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幻影書



--



時針歸零的一瞬間,距離月份從大變小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四小時,
二0一二年的最後一天,不像是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事情的樣子。

這是個末日傳說甚囂塵上的一年,但心情好像也沒什麼特別變化,
真得突然發生什麼毀天滅地的事,生命的消逝應該也只在一瞬間,
說不定連反應都來不及。

前陣子A問說:「你都不怕世界末日來臨嗎?」
我:「為啥要怕,真發生了應該也一下子就掛掉了。」
A:「可是死掉的那時候一定會很痛啊…」

好吧,這樣說似乎有點道理。

每個人一輩子應該都只有一次死亡的機會,
理論上沒有人能活下來將自身的死亡經歷告訴別人才對,
生命逝去之前,心境如何、肉體感覺怎樣?
只有死掉的人才知道...

但說不定會很痛啊~
看來我似乎不太畏懼死亡,卻很怕痛...



--



每年的這一天,總會有「啊!一年又這麼過去了」的感慨。

記得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期待新年來臨,
但這幾年來心情卻變得特別複雜,
有期待、會開心,但感傷的成分似乎多了些。

倒不是因為年紀愈來愈大,慨嘆未來的時日愈來愈少,
只是覺得與某些事、某些人距離愈來愈遠、愈隔愈久,
很多東西一旦失去、走味,就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模樣。

比如說,跟S已經快五年沒見面了,
只要這一年完全過去,我們的關係感覺好像又更淡薄了些,
雖然沒有完全斷了聯絡,那天再見應該也能開心地喝咖啡聊近況,
但總覺得分開久了,只剩下對過往的緬懷,少了對未來的期許。


前些時候透過臉書與大學社團的好朋友們重逢,
也辦了二十年來第一次的大型團聚,
點點滴滴的回憶被一張張歲月雕塑過的臉孔給喚醒,
本來平淡無味的一年,反而比往年更加充實。

多年不見還能夠開心聊天,算是這幾年來難得的經驗,
彷彿在原本虛累累的心靈中,灌注了一股能量。


元月一日像是個宣告拋開過往的關卡,
再過幾個小時就要到了,
只希望自己能多分到一些往前看的力量。



--



翻開昨天才拿到的《幻影書》,就這麼讀到明年吧!
二0一二年的結束與二0一三年的開始,
有保羅.奧斯特的陪伴也不賴。


.

西村賢太《苦役列車》


不得不說,石原慎太郎實在是太有眼光了,能夠獨排眾議,力挺這本體制外、主流外的小說,與朝吹真理子的《貴子永遠》一同獲得第144屆芥川賞,而《苦役列車》在2011年1月發行單行本之後,一個月內就賣出了19萬本,這在純文學小說中,是相當驚人的成績。

讀完西村賢太的《苦役列車》,直覺就想到了柳美里,同樣都是以自己過往不堪的經歷為題材,將純文學的領域擴展到更深一層的私領域,而這些私事、私心情,更道盡了現代人們生活上的困境與內心的折磨。

柳美里與西村賢太當然還是大不相同。柳美里流的血來自於家族、來自於愛情,她的不幸可以說是許多人之不幸的集大成,看她寫書往往覺得不忍卒睹,但不知不覺之間,竟似在為自己的內心「止血」。而西村賢太的不幸來自於自己,之所以孤獨、痛苦,成長環境固然是原罪,但終究還是因為自己年輕時的「不長進」,等到長大時,不得不以「看破了」的態度來面對一切。

西村賢太寫的不只是下層社會的種種,文字中所傳達的心境,也讓社會上所有覺得日子難過的人們心有戚戚焉。一般來說,作家一向習慣傳達美的一面,即便寫到了不堪,往往也會展現自己的智慧或高人一等的一面,但西村好像是豁出去了一般,不管是自己的混蛋、任性還是幼稚,全都老老實實地寫出來,而他對文字的運用功力,卻又讓人有一種以旁觀者來看自己的感覺,這種閱讀經驗可說是極為罕見。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果然是很難拍成電影的〈浪蕩世代〉



不得不說《On The Road》的確是一部很不容易拍成電影的作品,書中四次穿越美國的瘋狂上路,每一次都有獨特的「個性」,垮世代的重要人物在這裡一一亮相,每一位都有其瘋狂且執著的魅力,要把這些元素都涵蓋在一部電影中,難度實在很高,相信導演Walter Salles已經很努力了。

小說中,作者凱魯亞克化身而成的薩爾雖然是第一人稱的主角,但貫穿整部作品且最能代表垮世代精神的卻是擁有無可救藥放浪情懷的狄恩。只可惜電影中的狄恩並不出色,不知道是導演的刻意安排還是影像的呈現本來就無法像文字那般清晰,狄恩在電影中的存在感大大地降低,儘管多數角色仍圍繞著狄恩打轉、說狄恩、談狄恩,但這種角色淡化的感覺還是很強烈。而且飾演狄恩的Garrett Hedlund的表情都肢體語言也顯得平淡,魅力非但不如演出薩爾的Sam Riley,連《暮光之城》的吸血姬Kristen Stewart都比他還要出色。

演技派的Kirsten Dunst和Amy Adams雖然都參與演出,但都只算是客串性質,儘管依然出色,但對電影的品質與評價,能提昇的很有限,倒是Kristen Stewart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暮光之城》讓她定型,《公主與狩獵者》的演出讓人傻眼,過去勉強能讓幫她加分的大概只有描敘女子搖滾團體The Runways的《蹺家女聲》,在《浪蕩世代》中她飾演的瑪莉露其實頗具難度,但表現中規中矩,看起來應該下了不少功夫,算是轉型成功的一個例子。

小說中許多情節精彩的橋段,因為「篇幅有限」而被捨棄,尤其是最後墨西哥之旅,幾乎被「砍」得只剩下抵達終點站前的性愛趴,但這實在沒什麼好討論的,因為電影實在不可能裝得下太多內容,不滿意也是正常的吧…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黃易《日月當空 卷二》

不得不說,黃易這部異俠系列新作,在故事展開時,確實不如前幾部作品那般吸引人。《大唐雙龍傳》正值隋末唐初動亂之際,《邊荒傳說》則有南北朝分裂與淝水之戰,都是大歷史的題材,而且空間拉得甚廣。而《日月當空》前兩卷,舞台僅限於神都洛陽,一時之間還擺脫不了「宮廷內鬥」的感覺,雖然作者已經佈了幾條,在未來武氏政權回歸李唐之前,勢必有幾番「掙扎」…

若以角色性格來看,龍鷹比之寇仲和徐子陵,顯得平淡許多,拿燕飛來對照,更顯得不夠內斂、豐富。寇、徐一開始是小人物,遭遇與性格發展的空間大,燕飛最初是情場失意人,人生充滿著消極與逃避,反觀龍鷹在前兩卷雖然幾次遇到風險,但看似一帆風順,不但左擁右抱、道心種魔大法一步步地更上層樓,連未來可當做兄弟的好友也交了幾個,會不會太順利了?一向重口味的黃易武俠小說,好像少了些什麼。

倒是武則天這個應該是難度極高的角色,到目前為止,塑造得算是相當成功,每一次登場都氣勢磅礡,對話與口條剛柔並濟,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龍鷹跟他比起來,難免就變成了沒啥個性的死小孩了。

還是期待龍鷹、萬仞雨和風過庭一行人離開洛陽之後的劇情吧…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村文則《槍》

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恐怖」的念頭,例如,一把刀在手,就會想拿來割什麼或砍什麼東西,說不定會暗暗想著:「如果用來割什麼有生命的東西呢?如果對象是人,不知道會如何?」或者,當你站在數層樓高的地方往地面看,心裡的恐懼會隨著樓層愈高而愈強烈,但說不定內心深處偷偷產生一個念頭:「跳下去,不知道會怎麼樣?」

雖然這麼說,但一般人不會真得去做,應該說是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真正去做,這些伴隨著生活經歷而來的負面思維,即使再微小,一定會出現在每個人的「念頭」中,但通常都是一閃而過。可是當面臨低潮、情緒緊繃,甚至是即將崩潰時,一些負面情緒可能就會反客為主,一旦爆發,傷己可能還好,傷了人或釀成重大事故就麻煩了。

更有甚者,這些念頭如果是帶著惡意,即使平常只是不經意地掠過腦海,但久了還是可能造成人格上的扭曲、心中的魔鬼會不斷地引誘著去執行。

你是個男人,如果有個火辣人妻對你投懷送抱,你能拒絕嗎?
妳是個女人,如果有個男人給妳十萬元只求一夜同歡,妳能拒絕嗎?

或許這些都還好,假設某一天你有了一枝手槍,裡頭還裝了幾顆子彈,你會怎麼處理?或許你可以信誓旦旦地說:「放心啦!才不會去開槍。」但你能保證那天不會想找什麼來射射看?如果這枝槍一直是屬你的,你能說絕對不會拿來用嗎?

中村文則這本《槍》對於這類的心理描寫得極為細緻,一個短短的故事能把人內心深處對於權力或掌控權的渴望描寫得如此血淋淋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槍到目前為止仍是人類社會中不能輕易擁有的東西,是個可以主宰自己與他人生命的事物,如果不考慮後果,用槍可以換到不少「好康」…

但對於權力與掌控權的執著一旦超過了界線,人的行為與想法就會失去平衡,這本書的結局處理得很不錯,短短的小說,帶著明顯的警世寓意。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winter light



--



街燈透著窗簾的縫隙照射進來

清冷的冬夜 寂寞無邊無際地擴散著

想把窗簾打開 
在微光中深呼吸
唱著永遠聽不膩的情歌


破曉時分在歌窈曲的〈喝采〉聲中窺視著夢境中的倒影…




--


夜裡看不見星星,天空卻異常地清澈透明,
走在吵雜的人群中,沒有內心掙扎,
只看到好多迎面而來的我,
個個掛著恍然的面容。

在微光中~
我感受到我的存在,
不再只是憑空想像而已。


Wandering in the〈winter light〉, the clear sky is all around ...



--



冬日裡聽林夕寫絕色
以為聽到他寫的是愛情
但在這裡的愛情只是表相
骨子裡像是在說什麼大道理
或者是在講佛法或談道學似的

冬夜裡聽黃耀明唱絕色
聽見了感官的錯位
沈魚落雁如何動聽?
戀愛該怎樣才會太好聽?
用眼睛愛人是什麼狀況?

絕色是絕色?
還是棄絕色相?

為什麼不吻忘形而一吻卻仍無形?
是因為看不到戀愛的我們都成了愛情中的盲人吧…
所以才會說自己天生不會用眼睛愛人…

是這樣嗎?



聽見指尖攀過絕嶺 
聽見呼吸吹皺浪聲 
不吻亦忘形 
一吻亦無形 
我的風光不靠風景 
沉魚落雁若能動聽 
醋雨酸風亦如月影 
一見又如何 
不見又如何 
你的春色不染心境 
目送不到走遠身影 
目送不到一切縮影 
但信花灑聲裡聽到你表情


太好聽的戀愛 
看不見亦存在 
我一世未明何謂綠柳黑髮亦無礙 
看不到衣衫遮蓋 
放不進面容在眼內 
免得你帶著明眸皓齒裝飾 
我身外


聽見關心的你開燈 
聽見開心的你關燈 
我也天生不會用眼睛愛人


太好聽的戀愛 
看不見便存在 
我一世未明紅男綠女黑與白仍沒障礙 
看不到衣衫遮蓋放不進面容在眼內 
免得你剩下明眸皓齒裝飾 
我身外


看不到的戀愛 
看不到是誰在 
你色身根本從來未看一眼 
但求沒挂礙 
看不到對面露台
放不進紅塵在眼內 
免得你有日懷著絕色一刀 
插心內



--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宮部美幸《千代子》

或許是因為本書收錄的五個短篇跨越的時間長達十二年,故事的層次和調性都變得參差不齊,感覺有點像是硬湊出來的一本短篇小說集。雖然勉強可以把超自然現象做為共通點,但真得要分類的話,幾乎篇篇不同,有驚悚、療癒、懸疑、寓言…

前半段是篇幅較短的〈雪姑娘〉、〈玩具〉與〈千代子〉,風格雖然與宮部先前單行本所有故事都不太一樣,但仍是容易理解的,這跟篇長短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故事有其一致性,讀起來容易理解。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千代子〉,這個「布偶奇遇記」雖然短短的,但寓意極深且異想天開,〈雪姑娘〉是單純的驚悚故事,文字氣氛很夠,閱讀趣味十足,〈玩具〉是溫暖的療癒小說,小女孩看到老爺爺鬼魂的時候說:「不可怕呢?」

第四個短篇〈石枕〉算是解謎味很重的社會派靈異故事,很有趣,但故事節奏有點亂,感覺上應該是一個中長篇小說的格局,卻壓縮在短短的五、六十頁之中,不過,作者的企圖心總算在結局中有了交待,而且身處在我們現在的媒體與社會環境中,想必對其中某些對話,一定會有所感受。

如果這到此為止,感覺應該挺不賴的,雖然整本書可能會顯得單薄些。

最後一個故事〈聖痕〉有個寬廣的開場白,少年犯罪、家暴、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司法制度的漏洞、神格化的宗教狂熱,故事前半段點出重重人性與社會問題,解謎味頗,但在最後揭露出來的真相卻讓人傻眼,將答案訴諸於神明、上帝、還是人類所能認知之外的某種力量?這應該是無法解決先前所鋪陳出來的問題吧…所以說,這個故事寫出來就是白費力氣囉?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假面飯店》

如果《假面飯店》真的是東野圭吾繼加賀恭一郎與湯川學之後,所「設計」的第三個英雄的誕生之作,那他等於是選擇了一個難度相當高的方式。首先,刑警新田浩介並不像加賀與湯川那麼完美,雖然能力強、行動力一流,但個性衝動、急於立功,甚至不甘只做為組織裡的一顆棋子,他不像湯川那樣不在乎,也沒有加賀那種淡定的功力。其次就是做為新田搭檔的山岸尚美有著優越的透析能力,但她卻是飯店的工作人員,如果這個系列要再發展下去,作者要持續讓兩人合作辦案並不容易。

不過,「偵探也是平凡人」到底是懸疑推理小說重要的寫作型態之一,以加賀為例,最近的三部作品都給人太神、太厲害的感覺,要不是東野在字裡行間賦予他豐富的情感,不然小說的說服力勢必大幅降低。新田有這些缺點倒也不賴,他不像大澤在昌筆下的鮫島那樣有著一致性的硬派個性,但可塑性很高,東野在這部作品中,給了新田一個讓人備感親切的形象,在閱讀的過程中,甚至會懷疑這種毛毛躁躁的刑警,到底有沒有辦法破案啊…

在作品的調性上,《假面飯店》有十足的平衡感,加賀系列發展到最後,人情和親情成了一大主軸,作品兼具本格與社會派的特色,但這部新作卻是完完全全的本格推理,以東野的企圖心,他不可能只搞定詭計就好,角色個性就是他訴求的重點之一,新田有著先天上對案件的敏銳觸感,性格上的缺點卻讓他吃盡苦頭,但在山岸和另一位老牌刑警能勢的協助下,總算能夠一一克服,不但解決事件,也在自己臥底扮演的飯店櫃檯人員角色扮演上,完美達成任務。

東野的另一個企圖就在於「假面飯店」這四個字,透過新田與山岸的視角、藉由櫃檯前登記入住客人所發生的一個個突發事件,來觀看每個在飯店裡來來去去的人的面貌,結果發現大部分人的面貌與心中所想的都不太一樣,這些人之中,有些就是另有企圖的,而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帶著惡意了。

我不太想計較事件與詭計安排的合理性,以閱讀樂趣來說相當足夠的,重現讓人覺得有夠機車的東野式結局,其實要察覺出線索就埋伏在書中的一些小事件裡應該不難,如果以結局來往前推,要推論出兇手的真正目的,應該也是有機會的,只是作者給的提示還是很少啊~(翻桌)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道尾秀介《月亮與螃蟹》

通常我不太喜歡以作家「想要得獎」來評斷他的作品,每次聽到像是「這本書是某某某為了得獎所創作的…」這種說法,總會有種不太舒服的感覺。當然,大部分的作家都是想得大獎的,這是無可置喙的,所以每次讀到大獎作品,總會設法擺脫那個「包袱」,直接感受作品本身的魅力。

《月亮與螃蟹》在道尾秀介所有作品中極為獨特的一部,既沒有早期的敘述性詭計,也不像中後期經常運用時間和空間來達到欺騙讀者的效果,雖然故事中仍有不少隱喻和暗示,但本格推理的味道已經極為淡薄,甚至要歸為廣義的推理/懸疑小說,都變得極為勉強,而他一步一步加重份量的角色心境變化,到此成了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已經接近純文學的範疇。

一部跳脫過往、亦可說是突破自我的作品,這真得是道尾為了得獎所創作的嗎?姑且先撇開這種念頭好了,用心去檢視故事本身的「語言」,應該是不難找到作者的「意圖」的。

這是個圍繞在家庭與創傷之間的故事,有喪親後遺症和家暴,孩童並沒有太多的社會價值觀來判斷自己遭遇的一切,只能靠主觀意識來面對一切。因此從慎一的自述中,有以看到善意、惡意、嫉妒和仇視等正反面的情緒,而他無法調適這些不同種類的情緒,於是只好創造自己心目中的神,或者每每在關鍵時刻,心中就有一個聲音出來指引自己一條真正的道路。

另一個孩子春也同樣如此,面對父親的暴力,他同樣只能寄託神明,以及另外一個宣洩管道,但比起慎一複雜變化,他只是一個比較單純的虛弱孩子,到最後他發現自己其實可以更堅強,才突然覺得大人往往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膽小。

看過太多悲痛與歡樂的故事,很開心作者這次能夠寫出孩子身邊既殘酷又溫柔的世界,閱讀的過程中或許有一些些不忍卒賭,但孩子的內心世界,確實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複雜,做為大人的我們絕對不能因為「害怕」而跳過孩子心中陰暗的一面,因為這正是我們早已遺忘的部份。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旅人之歌



隨便買了一張機票,草草收拾,拉著一個半大不小的行李箱就出門。
登機後,倦意襲來,倒頭就睡,醒來卻聽到班機即將降落的廣播聲…




--




走出旅舍大門,幾條街之外,針塔就矗立在那裡。
與艾莉的初次邂逅,就在塔底一樓的紀念品商店。

第一次見面倒也沒特別放在心上,

頂多是覺得碰到一位還蠻好看的女生而已,
更何況她的身邊還有狀似親密的男伴在。

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兩天,

竟然都發生不期而遇這種事。


這座城市給我一種偏藍色調的感覺,

是那種比天空還要再稍微亮一點的藍,
有一種會讓人想一探究竟的神秘力量。

從接近中心點的位置往海平面望去,

不見路的盡頭,只看到一片湛藍一直連到天際。

走進一棟商業大樓,搭著綿長不轉折的手扶梯,

一口氣上到四樓,推開正前方通往戶外的大門,
宛如空中花園的景象讓人大開眼界,
感覺像是大戶人家的後院,
實際上卻是城市人舒心慢活的好地方。

花園的一角有一條綠色籬笆圍成的通道,

穿梭在綠色隧道中,綠蔭蔽日,經過幾個轉折,
來到另一個出口,眼前的畫面讓人楞了一下,
那是一個只能用"別有洞天"來形容的世界,
一座小公園,外圍是一條有些坡度的市區道路,
對街似乎是個停車場,稍遠處有棟狀似議會的大樓,
道路兩旁還有幾十面不同國家的國旗。

而我就在公園口遇見了他們。

就在我尚未意識到自己有著什麼樣表情的時候,
他們走了過來,還是男生先開口的,用英文,
後來三個人就這麼聊了起來了,用中文。


回家的那一天,先在機場通關,經過免稅商店,

停留了一會,午夜時分,旅客仍不算少,氣氛卻意外地有些寧靜,
落地窗外的停機坪和遠處的跑道像是點著一盞盞燈泡似的,
在夜裡劃出一道不太規則的弧線。

就在轉向通道那一側的時候,看見她緩緩地走過來,

我從原先的違和感回復過來:「Hi, Eli...」



跟往後我們一起渡過的許多夜晚比起來,

這三天的比重自然算不了什麼,
在這之後又發生了一些永難忘懷的事,
但連續巧遇的經歷卻在生命中占了一定比重。


在臉書上點閱著她一張張的婚紗照,心情異常地平靜,

只在心裡偷偷地唱著:「Eli, my love, so sweet...」




--




「不管啦,我今晚一定要去那家店。」Yuki百般無賴地抗議著。
「喔~也是可以啦…」

嘴裡這麼說,心裡卻是暗暗叫苦,出發前一晚沒睡好,

雖然只是短程飛行,但精神實在不太好,
跨年夜並不是很想耗在擁擠又空氣混濁的夜店裡。

午夜十二點一到,以一個異鄉人的身分跟大伙一起衝進去搶頭香,

一定非常刺激。本來我是這麼期待著的…


去神社參拜其實是阿觀的點子。

阿觀是Yuki的朋友,也是打工地點的伙伴,

年齡稍長,給人愛玩卻有點世故的感覺。
大概是因為平常工作結束後玩慣了,
這時候也想來點不太一樣的節目吧。

至於Yuki嘛…其實就是個有點驕縱的台灣姑娘,
是個超級哈日族。
雖然一點都不愛唸書,學日文倒是挺勤快的,
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嫁給日本人,
還有在單身的時候,最好是一直有日本帥哥帶著她四處去玩耍。

參拜的點子,就這樣被Yuki給打槍了。
但也只能認命吧,
誰叫我在飛過來之前就說要聽從她的安排…


乖乖買票進場,隨著音樂扭動,氣氛嗨了起來,
反倒是Yuki卻開始後悔,
「怎麼都老外啦!尤其是一堆中南美的,這些男人看起來色瞇瞇的,有夠討厭。」

耶…姑娘,妳難到不知道除夕夜,日本人幾乎都待在家裡嗎?

還有,妳確定日本男人就不會一付色瞇瞇的樣子嗎?
可我卻見到阿觀聳聳肩、攤了攤手,看來她大概已經習慣了吧。

其實Yuki並不笨,只是不喜歡動腦筋,就憑自己的喜好在過日子而已。

有時會覺得她觀念偏差,但仔細想想,自己處理異性的態度又一定正確?
偶而我會看到她傳來傷心難過的消息,或是注意到她又被男人給欺騙,
但最後總會發現,她開心的時間,比起失落的時候,要多得多了。


精神亢奮這種特效藥威力終究有限,睡眠不足又精神渙散,

只好窩在邊邊的座位上,啜飲著調酒,眼神呆滯地望著前方,
旁邊的金髮女子似乎也處在同樣的狀態下,彼此相視一笑,
舉起酒杯,但實在是沒力氣去搭話了…

凌晨五點,該是收攤的時候,

總算有個日本小帥哥要帶Yuki和阿觀去吃早餐,
決定慢慢踱步回下塌處,
沿著商店街往回走,破曉前的冷空氣讓人清醒不少。

突然想起公園裡…

從櫻樹上飄下來、散落一地的花瓣,還有粉紅色的步道,
但季節不對啊,有這樣的心情,似乎又不太搭調的樣子…

更奇怪的是,嘴裡唸唸有詞的,

竟是藍儂的「imagine all the people...」




--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伊坂幸太郎《瓢蟲》

要將伊坂幸太郎的「殺手系列─《蚱蜢》+《瓢蟲》」做一個歸類,實在是一件挺困難的事,在腦海裡搜尋過往看過的各類小說,怎樣也找不到比較接近的類型,如果硬要說,勉強算是黑色幽默的冒險小說,但這樣形容好像又不是很貼切。

《瓢蟲》延續著《蚱蜢》的風格,藉著幾位(組)目的不同、風格迥異的殺手,來組成合一個一般人思維之外的世界觀,所有的敘事都是以殺手的視角來進行。殺手是如何過日子的?除了執行任務外都做些什麼?跟平常人有什麼不同?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卻可以發現,這個殺手的世界很像一個平凡人的世界,所有的殺手都很像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人們,有著某些偏執、某些堅持,還有一些小缺陷,儘管他們在某些地方確很神。

以前看到的殺手故事,不管是推理、諜報、幻想、寫實還是戰爭,殺手所在的都是我們平常所接觸不到的世界,只能透過單方面的灌輸、再加上一些想像,來消化這些故事。但伊坂確實顛覆了這種模式,他的殺手大隱隱於市,就生活在我們周圍,說不定昨天在捷運上那個大嗓門的大嬸就是殺手,也許那個在地下街練街舞的高挑帥哥偷偷幹著買命殺人的勾當也說不定。

明明知道這些都是編的、脫離現實的,讀起來的感覺卻又那麼自在,但並不是那種有點芭樂的輕鬆有趣,而是像生活中那種邊過邊對話、邊思考的樣子,《瓢蟲》的這種感覺特別明顯,而且接近五百頁的故事全發生在新幹線的各節車廂中,竟然沒有一絲讓人覺得多餘的情節,甚至連有人突然死掉了或是某人突然被做掉了,好像都變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

《蚱蜢》與《瓢蟲》都是娛樂性極高的小說,讀來過癮,一樣好看,但故事的結構不同,很難說熟優熟劣。以寫作難度來說,《瓢蟲》要高出許多,可是角色的構成竟似反而單純些,能辦到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大概就只有伊坂幸太郎這位愛好和平的天才作家好青年了吧。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金基德重開機之〈聖殤〉


--


生涯第十八部電影,金基德選擇了一種近似於殉道的方式。

《聖殤》原文名稱Pietà,其實就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名作「聖母慟子像」,金基德繼《援交天使》與《阿門》之後,再度將自己投身於神職者的悲願中,透過人性底層中的迴光,試圖敲響資本主義的喪鐘,回歸以人為本的社會模式。




奪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聖殤》,為什麼會在韓國本土的大鐘獎幾乎完全挫敗?應該是不難理解的。這部片拉開的畫面,就是首爾市在上個世紀中後期最陰暗的一面,在場景切換至俯瞰視角時,很容易看出都市變更的痕跡,在高樓興建的同時,臨接的卻是發臭的清溪川與一整片平房中在社會底層求生存的人們。

而電影前段中描敘暴力討債與男主角抗拒親情的部分,乍看之下,似乎又過於激烈,斷手足、逼跳樓、性侵疑似自己母親的女子。在如此晦暗的背景下,導演的表現手法又是那麼地暴虐,不難想像有著濃濃民族自尊的老韓,會陷入一種很複雜的兩難情境。

為什麼這傢伙的電影老外會這麼喜歡?難道是我們韓國人藝術水準太低?相信在驕傲的大韓民族中,一定會有不少人是這麼想的…


仔細注意的話,金基德的電影雖然也曾經探討過種族議題,但從來不會去刻意戴上民族大義這頂高帽子;畫面一向不太精緻,卻往往能直接衝擊心靈的末梢神經。《聖殤》雖然揭露城市的陰暗面,但他無意藉此來指責什麼,只是以自己最熟悉的生長環境,來打開人性中最抗拒、也最真實的一面。

如果說金基德有想要控訴什麼,那應該就是針對金錢所造成的人性扭曲了,這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觀,適用於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社會中。或許對他來說,反而是外國人比較能夠拋開一些外在的包袱,直接注視到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概念。

金基德的電影中,《聖殤》算是容易理解的了,如果能夠忍受前段的殘忍,後段想必就能得到滿滿的感動了。一直用暴力來武裝自己的男子,在親情力量的溫潤下,那層黑漆漆的外殼完全剝落,而滿是復仇之心的女子,在那一刻流露出一如Pietà裡聖母般的憐憫面容。


電影的最後一幕,男主角在把自己綁在即將啟動的小貨卡底下,車緩緩地移動,從市區道路開上高速公路,沿路拉出一道長長的血跡。

這是殉道的聖痕,也是人性中的聖殤…


--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不是二選一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討論最多的,果然是尾聲的兩個結局。
面對海上漂流227天仍得以生存的質疑,Pi給了調查員兩個答案,
一個當然是一人一虎一起生存的不可思議故事,
另一個故事卻是與生吃人肉有關。

你願意相當那一個結局?

儘管在小說問世超過十年以來,已經有太多分析與討論,
來解釋第二個故事才是真正等合現實人生的,
但相信多數的人在下意識中,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喜歡第一個。

按照調查員的說法,斑馬就是台灣水手,鬣狗是嗜血廚師,
紅毛猩猩是母親,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就是Pi自己,
海上奇幻漂流記變成了互相殘殺的故事,
於是連調查員都選擇了相信第一個。

那座全由海澡形成、有著數不清的狐獴的小島,
大概是漂流過程中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部分了,
但這段情節如果切換到第二個版本的故事,
卻也是最殘酷、最讓人頭皮發麻的部份。

















如果這麼說呢?

那些狐獴其實影射著死人屍體上數不清的蛆…
而這座入夜會散佈強酸的小島就是可以消化任何食物的胃,
即使將生的人肉吞下肚,也可以化作一股存活下去的力量…

你願意相信這樣的說法嗎?

如果不相信,那麼你知道狐獴是生存在沙漠中的小型哺乳類,
在人類所懂得的知識中,是不可能存在於海上的嗎?

但作者透過文字所營造的想像空間,卻又是如此真實,
李安藉由最新的3D和動畫技術卻又給人各種絢麗光明的印象,
不管是小說的文字還是電影中的光影組合,
傳達的都是正面的、一種自然不做作的療癒力量。

這樣說起來,到底是那一個故事,或許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即使那些狐獴是蛆的化身、海島的強酸就是胃液,
也可以解釋成這是少年Pi對於生命的領悟,
當他消除了自己吃人肉的罪惡感,
體會到是眾神對他的考驗與恩賜,
重新開始有了求生存的意志,
於是他離開了小島。


故事的中文譯名有「奇幻」兩個字,原文的《Life Of Pi》卻意指著現實人生,我們比較容易「相信」各式各樣奇異的情節,但作者應該不是要大家去「相信」,而是一點一滴地去感受生命的力量、開啟無限的想像力,思考面臨生存的各種可能性。



--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折原一《倒錯迴旋曲》

不可否認的,小說很精彩,在一天之內欲罷不能地就讀完,一重一重的敘述性詭計接得很順,在閱讀過程中讓讀者不斷地享受被騙上當的樂趣,作者企圖心十足,甚至在進入尾聲之前挑戰讀者是否能夠看穿這部小說在玩什麼花招…

可惜的是,讀完小說的震撼,比起過程中的刺激感,卻顯得頗為空虛,敘述性詭計最重要的目的,應該是要讓讀者在最後得到一個完全逆轉的受騙的感覺,但坦白說,這本書的結尾,未免顯得有些刻意,為了圓這個結局,不但留下了許多破綻,換來的卻是不夠強的衝擊性。

要找破綻並不困難,書中已經被多重詭計「搞殘」的作者為什麼還可以連續投稿?尤其在某位編輯已經看過了這份由「別人」所寫的原稿之後、這個「別人」被刺之後、理論上在這些事件應該要造成軒然大波之後…

或許這些破綻不是重點,但這個結尾便顯得不夠完整,至於讓讀者「受驚」的程度,或許是因為過程中幾個強烈的衝擊,感覺平淡許多。整體來說,這仍是一本精彩的小說,但讀完感覺好像少了什麼似的,讀得很過癮,但讀完後讓人有「就這樣啊?」的感覺。

比起近年來的「詐騙高手」道尾秀介,這本小說的詐騙技倆好像還不夠高竿,道尾甚至不必用敘述性詭計,就能讓讀者上當。

這本小說最珍貴的價值,其實是對於作家創作過程中種種心情、困境,以及業界生態的描寫。對於習慣運用文字的朋友來說,想必是心有戚戚焉,因為在運用文字的過程中,種種焦慮往往難以為外人道,而這些焦慮可能讓人變得虛弱、變得偏執、變得將各式情緒放大,作者以創作者投稿新人獎為主軸,將這些情緒現實化、扭曲化,然後組成一個精彩的故事,雖然結尾讓人有些遺憾,但依然是誠意十足的。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桐野夏生《柔嫩的臉頰》

作者看似沒給答案,好像是個多重結局,但從最後的篇章來看,應是暗指出真相的。

讀完這本書,有時空錯置的感覺,好像佳須美就是有香,就像佳須美在年輕的時候逃離家鄉一般,幼年的有香只是以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離開自己的親人。

同樣的感覺也出現在佳須美幼年時代所見到的古內,以及後來的石山身上,作者透過佳須美喃喃自語地說「古內就是石山、石山就是古內」。對她來說,古內是後來逃離家鄉的契機,只是她後來再也沒見到古內,那麼後來把石山當做古內,又是什麼想法?或許就是另一種救贖吧!讓佳須美擺脫苦尋不著愛女有香的牢籠、解放出來,因為佳須美與石山已經不像當年彼此癡戀著對方、各走各的路,這樣一來,她該可以重新開啟自己的人生了…

這樣說起來,從年幼的佳須美到有香失蹤之間所經歷過的時光,就是一面大鏡子了,從鏡中世界所投射在兩邊的影像,以近似的方式存在著,而兩種影像有一定的因果互依關係,佳須美在其中一邊扮演著自己,在另一面則是分飾兩角,包括自己與有香。

解開有香失蹤之謎,或許並不是這本書最重要的目的,但透過解謎的過程,可以看桐野夏生所傳達的許多訊息,最殘酷的是「再堅韌的愛情也是會破滅的,只要一件悲劇事件就可以辦得到」,而人心最自私的部分就是「為了自己現在最想做、最想辦到的事,可以其他什麼都不要,即使只是一瞬間的想法」,還有許多兩性關係和家庭親情中的想法,可以從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找出來…

在故事後段中才出現的癌末瀕死刑警內海,可以說是整個故事最關鍵的人物,他的出現給了佳須美一個從不同視角來檢視整個事件以及自己人生的機會,最後的解脫、覺醒,甚至是重回自己逃離的故鄉,都與內海有關。

作者也藉著內海揭開真相。當佳須美與內海相遇之後,兩人曾經各做了一個與真相有關的白日夢,內海夢到的真兇是後來飲彈自盡的地主和泉,而佳須美夢的卻是丈夫為報復她的外遇,與佳須美父母聯手,將有香帶回她離開後就沒有再回去過的老家。

這兩個答案都被後來的發展給推翻了,但內海臨死前夢到的內容卻相當突兀,突然出現一個在先前敘述中未出現過的警察脇田,為了立功將有香殺害而製造事端,彷彿是要將事作做一個合理解釋所做出的安排。

最後一章的〈砂岩〉是有香的自述,她聽到了母親偷情的聲音,終於解開了佳須美與石山深夜幽會時所聽到的聲響之謎,而在內海死前的夢中,脇田因為被要求處體發臭的狗屍而有「搞個事件」的發想,狗屍這個線索,果然還是有用的…

最後,有香看到一個男的正微笑地看著自己,這種說法,男人對她來說顯然就是個陌生人,在事件中,唯一突兀、對有香來說是陌生人的只有內海夢中的警察,而內海夢醒了就斷氣,來不及說出真相。

「快點殺了我吧!有香將自己細小的頸子伸了出去。」小說這最後的一句話,讓人毛骨悚然啊~~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再見了,忍老師─浪花少年偵探團2》

比起前作,忍老師重現江湖的六個短篇,實在有趣得多、也成熟多了,也許對本格推理來說,這依然是個小品、是適合茶餘飯後好好K一下的故事,但仔細想想,這幾年來大賣的東川篤哉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感覺而已,憑良心說,這本《再見了,忍老師》跟「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比起來,優於第一部,比起第二部也算是旗鼓相當。

只是東川的「晚餐後系列」兩本單行本分別在2010和2012年發行,東野這本「浪花少年偵探團系列」第二部卻是在1993年就出版。只能說,兩個世代的讀者口味大相逕庭,忍老師未能在當年引起廣大迴響實在可惜,這本書可以是優良少年讀物,也適合影像化。

六個短篇提供了幾乎完全不同的素材,有殺人案、校園懸疑事件、意外死忙事件,也有綁架案和偽鈔案,但事件的核心人物十分一致,包括忍老師、兩位中學生田中鐵平與原田郁夫,以及爭奪忍老師的刑警新藤和企業家本間「情敵二人組」。人物互動自然與故事的生活化,都是第一部的幾個短篇比不上的。

忍老師大喇喇的大阪姑娘個性也更明顯了,其中的一個短篇發生在東京,作者對於東京與大阪不同的城市風情有些著墨,這在娛樂小說裡也算是頗為難得的。比較讓人不滿意的是,故事尾聲中忍老師與新藤的感覺似乎明顯加溫,這部分就轉得有些牽強了,這樣說來,難道是東野不適合寫戀情情節?  (笑)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走在陽光裡



--




午後的教堂街一帶特別悠閒,穿梭在南北雜貨林立的巷弄之間,享受著忙碌工作之外、難得的偷閒時光。

只是北緯四十三度的九月天其實有點涼,穿著短袖閒逛,就想走出來曬曬太陽,一杯從SECOND CUP外帶的咖啡,就可以懶洋洋地窩上好一陣子。

囧的是沒有注意到膠框的墨鏡已經變形,說不定路人不斷指指點點的,自己卻一直老神在在。









--




總為浮雲能蔽日,似乎是中央公園給我的印象,去過幾次,天候狀況總是不太好,撐著傘在園區內疾走、還差點找錯出口,這種鳥經驗實在不想再有第二次了。

唯一的好天氣是在暑假的七月天,躺在假山上感受都會叢林的氣氛,走過廊橋下,靠著透光的這一側,即興吹著薩克斯風的老先生,在傍晚時分帶來另一種風情。






--






金黃色的銀閣寺總是特別亮眼,
但怎樣也想不到其實只有攝氏七度,
在這個室外洗手都快凍傷的一月天,
陽光顯得更溫柔、且彌足珍貴。

就在兩個小時後,
雪飄下來了。





--




橘紅色座椅跟佛州南端的免費陽光很搭吧~

燠熱的五月天,配著啤酒,在高層看台上吹著海風,或許比賽看不太清楚,但跟隨著現場氣氛放鬆自己,很享受的~


可是上面那一層怎麼會空盪盪的呢?

可容納超過七萬五千名觀眾的美式足球場,做為大聯盟馬林魚比賽只會開放四萬人左右,只是馬林魚每年平均觀眾人數總是不到兩萬人,大概是怕比賽太空,棒球隊今年總算是換了新家。

這座球場就只有美式足球或足球了,有點可惜,氣氛挺不賴的說。





--





車埕三月天,
櫻花盛放,
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下,
迎風搖曳生姿。

在早春日子裡,
終點站的陽光也是輕輕柔柔的。

置身時間流動減緩的錯覺中,
卻只想留下自己的影子。







--






搖滾名人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廣場前這一把把的吉他了,
陽光下一道一道的影子,像是傳承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排列組合。

艷陽高照的十月天,溫度剛剛好,有點涼涼的,感覺很舒服,
從伊利湖吹來的風,緩緩的,像是在安撫搖滾靈魂不羈之心。





--









Anne Mikoleit與Moritz Purckhauer合著的《城市密碼─觀察城市的100個場景》(行人出版社,洪世民譯),一開始的第一道觀察〈人們走在陽光裡〉中是這麼說的:「人類會盲目地追隨太陽,它燦爛的光和宜人的溫暖形成某種誘惑,城市人顯然難以抗拒。」只是這本以紐約市蘇活區為範本所寫出來的城市觀察,好像不太適用於我們所在的城市。

時代進步,城市著重於便利性,待在室內的機會增加了,我們已不再習慣走在陽光裡、不再試圖尋找陽光下的遮蔽處,而陽光往往就在我們身邊,可能在小咖啡館窗邊的座位、在人行道的樹蔭之間,也可能在剛放學的小朋友的臉上。我們只是忘了,忘情地融入大都會全新的脈絡之中。



黃易《日月當空 卷一》


開場白挺特別的,與作者前一部作品《邊荒傳說》的燕飛一般,這一次的主角龍鷹一開始並非全無根基,比較特別的是他竟是被魔門之主杜傲當做鼎爐來養的,滅了魔門的武曌反而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卷一中提到不少《大唐雙龍傳》中的傳奇人物,寇仲、徐子陵、師妃媗、婠婠、向雨田、石之軒、侯希白…只是從唐到武則天稱帝,已經隔了快一個世紀,要讓這些傳奇人物再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所以作者一始就開很努力地拉出一個天下武林勢力的分佈圖,慈航靜齋傳人很早就出現,花間派武功一下子就亮相,武曌自然是一統天下武林的霸主,但僧王法明一系似乎也不容小覷,反倒是魔門一開始就式微,只剩下一個少了自由的邪帝。

主角一開始就是邪帝,聽起來像是會把故事格局搞得太小的樣子,不過黃易一開始就把線拉得頗寬,伏筆也不少,即使背景只設定在洛陽神都,故事還是精彩,不愧是說故事的高手。只是小說既然涉及武則天與太平公主一脈,還有盛唐開化之風,混雜道、魔兩系的武功免不了採補與陰陽調合之道,這些年來黃易努力省去男女歡愛的情節,甚至不惜大幅修改《尋秦記》,這部分該如何淡化,就讓人好奇了。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桐野夏生《IN》

桐野夏生的小說有一種魔力,當你讀完整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情緒往往會被鎖在某一個點上,久久難以抽離。

在故事的末尾,「環突然想起青司倒下那晚她所做的那個夢,夢中的青司臉很浮腫,下巴鬆弛。死亡是虛無,環頓時一陣頭暈目眩。」再稍微往前推一些,當環得知青司即將不久於人世時,曾在自家見到來訪的青司(的幻影?),而那時候的青司卻是當初他們相識不久時候的模樣,只是環並未讓他久留,就要他回到自己該待著的地方。

而在最後,環在讀了弓實的信,才真正意識到「無垢人」的定義,突然之間發現青司也成了她生命中的「無垢人」。他們自從前一次碰面、到得知他病重垂危,青司就已經在她的生活中消失了,這或許就是一直只能殘存在陰暗面的不倫戀的命運,但所有的一切就只能剩下回憶,還真是悲哀的事。

當我們想到那些曾經帶給自己許多回憶的人,而這些人卻又已經離開自己的生活圈,能不感傷嗎?這些人不見得只是已經死去的人,還包括因為各種因素而"消失"的人…

《IN》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作家鈴木環在解開已故作家綠川未來男的小說《無垢人》之真相,尤其是書中未來男之外遇對象O子的身份,但說穿了其實就是在尋找「無垢人」的定義。環以「格殺愛情」為主題,想從未來男在《無垢人》中自述家庭衝突、不倫戀中尋找答案,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正在找尋格殺自己與青司之間的愛情的方法。

但到頭來,才發現,愛情不必抹殺,而是會自動消滅的。桐野這枝血淋淋的筆,恐怕又傷了你我的心了。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電影台不小心看到之〈手札情緣〉



在我印象中的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大概就停留在這部電影了。

她倒不致於成為那種所謂的「一片影星」,另外的代表作,像是〈時空旅人之妻〉、〈愛.重來〉,口碑也還不差,但是跟〈手札情緣〉比起來,感覺還是落差很大,不只是影片本身好不好之差異,還包括角色本身的存在感。

憑良心說,瑞秋在〈手札情緣〉中並沒有什麼影后級的演技,純粹就是自然外放、真情流露,從初嚐戀愛滋味、相信真愛無價的少女,到成長後遭逢巨變、再面臨愛情與人生方向抉擇的女孩,她的表現自然而真切、說服力十足。但這個角色卻是在對照年華老去、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她,才會一直讓人唸唸不忘的,這也是小說之所以好看、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吧。

在這部片之後的兩年,她先後拒絕了007系列〈皇家夜總會〉、〈鋼鐵人〉和〈黑暗騎士〉的演出,理由是暫時不想演出大製作的動作片。但從現在的角度回過頭來看,除了〈鋼鐵人〉之外,另外兩部絕非只是單純的動作片,而是同類型或同系列作品中開創新格局之作。〈皇家夜總會〉讓Eva Green一泡成名,這個龐德女郎角色更堪稱是歷年來性格衝突最強烈的一個,〈黑暗騎士〉則是讓瑪姬葛倫霍創作生涯一波小高潮,更何況這角色名字也叫做「瑞秋」。

這幾年她參與了幾部賣座片的演出,但在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中,角色的存在感幾乎可以讓人無視,而在〈福爾摩斯〉中,第一部的戲份還算多,第二部卻是沒多久就領便當…

有趣的是,〈手札情緣〉這對銀幕情侶不但都是加拿大人,而且都在安大略省的倫敦市出生,竟然還誕生在同一家醫院,同樣都是天蠍座,不過Ryan Gosling小兩歲又少五天,兩人也的確交往了四年,直到2008年才分手。

其實還蠻喜歡瑞秋小姐的,至少她還算潔身自愛,先前因為環保原則,一直不買私家驕車,盡量騎腳踏車或搭公車(現在我不知道),這點還蠻讓人激賞的,不過可以拜託妳眼光好一點可以嗎?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在這本新版的《在路上》問世之前,國內一直都將Beat Generation翻成「垮掉的一代」,雖然就定義來說,「窮困潦倒的一代」似乎比較貼切,但用習慣了「垮掉的一代」,好像也沒什麼異義。新版改成「垮世代」,倒是感覺還不錯,一方面符合現在用語,另一方面是因為何穎怡的翻譯實在太過於出色,這方面尊重她並不為過。

但是要來談論「垮世代」卻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並不是因為年代久遠而沒有明確的存在感,而是因為它的影響深遠、無所不在,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各種可能與其相關的文化產物,很難界定其沾有多少「垮世代」的成分,像是當我們一旦知道巴布狄倫和佩蒂史密斯深受「垮世代」的影響,但後世又有多少人受到他們兩人的影響?還有,當我們清楚像是馬龍白蘭度和詹姆士狄恩的叛逆不羈多少與「垮世代」的刺激有關,但是這兩位絕世巨星又在整個世界的文化產業中傳達了一種跨世代的魅力。更別說是昔日那個過渡時期中,全面介入人類文化歷史中的嬉皮文化了…

雖然這麼說或許有點誇張,但「垮世代」一直到現在仍然深深主導整個次文化的發展,只是受影響的人們往往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模式是當年那一代人突破既有的道德觀感和束縛之後、所開發出來的。當然,這並不只有正面的影響,不管是曲解也好、或是表達方式有誤,人們不見得能夠了解真義。像是凱魯亞克說過:「只有面對自己的骯髒與腐敗,才能夠真正地自我提昇。」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藉由那些負事物、負能量來達到真正的精神昇華?

因為我很貧窮,所以我擁有一切。」《在路上》的第四段旅程中,薩爾與狄恩離開奎格利亞、即將抵達終點站墨西哥城之前,停留在一個叢林小村,狄恩鋪了一條毯子在泥巴路上倒頭就睡,被數千隻蚊蟲叮咬的薩爾本來是無法入眠的,但後來他直接躺在車頂上,「依然無風,但車頂有令人冷卻的成份,我上的汗珠乾了,數千隻死昆蟲在我的肌膚上結塊……躺在車頂仰望漆黑天空,有如夏夜躺在關緊的車後廂中。生平第一次,我覺得天氣不是觸摸我、撫弄我、凍斃我,或是讓我大汗不止的東西,天氣就是我……睡覺時,細小的昆蟲像毛毛雨落在我臉上,愉悅舒坦。天上無星,厚沈沈,難以望穿。我可以晚躺在這裡,臉蛋暴露於穹蒼下,它也只會像一襲天鵝絨布覆蓋我,不會傷害我……

這本書讀到這裡,已近尾聲,傑克這個真實經歷讓人莞爾一笑,他貫穿全美的四躺旅程,墮落、縱情、自由,圖的實在不是享樂,事實上受苦受難的時候還更多,他想要的或許就是某種提昇,是那種?一般我們都會說是心靈或精神層面,但真正的感受,或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這段「蚊蟲夜眠」的經驗,或許多少可以體會到他想些什麼、表達些什麼…

相對於「垮世代」的混沌不明,閱讀《在路上》的經驗倒是可以很愉快的。在那個還沒有貓王、沒有披頭四、搖滾樂還在醞釀、嬉皮文化還得好一陣子才出現的時代中,傑克化身的薩爾,跟著狄恩,在一串串的爵士樂音中,走過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道路,在紐約、在舊金山、在丹佛、在芝加哥、紐奧良、底特律、休士頓、聖安東尼奧,雖然是同一個國度,卻體悟到異樣的城市風情,他們浪費自己的人生、卻也看得更多聽更多,他們放縱享樂、但也折磨苦難甚多。天堂與地獄,是人的性靈中所能探索到的極致,他們努力地朝著這兩個極端的方向齊頭並進。

書的最後一段可以做為一個最溫暖的總結:「當夕陽落下美國大地,我坐在舊的河堤碼頭,望著紐澤西州的狹長天空,我能感受到這一塊不可思議的粗獷大地浩浩滾向西岸,感覺到它的條條大路,以及在這廣闊土地上逐夢的人,我知道此刻的愛荷華,小孩一定在哭,因為那兒的人們就是任由小孩哭,今晚,星星會露臉,難道你不知道上帝就是維尼熊嗎?夜星低垂,黯淡光芒撒落草原上,不久,黑暗就會全面降臨,淨化大地,抹黑河流,覆蓋山峰,收納最後一片海灘,誰都無法知道誰的將來會如何,只知道我們無法逃避年華老去這件無望的爛事。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東川篤哉《密室鑰匙借給你》

東川篤哉的「烏賊川市系列」總共出過六本單行本,最早出現的中譯本是新雨出版社的《請勿在此丟棄屍體》是系列的第五部,剩餘的五部,尖端出版社預定在明年十月之前陸續發行,這本《密室鑰匙借給你》正是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至目前為止,東川的三大系列「鳥賊川市」、「鯉之窪學園偵探部」和「推理要在晚餐後」剛好都各發行了兩本中文版。雖然對國內讀者來說算是比較不熟的系列,但「烏賊川」的兩本小說對於本格推理的捍衛,反而是表現得最好的。尤其是「推理要在晚餐後」,對我來說就是娛樂書,能夠思考的部分不多,即使有,也很容易被轉移焦點。

當然長篇在本格推理的架構上是較好發揮的,但是「烏賊川市」的兩本書,在事件的結構上也比「鯉之窪學園偵探部」的《不學無術的偵探學園》來得出色。

但如果以這系列的兩個故事來比較,就難說了,以筆法和情節的連貫性來看,《請勿丟棄屍體》會比較完整,在他貫有的搞笑風格和案件結構上,維持相當的平衡。而《密室鑰匙借給你》或許因為是他第一部作品,感覺格局上比較亂,幽默感有、卻還不明顯,但如果仔細注意兩個殺人事件、密室和不在場證明等要素,其實還挺複雜的,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應該是有相當大的企圖心。

如果是深度的推理小說迷,應該會比較喜歡這本《密室鑰匙借給你》,事實上在日本,本書也是東川篤哉被認為最具本格推理味道的一部,雖然不見得能夠完全做到能讓讀者公平的挑戰答案,但事件的線索其實在敘述中陸陸續續地出現,或許有人覺得第二個殺人事件解決得有點草率,但作者在這個部分確實是有給了明顯的線索,所以也就沒什麼好計較了。

幾個主要角色陸續出現,這部分就當做是系列作的導讀即可,此外,就好好享受解決事件的快感吧。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金色塵埃






Tori Amos的歌曲中,就屬這首最難以捉摸了。

即使不必在意歌詞,只聽著旋律,再對照著MV中緩慢流曳、時而亮麗時而單調的畫面,隱隱約約可以捉到一點感覺,在短暫的片刻中,會誤以為自己是懂得她的。
 
但聲音背後的琴絃,總會打在思緒中的空位,每個音符都像是要挖出你記憶深處最脆弱的部分,這時卻又發現她那頭惹眼的紅髮,反而變成面中最單純的一個記號。

而你又會覺得,往事如同MV中一幕幕飛逝的風景,雖然見得到,卻已都灰飛成煙,正如她所說的,我們終究會明白,手中緊握的只不過是金色塵埃而已。


--


寫這首歌的時候,Tori Amos正在馬里蘭州的18號公路旅行。

雖然在北卡羅萊納州的Newton出生,但她在2歲時舉家搬到馬里蘭州首府巴爾的摩,5歲時又搬到稍微靠西邊的Rockville,年少的青春歲月都在這裡渡過。18公路雖然在巴爾的摩東側,距離家鄉已有段不短的路程,想必也是成長的據點之一。我不確定MV的風景是否就在這條路上,但這首歌曲說的確實是她回憶中特別珍藏、甚至是私密的一些情事,歌詞就像是一首美妙的詩作,十分地意識型態。



*Rockville是出了名的中式美食區,台灣餐館和小吃也不少,這幾年王建民、陳偉殷分別在華盛頓國民、巴爾的摩金鶯發展,這裡似乎成了台灣旅客、球迷頻繁造訪的區域。



























她一開始是這麼說:

Sights and sounds
pull me back down
another year

I was here
I was here



在這個成長據點中,她回到那個清澀、懵懂無知的歲月…

一起偷偷摸摸越過reflecting pool蹺課的回憶、
雨天躲在櫻花樹下將你的笑容凝結在記憶中的回憶、
漫步在煤氣燈點燃的街道上被暮光包圍著的回憶…

但是她又提到了那個風流的多情男子阿飛,也就是Jude Law電影《阿飛外傳》中的角色,透過一如老電影《神秘眼》中那雙通靈的眼睛,在黑暗中可以看見他盡情地笑而她盡情地哭,一切彷彿在夢中有著訴說不盡的感傷…

但她也不忘自問自答地說著故事中的她有著深赤的緋紅頭髮,這紅髮就是記號,可以像秋天一樣明明白白地凝視著一切,當她出現的時候,「我」就可以將過往的記憶凍結。



--



You'll say as we are looking back
and then we'll understand
We hold gold dust
in ours hands

好像都是這樣…
每一次回首從前,到最後總會發現,
手中握的,都是捉不住、卻又閃閃發光的金色塵埃。



--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八木澤里志《我在森崎書店的日子》


故事很短,所以整體來說,情緒緩衝的不夠多,常常讓人覺得「怎麼突然變好了」,像是貴子本來還因為失戀一直無法振作,卻只是因為被悟叔帶到咖啡屋,馬上就能夠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在夜裡輾轉反側,隨手拿了一本室生犀星的《一個少女之死》,人生開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老實說,覺得說服力有些不夠,而且短短的兩篇故事中,有不少段落都給我這樣的感覺。

很想把這種感覺稱之矯情,但這畢竟是一本相當正面的療癒小說,而且十分淺顯易懂,如果歸類為青少年文學讀物,好像就沒什麼不妥了。

比起主角貴子,我對她的桃子嬸嬸的印象還比較深刻,後篇的故事對桃子的內心傷痛寫得非常清楚,在民宿的短暫生活豐富、充實,對這本書的感覺稍微有回來一些。倒是故事中並非是一味地變好, 一直有失落、感傷,但也一直重新得到力量,比較符合現實人生。

在二手書店上著墨的篇幅有限,但神保町的氣氛有寫出來,森崎書店似乎也活靈活現地躍於紙上,可惜的是,在翻譯或者編排上似乎出現不少問題,錯字或錯誤的稱呼還不少,而且很多還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麒麟之翼》


《麒麟之翼》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九部作品,想必東野圭吾最初在創作這個角色時,應該是沒有想到故事是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的。

從《紅色手指》、《新參者》到《麒麟之翼》,故事的主軸似乎變得不在案件本身,閱讀小說的目的好像也不在於找出兇手,而在於探索人心。在親情羈絆之下,人性中溫暖與殘酷不同的兩面昭然若揭,不但要破案,還要讓案件中的關係人得到救贖,加賀恭一郎也就成了一位能夠透析人心的「神探」。

相較於之前的六部作品,加賀系列這三部新作已經走出一個全新格局。《紅色手指》的主題在於親子羈絆,而且還是兇手與偵探兩條線並行,事件的最後幾乎也是將這兩條線的謎團同時解開,重點不在於兇手是誰或犯案手法,而是至親之人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的「行為」,是兼具本格與社會兩派推理特色的神作。

《新參者》以人形町中所有案件的直接、間接關係人做為連結,以「人情」為基礎來描述事件梗概,但最終的主軸、破案的關鍵仍是親情,親情的牽絆既可做前進的動力,但一旦走偏了,卻也會成為沈淪的藉口。東野在這部作品中寫出了全新的格局,結局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是過程中所傳達的念頭。

《麒麟之翼》或許是本格色彩最淡的一部,找出真兇的關鍵在故事的後段才出現,作者的目的應該也不在解謎了,而是在案件抽絲剝繭的過程,拉出一道一道的社會議題,除了原本的親情與人情之外,還有愛情、職場,甚至是校園和教育問題,或許每道議題都不是特別深刻,在串在一起卻成了一個深刻的故事。

有趣的是,《麒麟之翼》中雖然出現兩名死者和一件悲劇事件,但卻沒有真正帶著極大惡意的犯行,至少從未出現真正的「殺意」。嚴格說起來,有些「說教」的味道,但倒不因此而顯得突兀,加賀恭一郎那雙銳利的眼神之下總是帶著最溫暖的關懷,東野筆下的神探,雖然犀利、神奇,但並不虛偽、做作。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November murmur



---




非假日午後搭捷運通勤,照慣例坐在倒數第二截車廂邊邊的座位,
車廂中依然有著過半數的手機「低頭族」,我在座位上也低著頭,
卻是在翻看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半自傳小說《未完成的肖像》。

過了西門,人潮意外地多了起來,車廂通道上很快站滿了乘客,
繼續讀我的書。突然有人拍了我的肩膀,「這位先生…」
抬起頭,是一位年過三十的男士,「你書看得很認真,好像很好看。」
我愣了一下說:「是還不錯…」內心的OS卻是:其實並不好消化…

「看什麼樣的書呢?」
「小說。」
「誰寫的?」
「克莉絲蒂。」
「這位是誰呢?」他轉頭看著旁邊的女伴,「妳知道嗎?」
「有聽過的樣子,好像很有名。」女伴說。
「寫推理小說的,很有名的暢銷作家。」
「那你看的是推理小說囉…」
「不是耶…」

或許是看到我回得不是很熱絡,這位男士也就沒繼續多聊,
朝我點了個頭,就跟女伴閒聊起來,再過兩、三站就下車了。


並不是不想搭理人家,在捷運車廂能跟陌生人閒聊也是難得的機會,
只是搞不懂對方有什麼目的,因為對方搭話的方式不像對書有興趣,
那是推銷?拉保險?老鼠會?傳教?還是有什麼其他怪怪的目的?
是另有意圖的「搭訕」?完全不像…

在不清楚狀況之下,也只好簡單回應了。


這種事在都市還真是奇特,要不去懷疑對方有什麼特殊目的還真難,
都市人通常只在隱藏自己的面目之下,才會搭訕陌生人吧,像是在網路上…

如果在鄉下,不知道是不是就見怪不怪了,
但時代變化實在太劇烈,或許鄉下人也一樣變得疏離了。




---




結束工作,大約傍晚五點半,中清交流道就在附近,一會驅車北上,或許有點塞車,但七點半以前應該可以到想轉乘去下一個目的地的捷運站。

上了公務車,開車的他卻說:「我進市區買一下三明治,反正現在回去也是塞。」這………我立馬回他說:「那家三明治,在台北有分店啊,有幾個點可以買的…」他卻不死心地說:「沒關係啦,去一下,花不了多少時間的。」

花不了多少時間?真的嗎……
下班時間,要從交流道附近開到火車站一帶的老店,來回一趟要多少時間啊…這個時間,在市區主要道路移動絕對比在國道上行駛要來得恐怖,而且這年頭除了連續假日,幾時見到南北向的兩條高速公路大塞車的?

忍住…忍住…我告訴自己……


沿著崇德路往市區開,他說:「怎麼走比較快?」嗯…路不熟,還想要快買快回啊……但還是乖乖回他:「崇德路直走接三民路,一直開,過了中正路第一個路口左轉…」

忍住…忍住…我告訴自己……


拎了兩盒三明治,他回到駕駛座,車子發動後,「從那個交流道上比較好?」
我冷冷地說:「別上中港,這時間的中港路是全台灣最塞的路。」
然後再補充:「也別走大雅路和中清路,不會好到那裡去…」
好沒氣地說:「還是乖乖走崇德路回去,車也多,但不會塞。」

忍住…忍住…我告訴自己……


經過全球影城附近,他停了車,「我買個吃的,等我一下,你要買嗎?」原來是個鹹酥雞攤子,「我不餓。」滿肚子不爽,會餓才怪…等了好一會,還沒回來,往攤子一看,原來才剛排到他@@

忍住…忍住…我告訴自己……


好不容易從崇德路左轉到環中路,經過7,又停下來…他說:「我買個咖啡,你要嗎?」我說:「我有水,而且今天喝過咖啡了。」這次比較快,大約五分鐘就回來了,總算可以閃了,卻聽到讓人火氣直往上飆的一句話:「終於可以上路了!」瞄了一下車前座上的電子鐘,晚上七點十五分…

忍住…忍住…我告訴自己……



喔喔喔~我有忍住喔~
沒有酸任何一句、沒有嗆任何一句,甚至沒有任何的抱怨…並不是因為脾氣好,因為還沒到我的極限,而且倒沒有真得趕時間,但公差結束,誰不想早點回去、不管休息或做其他什麼事都好?

這位大哥浪費了多少時間呢?一小時四十五分,再乘以二,總共三個半小時。如果真想吃三明治,大不了隔天我在板橋車站代買,算花個半小時好了,這樣折算一下,多省三小時耶!


要做什麼事之前,是不是先想一下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比較好呢?浪費掉的時間是要乘以人頭數,這是每個人都應該都有的觀念吧…生命就這麼浪費掉,一點都不有趣,還要連累別人浪費自己的生命。


抱怨完畢…




---




11月2日夜晚看了新的007電影《空降危機》,電影暫且不說,倒是
ADELE為電影量身訂作的主題曲〈Skyfall〉讓人特別的驚喜。

光看這個歌詞MV好像沒什麼特別感覺,但電影在前導劇情結束後的片頭中,大量的死亡拼圖搭配ADELE的歌聲和廣闊的管絃樂音,有種震撼至極的戰悚感。




---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江戶川亂步《少年偵探團》

閱讀這本輕薄的小說,本來只是想緬懷與回味的,沒想到帶來的樂趣卻超過原先所想像。

一開始注意到的還是一些熟悉的橋段,像是少年偵探團的專用徽章、二十面相的熱氣球升天和地道逃脫術等等,記得小時候或學生時代或多或少看過類似的故事,有些的確是明智小五郎、怪人二十面相和少年偵探團的故事,但似乎大多不是亂步原著,有可能是修編過的兒童或少年讀物、甚至是漫畫。

另外有些印象是其他作品的延用(還是別說抄襲好了…),光是利用熱氣球逃脫的情節,從小到大也不知道看過多少次了。讀完亂步兩本青少年讀物,真得很能體會為什麼「名偵探柯南」會這麼走紅,裡頭好多梗、點子和情節都是日本人從小到大的回憶啊~雖然這些多半用在輔助主線劇情,但不可否認地對劇本的編寫與讀者、觀眾的接受度,都十分有幫助。

明智小五郎與怪人二十面相的第二次交手,主要分成小女孩誘拐與黃金塔兩個相連的案件,雖然是七十多年前的作品,一些手法與情節都已不再新鮮,但亂步的原著讀起來依然有一氣呵成的暢快感,偵探與怪盜的對決氣氛尤其濃烈。而他所設立的一些原則,像是壞人很厲害最後卻無法得逞、沒有殺人案件、二十面相贏不了小五郎可以總是有辦法逃走,也牢牢地捉住未來少年偵探故事發展的骨幹,不斷地變化。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書虫的小計較



---




月中收到「城邦讀書花園」寄來的電子郵件,通知了新書開放預購的消息,東野圭吾的《麒麟之翼》將在十一月初上市,城邦開放以七九折進行預購,再提供一組十五元的電子折價券密碼,在預購期間,原價三百八十元的書,經過折扣和折價卷處理後,大約是七五折的優惠,感覺挺不賴的。

登錄購書之後,發現好康不只如此,因為我本來就是城邦書虫的VIP會員,一登入帳號,《麒麟之翼》的頁面中顯示了VIP會員優惠是七五折,折扣之後,再輸入折價券密碼,結帳只剩二百七十元,變成原價的七折。

七折耶,連水準書局都沒這麼低。

然後新書會在十月三十一日統一寄出,估計送到指定超商門市,應該是十一月一日或二日,而這本書的出版日是十一月一日,但一般來說新書到店會晚一到兩天,這樣訂書,拿到書不會比較慢。

很划算欸~

但事實上,城邦網路訂書的利用機會倒是不多,連同這筆新訂單,今年才不過四筆,第一筆是在宮部美幸時代小說展中以七五折買了四本書,超過九百元還多讓我挑一本,第二筆是生日有一筆訂單六五折的優惠,買了三本書,還送了咖啡試飲包,後兩筆都是新書的會員七五折優惠再加上電子折價券。

不必自己特別跑一躺,還有那麼多優惠,只要注意購書訊息就好了…

至於那個書虫VIP資格,很難嗎?


如果沒記錯的話,一年購書滿九百元就有了,除了網路購書外,中山捷運站的城邦地下書城,以及三不五時在某些點進行回頭書特展,這些實體店面的購書一樣可以累積,一年九百元,一點都不難。


-


不過話說回來,網路購書很方便,逛書店的習慣還是戒不掉,而且根本也不想戒,因為不去書店可是會瘋掉的。

可在書店裡發現想看的書就會心癢癢,一定會很想買,網路購書再快也得等兩天,在書店裡結帳就馬上可以拎走,一整年下來,書店的購書量還是大於網路訂購,這種習慣還真是一種自虐的甜蜜負擔…

還好幾年下來,倒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自己的購書原則,其實只是很簡單的道理,常買書的朋友多半都很清楚。


一般來說,書店裡都會針對一些重點新書做七九折優惠,但在網路書店中,七九折優惠的範圍一定比實體書店大得多,尤其是博客來,幾乎所有新書都會做這樣的折扣。

這樣一來,在書店看到想買的書,只要有七九折,拿去結帳吧!如果發現想買的新書沒有特惠,就可以放棄了,回家上網訂就好,要是你不確定,花點時間,用可以上網的手機搜尋「書名+博客來」,找到書頁上就看得到網路訂購的折扣是多少。

同樣的道理,在書店裡找到想買的「非新書」卻沒特別折扣,也可以先查詢博客來的折扣是多少,如果只是一般的九折,還是可以在書店結帳帶走,畢竟書早一步拿到的滿足感還是要的~


但以上的前提是在書店買書至少要有九折優惠,如果只能原價購書,請放棄吧!不管是回家上博客來登記個新帳號,或者找一家有折扣的書店都好,總之別浪費錢。

除了一些專業的參考書之外,幾乎所有的書最低限度都可以九折拿到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書是極少數的例外,在博客來也只給九五折,反而是誠品用會員卡來買,還是有九折優惠。

所以像是北島的《古老的敵意》和王安憶的《劍橋的星空》都在誠品乖乖拿去結帳了…


這些大概都僅供參考啦…
省錢買書的方法很多,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撇步或人脈。

像是之前曾在某出版社工作,員工價拿書一律六折,一位朋友先前認識某出版通路商的sales,部份出版社的書可用六到七折拿到。而現在雖然我有誠品會員卡、博客來鑽石會員和城邦書虫VIP會員資格,但每次到公館或師大路,只要時間允許就會繞到水準書局,除了一律七五折,結帳時老闆偶而會再少算一點。(雖然有時候要多聽老闆說幾句話…)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忘了說…有空還是要去逛逛網路書店的「特價書」,別說七折、六折,說不定連五折都撈得到~

好吧,我承認自己很囉嗦…





---




法裔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的暢銷名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書架上擱了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到李安執導的電影版即將上映,不久前才硬著頭皮拿出來翻看。沒想到竟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不但讀起來輕鬆有趣,而且充滿生命力量與想像空間,這才發現自己先前對這本書的「誤會」有多深啊~

這原本就是中學生就有能力閱讀的小說,大人讀起來多半也輕鬆愉快,但記得當初我大概翻了幾頁就先收起來,然後就一直擺著不動,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後悔去翻那前幾頁…的「導讀」,就是那個大作家、知名文學評論家楊照先生寫的那篇「導你不讀」。


楊先生導讀的標題是「海洋:人與神的曖昧交會處」,這…第一印象會覺得這是一本嚴肅的純文學小說。然後一開始提到人類歷史先是西方文明居劣勢,但逐漸後來居上,超越東方文明……接著講海洋,海洋本來是人類發展的障礙,但後來成為人類的交通運輸管道……再來是「大航海時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人登陸南美、英國人找到澳洲……這位大哥接著說明海上生活之不易,壞血症,天候惡劣,船上生活空間的狹隘……喔他還說到鄭和下西洋耶,blablabla講了一堆人類的海洋發展史……

五頁的導讀,楊先生總算在第四頁提到了書名,短短不到兩頁中稍微提了這本書的重點和特色,但說真的,整篇文章的重點只有最後兩段的六行,而我們親愛的讀者能夠忍受讀這篇導讀到最後嗎?

要我說的話,前面的名家推薦中,那個我從來不看他書的吳若權是這麼說的,「全書充滿冒險趣味與赤子之心,讓幸福成為喜悅的過程,而不只是豐收的結果!」這樣簡簡單單的介紹不就好了嗎?何必寫那麼落落長的「論文」來自我滿足?


導讀的目的,在於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不是讓人翻兩頁就先謝謝再聯絡的…

想看這本書卻還沒看的朋友,千萬別先去看導讀啊…小說本身好看一千倍、一萬倍,如果真想捧楊大作家的場,就先看完整個故事再說吧。



--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東川篤哉《請勿在此丟棄屍體》


無厘頭是東川篤哉最大的本事,有些很誇張的情節、對白,在他筆下總是感覺不致於太做作。他寫的故事不會讓人覺得有多厲害、有多不起,但總會願意花時間去讀讀看,看完也不會覺得無聊或浪費時間。一般來說,閱讀是吸收知識的最好方法之一,但讀東川的小說,這種感覺並不強烈,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娛樂味,能把讀書變成放鬆心情的途徑,他也算是有一套了。

《請勿在此丟棄屍體》是東川篤哉第一本在台灣上市的小說,也是他筆下三大系列之一的「烏賊川市系列」的作品之一,一直到現在,這個系列尚無第二本中譯本問世。如果以本格推理的訴求來看,這部長篇小說應該會比他最受歡迎的「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好一些,不只是因為長篇與短篇結構上天生的區隔,主要是因為「晚餐後」花了不少篇幅在於那些有趣的對白與設定,解謎的成分少了許多。

這本長篇小說搞笑、無厘頭的部份也很多,但至少不像短篇集那樣一再「跳針」地在一本書裡重覆說明一些爆笑的情節,像是有坂香織和馬場鐵男這一隊「運屍男女」從頭到尾都在搞笑,但多半都是根據情節需要。至於那個偵探三人組,因為沒看過系列其他作品,也無從比較,但整個來說,故事的結構還是十分本格推理的。

讀完這本書,深深覺得,東川的小說最吸引人的雖然是對白和角色設定,但真正的絕招還是「情節」,像是鐵男和香織開著mini cooper,車頂上還載著裝有屍體的低音提琴盒,到處尋找棄屍地點,讓人想停下來不讀都難。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阿嘉莎.克莉絲蒂《未完成的肖像》

讀完這本不是那麼好消化的愛情(?)小說,對於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人生,似乎可以窺得其中一部份。

要閱讀這六本以「瑪麗.魏斯麥珂特」為筆名發表的小說,如果能先稍微了解一下她的人生,應該會比較輕鬆一點。不過,倒不見得非得先讀她的自傳不可,上維基百科檢視一下她的生平即可,只要有個概念,很容易就知道某些段落、情節為什麼要這麼寫。

在這部被稱為她半自傳的《未完成的肖像》中,重點在於她的第一段婚姻。主角希莉亞嫁給軍人、過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生了女兒,接著是母親的過世,然後是丈夫無情的離棄,在雙重打擊下,主角希莉亞一度打算自我了斷。1926年底,她曾經失蹤了11天,後來的解釋就是因為母親過世與婚變所造成的健忘症所造成的,這個故事,算是以稍微跳脫自己的型式來書寫,是否真得客觀很難去判斷,但的確是自傳所無法表達的型態。

除了婚姻之外,還有對至親的悼念,希莉亞與母親之間的真情流露最讓人動容,謀殺天后的至情至性表露無遺。書中對奶奶也著墨不少,讓我們得以一窺瑪波小姐原型人物的模樣,雖然感覺不太一樣,但多少可以知道她對奶奶的眷念。在她筆下兩大偵探中,白羅到最後結束了偉大的一生,但瑪波小姐一直沒被她「寫死」,只是返鄉安享晚年。

這個故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她的寫作起點。在婚姻生活的空檔中,希莉亞嚐試著創作,在沒有任何準備工作之下,就天馬行空寫了一個跟招魂、靈媒有關的故事,後來在誤打誤撞之下獲得賞識,被認為有「天生會說故事」的能力,「你真正知道的事,你永遠寫不好的,因為妳有個很誠實的腦子。你可以在想像中不誠實,卻無法在實際中不誠實。你知道的事情,你沒法寫出假話,但是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卻可以寫出最棒的假話。你得要寫捏造的東西(對你來說是捏造的),卻不能寫真實的東西。」

這樣說來,克莉絲蒂能夠有如此驚人的創作能量,就不難理解了。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史蒂芬.查波斯基《壁花男孩》


小說的前半段中,珊告訴查理:「我希望你第一個接吻的對象是愛你的人,好嗎?」於是珊吻了查理,這是故事中最溫暖的一個段落。但在這個段落之後,馬上秀出一首分成三大段、查理朗誦給派屈克的詩。小說裡從未提及這首詩出自那裡,或許是作者自己寫好、再套到這段情節中也說不定,但這首詩雖然給人深刻感受,卻不讓人覺得愉快,詩的最後是這麼說的:

「於是,他試著在牛皮紙袋背面/寫下另一首詩/詩名為「空無」/因為詩裡盡是荒蕪一片/他為自己打上A/然後劃開兩隻該死的手腕/他把詩黏在浴室門上/因為這一次/他認為自己大概到不了廚房」

查理自己是這麼說的:「聽說這是某個少年自殺前留下來的遺言。我誠心希望這不是真的,因如此一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喜歡這個結局。」這樣說來,這首詩(P.88~93)或許就是個隱喻了,作者把故事的重點濃縮在一首詩中,把苦澀的成長過程中由好變壞的感受,一下子就寫出來了,尤其是還接在查理的初吻之後…

主角是高一生,這本小說看起來是他成長、轉大人的故事,但我想適用的年齡層是相當廣的,對「大人」來說,除了可以回顧與檢視之外,有些人生經驗、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感受與原理都是通用的,在這個常常讓人忘卻初衷的年代裡,作者寫出這個成長故事,既體貼、卻有寫實和殘酷。

只要能用心去讀,這個故事就會像是一面照妖鏡般,將我們現在所有的醜惡面貌顯現出來。

故事以查理寫給第三者的書信體方式來進行,想也知道是作者把讀者當成是收信人了,用意相當明顯,我們很容易知道查理如何從「壁花」漸漸地將自己許許多多想做的事付諸行動。而他一直被壓抑在內心深處中、選擇性地被忽視和遺忘的記憶,如何地壓迫著他的心理狀態,這種失落或慘痛的記憶,我們或多或少也都有,只是程度大小而已。

電影版雖然由作者自己擔任導演和編劇,但在部份情節上有些許出入,電影的口味稍微重一些,但倒不會太矯情,影像呈現的節奏畢竟與文字有相當大的差別,某些調整是必要的。像是電影中強調查理的精神疾病,卻淡化哈草(毒品)的部分,在節奏上掌握得相當好,敘事方式剛好也是中學生可以吸收的,當做輔導級電影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在小說中,查理的進階英文老師比爾佔有相當大的份量,對他的影響不會比派屈克和珊少,但在電影中,比爾的戲份少了許多,有些可惜。

小說中描述比爾指定查理閱讀、交心得報告或口頭討論的過程,讓人印象深刻,甚至點到一些文學鉅作的閱讀方法(像是提到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當做是一般人的經歷來閱讀,真是一針見血啊~)。在故事最後,查理與比爾的互動也相當感人。這次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壁花男孩〉的書單與歌單



聽說這是一部最適合文青看的電影,可我覺得這麼說不太妥當欸。應該說,這是一部每個人都值得一看的自我認同的成長電影。
一開始倒是沒被片名欺騙、當做是一般的校園青春電影,畢竟在美國大賣且評價極高的原著小說,兩年前就有中譯本,沒看過,卻也聽說過,只是我一向不太輕易去看歐美暢銷小說,當初並沒有太大的動力去讀…

但這一回…電影看完,深夜到家,馬上到博客來下訂,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去讀一讀小說,至於電影,要進電影院看第二次、第三次我都甘願。

電影的最大招牌當然是英國女星艾瑪華森(Emma Watson),原本對她的期待不太高,但整體表現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大概是因為22歲的艾瑪離學生時代還不算太遠,而且幾年下來,戲精應該多久也磨出來了。

據說艾瑪很早就讀過原著、還有深刻的感受,拍片初期劇組經費不足,她不時主動飛往洛杉磯與劇組開會,並且很努力地說一口道地的美國腔,能夠掌握這次機會,多少擺脫電影《哈利波特》中妙麗的包袱,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艾瑪所飾演的珊(Sam)在電影中詮釋的卻是輔助者的角色,當她一出現,過去所有經歷過最彷徨、最荒唐的日子已經過去,困擾她的是對於升大學的自我價值認定,以及感情方面的困擾,前者在男主角查理的協助下過關,但感情挫折還是靠自己走出來。



--



羅根勒曼(Logan Lerman)飾演的查理正如片名中所形容的「壁花」一樣,雖然功課很好、飽書詩書,但個性孤僻、膽小,總是無法打進人群中,直到遇見了派屈克與珊這對沒有血緣的兄妹之後,命運才開始改變,但查理的問題其實沒那麼單純,兒時的痛苦回憶一直埋在內心深處,國中時期又面臨摯友之死,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時出現幻影,種種的內心掙扎都在電影中一點一滴地透露出來…


第一個讓查理敞開心胸的其實不是珊、也不是派屈克,而是英文老師比爾。比爾在課堂上發現查理分明好學、喜愛閱讀,卻十分自閉,不願表達自我,於是透過指定閱讀和繳交讀書報告的模式,與他進行交流,進階英文也就成了查理最愛的課程,比爾算是他在學校交到的第一個朋友。

查理在閱讀時並不喜歡一次讀一點點,通常會一口氣先讀一大半,每當他將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這本書往往就成當下他最喜愛的書。

小說後段提到查理最喜歡的十二本書,清單如下:


哈波李的《梅岡城故事》
費茲傑羅的《塵世樂園》
約翰諾爾斯的《另一種和平》
J.M.巴利的《小飛俠彼得潘》
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
大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
威廉布洛斯的《裸體午餐》
梭羅的《湖濱散記》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卡繆的《異鄉人》
艾茵蘭德的《源泉》


到了最後,才要升高二的查理與兩位畢業的好友即將分離,於是他將十二本書拆成一半、各六本,《在路上》、《裸體午餐》、《異鄉人》、《塵世樂園》、《彼得潘》和《另一種和平》送給派屈克,《梅岡城故事》、《麥田捕手》、《大亨小傳》、《哈姆雷特》、《湖濱散記》和《源泉》就給了珊。

隱隱約約知道,查理為什麼要把那六本書送給擺脫昔日荒唐歲月、正走著自己路子的珊,另六本送給看似玩世不恭、卻在被男友甩了之後流露出缺乏面對現實生活勇氣的派屈克。



--



《壁花男孩》是史帝芬切波斯基(Stephen Chbosky)的半自傳小說,他本來就是個編劇,電影的導演和編劇工作,自己就一肩扛下來了,深刻、淺顯易懂,一如他的原著小說。

故事背景設定在作者的青少年時代,沒有CD、沒有MP3,只有卡帶,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這些由卡帶A、B面錄起來的搖滾樂都很重要,這代表作者的青春歲月,也是他慘綠少年時代中的一道一道軌跡。


查理最初從姐姐手中拿到一卷男友錄的卡帶,
聽了〈Asleep〉,開始喜歡上The Smiths。後來跟著兩位好友一起搭小貨卡通過要塞墜道時,穿著禮服的珊站在後面的露天座台上,在Fleetwood Mac女主唱Stevie Nicks低沈沙啞聲音所吟唱出來的〈Landslide〉中,隨風飛翔。

而他也慢慢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且分享給好友。

在一個類似「小天使與主人」的活動中,查理錄給派屈克一卷卡帶,A面挑了兩兄妹喜歡的歌,但他說:「我個人比較喜歡B面…比較有冬天的感覺;此面歌單如下:」


〈Asleep〉~ The Smiths
〈Scarborough Fair〉Simon & Garfunkel
〈A White Shade of Pale〉Procol Harum
〈Time of No Reply〉Nick Drake
〈Dear Prudence〉The Beatles
〈Gypsy〉Suzanne Vega
〈Nights in White Satin〉The Moody Blues
〈Daydream〉Smashing Pumpkins
〈Dusk〉Genesis
〈MLK〉U2
〈Blackbird 〉The Beatles
〈Landslide〉Fleetwood Mac

壓軸曲目是〈Asleep〉The Smiths (再聽一遍!)




--




愛情、親情、文學與音樂,還有同性戀、大麻、精神疾病,甚至是性侵,一個一個環繞在我們身旁的問題,竟在一部青少年電影中全都點出來了。

這部電影可以說的東西還好多,根本說不完,那就先這樣吧…







*珊在墜道裡迎風展翔的音樂,在電影中是David Bowie的〈Heroes〉,既然歌單與書單都參考小說,在這裡也延用小說裡的〈Landslide〉…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江戶川亂步《怪人二十面相》

鼎鼎大名的少年偵探元祖之作,一九三七年發表,放眼全亞洲,這應該是第一次出現這類型作品吧,怪人二十面相、小林少年與少年偵探團都在本作中初登場,對於未來整個日本推理小說文化的影響不可言喻,可以說是推理粉絲必讀之作。

亂步的少年偵探自有由獨創之處,但他也從未掩飾引用歐美作品的舉動,尤其到了後期,作品數量愈來愈多愈密集,引用的比例也愈來愈高。像是怪人二十面相,很明顯地來自於亞森羅蘋,但這個角色在後期出現的機會非常多,亂步也還是賦予他不少獨特的個性和風格。

在往後的半個多世紀中,日本推理文壇不知出現多少以這套「模組」為基礎的作品,現在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卡通「名偵探柯南」中的少年偵探團與怪盜基德,所以每當聽到像是「明智小五郎VS怪人二十面相」比不上「柯南VS怪盜基德」的說法,總還是會覺得無法接受。

不過,明智小五郎與怪人二十面相的對決,到了後來一樣是變得花樣多、道具多,還有新科技的奧援,為了應付廣大市場的需求,還得提高青少年的閱讀興趣,這也是必要的(想想柯南為什麼比金田一受歡迎就知道了…)。倒是在這第一部作品中,所有的場面都還很單純,但是這種單純用腦筋來鬥智的場面,終究還是最過癮的。

這本《怪人二十面相》的確是青少年讀物,但成年人來讀起來倒也不會無聊。只是還是想先消毒一下,或許會有不少人覺得書中的手法過於平常,或是太常見,但想想「到底是誰先寫的?」恐怕就得對這本書好好致敬一下了,不管你讀得津津有味或是感覺口味較輕、一般般,「朝聖」一下總是需要的。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空星




--



擺動雙手 繞著橢圓形的跑道慢慢跑
沒忘了配合跑動速度來調整呼吸頻率
盡量靠著內側 方便丈量跑動的距離



午夜的操場上 只留一盞燈
場中央的籃球場 光影稀疏
小伙子們照樣玩得不亦樂乎



跑動的時候 目光難免轉向聲音吵雜的地方
這邊在玩鬥牛 那邊的女生邊走邊聊著八卦
為了不讓自己分心 決定抬起頭瞄一眼天空
卻發現夾在雲朵空隙裡 閃亮亮的一抹星光



只是匆匆一瞥 感覺上好像只看到一顆星
等到繞到靠近司令台這一側 再抬頭仰望
星星一下子多了起來 
零零落落地散在透明深邃的夜空裡
而原本看見的雲朵彷彿一下子被往後推移
變成一小片一小片將黑夜稍微刷白的染料



即使是在城市中只占著小小一席之地的運動場裡
從不同的位置來觀望天空 也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就算跑動得再慢 總還是比雲朵飄移得要快多了
天空在等著別人變換位置 再擺一個不同的pose



--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楊.馬泰爾《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閱讀的樂趣比我原先所想像的多、也輕鬆得多,小說買了好一陣子,在書架上擺了許久,要不是電影即將上映,還不知會擱多久。現在想一想,當初還真得不該去讀楊照在一開頭寫的導讀,實在搞不懂他為什麼要先去扯一些人類海洋發展史,硬梆梆地讓人翻兩頁就產生「誤解」,導讀的目的在於協助讀者產生閱讀的興趣,對於這個中學生應該都可以消化的故事,楊先生的導讀效果應該是適得其反的。

小說最精彩的當然是第二章的海上漂流記,但前後兩章同樣有意思。故事一開始,作者花了一些時間來說明主角名字Pi之所以是「派」而不是「屁」,接著就是經營動物園的點點滴滴,說到Pi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時,一定會覺得有趣,他只是很單純地喜歡這些神而已,但想到人類為了宗教爭執了幾千年,就覺得很可笑。

結尾的第三章完全是神來一筆,兩位日籍保險調查員不相信如此神奇的海上漂流記,於是Pi另外說了一個殘酷的海上生存故事,然後問他們喜歡哪一個故事,「有動物的還是沒有動物的?」兩位保險員不約而同地選了有動物的漂流日記…

保險員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Pi的海上故事就像是個恍若似真的夢境,我們也許曾夢到自己在海上漂流、然後發生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但還是很難想像會有像是小說中那樣的情節,一人一虎在海上一起生存了二百二十七天,一度漂流到一個全由海草組成、有著數十數百萬隻孤獴、一到夜晚就發出強酸的食人小島…

雖然小說的中文譯名有「奇幻」兩個字,原文的《Life Of Pi》卻意指現實人生中的故事,透過文字的力量,我們應該比較容易去「相信」小說中各式各樣奇異的情節,但作者應該不是要讀者去「相信」,而是一點一滴地去感受生命的力量、無限的想像力,以及面臨生存的各種可能性。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Englishman In New York


很多人將Sting形容為流行樂壇的桂冠詩人,我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啦,但如果單單以這首歌曲來看,他的確是當之無愧。

















剛剛接觸〈Englishman In New York〉的時候,很難跟他其他的作品聯想在一起。這並不是Sting寫給自己的歌,主角是遷居到紐約的英國同志作家Quientin Crisp,而Crisp也不斷地出現在MV中,就是畫面中那個年長的「她」。

以「英國人」和「紐約」來看,當然泛指著文化的衝擊與省思,Sting一開始是這麼說的:
I don't drink coffee I take tea my dear,
I like my toast done on the side.
And you can hear it in my accent when I talk.
I'm an Englishman in New York.

在最後,他給的結論是:
It takes a man to suffer ignorance and smile
Be yourself no matter what they say

如果以Quentin Crisp的角色來看,Englishman或許可以擴大做為同志的代名詞(不是暗指英國人是同志,只是種引喻),而New York就泛指整個世俗社會,面對種種異色眼光與不平等待遇,同樣只要「Be yourself no matter what they say」就好。

在這麼多層次的編曲之下,曲調意外地顯得輕鬆,也帶著淡淡的冷調與孤獨感,但歌詞卻傳達著更深一層的念頭,或許Sting的企圖心更大,Englishman就當做是所有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人,不管在這麼樣的情況下,都只要做自己就好。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青山七惠《我的男朋友》

闔上書本,仔細思考作者為什麼會寫出一本跟一般人認知不同、甚至也不太符合市場口味的愛情小說。要找出答案不容易,我猜她大概是希望透過這個特殊的故事,讓一些愛情中總是失落或功虧一簣的人們能夠找到出口吧。

主角鮎太朗先後被莉莉、兒鳥和聰妹妹這幾位看似不太正常的女友拋棄,身邊唯一比較正常、暗戀他許久的同學天天又在最後關頭棄他而去,做為一個長得蠻帥、個性好像也還不錯的大學生,戀愛運未免也太差了些。

故事的尾聲中,他在大姐藤子家的海邊,氣力放盡似地反思:「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她們一個接一個離開自己,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身上有某種決定性的缺陷,但是,要怎麼靠自己的力量來改善這種缺陷?到底那裡有指南手冊?那裡有必需的零件?既然自己身為男人,引起這麼多麻煩事,不如在下一剎那變成女人。」

後悔莫及的天天後來是這麼想的:「自己錯了,應該要像百合子姐說的那樣,帶給他溫柔,或是把我的手給他。只要內心有溫柔,就要像用碗裝麵一樣,用手把內心的溫柔不斷送進他心裡。」

如果用這些「結論」來反推,或許可以揣測出作者的本意,青山七惠從來就不是一位甘願寫單純愛情小說的作家,所以這個故事比較像是她在製造出愛情上的一些缺陷,來讓人找到出路或解決之道。這本小說單純以文字結構來看,要讀完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不去思考、放著情節從眼中、腦海裡穿過,不免可惜了些,但是要讓故事深入內心,難免就會有些觸動,感受不見得好,一旦觸到了自己經歷過或見過的往事,總是會有些感傷的。

以這種方式來與讀者對話,並不是一件容易討好的事,認真讀書的人說不定得克服傷感,才能有一些領悟,所以這應該不會是一本會賣得太好的書,但在型式上又像是通俗的愛情小說(雖然完全不是),這樣應該也不會是一本會得獎的小說。但作者還是想這樣寫,企圖心讓人敬服,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文人的自傲與自尊吧。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老爸依然最大之〈即刻救援2〉



第一部的片長只有93分鐘,第二部也不過92分鐘,像這種時間至上的特工與跨國犯罪集團對決的場面,刻意拉長時間反而不是好事,太刻意的劇情鋪陳和內心戲反而是畫蛇添足,小個半小時的片長其實差不多了。

對一部爽片來說,第一部可以說是幾近完美,劇情一幕緊接著一幕在走,打鬥場面多且精彩,導演幾乎沒有浪費任何一秒,完全不拖戲,在電影院觀看,說不定還抽不出時間來喝飲料、吃爆米花,高度的娛樂性可以說是電影工業之極致。

才剛上檔的第二部,就定義上來說也是成功且頗具娛樂性的爽片,劇情同樣緊湊,在電影院觀看也會摒住呼吸,買票進來看似乎也是值得的。不一樣的地方出現在看完電影之後,第一部,了不起覺得這個老爸未免太神了點,或是會想說真正的特工也沒這麼厲害吧,不過,這畢竟是一部商業娛樂電影,你不可能要求他去拍一部寫實片,沒必要計較這麼多。

第二部也的確是看得很緊張,以至於在觀看時不太會去思考那些部分有問題,等到電影看完,再回過頭來想想,不合理的部分就一個一個跑出來了。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女兒的威能,一個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的小女生,手榴彈卻可以準確地丟到50公尺外的位置,更離譜的是她在伊斯坦堡綿延不斷的屋頂上竟可以施展飛簷走壁的絕技、健步如飛,沒有駕照的她在街頭飛車追逐當然也不合理,但在狗急跳牆和老爸指示下,說服力稍微高一點。

真要解釋的話,只能說,跑來當編劇的大導演盧貝松讓女兒開啟了究極無雙模式、或是給了她一個能力無上限的外掛,做為編劇的工作,盧大導在這兩部的表現可以說是判若兩人(咦…他不是常這樣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女兒也的確是這部電影的一道外掛程式,那個穿比基尼爬牆的畫面可以說是個絕妙點子,飾演女兒的Maggie Grace在這部只有一位主角的電影中搶走不少丰采,她在前陣子的〈天外封鎖線〉(Lockout)中也是被綁架耶…編劇也是盧貝松…

最強老爸在第二部中開槍的比率增加了,格鬥場面少了許多,劇情前段所發揮的特工技能,神奇到讓人嘆為觀止、但說服力相對地降低許多。這部新作中,導演和編劇設計了不少花樣,從老爸一開始跟老婆一起被捉,接著靠著女兒的無限威能逃脫,父女倆一起飛車躲到美國大使館,最後是老爸單槍匹馬再度單挑整個犯罪集團,本來還覺得還好啦,一直到最後老大的迅速鳥掉,才真正覺得失望,「哇咧,就這樣?」

雖然這批人還是很認真在拍片、想了不少花樣、搞了不少大場面,噱頭很多、連恩尼遜還是浪漫、帥氣又無敵,但看完總覺得沒有第一部那麼「爽」。

這系列電影似乎是不會再拍第三部了,做為商業娛樂爽片,我想唯一隱藏在背後、值得讓人思考的,就只有主角在無敵形象之下所透露出來的父權至上觀念。

第一部就不多說了,在第二部一開始,女兒為了跟男友約會,無視與父親約好的駕駛課程,老爸於是藉著先前偷偷在女兒手機上裝好的GPS系統找到男友家,把女兒挖出來上駕駛課…這是瞎毀?是老爸教訓女兒說不能爽約?是要強調正事辦完才能玩樂?還是這個老爸管太多了?

兩部電影下來可以發現處處都是「聽老爸就對了」的訊息,老爸可以管女兒的一切,出發點全都是「愛護」和「為妳好」,好像一付「外頭全是壞人,所以妳不可以亂跑,也不要隨便交朋友」的樣子,而這樣的老爸卻又是個無敵英雄…

所以還是別去想這些有的沒有的好了,看爽片最讚,第一部是爽片之最,第二部也可以接受啦。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非關愛情之閱讀分享


--


整理舊書時找到近二十年前所購入、由桂冠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簡明版,心血來潮就開始翻了起來,但也不是真得想重讀一遍,讀完第一章就暫時告一段落。

從小到大,除了學生時代學業上的必要之外,印象中有幾種書是絕少主動去閱讀的,一是非小說的勵志書籍、一是任何型式的教科書(不是參考書喔)、一是實用心理叢書。

這本由美國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不是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o Adler)主導編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理論上就算是教科書的一種,要說是實用心理叢書其實也不為過。當初為什麼願意買來翻讀,老實說我也不太記得了,年代蠻久遠的了,以我對自己的了解,大有可能是在逛書店時突然看到就順手買了,畢竟這本書還蠻有名的,三不五時都還會被出版社拿來炒作,也常被學校老師當做是學生的指定課外讀物。

看了一下標價,定價一百元,真是便宜。


原本對這本書的印象已經非常淡薄,但稍微翻了一下,倒是有了一些回想,書裡頭的一些說法讓我覺得頗為熟悉。後來才發覺自己何以不太記得書本內容,那是因為裡頭很多閱讀概念老早就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了,我猜有些想法可能還是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就根深蒂固的,時間一久,就不記得某些想法來自於這本書、或者是經過這本書的「排列組合」才更容易就吸收進來的了。

話說回來,這還真是一本神奇的「教科書」,整本書應該是沒有任何一個專有名詞吧,就算是作者自己提到了一個可能讓人看不懂的名詞,也都會以冒號方式來註解,雖然也說到像是亞里斯多德、亞當斯密、笛卡兒和歐幾里德等先聖先賢,但都用在舉例之中,並不影響文字的理解,這應該是一本國中程度以上就能閱讀的書吧。


*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在說廢話,讀過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少…



--




在一些親朋好友的眼中我是個單身時間相當長的人。這其實是個錯覺,因為我很少將自己的感情生活曝光出來,就算突然被問起來,通常也會用「就沒有人要啊!」來呼嚨過去。雖然整體來說,我的單身時間應該還是高於男人的平均值。

就因為有這樣的錯覺,偶而就會接收到一些特別的「關注」,例如,以前就有過認為我很愛打電動的朋友直接了當地跟我說:「你可以找個喜歡打電動的女生。」後來還真得有人想介紹一位喜歡線上遊戲的女生給我,殊不知我是不玩任何型態的線上遊戲的。

最近這幾年會進行這類「規勸」的大概就只剩下一些熟朋友了。「你可以找個跟你一樣愛看書的女生」、「我有個朋友很喜歡看電影,有空你們可以約約一起去看…」諸如此類的,熱心的朋友希望我透過閱讀、電影或音樂來尋找心靈伴侶。但說實在的,有共同興趣或喜好的異性,就一定要以交往為前提來進行交流嗎?或者說得誇張點,這些喜歡的事物要拿來當做交女友的「工具」?

嗯,光只是這麼想,就覺得很不舒服了…

但有些人會說的:「如果你喜歡的那些能有人一起分享,那該有多好。」這麼說當然是沒錯啦,但如果意指男女感情,卻又太刻意了。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與另一半能心靈相通、有許多共同喜歡的事物的,但事實上能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案例並不多,而真正幸福的一對也不見得非得這樣子不可,如果太過強求,反而容易忽視一些能與自己分享的人。


好吧…以上這些談到自己落落長的部分其實都不是重點啦,所以就先告一段落,本來只不過是想說一下分享與閱讀的想法,卻一不小心岔開、又說太多廢話而已。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章〈閱讀的活動〉中有個以棒球場上的投、捕手來形容聽、說、讀、寫的段落。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說和寫通常比較主動、比較有自我意識,而聽和讀多半都是背動地接收訊息,但作者認為並非如此,以棒球場上的角色來形容,說和寫比較像是投手,負責把球投出去,而聽和讀的角色就是捕手,主要是得接球,如果這麼形容的話,那麼還會覺得聽和讀是被動的嗎?

只要稍微看得懂棒球就可以知道捕手絕非是個背動的角色,單以接球來說,就不是背動了,因為捕手「要去」接球,這就是個主動的動作。當然捕手也要負責或協助配球,另外也要指揮隊友的守備位置佈防,都是相當重要的主動的動作。

真正背動的,大概就只有球本身吧。換到「聽、說、讀、寫」的模式中,背動的就是書本、影像和音樂本身了,閱讀、聆聽和觀賞者,與寫書、拍戲和做音樂的人都是主動的,這兩種不同的角色透過創作成品來進行主動的交流,就是一種分享了

投捕搭配成功、默契好,跟作者掌握讀者口味、以及讀者能理解作者的創作,道理看起來也是差不多的吧。


回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大量地閱讀已經是無法改變的習慣。不過想先說的是我對於「閱讀」的定義是比較廣的,除了一般的讀書,還包括看電影、聽音樂這些吸收別人創作品的動作,如果去看藝術展、聽演唱會、觀賞舞台劇,也都算是閱讀的一種,有時候看電視、聽廣播也是,只要是會在心裡分析或消化的,對我來說,都屬於閱讀的動作
,除非只是單純地為了娛樂或取得資訊

在這個廣義的定義下,每天的閱讀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與創作者的交流或對話,在大量閱讀或者心有所感之下,就會產生書寫的念頭,書寫也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書寫的動作,既是一種紀錄、也是抒發心情、也是分享,將書寫的內容發布在網路資源上,自己也與閱讀文章的讀者,有了交流與對話。


如果能夠藉由閱讀與創作者或聆聽者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那當然是再美好不過的事了,但這樣的機會其實不太多,平常與友人也少有深度對談的機會,畢竟時間多半被生活資訊的交流給分走了。但透過網路資源,這樣對話與交流的機會多了許多,不再那麼困難,只是每一次對話,不管留言或傳訊,都還是珍貴的。

這種閱讀之分享,對象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當然也有書寫的文章發布在特定族群的狀況,但至少還是希望有人願意與自己對話。如果說這樣的分享只侷限於愛情,不免可惜了些。



我的閱讀分享是非關愛情的,說得精細一點,是非只關愛情的。其實整篇的重點就只在這一句話,卻嘮嘮叼叼地說了這麼多,真是辛苦了看完整篇文章的人啊~




--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島田莊司《P的密室》

這本書收錄了兩個中篇故事,以島田的創作年代來看,已經算是他的中期作品了,但成熟度似乎還停留在早期階段。對重度推理小說迷來說,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對御手洗潔成長過程中的描敘,一個故事寫的是他五歲時的探案,另一個事件發生在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

五歲時的〈鈴蘭事件〉讓人感覺好一些,雖然在最後,所謂的「幕後主使者」的犯罪意識讓人覺得有些牽強,但是故事寫來頗具感情,即便還是難免把御手洗寫得有點神化,但這個角色本來就有點脫離現實,在這樣的前提下,讀起來也就無傷大雅了。

單就角色的個性部分,島田在這個中篇處理得還不錯,御手洗潔不管是多麼奇怪的一個人,五歲的他再怎樣也不太可能會是個太特立獨行的人,最多不過會覺得「這小鬼聰明歸聰明、機車歸機車,但其實還蠻親切的嘛」,整體來說讀起來有興味,事件中規中矩,按一般程序在走,一些細節部分就不深究了,畢竟閱讀樂趣已經有了。

至於後篇的〈P的密室〉,就很明顯有著比重不均的現象,作者在以「館」為概念的案發現場設計方面煞費心思,一付長篇或重量級大作的氣勢,但無論密室設計和案情解說多少都給人一種「啊就這樣而已啊」的感覺。

在密室部分,總覺得不至於難到可以難倒那麼多經驗豐富的警察,真兇方面,作者在前段事件背景方面說得不夠,讀者要猜到跟某某人有關很容易,畢竟關係人就少少那幾個,利用消化法之後,用猜都猜得到,其他線索就很少了。

猜兇手,不難。猜手法,島田給的訊息很不夠,鬼才猜得到。所以,有點無聊啦。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條子的讚歌與輓歌之〈火線赤子情〉




電影並不好消化,讓人不禁擔心票房表現。台灣片商的中文譯名一點吸引力都沒有,上映當天板橋威秀午夜場大不了三、四十位觀眾。

在沒有刻意吸收大多資訊之前,「警匪動作片」的刻板印象讓人覺得很可能又是一部爽片。我當然不排斥爽片,印尼的警匪大樓攻堅動作片〈全面突襲〉就是一部超級好看的爽片,在午夜時分欣賞這樣的爽片,還可以紓壓、放鬆心情。

But…開演才沒多久,就後悔了。這部電影其實不太適合來看午夜場,DV鏡頭視角的拍攝手法,某些段落還刻意降低畫質、甚至還打上攝影鏡頭上正在跑碼的錄影時間,要適應這個節奏就得先花一些時間和精神。

某種程度上,這部片顛覆了我對這類電影的看法和定位,這的確也算是「警匪動作片」的一種,但絕非過往所看過任何一部同類電影所呈現的方式。嚴格說起來,〈End of Watch〉裡的條子,既不是電影與任何電影劇裡所看到過的警察,更不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模樣,會有這種感覺,大概是因為導演是以條子本身做為視角,主題不是犯罪事件,也不是善惡對立,而是警察本身。包括警察的工作、日常,還有家庭、感情,都在這些DV視角的運作、晃動下娓娓道來,無需刻意美化或醜化。

仔細注意的話,會發現傑克葛倫霍(Jack Gyllenhaal)與麥可潘尼亞(Michael Pena)這對搭檔在片中幾乎沒什麼內心戲,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演技。這麼說並非是他們表現得不好,反而是兩個人為了這部片,看起來應該下足的功夫。看看傑克葛倫霍好了,理了個大光頭,汗草練得很粗,身手應該也是練過的,甚至是持槍或執行勤務這些專業動作,看起來都跟一般電影裡的警察不太一樣。

他們做到的,感覺上就只有兩個字─「寫實」。LAPD是什麼模樣,就去做到這種模樣,在洛杉磯裡頭犯罪頻率最高的區域裡,他們該怎麼做事、怎麼生活、怎麼「練肖話」、怎麼惡作劇,去好好地做就對了,不必用多餘的內心戲和演技來雕飾。

在這樣的簡單模式中,警察的高尚、認真、軟弱和退縮都是真實的,他們也不過是一般人,我們平常看戲經常為條子高唱的讚歌或輓歌,也就不必太過虛偽了。

這麼說不知道會不會太誇張:沒有演技就是最好的演技。如果說這兩個人入圍什麼國際影展的最佳男主角或男配角,應該也不必太意外吧。

P.S.安娜坎卓克(Anna Kendrick)就是個額外的bonus了…




酒徒《盛唐煙雲 卷六 補天裂》

酒徒的「隋唐三部曲」,在每一部的結尾都走向同樣的調性,三位主角都有著十足的悲願,在他們身處的歷史洪流中,這些悲願不能不說是偉大的。在第一部的《隋亂》中,李旭從一開始守護著大隋王朝,到最後昇華到守護整個民族文化,在作者因為版權問題未出版成實體書的卷七〈逍遙遊〉中,李旭要防的就是大隋崩垮之際、突厥的大舉南侵。

在《盛唐煙雲》中,王洵一樣是守護,守護著大唐和民族文化的尊嚴,但他所面對的破壞者組成份子更加複雜,其中當然也有異族、有叛亂者,但更大的敵人其實是來自於大唐王朝自己,尤其只求一己之私的君主和奸佞們。安史戰亂其實不能說是李唐重要異族政策所造成,因為異族也有忠臣,像是高仙芝,如果李隆基能夠像李世民那樣至死都保持著一樣的賢明,歷史的走向會完全不同。

王洵要守護的其實是個走調的大唐,但歷史的逆流是無法抑止的,即使到最後,李亨仍是寧可犧牲長安城的百姓、財產,也想快點回到京城坐回他那個至尊無上的寶位。

王洵努力過、發現無法阻止這股逆流,只好回到葱嶺以西之地,貫徹自己之路,就像馬方在故事結尾時所說:「二哥跟我說過……我們在哪裡,哪裡就是大唐!」

「隋唐三部曲」說的其實就是「家園」,李旭要守護家園,程名振放棄功成名就建大業的機會,只要一個安安穩穩的家園,王洵除了守護、還要重建,最後決定不隨著歷史腳步前進,一心維持著自己心目中的家園。

酒徒這部近五百萬字的歷史故事說得熱血沸騰、鏗鏘有力,不能說他就沒有灑狗血的成分,但大部分都段落都能以大歷史的視野來觀看,每個段落連接在一起,除了有高度的閱讀樂趣,也不斷帶來種種省思,尤其是他在全系列後記中所說的「文化衝擊」,文化衝擊自古至今都一直存在,只是型態不同而已。

不斷地檢視歷史定位其實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該做的,即使沒有足夠的知識水準來回顧歷史,但至少要知道當今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在紛亂的資訊爆炸時代裡堅守自己的原則。

王洵在得知李亨將長安父老財產賣給回紇之後這麼說:「這天下不是李家一姓的天下,大唐也不是李家一姓的大唐,李亨有什麼資格,把長安賣給你們?」這麼慷慨激昂的話,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自然不難理解,但在那個仍是君民意識極重的年代裡,難免就成了過於「先進」的論調了。

酒徒的故事,大概就是在告訴我們,不管要做李旭、程名振或王洵都可以,就是要好好檢視自己在這個歷史的時間點中的定位而已。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書寫的形式


--



書寫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


可以是事實,可以是虛構;
可以說自己,可以談別人;
可以是現在,可以是過去和未來。

可以緬懷,可以回味;
可以展望,可以期許;
可以反省,可以胡思亂想。

可以療癒,可以發洩;
可以止血,可以流血;
可以認真,可以胡說八道。

可以不可以,只是盡其在我而已。




--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幸福論



--




耳機裡流出來旋律輕快的情歌是這麼唱著的:

看著你的臉 我真是想要為你唱一首歌
然後我會問你感覺如何?
最好是你 也情不自禁 再度為我深陷



巴士持續地移動著,低下頭來看著座椅上的妳
手機靠在耳邊,嘰嘰喳喳地不知在說些什麼
趁著妳不注意,拿掉右邊的耳機…

她說:其實我不太想要這樣直接露骨地想著你

妳回過頭來,淡淡地笑著,切斷通話
右手靠在窗邊,看著外頭、發呆
嘴角微微露出抿不住的笑意


厚~
我聽到了喔…




--




今晚想要散步,走著長長的沒有盡頭的路,
想要一直說話,很多平淡卻很靈魂的對話,
想要吹吹晚風,沐浴在溫柔的九月星空下,
想要細細想念,告別回憶我已不再愛著妳。


今晚只想牽手,不想接吻。




--







幸福論中沒有擦身而過這種事
要對對自己好的人好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