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你就是很牛逼的電台司令…



--






這陣子最high的,莫過於Radiohead的大舉侵台,以及《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的上映了。


Radiohead的票在一月開賣當天就被秒殺,早就覺悟了…
TDKR倒是在七月十九日的首播日,就看了IMAX的版本。


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三部曲終於完結,一周內又復習了前兩部,整個人都還溺在這種人之本質的探索、破棄和尋回的循環之中,然後Radiohead來了,雖然只能看著新聞畫面過乾癮,但這種衝擊夠強烈了…在這樣的衝擊下,難免就聯想到諾蘭與Radiohead的交接點。




2006年,諾蘭拍了以魔術師為題材的《The Prestige》(台譯:頂尖對決),片尾曲〈Analyse〉就收錄在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唯一的個人專輯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8YhWtycPs


一旦有了聯想,當腦中串起旋律的同時,便出現休傑克曼與克里斯汀貝爾的死鬥畫面、米高肯恩那張比起蝙蝠俠中的阿福更市儈的臉、甚至是有小鬍子的David Bowie…那種感覺是很神奇的,因為突然記起當時看這部電影和聽到這首歌的心情…




諾蘭的每部電影幾乎都是電影工業中的挑戰與革新。


背景在十九世紀末的《頂尖對決》,科學逐漸取代宗教成為主導人類社會的軸心,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人心變化往往跟不上時代,兩位聰明的魔術師當然是例外的,但這些突變一旦跟著人性中的種種偏執(包括嫉妒、復仇、狂熱…)一同放射時,什麼都放大了,包括功成名就與欺騙陷害,魔術師們的臉也益加地扭曲。




Thom Yorke僅有的個人專輯《The Eraser》在2006年發行,用自己的名義就可以全心全意、毫無阻礙地大玩電音吧…


但是〈Analyse〉在整張專輯中卻是十分獨特的,鋼琴的間奏聲占有相當的份量,細細碎碎的電音跟著琴聲一串串地堆起來,絲毫不突兀的旋律在所有九首曲子中本來就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再搭上Thom Yorke既神經質又性感的聲音,一切都變得如此神妙。




"It gets you down"
"It gets you down"


隱隱約約知道Thom Yorke想玩什麼…
好像也聽到了諾蘭透過電影想要說的話。






--






在我聽過為數不多的電音專輯中,《The Eraser》是個相當特殊的存在。


坦白說,剛開始聽的時候並不是十分順耳、甚至是有些不太能夠接受,直覺就是:你這傢伙是怎樣?跟大家一起時不敢玩得太過份,乾脆自己搞嗎…


最初,能夠適應的就只有Thom Yorke的聲音而已,就算是外行人都聽得出這張專輯用到真正樂器的部分實在少得可憐,而且剛聽到第一首〈The Eraser〉的最後,真不知道他在「嗚嗚」叫什麼…


但是多聽幾次,愈聽愈順耶~


記得剛聽Radiohead第二張專輯《The Bends》和第四張的《Kid A》的時候,感覺真像是不同樂團的作品,後來聽到《The Eraser》落差反倒沒這麼大了,這是因為我在21世紀才聽他們的歌,前面五、六專輯大約都在同一時期聽的,那時候還不是特別熟悉,後來當然就不太一樣了…


多聽幾次《The Eraser》,多少可以知道Thom Yorke的企圖心,只能說,這傢伙很任性,然後…很牛逼…




從第二首的〈Analyse〉到第三首的〈The Clock〉是我相當喜愛的段落,如果說〈Analyse〉有優美的旋律和種類豐富的樂音來襯底,那麼〈The Clock〉簡單的音符和強烈的節奏絕對是一種反差。


合成電音冷颯颯的,連Thom都要「嗯嗯嗯」地唉叫著,偏偏那個重節奏,每一拍都要讓人抖一下,超過癮的~




可是我又更愛這個用空心吉他現場演唱的〈The Cloc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1nFB-R-_gI&feature=related


不覺得Thom的瘋狂彈奏很像在甩手嗎?
還有那個拚命地搖頭、點頭超級病態的…
低著頭的「嗯嗯嗯」好像變成了「吽吽吽」…


聽一次,爽一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