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勞倫斯.卜洛克《黑暗之刺》
這本書重要的應該不是案件本身,而是馬修.史卡德這個角色更進一步的塑造、演繹。
如果以案件本身來看,整個邏輯是有些奇怪的,史卡德夠揪出兇手,總覺得有點突兀,委託史卡德找出九年前殺害女兒真兇的父親,在心態上的轉變也讓人有點不可思議,更重要的是找不到事件的主軸,「黑暗之刺」可以是做為兇器的冰錐,當然也可以隱藏在背後、沈潛了九年的兇手。其他連續殺人案的兇手執意刺穿死者雙眼,最後一案的兇手何以只刺穿一只眼睛?真兇的動機與邏輯何在?史卡德找到的線索中真正有幫助其實很少,破案只在一瞬間,事件要素不少,但連結的並不順。
真正讓事件串連在一起是史卡德這個角色,並不是他在故事中所做的努力,而是作者賦予他的個性與態度,當僱主要求他收手時的態度、當他被威脅時的態度,還有他面對一些不起眼的線索的態度,雖然史卡德的心理素質並不穩定,但卻看得到一些執拗與堅持,作者正在一點一滴地給這個角色更豐富的生命,像是游走在紐約這座大都會的一道老靈魂。
這時候的史卡德還沒戒酒,他的酒癮看似並不嚴重,但在這本書中卻出現了讓他自己極度震驚的「酒後空白」,對他日後的行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還有最重要的是,他遇見了珍妮絲.肯恩。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她們的發光搖擺
--
最近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蝦老師」ciacia何欣穗發行了相隔十年半的第三張專輯,以及香港創作歌手Ellen盧凱彤入圍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最佳作曲人兩項獎了。
入圍的歌曲是〈你根本不是我的誰〉,但同張專輯的〈活該活該〉更是我的菜,歐式的曲風,用自嘲的口吻來唱著花心人的心情,一點都不矯情。
Ellen事後在自己的臉書上提到「總算有走出一條路來了」,既辛酸又中肯,比起同為香港創作歌手的鄧紫棋還能靠著與林宥嘉的緋聞炒知名度,她唯一能被拿來提一下就只有「黃耀明的徒弟」這個身分了,但黃耀明這個人,又有多少年輕歌迷知道呢?
能入圍大獎代表她多多少少可以不必一直躲在獨立音樂傘下,當一位一旦被知音尋獲就會愛不釋手的的隱藏角色,雖然她一定不會是媒體焦點,拿獎機率也不高,但盧凱彤這名字總會讓多一些人知道吧。
比起Ellen,ciacia自然不需要獎項的支持與鼓勵,說不定曝光率太高、唱片賣太好還會讓她覺得很困擾。
出道十四年的蝦老師在今年五月以前只發過兩張專輯與兩張EP,作品雖然不多,卻都是許多樂迷眼中已經絕版的夢幻收藏品,五月二十日發行的專輯雖然只算是近年來零散發表作品之合集,對樂迷來說卻已經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了。
--
以前常常會想要把自己喜歡的、看過或聽過的東西做一個排名,後來覺得很沒有意義,看過的書印象可能變得模糊、掉了或不在身邊,聽的歌可能身邊找不到,早期許多只聽卡帶的音樂很多都絕版了。
不過這一次特別想說一下自己鍾愛的一些女歌手的專輯,沒有特殊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華語歌曲我聽女聲的頻率比男聲高得多,也是因為這些內容有一部分是以前寫過的,稍微更新一下就可以貼出來。
五張專輯中愈壓軸的,在自己心裡的分量愈重,但也不是在做什麼排名,照理來說喜歡的專輯應該有不少遺漏,像是順子的首張專輯就不在身邊,張懸有幾首歌我很愛,但專輯倒還沒有認真聽過,也就不敢拿出來說嘴,魏如萱單飛的專輯都很不賴,但她在「自然捲」時期的作品更有特色,而陳冠蒨的《欲言又止》比較適合在夜裡或某些特殊的心情去聽…
陳珊妮《完美的呻吟》,2000
在這張專輯之前,我聽電音的經驗還不多,所以剛開始並不是很習慣,像是〈完美〉雖然還是有很濃的陳珊妮味道,但襯底的電氣味是怎麼回事?繼續聽下去才發現這首曲子還是小兒歌,到了〈呻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電音歌曲,連幾首慢板的抒情歌都要用上少許的電音來串場,但愈聽愈耐聽,更棒的是歌詞,字句之間流露出很明顯的無厘頭邏輯。
後來才知道珊妮公主這一次跟黃耀明的人山人海旗下電音團體niminal合作,之後她還跟niminal的李端嫻組成「完美小姐」這個臨時合作的演唱團體。
楊乃文《One》,1997
楊乃文的四張專輯張張都是經典,但後面三張永遠都無法超越這張出道之作,想必製作人林暐哲對她的聲音肯定是極度迷戀,自己包了大半作品的詞曲創作,讓她的聲音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第一次聽她唱〈一個人〉的時候絲毫不覺得她是個新人歌手,尤其這曲子有濃濃的伍佰的味道,但她唱起來又是另一種感覺。
在後面幾張專輯中可以聽到她唱著許許多多動聽、深刻的抒情歌,但要感受所謂多元化的一致性,還是得聽聽這張專輯,像是〈你好美〉這種用到三種不同聲調的來玩耍的型式,到後來也不敢再用了。
范曉萱《我要我們在一起》,1999
對這張專輯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當時那個一直在瘋王菲的年代裡,居然還有其他女歌手能把我的注意力給吸走。當開場曲〈我要我們在一起〉的爵士琴聲一出現,原以為妳的風格是這樣定調的,沒想到她連搖滾與古典都加了進去,甚至還有一點點電音,而且居然還不是實驗性的,是完整的融合。
范曉萱並不是個歌唱技巧特別好的歌手,但情感總是相當投入,這張專輯尤其明顯,〈Sometimes〉裡有我聽過她過最深情的唱腔,簡單的詞曲,感染力卻特別強,不管再聽多少次都不會膩。
何欣穗《她的。發光搖擺》,2002
會喜歡她的多半都是獨立音樂的愛好者,但我盡量甩開個人主觀意識地認為,既然在剛開始聽沒多久之後就一直在repeat,相信這張專輯應該也有主流市場成功的條件才對,尤其是包括〈諷刺〉在內的幾首曲子擺明了就是 The Doors的致敬之作,但市場的區隔就是如此,即使是魏如萱這幾年看似打入主流市場,但商業數字依然是殘酷的。
總之ciacia這張專輯是愈聽就愈會被黏住,會捨不得把耳機拿下來。於是,聽了一百次的〈於是〉絕對比聽了一次的〈於是〉更有吸引力,留著當私人收藏品也不賴。
王菲《寓言》,2000
這就沒什麼好說了,去年那一次寫得夠多了。
想想林夕真得是獨愛王菲,整張專輯中他先寫了一個愛情輪迴故事,然後再切出一段一段的小插曲,你不時可以找到他幫別人寫詞的時候所沒有的跳tone、無厘頭,就像是…
我問我自己 如果你的樣子變成史奴比 是否留下一樣的回憶如果你是瑪莉是茱莉查理還是阪本龍一會不會有很大關係
你是一間美術館 你的臉誰來看 你都不能管你喜歡不如我喜歡 你的不滿成全我的美滿
時間是怎麼樣爬過了我皮膚 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寫的是關於笑和遺忘的一些故事,王菲與林夕的〈笑忘書〉說的是情感上的某一種態度。記得以前曾聽個朋友說到自己常在深夜聽著這首歌,一直想哭、卻又哭不出來,因為當我們累積了多年的情感,再回頭看看那些美好或憂傷的事,既開心、又難過。
--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黃易《日月當空 卷七》
作者首次在這部新作中描寫戰爭場面,雖然也只是證明邪帝龍鷹的無所不能,但比起前幾集在平淡劇情中展現他的威能,總算也是一種突破,更何況黃易對於戰役的描敘有相當的功力,尤而是這種加上武林高手的戰場。
解決契丹這個心腹大患之後,龍鷹一行人回到神都,武則天卯起來要讓武家子弟掌控天下,不惜讓突厥坐大,或許是本作至今最大的轉折,也可能是主角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一直以來無往不利的他,是否會真得吃上苦頭,值得觀察,希望黃老別讓人失望…
黃易雖然給了武曌在女帝之外、另一個特殊身分─陰癸派傳人,也是婠婠苦心積慮所栽培來掌控天下的棋子,但黃易對她的描寫並未脫離歷史上的認知,武則天的雄才偉略和精明能幹一覽無遺,但提到更多的是關於她的私心,武曌明明知道真正改朝換代、由武氏取代李家難度十分之高,還會釀成天下大亂,但她就是無法抑制這樣的慾望。
卷八將從龍鷹為了武則天想廢太子李旦而攤牌開始,至少這會是讓人期待的一代事。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東川篤哉《推理要在晚餐後3》
任何的好點子、好梗,用多了一定會讓人覺得煩,這個系列寫到第三部,差不多也該開始讓人覺得無趣了,雖然作者很努力地在增加新東西,事件本身其實也不比前兩部差,只是原本支撐著對這系列故事閱讀意願的新鮮感,卻已經被磨得差不多沒有了。
這系列三部作品,全都拿下日本的首周銷量冠軍,同系列連三部都有此成績,已經創下日本文壇的紀錄,但銷量一部比一部差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作者仍會繼續寫下去,我還蠻希望他能寫一部長篇小說,增加整體人物存在感與故事性的厚實度,東川篤哉的長篇也有過不錯的表現,相信這是他辦得到的事。
以短篇的格局來看,第三部可以看得出作者想做突破的企圖心,風祭警部看來是要離開(高昇?)了,這樣看起來他是會寫下去,末尾麗子對影山近似告白的動作也讓人期待後續發展,但這畢竟是推理小說,一些基本元素沒能掌握好,就只能說是一般的大眾小說而已。
毒舌管家與千金大小姐刑事的組合也算是創造了一種另類形式的安樂椅神探,當然沒什麼不好的,但很期待作者至少偶而來個一篇比較有深度的故事,第三部這六個短篇實在沒有什麼讓人覺得驚喜的地方,其中一篇還開啟「怪盜模式」,但從預告信的部分就有欺騙讀者的嫌疑,更何況怪盜之所以能夠侵入寶生宅的方法,本身就存在著很可能會失敗的重大敗筆。
無論如何,還是一本娛樂小說,但比起前兩部,就少了新鮮感了。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華麗之前
--
李奧納多版本的電影《大亨小傳》五月十七日在台灣上映,在觀看之前,決定先做兩件事,其一當然是重讀原著小說,另一件事是複習了Carey Mulligan的電影《名媛教育》。
想再看看《名媛教育》是因為Carey Mulligan也是《大亨小傳》中的黛西。
某種程度上,她在這兩部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些重疊的,黛西當然要極端得多,她的美全由物質化的人格偽裝而成,內容卻是空洞貧乏,或許她多少也被蓋茲比的個人特質所吸引,但真正讓她感動的,卻是夜夜笙歌和珠光寶氣這些上流社會的奢華外衣,所以當她看到蓋茲比贈送的大批華麗衣裳可以感動得痛哭流涕,黛西自己或許都不知道自己是個典型的soulless女人。
《名媛教育》的珍妮在本質上與黛西是完全兩極的。
黛西處在一九二0年代看似絢爛但已經道德匱乏的美國東岸,珍妮則是一位二戰之後、披頭四還沒走紅之前的十六歲倫敦高中生,聰明、早熟,喜愛法語和法國音樂,討厭學校和父母硬塞給她唸的拉丁文,她的生活(自以為)一如社會氣氛那樣無趣、沒有動力,於是一位三十多歲男人大衛的出現就帶來了「出口」。
大衛帶著她去古典音樂會、藝術品拍賣會、上高級餐館,珍妮陶醉在上流社會的種種,看遍珍奇藝術,日子突然變得有趣,於是有了性愛初體驗,後來輟學、放棄申請就讀牛津大學…一心嫁作人婦、享受當下的生活,直到殘酷的真相讓她回歸現實。
兩個角色都有華麗的外包裝,珍妮這個角色自然完整得多,但黛西在《大亨小傳》其實只是一種象徵,或者說是某種人格,說穿了就是作者費滋傑羅妻子賽爾妲的一部分形象,有著常態的物化人格和愛慕虛榮。
珍妮迷失的過程看起來有黛西的影子,但本質上還是不太一樣的,她雖然著迷於眼前的華麗生活,但所追求的還是有很大的成分是精神面,事實上珍妮最後雖然回歸平淡,這樣的生活或許還是她的人生目標,卻已經體會「至少先上牛津大學再說」,先自我充實,未來操之在我。
觀影之前無法評論Carey Mulligan的黛西如何,但珍妮的難度應該高得多,或許要把一位十六、七歲的女生演好還是有不少女演員辦得到,但她們多半已經歷練過,年齡與外型的格格不入會大大降低脫服力,Carey Mulligan在演出珍妮時才二十二歲,電影中看起來就是未成年的樣子,記得當初觀看時覺得很不可思議,黛西這角色對她來說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東野圭吾《劫持白銀》
出版社在最後特別收錄了東野圭吾的滑雪二三事,以及《劫持白銀》的創作緣起。雖說滑雪是他個人相當重要的一項休閒活動,但在二0一0年這個理應是他個人創作顛峰的時期所寫下的這本以滑雪場為舞台的推理小說,實在不像一部成熟的作品,同年度另一部作品《布穀鳥的蛋是誰的》同樣以滑雪為題材,卻都不如一九八九年他在出道第五年所寫的《鳥人計劃》。
但諷刺的是,《劫持白銀》的銷售量卻遠遠超過超過二十年前的《鳥人計劃》。以文庫本發行的《劫持白銀》號稱在日本上市一個多月銷售量破百萬本或許稍嫌誇張,但買氣跟他出道那前幾年比起來絕對是天文數字,但無論是事件的嚴謹度還是合理性,卻都完全比不上同樣以滑雪場為主題的《鳥人計劃》。
書賣的好,當然與作者本人目前在日本文壇的身分地位有關,東野圭吾已經是知名的暢銷作家,又熱衷於迎合市場口味,一旦有新書要以較輕薄短小且相對廉價的文庫本來發行,買氣鐵定是跑不掉的。但不管他多好名利、多希望自己的書賣多好,東野還是有能力寫出能夠讓市場接受的優質作品,但《劫持白銀》卻是例外,至少在近五年來的長篇小說中,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是最強烈的。
雖然覺得事件的發展中破綻不少,但基於對滑雪方面不夠專業,也就不予置評。不過在事件相關人的心理方面還是有許多說不過去的地方,像是那幾封恐嚇索勒信寫得極有風格、膽大心細,但最後揭曉的嫌犯,在份量上卻達不到這種水平。
整體來說,結尾跟事件的布局比起來有點頭重腳輕,雖然意外性很夠,但說服力不足,沒有太多讓人驚喜的感覺。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史考特.費滋傑羅《大亨小傳》
畢竟是世界文學名著,多年來中譯版本繁多,譯本的優劣一直是費滋傑羅愛好者討論的話題,這一次重讀的是新經典文化的版本,譯者是徐之野,感覺上似乎刻意套用現在語法,讀起來順暢許多,減少閱讀障礙(雖然這書其他版本應該也都不難讀)。至於是否與原意有所出入,由於不在個人專業領域,也就不予置評。
距離上次閱讀《大亨小傳》的時間已經隔了相當久,久到連讀的是那個版本都忘了,但重讀之後感覺與過去大不相同,應該也不是版本不同的關係。年齡增加、歷練不同、讀書得更多了,對於這樣沒有具體形象的文學作品,想法自然也有差異,但我想另外也跟時代與環境的不同有關,整個社會價值也可能讓讀方式產生變化。
一般來說,《大亨小傳》被解讀成「美國夢」的幻滅與凋零。「美國夢」一詞到現在其實可以衍申生一種人類生存的法則或道理,已非美國特有,儘管現在的美國或世界已不像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那般,處處充滿著希望、許多人抱持著遠大的志向,但隨著資訊的傳遞大幅加速,人們所能夠擴展的從「看得到」的空間變成「感受得到」的空間。
《大亨小傳》能夠歷久不衰,大概也跟人們永遠都會追求夢想有關,但仔細看看現在的社會、衡量一下人們的價值觀,再對照書中所寫到的「美國夢」盛行年代,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其實也充斥著虛浮,表面上看起來有無限可能,但目標往往空泛、糜爛,正如作者筆下的黛西那樣,表面上餵飽你愛情的果實,但其實是「物化人格」的代名詞。
重讀《大亨小傳》之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費滋傑羅雖然給了世人一個「幻象破滅」的概念,但整個故事其實是「完整」的。道理很簡單,我們所看到的蓋茲比和尼克(小說第一人稱者)分明就是兩個互補的角色,蓋茲比為了追求黛西這個虛幻的目標,很務實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大富翁,他的紙醉金迷所彰顯的腐敗並不在於他個人的本質,而在於他所構築空洞虛偽的幻夢。
蓋茲比當然是費茲傑羅本人的化身,尼克當然也是,在蓋茲比這樣虛虛實實的人格之下,尼克所代表的就是作者本人理性的一面,說到底,折磨費滋傑羅種種人格同樣讓他的生命綻放更多光華,能夠寫成《大亨小傳》這種「另類人格分裂」小說,大概也只有這種不可思議的人才辦得到了。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I am a singer
--
前陣子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讓資深唱將林志炫締造歌手生涯的第二春,透過媒體的渲染與網路無孔不入的傳播,他的歌聲幾乎傳遍了整個華人世界,走紅的程度遠遠超越剛出道「優客李林」時期成名曲〈認錯〉的那段時期。
花了點時間聽聽他在節目中所唱過的幾首歌曲,在我印象中的林志炫還是沒變,歌曲演唱的要素節奏、旋律和音色,無一不完美,現場演唱的專注力更是驚人,聽的時候很陶醉,可以想像在現場聽他唱歌會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
但最重要的一點也沒變,他的歌沒有辦法感動我。
如果要挑一首他在節目中唱得最好的曲子,我會選Air Supply的〈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
在我看來,這首曲子不管是Air Supply主唱Russell Hitchcock還是林志炫來唱都是一樣的,聽歌的時候就是去享受旋律與聲音,林志炫能夠做到音準、咬字、節奏幾近完美,在聽歌的當下,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但這首歌不管是誰來唱,都不會讓我感動,就只是單純好聽而已。唯一會在腦海中發酵大概只有在偶然下聽到旋律,然後回首往事的時候吧。
幾首曲子中,市場效應最大的或許是〈煙花易冷〉,但不得不說的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周杰倫的原唱版本。單純就演唱部份來看,林志炫確實好得多,經過重新編曲,透過節目現場的重新詮釋,變得氣勢非凡,唱功方面,幾乎只能以完美來形容。但不知道為什麼,聽他唱的時候,總會一再想起周杰倫不時「筆叉」、甚至是接近喃喃自語的調調。
話說回來,聽的時候很陶醉,但卻無法被感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要具體說明這種感覺好像不太容易,只能說有些歌曲在聆聽的當下是一種聽覺感受,好聽的歌曲可以帶動周邊氛圍,會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但另外一種歌曲卻會直接鑽進內心深處,周杰倫的〈煙花易冷〉就給我這種感覺,雖然我並不是特別喜愛他的作品,但這首歌確實是最有誠意的創作,沒有炫技,甚至還曝露了他唱腔中的一些缺點,卻完全無損於歌曲的穿透力。
--
記得有一次在臉書上點播徐佳瑩的〈失落沙洲〉,在德國求學的Sherry很得意地留言給我說她唱得比原唱還要好,本來想虧她說唱得比拉拉好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想想算了,聽她的歌從來都不是因為她的嗓音有多美、或者她寫的歌是什麼多了不起的神曲。
聽拉拉唱歌像是在感受一種聲音的味道,或者說是聲音的聲音,總覺得她一直想把某種力氣釋放出來,但又不是很勉強,這個過程並不是那麼成熟,卻是全力全意地投入。
剛開始我並不覺得自己會喜歡這樣的音樂,甚至到現在都還不認為自己算她真正的粉絲,但她的歌一旦用心去聽,還真得會上癮。
這種感覺很奇怪,明明不是什麼美聲歌手,音域也不夠廣,而且創作並不都那麼成熟、完整,乍聽之下常常是平平無奇的,但到最後,她的歌好像都是愈不朗朗上口的愈耐聽。
就是因為這樣,在她個人創作的第一張專輯中,我喜歡〈失落沙洲〉更甚於〈身騎白馬〉,喜歡〈哼情歌〉又更甚於〈失落沙洲〉。
但是做為一位創作歌手,這種模式好像不太對勁,沒有一首完全被市場接受、但詞曲質量俱佳的作品,是很難在流行音樂市場上生存下去的。
總覺得拉拉在出道時給自己太多的壓力,還好這種情況在第二張專輯以後有了改善,原因是她不再堅持自己包下全部的詞曲創作,而是將部分歌詞交給葛大為、或者一起寫詞,她的壓力大概也是因為這樣而大大地釋放開來。
結果葛大為作詞的幾首歌都成了很棒的作品,尤其是第二張的〈懼高症〉和第三張的〈不難〉,都是能到深入內心、又符合市場口味的好歌。
時間終究會比愛強悍,
忘記什麼都不難。
不覺得有寫(唱)到心坎嗎?
--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道尾秀介《球體之蛇》
在2008年的《烏鴉的拇指》之後,道尾秀介一直嘗試轉型,不再堅持走敘述性詭計的路線,不管是心理驚悚的《鬼的足音》,還是文學味頗重的《光媒之花》與《月亮與螃蟹》,都是風格強烈的好看作品,唯獨這部《球體之蛇》,無論是題材還是故事氣氛,都很難定義,甚至連小說類型都不太容易歸類。
道尾的作品常給人陰暗黏膩的感覺,卻不像乙一那般,讓故事本身被套上「暗黑系」這類的包袱,因為他的梗多半隱藏在字裡行間,然後在某個點爆發出來,有時候甚至在最後來個大逆轉,顛覆既有的印象。
但《球體之蛇》在一開始就灰灰的,充滿了謊言的殘酷童年,年紀輕輕就學會偽善的少年,無法抗拒黑暗誘惑,在成長過程中,主角一直無法擺脫這樣的宿命,或者說他所感受到的生命形態就是如此,於是我們看到類似亂步式的情節,尤其是〈人間椅子〉那種深具美感的惡意。
兒時營區裡的火災和小夜的自殺,與後來私宅的火災和酷似小夜的少女的失蹤,連結成一張網,事件的真相在其中不斷地翻轉,對道尾的書迷來說,這樣的多重轉折、甚至是結尾前的逆轉,或許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但這一次,那種陰暗黏膩的感覺並沒有因為某些爆點被淡化。
其他作品那種豁然開朗,在這裡是找不到的,作者一直到最後一頁才給了一個看起來像是答案的說明:「每個胸中懷抱著謊言的人都在等待,等待溫暖的夕陽射入球體中,融化那些冰冷的雪。」但我們知道,主角在最後所發現的「真相」卻反射出更多的謊言,自己心中的雪似乎積得更厚了。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東野圭吾《假面山莊殺人事件》
對於應該是做為故事主題的書名,似乎是值得探討的,在閱讀過程中,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假面山莊」所代表的定義,但說真的,感覺並不強烈。所謂的「假面」,應該指的是人心被覆蓋在某種假相之下,加上「山莊」就代表這種假相是群體性的,這樣說來,故事的主軸應該是人心的互鬥、傾軋,但作者的敘事型式看起來,人的因素並不如事件本身來的強烈。
在事件中,總覺得關係人中所呈現出來的面目種類並不多,隱隱有其中的人際關係或許並不是那麼複雜的感覺,這種想法在結局揭曉後得到證實,在這裡的「假面」並不如我原先所想的是各種不同的面目,而是一群人隱藏自己、以同樣的目標…
這樣說來,或許是我的理解得不夠…
但在這部作者早期的純解謎故事,卻存在著格格不入的部分。在家族關係人一一出現的過程中,問題不大,而且氣氛有寫出來,娛樂味十足,一等到兩位綁匪出現,才開始發現有問題,阿田與阿仁這兩個綁匪,舉動太不自然,不太像是犯人,對於人質的態度反反覆覆,不符合現實因素,而且漏洞太多,偏偏這批人質竟沒有對自身困境有所突破。
一直到第三位歹徒阿藤的出現,事件的某種輪廓漸漸浮現,因為阿藤這個人只存在於阿田和阿仁的敘述中,既沒出聲、也見不到人影,以小說語言來看,這個角色不是不存在、就是在人質中,以本格推理來說,這個破綻算是相當大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