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simple minds
--
周二晚上才從東勢祖厝回來,大年初二的家族聚會依然熱鬧非凡,
在表哥家辦桌、叼十三張,然後轉戰表姐家唱卡拉OK,
春節假期就在這樣的歡樂氣氛中結束…
只是過去這一年過得特別快,
前一次「回娘的家」的印象,感覺還很近,
新的這一天又已匆匆到來,有種記憶重疊的錯覺。
仔細想想,時光飛逝大概是因為日子過得簡單、生活模式固定,
不太需要煩惱如何安排時間,或者要怎樣來面對這個人、那個人,
只要把心思全都投在工作、特定的人們,以及其他生活重心就好。
這樣的日子,變化不太大,卻挺飽滿的,
雖然仍有許多煎熬,卻多半出現在「自選項目」上,
似乎就是自己一直希望能夠過著的生活方式…
即使不知道這樣子可以持續多久,
有時候還會隱隱感受到某些遺憾與無奈,
但不管有意或無意總是會一直告訴自己:已經很好了。
這樣的簡單生活、簡單心情,以前也出現過好幾次,
卻都不如現在有那麼豐富的心情,失落得多、成就感也多。
--
關於臉書,我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習慣。
即使是很熟的朋友,只要詢問過是否加好友而對方有所疑慮,
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要求,除非是對方後來主動要求要加。
臉書是個不會主動為使用者設定隱私的平台,
許多自我保護措施,都必須自己著手去建構,
在上頭有親人、工作伙伴、同學和生活中的朋友,
朋友名單增加就代表自己的平台多了一道人脈線,
自己願意加某人為好友,代表可以接受這層關係。
反過來說,別人也會有同樣的顧慮,
因此只要對方不願接受加好友的要求,
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都可以接受,
避免生活圈太過複雜是可以理解的事。
--
最近在思考網路社群問題時,又想起三年多前剛開始用臉書時發生過一件事。
還沒登錄臉書帳號時,在國外朋友的推薦下先用了噗浪,剛開始用還不熟悉,在MSN上敲了一位在線上、剛認識不久的女性友人,大概就問了「好不好用」或「怎麼用」之類的,結果她還沒回答問題,就直接丟了自己噗浪的網址過來…
印象中在她的噗浪訊息中留言過一、兩次之後,在臉書上開始註冊帳號。有用臉書的朋友應該會知道,在註冊之後,系統會主動透過e-mail list搜尋建議可加的好友,她的帳號也在建議名單中,想都不想就直接送出加好友請求…
必須先說明的是,我與她只見過兩、三次面,包括看電影、與一群朋友一起吃飯,除了要約見面之外,似乎沒通過電話,較密切的交集是在MSN上聊天,沒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
回到事件流程,過了幾天,我在噗浪上再也看不到她的訊息。
很好奇地在MSN上問她為什麼,答案是不想讓自己生活圈中的朋友有交集。後來突然想到以非登入狀態下去看她的噗浪,發現她正在訊息中與其他朋友討論「有個男生本來覺得他可以當朋友,但後來發現我到那裡他就要跟到那裡…」
因為覺得自己不該惦惦所以就寫了e-mail告訴她在噗浪上散發不實訊息好像不太好,再過兩天,我的MSN帳號也被她封鎖了…
於是我寫了一封e-mail告別之後,從此斷了任何聯絡,不再傳遞任何訊息給她。
這件事我一點都不難過,只是覺得很不高興,直覺的是為何會有人的價值觀那麼奇怪,當初會認為她自我感覺良好的程度未免也誇張了點,現在想想或許她的人際關係基準點原本就異於常人。
還好的是,不高興的情緒比起難過來說,容易揮發得多,過不了多久,就不再放在心上了。只是有時候想起來還是會覺得不可思議,人心真的是最難探知的事物,除非是有了一定的信賴感,不然你永遠無法知道對方想的是否超乎常理之外,而這個世上,陌生人又是何其地多…
一切都是「想太多」惹的禍,還是簡單一點比較好。
--
2013年2月11日 星期一
米澤穗信《 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
古典部(古籍研究社)系列的第三作,米澤採用了多重視角的模式,並以黑桃、紅心、方塊和梅花做為四位主角折木奉太郎、千反田愛瑠、伊原摩耶花和福部里志的代號,每一段情節按照不同的第一人稱敘述,再加上編號做為時序,基本上事件一直都循序漸進地在進行,唯一脫落的序號,當然就隱藏了真正的答案。
在前兩部不斷提及的神山高中文化祭,終於被作者搬上舞台,為了消化因為摩耶花失誤而將社刊從原本的三十本印成兩百本的悲劇,古典部四位成員各分配了不同的任務,千反田、摩耶花和福部各有實際的任務,必須東奔西跑,唯獨奉太郎維持「節能」的慣性,留守在校園角落的社辦中,保管過剩的社刊。
在古典部為了如何兜售社刊而努力時,文化祭出現了各個社團間的連續竊盜案,千反田和福部決定設法解決這個案件來刺激社刊的銷售量。表面上看起來,奉太郎好像沒什麼發揮的機會,但可想而知的是,到最後解決事件的責任一定會落在他的身上,隨著由他保管的社刊不斷地減少,線索一一曝光,奉太郎扮演的正是類似安樂椅偵探的角色。
但有趣的是,在奉太郎眼中,「解決事件」的最終目的並不在於揪出連續竊盜案的真兇,而是設法將社刊賣完。在這個任務中,四位社團成員各有貢獻,但最後讓社刊銷量一下子爆增的、到最後完全出清的,還是奉太郎。
古典部系列的前三部都是沒有惡意的校園日常推理事件,但三個事件屬性完全不同,《冰果》在某種程度上是歷史事件的推演,《愚者的片尾》則顛覆了推理事件的結構,要找的是設定案件者原先的想法。
而這第三個故事比較接近一般推理事件的結構,但其中的「犯罪事件」反而變成配角了,唯一覺得不太妥當的是連續竊盜真兇的動機,說服力似乎不太夠,但整體來說,讀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妙趣橫生。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黃碧雲《末日酒店》
礙於作品幾乎都不再版的緣故,黃碧雲的書先前看過的不多,但在有限的對比經驗之下,《末日酒店》的閱讀經驗仍是格外刻苦的。讀第一遍時,挫折感相當重,雖然她自我、視標點符號於無物的敘事方式的確增加了困難度,但真正擾人的卻是打散結構的說故事方式,致使閱讀時精神始終無法集中,即使關掉音樂,設法眼腦並用,也一樣。
匆匆讀過,很不甘心,但也不勉強自己,花點時間看了別人的閱讀心得,再重讀一次,做好心理準備。這一次,不敢說一定懂了,但總覺得找到線索了,故事還是一條線、一個脈絡,就算作者如何把線彎來彎去,終究還是連在一起的,而三種人稱不斷攪和在一起,有時候在一句話裡說到「父親」、「母親」都不曉得是不是同一個人,但在這跨越數代的故事裡,不就是一家酒店,或者說是一座城市,那些人都在裡頭,不管文字如何跳躍,都不會變成另外的別人。
當然,這部僅僅五萬字的小說是個障礙,符合黃碧雲不希望太多人去了解她的個性,但我想她並非刻意藉此來增加閱讀的困難度,或許只是不再特別去體貼讀者、不去為了「被人接受」這種事去妥協,在後記裡她自己說了,這個故事的「寫作與出版都很偶然,又或者,很應該。」
這樣的黃碧雲,某種程度是讓人不熟悉的,但要不要去了解這個她所謂的「小書小寫」,就盡其在我了。「陌生的語言一個一個字的慢慢記得,後來可以閱讀。」就像這樣,其實可以閱讀就好,懂不懂,現在看來,好像就無所謂吧。
黃易《日月當空 卷四》
卷四讓人想到黃易小說中關於性愛情節的爭議,暫且不論是好是壞,但在這段情節中,少了這些感覺還真得有點怪,作者似乎很刻意的甩開性愛情節,結果反而變得淡無味。以這部小說的屬性來說,口味變得那麼淡,好像就不太對勁了。
回頭看看前兩部作品來看,《邊荒傳說》著重於精神面,燕飛和紀千千的戀情近乎神交,連帶影響整部小說的氣氛,而《大唐雙龍傳》重點在於人物與江湖情節,豐富的角色個性與武林系統就是最大特色。這兩部小說,當然可以不要性愛情節。
但在《日月當空》裡,男女情慾絕對是故事的主軸之一,主角龍鷹俢練「道心種魔大法」,故事中免不了會有許多男女交歡的劇情,但坦白說,黃易的寫法給人在看限制級電影時、到了「關鍵時刻」就剪片的感覺。過去在《尋秦記》與《覆雨翻雲》時,確實有些性愛情節過於露骨,但也有不少段落是恰到好處、感覺對味的。
說真的,如果擔心怕被歸類為情色小說,那就避開男女情慾的相關情節,不寫這些應該沒多少人會怪他,前兩部的成績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現在既要寫情慾,卻又包得緊緊的,那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2》
日劇版剛剛在日本播出,台灣角川就出版第二部的中譯本,並且在台北國際書展的最後一天請來作者三上延出席,時機拿捏得真好。
扣除為續集鋪梗的「序章+終章」,第二部其實只有三個短篇,份量比第一部少一些,但整體來說,可讀性與故事結構都比前一部來得好,尤其是第三個故事「足塚不二雄《UTOPIA最後的世界大戰》(鶴書房)」,不只解謎要素豐富,並涉及兩位主角與其他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即使跟其他成名已久的作家比起來,還是近年來極其出色的短篇故事。
在小說的外包裝上,這系列的故事看似以青少年為訴求、被歸類在「日常推理」,解謎要素卻不輸給一般的本格推理小說,文字組成模式雖然不具明顯的文學性,但有了對舊書豐富的解析,仍然可以算是好讀的優良讀物。
小說雖然以短篇型式來組成,但透過一篇篇故事來揭露兩位主角的過往或不為人知的事,以及兩人之間的「發展」,第二部與第一部的模式是相同的。但在第二部中以男主角學生時期愛情故事與女主角失蹤的母親之謎分別設計了一個事件,口味比較重,還套上司馬遼太郎與藤子不二雄成名前的作品,不過作者自己也沒辜負這麼的題材,兩個短篇都很有趣、可讀性很高。
倒是這兩部在末尾都有關於兩位主角感情上的「爆點」,看起來明明很順利,卻在小說未尾出現變數,吊足讀者胃口,作者在經營系列作上,確實是煞費苦心。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藥丸岳《天使之刃》
以節奏來看,敘事的方式有些不平衡,末尾轉換得太快,讓人有些措手不及。但這結局實在是太過精彩,幾波翻轉完全揪住讀者神經,再加上書中對於「少年法」發展的說明頗為詳盡、但又不麻煩,兼具推理小說的閱讀樂趣與社會小說的內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少年犯罪的題材相當豐富,但能夠將加害者、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心態平衡描述的並不多,這本書在這方面表現得不錯,導入「少年法」之後,故事結構並不因此顯得複雜,而是將法律規範與演變以一般敘述的方式,成為故事中重要的情節,法律也因此變得淺顯易懂。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宮部美幸的《理由》,雖然這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社會寫實小說,但是法拍屋衍生的相關法律問題卻顯得太過專業,即使對法律稍有概念,但如果不熟悉房屋買賣,要讀起來也有些吃力。
《天使之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雖然幾個跨越多年的少年犯罪事件串連在一起是有些牽強,但犯罪者和受害的一方在幾個事件之間的角色轉換,編排得很有說服力,即使是一開始就被殺害的祥子,隨著故事的進行,她的內心世界也一一被揭開。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少年法」也愈來愈全面,除了原本著重的少年更生之外,也逐漸能夠考慮到被害者家屬的心態,這點不只是在日本,大部分的先進國家都是如此,在閱讀小說的同時,就可以輕易地去理解。
結局不該多說,很精彩,但容易破梗。比較可惜的是沒能再拉長一些,導致兩位關鍵角色在末尾的情緒變得有點快,說服力打了一些折扣,如果結尾的人物描寫多一些,這會是一本接近完美的「社會寫實本格推理小說。」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莎岡《日安憂鬱》
前一次讀這本書,也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事了,記得當時在理解上是有些障礙的,並不是看不懂,而是搞不清楚小說主角少女瑟西爾的心態,為什麼生活環境優渥卻還是對許多事不滿足?為什麼明明喜歡、尊敬一個人,卻想讓對方嚐到苦頭?曾經想過是因為性別差異,以致於無法揣測她的心態與邏輯,但似乎並非如此。
多年後的現在,就在莎岡已經過世八、九年之後,再次翻開這個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當年的疑惑已消失無蹤,然後想到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憂鬱,只是莎岡才十九歲,她的憂鬱竟如此溫柔又暴烈。
縱情物欲、流連聲色場所,不管在虛構的故事裡還是實際的生活中,莎岡一向都樂此不疲,我們常說物質氾濫會造成心靈匱乏,但在她的觀念裡,這種道理似乎是不通的,因為物欲對她來說是一種刺激,她天生有一種優越感,以致於一些普世價值反而讓她的思考邏輯產生衝突。
對小說中的瑟西爾來說,安娜是值得尊敬的對象,也是她喜愛、想親近的人,但她天生就無法成為像安娜這樣的女人,安娜就代表社會上最正確的價值觀,只要照著安娜的模式下就對了,但她偏偏就無法這麼做,即使腦袋裡這麼想,但下意識還是會抗拒。
幾十年後的現在,人心更開化,任何一種關於人的心理的學問、學說,能夠容納或理解的更加廣泛,莎岡這個人當然也更能夠被了解。但仔細想想,能夠理解她或許也跟歷練有關,在經歷了那麼多喜怒哀樂之後,比較能夠體會何以一個人在擁有許多好的或優越的因素,仍會有那麼多負面情緒、或者產生毀滅因子。
莎岡的確是早熟,也是走在時代前端的,而她所追求的,當然也是屬於她自己那種型式的幸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