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渺小

.




香港詞人周耀輝在歲末的這首歌裡是這麼寫的,
原來最大的懷疑總有渺小的自己
 

 向蝴蝶知更
 向黃土灰塵
 向恩怨愛恨 向肉體靈魂 向芸芸眾生 
       我該說感謝 還是對不起
」。

第一次聽這首歌,大約是二0一三年最後一個月剛開始的時候,
每年的這個時間,總要為那個月份從大到小的瞬間來倒數計時,
雖然我不太會刻意去跟別人一起去喊十、九、八、七…之類的,
但在這個月裡,下意識好像都免不了會去趕點進度多做一些事。

今年也不例外,特別是前陣子沒事去數一下這一年讀了多少書,
結果發神經似地想湊滿百本,但用力讀了十三本書之後,
也只不過拚到九十六本而已,真是何苦來哉…

可大體來說,二0一三年做的事還蠻多的,
工作上異常地忙碌操勞,但成就感十足,
喜歡的、想做的事,完成的也還不少,
當然也還有些停滯不前的人生目標,
只是都不是非得完成不可就是了。

不太一樣的是,以前每次年末加減都會犯愁,
就是時間又流掉了但自己好像少了什麼或沒做到什麼,
這一次似乎就沒看得那麼重了,總覺得最壞就是停滯不前而已。

現在想想,也許這首歌有一點點功勞吧,
裡頭的一些詞句是這樣唱的,
最繁華的城市為何帶來最寂寞的北極熊
最純潔的孩子如何走過最骯髒的垃圾場
最混亂的回憶永遠讓我想起最專注的一剎那
最醜陋的世界偶然讓我看到最美麗的一首詩
原來最暗的天空總有最閃爍的星星
最暴烈的流徙難道為了成就最温柔的小團圓
最簡單的渴望從來不想證明最荒謬的大時代

還有最重要的…
原來最大的懷疑總有渺小的自己

這樣說來,覺得不好的事或許不見得就真得不好,
或者說至少可以從裡頭找到一樣正面或美好的東西。

在太陽底下、在辛波絲卡筆下的〈一顆小星星底下〉,
所有的一切是如此渺小,我們沒有餘裕去懷疑自己。




.

AKRU《北城百畫帖Ⅱ》


續作隔了三年才出版,才翻了第一回就發現有點搞不清楚狀況,只好找出第一集重讀一次,這才想起來,其實前作說得並不算多,雖然有四個短篇,但其中的兩個是分成上、下篇的一個故事,另外兩個短篇說的是百畫堂的由來與主要成分的故事,有點像是「設定集」,而且採用的是倒敘方式,真要看完這三個故事,才能夠完全搞懂某些細節。

但即使前作的內容少了點,作者卻把時代氛圍塑造得相當成功,再加上完整的註解,就算是年代與我們相隔久遠,那種懷舊心情依然是十分濃烈的。

醞釀了三年的續作,果然不同凡響。

作者將註解集中在每一回結束的篇幅中,是個不錯的想法,如果是小說,會覺得註解下在每一頁(或每兩頁,就是不必翻頁就可看的)比較方便。但漫畫因為以圖像來構成,頁面中文字過多總是不好,要翻到篇尾先看註解也不像小說那麼麻煩。

第二集一共收錄了五個短篇,再加上這次的附錄是用畫的,說的還是瀛洲詩社,要說是六個故事也可以。作者透過這些故事,將八十年前昭和時代台北城的風情和典故一點一滴地說出來,還伴隨著當年的重要的社會事件,結構上相當完整。

故事寫些什麼,就不多說了,每個短篇調性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最有感覺的是後兩篇的〈夜盜紳士〉與〈森之憶〉,尤其是前者,即使是日本漫畫界也不容易找到那麼有趣的短篇故事。

既然前作都在日本獲獎了,這續作應該就更值得期待了。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指縫間


電影《飛吧!蒲公英》中,宮崎葵飾演的仁子經常舉起左手,在受傷被繃帶纏著的中指和無名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中,窺看著遠方的某個事物。

有時在海邊,有時在公路旁,也可能透過車窗就注視著這種被框住的世界,仁子雖然是為了探索好友美紀自殺之謎,而與另一位好友素子以及剛結識的新朋友原木一起上路,但她似乎也在尋找自己的心靈定位,茫然無緒之下,不自覺地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找答案,然後變成了習慣。

仁子會在指縫間捕捉遠方的滑翔翼,也可能是海鳥,隨著目標的移動,緩緩地挪動左手,彷彿要將這種存在感牢牢地圈住似的。或許她也會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將這個狹小的空間當做是個鏡頭,細細地觀看一片片飄落的雪白。

在這部女性公路成長電影中,看到的總是一種極致的緩慢,畫面有時候像是曝光過度般,白晰透明到影像慢慢變淡,或者給人一種對焦不準的印象,眼前所見一直是模模糊糊的,但不可思議的是可以感受到某種靜致的平衡感。

這就好像手邊有個長鏡頭,想到就對準某個定點,或者定格,或者慢慢拉近,不然就是愈拉愈遠,就像自己有時候會舉起手來,將掌心對著天空或天花板,在張開的四個指縫間尋找可以補足心靈空位的東西。

幾個女生似乎找到了答案,仁子還接到告白電話,這下子應該是心滿意足了才對,但這回她不只舉起了兩指纏著繃帶的左手,還舉起了右手…






.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青山七惠《碎片》


讀青山七惠寫的故事,從來都不會有什麼負擔,她說的多半都是生活中看起來不太起眼的事,在生命中不過帶出一點小小的漣漪,只是這些平淡的小故事,總會在心裡刷出一道莫名的惆悵。

總覺得老爸像空氣般沒有存在感的女兒、即將完成終身大事卻不斷回憶起前女友的男子,以及因為遠方表妹介入新婚生活的夫妻,作者賦予這些平平無奇角色的也不過是單純的生命片段,他們在小說裡的人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只看到在某個特定時段之內、時間的緩慢流動,還有他們心中微小的變化。

就像女兒在拍攝以「碎片」為主題的照片時,原以為青木五金行的招牌、路邊的空罐或山峰的一角都是碎片,但突然來到昔日曾經來到的場所時,人生突然多蹦出幾個角落,父親才告訴她,眼前所見的其實都是某個東西的碎片。

而在男子不斷回憶著前女友的種種,甚至把未婚妻的印象與前女友重疊在一起,即使到最後,仍然頻頻回頭,這是他鑲在內心深處的一個記憶碎片。

終究還是考上東京的大學的女孩也是,見到賀年卡,總會想起那一年那對新婚夫妻個別帶著她參觀東京鐵塔的往事…

人生,就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碎片所組成的,作者只是撿出看起來一般般、握在手心裡卻會特別懷念或者餘韻十足的其中三片而已。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山白朝子《胚胎奇譚》


敘事結構是標準的「福爾摩斯+華生」,內容卻是帶點懸疑色彩的江戶時代獵奇故事,但真正的冒險主角多半是做為助手的耳彥,只是以旅遊作家身分活躍的和泉臘庵卻也有著相當豐富的個人色彩,像是容易迷路、愛把苦差事推給助手等等…

在小說的結構上,《胚胎奇譚》頗有標新立異的感覺,但作者的表現方式卻出奇地完美,原本屬於不同領域的小說要素湊合在一起,竟沒有任何違和感,濃重的時代氛圍與地域色彩,偶而在靈異或獵奇的故事中帶點能夠觸動到內心的成分。

雖然刻意用了「山白朝子」這個別名,但《胚胎奇譚》中,除了時代不同,感覺還是很「乙一」,尤其是〈絞〉、〈地獄〉和〈無臉嶺〉,那種調調更是不作第二人想。像是在〈絞〉中耳彥打死也不吃長得像人臉的魚肉,但在〈地獄〉裡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吃人肉,眼見的恐怖感遠大於明明知道但沒有說破的那種毛毛的感覺,完完全全就是乙一的風格。

九個短篇沒有任何一篇是平平無奇的,再加上有相當明確的主題連貫性,《胚胎奇譚》的可看性已經優於大多數以「乙一」為名的短篇小說集,閱讀性一氣呵成,魅力也不輸給長篇小說。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孰善孰惡的〈風暴〉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免拿來跟年初無論在口碑和票房都有不錯表現的《寒戰》比一比,當下的想法會覺得《寒戰》比較「好看」,這或許是因為《寒戰》帶著強烈的懸疑色彩,一開始就跟觀眾玩猜兇手的遊戲,雖然劇情進行到某個階段之後,要找出答案並不難,但整部片的節奏掌握得很順,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商業電影。

同樣以香港警察為題材,《風暴》似乎比較不刻意討好市場口味,劉德華飾演的高級督察呂sir在劇中甚至沒有妻子或女友,排除掉感情這條線之後,華仔演出這部電影的任務除了辦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性掙扎、價值觀的認定,以及善惡念頭之間的大鬥法。

《風暴》的劇情層次也不像《寒戰》那麼廣,不那麼轉折,也沒有太多吊人胃口的翻轉情節,最重要的主軸就是角色,導演和編劇所賦予的角色生命與演員表現成了左右這部電影成敗的重大關鍵。

而看完這部電影,會深深地被這些角色的魅力所折服。

《風暴》以華仔的呂sir與林家棟的陶成邦為兩條主線,一個是志向崇高的警察,另一個是屢屢犯案的罪犯,但這兩位昔日好友並非善者恆善、惡者恆惡。

誓言掃除罪惡的呂sir因為總是逮不到胡軍所飾演的曹楠,在做為線人好友死亡,以及線人智能不足的幼女遭虐殺後,理智線終於崩潰,忍不住捏造罪證陷曹楠入罪,爾後又放任逮到自己把柄的小混混氣喘而死。在案件急轉直下、釀成全城危機時,呂sir必須冷靜地指揮全局,又得面臨嚴苛的內心掙扎,善惡之分在那裡?為了消滅罪惡,真得可以不擇手段嗎?在這一幕幕迅速切換的畫面裡,華仔的表情與肢體語言氣勢十足,動靜皆宜,足見多年來成熟的功力。

但林家棟的表現絕不輸華仔,導演把感情戲分在他與姚晨這條線上,做為這角色脫離「惡者恆惡」的伏筆,雖然罪犯因為愛情而軟化、甚至有了向善之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老梗,但搭檔演出情侶的這兩位資深老手表現得不慍不火,在情緒的轉折上並不過分,特別是姚晨在街上巧遇正要開車犯案的男友,兩人透過車窗對望的畫面,十分之震撼。

嚴格說起來,《風暴》在前半段節奏較緩慢的部分,情緒的宣洩反而有點over,一直到後段大規模警匪槍戰的階段,角色發揮與劇情的磁場才真正完美地match在一起,或許看到香港市中心被搞得面目全非會覺得有點誇張,但畫面切換到呂sir或陶成邦時,每一個停格就是一個進展,兩人距離愈拉愈長的「對峙」堪稱是全劇最精華的部分。

當陶成邦死命地按照原定路線逃出生天時,呂sir的狙擊槍口已經對準這位老朋友,照約定必須放他一馬,但他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秘密,除惡務盡似乎又是理所當然…

到底呂sir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結局餘韻十足,值得細細品嚐,就不多說了…





.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百田尚樹《24號的奇蹟》


在耶誕夜讀完這五篇短短的故事,有種恍若似真的奇妙感覺,雖然知道這些故事都不現實,但是那種因為因為文字所帶來的溫暖感受,還是挺不賴的。

五個在耶誕夜發生的奇蹟故事,嚴格說起來只有第一話的〈魔幻鋼筆〉與最後一話的〈聖誕老人〉屬於奇幻故事,第三話的〈蛋糕〉在讀到最後一頁之前一直很有fu,只可惜最後安排讓年輕的主角以老態中安詳的病逝,卻顯得有點多此一舉,其實讓她以原來的面貌含笑往生就已經很棒了。

第二話的〈貓〉與第四話的〈計程車〉都是很單純、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故事,故事同樣感人又暖心,但比起另外兩個奇幻故事,好像稍嫌刻意了些,有種很強烈的感覺是作者刻意製造故事中的巧遇。

這本小小的書裡,最棒的故事應該是末尾、篇幅最短的〈聖誕老人〉,尤其在讀到最後的一行,那種強烈的內心衝擊至今依然有感,但那種衝擊卻又特別不一樣,會覺得這個世界上,醜陋的事固然多不勝數,卻還是可以看到如此美好的事。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野敏《果斷:隱蔽搜查》


《隱蔽搜查》的第一部以整個警察廳為背景,透過主角龍崎直也硬梆梆的直白個性,為日本警察制度的官僚制度進行了一次詳細到不可思議的檢視(應該說是讀者主觀認定的,事實上是否完全如作者所說則不得而知),但做為系列第一部作品,在敘事上免不了有些瑣碎,再加上案件與解謎的成分占得比重較低,如果不是對角色有共鳴,或是對日本警察制度有興趣,閱讀興緻不見得高。

但到了第二部的《果斷》,整個觀感卻產生了大逆轉。主角龍崎個性不變,但場景從警察廳變成了警署,光是場景就讓人感覺比較親切,以警署為中心,周邊連結了警察的本廳、高層,以及媒體、刑事案件與家人,警署的視角絕對比本廳來得寬廣,題材的層次當然也更豐富。

《果斷》最好看的地方就在於案件,解謎成分極高,事件初期就埋下了不少線索,最後的翻轉更是精彩好看,而主導案件的龍崎之所以能夠找出真相,其中的轉折也十分吊人胃口,他的心理狀況在妻子病倒、高層欺壓和媒體逼迫的多重壓力下,差點面臨崩潰,就在他正踏入懸崖的最後一刻,一個小線索、幾句調查員過說的話,甚至是勉強把兒子要給他看的DVD拿出來播放的動作,竟湊成解開事實的鑰匙,在閱讀的過程中,讓人緊張萬分、捏把冷汗。

在包圍歹徒,一直到下令攻堅的過程中,也不斷牽扯出警署與本廳立場的不同,警署設立搜查本部在過去的小說或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機會不少,但能夠像這本書點出這動作會大幅消化掉警署年度預算的,印象中好像沒看過。

這系列的第一部當然也是好作品,但第二部不只仍是傑作,市場接受度看來又會高出許多。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村上春樹《村上收音機2》


記得在前一部,作者曾經說過自己不太擅長寫隨筆,乍聽之下會覺得這個人得了便宜還賣乖,明明是自己有那種能力來寫出一本接一本超難寫的小說,竟然還要唉說對那種很多人都有習慣去寫的隨筆不太在行。

但現在想想這是生活態度使然,村上先生過去大概是沒有持續以這種方式寫作的經驗,但到了這「第二回」,甚至是之後的「第三回」,相信他應該不至於再去唉說隨筆難寫了。

村上春樹的小說難以定義又魅力十足,愛者恆愛,與其八字不合的卻也大有人在,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寫得比小說」這種論調就到處都是,我是不太贊同啦,畢竟散文對他來說框架較小,要傳達想法的容量也較淺,應該說沒有所謂那一種書寫型態比較好這種說法。

就像是他寫這種生活中的隨筆,又比散文更能放得開、更隨便,幾乎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有時候一篇隨筆中,前後稍微跳tone一下,寫的可能就是不太一樣的東西,感覺上輕鬆易讀、內容豐富飽滿,但能說寫得比小說或散文好嗎?

但閱讀《村上收音機》前兩部的心情,的確是非常美滿,作者的學識豐富當然沒話說,但更具魅力的是他遊歷各地的心情點滴與生活體驗,這些隨筆自然而然把這些都一一寫進去,村上春樹先生不斷地把自己擠出來給大家看呢!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孩子其實都知道的〈梅西的世界〉



一開始同樣比照辦理:全世界有孩子的父、母親都該看這部電影。

感覺看過的人,十個有九個是這麼想的。

我沒有過孩子,也沒養過孩子,但那麼多年來對於周遭的親子問題有過不少「旁觀」經驗,知道有些事其實很單純,但當事人往往跳脫不出來,甚至試想自己一旦真正面對問題時,可能也一樣處理得不好。

「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所以夫妻在爭執時,總以為孩子或許無感,兩人要鬧翻時只會說:「孩子跟我比較好。」然後一再數落另一半的不是,醜態畢露,這些劇情不只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種人生劇場中上演,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也已經看得太多了。

但孩子真得什麼都不知道嗎?

〈梅西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改編自十九世紀末英國作家Henry James的同名小說,原著場景是在當時的英國,而電影卻換成了現代的紐約,相對於一百多年前仍偏保守的民風,現代的紐約是個幾乎所有事都開放自主的世界,對許多人來說,婚姻要結就結、要離就離,再「自由」不過了。

但導演和編劇有點避重就輕地選擇了忽略環境與背景,而將所有劇情全都集中人際關係,也就是說,電影中的地點幾乎只有幾個梅西會固定移動的場景,印象中,與其他人相關的地點似乎只有梅西與繼父、繼母一同前去可以餵烏龜的公園水池。

當然啦!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的親子關係結構一定大不相同,一百多年前長輩的權威性相較之下更絕對,而父權又比母權更高張,但即使現在父、母親愈來愈「孝順」兒女,那種傳統「向下看」的自以為是觀念,其實並沒有改變多少。

這種「向下看」的感覺,在電影裡到處都是,父、母親的確都是愛梅西的,但他們卻是以那種自以為是的方式來愛著自己的女兒,而愛應該是互相、彼此的,這本來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但父、母親天生就對孩子懷抱著一定程度以上的優越感(或者說是優勢),彼此間關係常常倒向天平另一邊。

可是父、母親就一定什麼都有優勢嗎?體力是、能力是、財力和生存能力也都是,但心靈部分就不一定了。小孩的心思一向最單純,雖然很多事他們都不懂,但與爸、媽相關的部分,看多了、接觸久了,會有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意識,反而是大人的心和腦因為被工作和各式各樣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瓜分,能額外「思考」的空間往往極為狹窄。

在電影一開始,梅西似乎就隱約知道父親喜歡自己的褓姆瑪歌;為了怕母親送給自己的花被父親扔掉,梅西還把整束花藏在櫥櫃裡;父親要移居英國卻無法把自己帶過去,梅西早就猜得到,所以感覺上並不特別失望;梅西早早體會到身為搖滾歌手的母親的生活型態,對於她的來來去去與暴烈的情緒,也不以為意。

梅西應該也很早就知道她的繼父林肯、繼母瑪歌彼此有好感,而她是真正喜歡這兩個人(對於帥繼父,梅西甚至曾說「我愛他」)的,像是有一次瑪歌被鎖在門外,感受到梅西的父親之所以娶她是為了取得女兒的監護權,不禁痛哭失聲,要求林肯帶著梅西離開,但在離去前,梅西突然轉過頭撲向瑪歌,安慰這個真正關心自己的女孩。

夾在父、母親之間,甚至處在有點半強迫地被要求選邊站的處境,梅西從未有任何反抗動作,甚至有點逆來順受,對她來說,默默地接受一切似乎就是最好的做法,因此雙親仳離、各自再婚,到彼此再婚的對象互相喜歡,梅西一直都平平靜靜地接受這一切的變化。

一直到最後,梅西與林肯、瑪歌待在海邊的別墅,準備隔天搭船出遊,一償心願,夜半時分,母親來接她一起參加巡迴演唱,梅西生平第一次、為難地做出拒絕的動作,或許在這當下,母親才真正發現自己所犯的錯…

在原著中,梅西的確因為父、母親的自以為是,而將心轉向互相吸引的繼父和繼母,但梅西的另一位褓姆認為繼父和繼母在本質上並非完全為梅西著想,最後的結局是梅西與真正為她著想的褓姆在一起。

但時空轉換到現代,故事停留在小女孩與繼父、繼母在一起的畫面,倒是無可厚非,畢竟十九世紀末的保守環境要能真正接受這個案好像還真得有點難,但在我們目前所身處的世界裡,已無太嚴苛的道德包袱,且人情愈來愈淡薄,願意為對方著想,還是值得獲得回報的。





.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西澤保彥《袖套偵探》


第一次閱讀西澤保彥就碰到這麼特殊的題材,不知道是好是壞,類型是「安樂椅神探」,但書中的偵探卻不同於這類型作品中一貫滔滔不絕的解說案情模式,採用的是「點到為止」的方式,有時候甚至只透露一個關鍵、一個線索或一句話。

只要有簡單的線索就可以讓諮尋者自己找到真相,但針對不同事件,「袖套偵探」還是會提供不同份量的線索,像在〈緊急應變公司〉裡,基本上算是已經把事件完整的真相說出來了,不過這個事件似乎還真得很難用點到為止的方式讓諮詢者自己找答案,不過在這裡埋藏的感情還有趣的。

但說得太清楚好像也怪怪的,在後面的幾個事件中,偵探的角色在聽過案情發展後,竟可以鉅細靡遺地把真相說出來,雖說他有特別強調「好比說是這樣…」、「我是這樣推測啦」,但感覺上還是有點自以為是,有點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這認為」,不過這種神經質還蠻有魅力就是了。

以發行年份(2005年)來看,這本書還算前衛,不合常理的設定與噱頭還不少,但本格推理的部分,結構還算完整,倒也不算嘩眾取寵,閱讀樂趣十足。想到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能夠贏得市場,「袖套偵探系列」給人的感覺確實會好很多。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宮部美幸《忍耐箱》


讀完前半段的四個故事,會覺得宮部這本時代小說罕見地難以定義,〈忍耐箱〉與〈十六夜骷髏〉是鬼怪奇幻故事,但〈綁架〉與〈仇家〉寫的卻是江戶時代的庶民生活,雖然她慣有的時代氛圍還是很強烈,但調性卻有點怪。

等到讀完全部的八個故事,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寫的全都是小人物的「秘密」,而且在揭開這些秘密的時候,不是將答案留有餘地,就是拉出另一個謎,所有的故事幾乎都是開放式結局。

最後的〈砂村新田〉是時代味最淺薄的一篇,雖然看似切合江戶時代的民情,但即使是在現代,有過黑道流氓經歷的人還是很難完全避免被貼上標籤,而「埋藏在心裡的愛情」還是從古至今都不會膩的題材,如果把這個故事修成「現代化」好像也可以,不過宮部的這個小故事還是寫得相當感人,會在心裡留有餘韻。

如果以小說整體的一致性來看,拿掉〈忍耐箱〉與〈十六夜骷髏〉似乎妥當些,全部都以江戶時代庶民的日常生活為主題感覺會好一些,但是這兩個奇幻故事卻都精簡而有力量,尤其是做為小說標題的〈忍耐箱〉用簡單的方式就帶出人性中的兩極化欲望,在探究真相之前,必須承受著恐怖的心理壓力,僅僅大約二十頁的篇幅就說了一個豐富的故事。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今野敏《隱蔽搜查》


以日本警察制度為題材的小說並不稀奇,但能像這部作品這麼「大聲」、如此血淋淋的卻相當少。

警察的題材在日本文化界的曝光度都不低,警察的官僚體系、制度上的盲點,以及整個運作模式經常都是日劇和電影大肆發揮的材料。與警察相關的小說或影視作品所占比例之高讓人咋舌,恐怕在歐美和華文世界都望塵莫及。

日本的警察制度結構特別有稜有角,所以不太像歐美小說中那樣容易出現道德腐化、作威作福的警察,但也因為過於結構化,在制度下總會出現許多死角,這些死角也就衍生許多問題,不但釀成真實事作,也成了改編的素材。

過往的作品看到的多半是在「酸」日本警察制度的官僚化,但在《隱蔽搜查》卻是一筆鑽入整個日本警界的要害,將裡頭的東西全都掏出來給社會大眾看,所以故事的敘事模式雖然比較硬一些,但絕對可以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所以這本書對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沒有像日本讀者那樣有感覺,但這並不代表譯成中文就沒有價值,菁英主義給人的省思,以及主角龍崎直也的價值觀都是值得細細咀嚼的,尤其在最後龍崎的生活態度明顯有了鬆動,也為後續作品埋下伏筆。

第二部之後作品回歸主流的警察小說模式,就可想而知了。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不安可的安可之夜

.



當初在i-bon購票時沒想那麼多,就只是要搶票而已,
中午十二點開賣,下午一點多去7順利達成目的,
但晚餐過後就看到Legacy門票完售的消息,
年底滿四十五歲的ciacia雖然總說自己是過氣歌手,
但其實是個還蠻有魅力的傳說中的歌手嘛~

實際參與了這場闊別多年的演唱會之後,
才發現這次的經驗並不只是回味曾有的感動,
ciacia給的驚喜實在已經超過歌迷所能想像,
這絕對是我所經歷過最超值的現場演唱會。



花了一千元買的門票,得到的回饋有:

☆ciacia絕版專輯《她的。發光搖擺》復刻版
☆按順序演唱專輯中的十三首歌曲
☆宇宙超級無敵霹靂強的安可陣容
☆演唱會後一個個簽名簽到人群散去



ciacia說,看到這張專輯網路上價格亂七八糟的,
就跟同事講:「那演唱會我們來送專輯吧!」
所以她特別交代「不要拿去網路上賣了」,
要大家把這張CD留在自己身邊。


(印象中這張專輯之前在拍賣網的價格介於800~3000元之間不等…)


























演唱會是為了第二張專輯發行「10+1」周年而辦的,
一開始就決定必須按照曲目的順序來演唱,
其中有兩首曲子是從未唱過現場的,
這個場子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了…

真正讓我感受到強烈內心震撼的是,
過往她的歌都是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在聽,
偶而有朋友提及,多半也僅止於聽過這個人,
或者聽過她被《海角七號》選去當插曲的一首歌,
最多就是知道十五年前出道的成名曲〈分心〉
在我的生活圈子裡似乎沒有別人也一樣喜歡她的音樂,
但在這個場子裡全都是和我一樣的人,
總是跟著哼唱平常根本沒幾個人聽過的調調。

這是一種極度不可思議的感覺,
我試著把相同的模式套在自己喜歡的女歌手身上,
王菲,總覺得全世界都是她的歌迷;
楊乃文、徐佳瑩,她們的粉也是有夠多的;
再冷門點的嘛,陳珊妮、張懸、魏如萱,
生活圈裡都可以找到不少同好啊~

但聽ciacia的歌總是很孤單,就只有這個夜晚,
雖然一個人去聽演唱會,卻一點都不寂寞。



結束專輯全曲演唱、幕拉下,當所有人在喊安可的時候,
腦子裡想著大概再唱個二、三首歌就會結束了吧,
沒想到當幕一拉起,ciacia再度開唱,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阿翔(亂彈)、阿山(四分衛)、阿吉(董事長)和瑪莎(五月天)竟輪流登場,
一個接一個跟ciacia合作一首歌曲,瑪莎竟然還挑了〈雙人枕頭〉
一輪結束,按相反順序再來一次,但這回翻唱的全是英文歌,
等到八首安可曲唱完,最後竟然再來個〈自己餵狗〉的大合唱

這最後安可曲成了一記致命重擊,粉碎現場所有粉絲的理智線,
被點燃後已達到沸點的熱情全都釋放出來,榨得乾乾淨淨。



這場演唱會原本要在專輯十周年紀念的去年舉辦的,
ciacia說,所以這些好朋友在一年前就答應要來捧場的,
不同的是當年為專輯負責吉他演出阿翔因為準備發新專輯,
無暇為演唱會伴奏,只能來當演唱會嘉賓。

這次的「10+1年紀念演唱會」後來因為反應熱烈,追加了兩場
嘉賓組合換成ciacia經常合作的黃小楨、Lisa和奇哥等人,
雖然還是很有看頭,但總沒有這一回如此夢幻,
記得上次看到這種組合得追溯到金曲獎的演出了…

最後的安可曲要再安可一次,
還要再等十年嗎?







.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伊坂幸太郎《夜之國的庫帕》


這個故事一開始會讓人想起《奧杜邦的祈禱》或《LUSH LIFE》,但讀到中後段,卻不禁覺得更像是《魔王》與《摩登時代》。

會說話的貓,馬上就讓人想起《奧杜邦的祈禱》裡的稻草人優午,雖然貓是生物、稻草人不是,但那種感覺很接近,不只是擬人化,還有作者那種擅長架構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觀的特質,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故事的展開是以「貓說」的方式來進行,在貓說的國家裡,還有人與貓的兩種視角,其間還有老鼠出來串場,在這個國家裡所發生的事,都是貓說給「我」聽的,這些故事與「我」原本並無關連。

「敘述性詭計」對伊坂幸太郎來說應該不是一個必要的模式,感覺上他似乎是有需要用到才用,因為在後期的作品中已經不太常見,所以讀者大概也忘了他在這方面其實還蠻有一套的,當年的《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就不知騙倒了多少人。

於是,在這部新作裡的「敘述性詭計」就讓人有點不設防了,但事實上在書的一開端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當「我」漂流到荒島時,遇到一隻名叫「多姆」的貓的時候,作者是如何描敘的…但按照一般的閱讀習性是很容易忽略最初一些細節的。

只是到了「我」跟著多姆回國解救同胞時,線索應該算是完全曝露出來了,「我」為什麼不怕鐵國那五十多名士兵?這應該說得很清楚了。

但這個故事的解謎成分並不僅止於這一面,國家裡所發生的事、庫帕之謎,在「貓說」的敘述中藏了許多線索與不少不合理之處,還有另一條以庫帕士兵為第一人稱的部分,在進行至多姆回國、「我」在城外待命時,一一解開。

而解開的真相,正是這個故事之所以像《魔王》和《摩登時代》原因,民眾對於國家意識的認知一直是個很嚴重的盲點,為什麼對國家形態或組成那麼不了解、看不透統治者的本質,還可以對這個群體如此地「盲從」?這件事自古至今依然不變…

故事裡的國家就是現實世界的縮影,自以為瓜分世界的一半、自以為待在這個國家中位於中心點的城市裡,事實上只是一個僅只於敵國領土五十分之一的彈丸之地,而領導者看起來英明仁慈的形象,其實只是個人訴求想要凌駕在眾人需求之上所刻意塑造出來的…

好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作者最後也解開了庫帕之謎啊~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四》


場景突然從南詔拉回神都,域外的戰場直接切到政治角力,一下子有點不習慣,黃易這部新作在結構上似乎與過去的主力長篇大作不太一樣,有點像是角色扮演遊戲中的一道道關卡,在這些關卡中各有不同的難題,必須靠著各種能力、甚至是運氣來解決,這是這些一個個接著而來的難關又是環環相扣的,每次的連接都能故事更推進一些、或是解開原本迷離的局。

故事果然也回歸到李唐與武氏勢力的消長,作者終於讓故事主軸轉移到歷史路線,武曌態度的轉變來自於龍鷹等人在域外一連串的豐功偉業,這位偉大的君主終於體會到情勢之不可逆轉、懂得遵循歷史演變的準則,這點作者拿捏得頗為精細,說服力也夠。

上官婉兒算比較讓人意外的部分,但也算是黃易高明的部分,在先前的故事中,這位歷史上知名的才女似乎不太著力、有時甚至給人可有可無的感覺,但在卷十四中形象完全逆轉,同時給人可怕與可愛的印象。

卷末的發展應該也不讓人意外,武曌找到了「破碎虛空」的真憑實據,到底她最後會不會破空而去?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啊~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伍兩柒《搶神大作戰》


讓人驚奇的本土大作,水準與完成度完全不輸給歐美或日系的暢銷奇幻小說。

能夠稱得是「大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作者對於本土意識的堅持,但他所採用的並不是我們常看的那些以濃郁的情感與喚起讀者共鳴的方式,而是回歸最簡單的模式、我們小時候就讀過的─「歷史」與「地理」。

但畢竟是奇幻小說,作者在基礎的地域性和某些時間軸的設定下,還是加了許多原創要素,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與傳說故事裡,追加了山精、海怪、河妖和昆蟲等等,雖然多少還是看得到宮崎駿的影子,但總是給了我們這個小島一個專屬的傳奇故事,而且又如此有趣,實在讓人驚喜。

伏筆的部分也留得很多,有些橋段說得不是那麼清楚,倒是沒啥關係,留著以後再說也不錯。以敘事模式來看,感覺上像是有要寫續作的樣子,希望作者別讓我們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