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創作的原點,然後才有電影,如果未曾看過電影,甩開既定印象,感覺也許會更深刻些,只可惜電影早早就深植心中,讀小說總是會覺得少了一點什麼味道的樣子。
既然都是同樣的創作者,電影當然是尊重原著的,而且小說和電影幾乎是所有劇情段落和順序都是重疊的,看過電影之後再讀小說,也算是在「溫習」了,只是在讀小說時,會有一種在讀劇本書的錯覺,書中的對話、場景的描寫,像極了電影的流動節奏,也許岩井俊二在一開始寫書的時候,目的就是在拍電影吧。
大多數改編自小說的電影,都很難比原著來得深刻,但在《情書》卻是恰恰相反,我想這跟先看後看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而是整個表現方式。以末尾渡邊博子對著遠方的山峰重覆地大喊著「你好嗎?」、「我很好!」的段落來看,電影表現得盪氣迴腸,但小說也只是敘述這個動作而已,少了博子的內心感受。
但既然電影是如此出色、那麼感動人心,原著當然還是好看。博子與藤井樹的書信往來,在談到已逝的藤井樹的種種,不只是勾起過去的種種回憶,也檢視著自己走過的路、和當下的心情,這作品最精華的部分,全在這些書信中。
最喜歡小說的最後,感覺特別貼心,「我一邊故作鎮定,一邊想把卡片放進口袋裡。但不巧的是,這件我喜歡的背心裙上竟然沒有任何口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