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曼哈頓戀習曲〉的女性自主意識


如果結局是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飾演的落魄製作人Dan與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飾演的被甩女歌手Gretta在一起,然後專輯大賣、攻佔排行榜,那我大概會票給撕掉吧~(咦,這很嚴重嗎?)

還好,就因為結尾沒有這樣演,這部電影才能帶給人更多餘韻、更多思考;因為結局別有安排,就可以毫不猶豫地將這部片定義為女性自主意識電影。

兩位主角比一比的話,綺拉奈特莉的角色更是整部電影的軸心、靈魂,不只是因為她很賣力地唱了五首歌,還是角色設定使然,她的個人特質、魅力,讓劇情所呈現的調性、給人的感覺,更加被強調、放大。

應該說,這部電影讓綺拉奈特莉有非常多的機會發揮,這種發揮並非肢體語言豐富或對白多精彩這一類的,而是在平凡的舉止中有更多的內心呈現。

隨便都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她在劈腿的男友的語音留言中唱了剛創作出來情歌,看似念念不忘、分開後更加思念的,實際上卻是「不要你了」、「請滾出我的生活」。

而當魔力紅主唱Adam Levine飾演的前男友Dave將她所創作的〈Lost Stars〉改成流行搖滾版時,她再也不妥協,直接說出不喜歡自己的創作被改成這樣,即使後來他在演唱會中唱出另一種不慍不火、相當出色的〈Lost Stars〉,但她仍然因為體會到彼此已經走上不同的道路,瀟灑離去。

Dan能夠走出來,在工作和家庭都找回自我,也是因為Gretta。女兒Violet因為父母離異導致生活態度產生偏差,就是因為Gretta帶著女兒從穿著開始自我改造後,重新找回自信;也是Gretta提議讓Violet去當吉他手,才逐漸改變Dan對女兒的看法。

相對於Dan的家庭破碎與事業危機,Gretta只有感情問題,雖然無法說熟輕熟重,但她的問題至少比較單純,這樣的情節也是合理的。

所以Gretta最後決定不讓Dan的公司發行她的專輯,決定以1美元在網路上販售,應該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應該說,以她在先前劇情中的行為和思考模式,最後如果讓主流公司發行她的專輯才是一件奇怪的事吧。

相對於導演John Carney的前一部作品《Once》(台譯《曾經。愛是唯一》),這部片感覺單純一些,也容易理解的多,雖然沒有前作那麼出色,但仍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且發人深省的好電影。

比較可惜的是,片名原來是《Begin Again》,翻成《曼哈頓戀習曲》真得是很糟糕,擺明了是要騙觀眾以為是純愛電影而去消費的吧!相對之下,香港的《一切從音樂再開始》與中國的《歌曲改變人生》就都好太多了。





.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今野敏《ST警視廳科學搜查班:青色調查檔案》


先看了日劇版或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頭一次讀這個系列的故事,還是多少有點突兀的感覺,可能是因為這本書並非系列首作的關係吧。在「青色調查檔案」之前,今野敏關於ST的故事已經有過兩部作品,不曉得出版社為何不「從頭開始」?

跟日劇比起大,原著最大的不同是青山翔,原著的這個角色是無比倫比的美男子,日劇改成女性角色,由志田末來飾演。日劇另外將ST靈魂人物赤城左門的威能放大,成為解決所有事件最關鍵的人物,小說中的赤城當然也很出色,只是每個事件各有各的解決事件要角。

解決「青色調查檔案」的是青山翔,雖然ST的每個角色在事件中,個別的專長多少都有發揮,但敘事模式上其實不脫解謎小說的模式,只要是推理小說的喜好者,應該不難猜到這個事件的關鍵人物是青山,畢竟在整個過程中,只有青山是以不同的思考邏輯來看待這個案件,特別是對「靈異事件」特別有興趣。

結局和答案並沒有特別驚奇之處,關於藝能圈的題材,不太可能不與女性有關,就算不是兇手,也是重要關係人,而這個事件的關係人中只有一位女生,只要解讀男女關係,案件的脈絡多少可以掌握。

不過事件的結構倒是頗具規模,「靈異事件」也給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犯案手法雖然出奇地簡單,但真相隱藏在某些意外的巧合之下,解決事件倒是花了一翻功夫,整體來說,仍維持一定水準。

ST系列的特別主要在於幾位主角的個性與特色,系列作的第一本中譯本,也只好當作是系列的入門書來看了。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消費民族情感的〈鳴梁:怒海交鋒〉

.

先說好的部份。

不得不說海戰的畫面真的一級棒,驚心動魄的61分鐘,很難得的並沒有用到任何的動畫,應該是單純以特效、爆破來支撐整個戰役,而朝鮮與日本的海軍也十分考究,特色分明,日軍的尖頭船講求速度,這是因應其本土海域所衍生出來的型態,而朝鮮多為平底船,亦是在其周遭多為寬廣海域而來,單單就這一點來看,對李舜臣能以寡擊眾應該多少可以有點概念。

這場海戰,先不考慮史實部分,只以畫面呈現來看,應該也不會比歐美大製作的海戰差到那去,之前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更是小巫見大巫。

很棒的還有崔岷植,這位先以《原罪犯》打下國際知名度、前接子又接拍《露西》的韓國演技派男星,這回挑戰的是大韓民族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壓倒性的演技完全爆發,即使這是一部戰爭動作片,但他豐富的表情與眼神還是讓人印象深刻,整部片無論動靜,都是他的戲。

好的說完了,接著說不好的地方。

最糟糕的部分,責任必須推給片商。在字幕的顯示上,不時可以看到「?」,想必應該很多人會知道,在文書處理時,因應編碼的不同,在某些介面上會顯示不出該字元,只好以問號來代替。所以整部片你永遠看不到「來島」或「來島通總」,不是看到「?島」就是「?島通?」,因為這位日軍唯一在朝鮮戰役中戰死的大名,日文名字的漢字寫法是「来島通総」,名字頭尾兩個字在不存在目前一般的中文字裡,同樣的例子還有「脇坂安治」變成了「??安治」。片商連這最基本的字幕都沒做好,對得起這部電影和觀眾嗎?

至於電影本身最大的問題,我覺得在於韓國人對日本的態度。

這部片從頭到尾一共出現了4個日本歷史人物,包括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脇坂安治和來島通總,藤堂高虎是先後侍奉秀吉和家康的歷史名將,加藤嘉明日後成為40萬石的大名,劇組基本上對這兩位名人還算尊重,沒什麼大問題,問題在於來島通總。

做為這部片的大反派,導演金韓旻找來柳承龍飾演來島通總,看過《七號房的禮物》就知道他演那位弱智爸爸的表現有多出色,這次詮釋完全不同類型的角色,卻給人硬梆梆的感覺,但這應該是非戰之罪,純粹是角色設定的問題。


在電影中,來島通總被定位為海盜,因為他所在的愛媛縣海域與鳴梁一帶海域相似,因此秀吉特別指派這位「海賊頭子」來對付李舜臣。但問題是,來島通總明明是一位1萬4千石的大名,官位從五下、出雲守,他在朝鮮戰役被分配在福島正則的第五軍,之後才轉派到藤堂高虎旗下的水軍。

來島通總出身於村上水軍,村上水軍在早期的確是瀨戶內海的海盜組織,但後來在嚴島之戰被毛利元就說服合作突襲陶晴賢之後,基本上等於被毛利家收編,來島通總因為與當時的水軍老大村上武吉不合,在織田信長還活著的時候就投靠秀吉,獨立成來島水軍,基本上,來島通總的身份應該從來都不是海盜。

如果電影中只有朝鮮軍指稱來島是海盜,那還解釋得通,但是連藤堂和加藤的日軍主力都譏來島是「海盜王」,那就說不過去了。而來島通總也不是十分厲害的武將,就是水戰頗有一套,電影一方面扭曲他的身分,一方面卻又放大他的威能,這種感覺真得非常奇怪,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是整個朝鮮戰役中唯一戰死的日本大名吧。

而海戰的內容,很明顯地有許多與史實不符的部分,雖然一般說來這場戰役的船隻數據對比是「12比330」,但即使在韓國的史書中也說明過當時李舜臣另外將百多餘的民用船改裝成作戰用途,雖然戰力仍比不上軍船,但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戰力並沒有像「12比330」那樣懸殊,只是電影中完全不見這些改裝過的民用船,只看到整片海域裡黑壓壓的日本水軍直衝李舜臣率領的12隻戰船。

更荒謬的是,12艘戰船中,除了李舜臣的帥艦之外,全都被日軍嚇得不敢動彈!甚至節節後退!結果造成帥艦單獨面對來島水軍一波接一波的攻勢,岌岌可危,最後在危急時刻,這些部下才受到李舜臣的精神感召,一一回援,並藉由鳴梁海域特有的漩渦,解決來島水軍,並由李舜臣親自砍殺來島通總。

史實上,李舜臣的確是先讓一艘船來引誘來島水軍進入鳴梁海域,藉由地利破敵,卻並非是自己親自出馬,真有這種舉動也是犯了兵家大忌。而劇情設計成部下不聽號令,讓李舜臣獨自面對大軍,好強調他的威能和偉大,但在我看來,卻是造成反效果,因為如此偉大的民族英雄,其所率領的軍隊竟會全部出現陣前腳軟的現象,真是不可思議!

事實上,李舜臣確實是歷史上相當厲害的海戰高手,在戰役初期他不斷靠著游擊戰、打帶跑等戰術,讓日本海戰一再吃虧,否則日軍也不會用反間計讓他下獄,導致朝鮮在漆川梁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整個海軍只剩下十多艘戰船。

李舜臣的偉大,有很多很好的方法可以發揮,但電影這樣拍,反而有點像台灣在戒嚴時期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和《筧橋英烈傳》,這樣不是在消費民族情感嗎?






.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Somebody


--



今年最遺憾的事大概是錯失了兩周前大塚愛一夜限定的自彈自唱演唱會了,而且上月底的Jason Mraz場子也沒能去成,累加而來的無奈、失望,差不多快把七月底現場感受Travis魅力所帶來的狂喜給抵消掉了。

還好上周末因為職場上一位後輩臨時贈票,總算在2014年結束之前聽了楊乃文的演唱會,感覺能量好像又稍微補了回來。


南港展覽館的TIMEQUAKE演唱會中,乃文姐在整整兩個多小時的過程中所帶來的驚喜絕對是原先想不到的,不需要舞台特效、只穿一套衣服,從頭唱到尾幾乎沒什麼休息,少少的talking多半都還是配合張震嶽和伍佰兩位來賓演出。

所以儘管五首愛歌只聽到〈Somebody〉、〈祝我幸福〉和〈一個人〉,另外兩首〈我離開我自己〉和〈愛上你是我的錯〉都缺席了,但離開後,與同伴們分手、搭上南下的捷運時,心裡還是充滿著滿滿的亢奮情緒。


楊乃文的歌給了我相當多既相似、卻又不太相容的情緒,不管是遺憾、無奈、感傷、領悟、期待、徘徊,還是孤芳自賞,沒有極端的感受或強烈的衝擊,但總會在心裡不斷地發酵著,而現場聆聽又讓這種情感變成一種綿長卻又不激烈的切膚之痛。

像是每每會在深夜裡聽著的〈Somebody〉,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知不覺地成了一首自我安慰之歌,到後來,內心深處所感受到的與最初的心情,還有歌曲原來所要說的,好像已經有些不太一樣了。

有點像是在自己前後左右的時空中,保留個可以知所進退的位置。又或者只是提醒自己還有某種可能,能讓生命變得更加圓滿。然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安撫燥動的情緒,或者填補空洞的心。

但奇怪的是,〈Somebody〉總還是保留著一點點失落感,嗯,說失落好像太嚴重了些,應該是一種更淡、淡淡的淡然。所以這種安慰不是把負面情緒修補成正面情緒的那種,而是將多少有點同質的感覺給連結在一起,讓彼此揮發出來的意識不斷地去碰撞。



想找個人來分享 分享我的生命 
藏在最深的夢 埋在最深的我
永遠站我這一邊 從不曾改變 
而我同樣也會 支持他到永遠
他會專心聽我 當我有話要說 
關於我們這世界 和生活的種種
也許我會犯錯 甚至有一點點迷惑 
他會靜靜等候 卻不會輕易被我的想法左右
通常他不同意我 可是到了最後 
他會瞭解我 
喔....



想找個人來關心 關心我的生命 
每一個思緒 和每一次呼吸
他點亮另一盞燈 打開另一扇門 
讓我學會去愛 我所有的恨
我不想要變成一個盲從的人 
寧願試著看清所有的事情
當我閉上眼睛 渴望得到平靜 
他會擁抱我然後輕輕地吻我
像這樣的事情 也許有點噁心
像這樣的事情 看得出他的真心 
喔...


曾經懷疑楊乃文與製作人林暐哲當年的戀情是否是一種契約,因為只要綁架了愛情就可以探索對方再抽取出某種內容,然後用來譜成曲寫成歌再跟著狠狠地唱出來。

其實是翻唱歌的〈Somebody〉實在是非常的楊乃文。



--



.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中山七里《開膛手傑克的告白》


以「開膛手傑克」為題材的小說很多,有些是直接針對這件舉世聞名的懸案,有些是以此案做為衍申,在不同時代中設計出新的事件,中山七里的這部作品屬於後者。整體來說,故事本身所賦予的社會意義、氣氛與案件結構的設計都相當成功,可惜的是真兇的犯案動機稍顯薄弱了些,至少在比重上,沒有案件本身來得讓人震撼。

做為社會小說,這個故事的表現實在讓人激賞,對於器官移植,一般人所知真得有限,我們想到的通常都是「救人活命、把遺愛留給別人有何不可?」但卻很少會去想到器官受捐者、捐贈者家屬的心態和處境,更不會去注意到法律問題和生死界定。

在過去,器官移植在醫學上屬於「神之領域」,假設我們站在「神明」或「生死判官」的立場來看,如果原來有幾位應該死去的人,卻只其中一人將身上器官轉移到他人身上而活下來好幾位,是否會顛覆原先對「人間」的觀感呢?

「開膛手傑克」其實吸引更多人只是這本書的噱頭,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器官移植所引起的生死概念與人心缺憾,書中捐贈者的母親追尋著兒子「遺愛」的情節,或許是個極其罕見的案例,卻是絕對符合人性邏輯的情感呈現方式,在這個嚴肅的主題中,格外讓飲動容。

揪出真兇的「解答篇」,基本上算是面面俱到了,不只犯案手法有合理的說明,最後也掌握了讀者最愛的「意外性翻盤」,甚至還刻意在小說中埋藏的重要線索,作者可說用心良品、面面俱到。

比較可惜的就是動機部分,尤其是夫妻間的多年心結與誤會釀成這樣不可思議的結果,感覺上說服力不太夠,畢竟要做到連續開膛這種變態手法,即使是專業人士,在心理層面上應該也很難很難辦得到才對,即使真正做得到或真可能有這樣的特例,篇幅上的描敘也顯得不足,結論是:這本書應該要再厚一點才對XDD




.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伊坂幸太郎《PK》


伊坂幸太郎在台灣發行的作品已經是第23部了,深深覺得,他的小說是愈薄愈不容易理解。

來看看他幾本比較厚的作品,不難發現都是交代得比較清楚的完整故事,而且多半都是帶點懸疑味道冒險小說,雖然類型不太一樣,《夜之國的庫帕》、《瓢蟲》、《Oh!Father》和《Golden Slumbers》都是,雖然這些故事背後仍隱含著某些訊息,但就算你沒注意到也沒關係,光是讀故事本身就會覺得很過癮了。

薄的幾本呢?看看《某王者》、《SOS之猿》與剛剛上市的這本《PK》,一旦你用上對待上述幾本厚書的心態來讀,恐怕得不時狼狽地回頭翻翻作者先前說過些什麼吧…

《PK》一共有三個短篇,按一般的閱讀習慣,很可能會讀完一篇就中斷,但偏偏這本書不該是這樣讀的,看似短篇其實只是個幌子,篇與篇之間中斷地讀,很容易失去其間的連繫,一旦讀到第二、第三篇,才隱約注意到與前面的篇章有所關連,但很可能已經不太記得了,然後恨不得再重讀一次…

如果連著讀前兩篇,或許就會發現這兩個故事在情節與時間軸上是有衝突的,這時候腦袋裡可能就會出時許多問號,而第三篇也不能算是解答,比較像是個「方向」或「提示」,因為你大概只會知道前兩篇應該是所謂的「平行時空」,但兩個時空的分歧點與異、同的部分,卻不太容易能用合邏輯的方向來描敘出來。

但在過程中,作者並不習慣把所有事都交代情楚,或者說他在許多段落都留下了填空題,而這些空白卻又不影響故事的進行,一直到最後,他或許給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結局,但如果不把原先的填空題填上答案,你大概也不會滿意或相信他所給的結論。

只是回過頭來看看,結局其實也寫得有點隱諱、留下不少思考空間,所以依據填空題所填上的內容,最後的答案也可能不太一樣。要說這是作者的壞習慣呢?還是說是他的一種任性?反正他就是要逼迫讀者能釐清事件的本質,或者說他是在訓練讀者吧!而在這些要你去思考的故事裡,政治人物一定占了不少戲份。

所以說,伊坂幸太郎這個人是真得很關心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如果你能從他的故事中理出一個完整的論調,那大概也可以搞清楚自己該做些什麼、如何看待現在所發生的事了。




.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東野圭吾《空洞的十字架》


雖然故事的解謎成分相當重,但卻是一部純度特別重的社會小說,情節中對於被害人、加害者與死刑的探討以及所留下來的疑問,都頗為豐富,尤其在最後,作者還施加了一道現實與道德的枷鎖。

東野圭吾是日本文壇中最擅長創作大眾大學的一位,他能夠輕鬆地運用讓人容易理解的文字,來創作讓人印象深刻、樂趣十足的故事,又帶著某種程度發人深省的因子,但大多數的作品都不是太嚴肅的,即使有小部分略顯陰暗。

但《空洞的十字架》卻是一部十分嚴肅的小說,對於死刑的定味尤其有著相當多面相的討論,像是在故事接近尾聲時,針對一項現在看似無關痛癢的多年前殺人事件,該不該讓救了不少生命且往後可能會做更多好事的兇手「罪有應得」呢?

第一個殺人事件中,被告從一開始還想要避免死刑,到最後的「算了!死吧!」,作者在這方面的轉折,並沒有描敘太多,提到的也只是被害家屬上訴之後強烈爭取死刑的過程,但不知怎麼的,就覺得很合理,一想到被告的心態,即使死不了人生也沒什麼意義,或許就覺得不如死了吧。

死刑真是一個燙手山芋,即使同意死刑的人,對於決定執行死刑或實際操作死刑,總有一份抗拒感,會覺得「即使我同意殺人償命,但還是不想扛下這個沈重包袱」就是心之常情吧。

殺人者死?殺人償命?一命抵一命?還是你覺得生命可能用來計算,殺人和救人可以相抵?而殺人者死了,被害家屬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救贖?這樣的補償只是一種安慰而已?

當然東野圭吾的小說還是好讀,但這一回留下的課題可多了。




.

《遲開的向日葵》咦!向日葵呢?



◎結局太閃了!
◎結局實在太閃了!
◎結局真得有夠閃的啦!












◎真希望所有嫌薪水太低或者覺得工作、生活無趣的年輕人們都能來看看這部日劇。22K真得很少嗎?如果是要用來養家活口的,可能是真得不太夠吧!但如果只是還在摸索自己的路,那麼腳踏實地的去做事,然後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只要日子能夠過下去,不覺得糟糕、不致於痛苦,總會有認同自己的一天。劇中的主角丈太郎到四萬十市擔任地域振興協助隊,月薪也不過13萬日圓而已,折算物價水準,不見得比台灣的22K好。

◎生田斗真的外型其實蠻容易給人奶油小生的印象,但只要看過他演戲,絕對可以認同有無與倫比的非凡魅力。以他近期主演的兩部電影《腦男》與《臥底刑警》來看,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角色都有驚人且深刻的表現,即使是前陣子在NHK大河劇《軍師官兵衛》裡飾演高山右近,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當年他因為日劇《花樣少年少女》中的中津秀一而人氣竄升,現在整個人的氣質就更不一樣了。以電影和舞台劇為主的生田斗真,《遲開的向日葵》應該算是他唯一主演的連續劇,也是絕對不可錯過的選擇啦!

◎因為有著滿滿的四萬十川,這部日劇大概是我在本世紀所看過最「美」的一部,尤其是故事剛開頭丈太郎與佳保里一起划著輕艇、穿過鯉魚旗的那個段落,真是美呆了。雖然這是一部旅遊景點的置入性行銷劇,但一點都不突兀,許多梗都鋪陳得很順,像是男女主角一起跳水(只有夏天的豐水期能跳)、以及颱風來一來橋就會不見,都很有故事性。












◎四位女主角都不賴,最喜歡的還是真木陽子。
◎最討厭的本來是香椎由宇,但這部戲她的扮相沒那麼咄咄逼人,內心鬱結的造型與演技都頗有說服力,雖然演的是腳踏兩條船的角色,卻沒辦法去不喜歡她,感覺好很多。
◎國仲涼子的任性主婦、姐姐,本來是很不討喜的,但她是國仲涼子嘛,很難去討厭吧…
◎木村文乃的千金、大學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總覺得有點「腫」,但還可愛,青春果然無敵~

◎結局其實有點老梗了,但這種老梗大家都愛啊!兩個人當了那麼多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最後一集感情才真正加溫,卻一點都不覺得有草草收尾的感覺,這種不慍不火、不是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重視的是兩人之間的各種小動作與心靈接觸,編劇真得有相當不錯的表現,當然生田斗真與真木陽子的演技也是沒話說的。






.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黃易《龍戰在野 卷八》


卷八完全都是文戲,但感覺上也不會太無聊,這一回的神都鬥爭與各方角力,讀起來津津有味,總算是找回前作《大唐雙龍傳》的水準,尤其是「醜神醫」與寧采霜的情鬥,從初期的曖昧到現階段的魔種與佛修的感觸力,這個部分倒是與先前把妹或是以情慾為主題的型態大不相同。

黃易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去描寫醜神醫(龍鷹)與寧采霜的互動與心境變化,讓我有點意外,但看得出他應該是有意將寧塑造成另一個女主角,甚至對整個局勢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但作者的缺點也在此,因為男主角的感情支線太多,他筆下的女性再如何出色、動人,也無法有連貫性,看來寧采霜應該也只限於某些場景或局勢所必要出現的「要角」。

但是這段情段在創作上難度應該蠻高的,從武周到開元之治間的動亂,史冊上有鉅細靡遺的記載,而這部作品中有大量的歷史人物登場,其中還有不少人吃下了一定的「戲份」,要將虛構的人物和情節串起來並不容易,其中一些吃重的角色,還得掌握他們的性格特質。

而在卷八開始加重戲份的安樂公主李裹兒,作者很快就給她貼上「標籤」,年紀小小就自私、薄涼、淫亂,當然也埋下了後來跟著韋后一起作亂、懷抱著女帝之夢的伏筆,初遇醜神醫的情節,寫得十分生動、傳神,如果熟悉歷史典故,應該會心有戚戚焉吧。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川村元氣《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書名有點療癒、看起來也有點嚇人,但其實就是一部關於存在價值與自我認同的故事嘛。

因為主角是一個「將死之人」,所以思維邏輯絕對是跳脫於一般常理之外的,當然作者自已應該也不太可能有將死的經驗,所以故事應該也是沒有什麼實證經驗來參考才對,但整體來說,說服力是蠻強的,尤其魔鬼的形象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單調」且將死的主角面前,祂呈現出來的是多彩、輕佻,與一付將世情淡然看待的模樣。

在「如果貓消失了」的主題出現之前,已經先後有電話、電影和時鐘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了」,在這幾樣東西消失的過程中,主角逐一檢視了昔日點點滴滴相關的回憶,包括自己與過世的母親、不聯絡的父親、已分手的前女友之間的種種,不斷地反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後,他終究還是決定一一用這些來換取自己一天的生命。

直到最後的貓…

其實說來也合理,身邊的貓是個生命體,即使「消失」並不見得代表死亡,在魔鬼的設定或認知下,只是「原來就不存在」,但主角的相關記憶並沒有因此而消除,先前的幾樣東西不見了,只是生活上更加不便,但相關的人或回憶「現狀」並沒有因此而產生變化,但貓是同伴,是自己死前最後陪伴著的對象,一旦沒有了,所有的感受性也就崩坍了。

這樣說來,不見得是貓,如果是其他自己身邊有生命的個體,應該也有相同的效果。

但回頭來看,魔鬼的要求其實挺嚴苛的,消失這其中一樣卻只能換一天生命,只是對將死的人來說,一開始大概也沒辦法想那麼多,然後在過程中才發現自己被折磨了吧…

選個東西來消失,換取自己延命一天,聽起來很簡單啊,不要的東西很多,黑心油、不良媒體、無良政客等等,只是前提是「要魔鬼來決定」的,那當然就不好玩啦。

感覺上是很有趣的小說,要真正讀起來,不見得會那麼好受就是了。



.
.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唉!〈太平輪〉

.

吳宇森的《太平輪》,我不喜歡,雖然我不否認多少有受到《太平輪一九四九》作者張典婉所寫的「太平輪電影改編我的作品?我不知道」這篇文章的影響,但看過電影之後,還是不喜歡。

不喜歡的原因與所有技術呈現或個人演出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大方向」。應該說,太平輪沈沒事件是一塊歷史切片,但電影想要表達的太多、太過於貪心,感覺像是要拍成一部規模龐大的史詩鉅作那般。

但那麼貪心、說了那麼多,吳導要拍的,卻是一部愛情電影。

可說實在的,既然用上了這個題材,何以主題非得設定在愛情不可?「文以載道」的道理一樣適用在電影,出色的愛情電影很多,但前題都是要有一個適合的主題,可是「太平輪」所背負的東西實在太多,雖然只是一個歷史事件,但可以揪出來讓已經遺忘了的人們所關注的點點滴滴實在是太多了。

以吳宇森的身分地位,他要拍「太平輪」,就該有責任將這事件的真實面相與歷史意義告知世人,即便電影本身無法達成目的,他的團隊應該也要透過各種方式來辦到,不管是強大的宣傳、展覽或配合兩岸三地的相關活動都可以,而不是只想著要花很多錢、請很多大咖來演、怎樣拍出一個能讓中國全面上映的樣子,然後造成轟動、締造驚人票房。

不然試著想想看好了,《太平輪》已經上映了,你知道多少與太平輪有關的事呢?

你知道知名作家、主持人蔡康永與太平輪有關嗎?他的父親當年可是太平輪所屬公司的股東?你知道李昌鈺博士的父親是太平輪沈沒事件的罹難者嗎?你知道知名棒球評論員「張老英雄」張昭雄的父親當年也在這個事件中喪生嗎?

到底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為《太平輪》的上映而多少知道了「太平輪沈沒事件」呢?

或許有人會說,「鐵達尼號沈沒事件」規模要比太平輪大多了,但電影《鐵達尼號》不也是愛情電影?但別忘了,《鐵達尼號》也是一部災難電影,裡說說了太多生死、人性,男、女主角上演的還是不同社會階層的愛情故事。而沈沒的太平輪所處的年代、發生的地點與出事的緣由,全都是極其特殊或敏感的,在整個歷史上的類似事件中亦是獨特的,為什麼吳宇森沒有想要把這些事告訴大家?

既然要說愛情故事,為什麼國共會戰場面要占如此鉅大的篇幅?這第一部的後半部整整有接近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完全都在描敘「蔣軍」的敗退,說了那麼多,就只為了詮釋黃曉明所飾演的軍長無法完成要活著回去的諾言、而託付任務佟大為所飾演的通訊官,讓他渡海到台灣將遺物交給宋慧喬飾演的妻子(其實黃曉明與佟大為表現得很不錯啦!)。

燒了那麼多錢拍了這些戰爭場面,就只為了鋪這個梗?。唯一想到的原因是「國共會戰」這個關鍵字,啊這樣就好像可以理解了…

電影中的四段關係,我比較喜歡章子怡與佟大為這部分,這段關係的描寫有王蕙玲全盛時期筆下角色的味道,尤其是章子怡,內心戲深刻,角色個性與舉止對照時代背景都有適切的詮釋,出賣肉體去換得一張船票的悲哀,更顯得那個年代的無可奈何,是整部片與主題最相容的一段。

只看上半部就說不喜歡,或許太武斷了些,但換個角度來想,已經看了一半就知道整個方向有問題,主題不對,其實已經「夠多」了,雖然下半部上映後,還是會去看啦。







.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吉田修一《平成猿蟹合戰圖》


吉田修一少見的大眾文學小說,故事緊張有趣,雖然結局多少流於太過皆大歡喜,但在人物刻劃上仍算是相當成功的,基本上,裡頭的8~10位主角,大致上是社會上不同類型小人物的寫照。

故事的結構十分特殊,主角數量不少,但全都得連結在一起,並且各有各的時間流程,在創作上的困難度應該蠻高的,偶而會發現在故事進行到了某一階段之後,時間軸會突然出現一次跳躍,但這應該也是在所難免的吧。

但這部小說的魔力就在於當你整本讀完之後,所有的疑問才真正發酵,你一定會想,「吉田修一真的會特別寫出這樣的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嗎?他是不是有特別用意?」也許你還會試著思考,「書名是否就是一個線索?猿蟹合戰的典故應該就說明一切了吧…」

於是,你會知道這是蟹與牠的朋友們成功扳倒猿的故事,但這猿非得是那個惡質參議員嗎?還是可以衍申成整個社會的不公義?而做為正義主角化身的到底是誰?你可以說是純平,因為最後是他挺身而出,以型男酒保身分挑戰地方大老;也可以說是阿嬤,因為做為壞人的議員戲份不多、但她一開始就對他嗤之以算;當然也可以是園夕子,因為從頭到尾都是她主導整個情節的發展。

其實這些「蟹與牠的朋友們」每一個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理由,證明自己挺身而出的價值。我想吉田修一並不是用所謂的善惡來丈量一切,而且自有他的一套標準,或許套一句通俗說法是「合不合理」,例如「先不管法律或道德,這樣的安排是否合理?」

但好像又不完全是這樣,他大概就是要我們好好地推敲他心目中的規則或理論吧!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小說家之魂吧。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大約是冬季





一到十二月,總算有個冬天的樣子了。



--



十一月才剛結束不久,窗外就稀哩嘩啦下起大雨,
這久違的夜之交響曲,就像是一把季節變換的鑰匙,
一下子把任性著眷戀不去的夏天給鎖在另一扇門之外。

只是外頭的水氣一下子還透不進來,室內反而有點悶、有點燥燥的,
夜雨包覆著的這個空間,彷彿變成了凝滯的氣流困住的另一個時空。



早上醒來,雨停了,就連滴在屋簷的小奏鳴曲都已消失無蹤,
取而代之的是,床邊小電扇輕微地運轉的聲音,
這才發現,入睡前的悶燥早就不見了。

冷空氣伴隨清醒的意識而來,卻又捨不得起來關掉小電扇,
只好用被子把自己裹得緊緊,繼續在溫柔鄉裡做著白日夢。



傍晚出門前,隔著玻璃窗先看了看外面,
天色才要開始暗淡,還有少量陽光灑在馬路上,
於是一如往常的,在T恤上套了件長袖休閒襯衫下樓…

只是一打開鐵門才發現不對勁,
刺骨寒風迎面而來,在騎樓待了幾秒,
決定轉身上樓,拎了件外套,邊下樓邊穿上。



正在為錯過了晚上七點的電影在發愁的時候,
突然想看前一天才看過的《生命中最捉狂的小事》,
雖然從來沒有過連兩天看同一部片,但這次還真得想這麼做…

搭上捷運從三站外的西門六號出口出站,
前些時候到真善美看電影都還會外帶少冰的鳳梨湯,
這一次用手心小心翼翼地握著的卻是溫熱的無糖紅茶拿鐵。



--



冬天好像真的來了,
一如詠嘆調那般我行我素,
一夜之間悄悄地突然降臨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