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simple minds


--



周二晚上才從東勢祖厝回來,大年初二的家族聚會依然熱鬧非凡,
在表哥家辦桌、叼十三張,然後轉戰表姐家唱卡拉OK,
春節假期就在這樣的歡樂氣氛中結束…

只是過去這一年過得特別快,
前一次「回娘的家」的印象,感覺還很近,
新的這一天又已匆匆到來,有種記憶重疊的錯覺。


仔細想想,時光飛逝大概是因為日子過得簡單、生活模式固定,
不太需要煩惱如何安排時間,或者要怎樣來面對這個人、那個人,
只要把心思全都投在工作、特定的人們,以及其他生活重心就好。

這樣的日子,變化不太大,卻挺飽滿的,
雖然仍有許多煎熬,卻多半出現在「自選項目」上,
似乎就是自己一直希望能夠過著的生活方式…

即使不知道這樣子可以持續多久,
有時候還會隱隱感受到某些遺憾與無奈,
但不管有意或無意總是會一直告訴自己:已經很好了。

這樣的簡單生活、簡單心情,以前也出現過好幾次,
卻都不如現在有那麼豐富的心情,失落得多、成就感也多。




--




關於臉書,我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習慣。

即使是很熟的朋友,只要詢問過是否加好友而對方有所疑慮,
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要求,除非是對方後來主動要求要加。


臉書是個不會主動為使用者設定隱私的平台,
許多自我保護措施,都必須自己著手去建構,
在上頭有親人、工作伙伴、同學和生活中的朋友,
朋友名單增加就代表自己的平台多了一道人脈線,
自己願意加某人為好友,代表可以接受這層關係。

反過來說,別人也會有同樣的顧慮,
因此只要對方不願接受加好友的要求,
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都可以接受,
避免生活圈太過複雜是可以理解的事。



--



最近在思考網路社群問題時,又想起三年多前剛開始用臉書時發生過一件事。

還沒登錄臉書帳號時,在國外朋友的推薦下先用了噗浪,剛開始用還不熟悉,在MSN上敲了一位在線上、剛認識不久的女性友人,大概就問了「好不好用」或「怎麼用」之類的,結果她還沒回答問題,就直接丟了自己噗浪的網址過來…

印象中在她的噗浪訊息中留言過一、兩次之後,在臉書上開始註冊帳號。有用臉書的朋友應該會知道,在註冊之後,系統會主動透過e-mail list搜尋建議可加的好友,她的帳號也在建議名單中,想都不想就直接送出加好友請求…

必須先說明的是,我與她只見過兩、三次面,包括看電影、與一群朋友一起吃飯,除了要約見面之外,似乎沒通過電話,較密切的交集是在MSN上聊天,沒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

回到事件流程,過了幾天,我在噗浪上再也看不到她的訊息。

很好奇地在MSN上問她為什麼,答案是不想讓自己生活圈中的朋友有交集。後來突然想到以非登入狀態下去看她的噗浪,發現她正在訊息中與其他朋友討論「有個男生本來覺得他可以當朋友,但後來發現我到那裡他就要跟到那裡…」

因為覺得自己不該惦惦所以就寫了e-mail告訴她在噗浪上散發不實訊息好像不太好,再過兩天,我的MSN帳號也被她封鎖了…

於是我寫了一封e-mail告別之後,從此斷了任何聯絡,不再傳遞任何訊息給她。

這件事我一點都不難過,只是覺得很不高興,直覺的是為何會有人的價值觀那麼奇怪,當初會認為她自我感覺良好的程度未免也誇張了點,現在想想或許她的人際關係基準點原本就異於常人。

還好的是,不高興的情緒比起難過來說,容易揮發得多,過不了多久,就不再放在心上了。只是有時候想起來還是會覺得不可思議,人心真的是最難探知的事物,除非是有了一定的信賴感,不然你永遠無法知道對方想的是否超乎常理之外,而這個世上,陌生人又是何其地多…


一切都是「想太多」惹的禍,還是簡單一點比較好。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