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米澤穗信《愚者的片尾》


原來顛覆本格推理規則之後,依然可以是本格推理。


米澤穗信這幾年的風格有些改變,在原本擅長的日常推理之外,另闢一條帶有神秘或驚悚的主流路線,從《算計》和《追想五斷章》不錯的市場反應和評價來看,算是成功的,能夠同時兼顧兩條完全不同風格的路線,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但說起來,要把日常推理寫得出色,其實是更困難的。在這類型的作品中,不太可能會有殺人或其他重大事件,故事的衝擊性嚴重受影響,往往會變得輕描淡寫,這種輕鬆的風格或許會增加女性或學生的閱讀族群,但多半就不太深刻了。但米澤就有這種本事將日常推理變成主流,「小市民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將解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角色互動。


「古典部系列」(古籍研究社系列)又是日常推理中的另一種型態,本格的味道更加烈,這在系列第二部的《愚者的片尾》更加明顯,敘述性詭計、密室、多重解,各種Mystery要素齊備,但這個事件仍然是日常推理,因為基本命題就已經設定好了。


在《愚者的片尾》中出現了殺人場景,只是這個場景發生在古典部成員所觀看由高二學長學姐所拍攝的電影之中,在發生命案之後,尚未拍攝完成的電影告一段落,由於擔任編劇的學姐在還沒寫完劇本就病倒了,古典部的四位成員因而被委託調查出編劇原先所設定的「結局」,並找出「真兇」,否則無法在班級展覽之前完成。


事件的一開始就對這本書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編劇的病是有多嚴重?會嚴重到連口述後來的劇情安排都沒辦法?「去問當事人就好」,這個日常推理的重大罩門,竟然那麼快就出現了?但米澤是何等人也,怎麼可能忽略了這一點…繼續K下去,果然發現作者的確是別有安排,而且還是解決事件的一片關鍵拼圖,這點就請自行體會了。


這個事件不同於一般的是,偵探的任務並非依照傳統的方式來解開密室、找出真兇,而是根據前半段電影情節來找出編劇所設定的「結局」,在這種特殊的命題之下,電影劇組的相關安排,包括道具組和宣傳人員相關成員所接到的「指令」、以及所做的「安排」,就成了推論的根據,另外,包括設定密室的考量、角色動向和對話的規則與次序,也就成為所謂的線索。也就是說,這些原本是推理作家在撰寫小說時的基本功,在這個故事裡,竟成了解謎不可或缺的要素。


事件的結構十分新鮮,但米澤處理得很不錯,可讀性也非常高,在主角折木奉太郎找到答案後,一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和塞不進去的「拼圖」果然又造成了最後的一、兩個轉折。這個故事雖然還是有一些小瑕疵,但瑕不掩瑜,非常精彩、也很好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