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湊佳苗《母性》


或許是作者自做自受,在近期出版的作品裡,詢問度比剛出道時低得多了,儘管《藍寶石》+《花之鎖》+《母性》的平均水準要高出不知幾倍。

在朋友之間,有人高喊「再也不碰湊佳苗」,看到她針對寫完《母性》的發言「寫完這本書,就算從此封筆都沒關係了」,有部落客或推理評論家開心地說再也不必被荼毒了,但湊佳苗真有那麼差嗎?

《告白》當然是成功的,《贖罪》和《少女》也還不致於太糟,但從《夜行觀覽車》、《往復書簡》、《為了N》到《境遇》一路下來,只有慘不忍睹可以形容,口碑被完全破壞,不只在日本的銷售量嚴重下滑,在台灣也沒有剛出道那麼夯。

看了一下她的創作年表,基本上應該以2012年為分水嶺,2011年最後作品《境遇》可以說是她口碑最慘的一部,但隔年4月的短篇集《藍寶石》卻給一耳目一新的感覺,比較奇怪的是結構完整的《花之鎖》出版日期卻是介於《境遇》與《往復書簡》之間。

口碑不錯、還入圍山本周五郎賞的《母性》在小說結構上是十分罕見的,故事本身其實沒有太多的懸疑推理味道,主題在倒數第二章(第六章)的「關於母性」裡說得很清楚,就是「母親」與「女兒」,或者說是「具有母性的女人」與「不具有母性的女人」,而作者透過母親與女兒的第一人稱現身說法,俱細靡遺地描敘這兩種女性角色的心態,雖然以男性的角度來讀不曉得是否真是如此,但仍給人「極度寫實」的印象。

只是敘事體上仍給足人吊胃口的感覺,《母性》仍然採用作者先前已經被厭煩了的多重視角,在每一章中以三個不同的女性視角來敘事,但或許是故事本身「雜質」不算太多,前陣子那種嫌惡或違和感並沒有出現,母親和女兒說的事雖然重疊、卻有助於釐清真相,而前段所說的「母親」和「女兒」這兩種女性的區別並非以母親與女兒兩種視角的本人來區分,而是這兩種視角都在說明女性是否具有母性的兩種不同模樣。

結局仍是意外的,小說本身的懸疑推理要素不在於「故事本身」,而在於「敘事模式」,這種呈現方式並不多見,先前覺得已跌落谷底的湊佳苗能再有這樣的表現,老實說讓我覺得頗意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