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不小心就會錯過的〈三分男孩〉
如果要選一部今年最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我大概會挑這部吧。就像片商取的中文片名《三分男孩》那樣,在最初的印象中,說不定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部三分的電影(滿分十分),在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之下,自然就這麼pass過去了。
4月11日正式上映,不到三周,全台只剩兩家戲院還在播,整個台北票房不過50萬元…
最初的印象就只是「好電影」、「青少年成長片」而已,但實際看完後,卻發現衍生而來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思維模式,連一向所認知的電影語言、甚至是拍電影的基礎原則都被打破了,這才認真地去查閱電影的相關製作資訊,才發現真不得了。
最讓人驚奇的是導演,一共有兩個人,都是第一次當導演,雖然他們一起拿過奧斯卡金像獎,拿的卻是改編劇本獎,Nat Faxon與Jim Rash─《繼承人生》的兩位編劇,理論上他們既然要當導演,拍的應該是主流電影才對,沒想到拍出來的卻是如此「不合邏輯」但又十分出色的作品。
這部片的製作成本很低,500萬美元而已,不要覺得已經很多了,在美國那麼鉅大的市場,這個數字其實還蠻渺小的,即便是台灣的《KANO》,製作成本也要1000萬美元喔。
光是靠口碑,《三分男孩》就賺進大約2500萬美元的票房,投資報酬率實在驚人。
另外就是卡司真得是不怎麼樣,稱得上主流明星演員的不過山姆洛克爾(Sam Rockwell)與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而已,而飾演男主角鄧肯的Liam James看起來又是個矬矬呆呆、在路上遇見也很容易被無視的男孩。最初的整體感覺是沒啥亮點、不期不待,但靜靜地看完,才發現這種平平無奇的「門面」才是兩位導演兼編劇想要的,也是電影之所以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的「原點」。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十分出色的青少年成長電影《壁花男孩》,成功模式其實差不多,一樣成本不高,票房好,報酬率當然也高,但《壁花男孩》好歹也還有Emma Watson、Logan Lerman和Ezra Miller這幾位年輕一代的偶象,製作成本1300萬美元還是高出不少,因此《壁花男孩》儘管整體的表現還是較為出色,但《三分男孩》卻讓人更加驚艷。
其實《三分男孩》就只是簡單而已,即使是思考也是自發性的,不必太刻意,裡頭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也很單純、淡然。
我們看到的男孩鄧肯,在別人的眼中,也許真是一位只能拿三分的男孩,但人生豈能永遠只有三分?可一旦鄧肯自己也是這麼想,大概也就如此了吧…
電影語言平實、自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雖然不能說所有劇情都完全符合現實人生,但至少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還是從我們過往人生中剪貼出來的。像是鄧肯,他既然會遇到一位個性嚴厲、自私,卻可能成為自己繼父的男人,也得跟著將自己當做死阿宅的新姐姐一起生活,但他也會碰到對他好的人,包括願意與他對話的鄰家女孩,以及肯聽他說話、把他當做一回事的遊樂園管理員。
鄧肯當然也會對自己只能得到「三分」的評價不甘心,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改變自己、如何增加自己的分數而已,直到遇見了一直遊戲人間的遊樂園管理員歐文…
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歐文可說是整部片的靈魂人物,很難想像他曾是《鋼鐵人2》裡那位野心勃勃、討人厭的軍火商。
歐文是個愛耍帥、愛當老大的人,但他並不是一個裝模作樣的大人,而是個聆聽者、是個觀察者,我們知道這樣的人不多,但絕對有,山姆詮釋這個角色,並沒有刻意放大肢體語言,反而以平實的方式來呈現每個人曾經有過的慘綠少年時代的某個具體形象。
平淡,卻又無與倫比,對這部電影,我是這麼想的。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