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來潮,想到多年前自己還在自由時報服務時,所「創造」(?)的一個數據,於是翻起舊作,再檢視一次。
說是「創造」,說真的,我不敢百分之百打包票,因為當年網路還不發達,國內能看到的國外報章雜誌極其有限,我實在不知道這樣的東西是否有人發表過,當時只是單純地是把心中的靈感化成一個現實的數據、公式,再設法用實際的例子來驗證而已。
這是發表在1993年《中華棒球雜誌》5月號、一個用來評估打者在進攻上的貢獻度的全新指標(如果以前從來都沒有人發表過的話),我將之命名為「推動率」,另外還有藉著衍生出「推動率」的「推進壘數」。
如果在這個時間點過後,有人發表類似的數據,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那小弟得說不好意思囉…畢竟這是個真正在出版物上所發表過的喔(茶~)
不過,想想當年的自己還真是有毅力,也許是因為真的太年輕了吧!竟然可以花那麼多時間將職棒3年(1992年)所有場次、所有選手的數據一個一個加算起來,知道這有多麻煩嗎?算這樣的東西必須要看看每個打席的「結果」之後,才可以一個個計算出來的,還好當年只有4隊,否則我可能會瘋掉。
算多久呢?確實耗時是不記得的啦!只知道是1992年季中想到這樣的東西,然後慢慢花時間累計,最終把稿子交給棒協的刊物是1993年的4月吧…..
曾經想過要跟朋友合作,將這樣的東西翻成英文,再透過管道在美國的刊物上發表,但一方面當年各種棒球統計數據還不發達,重視與了解的人實在不多,二來我並不是個始終那麼勤勞的人,並沒有那種持續的精力關注在這方面,而且總覺得自己不是異想天開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就一直放到現在啦!
覺得有意思的朋友再往下看吧!棒球統計數據其實是有點枯燥乏味的,更何況運用的還是15年前的資料,有興趣的朋友也許不多吧…..但要先說的是,這是我在14年前寫的東西,文字多少還是有點生澀,而且當年大家寫棒球文的邏輯跟語法都還不像現在那麼通順,覺得怪怪的話請多多包涵吧!
內容有一小部份是錯誤的,我不想直接進行修改,再怎麼說這也是以前曾經努力過的成果,即便有錯也得留下來。錯誤的部份我會用紅字標明出來,然後在最後說明一下。
也許這算是個開端吧!如果有時間、有其他朋友有興趣,再將這項指標進行修正與衍申,現在就只想把舊文拿出來重貼而已。
●【推動率─觀察球員上場打擊效果的新基點】
案例一:「克魯茲和王俊郎分佔一二壘,吳復連採用觸擊,將跑者送上二、三壘,接著林易增擊出安打攻下兩城。」上述的Case,林易增有兩分打點,功勞似乎最大,但倘若沒有吳復連成功的觸擊,兄弟隊能否攻下任何分數,還未可知。可是在紀錄紙上,吳復連只記上一次犧牲觸擊,在各種攻擊數據上無法顯示他這項功勞。
案例二:「兩人出局,勃朗在一壘,教練下達打帶跑戰術指令,郭建霖利用推打技巧將球打向右外野,形成一壘安打,勃朗一口氣上到三壘,最後藉著投手暴投回本壘得分。」以上案例,郭建霖是龍隊得分大功臣,如果沒有他的適時一擊,即使投手暴投,勃朗最多只能上到三壘。在紀錄上,郭建霖記上一打數,一安打,無打點,但這支安打明顯地「物超所值」。
相信許多球員和球迷都曾有類似感覺,明明這次上場表現很好,其他人也給予肯定,偏偏在紀錄紙上就是「看」不出效果來,令人為之氣結,上述兩個案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
美國的職棒歷史已超過一個世紀,日本職棒也逾五十年歷史,各種評估攻擊、守備和投手表現的數據都相當發達,但是一般球迷多半只知道打擊率、防禦率、上壘率、守備率和長打率等數據,比較「熱心」的可能熟悉奪三振率、盜壘阻殺率、得點圈(二或三壘)打擊率和對左、右投手的打擊率等等。但嚴格說起來,這些基本數據大多只能代表選手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要講求「全面性」或是設法標榜一些「助攻型」打者的重要性,實在無從著手。
為此,美、日兩國的專家和專業媒體在多年以前便著手研究,設法在攻擊數據上考慮上述那些在一般紀錄上「看不見」的功勞,使得攻擊數據更符合全面性」'盡量可確切地評估球員貢獻度。
美國職棒界對這些評估選手貢獻度的數據相當重視,其中有一項稱為總攻擊率(Total Average )的數據,值得國內球迷參考。這項數據以取得壘數作分子,出局數為分母,其中取得壘數包括壘打數、獲保送次數和盜壘成功次數。出局數則為打席數減去安打和保送,但還得加上盜壘失敗和雙殺打數。總攻擊率算是頗能評估球員貢獻度,畢竟其中還考慮到雙殺打和盜壘失敗,美中不足的卻是對犧牲觸擊多的選手不公平,而且只將各年度單項數據予以「標準化」,無法考慮到每場比賽的「內容」。
在此向球迷介紹一項可以較為確切評估選手貢獻度的數據─「推動率」。這項數據由於顧及犧牲觸擊較多的選手以及「助攻型」球員的「權益」,符合「全面性」。
欲了解推動率,必須先介紹「推進壘數」。所謂推進壘數的意義是,一名打擊者上場揮棒的「結果」所能為球隊推進的壘數(包括打者本身)在內。例如前述的案例一中,吳復連的推進壘數為二{壘上跑者各進一壘),林易增推進壘數為四{三壘回本壘,二壘回本壘,自己上一壘),兩者在貢獻度上不至相差太多。案例二中,郭建霖的推進壘數則為三,「待遇」相當合理。至於推進壘數最多的自然是全壘打,陽春全壘打有四個推進壘數,滿貫全壘打則多達十個。
上述的「規劃」仍有較特殊之處,首先,雙殺打的推進壘數為負一。因為這位打者使得球隊攻勢化為烏有,不過其中仍有特例中的特例,例如一、二壘有人時,打者擊出雙殺打,但二壘跑者進至三壘,此時的推進壘數為零。其次打者所打出的結果」並未使情況「改善」時,推進壘數必須計為零。例如一、二壘有人時,打者的揮棒使得跑向三壘的球員遭封殺,維持原有的一、二壘,此時推進壘數「算起來」應該是一,但實際上必須記為零,同樣的道理,一、三壘變成一、二壘時的推進壘數也是零。(※1)
在此,附帶一提的是,推進壘數強調打者上場打擊的「結果」均得列入「考核」,因此無論是四死球、犧牲觸擊或高飛犧牲打,甚至是一般「打數計為一,打擊率掛零」的結果,只要能使壘上跑者向前推進,就能獲得推進壘數,舉例來說,滿壘時,打者獲保送,一次打席數便能取得四個推進壘數,或是當跑者在二壘時,打者擊出外野高飛球遭接殺,跑者藉著空檔奔向三壘,此時打者也能得到一個推進壘數。
了解推進壘數後,推動率的公式即是由推進壘數除以打席數,意即選手平均每次上場能夠為球隊推進的壘數,數據高者,攻擊能力愈強,貢獻度也愈大。
以下謹就推動率的特色和優點加以分析:
(一)由於顧及所有打擊出去的「結果」,球員只要有助攻的功勞,便不會被忽略,因此選手即使不具長打實力,只要擁有不錯的推打技巧,仍能締造佳績,兄弟隊吳復連雖然排在九棒,但攻擊時以輔助隊友攻勢為主,往往能為球隊製造得分契機,因此推動率高達七成五五(※2),甚至高於李居明、帝波和王光輝等強棒。另外,與龍族「助攻王」郭建霖比起來,吳復連打擊率略低,犧牲觸擊向是十七次,但兩人在去年對攻勢的掌握上顯然便分出有下。郭建霖的推動率只有六成四一(※2),間接造成兩隊戰績上的差距。
(二)「重砲型」選手的推動率通常較高,畢竟他們長打較多,壘打數比常人高人一截,壘上有人時,往往一次便能推進好幾個壘,林仲秋去年下半季在台中擊出三支全壘打的那場比賽中,就締造了廿三個推進壘數。而鷹俠、林克、羅世幸和陳政賢等人,一場比賽動不動就是十幾個推進壘數,一個球季下來,累積數額頗為驚人,其中林克和鷹俠推動率均超過「一」,表示兩人平均每次上場至少能為球隊推動一個壘,貢獻度無人能及。
(三)在關鍵時刻經常建功的選手,推動率亦非同小可。統一獅隊陳政賢通常排在六、七棒,打擊率雖然不起眼,但每每面臨壘上有人時,都能締造驚天一擊,因此全壘打數雖少於林仲秋和羅世幸,推動率卻排名第三。類似的例子,鷹俠和林仲秋所以在推動率上有一段差距,也是因為兩人所造成的「效果」不同之故。
不過,紀錄是死的,球是圓的,推動率雖然是一項能夠同時評估打者主攻、助攻能力以及貢獻度的攻擊數據,但總是「人為的」數據,或多或少都有缺點。首先,各隊的「開路先鋒」由於經常得面對壘上無人的狀況,推動率難免較低,不過首棒的表現好壞比較容易評估,無論帥盜壘上壘率和進壘慾望方面,都能一目了然,倒也無須以推動率為他們打分數。其次,推動率在計算時必須根據每場比賽、每位打者、每次上場打擊的「結果」逐步累計,比較麻煩,無法直接藉著季後的總成績「整理」得來,但是為了能精確地評估選手實力,麻煩是免不了的。
另外,推動率只針對打者上場打擊的效果」來分析,無法顧及上壘以後所產生的破壞力,因此如林易增這種盜壘多的選手,可能便受到不平的「待遇」。但是推動率的前提是評估選手上場「打擊」所造成的效果,忽略了跑壘,倒也無可厚非。
92’年三商虎隊推動率一覽表
球員 | 打席數 | 推進壘數 | 推動率 | 排名 |
鷹俠 | 343 | 345 | 1.006 | 2 |
林仲秋 | 378 | 313 | 0.829 | 9 |
蔡生豐 | 330 | 182 | 0.552 | 25 |
林振賢 | 145 | 102 | 0.703 | -- |
鄭幸生 | 256 | 136 | 0.531 | -- |
黃世明 | 158 | 100 | 0.633 | -- |
霸多 | 145 | 124 | 0.855 | -- |
康雷 | 230 | 195 | 0.848 | -- |
侯明坤 | 198 | 135 | 0.682 | -- |
涂忠男 | 230 | 134 | 0.583 | -- |
許鍚華 | 182 | 88 | 0.484 | -- |
陳正中 | 356 | 273 | 0.767 | 13 |
哥雅 | 120 | 79 | 0.658 | -- |
藍文成 | 69 | 23 | 0.333 | -- |
徐整當 | 110 | 52 | 0.473 | -- |
蔣坤珄 | 63 | 29 | 0.619 | -- |
游宗龍 | 35 | 21 | 0.6 | -- |
何良志 | 19 | 4 | 0.211 | -- |
羅維 | 24 | 12 | 0.5 | -- |
計 | 3391 | 2357 | 0.695 | -- |
92’年味全龍隊推動率一覽表
球員 | 打席數 | 推進壘數 | 推動率 | 排名 |
陳金茂 | 345 | 266 | 0.771 | 12 |
郭建霖 | 390 | 250 | 0.641 | 21 |
呂明賜 | 347 | 274 | 0.79 | 10 |
吉彌 | 319 | 247 | 0.774 | 11 |
羅世幸 | 347 | 303 | 0.873 | 6 |
馬斯 | 90 | 88 | 0.978 | -- |
黃煚隆 | 304 | 187 | 0.615 | 22 |
李安熙 | 260 | 192 | 0.738 | -- |
孫昭立 | 354 | 253 | 0.715 | 17 |
勃朗 | 348 | 225 | 0.647 | 20 |
洪正欽 | 118 | 46 | 0.39 | -- |
黃清文 | 65 | 44 | 0.667 | -- |
艾勃 | 78 | 87 | 1.115 | -- |
林光宏 | 1 | 0 | 0 | -- |
計 | 3366 | 2462 | 0.731 | -- |
92’兄弟象隊推動率一覽表
球員 | 打席數 | 推進壘數 | 推動率 | 排名 |
林易增 | 405 | 238 | 0.588 | 23 |
吳復連 | 347 | 262 | 0.755 | 14 |
帝波 | 309 | 225 | 0.728 | 15 |
王光輝 | 362 | 253 | 0.699 | 19 |
李居明 | 363 | 261 | 0.719 | 16 |
王俊郎 | 213 | 162 | 0.761 | -- |
查維 | 34 | 31 | 0.912 | -- |
洪一中 | 328 | 232 | 0.707 | 18 |
克魯茲 | 291 | 258 | 0.887 | 5 |
陳彥成 | 311 | 266 | 0.855 | 7 |
林百亨 | 163 | 133 | 0.816 | -- |
吳俊達 | 85 | 39 | 0.459 | -- |
陳琦豐 | 38 | 23 | 0.605 | -- |
吳英偉 | 44 | 27 | 0.614 | -- |
愛迪生 | 82 | 54 | 0.659 | -- |
計 | 3375 | 2464 | 0.73 | -- |
92’年統一獅隊推動一覽表
球員 | 打席數 | 推進壘數 | 推動率 | 排名 |
鄭百勝 | 307 | 171 | 0.557 | 24 |
洪俊良 | 249 | 171 | 0.687 | -- |
羅敏卿 | 367 | 336 | 0.916 | 4 |
艾波 | 62 | 43 | 0.694 | -- |
曾智偵 | 274 | 207 | 0.755 | -- |
宋榮泰 | 243 | 189 | 0.778 | -- |
羅曼 | 126 | 105 | 0.833 | -- |
呂文生 | 187 | 129 | 0.69 | -- |
陳政賢 | 349 | 325 | 0.931 | 3 |
余富誠 | 92 | 51 | 0.554 | -- |
賴崇光 | 127 | 79 | 0.622 | -- |
鄧耀華 | 39 | 26 | 0.667 | -- |
吳林煉 | 144 | 94 | 0.653 | -- |
林克 | 361 | 374 | 1.036 | 1 |
耿健輝 | 178 | 85 | 0.478 | -- |
卡羅 | 316 | 269 | 0.851 | 8 |
孫長川 | 33 | 23 | 0.697 | -- |
徐育鉉 | 8 | 3 | 0.375 | -- |
曾信誠 | 3 | 1 | 0.333 | -- |
李坤哲 | 22 | 8 | 0.364 | -- |
計 | 3488 | 2689 | 0.771 | -- |
※1 這部分錯的離譜,其實沒有所謂的特殊規則,一切按照規則算即可,例如一、二壘有人,打者將球擊出,原二壘跑者被封殺在三壘,維持一、二壘有人,「推進壘數」本來就是零(原二壘出局為「-2」,一壘進二壘「+1」,打者進一壘「+1」)。而一、三壘有人,打者將球擊出後,三壘跑者在本壘遭觸殺,變成一、二壘有人,「推進壘數」應是「-1」,其他例子,稍微算一下就知道了。
※2 推動率是有可能超過1的,所以不該用「七成五五」和「六成四一」,應該用「0.755」和「0.6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