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見山不是山之〈地心引力〉


--



珊卓布拉克的《地心引心》是去年最棒的電影,乍聽之下,或者只看預告片、媒體宣傳,很容易以為是單純的太空科幻災難片,更何況製作預算還高達一億美元。

錢花得多,砸在演員片酬上面的倒是有限,雖然女主角與男配角喬治克隆尼都挺貴的,但整部電影其實也只有這兩個人在演。

製作預算多半用在特效上,電影仍以數位方式來拍攝,但導演Alfonso Cuaron放棄傳統片廠背景模式,而是完全利用CG來建構整個立體的外太空,又用了數千個LED燈來包覆成一個空間,透過電腦同步來打造各種光影效果…

好像說得太囉嗦了…
明明不夠專業還要扯那麼多…

這無論如何,這種砸錢法完全就是商業大片的模式,但奇怪的是,這明明就是一部藝術電影



其實要歸類為太空災難片也是可以的,但我寧可說是心靈成長或訴說生命的電影,過去看多了各類型天災、人禍的災難片,但沒有一部像《地心引力》這般,將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環境動態緊密結合在一起。

女主角曾失去孩子,這道陰影始終在她內心深處徘徊不去,但災難發生時,她脫去太空衣窩在太空艙裡,彷彿化成嬰孩般待在母親的子宮內,那種安心感就是心靈的昇華。

外太空就是一種「無限恐懼」的象徵,導演與劇組將場景打造得極精緻、亦十足震撼,而女主角在心靈幾乎就要衰竭之下重新尋得希望,一直到最後落地、終究感受到以往熟悉不過的地心引心,一下子不適應地摔倒下來,再笑笑地站起來…



其實要真正地推敲的話,這部電影確實有不少不合常理之處,連我們這種非專業人士,都還會覺得有些地方怪怪的,更別說一些天文、物理學家紛紛指出其中的bugs了。

但也有像Neil deGrasse Tyson這位舉世聞名的天文學家那樣,在列舉《地方引心》不合理或不成立的部分之後,仍然強調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

對照著在技術和場景方面所投注的心力與發揮的創意,這些不合邏輯的部分總覺得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在藝術層面的深度卻是無與倫比的。

所以一旦看到類似「蛤!就這樣結束了」的網路評論,總會覺得無奈,非得太空片就得是那種無腦爽片?藝術電影難道不能有大卡司、大製作的?



這讓我想到兩年前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同樣被貼上某些標籤、被誤解的方式卻完全兩極。

伍迪艾倫生涯執導的四十五部電影風格差異頗大,這部電影看似十足文青但其實是一部標準的商業片,說穿了就是一位布魯克林洋基佬做做白日夢的故事。

不要覺得提到巴黎的二十世紀初和十九世紀末的兩個黃金時期,就認為這該是一部要探討藝術人生、具有深刻文學氣息的電影。出現海明威、費茲傑羅、畢卡索和達利等人,帶給觀眾的也可以是視覺享受或娛樂效果。

在電影上映的那段時間裡,只要看到用文青或藝術論調來討論,不管是好評、負評,都有十足的違和感。

《午夜巴黎》與仍在上檔的《藍色茉莉》,是伍迪艾倫在二十一世紀最好的兩部作品,但前者是懷舊又脫離現實的娛樂片,
後者卻是訴說現實人生的藝術電影。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