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村上春樹《村上收音機》
這本隨筆集先前都是零零碎碎地翻看,擺在床頭、睡前看個兩篇,或是要去蹲洗手間的時侯夾帶進去,要不然就是等待微波爐把宵夜加熱完成時用來打發時間,但多半都是翻到什麼看什麼,而且因為時間太久,有些篇章甚至已經讀過不只一次,但漏掉的也不少。
這本書就是有這樣的特色,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感覺村上春樹的身份不是「作家」,而是做為平凡人的「自己」,這五十篇隨筆甚至完全沒有提到工作上的事,全都是他周遊各國各種拉哩拉雜的大小事,十分瑣碎。
因為實在隔太久了,覺得一直擺著也怪怪的,找個時間從頭開始讀,才發現一篇接一篇讀下去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的,雖然多半都是作者自己在碎碎唸,但笑梗還不少,有些還很冷,但在讀過他一些小說或短篇集之後,再來讀這些非寫作部分的日常隨筆,還挺有趣的,而且他好像寫什麼都不在乎,上廁所可以寫,忘了帶東西開車折返數百公里也可以寫,不穿西裝也可以寫…
這樣的創作方式,很難說是否深刻,但這麼多篇幅,每個人總會有幾篇心有戚戚焉,但最重要的是,很難得看到這麼容易了解、這麼平易近人的村上春樹啊~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蟬時雨
--
午後的雲層不太厚,卻足以蔽日,夾在黏膩空氣裡的半調子陽光,
像是要趁著夏日的尾巴做做業績似的,逼得所有人滿身大汗。
這陣子又是颱風又是雷陣雨的,堆積了好久的暑氣卻依然徘徊不去,
雨過天青後,濕氣一旦被蒸發,地表又浮起一層看不見的熱流,
只是在這同樣熱氣薰人的日子,季節變幻的事實已昭然若揭,
走進車站前綠蔭蔽日的公園裡,似雨的蟬鳴早已消失無蹤。
--
記得幾年前,車站前狹長用地左邊大約三分之一的部分,還是一塊大得不可思議的空曠廣場,按設計型態來看應該是一個標準的直排輪場地,只是比一般的要大上好幾倍而已。
每天傍晚過後,除了練滑輪、滑板的年輕人,常會有老師帶著學生來上課外教學,或是一群一群的學生來練舞,還有家長帶著小孩到這裡來玩耍。
只是這個場地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是所有人都擠到這裡來,都還是會覺得空間游刃有餘,所以大家看起來都是一付輕鬆自在的樣子,每次從捷運出口穿越斜對角到另一側出口時,都能感受那份閒適的氣氛,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
只可惜後來廣場四周全被圍了起來,還貼上要整建成萬坪公園的公告,回家的路上頓時冷清許多,少了同學、親子交流樂陶陶的畫面還真不習慣,想到深夜時分漫步在空盪盪的廣場上那種寧靜放空的感覺再也不會有,生活中的拼圖好像就少了好幾塊似的,最麻煩的是連移動路徑都得更改。
當時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公園綠地在都會裡其實並不缺,像這種能夠讓大家在下課下班之後一起放鬆、交流情感的地方卻很少,而且管理公園要比管理一塊大空地要麻煩得多,雖然綠地增加、空氣變好,但這麼一來錢花得更多,民眾的生活品質真得會變得比較好嗎?
公園建構完成,直排輪場地保留了一塊,空間不算小,但也只能用來滑輪而已,小橋、流水、生態池,再加上噴水池和夜燈造景,最初的存在感並不強烈,等到那一株株的常綠樹漸漸長高長大,公園的形狀才真正長了出來,直到綠蔭蔽日、走在人造的石頭路上可以感受到陽光被稀釋掉,生活型態才完完全全地變成另外一種模樣。
我並不喜歡人工造景,城市本來就應該要有一種自然發展出來的風格才對,但身處在都市叢林裡,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再怎麼樣都不會膩,雖說在這個車站和主要幹道之間的區塊要有什麼鳥語花香是有點奢侈,可是一到盛夏,只要在晴天接近公園,如雷乍響的蟬聲就會在耳畔響起,即使再怎麼心不在焉,都會聽得一清二楚…
如果停下腳步仔細聆聽,會發現蟬鳴是有節奏的,成千上萬隻蟬像是約好了似的,一起開始鳴叫,由弱轉強,等到將所能製造的分貝量撐到最大,再漸漸轉弱,直到完全停止,稍事休息後,又開始鳴唱,一波接一波地持續下去。
然後心裡就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蟬兒們這麼合群,好像沒有任何一隻的聲音「筆叉」?產生念頭的同時,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同樣的疑問,小時候還住在鄉下外婆家時,曾經開口問過表姐或是隔壁的表舅,原來是自己大驚小怪啊,蟬鳴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一波波的蟬鳴不斷地在耳邊迴盪,彷彿陣雨般一點一滴地砸在心裡,這一砸有返璞歸真的效果,體內那顆潛藏已久的少年心竟似蠢蠢欲動著,就像在讀著藤澤周平的《蟬時雨》,腦海中幻化出蟬噪如雨時的那般心情。
--
.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石田衣良《紅.黑─池袋西口公園外傳》
「池袋西口公園」的好看在於寫實、在於那些在陽光底下辛苦活著的人們之間的情感與道義、也在於作者在這些現實與人情交錯的世界中所築構的懸疑氛圍。真島誠與他的朋友們藉由解決許許多多的大、小事件,揭露了社會底層的重重面貌,讓黑幫、特種營業和青少年種種問題攤在陽光下。
但這本外傳少了阿誠這個靈魂人物,那又如何?說真的,這個事件如果委託給水果行的阿誠來處理,其實也蠻合理的,事件屬性在他的守備範圍內、不違背原則。但想來大概作者是真心想認真跳脫阿誠來寫一篇外傳吧,結果讓苦主成了主角,還搬出了阿誠的好友猴子來幫忙。
整體下來,系列作的原味算是成功留了下來,主角小峰在某些方面跟阿誠有點像,執著又熱血,但阿誠比較冷靜,畢竟他的角色是「偵探」,小峰衝動、查案比較漫目的且無釐頭,所以才需要猴子來輔佐吧。
比較讓人滿意的是書中對兩位特種營業女子的真情有頗為動容的描述,或許安排的有些刻意,但作者的筆觸在於著眼於這種小確幸方面,一向能夠直指人心,小峰與香月之間的互動,就很有催淚效果。
比較突兀的部分是故事的後段過於戲劇化,賭棍的出現有點誇張,而且他本來洗手不幹突然變得興緻高昂,這轉變未免也太大也一點,最後小峰的孤注一擲更是電影才該有的情節,先前經營得的緊張氣氛,在最後的大決戰,一下子就消化完畢,覺得不過癮啊…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記憶掏空。徐總好走
.
--
我不知道自己跟徐生明算不算熟,只知道入行的第一年就認識這個人了。一直到現在,二十二年,扣掉中間脫離這個圈子的三、四年,每年不知道要跟他見幾次面、吃幾次飯、閒聊幾次、訪談幾次,在這數不清的多半因為工作必須接觸的日子裡,這個人幾乎是被迫地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深夜返家搭公車時得知徐總往生的消息,放下手中的書本,我知道那種感覺又來了,那是一種很難解釋的感覺,硬要說的話,應該是一種記憶掏空的錯覺…
這種感覺在過去有過好多次,鄧麗君、張國榮、鳳飛飛等人過世的時候都出現過,但這一次不太一樣,再怎麼說徐總還是生活中不時會接觸到的人,我不見得能記得多少他說過的話,但那些一起經歷過的事,三不五時總會在腦海中浮現。
回家的路上、在公車上、在捷運車廂裡,片片斷斷的回憶像幻燈片般不停地在心中閃過,像是某一年徐總跟陽介仁、黃煚隆對外籍裁判李普希動手,還有某一次在高雄出差一周卻因颱風幾乎整周打不成只好沒事就刁擾他,或是後來的那次臀部被刺事件,甚至是職棒二年總冠軍戰時球迷對著郝伯村高喊我們要巨蛋那時候的事…
不可思議的是,因為一個人的死去,竟然會覺得伴隨他而來的種種往事就這麼消失了,我知道這是一種錯覺,悲傷卻仍然抑止不住地在心裡漫延著。
--
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斗仔就在旁邊,我告訴他前一天下班在車上聽到消息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淨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像是打裁判啦、罷賽啦、被趕出場啦,他笑著說怎麼都光想到不好的事。
但是我們都不能否認徐總這輩子好事雖然多,但被唸、被幹譙、被討論批評的事絕對不會比較少,今年這一整年來下來,自己也沒少吐嘈他的種種作為,只是一旦這個人就這麼消失了,生活中就好像少了個什麼似的,相信不管是喜歡他、愛他、討厭他或是恨他的人,也是一樣吧...
借用鄉民的智慧,昨晚新莊觀眾人數9885,「走吧!85」。
--
.
--
我不知道自己跟徐生明算不算熟,只知道入行的第一年就認識這個人了。一直到現在,二十二年,扣掉中間脫離這個圈子的三、四年,每年不知道要跟他見幾次面、吃幾次飯、閒聊幾次、訪談幾次,在這數不清的多半因為工作必須接觸的日子裡,這個人幾乎是被迫地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深夜返家搭公車時得知徐總往生的消息,放下手中的書本,我知道那種感覺又來了,那是一種很難解釋的感覺,硬要說的話,應該是一種記憶掏空的錯覺…
這種感覺在過去有過好多次,鄧麗君、張國榮、鳳飛飛等人過世的時候都出現過,但這一次不太一樣,再怎麼說徐總還是生活中不時會接觸到的人,我不見得能記得多少他說過的話,但那些一起經歷過的事,三不五時總會在腦海中浮現。
回家的路上、在公車上、在捷運車廂裡,片片斷斷的回憶像幻燈片般不停地在心中閃過,像是某一年徐總跟陽介仁、黃煚隆對外籍裁判李普希動手,還有某一次在高雄出差一周卻因颱風幾乎整周打不成只好沒事就刁擾他,或是後來的那次臀部被刺事件,甚至是職棒二年總冠軍戰時球迷對著郝伯村高喊我們要巨蛋那時候的事…
不可思議的是,因為一個人的死去,竟然會覺得伴隨他而來的種種往事就這麼消失了,我知道這是一種錯覺,悲傷卻仍然抑止不住地在心裡漫延著。
--
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斗仔就在旁邊,我告訴他前一天下班在車上聽到消息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淨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像是打裁判啦、罷賽啦、被趕出場啦,他笑著說怎麼都光想到不好的事。
但是我們都不能否認徐總這輩子好事雖然多,但被唸、被幹譙、被討論批評的事絕對不會比較少,今年這一整年來下來,自己也沒少吐嘈他的種種作為,只是一旦這個人就這麼消失了,生活中就好像少了個什麼似的,相信不管是喜歡他、愛他、討厭他或是恨他的人,也是一樣吧...
借用鄉民的智慧,昨晚新莊觀眾人數9885,「走吧!85」。
--
.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Kurt Cobain的薄荷茶
.
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有嚇一跳,
一開始就說自己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狀況很差,
未免也太直白了…
Kurt Cobain本來是用這首曲子來談墮胎、還有伴隨而來的罪惡感,
但從歌詞和唱腔卻總是可以聽到埋藏在內心深處濃濃的自貶。
「給我Leonard Cohen的來世,我就可以不停地嘆息」,
如果能稍微像Leonard Cohen那樣看透生死、世情,
那麼Cobain對於死亡的依戀應該就不會那麼明目彰膽了吧…
但他就像個頑固的小孩,
一下子說自己太累卻無法入眠,
一下子又唉自己是說謊者也是個賊…
「坐下來喝薄荷茶,把生命從我的體內粹取出來」,
這大概就是對於未來的一種反射吧,既冰冷又灰暗。
.
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有嚇一跳,
一開始就說自己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狀況很差,
未免也太直白了…
Kurt Cobain本來是用這首曲子來談墮胎、還有伴隨而來的罪惡感,
但從歌詞和唱腔卻總是可以聽到埋藏在內心深處濃濃的自貶。
「給我Leonard Cohen的來世,我就可以不停地嘆息」,
如果能稍微像Leonard Cohen那樣看透生死、世情,
那麼Cobain對於死亡的依戀應該就不會那麼明目彰膽了吧…
但他就像個頑固的小孩,
一下子說自己太累卻無法入眠,
一下子又唉自己是說謊者也是個賊…
「坐下來喝薄荷茶,把生命從我的體內粹取出來」,
這大概就是對於未來的一種反射吧,既冰冷又灰暗。
.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
從《大唐雙龍傳》開始,黃易寫景的比例似乎比過去的作品要增加不少,隨後的《邊荒傳說》到現在的《日月當空》,這個特色是愈來愈明顯了。
卷十的場景都在西域,龍鷹從于闐出發,急援牧野橫空,先與美修娜芙重逢,渡過環境惡劣的羌塘,單人匹馬殺退大軍追殺。與牧野橫空、風過庭和萬仞雨會合後,又在千萬軍中取大將首級,化解吐蕃危機,跟著再以于闐為起點,跟著駱駝商隊,直入塔克拉馬干大沙漠,迎接實力超強的秘族戰士的挑戰…
主角龍鷹爆表的戰鬥雨就不用說了,從故事一開始,他遇到的危機難度都不太高,幾乎可以說是無往不利、一帆風順,雖然作者不斷在一些橋段中提到他很危險或差一點就要掛掉,但實際上龍鷹周遭的朋友或重要角色,一直都好好地活著,連生命危機都不痛不癢,像是牧野橫回到吐蕃後所遇到的政變,危機感就不是那麼強烈。
不過,這短短的一集中,塞外景緻的描寫可是很豐富的,除了危險的羌塘和沙漠,還有動人的綠洲,在作者對於西域情勢描寫的串連下,沖淡了劇情急轉直下的緊張感。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今夏最歡樂的〈推理要在晚餐後〉
☆我承認看走眼了,一直等到快要下檔才在颱風天殺去看。
☆今夏最歡樂滿點的電影就這一部了,好萊塢也要靠邊站。
☆對櫻井翔和北川景子都沒有特別偏好,但好看就是好看。
☆全新劇本讓東川篤哉原作所有故事與日劇全都要遜掉了。
☆櫻庭奈奈美有超過實際年齡的非凡氣質啊~~
☆竹中直人犧牲好大…
☆要潤犧牲更大,還出賣色相@@
☆宮澤理惠幾種不同形象根本就是這部片的bonus
☆笑梗多到不像話而且有些還蠻有才的。
☆最後觀光渡輪倣鐵達尼號招牌動作誰想的啊快笑死人了。
☆比較可惜的是整部片影山唯一的毒舌機會有點做作…
☆可憐的老管家被留在荒島上大概連觀眾都忘了他@@
☆喜劇歸喜劇但本格推理的要素卻意外地豐富。
☆主線案件外同時拉出幾個小支線最後還來個意外驚喜。
☆不入流的盜賊、國際大盜和傳說中的怪盜…
☆怪盜實在太棒了,氣勢非凡又有大將之風。
☆影山執事的威能實在太強大了。
☆聽到「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很親切啊~
☆缺點和bug其實不算少但說了會爆雷所以只好閉嘴。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寫劇本的實在太猛了要不要寫小說啊。
.
麻耶雄嵩《獨眼少女》
被騙是一定的,縱然在讀完整本書之後,再回頭看,一切安排大致上都合理,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甚至在最後謎底揭曉之前,應該都很難找出正確方向才對。
作者給的答案,確實是繁複的線索中所能找出的一條路徑,但根據他的敘事方式與一般的人情事故,實在很難想像有誰可以真正整理出事件的真相。
這樣可以說是因為麻耶雄嵩功力高深,才讓讀者種無論如何都會被騙嗎?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少總有些取巧的感覺,但作者聰明之處在於他不會滿足於過去那些單純的騙術,而是精心安排了多重翻轉來醞釀最大的騙局。
如果要說不公平的話,應該是作者的設計顛覆了推理小說的既有模式,打破了偵探、關係人和真兇的身分與定義。在故事的前半部通常都會帶給讀者先入為主的想法、掉進「既有模式」的陷阱,這是一種刻意製造出來的認知上的假象。
但話說回來,推理(or偵探)小說本來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產品,沒有人規定非得按照前人所整理出來的規則來寫,有本事或有創意的話,隨時可以創作出顛覆理論、讓人嘖嘖稱奇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麻耶雄嵩的《獨眼少女》應該還算是成功的。
談這本書,要刻意避開角色與情節還真是困難,但在不爆雷的前提下,只好省去了對於角色與故事合理性的看法。稍微可以提到的是,故事的前後兩段都以主角種田靜馬的角度來看事件的發展(非第一人稱),作者在他心境轉變上的描寫,絕對不會比事件本身的發展還遜色,而結局讓人感覺很舒服,未來要發展成系列作品仍是可能的。
忍不住要說的是,第二部一開始,靜馬所碰到的某一件「奇怪的事」,其實已經埋下了線索,這應該算是讀者可以感覺得到極少數有問題的現象了…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剛讀完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來形容這部作品。
《解憂雜貨店》絕對是極其出色的作品,且絕無僅有,兼具療癒與詭譎的特色,角色與情節環環相疊,後勁十足,想像空間極大。只是以寫作型式來看,卻顛覆了過去我所知道各式各樣的型態。
這是一個企劃完整、雕塑得很多的小說,通常這樣的故事會給人較多的閱讀樂趣、在當下帶來強烈的衝擊,可是過後能在心裡留下餘韻的時間很短,會直覺這就是一部刻意設計好的故事書、在某一段時間給人刺激而已,像是折原一的小說,類似的感覺就很強烈。
但東野圭吾這部在去年才發行的作品,卻打破了這個框框。你可以發現這故事「設計感」還很強烈,因為所有的角色在幾個不同的時空裡牽連得相當細密,卻沒有任何突兀或扯不清的關係,像是故事一開始闖空門逃逸的三位少年,他們之所以「闖空門」,早就是作者埋好的一個爆點。
可是當所有人物關係和線索隨著故事進行一一揭開的時候,除了該有的閱讀樂趣和因為突如其來的發展而產生的刺激,會發現心中有種無以名狀的感受在一點一滴地形成,等到故事結束,會發現這是一種帶有溫度的感受,久久無法散去。
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作者竟然用「設計」過的方式,並且刻意打破時空觀念,將人性中溫暖的一面給連結起來,療癒效果十足,但感覺並非為了要寫一本療癒小說特別這麼做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類懸疑小說(我覺得要歸類在推理小說有點牽強了)要讓心靈產生衝擊,善惡的對比是一定要的,但在這本小說裡,幾乎找不到惡意,即使是那三位青年會「闖空門」也是因為某些誤解和他們所自以為是的正義。於是,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以人心的缺口來取代惡意,用人與人之間所發酵出來的溫度,來彌補心靈的失溫。
這部作品讓人讚嘆,深深感覺到好名利的東野圭吾,終於體會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儘管他寫的是通俗小說,但這幾年他總是很努力地為作品賦予更多的力量。所以,加賀恭一郎雖然愈來愈神,卻也愈來愈人性化,一向理性的湯川學也能更用心來看人,更不用說「浪矢雜貨店」所創造出來的奇蹟了。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在羅德島上空
.
村上春樹在他的隨筆集《村上收音機》中的〈在羅德島上空〉提到了一次接近死亡的經驗。很巧的,我也曾經在「羅德島上空」有過一次徘徊在生死之間的遭遇,但地點不同,心情其實也不太一樣。
村上的經歷是在希臘搭乘老舊的雙引擎螺旋漿飛機、飛過羅德島機場上空時,兩邊的引擎都突然熄火了,這種情況對空服員和其他乘客來說是見怪不怪,但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他來說卻不然,「那時候,我感覺自己此時此刻很可能即將這樣子死去。對我來說世界已經分崩離析,往後的世界會跟我毫無關係地繼續進行下去,我想。覺得自己變透明了,失去肉體,只剩下五感,好像在處理遺留下來的雜務般觀看世界最後一眼。」
然而當引擎回復運轉,飛機安全著地之後,他又「以一個繼續生存的東西,在餐廳吃魚,喝葡萄酒,在旅館睡覺」,只是這種死亡的感覺已經殘存在體內,每當想起死這件事的時候,從小飛機所看到的風景又會浮現在腦海中。
其實這樣的經驗,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九二一大地震時,雖然我待在一棟結構紮實的二十六層大樓中的第八樓,但天搖地動的時候,死亡的恐懼還是在心中無邊無際地漫延著。那種因為外在因素、受迫而來的感覺,會堆砌在內心深處,在某些時候,「我要死掉了!」的念頭又會跑出來。
五年前夏天的某個周日午後,我跟一位同事和幾位同業從休士頓搭機飛往紐約的JFK甘迺迪機場,原本的飛行時間大約是五個半到六個小時,但在飛行途中接到美東地區出現暴風雨、機場無法降落的消息,於是機長廣播說要先繞道飛往東北邊大約波士頓一帶,再伺機飛回JFK。
我們搭的自然不是村上春樹在希臘受驚時所搭的那種小飛機,如果沒記錯的話,JETBLUE在大城市間移動的應該都是A320這一級的中型客機才對。在飛行途中只看見機艙座位前方的飛行圖示顯示飛機在閃過暴風圈直接北上,再往東北方移動,五小時過去了,機長還未獲得指示可以在JFK降落,於是再往北飛到加拿大境內,然後繞回來進入美國本土,過沒多久,機上廣播說明必須先降落在羅德島的機場加個油、順便等候通知。
雖然降落在地面,但也只能待在機內等待,為了安撫乘客情緒,空服員把剩餘的水、飲料和零食都拿出來分享,等到飲食全都分完,又不知過了多久,機長總算廣播說JFK已經可以下降了,但必須穿過深厚的雲雨層,所以全程都要將安全帶繫緊,聽到這樣的「好消息」,大家卻都「不知死活」地鼓掌叫好…
說真的,從羅德島回到JFK的這趟行程,我的感受並沒有像我所見到的其他人的反應那般強烈,雖然從起飛後不久就開始風雨飄搖、雖然途中好幾次機身在上下劇烈晃動著、雖然有幾回往窗外看的時候閃電就在旁邊、雖然同事和一些乘客都在鬼吼鬼叫,我的心情卻出奇地平靜,內心的驚恐還是有的,但或許是因為回到紐約的隔天就要搭機返台,總覺得所有額外的情緒差不多都被歸鄉的心情給淹沒了。
落地後,我還是沒有那種很明顯的劫後餘生的感覺,但同事卻一再說「差點挫起來」、「以為自己真得要掛掉了」。出關後,與其他人會合,一位長期駐美、每個月得飛個好幾回的同業說:「來美國這麼久,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得要死掉了。」我不禁問他說:「真有這麼恐怖嗎?」他說:「很恐怖,會死人的!」
聽到他這麼說,我才回過頭來想想整個過程。機身上下劇烈晃動的經驗我有過,但似乎沒有這次持續那麼久、頻率那麼高,而真正讓心裡覺得毛毛的是突然想到「閃電如果打在飛機上怎麼辦?」因為在我腦海裡的畫面,這次的閃電是非常非常近的,愈是回想愈覺得這輩子應該是從沒有那麼近地看到閃電,畢竟每次看到都是在地面一閃而逝,而這一次卻是在數萬英尺的高空中直接目擊…
強大的恐懼感因而隨之而來,聞得到死亡的味道,當時的風雨雷電好像就是要將機體一一剝開似的,生命彷彿隨著時間的過去一點一滴地流掉。這時候才體會到何以機上乘客的反應會那麼得激烈,只是我始終不懂的是,為何當下的我無法直接感受到死亡,明明危機就在身邊,一不小心自己與其他人的生命就會謝謝再聯絡了,而我又不是置死生於度外的那種人。
這種接近死亡的經歷,與村上春樹的希臘經驗當然是不太一樣的。讓人遺憾的是,我無法藉由這次事件,來體會「復活」的感受,也就是那種曾經以為自己可能會死掉、但結果卻活下來的過程。當然類似的心境是有過的,只是客觀來看,這一次對於生命的威脅最大,心靈的煎熬與解放應該也是最深刻的。
而換個角度來想想,這種對於生死後知後覺的心情,其實也很難得,我無法判斷是好是壞,只好當做是一次人生中很特別很特別的經驗。
.
村上春樹在他的隨筆集《村上收音機》中的〈在羅德島上空〉提到了一次接近死亡的經驗。很巧的,我也曾經在「羅德島上空」有過一次徘徊在生死之間的遭遇,但地點不同,心情其實也不太一樣。
村上的經歷是在希臘搭乘老舊的雙引擎螺旋漿飛機、飛過羅德島機場上空時,兩邊的引擎都突然熄火了,這種情況對空服員和其他乘客來說是見怪不怪,但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他來說卻不然,「那時候,我感覺自己此時此刻很可能即將這樣子死去。對我來說世界已經分崩離析,往後的世界會跟我毫無關係地繼續進行下去,我想。覺得自己變透明了,失去肉體,只剩下五感,好像在處理遺留下來的雜務般觀看世界最後一眼。」
然而當引擎回復運轉,飛機安全著地之後,他又「以一個繼續生存的東西,在餐廳吃魚,喝葡萄酒,在旅館睡覺」,只是這種死亡的感覺已經殘存在體內,每當想起死這件事的時候,從小飛機所看到的風景又會浮現在腦海中。
其實這樣的經驗,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九二一大地震時,雖然我待在一棟結構紮實的二十六層大樓中的第八樓,但天搖地動的時候,死亡的恐懼還是在心中無邊無際地漫延著。那種因為外在因素、受迫而來的感覺,會堆砌在內心深處,在某些時候,「我要死掉了!」的念頭又會跑出來。
五年前夏天的某個周日午後,我跟一位同事和幾位同業從休士頓搭機飛往紐約的JFK甘迺迪機場,原本的飛行時間大約是五個半到六個小時,但在飛行途中接到美東地區出現暴風雨、機場無法降落的消息,於是機長廣播說要先繞道飛往東北邊大約波士頓一帶,再伺機飛回JFK。
我們搭的自然不是村上春樹在希臘受驚時所搭的那種小飛機,如果沒記錯的話,JETBLUE在大城市間移動的應該都是A320這一級的中型客機才對。在飛行途中只看見機艙座位前方的飛行圖示顯示飛機在閃過暴風圈直接北上,再往東北方移動,五小時過去了,機長還未獲得指示可以在JFK降落,於是再往北飛到加拿大境內,然後繞回來進入美國本土,過沒多久,機上廣播說明必須先降落在羅德島的機場加個油、順便等候通知。
雖然降落在地面,但也只能待在機內等待,為了安撫乘客情緒,空服員把剩餘的水、飲料和零食都拿出來分享,等到飲食全都分完,又不知過了多久,機長總算廣播說JFK已經可以下降了,但必須穿過深厚的雲雨層,所以全程都要將安全帶繫緊,聽到這樣的「好消息」,大家卻都「不知死活」地鼓掌叫好…
說真的,從羅德島回到JFK的這趟行程,我的感受並沒有像我所見到的其他人的反應那般強烈,雖然從起飛後不久就開始風雨飄搖、雖然途中好幾次機身在上下劇烈晃動著、雖然有幾回往窗外看的時候閃電就在旁邊、雖然同事和一些乘客都在鬼吼鬼叫,我的心情卻出奇地平靜,內心的驚恐還是有的,但或許是因為回到紐約的隔天就要搭機返台,總覺得所有額外的情緒差不多都被歸鄉的心情給淹沒了。
落地後,我還是沒有那種很明顯的劫後餘生的感覺,但同事卻一再說「差點挫起來」、「以為自己真得要掛掉了」。出關後,與其他人會合,一位長期駐美、每個月得飛個好幾回的同業說:「來美國這麼久,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得要死掉了。」我不禁問他說:「真有這麼恐怖嗎?」他說:「很恐怖,會死人的!」
聽到他這麼說,我才回過頭來想想整個過程。機身上下劇烈晃動的經驗我有過,但似乎沒有這次持續那麼久、頻率那麼高,而真正讓心裡覺得毛毛的是突然想到「閃電如果打在飛機上怎麼辦?」因為在我腦海裡的畫面,這次的閃電是非常非常近的,愈是回想愈覺得這輩子應該是從沒有那麼近地看到閃電,畢竟每次看到都是在地面一閃而逝,而這一次卻是在數萬英尺的高空中直接目擊…
強大的恐懼感因而隨之而來,聞得到死亡的味道,當時的風雨雷電好像就是要將機體一一剝開似的,生命彷彿隨著時間的過去一點一滴地流掉。這時候才體會到何以機上乘客的反應會那麼得激烈,只是我始終不懂的是,為何當下的我無法直接感受到死亡,明明危機就在身邊,一不小心自己與其他人的生命就會謝謝再聯絡了,而我又不是置死生於度外的那種人。
這種接近死亡的經歷,與村上春樹的希臘經驗當然是不太一樣的。讓人遺憾的是,我無法藉由這次事件,來體會「復活」的感受,也就是那種曾經以為自己可能會死掉、但結果卻活下來的過程。當然類似的心境是有過的,只是客觀來看,這一次對於生命的威脅最大,心靈的煎熬與解放應該也是最深刻的。
而換個角度來想想,這種對於生死後知後覺的心情,其實也很難得,我無法判斷是好是壞,只好當做是一次人生中很特別很特別的經驗。
.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少女與假猩猩都好棒的〈王牌巨猩〉
2013年真正讓我進戲院看的韓國電影,除了金基德的威尼斯影展得獎作《聖殤》,就只有這部《王牌巨猩》了。會想花錢看的這部片的原因,一是因為徐嬌,二是因為棒球,三是因為「假猩猩」。
以猩猩為題材的電影其實還不少,電影中巨猩「靈靈」在蠶室棒球場屋頂奔跑時,戲裡KBO(韓國棒委會)的會長哀號著說:「又不是在拍電影《金剛》!」
除了《金剛》,還有《巨猩喬揚》,還有口碑不賴的「猩球系列」─《決戰猩球》、《猩球崛起》以及明年才會上映的《猩球黎明》。可是猩猩打棒球卻是第一次!
第一次看預告片時,看到猩猩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直覺就想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查理帕克,想到老韓不知投入多少時間在電腦動畫和動態捕捉上,就覺得頭皮發麻,因為台灣應該是沒辦法拍這種電影的。
看完整部片,最哭笑不得的是竟然會因為電腦做出來的特效而感動,雖然這種感覺在理查帕克身上更強烈,但《少年Pi》的故事本身即帶著龐大的意念,整部片不斷衝擊內心,特效只是一種輔助。在這裡卻會因為徐嬌與「假猩猩」的真情流露而有所感觸,雖然並不是太強烈…
為了讓自己感覺舒服些,只好把注意力盡量都集中在徐嬌身上。這位十六歲的小女生已經拍過不少電影,但做為主角的一共就只有三部,包括香港周星馳的《長江七號》、台灣林書宇的《星空》,再來就是這部韓國電影,很巧的,電腦動畫在這三部電影中都扮演了吃重的角色。
《星空》或許還好,但《長江七號》上映時她才十一歲,得扮演小男生,還搭配個虛擬角色,以初出道作品來說,任務的難度絕對破表,但畢竟有個周星馳在,很多問題都可以輕易找到解答。可是這一次,徐嬌雖然年長了五歲,卻得獨挑大樑,雖然戲裡她與扮演球員販子的成忠秀有不少互動,但真正跟她「演」對手戲的還是巨猩靈靈。
雖然無法確定徐嬌是不是在跟空氣演戲,但她面對的總是個沒有生命的個體,無論喜怒哀樂都要有「對戲」的感覺,絕對是她出道五年來的最大挑戰,結果呢?
電影的主題雖然是猩猩打棒球,但真正的重點卻是少女葳葳與巨猩靈靈之間的情感。故事一開始,我們總以為是靈靈倚賴著葳葳,感覺牠什麼事都要聽她的、他們之間完全可以溝通,但真正擔任照顧者角色的其實是靈靈,像是在地震時在瓦礫堆裡把她救出來,還有最後在腳左腳骨折已經支撐不住的情況下,堆起最後的意志力、扭轉乾坤。
這樣的關係已經不只是主人與寵物,既是患難相助的好友,更是珍貴的親子關係。能給觀影者這種感受,只能說,徐嬌很了不起,雖說後製單位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成功地將情感賦予一隻虛擬動物,但所有的互動都必須由她來完成。
十六歲的女生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你說她棒不棒?
專業領域的部分,只能說棒球不愧是韓國的國球之一,不管是投球、揮棒、現場的氣氛都十分到位,其他像是職棒經營者的心態、經紀人制度和球員之間引渡規則,雖然因為配合劇情而顯得誇張,但沒有偏離主題太多。劇組還找來兩位大聯盟球星柳賢振與秋信守客串,日本職棒讀賣巨人和中日龍兩大球團的錢鬥有畫點睛的效果,小田切讓飾演的中日球團代表更是一絕。
這是一部很豐富的棒球電影,情感豐富、特效和專業技術豐富、bonus很多,比較感嘆的是,徐嬌在裡頭所說的:「打棒球就要去韓國!」說的如果是台灣,那該有多好。
拍棒球電影不見得得花那麼多錢,但總希望台灣能有一部有誠意又有市場效應的棒球電影,很期待魏德聖與馬志翔的《KANO》。
.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東川篤哉《不適合交換殺人的夜晚》
「烏賊川市系列」真是歡樂無比,不只是因為文字風格或角色個性,事實上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成為作者個人最佳系列的關鍵在於變化多端、不局限於某種型態的結構。在這一系列作品中,偵探不一定是主角、甚至不見得是主要的解謎角色,警察也不見得永遠是肉腳…
還有就是,事件關係人的定位更會讓讀者嚇一跳,這在這本《不適合交換殺人的夜晚》中更是揮得淋漓盡致。
書名有「交換殺人」,而且在序章中的最後就提到了「是關於交換殺人的事」,中段還有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但作者的安排當然沒那麼簡單,從書名來看,可以確定的是東川一定會玩文字陷阱的把戲,這樣看來,在末尾發現又是個敘述性詭計就不意外了。
不過這個敘述性詭計安排得頗為巧妙,整本書讀完,看不出有什麼明顯不合理的地方,也沒有老梗的感覺,畢竟他的敘事風格本來就與一般本格推理小說不太一樣,這本書應該算是最能成功結合「輕推理」與結構複雜的「深度推理」的案例了。
尤其是在解答篇出來之前的事件鋪陳讓人感覺相當龐雜,要完全釐清所有角色的關係十分困難,沒想到答案卻將這些「人際關係」大幅簡化,一下子解決了一堆問題。
但嚴格說起來,這個故事的「地圖」與「時間軸」都在作者腦海中,要說清楚並不容易,對讀者來說並不公平,沒有足夠的解謎線索來弄清楚事件的梗概。而故事中某位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作者於其人生際遇的安排多少有些牽強,但為了讓拼圖完整,這樣的處理方式還算可以接受。
不過,擁有滿滿的閱讀樂趣,這樣就夠了。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湊佳苗《藍寶石》
先說在前頭的是,皇冠出版社在書封的設計上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封底七個短篇的簡介中,有兩個等於是直接把答案告訴讀者,這樣對嗎?一般來說,讀者在閱讀之前去讀封底的文字,是很正常的行為吧…
說真的,在讀這部短篇集之前真得不期不待,湊佳苗在首部單行本《告白》之後,作品素質直線下滑,大概在第四、五部之後掉到谷底,之後的作品絲毫沒有反彈的跡象,這部《藍寶石》其實是在「趕進度」的心態上去翻閱的,讀完之後才發現自己錯了…
先別說作者先前作品在結構與邏輯是所犯的錯誤,最讓人不耐煩的其實是「做作」。由於《告白》的成功,讓她一再沈迷之多視角的寫作方式,但每一部作品要「多視角」+「意外結局」+「氣氛到位」,就算是天才也很難辦到吧…
寫作最重要的目的是「文以載道」,這在所謂的大眾文學、甚至是通俗小說裡也是一樣的,而小說的主軸一定是人(或說其他的生命體),即使是再簡易的故事、再單純的目的,一樣可以「載道」,例如,作者的目的就是要讓讀者開心、得到樂趣、或者受到驚嚇,都可以達到書寫文章的目的。
但看看湊佳苗前陣子的作品,感覺上她只是為了維持某些文章架構與框架,所以寧可讓敘事失去邏輯與特色,導致文體定義不明,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自我滿足了。
但在《藍寶石》的七個短篇中,竟可以看到她回歸創作小說的原始初衷,唯一聞到「做作」味道的短篇是〈月光石〉,但感覺並不強烈,至少在引用敘述性詭計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才對。
七個短篇都以「寶石」為主題,但基本上除了最後兩篇的〈藍寶石〉與〈石榴石〉之外,都是不相干的故事,很慶幸作者並沒有畫蛇添足,讓獨立的故事在一定的篇幅內結束,留下餘韻,這樣看來,湊佳苗或許比較適合創作短篇小說吧…
但在讀完整本書之後,感覺這些故事似乎又不是全無關係,回想起來,每篇故事裡都帶著惡意或犯罪的事實,但最後都導向正面的力量,或者給予某種程度的希望,尤其是最後的「1+1」的故事〈藍寶石〉與〈石榴石〉,在她近期的作品中,算是可讀性極高且樂趣十足的。
比起其他同類型的作品,《藍寶石》或許不算特別出色,但對第二部作品之後品質持續下滑的湊佳苗來說,已經算是個谷底反彈的好作品,所以就更期待口碑不錯的《花之鎖》與《望鄉》了,看到一位總是讓人失望的暢銷作家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總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王海玲〈我心似清泉〉
半夜聽這首歌,看來沒什麼好處,只是在曝露自
己的年齡而已。
現在真得很難想像當年唱歌的王海玲不過才二十
歲,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的我還是個中學生(國中
、高中還是考生,不太記得了…),這樣的聲音
太過於老成了。
但現在一再聆聽、然後回想,就覺得只是在年少
歲月裡的一種對未來的預先省思。
聲音年輕、清亮,卻帶著淺淺又綿密不斷的傷感
,那是一種回頭看的無奈吧…
「有誰能告訴我?
一樣彤日白雲,
卻是兩種情懷感傷。」
我想這並不是緬懷過去,也不是感嘆歲月不饒人
,只是再一次掉進某些東西失去之後卻再也尋不
回來的失落感罷了。
.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被動思考的季節
.
時序進入八月,
按照季節的定義來區分,
夏天應該已經開始步入尾聲了才對。
可是走在路上,
承受著從天而降、逗留在地表的暑氣,
沒幾分鐘就已經大汗淋漓,
然後開始覺得身體發熱,
彷彿全身上下所有細胞都正在被蒸煮著,
極其不耐煩…
夏天是個奇妙的季節,
表面上看起來什麼事都處在現在進行式中,
但其實多半都被某種力量給牽著走,
好多事都是不得不去做,
根本不像別人說的那樣,
夏日就是汗水與熱血…
或許應該這麼說,
夏天要做的事太多,
實在沒什麼力氣去想東想西,
時間又被壓縮得零零碎碎的,
偶有片刻安寧卻只想稍微喘口氣,
總覺得日子就這樣背動地往前推移著。
也因為腦袋運轉的頻率真得很高,
停機的時候就只想放空或休息,
於是思考就成了一件背動的事。
對我來說,思考原本應該是一種自然反應,
就像呼吸一樣是那種下意識會去做的事,
即使不刻意去做,也會不知覺地發生。
只是在現在這樣心情容易浮躁的季節裡,
腦海中不斷衝擊的往往隨著外力而來,
而非自發性、漫無邊際地游走的思緒…
所以工作上正、反兩面的效應可以刺激腦細胞,
甚至引發靈光一閃、捕獲強求不來的成就感,
卻極少在夜深人靜時晉入百轉千迴的內心世界。
對於書本、音樂與影像也就更加依賴,
這些事物偶而會帶來的深度思考、觸及內心,
但在這個季節裡總覺得還是搔不到癢處。
靈台清明,需要自發性的思考。
記得在某些時候很能體會這道理,
但現在再怎麼樣也無法去領悟。
回頭看看已經過去一半多的2013年,
七月的文章數量竟是一整年來最多的,
卻沒有一篇是真正地直指內心。
也只能笑笑地想著夏天或許是個讓心休息的季節,
因為緊接著而來的是多愁善感的秋天,
以及感傷無奈的冬天了。
.
時序進入八月,
按照季節的定義來區分,
夏天應該已經開始步入尾聲了才對。
可是走在路上,
承受著從天而降、逗留在地表的暑氣,
沒幾分鐘就已經大汗淋漓,
然後開始覺得身體發熱,
彷彿全身上下所有細胞都正在被蒸煮著,
極其不耐煩…
夏天是個奇妙的季節,
表面上看起來什麼事都處在現在進行式中,
但其實多半都被某種力量給牽著走,
好多事都是不得不去做,
根本不像別人說的那樣,
夏日就是汗水與熱血…
或許應該這麼說,
夏天要做的事太多,
實在沒什麼力氣去想東想西,
時間又被壓縮得零零碎碎的,
偶有片刻安寧卻只想稍微喘口氣,
總覺得日子就這樣背動地往前推移著。
也因為腦袋運轉的頻率真得很高,
停機的時候就只想放空或休息,
於是思考就成了一件背動的事。
對我來說,思考原本應該是一種自然反應,
就像呼吸一樣是那種下意識會去做的事,
即使不刻意去做,也會不知覺地發生。
只是在現在這樣心情容易浮躁的季節裡,
腦海中不斷衝擊的往往隨著外力而來,
而非自發性、漫無邊際地游走的思緒…
所以工作上正、反兩面的效應可以刺激腦細胞,
甚至引發靈光一閃、捕獲強求不來的成就感,
卻極少在夜深人靜時晉入百轉千迴的內心世界。
對於書本、音樂與影像也就更加依賴,
這些事物偶而會帶來的深度思考、觸及內心,
但在這個季節裡總覺得還是搔不到癢處。
靈台清明,需要自發性的思考。
記得在某些時候很能體會這道理,
但現在再怎麼樣也無法去領悟。
回頭看看已經過去一半多的2013年,
七月的文章數量竟是一整年來最多的,
卻沒有一篇是真正地直指內心。
也只能笑笑地想著夏天或許是個讓心休息的季節,
因為緊接著而來的是多愁善感的秋天,
以及感傷無奈的冬天了。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