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金馬獎的遺憾


我支持傅榆導演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紀錄片,但我覺得她昨晚的作法並不恰當。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翻開今天報紙、滑一下新聞APP,你看到了什麼?謝盈萱拿下影后?胡波遺作贏得大獎?
不是的,你要看到這些,手機就必須多滑幾下,報紙可能得多翻兩頁,網路上翻天覆地在討論的事是什麼?你們都知道了。
*沒有多少人在討論,謝盈萱努力多年,終於能為自己和台灣表演工作者爭一口氣…
*有多少人知道邱澤離影帝只差一步?
*丁寧的「愛最大」發言,昨晚本來可以成為經典的…
*胡波為藝術輕生的點點滴滴,關心的人就沒那麼多了…
*因為制度的不合理,我們很可能看不到《地球的最後夜晚》與《你好,之華》,這又有多少人在關心了?
也許是因為我是個愛電影的人,所以覺得這個華語電影最高殿堂,應該是電影人的舞台,但舞台之後,討論電影的卻比原本少了很多很多,一面倒被政治議題的爭論所取代。
我能體會傅導演想讓自己的理念被廣泛傳達的心情,尤其是在這種有著大量中國影人在場、騰訊等中媒都有直播的場面上,傳播力更是無與倫比…
但這樣不會太過自私了點嗎?就幾句話,屬於電影的版面、風頭與討論度,全都被搶光了。
難道沒有更好的作法嗎?比如說,領完獎在後台接受媒體訪問時,甚至直接召開記者會,說清楚自己想要說的話。
說話與做事,都要在對的場合與時機,這次我覺得是反效果。
不要怪那些中國一線藝人紛紛在微博上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圖,這擺明了是在交作業,你說他們能不發嗎?
有沒有發現,發這些微博訊息的多是「一線藝人」(當然也有少數主動的小咖或身份敏感的台灣出身藝人)?你不會看到什麼中國導演或其他電影工作者發,因為他們對群眾影響力較小,「應該可以」不發。
被吃豆腐的,是電影本身、電影工作者,與藝術創作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