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綾辻行人《Another episode S》


雖然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類似「原本是想寫外傳,但後來覺得當成續集也是可以」的說法,但說實在的,這個故事還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外傳」才對。

說外傳主要是因為與前作在調性上的不合,前作是涉及非科學或非自然的神秘現象所造成的事件,而本作其實只是純粹的心理狀態所衍生的解謎事件,說白一點,作者完全運用了敘述性詭計的手法,讓讀法去解謎,而故事中的少女見崎鳴從一開始就已經知道真相。

當然關連性也還是不小,這部續作中之所以引發主角賢木晃也異樣心理狀態、導致最終死去的關鍵,仍與夜見山北中學三年三班的「死者」事件有密切的關係,關於這段緣由的描寫算是頗具說服力,甚至比事件本身更具吸引力。

敘事手法的話,做為一本供人閱讀而獲取樂趣的小說來說,是OK的,但以作者的資歷來說,這種手法實在不能說是新鮮,或許大多數讀者都還是會被騙,但讀完後,就覺得「喔,原來如此」而已。

但很明顯地看到他埋下了幾個伏筆,也昭告要再寫續集,這對讀者來說總算是好事吧,至少這系列作也算是走出新的格局。



.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My Best 2014 Movies

























對電影愛好者來說,2014年是個豐富滿足的一年,這一年有著相當多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所以要挑出最棒的幾部,還要列一下排名,其實挺困難的。

還是要先說一下,範圍是2014年台灣正式上映的作品,不過《雲端情人》和《內布拉斯加》都在去年元月初上映,實在得算是前年的電影了,只好忍痛捨棄。




10《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美)




















這部電影在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中幾乎全軍覆沒,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或許是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生涯最棒的一次表現,在他所有作品中,藝術成就甚至不輸給《斷背山》。

很難想像這是Dan Gilroy首部執導作品,畫面呈現與敘事模式大膽又直接,整體來說是商業電影的節奏,卻不斷地衝擊現代社會中最虛偽的道德觀感。總覺得,傑克的每個微笑都在訴說著:「你們這些媒體啊!等著看吧!」




9《東京小屋的回憶》小さいおうち (日)

讓人意外的是,在柏林影展拿下最佳女主角的黑木華,在日本奧斯卡只入圍最佳女配角,雖然松隆子表現的確出色,但黑木華才是整部片的靈魂。

山田洋次近期的作品中,我覺得這部片更優於前一年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家族》。中島京子的原著已經相當出色,但電影在時代氛圍上充分發揮影像作品的優點,給人不同的感覺,以二戰前後社會變遷為題材的日本電影中,這或許近年來最好的一部,主要演員的表現也都相當精彩。




8《盲》Blind (挪威)

這不是一部不好消化的電影,但很可能是去年最容易搞錯的一部,因為你以為的情節很可能都是子虛烏有的,導演的手法雖然不算創新,對於現實與虛擬部分卻說得不清不楚,甚至讓人懷疑他是刻意的。

這樣說或許會讓人擔心太過沈悶、無聊,但這種顧慮倒是多餘的,單純地順順著看下去,當做是一部驚悚片也是很OK的。基本上這是一部描寫女性盲者心理層面的電影,除了情節氣氛之外,解構真相會帶來另一種快感。




7《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法)



這年頭的純愛電影多半拍得變成芭樂賽,所以當純愛以這種形式出現時,多少有點讓人措手不及。嗯,沒聽錯,《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是純愛片,而且是史上最佳純愛電影之一。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份量驚人的女女性愛畫面,但我更注意到的是普遍的臉部特寫鏡頭,尤其是Adele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畫面,讓人心酸、也心碎。其實「女女」只是標籤,導演捉住這個罕見的性別呈現模式(歐洲電影的同性之愛以「男男」為主流),讓女性特質完全碰撞,驚人且深刻。




6《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義)



其實看海報就知道,你必須要接受兩極化的衝擊,才能夠感受這部電影所帶來的絕美與破敗,不然,為何在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之前,會出現黃色西裝外套?

極緻的美景、字字珠璣的對話之下,常常會發現有一絲突兀,即使只是占畫面的一小塊,但你總看得髒亂、醜陋或俗氣,甚至是死亡,這時候你才知道絕美之下有的是罪惡與墮落,浮世虛華之下,你能透視真相嗎?




5《她和她的小鬼們》Short Term 12 (美)

獨立電影、中途之家、青少年問題,這是去年最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不販賣廉價的感動來賺取觀眾的眼淚與同情心,有的只是對於現實面的投射、讓你產生發自內心的深刻省思。

這類的題材多不勝數,但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做為中途之家老師的女主角並非單方面地解決學生的問題、當救世主的角色,而是將她過往的經歷加諸於內心,以一個心靈都不是太健全的狀態下去幫助學生。人嘛!那有一天到晚都在救人的,最需要拯救的其實是自己才對。




4《生命中最捉狂的小事》Wild Tales (阿根廷)

「這等鳥事,恁爸(or老娘)為什麼非得吞下去不可!?」相信每個人經常都有這樣的心情,但是後果真得可大可小,大部分其實小鬧一下就沒事,但還真得有搞出悲劇來的,不是嗎?

六段小故事,有拖吊車糾紛、超車爭執、仇人見面份外眼紅、不成材的富二代開車撞死人,還有婚禮上發現另一半劈腿,都是發生在生命中看似不起眼或很平常的事,但導演以極端的方式來描敘後續發展,讓「後果」以最黑色、最詭譎的形式來呈現,十足歡樂,也十足補腦。




3《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美)


如果看過Wes Anderson的《大吉嶺有限公司》或《月昇冒險王國》,應該會習慣這部電影的節奏才對,尤其是他那讓人又愛又恨的左右對稱偏執狂。還有,像是捲軸式的畫面平移、俯視鏡頭、多彩的暖色系畫面等等,都讓人受不了…

受不了的結果,就是被他牽著走,但不只是你這樣,片中演員們和製作群,大概也是任由擺佈吧,偏偏卻都樂在其中,這是一齣最高段「威氏魔法」套路,你明明知道他的招數,卻不得不束手就縛。




2《依達的抉擇》Ida (波蘭)


黑白片、復古的4:3比例畫面,你絕對想像不到看起來卻是色彩十足的,也絕對想像不到每一格畫面都美得像名信片一般。

《Ida》的節奏很緩慢,故事很單純,就是準修女的尋根之旅而已,只是在這樣一點一點推進的情節中,會發生的、可以說的事還真多。雖然我仍無法完全體會共產制度解體的環境下人們對價值觀的認定,對當年猶太人的處境也不似有更新的衝擊,但緩慢的節奏正好可以蘊釀情緒,一些念頭油然而生,這部既是公路 電影也是宗教片的社會寫實作品,就是一符人生風景。





1《年少時代》Boyhood (美)



















不可思議的創意,卻又著眼於生命中最平凡的部分,遵循著古老的人類情感,但也賦予當代藝術的新生命,是史詩、也是日常,更是影史最偉大的鉅作之一。

導演Richard Linklater絕對是最偉大的時光魔法師,「愛在…系列」的《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和《Before Midnight》一拍就是近二十年、其間相隔兩個九年。而《年少時代》一部片前後拍了十二年,電影剛開始看得到年輕帥氣的伊森霍克(Ethan Hawke)和年僅6歲的主角Ellar Coltrane,到最後伊森霍克成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型男大叔,Ellar也已長大成人。

其實魔法就是「時間的流逝」,這在「愛在…系列」三部曲也是一樣的,只是這次沒有間斷,導演老老實實地紀錄了十二年真實的變化,包括個人、時代,以及時代變遷的軌跡。






.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木皿泉《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


主題一直到了最後九頁的終章才出現,包括書名,以及主角。

故事是以徹子在丈夫一樹過世後、仍與公公一起生活了七年而開始的。一樹死去後,身邊人們在生活上產生了劇烈的變化,從父親、妻子、鄰居到表弟,雖然一樣地在過日子,但內心彷引開了一個大洞,儘管時間流逝,那個洞依然是填不滿的…

對於「死去」這種事,活著的人們看似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淡然,但內心的缺口其實一直存在,對於人的執著,我們總無法輕易捨去,對於逝去的人,我們總要催眠自己說對方其實還活著、至少活在自己心裡…

只是,過於執著的活著,生命還是會因此而停滯不前,要走出來,也只有互相幫助了吧,像是徹子與義父、義父與鄰居、徹子與表弟都是如此,作者這對夫妻,在人的羈絆上的描寫上,一直是深刻且純粹的,包括他們過往所編寫的趨勢連續劇那般。

在「昨夜的咖哩」與「明日的麵包」之間,又發生了好多事,有些很糾心、讓內心失溫,可一旦走出來,總會讓自己心情變得更加篤定。

失去了的,就算回不來,也不見得不會失而復「得」啊。




.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夢醒時分

.


我想我應該是一個很愛作夢、很會做夢的人,
印象中,「一覺到天亮、夢也不做一個」這種事,
好像從來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

我應該是每個夜晚都有作夢才對,
甚至是天天作鮮明的夢,雖然常常都忘了內容…

最常發生的狀況是,睡到一半醒來,
清清楚楚地記得夢裡所發生的事,
但倒頭再睡,醒來之後多半忘得一乾二淨,
最多就是記得一個輪廓,或一小部分環節。


所以上周有一天清晨因夢而驚醒時,
就很想把夢的內容記下來,但倒頭繼續睡的念頭也很強烈,
於是拿起身邊的手機,在臉書上打下兩行字:

居然夢到長澤雅美,要搭捷運去找她,但乘客太多,
 擠不出來,被迫坐到終點站,然後就驚醒了
。」

補眠之後醒來,就有朋友留言說,
所以沒見到喔」、「沒見到她好難過」之類的…

奇怪的是,長澤雖然是我還算喜歡的日本女演員,
卻還不到特別偏好到會刻意去追作品的程度,
夢也是夢到中谷美紀、宮崎葵或蒼井優這幾個才對,
但夢境好像就是這樣,總無法如願以償。

現在想起來,這種事好像很平常,
而且夢到長澤算不錯了,
夢裡常常會出現一些想都想不到的人,
很多是沒啥交情、只是單純認識的人,
甚至還會出現討厭的人。

當然也會出現自己喜歡或在意的人,
或者是家人、交情不錯的朋友等等,
但這種情況多半又都不是什麼好的情節。



這樣看來,夢境還蠻反映人生的,
因為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嘛,
像現在,雖然自認過得還算順心,
但總覺得這是處在無可奈何之下,
的一種習慣性的無所謂吧。

尤其是與人的關係,
因為夢裡也是這樣。

例如說我一直不太懂得丈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所以常常就不進不退的,反而讓人覺得不近人情,
或者是與某人的關係到了不知該前進或停滯的時候,
就會做出另一種選擇,下意識地倒退,結果產生誤會。

還有偶而還會偷偷怨嘆總是沒辦法跟喜歡或互相欣賞的人有所交集,
這裡說的並不完全是感情的部分,應該說是一種更概括的心靈交流。
像是我還找得到可以聊東野圭吾、宮部美幸或勞倫斯.卜洛克的人,
但其實更想有人可一起說說更捉摸不定的保羅.奧斯特或吉田修一,
或者互相分享像是《絕美之城》、《依達的抉擇》這些電影的種種。

尤其是昨天讀了幾首中國農婦詩人余秀華的詩,
一股氣悶在心裡翻滾不停很想一口氣渲洩出來,
可是到最後也只能自己慢慢去消化…

我的生命中不太有能夠分享這些的人,
或者說有這樣的人卻每每到最後都錯過,
只好認定是性格有所缺陷而自我解嘲一番,
然後把「我」放逐在個人專屬的夢中世界裡。





.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乾胡桃《愛的成人式》


要寫這本書的心得,要完全不爆雷,還真得蠻難的。

要說這故事有什麼驚天的謎題,我想不是的,事實上,線索多到有點不可思議,即使不太去思考地直接讀下去,都還會覺得怪怪的,尤其是某些環節可以直接連結上〈side-A〉與〈side-B〉關於時間軸上的認知,不去想就可以發現…

這樣說來,這本書有兩種讀法,一種是順順讀下去,然後在最後獲得意外性、享受被騙的快感,另一種當然是留心〈side-A〉與〈side-B〉中的各個環節,尤其是相關事件所發生的時間點,自行理出整個故事的脈絡。

其實最大的線索是男主角在兩段故事中,在感情態度上有著本質上顛覆性的轉變,在〈side-A〉中,感情的主導權其實是掌握在女主角手中,但到了〈side-B〉,他們的「位置」卻貌似翻轉了。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愛的成人式》這個書名,說的清楚點,就是在愛情上「畢業」或「轉大人」的意思,而在這兩段情節中,被「轉大人」的對象是不太一樣的。

但要說這是「驚人的小說」或有著「驚天的謎題」,我不太同意說,單純以結局來說,應該還算是皆大歡喜的,這是戀愛小說沒錯,卻不是純情的那種,而是揭櫫愛情中的不安、殘酷與各種手段,只是作者包裝得很像八0年代的青澀的愛情小說而已。

但無論如何,任何人看了這本書,至少也要被騙二分之一才對,因為要到下半段開始,線索、矛盾才會出現。

小說的結構,坦白說,有點取巧,擺明了是為了騙讀者而寫的,但至少有主題,在某種程度上,作者用兩大段敘事來描寫愛情的某些面相,所以還算是「騙」得有道理。

最後的感想是:1是還蠻適合讀第二遍的;2電影版今年五月要在日本上映,但這種敘事模式要如何拍成電影啊?




.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阿嘉莎.克莉絲蒂《哪個聖誕布丁?》


六個短篇有長有短,篇幅大小差距蠻大的,雖說是作者自己編在同一冊,但水準差距不可謂之不大,最出色的應該是第一篇的〈哪個聖誕布丁?〉,事件的精彩布局與意外性,都不輸她許多長篇大作。

這個與書名相同的故事,應該不難在一開始就知道犯人是誰,那麼某些人物「配置」也就不難理解,精彩的部分在於各種詭計,有惡意的、惡作劇的,也有無心的。值得一提的是,裡頭還有濃濃的人情味,算是一篇感性的傑出小品。

六個故事裡只有最後一個是瑪波小姐辦案,其他全是白羅。瑪波小姐的故事算是小菜一碟,但老實說也是因為篇幅太短,會覺得解決事件太容易了些,明明線索很有限,但她居然什麼都知道,甚至連瑪波一慣到處跟人聊天再破案的模式都了,其實有點無趣。

還有就是扮裝的部分。其中有兩個故事靠著扮裝來犯案,但說實在的也太容易了些,特別是關鍵場景在餐廳的那個案子,總覺得能夠瞞過那麼多人,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作案過程中也出現一些突兀的點,例如說兇手明明很聰明,怎麼會犯那種錯誤?

除了之外,倒是沒有什麼大的問題,謀殺女王在詭計的設計上還是有一定的水準,即使只是短篇。


.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紅髮少女〈依達的抉擇〉


記得在光點台北看完這部片,工作人員名單隨著片尾音樂跑動時,整個人卻仍然呆在當場,動彈不得。

奇怪的是,這明明是一部黑白片,又是復古的4:3比例畫面,卻總覺得是有顏色的,比如說,她的頭髮是紅色的、唇膏是粉紅的、珍珠項鍊是渾白的、修道院前的落葉是斑駁的乾褐色、阿姨的車是淺黃的,但這些顏色卻又不一起出現,在黑、白構成的畫面之外,只看得到一種另外的色彩。

而這些夢幻的色彩,就以緩慢的節奏一格一格地流動著,無論你抽出任何一格,都美得像明信片般,卻又極其單純、想要說的事躍於眼前。

但故事其實是很簡單的,在修道院長大的少女安妮,在即將成為修女之前,被長老要求先去見見自己的阿姨,也是唯一的親人。在半強迫的情況下,少女踏上了尋根之旅,以一個天主教徒身分發現自己其實是猶太人的事實,真正的名字應該是依達才對。

六0年代末期,波蘭的共產制度才崩壞不久,正處在社會價值與政治意涵的交錯期,阿姨汪妲曾是馬克思主義的狂熱份子,風光一時,爾今卻只剩下一種破壞的落寞感。一時之,依達的生命中出現排山倒海而來的變數,伴隨而來的物慾、情慾、好奇心讓她不得不檢視自己一直以來所信奉的理念和處在的世界。

她開始不斷地思考已逝雙親所在的社會和面臨的處境,看著阿姨的生活、想著阿姨的過往與現在,依達決定嘗試當一下汪妲,於是放下頭帶、穿上漂亮的衣服、上了妝、掛上珍珠項鍊,然後在唱盤中播放了從來都不會去聽的音樂,最後去接近、擁抱自己有好感的男人…

片長只有80分鐘,節奏緩慢,感覺上能夠交代的事應該不多,但或許是導演一再地讓畫面中的人物配置在邊邊角角的關係,總覺得那一大片的留白就代表著一切、連結著上帝與人間的一切。

清晨在床上背對著男人,導演以整部片罕見的特寫鏡頭來裝填著側躺著的依達的表情,15秒、20秒過後,她起身望著窗外,穿起從修道院出來就穿著的衣服、戴上帽子,提著行李箱離開…

走在長長的鄉間小路上,對面的車一再錯身而過,依達到底要去那裡?一直到背景音樂結束、畫面消失,都沒有答案,這大概就是導演的體貼吧。

最後的最後,就只好再靜靜地回味、感受了…




.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東直己《泡Bar偵探:偵探在酒吧》


總是傷痕痕的,應該是冷硬派偵探的共通特色吧。

先說點題外話,先前在閱讀勞倫斯.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時,常常會擔心馬修有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總覺得他的收入不夠多說,雖然一定是可以解釋成他在故事情節之外一定會其他收入。

不過東直己的薄野偵探在這方面似乎沒啥顧慮,作者偶而會在敘事中提到「我」接了誰的case之類的,甚至還會列一下收入清單,比如說「收了A一萬元、B五萬元、C十五萬元」之類的,感覺上,「我」好像還蠻有賺頭的。

不過,「我」雖然賺得不少,但代價似乎都蠻高的,至少在已經出版的兩部中文版中,都被打得蠻慘的,尤其是這部「薄野偵探系列」首作的《偵探在酒吧》更是被K得慘兮兮,被流氓痛扁也就罷了,還被一群小屁孩給圍毆,但反正就是沒有致命傷,就像「我」自己所說的:「沒有骨折,但有好幾個地方有裂開吧,休息幾天就好。」

感覺上,冷硬派偵探,常常會很慘,但再怎樣好像都不會有生命危險。

但比較意外的是「我」在故事情節裡有提到自己喜歡美女,但不喜歡和姜女上床,這就有點難以理解了,至少作者對於主角在這方面的個性、氣質,並沒有說得很清楚。

還有,神秘賣春女夢露寫得傳神、有個性,本來是個很討人喜歡的角色,卻會長久喜歡一個橫看豎看都是個爛咖的男人,雖說後來有解釋她把改造他做為一項挑戰,但說服力真得還挺薄弱的。

事件的最後仍有一定的意外性,但整體來說不算複雜,以系列首作來說,有帶出濃濃的北國城市風貌和人的特異氣質,但文字和事件都沒有之前已經先出中文版的《打給那位偵探的電話》(系列第2部作品)來得成熟就是了。



.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鄧紫棋〈我要我們在一起〉

.

一直不太喜歡像《我是歌手》這樣的歌唱節目。一切以群眾導向為基準,什麼都要強調網路點擊率,所以演唱時必須非常強調巧技,最好還能懂得煽情,最重要的是帶動現場或螢幕前的觀眾的情緒。

但做為歌手,唱功不是絕對,有的時候唱得不好也有自己的魅力,甚至魅力常常出現在唱功以外的部分。但是幾次看到歌唱節目的視頻,發現不少為了迎合普羅大眾而捨棄自我的例子,覺得不太舒服…

說實在的,像鄧紫棋這樣的實力派創作歌手,理論上是沒有必要去參加《我是歌手》才對,港台的新生代才女中,姑且不論創作能力,我覺得她在演唱能力部分比徐佳瑩、盧凱彤和白安都還要出色。但我可以體會她需要中國龐大市場的心情。

影音連結:

不過她演唱這首范曉萱的絕世名曲, 倒是帶來不同的感覺。在編曲上,她與老搭檔Lupo Groinig做了某種程度的調整,又將vocal和playing進行一次整合,雖然不能說她的鋼琴就比原版的李泉要好,但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唱作俱佳,而後段刻意將原曲變調的飆高音,精彩絕妙得讓人寒毛直豎。

既是表演,也是創作,G.E.M的這段視頻,應該是我看過所有中文演唱節目中,最無與倫比的一段了。



.

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黃易《龍戰在野9》


總算切換角色了,太醫王庭經這次還折騰得真久,而且還差一點變不回龍鷹,這當然也代表了神都局勢之緊張、詭變,甚至讓心思已不在人間世的武曌不得不出手管事。

在龍鷹的幾個分身中,王庭經肯定是難度最高的一個,最簡單的應該是「毒公子」康道昇,范輕舟因為所處的地域較局限,其中的人際關係又比較不那麼複雜,要穿幫的機率比較低。而太醫在神都所遭遇的絕頂高手,幾乎每一位都有可能將他的身分拆穿,寧采霜、閔玄清隨時可能搞清楚他是誰,雖然他算是有符太在助陣,但符太的特殊身分反而讓局勢變得更複雜,危機更多。

從王庭經轉移成范輕舟之間,龍鷹過渡了一次康道昇,雖說是因為被无瑕逼出來的,但這樣反而成了一種緩衝,讓這樣的轉換不致於太突兀。

這部作品最困難的部分在於主角三個主要身分之間的轉換,多少會搞混了角色個性(都是同一個人,不搞混才怪),而隨著劇情的演變,龍鷹因為道心種魔大法在個性與氣質一直都在變化,尤其是這一集,從魔心種道到魔道分離,而後來就產生了魔變之變,即使他用來欺敵、隱藏原本的道行,但身為讀者的我們大概也被唬住了…

總算有決鬥了,台勒虛雲對決范輕舟,希望至少打得成啊。



.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米澤穗信《秋季限定糖漬栗子事件》


好不容易讀完「小市民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卻發現「秋季」應該是系列的收尾作了,很難想像作者會再去寫「冬季」…

會造成最樣的感覺,最重要的原因是─「小鳩與小佐內終於意識到彼此都不是小市民」。

這樣說也對,這對因為有著同樣想當小市民理念而在一起的少男少女,從系列作的一開始就展現了異於常人的能力,雖然他們想壓抑著這樣的能力而彼此「砥礪」著,卻總是無法低調著過日子,甚至是愈低調、愈心癢無耐,等到豁出去之後,「爆發力」更強。

所以,在秋季事件的最後,他們終於知道自己不適合當小市民,或者說他們仍想當小市民但說真的不是就不是,體認到這一點之後,感覺上就是劃上句點的時候了。

前提說完了,回到故事本身。從本格推理的領域來看,《秋季限定糖漬栗子事件》有著接近神乎其技的發揮,故事的開頭當然是接著小鳩常悟朗與小佐內由紀在《夏季限定熱帶水果聖代事件》的最後因故分開而開始的,而小鳩在秋季故事初期提到小佐內,都還是以「那個愛說謊的女生」來稱呼。

新的故事讓他們各自展開一段新的戀情,事件也就從兩條線出發,最後再連接在一起。其實也不難猜到這事件在背後主導一切發展的一定是他們這一對意氣用事的小男生小女生啦!只是他們最初的確是想有所改變的,例如說,小佐內剛開始真得是用心地在幫自己的新男友,甚至私底下用一點小手段偷偷地幫忙,而小鳩最早也是淡定地維持小市民的身段,雖然跟新女友約會或講話時偶而還是忍不住偷偷「推敲」一些線索,但基本上還算安分,直到連續縱火事件中的某個標的物不得不引起他的興趣,才真正插手管事,最後揭開真相。

基本上,小鳩這一條線的結構就已經挺複雜的了,一方面要顧到縱火案的發展與真相,另一方面也得交代他與新女友的相處過程,這段關係還必須把小鳩的個性點出來,作者在這部分的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

而小佐內這條線又更加複雜了。看完夏季事件之後,應該不難猜到作者會把小佐內設定為嫌疑犯,這一點在故事中段之後感覺特別強烈,強烈到看故事的人「可想而知」地會猜到這不過是個陷阱,甚至是要挖洞給故事中的某個人來跳。

但作者針對小佐內的部分,還是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因為比起小鳩基本上可以算是完全正派的角色,這個小女生有著不可思議的深沈心機,要把她的行為模式說的合理且符合角色個性,是蠻有難度的。

到頭來,還真的只有小鳩常悟朗了解小佐內由紀、也「比較」能真正治得住她,小佐內實在沒辦法跟其「正常」的男生交往,非得要小鳩這種看似淡定、其實也是不太正常的男生。

最後的感覺是,這系列故事還得不適合學生看,「心機」實在太深了些,而做為本格推理故事,卻是相當地出色。

差點忘了說,整個故事最精彩、有趣的是在最後由小佐內說出來的話喔!閱讀的樂趣一直持續到最後一句話,實在難得~




.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吉田修一《7月24日大道》


被遏然而止,一開始多半是不太好受的,但到後來卻往往是回味無窮的,吉田修一這個輕薄的故事,收得很突然,但現在想想他好像還真得不必再寫下去了,就算真得要有後續,就讓讀者自己「腦補」就好。

在純文學小說中,這個故事應該算是邏輯最單純、最容易找出規則的吧。其本上,就是「套用」兩個字,就像女主角小百合將自己所在的城市套上里斯本的地圖那樣,她其實一直活在自己所認定的世界裡,雖然小說中並未針對她對學長聰史的暗戀有太多的描敘,但從這個邏輯來看,小百合的癡戀是綿長又深刻的。

但小百合對於這樣的異性對比,卻又是極端自卑的,也因此她在俊美的弟弟身上獲得某些補償,經年累月都陶醉在有著這樣的人做為親人的優越感,讓她對自己的卑微能夠比較不在意。

而這樣的平衡,在弟弟的女友惠子出現後,開始崩壞,小百合並不是討厭惠子,而是在她身上看到自己,基於「聰史不可能喜歡自己」的心情,她開始同情惠子,認為她不該跟弟弟在一起,因為這樣下去,將來一定會是一場悲劇,「妳一定可以找得到更適合自己的對象。」

就在此時,小百合也出現了相對於她自己算是天崩地裂般的變化,同學會再遇聰史、聰史竟然與已經是美人妻的亞希子舊情復燃、聰史與亞希子曇花一現、聰史居然會來追自己!一連串的變化讓她顛覆了信奉許久的生活理念…

而惠子的剖白、疑似出現自己命運中的對象,讓她開始用城市原貌的面貌、名稱來看待自己所在之地,在亞希子已經離婚之後,小百合仍然選擇先走向聰史這一邊,違背了自己一直以來的生活態度…

無論如何編織結局都沒有關係,因為作者早就做好準備,不管做什麼的選擇都會有所安排,儘管並不見得一定是幸福或快樂的。




.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長岡弘樹《教場》


警察小說在日系小說中屬於百花齊放的領域,很難想像還有誰能夠在橫山秀夫或今野敏這幾位大師之下另闢蹊徑,寫出前所未有的故事,但偏偏長岡弘樹就辦到了。

故事是以「警察學校」為題材,還真虧他想得到,「警察」與「校園」是日系小說兩大熱門題材,加起來的話,可以想見的會是社會大眾願意去關注的,但警察學校要寫什麼?警察與校園都是人們生活中習習相關的,但警察學校卻不是,要怎麼寫才會引起共鳴,這就不太容易了。

不過作者很聰明,他採用了環環相扣的短篇形式,讓每一篇的結尾都在突出其來的發展下結束,甚至刻意不劃上句點,將後續發展留給下一篇、在敘事中做一個交代,故事有懸疑性、有一點點的驚悚,唯一沒有的大概就是現實的一面。

但好處是,故事中的角色都是未來的警察,有的是交通警察、有的是刑事組探員、也可能是未來的警官,情節中的一些課程或人際關係,感覺上應該不至於太陌生才對。

《教場》中的風間教官,蠻有柳廣司「D機關系列作」中的大魔王結城中校的感覺。說起來這兩個人物處境也有些相似,因為他們都不得不將自己包裝起來,也不得不對自己的手下擺出冷漠或難以接近的臉孔。風間教官就算是要幫學生,也必須要讓對方產生壓迫感,即使最後達成目標,也讓對方得到幫助,但壓迫式的威嚴仍然是存在的。

「篩子」被作者拿來當做是個標語或口號,每個短篇的主角,各自有其不為人知的壓力、目標,這些在外力的擠壓下,特別是某些人的惡意或偏執之下,逐漸膨脹成一道強大的陰影,而他們必須去衝破這道陰影,就像是被篩選後而存留下來。

很小錯的小說,但總覺得還不到經典的程度,雖然題材新鮮,但仍是各種要素集結而來的成果,能夠普遍攻佔2013~14年各類銷售與書評榜的前幾名,老實說,讓我有點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