地形複雜的滑雪場裡找的東西,老早就讓讀者知道,所以目的自然就是「解決事件」了,作者也設計了另一路人馬來搶奪那個恐怖的生化武器,事件進行中氣氛掌握得不錯,只是到了最後才發現,那個對手未免也太遜了。

前作可以挑出的問題並不少,讀起來倒是挺順的,既然不解謎,邏輯部分要求的也就不多,單純享受閱讀樂趣,至少針對東野圭吾又在創作系列主角這一點,是頗讓人驚喜的。

整體來說,不算大作、也不至於只是小菜一碟,蠻難定義的,只好再觀察下去,看看同系列是否還有續作、或許他會不會再寫冒險小說了…




不小心就會錯過的〈三分男孩〉



如果要選一部今年最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我大概會挑這部吧。就像片商取的中文片名《三分男孩》那樣,在最初的印象中,說不定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部三分的電影(滿分十分),在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之下,自然就這麼pass過去了。

4月11日正式上映,不到三周,全台只剩兩家戲院還在播,整個台北票房不過50萬元…

最初的印象就只是「好電影」、「青少年成長片」而已,但實際看完後,卻發現衍生而來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思維模式,連一向所認知的電影語言、甚至是拍電影的基礎原則都被打破了,這才認真地去查閱電影的相關製作資訊,才發現真不得了。

最讓人驚奇的是導演,一共有兩個人,都是第一次當導演,雖然他們一起拿過奧斯卡金像獎,拿的卻是改編劇本獎,Nat Faxon與Jim Rash─《繼承人生》的兩位編劇,理論上他們既然要當導演,拍的應該是主流電影才對,沒想到拍出來的卻是如此「不合邏輯」但又十分出色的作品。

這部片的製作成本很低,500萬美元而已,不要覺得已經很多了,在美國那麼鉅大的市場,這個數字其實還蠻渺小的,即便是台灣的《KANO》,製作成本也要1000萬美元喔。

光是靠口碑,《三分男孩》就賺進大約2500萬美元的票房,投資報酬率實在驚人。

另外就是卡司真得是不怎麼樣,稱得上主流明星演員的不過山姆洛克爾(Sam Rockwell)與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而已,而飾演男主角鄧肯的Liam James看起來又是個矬矬呆呆、在路上遇見也很容易被無視的男孩。最初的整體感覺是沒啥亮點、不期不待,但靜靜地看完,才發現這種平平無奇的「門面」才是兩位導演兼編劇想要的,也是電影之所以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的「原點」。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十分出色的青少年成長電影《壁花男孩》,成功模式其實差不多,一樣成本不高,票房好,報酬率當然也高,但《壁花男孩》好歹也還有Emma Watson、Logan Lerman和Ezra Miller這幾位年輕一代的偶象,製作成本1300萬美元還是高出不少,因此《壁花男孩》儘管整體的表現還是較為出色,但《三分男孩》卻讓人更加驚艷。

其實《三分男孩》就只是簡單而已,即使是思考也是自發性的,不必太刻意,裡頭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也很單純、淡然。

我們看到的男孩鄧肯,在別人的眼中,也許真是一位只能拿三分的男孩,但人生豈能永遠只有三分?可一旦鄧肯自己也是這麼想,大概也就如此了吧…

電影語言平實、自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雖然不能說所有劇情都完全符合現實人生,但至少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還是從我們過往人生中剪貼出來的。像是鄧肯,他既然會遇到一位個性嚴厲、自私,卻可能成為自己繼父的男人,也得跟著將自己當做死阿宅的新姐姐一起生活,但他也會碰到對他好的人,包括願意與他對話的鄰家女孩,以及肯聽他說話、把他當做一回事的遊樂園管理員。

鄧肯當然也會對自己只能得到「三分」的評價不甘心,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改變自己、如何增加自己的分數而已,直到遇見了一直遊戲人間的遊樂園管理員歐文…

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歐文可說是整部片的靈魂人物,很難想像他曾是《鋼鐵人2》裡那位野心勃勃、討人厭的軍火商。

歐文是個愛耍帥、愛當老大的人,但他並不是一個裝模作樣的大人,而是個聆聽者、是個觀察者,我們知道這樣的人不多,但絕對有,山姆詮釋這個角色,並沒有刻意放大肢體語言,反而以平實的方式來呈現每個人曾經有過的慘綠少年時代的某個具體形象。

平淡,卻又無與倫比,對這部電影,我是這麼想的。





.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吉田修一《初戀溫泉》


吉田修一的文字對我來說一向不是絕對必要的,但每次讀過他寫的故事,總會覺得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極度缺乏滋潤,需要更多的養分來餵養。

出生於長崎、在東京生活,吉田修一還跑過日本國內、外的許多城市,更來過台灣數十次,他應該是個懂得城市語言的人。都會裡人們的心,在他的筆下,往往藉由某個視角或一些共通的點,赤裸裸地攤了開來。

《初戀溫泉》裡的五個故事,說的是五對不同的男女伴侶,在不同的溫泉裡所發生的故事,從夫婦、未婚夫妻、外遇對象、旅行中偶遇的男女,到未成年的學生情侶,在這些解開身上一切束縛的環境裡,他們不見得完全釋放自己的內心,但緩慢流動的某些媒介,總會促成彼此的共些共識,可能是實質的想法、心裡的獨白,或者只是一種氣氛。

每個故事都有許多對話,還蠻熱鬧的,但總覺得不像喋喋不休那樣會讓人煩躁的感覺,心情反而會不知不覺地平靜下來,來自都會的各種男女關係,還有其中各式各樣的心情,我們大概都不陌生吧。

這些故事說的當然是愛情,但說是說愛情或許顯然狹隘些,那就說是在說人生吧。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8:禁忌魔術》


最好看的當然是篇幅已接近中篇小說的最後一篇〈猛射〉了,雖然弟弟為了幫姐姐復仇而放棄自己大好的前途,不但是老梗,還有些脫離現實,但仍無損於精彩情節所帶來的高度閱讀樂趣,尤其是湯川在這個故事中罕見地將自己感性的一面完全呈現出來。

但不能免俗地還是要挑剔一下,剛考上帝都大學的高材生打算為姐姐復仇,只想到「殺人」這個手段,其實就是個不太合邏輯的設定,尤其在他取得證據之後,這種作法就更奇怪了,以他的聰明才智,應該有辦法在不中斷學業之下讓自己想復仇的對象身敗名裂才是,畢竟他該想得到自己從大學畢業是姐姐與父親的心願。

但說到底,也只能無視這種動機上不合理的部分,再怎麼說,如果作者不是這麼設定的,本系列對照科學的基礎設定,湯川前所未有的內心扎,以及湯川和草薙的激烈對峙都不會存在。

這個故事,詭計看似不那麼重要,事實上卻不單純,而且作者也留給讀者一些值得思考的線索,最後的某些轉折是可以推論出來的,末尾在氣氛的掌握上絕對稱得上是爐火純青,尤其在湯川、草薙、內海以及一心復仇的伸吾各自不同的心結,在最後一一解開的時候,那種感受是這個系列所有作品從未有過的。

從未讀過這樣的湯川,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可以展現自己最感性的一面,甚至不惜讓自己沾上了犯罪的可能性。

在這個故事中,也可以真正了解草薙是個優秀的理性辦案警察,在堅持原則下,並沒有盲從湯川的推論,畢竟湯川雖是主角,就算再神,但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東野在兩位好友個性衝突上的描寫,表現得十分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小段情節中可以知道,內海對湯川真得非常了解,小說中他們之間的互動其實不多,但總覺得「關係」不淺,這種感覺挺特別的。

另外三個短篇故事中,〈曲球〉與〈念波〉已經在日劇第二部中播出過,情節並未做太多改編,也就不多說了,科學驗證的部分並非針對兇手是共通點,「伽利略系列」發展到這個階段,型態的變化愈來愈多。

第一個短篇〈透視〉則未出現在日劇中,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顛覆了系列風格,湯川要解開的表面上看似是死者的透視手法,但真正要解決的其實是情感上的盲點。在〈曲球〉和〈念波〉裡,同樣因自己的某些任性,主動幫助別人來彌補情感上的缺口。

湯川學已經跟我們原先所知的湯川學不同了。

「伽利略系列」的第八部作品比第七部出色的多,也比系列其他作品優秀,當然也是東野圭吾生涯最佳作品之一。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八》


在故事即將進入另一波高潮的時候嘎然而止,然後以「第一部完結」的姿態讓這個系列告一段落,又沒有告知下個階段何時開始,當然不是一件高人開心的事。但身為讀者也莫可奈何,只希望作者心腸好些,千萬別拖稿拖太久。

整體來說,《日月當空》在黃易的玄幻武俠小說中,算是別出心裁的,以「邪帝」作為主角畢竟是前所未有的事,這個類似身分的角色在過去出現,多半是最恐怖、最厲害的「對頭」(不一定是反派),但在這裡卻成了保家衛民的「完全正派角色」。

但這或許多少與角色的「視角」有關,過去的邪派角色不太有獨白,多半都是做為故事背景代過而已,但最後的事實往往並非原先所想的,有些看似「壞事」,但以整體面來分析,又有其正向目標。在《目月當空》裡,龍鷹或許從其他角色的視角來說其實是「邪」的~

小說的世界裡往往善惡分明或正邪不兩立,但在真實世界裡,其實是很難這麼二分法的,在人性、人心描寫的細膩度或寫實性,黃易一向表現得不錯,在這部作品中,以「主角」的視角來看看這個一般被認為是「邪」的人物,還蠻新鮮的。

比較可惜的是,龍鷹這個角色的塑造並不如過去幾部大作的主角來得那麼有魅力,比不上寇仲和徐子陵,比不是浪翻雲和龐斑,當然也比不上燕飛,主要在於他的性格異差和變化得很有限,面對那麼大的危機,顯得太有餘裕、太厲害,相對之下,龍鷹所渡過的關卡,難度好像就不那麼高了。

不過,在故事世界觀的設計、場景的描寫,以及人物或派別之間的牽扯,還是很精彩,閱讀樂趣與臨場感也還是很夠的。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7:虛像小丑》


湯川學是物理學家,是個在性格天平上極度偏向理性那一邊的角色,所以在作者筆下,要呈現出他比較感性的一面,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那些以物理或其他理性科學為解謎主題的短篇中,要讓湯川流露出一絲情感,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

但在這本系列的第七部作品中,四個短篇裡就有兩篇讓讀者看到湯川感性的一面,雖然沒有寫得特別深入,卻已經相當難得。

個人最喜歡的應該是最後一篇的〈演技〉,記得在日劇裡,兇手是由蒼井優來飾演,印象特別深刻,但原著其實不太一樣,應該說日劇的部分簡化了不少,小說的故事篇幅雖然短,但敘述性詭計的特色卻十分明顯,雖然結案時節奏稍嫌快了些,但還是相當精彩,而且還是湯川罕見地主動協助辦案,故事裡提到他還是劇團粉絲團成員之一,很有趣。

第三篇的〈偽裝〉在日劇中被改編頗多,記得是做為特別篇,原著其實沒那麼複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湯川與那位開著紅色奧迪的女子、也就是殺人事件當事人的互動,到底他是什麼心思來「包庇」她,讓人玩味啊~

另外兩篇的各有主題,〈心聽〉主要是以案件來對照負責辦案警察的心結,解謎部分反而不是重點了,〈幻惑〉算是最符合這系列特別的故事,雖然以宗教來迷惑民眾的題材完全是老梗了,但故事部分倒是寫得很精彩。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



4月5日這一天,剛好是Nirvana主唱Kurt Cobain飲彈自盡滿20年的日子,5天後,Nirvana被選進搖滾名人堂。

1989年,Nirvana發行了他們第一張錄音室專輯《Bleach》,達成首張專輯發行滿25年即可入選搖滾名人堂的門檻之後,4月10日於眾望所歸之下,由前陣子才解散的R.E.M主唱Michael Stipe長達6分鐘感人的引言揭開序幕,正式將他們迎進這個全球搖滾樂的最高殿堂。

我對鼓手Dave Grohl後來自組Foo Fighters的音樂其實也還算欣賞,但對於他在致詞時完全沒提到Kurt卻相當不以為然,還好Kurt的遺孀Courtney Love顯然是頗有風度的,儘管兩人交惡多年,但還是在典禮上給予他一個大擁抱。

真正讓我感覺不愉快的,是老牌硬式華麗搖滾樂團KISS的貝斯手Gene Simmons的發言,
KISS同樣在今年入選名人堂,Simmons在受訪時提到:「Kurt Cobain?不,只有一兩張專輯這還不夠。Amy Winehouse?也是只有一兩張專輯還不夠,因為死了就可以成為偶像,這種事不對。」

與其說不高興,倒不如說是疑惑不解,KISS是搖滾音樂史上多麼有創新眼界的團體,
這位舉世聞名的貝斯手會說出這樣的話,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即使是Amy Winehouse,雖然她的作品量較少,就影響力來說不足以成為經典,但她在音樂和時尚方面的成就,為何不能成為偶像?

其實Nirvana也不過發行3張錄音室專輯和3張現場專輯,以及後來陸續發行的幾張精選集或合集,卻擁有全球超過5000萬張專輯的銷售量,這還是大約10年前的統計數據而已。就算不看數字,他們在世界各地散佈、遺留下來的種子,不都已經開枝散葉了?

他們改變了搖滾樂、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以及思維模式,Kurt Cobain這位「出賣世界的男人」,當然也改變了這個世界。



--




















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因你而變得更加美好
說不定也因你而毀滅


整個世界仍在運轉
儘管已經殘破不堪


百年
不孤寂


安息吧~
蓋布瑞爾.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7.3.6~2014.4.17


.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逢坂剛《百舌吶喊的夜晚》


在書架上擺了很久,要看的書太多,一直到最近改編日劇上檔才找出來看,開始翻之後就很難停下來,很後悔沒有早點看,這部1986年的作品,即使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仍是一本不可思議的傑作。

故事採多重視角交錯進行,雖然主要是切成倉木與新谷這兩個部分,但整體來說,其實有點紊亂,再加上時間軸的轉換在初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基本上會是一個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故事。但奇怪的是,讓人讀下去的欲望卻一點都沒有降低,即使腦袋裡問號一堆,還有許多莫名其妙的狀況,依然讓人欲罷不能。

本作兼具本格派、社會派和冷硬派的特色,在日本自成一格的警察小說上亦涉入頗深,但很難判定那種類型所占比重較多,卻又讀得很過癮,所以也只能解釋成這部作品將各種類型的特色合得很好。

角色的塑造是最成功的部分,做為系列名稱的「百舌」這個殺手角色,作者在他身上下足了功夫,不只將冷酷無情又帶著某種天真色彩的個性寫得極為傳神,在他身上又埋下了相當豐富又變化多端的詭計,反而是在描寫身世的部分,父親方面轉變有點突兀、像是要刻意解釋百舌何以成為百舌,但整體來說仍是瑕不掩瑜。

應該是主角的倉木、大杉和明星這二男一女的組合,全都符合冷硬派主角的特別,其中的明星美希雖然女性,卻很明顯地帶著一定程度的「硬漢」色彩,但無論如何,最成功的還是倉木,尤其是故事一開始的悲劇色彩一直延伸到最後更加放大的不幸,作者筆觸下給予他的力量其實相當強大,那種感覺是他可以顛覆任何的犯罪事件,感覺十分奇特。

不愧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絕頂之作。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朱川湊人《花食》


朱川湊人一向被定位為恐怖小說作家,但說實在的,他的作品調性絕對無法用「恐怖」來形容,而且似乎也找不到什麼樣的類型來予以「歸類」。關於這點,作者在新版中一篇寫給台灣讀者的序言說了說明,特別強調他的作品中,沒有任何一部是刻意寫成推理或恐怖小說的。

「我真正關注的焦點,在於人類的各種情感,或者說是人們生活的樣貌。」所以他雖然安排了冷酷的犯罪、科幻情境,甚至是超自然現像等等,但仍希望讀者能讀出「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本質」,尤其深信「有些事物,唯有置身於灰暗的世界當中,才能看清其原有的樣貌」。

所以,朱川湊人的小說多半沒有血腥味,也沒有太多靈異或鬼怪情節,真要說的話,比較多的是所謂的「怪談」,但與一般的鄉野或市井怪談故事的調性又不太一樣,因為這些「怪談」好像是用在讓讀者的心情產生某種共鳴、某種觸動。

《花食》是直木賞受賞作,那種為內心深處帶來久久不散餘韻的感覺特別強烈。

六個短篇中,唯一勉強可稱得上是「恐怖小說」的應該只有第二篇的〈妖精生物〉,開頭乍看之下會是一篇可愛的療癒故事,結尾的翻轉太過驚人,會發現原先將小小生物放在手上那種異樣感覺,似乎是一種性的意味,對照著主角對異性與母親的憧憬、想法,會覺得這樣的隱喻真是絕頂奇妙。

很想說出自己最喜歡那一篇,但仔細思考後發現十分困難,六個短篇都相當出色,隱藏在灰暗文字色調之後的意涵都不太一樣,〈凍蝶〉裡傳達的孤獨悲傷、〈花食〉的生命延續固然讓人悸動不已,但〈真是不可思議〉裡的任性的往生者、〈送終婆〉中獨自承受生命重量的無奈,也都讓人愛不釋手。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東川篤哉《魔法使夢見完全犯罪》


「魔法少女 + M男下屬 + S女上司」的組合感覺上很新鮮,但閱讀程中總覺得不算動特別,現在想想,這樣的模式有點接近「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的「毒舌管家 + 千金大小姐下屬 + 公子哥上司」,雖然兩種組合的結構還是不太一樣,但維持角色平衡感的型態相當接近,特別是兩位上司雖然性別不同,但耍白(花)痴的作用卻是一樣的。

搞笑風格當然十分明顯,意外地是推理要素倒是頗為完整,魔法的部分,作者小心地不在案件上發揮太大作用,通常是讓作為偵探角色的M男得知真兇,再去尋找證據來破案,雖然多少還是有點不太現實,但也算是寫出另一種風格。

但對於推理迷來說,這本書也只能算是小菜一碟,作法手法稱不上新鮮,加上魔法史之後,多了一些變化空間,而且兇手在每個短篇的一開始就知道,故事就是在看看如何拆穿把戲而已。

在東川篤哉的作品中,這本書算是中規中矩,不算好,但也不致於無聊,在閱讀其他較沈重的作品之餘,不失為調適心情的好方法。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先知都不先知的〈挪亞方舟〉

.


比起2010年的《黑天鵝》與2008年的《力挽狂瀾》,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新作《挪亞方舟》確實遜色許多。

單純以技術面和演員發揮來看,這部新作似乎沒什麼特別值得批評的地方。雖然《黑天鵝》與《力挽狂瀾》分別有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與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神乎其技的演出,但《挪亞方舟》的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與艾瑪華森(EmmaWatson)也有令人激賞的表現。

真正的問題,在於「挪亞」這個角色的定義。

電影上映之前就已經備受爭議,畢竟挪亞是《舊約聖經》與《可蘭經》中的先知,不管在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還是回教,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電影劇情裡,挪亞揮動武器、殘殺人類、見死不救,甚至想殺害嬰兒的舉動,很顯然地違反了各種教義中的先知形象。

但我並非任何教的信徒,也只能用「一般論」來看看電影中的「挪亞」,卻發現這角色的確有著嚴重的自我矛盾。

先撇開「先知」的印象,電影中的挪亞從某些間歇的影象中得到造物者的啟示,幾經推敲、甚至與還活在世上的祖父討論過後,得到世界即將毀滅的結論,也明白了神所賦予的任務。單純以這樣的劇情安排來看,應該可以肯定挪亞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才得以揭開神諭,也該是個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得到神的信賴。

先看看那批「壞人」爭搶上方舟的橋段,挪亞在這裡動用了武力,甚至貌似殺了人,先不管教義中如何定義,如果以「自衛」和「保護方舟與上面的動物」的角度來看,不能說這樣的安排絕對就是錯的,這部分就當做是有爭議吧。

再看看二兒子含想帶一位女孩回方舟時遭遇追殺的部分,危急時,挪亞決定放棄被陷阱卡住的女孩而走,從影片無法判斷是否有辦法救了女孩之後還能順利逃走,所以這段劇情是否OK也先行「保留」。

真正不合理、不可思議的是大洪水降臨,挪亞一家人和所有動物都上了方舟之後的事,挪亞得知大兒子閃的媳婦伊拉並非不孕、並已懷有身孕之後,整個人突然暴怒,因為一旦伊拉生下女兒,人類就可以經過交配繼續繁衍,這完全抵觸了他原先的認定─「神的旨意是消滅所有人類、留下無罪的動物,所以我們這家人死光之後,就完成了神交代的事」。

於是挪亞告訴所有家人,生兒子就沒事,生女兒的話就得馬上宰了。真是荒謬至極!

結果伊拉生了雙胞胎,還是一對女兒,想也知道劇情上是安排來做為二兒子含和三兒子雅弗的妻子,再加上先前祖父施神蹟解除伊拉的不孕症,種種巧合應該很容易聯想到這是造物神的慈悲,希望挪亞一家人延續人類煙火。

但挪亞的反應卻是瘋狂的,直到拿著刀直指女嬰時,才真正被融化,然後伊拉說:「神給了你兩個選擇,但你選擇了愛。」這台詞、這些劇情安排,不就是導演在自打嘴巴嗎?

神的旨意中那裡看得出要挪亞全家死光光的?一般人可以想得到的道理,沒理由這個大智慧、道德高尚的先知會不懂吧…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在《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中記載,挪亞一家人總共有八個人登上方舟,除了挪亞夫婦,還有三個兒子、三個媳婦,故事的原意就是要以他們來延續人類的生存,但電影中只有一位媳婦,一開始還是不孕的,擺明了就是用來搞成「挪亞認定神想消滅人類」用的。

顛覆原意與設定來成全莫名其妙的理論,不造成爭議才怪。



.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藤澤周平《黃昏清兵衛》


江戶時代的武俠小說有個共通特別,要做到真正的「大隱隱於市」是不太可能的,這個時代階級分明,一般庶民不能配刀,否則就是殺頭的大罪,甚至連下級武士也不能輕易擁刀在身,所謂的「劍客」或「高手」都有一定的身分。

藤澤周平的《黃昏清兵衛》一共有八個短篇,主角都是俸祿不到一百石的下級武士,差不多都是能配刀的最低階層了,可想而知的是作者想這種最接近「小人物」的特性,來塑造角色深藏不露和在下層社會求存的現實狀態。

所以大部分的情節都與介入藩政有關,當然他們都是被迫的、無奈的,否則好不容易才保有的一點點名聲的沒了,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不然就是為了復仇或是心裡還保有的某種程度的正義感。

跟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武俠小說不同的是,這些人物無法真正地行俠仗義,甚至要小心別讓人知道自己擁有一身高超的劍術…

而藤澤周平的筆總留有某些餘韻,在每個段落之間,總會把那些藏在時代陰暗角落裡的人們的狼狽、內心缺口,甚至是自我解嘲的模樣,刻畫得清清楚楚。

八個短篇,背景雖然差不多,但主角職司各自不同,各種下級武士的生活窘境躍於紙上,在簡樸冷冽的敘事風格下,傳達出來的是多彩多姿的城市風情,以及熱烈的生存意志。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愚人的國度


--



又是一年一度你愚弄世人的日子
十一年來的這一天 第一個念頭都想到你
從此以後 那些應景的玩笑再也不覺得有趣


二十一歲時唱著的
我會唱歌唱到死去的那天
現在聽起來格外覺得諷刺 
總覺得你像是故意忘記初衷似的
在最後留給所有人一道難題



--



對我來說,某些人的離去並不只單純的生命終結,而是一種時代印記的抹消,以及記憶幻滅的錯覺,張國榮是如此,更早的鄧麗君也是…

第一次聽張國榮的歌應該是來自大一時香港僑生室友的錄音機,在往後的日子裡,他的許多歌曲一直是生命中不請自來的客人,不知不覺地在回憶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總覺得〈倩女幽魂〉好像一直是能夠帶來最多情緒波動的一首,雖然絕對不是他的歌曲中我最愛的,但每次聽,總有最多附帶而來的紛擾,這些紛擾並不多麼嚴重,反而多半是微小的、輕淡的,只是又多又亂…

伴隨絃律而來的是電影畫面、黃霑的詞曲,還有張國榮粵語和國語兩種聲音,還想到王祖賢在當年戲外叫他的「哥哥」,後來竟成了大家對他最親的暱稱,雖然我不太喜歡這麼稱呼他,但像這樣的小事真得讓人挺懷念的…

一起出現的還有那個年代的事,有些清楚、有些模糊的片片段段,突然會覺得生命真得好愚蠢,活著的人也只是努力過得不要那麼糟糕而已…



--



這陣子總會在深夜裡翻看與學運相關的文章,或者讀新聞,或者看看臉書上貼出來的連結,不是搞得眼眶泛淚,就是義憤填膺,雖然那麼晚情緒如此兩極不是好事,但好像也沒辦法吧…

只是我告訴自己,盡量不要在第一時間宣洩情緒,即使是對已經失望了的大人還要自以為是地指責學生而爆怒時,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看看事件發展、看看周邊人們的反應。

國家安危與社會安定是所有人都在意的事,我也不例外,但更想知道的其實是公理與正義的標竿是否因為外在壓迫而偏掉,還有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觀會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惡意而扭曲,於是我一再要求自己,無論如何,在這個時候必須保持理性,不吵、不辯,卻很樂意聽別人怎麼說。


午夜一過,卻在網路上看見這張照片。

V怪客、小男孩與太陽花,突然覺得自己像是被快門定格住,呆掉了…


(不好意思,偷來用一下,取自這裡,作者是Ellary Lien)




















太陽花是學運的象徵,V怪客是借用來的外在表徵,V怪客的臉當然是個面具,形象固定,第一印象多半絕非善類,但在這個畫面裡,手持著太陽花的V怪客,與小男孩相視而笑,那張原本不可能有變化的臉,居然是溫柔的…


在這個深夜裡,在這個名之為愚人節的頭幾個小時,這種微小而簡單的感動,竟然覺得好奢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