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夏日電影院
去年十二月回顧了一整年的電影,但似乎一下子說太多了,
這次說半年就好了,一樣是說什麼都可以,但只要一句話就好。
院線片:
《蜘蛛人:驚奇再起》The Amazing Spider-Man
情節上有些小缺點,但前頭的部分,竟然有深度劇情片的fu,節奏感十足,
這部片之於前三部作品,有點像是諾蘭拍的蝙蝠俠之於先前所有蝙蝠俠電影,
當然沒有諾蘭拍的那麼讚啦~還有就是…Emma Stone好正 (大心)
《凱薩必須死》Cescre deve morire
改編自莎翁名劇〈凱薩大帝〉,演員全都是黑手黨犯人,柏林影展金熊獎之作,
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帶著飽滿的精神,進電影院好好地用心看片吧。
《巴黎Q孃》Q
導演很帶種,沒有用什麼特殊技巧就直接挑戰所有尺度,在真善美減掉了一小部分,
卻還是有大量三點全露的畫面,看得出想拍藝術片的企圖心,但少了很多東西啊…
《神探愛倫坡:黑鴉疑雲》The Raven
傳說中的黑鴉從詩裡飛出來,竄入一幕幕流動的畫面中,
配樂就像是一首首詩,對白宛如一隻隻黑鴉般直指人心,
驚悚的刺激是一聲聲悶雷,敲醒了一層層人生的白日夢。
《大獨裁者落難記》The Dictator
看完後才發現Sacha Baron Cohen有演出《雨果的冒險》耶,難怪那個車站警衛如此討喜。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普羅米修是希臘神話中的先知之神,與智慧之神雅典娜共同創造人類,並傳授許多新知,
因不忍人類生活困苦,不顧天神宙斯禁令,在奧林匹亞為人類盜取了火,
卻因此被禁錮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日日承受惡鷹啄食肝臟的苦楚…
《公主與狩獵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
魔鏡你是瞎了眼嗎?皇后明明比公主美的…
《MIB星際戰警3》Man In Black 3
這部片應該可以不只是爽片的,K的犧牲和J的身世都很感人,可惜分量有點少,
倒是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竟然是MIB的臥底、而不是外星人,這個梗很有創意。
《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過了三十歲,開始覺得自己老了,過了四十歲,慢慢發現髮線變高,
過了五十歲,逐漸對死亡感到恐懼,過了六十歲,很多事都不在乎了,
不管過了幾歲,依然可以來一場華麗的冒險…
《詭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
相信我,這是一部很有梗、很有創意的娛樂片,絕.對.不.是.恐怖片…
《黑影家族》Dark Shadows
提姆波頓大概就是這樣了吧,Eva Green的女巫、Alice Cooper現身都讓人驚喜。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1洛基、2黑寡婦、3浩克、4鋼鐵人、5鷹眼、6美國隊長、7雷神索爾。
《超級戰艦》Battleship
沒看過預告片,一開始還以為是密蘇里號變成了飛上太空的宇宙戰艦 ^0^
《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癱瘓的白人富翁和有前科的黑人混混,這樣的組合意外地自然貼切,真實的案例,
沒有為了勵志和療癒來編寫劇情,就別說什麼生命有意義的話了,人生就是這麼可愛啊~
《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打算與女同事發展正常男女關係,一向以性為出發點的哥哥,緊要關頭竟只能喊卡;
明知老哥的上司只想打炮,麻木的妹妹還是只能接受,繼續在愛情中淪為失敗者…
《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你的心靈上鎖了嗎?大鎖還是小鎖?電子鎖還是機械鎖?還是你根本不知道有沒上鎖?
《夢露與我的浪漫週記》My Week with Marilyn
Mitchell Williams或許是個自負的人,你不能說她扮演得維妙維肖,
天生的神經質卻是說服力十足,憂鬱、惆悵、自我,組合起來卻是一種淡然的哀傷。
《大藝術家》The Artist
那隻狗狗應該要提名最佳男配角的…
《愛》
有點灑狗血,有點太過於夢幻,但也算是拍出了幾種不同型式的愛情。
《雨果的冒險》Hugo
電影果然是最奇幻的魔法,不管是黑白膠卷還是3D幻術,永遠帶給人無窮詩意與想像空間,
這是一部3D藝術電影,馬丁史柯西斯終於也拍了一部能自己孫女看得懂的電影了。
《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
平鋪直敘的手法、劇本卻又是如此精彩,宗教信仰是心靈寄託,卻也能夠變成生活中的束縛,
面臨家庭、教育和法律問題的同時,人性也受到考驗,但我們卻無法用善惡來介定人的價值,
五分鐘結尾流曳出來的旋律竟是全片唯一的配樂,卻又悄悄地為這個羅生門的結尾下了註解。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3D版》Star War : Episode Ⅰ- The Phantom Menace
這部片的規模要套上3D的外皮,據說頗具難度,但效果看起來應該還不賴,
很高興看到年輕一些的連恩尼遜和伊旺麥奎格,最重要的當然是女王愛米達拉~~
《盲眼謎情》Julia's Eyes
雙眼的視力愈來愈模糊、愈接近失明,卻愈來愈情楚隱形人的存在…
《禁運品》Contraband
休假的夜晚,如果覺得悶悶的,不妨可以看看這部片,讓心跳跟著故事的節拍跳跳跳~
《決戰異世界:未來復甦》Underworld Awakening
吸血鬼神官還是要凱特貝琴薩啊~~這個續集裡的女兒也很讚,可惜就是片子短了點。
《鬼壓床了沒》ステキな金縛り
三谷幸喜說喜劇就是要讓人用力去笑,然後給他忘光光,可是我忘不了阿部寬的踢踏舞、
深津繪理在法庭掏香蕉、演鬼魂的西田敏行去扮鬼臉、暗黑版的竹內結子、
市村正親的飛天陰陽師,還有好多好多都忘不了啊…
《神的病歷簿》神様のカルテ
宮崎葵的「娘子」依然靈氣逼人,可惜櫻井翔的「醫生兒」呆板了些,
原著小說那種不做作的療癒色彩,是很難用其他型式呈現出來的吧…
《我們買了動物園》We Bought A Zoo
如果有一位像史嘉莉這麼辣的園區管理員,散盡家財也要買下這座動物園吧…
《夢露謎情》Nobody Else But You
在蒼茫的白雪中,冰封著雪白的肌膚,她的影子無所不在,男人崇拜她是打從心底的,
還是下半身的?如果不先確定這點,要解開夢露死亡謎團應該是不可能的吧…
《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arlock Holmes:A Game of Shadows
莫里亞提教授其實讓我有點失望,福爾摩斯與這位畢生大敵的對手戲,
遠不如與華生來得讓人有感覺,這部片真得應該叫做「腐兒萌思」的…
《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Impossible Ghost Protocol
看到這部電影在杜拜塔上拍攝所展現的氣魄,就會想到101大樓,
當年我們的行政單位就這麼活生生把第三部在101大樓拍攝的計劃給回絕了…
二輪片或其他:
《超能失控》Chronicle
很難想像一部以超能力為主題的電影,成本竟只有1500萬美元,幾個死小鬼、
包括28歲導演,拍出來的片竟能在全球創造上億美元票房、還給那麼多的思考空間…
《狡兔計劃》Safe House
Ryan Raynolds這個角色其實蠻有得發揮的,只可惜他的表情實在沒啥魅力,
丹佐華盛頓就沒話說了,劇情梗不算新,但動作片的節奏掌握得挺好。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Rooney Mara好棒好棒,而且她竟然有演過《社群網戰》…
《鐘點戰》In Time
很緊張啊!時間快不夠了!男的酷、女的帥,最讚的還是整個世界觀的設定。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我沒看過〈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但這部片應該不會遜色太多,
喬治克隆尼把光環讓給了Ryan Gosling,自己導演的部分還是蠻耀眼的嘛。
《活個痛快》50/50
50%在賭場是個相當高的機率,但如果這是存活機率呢?絲毫不灑狗血的抗癌勵志片,
喬瑟夫高登李維固然出色,身兼製片、扮演過青蜂俠的塞斯羅根更是完美的綠葉角色。
《熟男型不型》Crazy, Stupid, Love
中年危機和婚姻問題,看似歡樂的愛情喜劇,探討的問題出乎意料之外地深入,
要看史提夫卡爾嚴肅的表情是很不容易的,Ryan Gosling則是難得演出愛情喜劇。
《正妹咁芭嗲》もし高校野球の女子マネージャーがドラッカーを読んだら
如果只看台灣片商的譯名,一定不知道這是一部管理學入門電影,也是棒球電影,
原著與電影的原名都叫做「如果高中棒球隊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
《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
那招裝無辜的貓臉未免也太犯規了…
☆順序由新到舊,不知不覺今年看片數量增加了…
☆最遺憾的是來不及看超讚的《全面突襲》。
☆寫完發現《分居風暴》寫太多了…這那叫「一句話」啊…
沒辦法啊,近十年來找不到更好的電影了,而且還是伊朗片。
☆個人喜好排名嘛…
1分居風暴2逆轉人生3性愛成癮的男人4雨果的冒險5復仇者聯盟
參考資料:
台灣區上映電影檔期表 (2002年以後)
中港台美2012電影列表~維基百科
* A Separation Soundtrack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大衛.芬基諾斯《精巧細緻》
對於性別的界定,歐洲一直都比美國模糊,尤其是崇尚自由浪漫的法國,愛情似乎更是可以任何型式存在、在任何時間或地點出現。總覺得,從電影和閱讀中可以約略地感覺到,歐洲對愛情和兩性關係,比起美國更多了一分同理心,這樣一來,對於與異性相處的態度,或許就可以多為對方多思考一些、多體貼一些。
《精巧細緻》這本書,從剛開始翻看沒多久,就可以知道這絕非是東方或老美的調調,不只很歐洲、甚至很法國,這跟原始語言沒有太大關係,而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許多微小的「線索」所集結而成的,例如,在開頭時娜塔莉與馮索瓦相遇時,馮索瓦想著「如果她點了杏桃汁,我就把她娶回家」,結果娜塔莉真得點了杏桃汁,此時書裡針對馮索瓦是這麼下註解的:「他盯著她看,彷彿現實與想像的界線因她而瓦解了。」
很難想像這個叫做「大衛」的作者有點如此纖細的心思和筆觸,對於娜塔莉的幸福、不幸、然後再找到幸福,作者無須特地用許多形容詞來解釋她內心世界的變化,而是透過周遭環境或人物在氣氛上的轉變來達成目的,就拿娜塔莉的下屬柯羅嬡來說好了,一開始好像還算是公司裡比較要好的朋友,但到後來,娜塔莉對於柯羅嬡愛探人隱私的八婆個性,卻感到俗不可耐。
比較有趣的是,在某些段落之間,作者會下一些註解,好比在描敘馬區斯慘不忍睹的情史的時候,提到曾有過三次為愛流淚的經驗,作者就單獨開了一個小章節,然後這麼說:
一位波蘭哲學家的見解
有些對的人,卻在錯的時間遇見;
而有些人之所以是對的,是因為在對的時間遇見。
接下來就直接將「馬區斯的戀愛簡史血淚版」搬出來了。除此之外,在故事中另外還埋伏了許許多多的小梗,作者還自己下了註解(書中的「原註」部分),串成那種有點像是冷面笑匠、專屬於自己說故事風格。至於些對白,就更不用說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巧思…
第44章節最後有這幾句對白:
「我想知道那天妳為什麼吻我。」
「不知道。」
「妳不可以這樣對我置之不理,妳欠我一個交代。」
在這些對白之後,作者特別提到:
沒有什麼好交代的。
這一吻是一門當代藝術。
下接第45個章節:
卡西米爾.馬勒維奇一幅畫作的名稱
襯白底的白色方塊(一九一八年)。
然後第46章節中間有段對白是這樣的: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會這樣,應該是一時生理上的衝動,可是因為我們是同事,我必說這麼做非常不恰當。」
「妳說話跟美國女人一樣,這不是好現象。」
哈哈,這實在是太有趣了。電影是作者與導演哥哥合作改編而成的,奧黛莉朵杜的外型感覺與娜塔莉有些出入,但她詮釋角色一向有自己的一套,至於扮演馬區斯的男主角,真得就讓人十分驚喜了,值得期待。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巧細緻
--
已經不記得當初為什麼在書局拎走這本書了,自己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並不是說不會去讀這類型的書,但印象中以往都是別人硬塞給我看或閒來打發時間的。
所以本來一直以為會沒什麼感覺的,也就給它晾在一旁,遲遲沒去翻。
沒想到奧黛麗朵杜的新電影就改編自這個故事,想說好久沒看她的電影了。
最後決定還是先K一下好了,反正篇幅也不長,應該很快就可以解決。
結果卻意外地發現還蠻有趣的,很好玩,雖然還不到很愛啦。
這讓我覺得愛情和兩性互動,在每個國度裡似乎都是不太一樣的。
故事是虛構的沒錯,但就是有這樣的氣氛才會讓作者寫出這樣的故事。
不曉得法國人的男女關係是不是真得都那麼?巧細緻。
因為我們旁邊的故事不是太過就是不及,常常看不到纖細的部分。
--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連城三紀彥《人造花之蜜》
如果這本書抽掉最後一章的〈最後,也是最大的綁架案〉,就更完美了。
整個事件一共分成七個章節,但在前面六章結束,已經是一個有頭有尾的完整故事,最後一章其實只能算是個番外篇,雖然與前敘事件有不少關連、甚至利用其犯罪架構做為鋪陳新案件的引子,但整體而言之於故事的主題並沒有太大的建設性。
作者在這最後一章有炫技的嫌疑,無論是犯案結構、真兇,以及第一人稱敘述的緣由,都足以再支撐另一個獨立的事件,壓縮在這個短短的「番外篇」,表面看起來像是給讀者的bonus,但我寧可這是他寫的續篇、或是在雜誌上另外發表的新作。
習慣了連城三紀彥耽美與濃烈兩性氣氛的文字,這本書剛開始讀來有些突兀,因為事件的基礎是建立在社會寫實的層面,像是親子、夫妻和不法利益都是,但犯案的結構卻是超乎現實的。為了達成最大的綁架案,刻意安排另外一個驚動整個社會、甚至是個一體兩面的綁架案,說服力似乎不太夠,尤其是亞森羅蘋式、義賊式的犯罪集團,不以金錢做為最大訴求,甚至也不是什麼愉快犯之類的,純粹是以主謀的某種意志與個人魅力來扛起整個龐大的犯罪計劃。
但換個角度來看好了,作者要說的並不是像以前那樣的故事,他其實不過是個大眾文學作家、是個已經還俗的通俗作家,想寫一個讓讀者嚇一大跳故事、完成一個獨樹一格的創作,並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應該說,作者的創作既可以是自我挑戰、但也能夠當做是在玩樂,他要的不過是提供讀者充分的閱讀樂趣。
但在故事的前半段,連城恐怕還是「呼嚨」了大多數的讀者。綁架事件的鋪陳並沒有特別的技巧,唯獨仍維持出色的文字魅力來讓人無法離開書本,風格平穩紮實,但在中段以後、逐漸進入高潮,在揭開各種脫離現實的事實的同時,也將文字大量聚焦在事件主軸中的一男一女,這對男女的互動、對話,透過周遭風景的描寫,彷彿就是一幅一幅完整的畫面,在這兒,似乎又看到了原本的連城三紀彥。
如果要用「純文學」、「耽美」和「細膩」這些匡匡來套在這本書上,當然會有很多不滿意的部分,就算要在整串事件中要挑毛病,應該也可以挑出不少。但是做為一本以綁案為題材的推理小說,讀起來就十分過癮了。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聲音的重量
三個月前將遠傳電信的手機門號移轉到中華電信,一個月前收到系統簡
訊,告知有新的語音留言,撥通之後,系統說明首度使用語音信箱必須
先進行設定,設定完成,聽完留言,掛上手機,才意識到一件似乎有點
嚴重、卻又好像不太嚴重的事。
舊有的遠傳語音信箱中存有少少幾通留言,在轉換到中華電信之後,全
都自動被消滅掉了。在轉換過程中,完全沒有想到這件事,甚至在之後
的兩個月都是那麼淡定,一直到新系統有了新留言…
那幾通留言有那麼重要嗎?為什麼一直都不刪掉…
很難去解釋那種感覺,唯一確定的是,這少少的留言是少少的友人所留
下來僅有的聲音,雖然不見得都是對方說的話,但是一旦消失了,這些
聲音就不存在於生活中的任何角落,未來也不太容易會再出現、甚至很
可能永遠消失在生命之中。
這樣看來,這幾通留言應該很重要了…
但仔細檢視一下內心,雖然的確有些失落感,但好像又不是太嚴重。如
果早點意識到轉換系統之後留言會消滅的事實,會不會想辦法將這些聲
音保留下來?要怎麼保留?是將聲音播放出來、再用錄音筆錄下來嗎?
或是有其他方法…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什麼方法,應該都挺麻煩的。
到最後,大概還是會覺得「算了」,然後讓這些聲音隨風而逝。
這或許算是一種曖昧的情感吧。
明明都已經是一番折騰之後、變得清清淡淡的回憶了,每一次觸動到某
些點,卻又會在心頭掛上一點點重量,這些重量並不沈重可又是有感的
,放任著不去管它,不會對生活造成太明顯的影響,但總是知道那東西
是存在的,怎樣也揮之不去,直到心頭被其他突然之事給占據,才會一
下子就散去,一點都勉強不得。
但是對於聲音的消失,我還是難過的,彷彿這些東西沒了,就斷了跟這
個人的連結一般,會覺得有些事似乎是沒發生過的樣子,但這並未給我
帶來極大的感傷、或排山倒海而來的低氣壓。
這樣是否代表自己跟這個人的生命連結可以當做是不存在、歸零了呢…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佐藤青南《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
要談這本書,不觸到雷應該是不可能的。
書名中有「告白」兩個字,書中的所有篇章又都採用第一人稱,乍看之下很有湊佳苗的感覺,但其實不一樣、結構和風格都不一樣。作者在這個第一人稱視角的案例採用的是單一特定人士對所有事件相關人之訪談、再將這些訪談內容組合而成。而受訪的主角是少女亞紀兒時所待兒童諮詢所的所長隈部,故事從頭到尾都將隈部的受訪內容間隔穿插在其他不同的受訪者之間,並且年代跨越了亞紀小學到出社會、結婚的十幾年,在訪談內容一層一層堆疊之後,將駭人的直相披露出來。
先說缺點吧。為了製造效果,作者將故事結構做了一些特別的安排,那麼多段的訪談情節,一段接著一段,了要讓故事銜接起來,互相連接的段落一定要有相關性,而隈部的告白部分又得每隔一段就出現,其實有點做作,好像是為了吸引人注意而刻意採用這樣的方式,說穿了就是要迎合大眾合味。但這種模式不可避免地將事件本身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切得肢離破碎,到最後,讀者能得到的多半是花俏的內容、以及意外的結局。
這麼說或許太過嚴格了,這畢竟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說,要得到讀者青睞,某種程度的妥協是免不了的。但回頭來看看湊佳苗的《告白》好了,雖然寫作手法也在創新,但她在情緒上的切換並不會做得太過於明顯,而且單一篇章的結構也是完整的,甚至即使是當做獨立故事也是可以的,《告白》的各篇章合體之後,又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只是在《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中,作者安排了太多的關係人,又要為所有人都安排獨立篇幅,在閱讀時會有些吃力,讀到某個段落之後,很容易搞不清楚先前到底有那些人已經講過話(除非讀者願意邊看邊做筆記、甚至劃出人物關係圖),到最後再重新檢視一次,會發現部分人物根本可以直接捨去。
既然如此,採用本格的寫法,感覺上應該會更完整吧…
還好,作者所製造的幾個要素有稍微幫自己拉了一些分數,特別是在故事一開始就製造了一個謎題,到底訪問者是誰?等於為少女亞紀受虐事作之後,再追加了一道解謎的關卡,而且這部分也並非全無線索,到了故事中後段,讀者其實是有機會猜出訪問者身分的。
亞紀從小生長在畸形的家庭環境中,長期受虐、到最後甚至連親生母親都不挺自己,這麼悲慘的生長環境,可以理解她為什麼會成為「魔性之女」,作者在這部分氣氛醞釀得還不錯,而受虐者會將自己的經驗加諸在親近的人身上,也是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還是有一定的社會派味道,雖然有點不夠、半吊子,但複數的謎題以及還算意外的結局,還是可以帶給讀者相當的閱讀樂趣。
書名中有「告白」兩個字,書中的所有篇章又都採用第一人稱,乍看之下很有湊佳苗的感覺,但其實不一樣、結構和風格都不一樣。作者在這個第一人稱視角的案例採用的是單一特定人士對所有事件相關人之訪談、再將這些訪談內容組合而成。而受訪的主角是少女亞紀兒時所待兒童諮詢所的所長隈部,故事從頭到尾都將隈部的受訪內容間隔穿插在其他不同的受訪者之間,並且年代跨越了亞紀小學到出社會、結婚的十幾年,在訪談內容一層一層堆疊之後,將駭人的直相披露出來。
先說缺點吧。為了製造效果,作者將故事結構做了一些特別的安排,那麼多段的訪談情節,一段接著一段,了要讓故事銜接起來,互相連接的段落一定要有相關性,而隈部的告白部分又得每隔一段就出現,其實有點做作,好像是為了吸引人注意而刻意採用這樣的方式,說穿了就是要迎合大眾合味。但這種模式不可避免地將事件本身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切得肢離破碎,到最後,讀者能得到的多半是花俏的內容、以及意外的結局。
這麼說或許太過嚴格了,這畢竟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說,要得到讀者青睞,某種程度的妥協是免不了的。但回頭來看看湊佳苗的《告白》好了,雖然寫作手法也在創新,但她在情緒上的切換並不會做得太過於明顯,而且單一篇章的結構也是完整的,甚至即使是當做獨立故事也是可以的,《告白》的各篇章合體之後,又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只是在《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中,作者安排了太多的關係人,又要為所有人都安排獨立篇幅,在閱讀時會有些吃力,讀到某個段落之後,很容易搞不清楚先前到底有那些人已經講過話(除非讀者願意邊看邊做筆記、甚至劃出人物關係圖),到最後再重新檢視一次,會發現部分人物根本可以直接捨去。
既然如此,採用本格的寫法,感覺上應該會更完整吧…
還好,作者所製造的幾個要素有稍微幫自己拉了一些分數,特別是在故事一開始就製造了一個謎題,到底訪問者是誰?等於為少女亞紀受虐事作之後,再追加了一道解謎的關卡,而且這部分也並非全無線索,到了故事中後段,讀者其實是有機會猜出訪問者身分的。
亞紀從小生長在畸形的家庭環境中,長期受虐、到最後甚至連親生母親都不挺自己,這麼悲慘的生長環境,可以理解她為什麼會成為「魔性之女」,作者在這部分氣氛醞釀得還不錯,而受虐者會將自己的經驗加諸在親近的人身上,也是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還是有一定的社會派味道,雖然有點不夠、半吊子,但複數的謎題以及還算意外的結局,還是可以帶給讀者相當的閱讀樂趣。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米澤穗信《愚者的片尾》
原來顛覆本格推理規則之後,依然可以是本格推理。
米澤穗信這幾年的風格有些改變,在原本擅長的日常推理之外,另闢一條帶有神秘或驚悚的主流路線,從《算計》和《追想五斷章》不錯的市場反應和評價來看,算是成功的,能夠同時兼顧兩條完全不同風格的路線,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但說起來,要把日常推理寫得出色,其實是更困難的。在這類型的作品中,不太可能會有殺人或其他重大事件,故事的衝擊性嚴重受影響,往往會變得輕描淡寫,這種輕鬆的風格或許會增加女性或學生的閱讀族群,但多半就不太深刻了。但米澤就有這種本事將日常推理變成主流,「小市民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將解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角色互動。
「古典部系列」(古籍研究社系列)又是日常推理中的另一種型態,本格的味道更加烈,這在系列第二部的《愚者的片尾》更加明顯,敘述性詭計、密室、多重解,各種Mystery要素齊備,但這個事件仍然是日常推理,因為基本命題就已經設定好了。
在《愚者的片尾》中出現了殺人場景,只是這個場景發生在古典部成員所觀看由高二學長學姐所拍攝的電影之中,在發生命案之後,尚未拍攝完成的電影告一段落,由於擔任編劇的學姐在還沒寫完劇本就病倒了,古典部的四位成員因而被委託調查出編劇原先所設定的「結局」,並找出「真兇」,否則無法在班級展覽之前完成。
事件的一開始就對這本書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編劇的病是有多嚴重?會嚴重到連口述後來的劇情安排都沒辦法?「去問當事人就好」,這個日常推理的重大罩門,竟然那麼快就出現了?但米澤是何等人也,怎麼可能忽略了這一點…繼續K下去,果然發現作者的確是別有安排,而且還是解決事件的一片關鍵拼圖,這點就請自行體會了。
這個事件不同於一般的是,偵探的任務並非依照傳統的方式來解開密室、找出真兇,而是根據前半段電影情節來找出編劇所設定的「結局」,在這種特殊的命題之下,電影劇組的相關安排,包括道具組和宣傳人員相關成員所接到的「指令」、以及所做的「安排」,就成了推論的根據,另外,包括設定密室的考量、角色動向和對話的規則與次序,也就成為所謂的線索。也就是說,這些原本是推理作家在撰寫小說時的基本功,在這個故事裡,竟成了解謎不可或缺的要素。
事件的結構十分新鮮,但米澤處理得很不錯,可讀性也非常高,在主角折木奉太郎找到答案後,一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和塞不進去的「拼圖」果然又造成了最後的一、兩個轉折。這個故事雖然還是有一些小瑕疵,但瑕不掩瑜,非常精彩、也很好看。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夏騷
--
晚上七點多工作告一段落後外出用餐,
對面大樓地下室的員工餐廳周日沒有營業,
又不想隨隨便便在便利商店就解決一餐,
決定到十分鐘路程外的大賣場美食廣場晃晃。
六月上旬還不算是盛夏吧…
夜裡的空氣卻是悶熱異常,
走不到五分鐘就全身汗流浹背,
想吃一頓稍微好一點卻還是得活受罪。
白天也是如此,
下午開完會只是稍微走到7去買咖啡,
熱浪隨著黏膩的氣流襲倦而來,
非常的不舒服。
這時候的我該是要坐在冷氣夠強的咖啡屋裡,
享用重酸味的黑咖啡和藍莓起司蛋糕才對啊~
漫步在通往大賣場的路上,
突然想到自己好像很少在夏天情緒低落,
或許是因為這季節多半都是工作上的旺季,
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去想東想西,
但最重要的原因似乎是因為一種氣氛…
這種氣氛讓人不太會去悲傷,
也不太會去無理取鬧或自作虐,
雖然不一定是正面或者積進取的,
但至少不太會持續陷入低氣壓之中。
感覺上夏天好像真得是比較熱血的,
很多事都想速戰速決或一翻兩瞪眼,
不爽的時候乾脆直接飆一下就算了,
遇到感情困擾發個瘋然後重新再來,
完全不想變成那付有氣無力的模樣。
就連刻意去聽回憶中的情歌都不再那麼感傷,
這是否代表在這個季節裡的心理是更強韌的?
--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連城三紀彥《花葬》
在《一朵桔梗花》絕版多年後,能夠看到「花葬系列」重新出版,真是一件值得驚喜的事。新的《花葬》一共收錄了完整的八個短篇,比舊版多了三篇,但《一朵桔梗花》並非是節錄,林白出版社在1985年初版時,的確只有五篇可以收錄。
舊版的譯者是文壇大老鍾肇政,受過日本高等教育的鍾老對連城筆下的哀愁與滅亡美學詮釋得極其到位,這五個短篇雖然譯成中文,但原味卻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新版的劉姿君也是國內知名的日文譯者,品質一向整齊,《花葬》雖然未能達到《一朵桔梗花》那般文字意境,但也的確是水準之作。
新版多了〈花緋文字〉、〈夕萩殉情〉和〈菊塵〉三篇。其中的〈夕萩殉情〉是整個系列中篇幅最多的一篇,讓人意外的卻是單純的本格推理小說,作者將一件殉情事件與政治上大規模地將社會主義者處以死刑的賊子事件連結在一起,其中的關係人不多,但事件的轉折卻不少,最後導出了讓人意外的真相。這個故事雖然不如〈返回川殉情〉這麼出色,但那個時代的男女情愛仍然讓人看得如痴如醉,女子單純愛人的心思和男子愛情與心機糾結在一起的複雜情緒,串成連城個人獨有的文字氣氛。
八個故事,雖然主角不全然都是女人,但以花來比喻女子的短暫生命,從綻放到凋零,卻訴說著那些從明治到大正年間為愛情、為生存而在時代中一閃而逝的女子,在這些愛情故事中,作者還能夠將事件結構和詭計鋪上去,在得到意外結局的同時,同時感受到人生的省思、愛情的淒美和時代的無奈,這系列作品,已經是無法超越的神作了。
舊版的譯者是文壇大老鍾肇政,受過日本高等教育的鍾老對連城筆下的哀愁與滅亡美學詮釋得極其到位,這五個短篇雖然譯成中文,但原味卻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新版的劉姿君也是國內知名的日文譯者,品質一向整齊,《花葬》雖然未能達到《一朵桔梗花》那般文字意境,但也的確是水準之作。
新版多了〈花緋文字〉、〈夕萩殉情〉和〈菊塵〉三篇。其中的〈夕萩殉情〉是整個系列中篇幅最多的一篇,讓人意外的卻是單純的本格推理小說,作者將一件殉情事件與政治上大規模地將社會主義者處以死刑的賊子事件連結在一起,其中的關係人不多,但事件的轉折卻不少,最後導出了讓人意外的真相。這個故事雖然不如〈返回川殉情〉這麼出色,但那個時代的男女情愛仍然讓人看得如痴如醉,女子單純愛人的心思和男子愛情與心機糾結在一起的複雜情緒,串成連城個人獨有的文字氣氛。
八個故事,雖然主角不全然都是女人,但以花來比喻女子的短暫生命,從綻放到凋零,卻訴說著那些從明治到大正年間為愛情、為生存而在時代中一閃而逝的女子,在這些愛情故事中,作者還能夠將事件結構和詭計鋪上去,在得到意外結局的同時,同時感受到人生的省思、愛情的淒美和時代的無奈,這系列作品,已經是無法超越的神作了。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words
整理舊物時,找到大學時期抄寫過的歌本,
才發現自己的字跡竟也曾經那麼得特別(或
說有個性...?)。
拿起塗鴨本,對照著歌本,一筆一劃刻寫下
來,只是不管再試幾次,都找不到以前那種
感覺了。
電腦普及化之後,寫字的機會大大地減少,
寫稿不用稿紙,寫信不用信紙,文字檔可以
解決一切,我猜現在的大學生應該也沒人手
抄歌本了,打字之後再印出來就好。
回想一下,自己似乎也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認
真寫字了,多半都只是在記事本或回收紙上
胡亂寫、鬼畫符,字跡亂得常常連自己都看
不出來,真正把字寫得工整大概只剩下要填
寫個人資料的時候。
突然開始懷念起以前曾經跟自己通信的朋友
們,只是不知他們還保留著多少那些帶著溫
度的字跡了。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無聲的歲月
--
下了班,與久違的朋友碰面,回到家,凌晨一點了。
不能睡,也不想睡,疲累的身驅似乎一過午夜十二點就自動清醒。
二十三年前的這一天待在大學後街的租屋處,
聽著廣播一點一滴接收那些不可思議的訊息,
渾身無以名狀的戰慄感,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在那一天之後,又過了二十三個這一天,
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想盡辦法要記住,
這一天過去了,我們卻總是會再度遺忘,
在記住與遺忘反反覆覆的無限迴圈之中,
我們又從流逝的歷史印記中學到了多少?
二十三年,彷彿是一段無聲的歲月。
~悼六四~
--
侯德健〈龍的傳人〉(未修改原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vvOTqWQrG4
台灣〈歷史的傷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8lWiWaSTtg
香港〈為自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x1TcHbwL8
鄧麗君〈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q02B9Jj4E
張雨生〈沒有煙抽的日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8v6njZ8M5s
梅艷芳〈血染的風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6YwLw_BcQ
崔健〈最後的一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gCBkLkyBS8&feature=related
童安格〈六月四日(我還活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lGk9anYcE
Beyond〈長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FOCxecyU8&feature=related
Beyond〈無聲的歲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Kl2b8C0ZVg
達明一派〈諸神的黃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wTXEse1zgQ
陳昇〈198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8n1mu66QUc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