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數,在一周前增加了。
朋友說:「你今年這個年齡的數字不好,暫時可以先不要加上去。」
我笑著回應:「我才不要,這樣的話,明年生日得一口氣加兩歲。」
今晚啟程展開一個月的國外長差,
為了趕進度,過去一周雖然一邊收拾行李,
卻陸陸續續看完了亂步、石田衣良和章詒和的三本書,然後一一寫下心得。
半年來,完成了六十四篇讀書報告,也算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其實不太去管未來還看得到多少人生風景,
比較在意的反而是,在四十三歲這個歲數中,到底做了那些事?
包括遇到那些人、有過什麼轉折、留下什麼回憶、有那些經歷過的證據。
會有這種「不瞻前、而顧後」的想法,
大概是因為過去曾有一段時間過得渾渾噩噩的,
總是想太多以後想做什麼、會有什麼好康,
卻沒有注意到已經過了好長一段「只是過日子而已」的生活。
「拍了什麼照片?」
「還記得那個人嗎?」
「還找得到自己寫過的文章嗎?」
「做過什麼自己覺得很得意的事?」
好幾次突然地丟給問題給自己,總是覺得心虛又心驚,
發現什麼也沒留下、好多事都不記得、沒有什麼太值得開心的事時,
一次、算了,兩次、無所謂,三次、開始心慌…
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
詳細的時間點不太記得了,我猜也許是去年五月底到六月底之間,
為了讓國外的工作更順利、清出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在題材的規劃、時間的安排、帳單的整理各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
這才發現只要自己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多費一些精神,
其實可以整理出更多的時間,讓心神因為更自在而更安定。
所以就還是個老梗,積極進取的自我感覺相當良好 XD
那麼,四十三歲的這一年,到底做了些什麼?
開始固定寫讀書心得
經歷一段短暫的戀情
重新找回寫作的習慣
除了工作上的收穫,想得到的大概就是這些,讓自己成長最多的大概是寫心得吧。
去年九月在 anobii建了一個網路書櫃,花了半個月時間將家裡的書全都整理上網。
決定未來每看完一本書就寫感想,從去年十月九日開始到昨天,完成了六十四篇。
想想還真有點神奇,平均一個月十篇心得,
有點懷疑自己是怎麼辦到的,
但仔細一想,心得並不一定要寫整本書,
可以只針對其中一部分,或是一個概念、一個啟發,可長可短,
只要養成習慣,在讀完第一時間內寫下來,並不困難。
這個習慣改變了自己讀書的方法、也增加閱讀效率,間接也影響了生活態度;
隨時回頭看看做過的事、經過的風景、遇到的人,檢視一下有沒有留下什麼;
透過心得報告,與書本進行互動、甚至是溝通,像極了人與人間的相處模式。
--
出國前看完章詒和的《總是淒涼調》,真得是太好了。
從一開始極其沈重的〈告密〉與〈臥底〉,中間經歷了一些人生風景,
甚至遠走西北,看看胡楊、仰望高峰、告別喀什,彷彿作者正在進行一段療癒之旅,
最後總算可以回頭談談她專長的戲劇,聊聊程硯秋、梅蘭芳和阪東玉三郎。
不過兩百頁的厚度,卻道盡章詒和數十年來淒涼、憤慨的心情,
雖然一般人都認為她是中國的民主人士,但我總覺得她訴求的只是基本的人格價值。
這個過程,也許淒涼,卻是色彩繽紛。
像極了四十三歲、甚至是過去某些段落中的我。
(很不要臉地用章詒和的數十年來對照自己.....)
--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章詒和《總是淒涼調》
「大江東去響寒潮,總是淒涼調。」是中國「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唱詞中的一段,章詒和書寫這位才華洋溢、又有風有骨的藝術家,也以之為題,道盡他為了家累與婚姻的束縛而引發的一生悲苦的宿命。
「總是淒涼調」,其實也是章詒和那麼多年來的心情轉折,那是她一直以來堅持理念的軌跡,儘管生命中有太多的無奈,但在一一檢視、回顧之後,總有辦法一一去克服。
書裡一開頭的〈告密〉與〈臥底〉極其沈重,章詒和不得不因此走上一段很長的療癒之路,到塔里木看胡楊、仰望慕士塔格峰、看看喀什古城都是路途中的一小段風景,到最後,她終於能坦然地談著自己本行的戲劇,書寫程硯秋、梅蘭芳、甚至是阪東玉三郎。
過程看似簡單,書本的篇幅也不算多,但卻可以體會到,這也許是作者最嘔心瀝血的作品,就像她在自序裡所提及的:「我所寫的不過是很淺的小故事,真正的驚險大片還掩藏在後面。因為在中國發生的事情,隱蔽的部分遠遠多於公開的成分。」
章詒和最大頭銜大概是「民主人士」,如此一來大概就得牽連到政治色彩,但想想她所維護的不過是人權、訴求的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格調、並自詡為文人而已,然而在大環境裡,連這樣最低標的願望也無法達成,怎能不淒涼?!
也難怪她會在最後這麼說著:「我常說:戲曲是完蛋了,因為沒有人。這裡的『人』,不是指國家一級演員,是指角兒,大角兒,像中國梅蘭芳、日本阪東玉三郎那樣的藝人。」
「總是淒涼調」,其實也是章詒和那麼多年來的心情轉折,那是她一直以來堅持理念的軌跡,儘管生命中有太多的無奈,但在一一檢視、回顧之後,總有辦法一一去克服。
書裡一開頭的〈告密〉與〈臥底〉極其沈重,章詒和不得不因此走上一段很長的療癒之路,到塔里木看胡楊、仰望慕士塔格峰、看看喀什古城都是路途中的一小段風景,到最後,她終於能坦然地談著自己本行的戲劇,書寫程硯秋、梅蘭芳、甚至是阪東玉三郎。
過程看似簡單,書本的篇幅也不算多,但卻可以體會到,這也許是作者最嘔心瀝血的作品,就像她在自序裡所提及的:「我所寫的不過是很淺的小故事,真正的驚險大片還掩藏在後面。因為在中國發生的事情,隱蔽的部分遠遠多於公開的成分。」
章詒和最大頭銜大概是「民主人士」,如此一來大概就得牽連到政治色彩,但想想她所維護的不過是人權、訴求的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格調、並自詡為文人而已,然而在大環境裡,連這樣最低標的願望也無法達成,怎能不淒涼?!
也難怪她會在最後這麼說著:「我常說:戲曲是完蛋了,因為沒有人。這裡的『人』,不是指國家一級演員,是指角兒,大角兒,像中國梅蘭芳、日本阪東玉三郎那樣的藝人。」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江戶川亂步《兩分銅幣》
初看江戶川亂步,可以體會為什麼人們說、還有自己也承認的雙重人格。
拖了好久,總算決定開始閱讀亂步,要投身這麼複雜的迷團和難解的世界,其實需要一點勇氣。所以也就乖乖地從第一本《兩分銅幣》開始。
在看完那麼多本格推理小說之後,再回頭來讀亂步,原以為會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因為那些後繼者幾乎全都受到他的影響,卻是早早就讀完,但看完了第一部作品,才發現自己是多慮了。就像看了雷蒙.錢德勒的《大眠》一般,文字所展現出來的作者的個性、特質,即使後來的作家再出色,也做不到、模倣不來。
要說亂步的故事是複雜的嗎?其實也不是,只是他所呈現出來的故事架構、文字感覺,往往與他所面臨的環境、甚至是寫作的目的,有著強烈的衝突或對立。
在活力十足的大正時代裡,亂步從日常生活諸多小事裡來寫本格推理,本格推理需要的是意外的結局,但是在這本書裡,大多數的短篇故事中,結局並不只是單純的意外,而是再拉出另外一種、甚至是不只一種的「可能」或「方向」,亂步的雙重人格或許不只是包括所謂的「一人分飾兩角」,還有這種刻意在故事裡製造的迷亂對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日夢〉,從街頭的說書開始,結尾裡第一人稱主角匆匆一瞥,讓故事以完全不同的氣氛來收尾,十分驚心。〈盜難〉卻是在最後丟給讀者一個多重解,彷彿前面所敘述的過程,全都是在耍弄著所有人,十分有趣。〈兩分銅幣〉最後的「大逆轉」,即使在本格推理已經寫爛了的現在,仍然覺得新鮮有意思。
大體上來說,第一次讀亂步的經驗是愉快的,不算是太費力氣地投入他的世界,享受著迷亂與衝突。
拖了好久,總算決定開始閱讀亂步,要投身這麼複雜的迷團和難解的世界,其實需要一點勇氣。所以也就乖乖地從第一本《兩分銅幣》開始。
在看完那麼多本格推理小說之後,再回頭來讀亂步,原以為會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因為那些後繼者幾乎全都受到他的影響,卻是早早就讀完,但看完了第一部作品,才發現自己是多慮了。就像看了雷蒙.錢德勒的《大眠》一般,文字所展現出來的作者的個性、特質,即使後來的作家再出色,也做不到、模倣不來。
要說亂步的故事是複雜的嗎?其實也不是,只是他所呈現出來的故事架構、文字感覺,往往與他所面臨的環境、甚至是寫作的目的,有著強烈的衝突或對立。
在活力十足的大正時代裡,亂步從日常生活諸多小事裡來寫本格推理,本格推理需要的是意外的結局,但是在這本書裡,大多數的短篇故事中,結局並不只是單純的意外,而是再拉出另外一種、甚至是不只一種的「可能」或「方向」,亂步的雙重人格或許不只是包括所謂的「一人分飾兩角」,還有這種刻意在故事裡製造的迷亂對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日夢〉,從街頭的說書開始,結尾裡第一人稱主角匆匆一瞥,讓故事以完全不同的氣氛來收尾,十分驚心。〈盜難〉卻是在最後丟給讀者一個多重解,彷彿前面所敘述的過程,全都是在耍弄著所有人,十分有趣。〈兩分銅幣〉最後的「大逆轉」,即使在本格推理已經寫爛了的現在,仍然覺得新鮮有意思。
大體上來說,第一次讀亂步的經驗是愉快的,不算是太費力氣地投入他的世界,享受著迷亂與衝突。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Deja vu
--
恍惚時,有時候會產生Deja vu的現象。
像是昨晚的某個時間點在辦公室,正處於一個精神極大壓迫的狀態下,突然覺得NB畫面上停留著的網頁、以及我在鍵盤上輸入訊息的這整個「畫面」,似乎在多年前的某個時候曾經發生過。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定格的畫面」好像曾出現在過往時空的一個點上。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個時間點不會有這種事發生,至少網頁本身和製作技術都不存在於當時。
由於換了一支照相功能操作簡單、但強大的手機,這陣子偶而會拍拍夜景,幾天前,在午夜前搭同事的便車在善導寺站附近下車,走過華山藝文特區,覺得真美,便拿起手機來拍,邊拍邊讚嘆手機好用到不必設定就可以把那麼美的畫面留下來。
一瞬間,又覺得這個動作以前做過了。
不用說,這瞬間的感知,仍不是存在的。
不過,這種既視感,並不一定都是假象,不見得都是虛擬的,也是有過那種在事後回想一下、發現是曾經有過的,可能是現在與過去狀況類似,或者只是一種誤解,而存在的過去和現在會重疊在一起,讓人覺得神奇。
種種的真真假假在那麼多次的經驗裡,交互、或穿插著發生,有時候會懷疑是自己時空錯亂、有時候卻又覺得只是將過去的記憶套到現在。
但共通的特點是,這些停留在腦海裡的時間往往很短暫,像我現在就不太記得昨晚看的是什麼網頁、很模糊,只記得當時有出現過這樣似曾相識的經驗。
跟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現在所發生的Deja vu事件,很有可能是出現在過去的夢境裡,也就是說,過去的夢是一種「預知夢」,只是在當下沒有記住那個夢,而是在未來的某種精神狀態之下,那個畫面才又出現。
這樣說的話,如果現在所看到的畫面曾經存在於過去,還算是一種既視感嗎?
或者只是我的感知很牽強地將兩段不同時間所發生的事給連結在一起而已?
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也沒學過心理學,所以並不清楚,只是覺得很有趣。
附帶一提的是,娜塔莉波曼在電影「Closer」(台譯:偷情)的末尾中,像一陣風似地漫步在紐約時代廣場的這個畫面,有時候會突然出現在腦中。
不見得是現在出現了類似的景象,可能只是發生的事很有那個結尾的味道,我很清楚那是因為娜塔莉在Closer的形象太過於深刻,這個畫面也就刻在腦中,有時候伴隨而來的還有Damien Rice所演唱的主題曲。
只是在這個結尾畫面裡,白天如此明亮的時代廣場我從未見過,看到的幾乎都是夜晚五光十色、那個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多顏色的景。
要把娜塔莉這個畫面的出現當做是一種既視感,是太過於牽強了點,但她的現形確實經常是無意識的,感覺上相當接近,非常地有意思。
不好意思,說了那麼多廢話來解釋這種私人感受。
不過Closer的主題曲真是超讚的,想必已經有許多人耳熟能響了吧。
來聽聽看這個不插電的版本吧~
"The Blower's Daughter" by Damien Ri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YDdcls5hNw
--
恍惚時,有時候會產生Deja vu的現象。
像是昨晚的某個時間點在辦公室,正處於一個精神極大壓迫的狀態下,突然覺得NB畫面上停留著的網頁、以及我在鍵盤上輸入訊息的這整個「畫面」,似乎在多年前的某個時候曾經發生過。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定格的畫面」好像曾出現在過往時空的一個點上。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個時間點不會有這種事發生,至少網頁本身和製作技術都不存在於當時。
由於換了一支照相功能操作簡單、但強大的手機,這陣子偶而會拍拍夜景,幾天前,在午夜前搭同事的便車在善導寺站附近下車,走過華山藝文特區,覺得真美,便拿起手機來拍,邊拍邊讚嘆手機好用到不必設定就可以把那麼美的畫面留下來。
一瞬間,又覺得這個動作以前做過了。
不用說,這瞬間的感知,仍不是存在的。
不過,這種既視感,並不一定都是假象,不見得都是虛擬的,也是有過那種在事後回想一下、發現是曾經有過的,可能是現在與過去狀況類似,或者只是一種誤解,而存在的過去和現在會重疊在一起,讓人覺得神奇。
種種的真真假假在那麼多次的經驗裡,交互、或穿插著發生,有時候會懷疑是自己時空錯亂、有時候卻又覺得只是將過去的記憶套到現在。
但共通的特點是,這些停留在腦海裡的時間往往很短暫,像我現在就不太記得昨晚看的是什麼網頁、很模糊,只記得當時有出現過這樣似曾相識的經驗。
跟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現在所發生的Deja vu事件,很有可能是出現在過去的夢境裡,也就是說,過去的夢是一種「預知夢」,只是在當下沒有記住那個夢,而是在未來的某種精神狀態之下,那個畫面才又出現。
這樣說的話,如果現在所看到的畫面曾經存在於過去,還算是一種既視感嗎?
或者只是我的感知很牽強地將兩段不同時間所發生的事給連結在一起而已?
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也沒學過心理學,所以並不清楚,只是覺得很有趣。
附帶一提的是,娜塔莉波曼在電影「Closer」(台譯:偷情)的末尾中,像一陣風似地漫步在紐約時代廣場的這個畫面,有時候會突然出現在腦中。
不見得是現在出現了類似的景象,可能只是發生的事很有那個結尾的味道,我很清楚那是因為娜塔莉在Closer的形象太過於深刻,這個畫面也就刻在腦中,有時候伴隨而來的還有Damien Rice所演唱的主題曲。
只是在這個結尾畫面裡,白天如此明亮的時代廣場我從未見過,看到的幾乎都是夜晚五光十色、那個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多顏色的景。
要把娜塔莉這個畫面的出現當做是一種既視感,是太過於牽強了點,但她的現形確實經常是無意識的,感覺上相當接近,非常地有意思。
不好意思,說了那麼多廢話來解釋這種私人感受。
不過Closer的主題曲真是超讚的,想必已經有許多人耳熟能響了吧。
來聽聽看這個不插電的版本吧~
"The Blower's Daughter" by Damien Ri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YDdcls5hNw
--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是這麼說
--
下一次搭上摩天輪
試著仰望天空
不再俯瞰地面
用開闊來取代恐懼
--
那些老規矩都已不合時宜
領先的終將落後,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Bob Dylan〈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雖然常常因為一些事而停下腳步
但身處在一個不斷翻騰的世界裡
仍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前進
--
不喜歡自動鉛筆
就買了刀片來削
卻經常忘了將筆帶在身上
於是就沒有了劃線的東西
只好在右下角折了個小折
久而久之
書本就變得斑駁了
--
下一次搭上摩天輪
試著仰望天空
不再俯瞰地面
用開闊來取代恐懼
--
那些老規矩都已不合時宜
領先的終將落後,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Bob Dylan〈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雖然常常因為一些事而停下腳步
但身處在一個不斷翻騰的世界裡
仍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前進
--
不喜歡自動鉛筆
就買了刀片來削
卻經常忘了將筆帶在身上
於是就沒有了劃線的東西
只好在右下角折了個小折
久而久之
書本就變得斑駁了
--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四季
--
一月 無論最好或最壞,休息總是好的
二月 總有個幾天陽光普照,適合登高
三月 忽冷忽熱,設法保持在恆溫狀態
四月 這個日子在異鄉裡太過於寂寞
五月
六月 一整個月的留白是否代表無限可能
七月 折著用來告別的信紙
八月 遠行計劃書裡沒有妳的名字
九月 夕陽映照的歸途只見到一片片落葉
十月 午夜路過的酒吧,喧囂聲並不刺耳
十一月 瑟縮著在運河邊,一點都不覺得冷
十二月 月光順著妳的手,輕撫在我的臉龐
十三月 專心進行著秘密的行為
--
一月 無論最好或最壞,休息總是好的
二月 總有個幾天陽光普照,適合登高
三月 忽冷忽熱,設法保持在恆溫狀態
四月 這個日子在異鄉裡太過於寂寞
五月
六月 一整個月的留白是否代表無限可能
七月 折著用來告別的信紙
八月 遠行計劃書裡沒有妳的名字
九月 夕陽映照的歸途只見到一片片落葉
十月 午夜路過的酒吧,喧囂聲並不刺耳
十一月 瑟縮著在運河邊,一點都不覺得冷
十二月 月光順著妳的手,輕撫在我的臉龐
十三月 專心進行著秘密的行為
--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天童荒太《永遠的仔》
2002-03年之間麥田剛剛出了這兩本厚厚的「磚塊」,一直到最近才真正動了想看的念頭,大概就分兩個時段,「兩」口氣看完。
之所以拖那麼久,一方面是日劇實在拍得出色,三位主角的表現的確精彩,在新鮮感降低之下,下意識又認為書這麼厚,大概得花不少時間讀完,就這麼一拖再拖。但事實上,一旦真得開始就不容易停下來,看完其實蠻快的。
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應該是那種讓人不忍卒睹的悲傷,這部作品實在太過於寫實、也太過於內心,以致於悲哀與無奈都是如此的深沈,當年的情緒可以隨著日劇而不斷地戰慄、起伏,一旦投入文字所構成的想像空間,會不會更讓人難以消受?
雖然早就知道結局,但整本書翻完,情緒的波動還是沒辦法一下子就壓抑下來。真得只能用悲傷來終結悲傷嗎?我們都希望心裡的傷痕能少一些、讓日子過得舒服一些,但真正讓人難過的事,總是得經過一番折磨,才有可能找到答案、或是解決的方法,甚至有些人是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末尾,從優希母親的遺書真相公開、以及優希寫給梁平的告別(亦或說是"訣別"?)信,作者揭開了真相之外的另一層真相,更深層的真相其實就是角色的內心,不只是優希、梁平和笙一郎,還有奈緒子、聰志和志穗,每個人心中都有複雜的結,結與結之間,又是透過一個「傷」來彼此牽連著的。
讓人無法釋懷的是,這麼悲傷的故事雖然是作者虛構的,卻是活生生地存在的,也許不像書裡將那麼多的「傷」都連結在一起,但散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在媒體發達爆炸的現在,我們得不斷地接受事實、不斷地被中「傷」。
《永遠的仔》是一部讓人難過的小說,但反過來看,或許可以當做是一劑「預防針」,讓每個看過的人在心裡築起一道牆、來抵抗和預防傷痛,甚至可以稍稍關注周遭的親友。
雖然這麼說很現實,但題材相彷之下,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幻夜》真得弱掉了,《永遠之仔》無論在故事架構和社會意義上都是與《模倣犯》屬於同一個層級,只是應該沒辦法有《模倣犯》那麼大的影響力,因為沒有多少人的在看完故事之後、那麼快就能從情緒中跳出來,尋找作者要告訴這個世界的話。
所以,真正要寫讀書心得,也得在看完書、再過一段時間之後了。
之所以拖那麼久,一方面是日劇實在拍得出色,三位主角的表現的確精彩,在新鮮感降低之下,下意識又認為書這麼厚,大概得花不少時間讀完,就這麼一拖再拖。但事實上,一旦真得開始就不容易停下來,看完其實蠻快的。
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應該是那種讓人不忍卒睹的悲傷,這部作品實在太過於寫實、也太過於內心,以致於悲哀與無奈都是如此的深沈,當年的情緒可以隨著日劇而不斷地戰慄、起伏,一旦投入文字所構成的想像空間,會不會更讓人難以消受?
雖然早就知道結局,但整本書翻完,情緒的波動還是沒辦法一下子就壓抑下來。真得只能用悲傷來終結悲傷嗎?我們都希望心裡的傷痕能少一些、讓日子過得舒服一些,但真正讓人難過的事,總是得經過一番折磨,才有可能找到答案、或是解決的方法,甚至有些人是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末尾,從優希母親的遺書真相公開、以及優希寫給梁平的告別(亦或說是"訣別"?)信,作者揭開了真相之外的另一層真相,更深層的真相其實就是角色的內心,不只是優希、梁平和笙一郎,還有奈緒子、聰志和志穗,每個人心中都有複雜的結,結與結之間,又是透過一個「傷」來彼此牽連著的。
讓人無法釋懷的是,這麼悲傷的故事雖然是作者虛構的,卻是活生生地存在的,也許不像書裡將那麼多的「傷」都連結在一起,但散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在媒體發達爆炸的現在,我們得不斷地接受事實、不斷地被中「傷」。
《永遠的仔》是一部讓人難過的小說,但反過來看,或許可以當做是一劑「預防針」,讓每個看過的人在心裡築起一道牆、來抵抗和預防傷痛,甚至可以稍稍關注周遭的親友。
雖然這麼說很現實,但題材相彷之下,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幻夜》真得弱掉了,《永遠之仔》無論在故事架構和社會意義上都是與《模倣犯》屬於同一個層級,只是應該沒辦法有《模倣犯》那麼大的影響力,因為沒有多少人的在看完故事之後、那麼快就能從情緒中跳出來,尋找作者要告訴這個世界的話。
所以,真正要寫讀書心得,也得在看完書、再過一段時間之後了。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石田衣良《4TEEN》
我已經完全不記得自己十四歲時候的事情了,不是因為隔了太久,而是因為現在已經是完全翻新的年代了,舊時代的十四歲少年,能夠接受到多少自主性的新知?只是被迫面臨填鴨式教育罷了,現在之所以沒有印象,也是無可厚非的吧...
石田衣良這本《4TEEN》已經是五年前的書了,為了看剛出中譯本不久的續作《6TEEN》,重讀了一次。也許無法以「自己是十四歲少年」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故事,但在媒體爆發的這個年代裡,接收到太多青少年的故事,能夠不體會得深刻嗎?
八個故事中,前面七個故事的主題分別是生命、初戀、自殺、愛情、老人、性愛和親子,最後一個故事裡,在四位主角即將迎接十五歲到來,所規劃的自我放逐體驗中,穿透了所有少年時期所該面臨的問題、疏離的人心,以四個人的自省來做總結。
最妙的是,做為第一人稱的哲郎,雖然是四人中較為平凡的一位,但他所面對的才是真正大多數同齡少年所該面對的事,故事的末來,他也交待了即使是大人的我們,也不能忽略的事。
「從今以後,當我們快要不行的時候,要記得起今天的事。那時候的四個大好人。想起自己最精彩的人生,是有你們在的這一段日子裡。不要忘記現在的軟弱與不安,這樣的話一定可以……如果我們能這麼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可以忍受。」
這是石田衣良所有的小說中,讓人覺得最深刻的一本。
石田衣良這本《4TEEN》已經是五年前的書了,為了看剛出中譯本不久的續作《6TEEN》,重讀了一次。也許無法以「自己是十四歲少年」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故事,但在媒體爆發的這個年代裡,接收到太多青少年的故事,能夠不體會得深刻嗎?
八個故事中,前面七個故事的主題分別是生命、初戀、自殺、愛情、老人、性愛和親子,最後一個故事裡,在四位主角即將迎接十五歲到來,所規劃的自我放逐體驗中,穿透了所有少年時期所該面臨的問題、疏離的人心,以四個人的自省來做總結。
最妙的是,做為第一人稱的哲郎,雖然是四人中較為平凡的一位,但他所面對的才是真正大多數同齡少年所該面對的事,故事的末來,他也交待了即使是大人的我們,也不能忽略的事。
「從今以後,當我們快要不行的時候,要記得起今天的事。那時候的四個大好人。想起自己最精彩的人生,是有你們在的這一段日子裡。不要忘記現在的軟弱與不安,這樣的話一定可以……如果我們能這麼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可以忍受。」
這是石田衣良所有的小說中,讓人覺得最深刻的一本。
一觸驚心
傍晚到板橋誠品,本來想急著拿到大澤在昌「新宿鮫系列」第三部《屍蘭》。沒想到《屍蘭》還沒到店,卻有另外不只一件讓人驚喜的意外收穫。
寶瓶文化重新出版了絕版已久的《辛波絲卡詩集》。
聯合文學總算讓谷崎潤一郎的經典長篇小說《細雪》重出江湖。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詩在台灣的知名度會這麼大,大概得歸功於幾米,電影「向左走、向右走」裡,梁詠琪也唸了〈一見鍾情〉裡的最著名一個段落。
其實已故多年的同胞導演奇士勞斯基的代表作「紅色情深」,也受到了〈一見鍾情〉的影響,這個訊息出現在新版詩集的書腰上。
只可惜,多年前想找書時,桂冠出版的《辛波絲卡詩選》早已絕版,而且在網路拍賣上也不好找,甚至還看過四位數的價格,根本下不了手。還好詩人陳黎在自己的文學倉庫上收了二十多首譯作。
剛剛看了一下,寶瓶新版的「詩集」比桂冠舊版的「詩選」,多了十首新的譯作,只是手邊沒有桂冠的版本,所以也無法對照是多了那十首。
每次聊到辛波絲卡,我總是會用「一觸驚心」這個形容詞。
雖然陳黎在網站上的選詩有限,卻已經可以看的出她寫詩的素材包羅萬象,用詞卻十分淺顯,任何人都可以讀,很容易受到感動,但其實背後的念頭卻不簡單,可能是反諷、可能是探討生命、也可能點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
就像〈一見鍾情〉寫的並不是真正的「一見鍾情」。
或者像在〈不期而遇〉裡,開頭寫的是:
我們彼此客套寒暄,
並說這是多年後難得的重逢。
結尾卻是另一個樣:
在交談中我們啞然以對,
無可奈何地微笑。
我們的人
無話可說。
辛波絲卡的每首詩,常常會讓人有"心動",或是"靈光一閃"的感覺。
以前只看過二十幾首,新版詩集裡有六十首,這下子可有趣了。
至於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我在書店裡並沒有衝動。
上、下兩冊,打完七九折,價格530元,只是突然想起這個月在網路上有折價券。回家一看,博客來給了一張50元的E-Coupon,Happy Go大方多了,兩張80元折價券。選擇從Happy Go網站上從金石堂網路書局訂書,用了一張折價券,450元,原價的七折不到,總算心甘情願地下訂。
對《細雪》的等待,恐怕比辛波絲卡還要久。
當年還在國內對日文書版權不明,幾乎是只要有心、出版社就可以無償發行譯作的年代。星光出版社出了相當多的日本文學書籍,而且翻譯水準大多相當不錯。可想而知的,一旦台日之間的版權釐清,這些未授權的書就全都bye-bye了。
《細雪》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這本書雖然好久以前就想看,但一拖之下,變得想看都看不成,結果之後連《春琴抄》和《鍵》都已在手上好一陣子,這本書最近才有機會拿到。已經是跨世紀了。
谷崎潤一郎的唯美,不只是文字,還包括故事所構築成的想像空間、與念頭,短短的《春琴抄》就美得讓人驚心,張惠菁在《步行書》裡其中一篇就談到春琴之美。
六十萬字以上的《細雪》又如何呢?
結論是~
原本想買的是日系裡冷硬派小說的代表、讀完卻每每讓人覺得熱血的小說。
結果卻發現詩集、還有唯美派的時代鉅作。
寶瓶文化重新出版了絕版已久的《辛波絲卡詩集》。
聯合文學總算讓谷崎潤一郎的經典長篇小說《細雪》重出江湖。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詩在台灣的知名度會這麼大,大概得歸功於幾米,電影「向左走、向右走」裡,梁詠琪也唸了〈一見鍾情〉裡的最著名一個段落。
其實已故多年的同胞導演奇士勞斯基的代表作「紅色情深」,也受到了〈一見鍾情〉的影響,這個訊息出現在新版詩集的書腰上。
只可惜,多年前想找書時,桂冠出版的《辛波絲卡詩選》早已絕版,而且在網路拍賣上也不好找,甚至還看過四位數的價格,根本下不了手。還好詩人陳黎在自己的文學倉庫上收了二十多首譯作。
剛剛看了一下,寶瓶新版的「詩集」比桂冠舊版的「詩選」,多了十首新的譯作,只是手邊沒有桂冠的版本,所以也無法對照是多了那十首。
每次聊到辛波絲卡,我總是會用「一觸驚心」這個形容詞。
雖然陳黎在網站上的選詩有限,卻已經可以看的出她寫詩的素材包羅萬象,用詞卻十分淺顯,任何人都可以讀,很容易受到感動,但其實背後的念頭卻不簡單,可能是反諷、可能是探討生命、也可能點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
就像〈一見鍾情〉寫的並不是真正的「一見鍾情」。
或者像在〈不期而遇〉裡,開頭寫的是:
我們彼此客套寒暄,
並說這是多年後難得的重逢。
結尾卻是另一個樣:
在交談中我們啞然以對,
無可奈何地微笑。
我們的人
無話可說。
辛波絲卡的每首詩,常常會讓人有"心動",或是"靈光一閃"的感覺。
以前只看過二十幾首,新版詩集裡有六十首,這下子可有趣了。
至於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我在書店裡並沒有衝動。
上、下兩冊,打完七九折,價格530元,只是突然想起這個月在網路上有折價券。回家一看,博客來給了一張50元的E-Coupon,Happy Go大方多了,兩張80元折價券。選擇從Happy Go網站上從金石堂網路書局訂書,用了一張折價券,450元,原價的七折不到,總算心甘情願地下訂。
對《細雪》的等待,恐怕比辛波絲卡還要久。
當年還在國內對日文書版權不明,幾乎是只要有心、出版社就可以無償發行譯作的年代。星光出版社出了相當多的日本文學書籍,而且翻譯水準大多相當不錯。可想而知的,一旦台日之間的版權釐清,這些未授權的書就全都bye-bye了。
《細雪》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這本書雖然好久以前就想看,但一拖之下,變得想看都看不成,結果之後連《春琴抄》和《鍵》都已在手上好一陣子,這本書最近才有機會拿到。已經是跨世紀了。
谷崎潤一郎的唯美,不只是文字,還包括故事所構築成的想像空間、與念頭,短短的《春琴抄》就美得讓人驚心,張惠菁在《步行書》裡其中一篇就談到春琴之美。
六十萬字以上的《細雪》又如何呢?
結論是~
原本想買的是日系裡冷硬派小說的代表、讀完卻每每讓人覺得熱血的小說。
結果卻發現詩集、還有唯美派的時代鉅作。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王安憶《兒女英雄傳》
看王安憶書寫「兒」、「女」時代的「英雄」事蹟,的確是難得的閱讀經驗。
以大人的角度來看兒時的回憶、看看那個歷經文革的大變遷時代,在她特有對城市細膩的描寫之下,文字中夾雜著追憶與自省,上海的弄堂文化,因此而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是活躍,而不帶任何歷史包袱的沈重感。
如果不是看出版社的文宣資料,還真得看不出來這本短文集是「寓虛構於真實的人生記憶內」。想想也是,要將兒時的記憶全都搬出來大概是不可能的事,作者還是以小兒小女的心情來書寫,難道王安憶真得變回小學生了?
有趣的「回憶錄」,卻十分地深刻。
以大人的角度來看兒時的回憶、看看那個歷經文革的大變遷時代,在她特有對城市細膩的描寫之下,文字中夾雜著追憶與自省,上海的弄堂文化,因此而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是活躍,而不帶任何歷史包袱的沈重感。
如果不是看出版社的文宣資料,還真得看不出來這本短文集是「寓虛構於真實的人生記憶內」。想想也是,要將兒時的記憶全都搬出來大概是不可能的事,作者還是以小兒小女的心情來書寫,難道王安憶真得變回小學生了?
有趣的「回憶錄」,卻十分地深刻。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夜歸
--
燈火通明的捷運入口是逃生門
迎向暗夜的捷運出口是登機門
反向的流動
卻只是無限迴圈
一樣是歸途
不一定到得了終點
--
夜裡走出車站
霧氣散了開來
街燈、殘月、還有不時穿梭而過的車燈
無數的光影在靄靄淡淡的氣流中不斷地折射
於是我們有了停不下來的錯覺
因為前方總是看到重重疊疊的幻影
--
周末夜,港邊,雨淋漓
一幕幕記憶如浮光掠影
彷彿所有一切都將消失
--
走出大門
暖和多了
室內溫差太大
讓人喘不過氣來
深呼吸
招招手
不回頭
我只是夜歸人
--
燈火通明的捷運入口是逃生門
迎向暗夜的捷運出口是登機門
反向的流動
卻只是無限迴圈
一樣是歸途
不一定到得了終點
--
夜裡走出車站
霧氣散了開來
街燈、殘月、還有不時穿梭而過的車燈
無數的光影在靄靄淡淡的氣流中不斷地折射
於是我們有了停不下來的錯覺
因為前方總是看到重重疊疊的幻影
--
周末夜,港邊,雨淋漓
一幕幕記憶如浮光掠影
彷彿所有一切都將消失
--
走出大門
暖和多了
室內溫差太大
讓人喘不過氣來
深呼吸
招招手
不回頭
我只是夜歸人
--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One More Cup Of Coffee
小巨蛋的音響果然不優,
七十歲的他嗓音的確也一如預期地退化許多,
再加上沒有大螢幕,這場演唱會,還真的是來朝聖的。
但無所謂,因為Bob Dylan就在我眼前。
雖然距離很遠,
雖然好幾首很喜歡的歌沒被唱到,
雖然最後一首歌居然聽不出是〈Blowing in the wind〉。
但沒關係,因為Bob Dylan就在我眼前。
全場有近半數空席,特別是較貴的一樓,
主辦單位管制有問題,一堆人都擠到搖滾區,
不少人還是來湊熱鬧的,坐我旁邊的年輕正妹還轉頭要求閒聊的人小聲點。
但OK的,因為Bob Dylan就在我眼前。
跟2月底在林口體育場開唱的Eagles比起來,Bob Dylan這次的演唱水準的確是比較差的。但你不得不佩服已經七十歲的他這十幾年來幾乎年年辦巡迴演出,所以無法太過挑剔,即使坐在三樓到數第三排,還是亢奮地感受氣氛。
只是「巴布狄倫」這門學問實在太過於博大精深,二十多年來我也只是隨波逐流地聽著他的歌、看著他的故事,甚至連他如詩一般寓意深遠的歌詞也很少仔細去讀。其實他的用字遣詞都不困難,但背後的故事並不簡單,經常得回到歌曲的那個年代,先探一探當年發生過什麼事。
記得兩年多前在真善美看了〈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台譯〈搖滾啟示錄〉)一直到現在依然念念不忘凱特布蘭琪的精湛演技,由她來飾演開始使用電音、被信徒視為背叛傳統民謠的狄倫,讓演出狄倫其他時期的希斯萊傑、克里斯汀貝爾和李察吉爾等人相形失色。
只可惜進戲院之前並沒有做功課,整部電影看得十分辛苦,其實只要把維基百科裡的介紹從頭到尾看一遍就會有基本概念了。
有興趣的朋友,電影blog「美麗新世界」裡有完整的介紹
http://mimibao.pixnet.net/blog/post/21898647
至於最喜愛的歌曲,倒不是〈Blowing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是其中一首,
另外就是〈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和〈One more cup of coffee〉,只可惜後面兩首都沒唱,不過他的歌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也不意外。
整個演唱會他總共唱了十六首,對照一下手邊60、70和80年代各一張精選,總共四十二首歌曲,跟台北演唱會重覆的只有〈Like a rolling stone〉。
最對我胃口的應該是〈One more cup of coffee〉。
上狄倫官網查了一下,這首歌從1975年發行以來只在現場演出151次,〈Like a rolling stone〉和〈Blowing in the wind〉分別是1817和1028次,為什麼這首亦堪稱狄倫代表作之一的歌曲,會唱得這麼少?可能的解釋是〈One more cup of coffee〉還是需要女歌手來對唱才夠味,也或許這首歌真得是寫給第一任妻子Sara的告別作,對他來說不再這麼重要。
1975發行的「Desire」專輯中,找來Emmylou Harris助唱,加上小提琴的伴奏,〈One more cup of coffee〉真得是好聽又有味道,狄倫少見的情歌,像不像是男人離去時的藉口?很有趣的。*不曉得這道歌有沒有其他涵義,我所知的只有告別Sara,因為歌曲發行兩年後他們就離婚了。
或許是Bob Dylan太大咖,網路上不容易找到原曲,至少在youtube裡都沒有。
※專輯「Desire」裡的原曲
http://www.vindir.org/bob-dylan-emmylou-harris-one-more-cup-of-coffee-17422.html
※1975年現場演唱版本,只有Bob Dylan自己唱
http://www.wat.tv/video/bob-dylan-one-more-cup-of-1rddw_2ilhj_.html
七十歲的Bob Dylan還能夠這樣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多少年?即使他明年再辦,台北不是很優的票房可能也會讓主辦單位卻步吧,這次的演唱會,或許真是台灣聽眾唯一的一次了。
Bob Dylan, one more cup of coffee ?
歌詞的翻譯,稍微參考網路,另外做了不少修正。
One More Cup Of Coffee
Lyrics/Music:Bob Dylan
Your breath is sweet
妳的氣息甜美
Your eyes are like two jewels in the sky.
雙眸有如天上的珍珠
Your back is straight, your hair is smooth
妳背脊挺直,髮絲柔順
On the pillow where you lie.
在妳躺著的枕頭上
But I don't sense affection
但我絲毫感受不到情意
No gratitude or love
毫無感激或愛戀
Your loyalty is not to me
妳不再對我專情
But to the stars above.
而鍾情於天上繁星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上路了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離去了
To the valley below.
朝著下方的山谷而去
Your daddy he's an outlaw
你的老爸是個亡命之徒
And a wanderer by trade
只能像個流浪漢地生存著
He'll teach you how to pick and choose
他會教妳如何撿拾和選擇那些謀生物
And how to throw the blade.
以如何在刀口下謀生
He oversees his kingdom
他俯瞰著他的地盤
So no stranger does intrude
不讓任何陌生人入侵
His voice it trembles as he calls out
只是當他聲音顫抖地苦苦哀求時
For another plate of food.
卻只為了另一份食物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上路了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離去了
To the valley below.
朝著下方的山谷而去
Your sister sees the future
妳的妹妹看到了未來
Like your mama and yourself.
就像看到媽媽和妳的樣子
You've never learned to read or write
妳從未學習讀書和寫字
There's no books upon your shelf.
在妳的櫃子上沒有任何一本書
And your pleasure knows no limits
而妳總是放縱享樂而毫無限制
Your voice is like a meadowlark
妳的聲音像是陸地上的雲雀
But your heart is like an ocean
但妳的心卻有如海洋一般
Mysterious and dark.
神秘而深沈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上路了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離去了
To the valley below.
朝著下方的山谷而去
七十歲的他嗓音的確也一如預期地退化許多,
再加上沒有大螢幕,這場演唱會,還真的是來朝聖的。
但無所謂,因為Bob Dylan就在我眼前。
雖然距離很遠,
雖然好幾首很喜歡的歌沒被唱到,
雖然最後一首歌居然聽不出是〈Blowing in the wind〉。
但沒關係,因為Bob Dylan就在我眼前。
全場有近半數空席,特別是較貴的一樓,
主辦單位管制有問題,一堆人都擠到搖滾區,
不少人還是來湊熱鬧的,坐我旁邊的年輕正妹還轉頭要求閒聊的人小聲點。
但OK的,因為Bob Dylan就在我眼前。
跟2月底在林口體育場開唱的Eagles比起來,Bob Dylan這次的演唱水準的確是比較差的。但你不得不佩服已經七十歲的他這十幾年來幾乎年年辦巡迴演出,所以無法太過挑剔,即使坐在三樓到數第三排,還是亢奮地感受氣氛。
只是「巴布狄倫」這門學問實在太過於博大精深,二十多年來我也只是隨波逐流地聽著他的歌、看著他的故事,甚至連他如詩一般寓意深遠的歌詞也很少仔細去讀。其實他的用字遣詞都不困難,但背後的故事並不簡單,經常得回到歌曲的那個年代,先探一探當年發生過什麼事。
記得兩年多前在真善美看了〈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台譯〈搖滾啟示錄〉)一直到現在依然念念不忘凱特布蘭琪的精湛演技,由她來飾演開始使用電音、被信徒視為背叛傳統民謠的狄倫,讓演出狄倫其他時期的希斯萊傑、克里斯汀貝爾和李察吉爾等人相形失色。
只可惜進戲院之前並沒有做功課,整部電影看得十分辛苦,其實只要把維基百科裡的介紹從頭到尾看一遍就會有基本概念了。
有興趣的朋友,電影blog「美麗新世界」裡有完整的介紹
http://mimibao.pixnet.net/blog/post/21898647
至於最喜愛的歌曲,倒不是〈Blowing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是其中一首,
另外就是〈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和〈One more cup of coffee〉,只可惜後面兩首都沒唱,不過他的歌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也不意外。
整個演唱會他總共唱了十六首,對照一下手邊60、70和80年代各一張精選,總共四十二首歌曲,跟台北演唱會重覆的只有〈Like a rolling stone〉。
最對我胃口的應該是〈One more cup of coffee〉。
上狄倫官網查了一下,這首歌從1975年發行以來只在現場演出151次,〈Like a rolling stone〉和〈Blowing in the wind〉分別是1817和1028次,為什麼這首亦堪稱狄倫代表作之一的歌曲,會唱得這麼少?可能的解釋是〈One more cup of coffee〉還是需要女歌手來對唱才夠味,也或許這首歌真得是寫給第一任妻子Sara的告別作,對他來說不再這麼重要。
1975發行的「Desire」專輯中,找來Emmylou Harris助唱,加上小提琴的伴奏,〈One more cup of coffee〉真得是好聽又有味道,狄倫少見的情歌,像不像是男人離去時的藉口?很有趣的。*不曉得這道歌有沒有其他涵義,我所知的只有告別Sara,因為歌曲發行兩年後他們就離婚了。
或許是Bob Dylan太大咖,網路上不容易找到原曲,至少在youtube裡都沒有。
※專輯「Desire」裡的原曲
http://www.vindir.org/bob-dylan-emmylou-harris-one-more-cup-of-coffee-17422.html
※1975年現場演唱版本,只有Bob Dylan自己唱
http://www.wat.tv/video/bob-dylan-one-more-cup-of-1rddw_2ilhj_.html
七十歲的Bob Dylan還能夠這樣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多少年?即使他明年再辦,台北不是很優的票房可能也會讓主辦單位卻步吧,這次的演唱會,或許真是台灣聽眾唯一的一次了。
Bob Dylan, one more cup of coffee ?
歌詞的翻譯,稍微參考網路,另外做了不少修正。
One More Cup Of Coffee
Lyrics/Music:Bob Dylan
Your breath is sweet
妳的氣息甜美
Your eyes are like two jewels in the sky.
雙眸有如天上的珍珠
Your back is straight, your hair is smooth
妳背脊挺直,髮絲柔順
On the pillow where you lie.
在妳躺著的枕頭上
But I don't sense affection
但我絲毫感受不到情意
No gratitude or love
毫無感激或愛戀
Your loyalty is not to me
妳不再對我專情
But to the stars above.
而鍾情於天上繁星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上路了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離去了
To the valley below.
朝著下方的山谷而去
Your daddy he's an outlaw
你的老爸是個亡命之徒
And a wanderer by trade
只能像個流浪漢地生存著
He'll teach you how to pick and choose
他會教妳如何撿拾和選擇那些謀生物
And how to throw the blade.
以如何在刀口下謀生
He oversees his kingdom
他俯瞰著他的地盤
So no stranger does intrude
不讓任何陌生人入侵
His voice it trembles as he calls out
只是當他聲音顫抖地苦苦哀求時
For another plate of food.
卻只為了另一份食物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上路了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離去了
To the valley below.
朝著下方的山谷而去
Your sister sees the future
妳的妹妹看到了未來
Like your mama and yourself.
就像看到媽媽和妳的樣子
You've never learned to read or write
妳從未學習讀書和寫字
There's no books upon your shelf.
在妳的櫃子上沒有任何一本書
And your pleasure knows no limits
而妳總是放縱享樂而毫無限制
Your voice is like a meadowlark
妳的聲音像是陸地上的雲雀
But your heart is like an ocean
但妳的心卻有如海洋一般
Mysterious and dark.
神秘而深沈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上路了
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要離去了
To the valley below.
朝著下方的山谷而去
訂閱:
文章 (Atom)
《6TEEN》比起前作《4TEEN》,可讀性會比較高一些,這麼說也許有點過於二分法,《4TEEN》比較像是得獎作品(事實上也拿了直木賞),《6TEEN》就是純粹的大眾文學讀物,每一篇都精彩好看,也許是前作將四位主角的個性已經設定得很清楚,作者在創作新的故事的時候,也比當年輕鬆多了吧。
十個短篇中有一半與感情有關,這也無可厚非吧(笑~)高中的確是情竇初開的時候,比起國中生的「無知」,懂得多了、膽子大多了、機會也變多了,這個世代的高中生大概也很難不遇到感情問題吧,即使自己沒有,周遭的同學、朋友也會有。
最後兩個短篇,從初體檢到面臨好友的死亡(別擔心,不是直人),情緒的落差讓人有點不適應,連著一起看並不那麼輕鬆,但卻又是如此地寫實,我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十六歲,跟當年那個十六歲所能看到的世界比起來,真得是寬廣得多了,但相對地,也必須承受更多。
高中生的愛情故事是很吸引人,但書中讓我覺得最深刻的應該是〈秋天的長椅〉,靠老人年金過活的流浪漢與四位十六歲少年的對話,其實再普通不過了,卻又將正確的(或許說是讓自己舒服一點的)生活態度輕易地點出來。
「普通地過活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呢。不過打從心底喜歡工作的人卻只有這麼一丁點而已。」
石田衣良在青少年方面的確觀察入微,這在「池袋西口公園」系列裡已經偶而可以看得到,這兩本書,我們看得到既壓抑、又奔放、而且不斷地成長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