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米澤穗信《追想五斷章》

好特殊的題材、很特別的說故事方法,都快不知道該如何對這本書下註解了。

解謎的結構十分有意思,女兒到二手書店委託尋找父親生前所寫的五篇短篇小說,沒想到主角在一一找到這些故事的同時,才發現全都是沒有結局的斷章,但女兒手中卻握有父親生前遺留下來每一篇的標題名稱、以及短短一、兩句的結局。主角在尋找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些斷章與當年母親在比利時飯店裡自殺的事件息息相關,而且父親是兇嫌,委託人自己當年還只是個四歲的小女孩…

讀完整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結構似乎有一點點刻意雕塑,但閱讀時並沒有這樣的感覺,反而覺得津津有味。看來作者的確寫了一個大膽新奇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圍繞在一個家庭問題上,主角在尋書和解謎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自省,最後對自己剛開啟的人生路途,有了一個全新的領悟。

但這個事件及其後來的發展,還有解開事件的過程與結局,未免還是太過於超乎現實,所以,在充斥著社會派味道的日本文壇,這只會是個本格推理小說,但我實在很難說這是「好的」還是「普普」的故事,只確定一點,這會是一本讀者喜歡讀、容易讀且接受度很高的故事。

本來也想談結局,但想想還是別輕易破梗比較好,即使是先提醒「涉及劇情結局」的字眼,但很難避免未讀過的朋友去踩到地雷。兇手或許會造成兩極化的爭議,而且故事結尾在說明事件當年所發生的過程時,並不是太清楚。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冷暖人間

--

因為急著想看米澤穗信的《追想五斷章》,
下班時順道去敦南誠品晃了一下。

離開書店,跨過安和路,往忠孝敦化站六號出口走去,突然覺得好餓。
看了看錶,十一點半剛過,要找地方吃點東西,在時間上太拚了點,
實在不想在半夜狼吞虎嚥,再去趕捷運末班車,一定會消化不良。

左手捧著誠品的紙袋,正煩惱該如何是好,
不知不覺已接近捷運出口,看到招牌還亮著的和民,更覺得快餓過頭了。

在這時間接近夜店PASOUL,打扮入時的男男女女多了起來,
不過我連一身火辣打扮的正妹都懶得瞧上一眼,
因為左邊靠馬路的那一側,香腸攤上的阿伯正在烤香腸,讓人食指大動。

我不確定每次見到的阿伯是否都是同一個人,
只記得每次經過這裡都有香腸攤,似乎已經好幾年了,
擺明了是要做夜店人潮的生意嘛。


「阿伯,我要一條香腸。」

剛說完,一掏口袋,才發現糗了,
不是沒銀子了,而是只剩千元大鈔…

「阿伯,歹勢,我只剩最大張的,你有辦法找錢嗎…?」

阿伯楞了一下,過了幾秒鐘,才開口說…
「沒關係,這次我請你,下次經過,再補給我就好了。」

我有沒有聽錯?在人來人往的台北東區,一個香腸攤阿伯居然不跟我收錢?
而且他不是問我還有多少零錢,根本就是完全不收錢…

「這樣好嗎?要不要我去找便利商店換錢…」
「不要緊啦!下次記得再來吃就好了。」

最後我掏出所有的銅板,湊一湊發現居然還有二十塊錢,
阿伯收下,我說了聲謝謝,並沒有走進旁邊的六號出口,
而是慢慢地繞過轉角,從另一個出口進捷運站,
然後一口一口地將竹籤串著的香腸啃完。

下次再來,就不只是補十塊錢給他了,
而是再買一條香腸,然後多給十塊錢,
因為阿伯烤的香腸,味道的確還不錯,
只是不曉得他會不會已經忘了這件事。




進了捷運車廂,習慣坐在第二節車廂裡靠第一節車廂的位置,
座位與車門邊的玻璃隔板間有一小塊空間,剛好可以擺包包。

到了板橋站,準備走到第一節車廂較近的車門,
因為一出車門,電扶梯就在正前方,這個動作再習慣不過了。

可是我發現我走不過去了。

四個二十來歲的大男人就坐在第一節車廂後方面對面的位置,
一邊坐兩個,旁若無人、大聲地高談闊論著,
一只大型行李箱就擺在走道中間,要過去就得將行李箱推到旁邊。

蠻沒水準的。

要走過去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不想從那幾個人中間穿過去,
這樣會沾染到沒水準的空氣、在深夜回家的路上忿忿不平。

於是我頓了一下,其中一個男人轉頭看我,
瞪了他一眼,再從第二節車廂的車門離開。




台北最火紅的夜店旁,一個有人情味的阿伯。
往郊區行駛的列車裡,四個沒水準的年輕人。

這反差是大了點。




--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保羅.奧斯特《神諭之夜》

別以為保羅.奧斯特寫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奇怪故事,別忘了他這本《神諭之夜》是用藍色筆記本來寫的。
這本書似乎就是寫來讓讀者一口呵氣地讀完的,沒有章節之分,故事也不長,而且比其作者的其他作品,算是相當好讀,至少不必邊讀邊消化,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想法會隨著持續出現的文字不斷地翻轉,新的敘述不一定是線索,但往往透露作者的意念。
千萬別為了主角西德尼沒有將尼克的故事寫完而覺得忿忿不平,也別去擔心尼克被鎖在地下室、生死未卜,因為奧斯特寫的是西德尼的故事,嚴格說起來,他是用藍色記本來寫西德尼的故事,如果要說得更拗口一些,應該說:保羅奧斯特用藍色記本來寫西德尼用藍色筆記本寫尼克的故事。
作者將自己寫這本書的動作(或是心情,也或者是他在那個階段的寫作狀態),投射在西德尼書寫尼克的情節中,所以尼克的故事不必完結,只要寫完西德尼的故事就好,這樣尼克的故事自然會「告一段落」,只是讀者不會知道而已。
那麼,西德尼的故事寫完了嗎?看來應該是寫完了,結局看似十分悲慘,但主角也已經沒有任何束縛,只要等葛瑞絲康復,兩個人就可以一起開始新的生活,雖然自由自在的代價極大,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約翰留著西德尼的遺書這麼寫著:「我不希望你浪費時間寫電影劇本,專心寫小說吧,你從頭到尾就是個小說家我對你可是寄予厚望喔。」就衝著這個梗,主角大概會在整理好自己之後,繼續寫小說,甚至完成尼克的故事,不過這單純只是個人的想法而已。
但無論如何,保羅.奧斯特寫完了這本小說,這是個奇幻故事,不是將現實帶入奇幻的那種,而是一種心靈的奇幻。這也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不是沒有結局的那種,應該說結局如何不是太重要,或者說結局不必太清楚,保羅.奧斯特的小說經常都是這樣,如果真要結局,那就自己找,或者自己去想、去認定吧。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talk to her

--



「喟!」
「幹嘛?」
「把頭轉過去啦,別偷看我。」
「喔...」

「不要全都轉到另一邊啦!看著正面就好,就像我現在這樣。」
「為什麼要這樣啊?」
「換我偷看你啦...」



--



我記得...

妳坐在河堤上,靜靜地、
凝望遠方那一點點的光。

海風吹起的髮梢,串成風的線條,
飄來淡淡的麝香、淡淡風的味道。

側臉看見的眼眸,彷彿海口的燈塔,
一閃一滅著,卻總是讓人迷失方向。


夜晚就在眼神交會的那一刻,
變得無比地寂寞。

那一瞬間的溫柔,
殺死了我全身上下所有細胞。



--



別吻我
那會吸走我的靈魂



--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道尾秀介《鬼的足音》

六個短篇全都是極品,看完的感覺,就只有一整個毛到不行,作者成功地對我製造了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並不是說比其他這類故事更嚇人或驚悚,只是那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是我以前所沒有碰到過的。
道尾秀介的小說,往往都在故事最後讓讀者「被騙」,但是他其實並沒有用太多的敘述性詭計,通常都是以文字的鋪陳來營造氣氛、點出各種線索,《鬼的足音》的六個短篇,篇篇都在最後出現逆轉式的情節、或是啟人疑竇的片段,說故事的能力並沒有因為故事短而打折扣。
如果真要比較,《鬼的足音》讓人感到「毛」的程度,絕對不輸他自己的長篇《向日葵不開的夏天》,甚至不比乙一遜色,乙一的暗黑系故事雖然也「驚人」,但大多在過程中就營造氣氛,然後在最後再翻出想像不到的情節,或是將恐懼「催」到頂點。而且道尾這六個短篇在故事的大部分敘述上都很正常,卻在最後的幾個段落、甚至是一、兩句話,才真正挑出存在內心的恐懼,感受落差之大,讓人有點承受不住。
最明顯的例子是最後一篇〈惡意的臉〉,到數第二段其中的兩句「他印在校舍窗上的面孔突然產生變化,應該已存封在畫布裡的那張可怕的臉彷彿瞬間閃過」,已經先嚇到我了,而在全篇的最後一段「掀開地板時,有個工人大聲說著什麼,可是我們一下子就走遠,再也看不見了。」讓人不寒而慄...
篇幅最短的〈冬之鬼〉採用的是倒敘手法,將日記以從新到舊的方式(一月八日到一月一日)一篇篇列出來,結局其實就是最早發生的事、也就是開始寫日記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但這個讓人意外的「結局」,其實早在第七天、也就是故事敘述上的第二天的線索中,就幾乎等於是將答案說出來了,但這似乎也不是詭計,只是將段落重組。
六個故事,每個故事呈現方式都不同,效果也不太一樣,很有趣。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吉田修一《春天,相遇在巴尼斯百貨》

「該怎麼形容呢......教人感覺彷彿同時有兩個不同的時間在推移。」很有趣呢!這本小小的小說,重點就在最後、也最短的篇章裡。
有點可惜,還沒閱讀《最後的兒子》就看了這本書,實在是太薄了,大概是搭兩、三次捷運的時間就看完,只能說是個意外吧。
故事雖短,但其實很豐富,前面的四個篇章還蠻跳tone的,同性之愛、帶小孩的男人的魅力、夫妻間的情趣和自我放風,屬性的落差很大,讀起來有點突兀,但總覺得主角筒井這個人應該是有更多背後的故事才對,或許讀完所謂的「前傳」可以彌補這一塊吧。
看完最後短短的〈樂園〉,心裡舒服許多,先前的突兀和落差,一下子似乎沒了(但並不是真得沒了啦!),彷彿好像大概知道作者在寫些什麼,但這種感覺是隱隱約約的,不是那麼強烈,也沒有太大的衝擊性,很特別的心情。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江戶川亂步《人間椅子》

亂步的本格與變格推理,一如他筆下的明小五郎與怪盜二十面相,形成風格迥異的對決。雙重人格的論調的確不是隨便說說的,他在本格推理上力求意外、創新,變格部分卻游走在驚悚、恐怖、獵奇、唯美和風情的各式幻想,兩種風格的特點同樣是「變」,但「變」的感覺卻完全不同,難怪亂步在寫作生涯中曾多次寫不下去、甚至封筆。
坦白說,我不太喜歡用「變格推理」這個名稱,因為亂步在這方面的作品,大部分並沒有真正的推理,但日本文壇仍然將之歸類為推理小說的一部分,這個習慣似乎也一直延用至今,日本推理文學延申之廣,讓人覺得有點過了頭,與歐美推理文學的界定有相當大的衝突,這大概也是亂步帶來的「壞」榜樣吧 (笑~)
《人間椅子》收錄了亂步包括本格與變格的十五篇短篇,但是變格的比重卻大得多,即便是其中本格味道最重的〈目羅博士不可思議的犯罪〉,同樣極具異色的色彩。光是這本書就可以看出亂步不斷地載上了不同的面具,在讀者面前呈現著不同的面貌,一如他筆下的怪盜二十面相。
所以千萬別用本格推理的訴求來看《人間椅子》這本書,這樣才能專心的感受亂步用文字所營造迷亂和多變想像空間。〈人間椅子〉、〈阿勢登場〉、〈非人之戀〉、〈芋蟲〉和〈帶著貼畫旅行的人〉都是他知名度極高的短篇代表作,一本書能全都打包,還不看得過癮?
我最喜歡的大概是變格的〈人間椅子〉,以及本格的〈花押字〉。
〈人間椅子〉的異想天開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可是八十多年前的作品,但現在讀起來,還是讓人有感官融入的錯覺,最後的情節翻轉也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安排,讀完這個短篇,簡直是哭笑不得。
耽美的〈花押字〉與充滿幻想的抒情散文〈火星運河〉這本書裡算是比較特別的。浪漫的〈花押字〉,結局竟然來個大逆轉,十分有趣。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不幸自慢

--

「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比別人更不幸」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經常會在心情低落時這樣提醒自己
也不見得一定是這麼說,也有可能是:

「千萬別把不幸當做是個藉口」
「不可以一直在不幸中停滯不進」

每一次說的多多少少都有點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啦
雖然在真正極度沮喪的時候,這麼做的效果很有限
但總覺得即使自我催眠,也要反覆地做這樣的動作




大一時,家裡環境不太好,父母離異,唸的又是私立大學,
能用的生活費極其有限,隻身北上、生平頭一次獨立的我十分不習慣。
系上的大四直屬學長看見我三不五時不自由主自怨自艾的模樣,
不客氣地說:「你知道中文系有個學妹每周只有50塊錢可以用嗎?」

那麼多年了,我連當年的生活費多少都忘了,卻記得「50塊錢」這個關鍵字,
雖然那時的錢比較小,但這數字還是低得不可思議,而且這50元還包括吃飯錢。

只是當時的我還是不懂事,雖然一周只能用50元這種事讓我「心服口服」,
但在之後很長時間裡始終沈溺在自以為處境淒慘的情緒裡,
看到別人日子難過,常常會想著「有我可憐嗎?」、「這算什麼?」。

大三的時候,社團的同屆好友、一個總是很強勢的女生這麼跟我說:

不要覺得自己很不幸,在我們身邊,比你運氣不好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總是這樣想,那就真得會很不幸了,
因為你會變成習慣、會變成常態
。」


她的話在當下能聽進多少,我不記得了,但確實是在後來才慢慢消化掉的,
這些話對於矯正自己這種病態的心理狀態有多大幫助,很難去量化,
但那麼多年來卻總是能夠記住、偶而會在腦海裡浮現,
即使其他的部分已經很模糊、甚至早就忘了。



在網路發達之後,人與人的接觸更密切,才發現有這樣病態心理的人其實不少,
看看他們的模樣,再想一想從前的自己,就會有一種「啊,好丟臉!」的感覺。

仔細想想,這種心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
即使歷練再多、心裡再強韌,大概也無法完全避免,
重要的是會不會一直逗留在其中,有沒有辦法跳出來。

當「不幸」的想法出現時,會先問問自己:「這是如何造成的?」
其實多半都是自己的緣故,大多都是犯錯之後,歸咎於運氣不佳。
一旦沈澱下來,這種「假性的不幸」很快就可以消失,回歸理性。


比較麻煩的是,如果真得成了「受害者」,解決問題往往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夠辦到的,
伴隨而來的就是失望、甚至是絕望了,隨著傷害程度的增加,「不幸」也會跟著擴大。

印象中這種情況通常都出現在感情與家庭上,
尤其是感情困擾,自己犯錯與被害兩種因素往往共存,
我也曾經因此舉步維難,久久才踏出一步。

大概是因為這樣,一旦產生了類似的信心危機,
只好進行自我心戰喊話,一定得催促自己去動,
步調再慢也沒關係,至少別停在自認不幸的狀態裡。





後來聽了一首叫做〈不幸自慢〉的日文歌,
意外地發現這個日文字彙反而能簡單說明這種心理狀態。
自慢就是自滿,這四個字就是對不幸感到自滿或自我感覺良好的意思。

人怎麼能夠滿足於不幸呢?
想也知道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不幸自慢〉是椎名林檎八釐米單曲集《絕頂集》中的一首歌。
她寫下了這樣的歌詞: 

「你總是自以為是被害者地苟且偷生
總歸一句認為是年輕人的話就做吧

憑藉著性格扭曲和冒瀆來謊稱專長
穿著好看的衣服架式擺得好看的就行

不幸自慢

好想說,嗯算了
和我完全沒關係

fuck off 去死吧 」
中文翻譯取自EMI代理在台發行的《私的放電》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不幸自慢」,這些歌詞大概會看得滿頭霧水,
一旦搞懂了,用這句話來推敲這些句子,其實就不困難了。



嗯,的確是
不幸自慢,去死吧!





--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東野圭吾《新參者》

--


因為中譯本出版時間比原文版慢了快兩年,《新參者》不得不先看了日劇版,加賀恭一郎系列新作《麒麟之翼》電影版明年上映,中譯本就請獨步多多加油了。

日劇其實拍得不錯,雖然加了很多料,但各個環節並不相沖,算是面面俱到,也拍出了原著的主軸與精神。但是看完原著,還是覺得小說比較好,不必太過於渲染,就能透過文字將人性的溫暖傳達出來,這在東野過去的作品中是十分罕見的。

嚴格說起來,這個故事對讀者來說有點不公平,能夠解決事件的線索出現得很晚,而且很快地就將兇手逮捕歸案,理論上如果能將相關人物與環節提早出現在其他章節中,會更好一些(日劇就是這般處理的吧...),但《新參者》中的每一篇都可以算是一個日常推理事件,而且還以獨立篇章陸續發表在《小說現代》長達五年,要增加情節來破壞個別篇章的完整性似乎也不見得妥當。

加賀恭一郎這個角色到了《紅色手指》與《新參者》已經成熟與定型,坦白說,我覺得他實在有點太神了,輕易地掌握與案件相關的所有細節、釐清重要的線索,這是做為一位名偵探的必備條件,並不讓人意外,但他透析人心的能力實在太過於驚人,很容易就可以捉住罪犯或關係人的心理,然後一點擊破。

但是作者能將這種「神化」特質運用在光明面,實在是相當高明,而且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每個療癒事件,都圍繞在街坊鄰居之間,有可能就是你我在生活中就會遇到的事,加賀要解決的並不只是犯罪事件,在意的也許是周遭那些心靈受到傷害的人。

不然他也不會這麼說:「如果有人因為事件而心靈受到傷害,這個人也算是被害人了,而尋找各種可能的方法幫助這樣的被害人,也是刑警的職責之一。」

在過去的作品中,東野圭吾的主軸經常是人性的黑暗面,惡意往往是整本書的重點,但到了《新參者》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兇手的犯罪動機亦是心存惡意的,但其實並不太聰明,還是為了保護(包庇?)重要的人所犯下的罪行,而且這個環節亦非主軸,一直到最後要解決事件才說得更清楚一些。

這些環繞在人形町的故事,透過做為主軸的殺人事件串在一起,靠著新線索的衍生而產生一個個新的故事,但真正具突破性的線索一直到第四章〈鐘錶店的狗〉才出現。或許可以這麼說吧!這本書真正的重點並不在於解決最終的殺人事件,而是挽救受到這事件所直接或間接傷害到的人們的心靈。

所以,加賀恭一郎變成「心靈偵探」或「心靈警察」了?()

--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恍然.斷章

--



秋天是遺忘的季節
冬天是休息的季節
春天是萌芽的季節
夏天是出發的季節

秋天上演了新的幸福故事
悲傷的記憶
卻填滿原本空白的塗鴉牆



--



老規矩,終將不合時宜
老靈魂,永遠不滅

老情人,不見了
老朋友,老了



--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保羅.奧斯特《日落公園》

--
讓人意外的是,保羅.奧斯特這本最新的小說,竟然是一部療傷之作,四個年輕人住進日落公園裡的廢棄公寓,懷抱著戰戰兢兢、每天都可能被趕出去的心情,在這個同樣是受了傷的環境中,一步步地填補自己心裡的那塊缺口。
但奧斯特就是奧斯特,永遠不可能不讓讀者有所懸念,在故事的結尾,每個人似乎一一解決所有的時候,「日落公園」本身所埋下的導火線終於引爆,炸得每個人不知所措,故事也在驚嘆號和問號中結束。
但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是愉快且無負擔的。這本書另一個讓人意外的是,作者並未刻意以擅長的跳tone模式將現實與虛構的故事連結在一起,也沒有在各個段落中製造許許多多看似不協調的梗,反而是有系統地將所有角色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他甚至用了人物做為篇章的標題...)。所以,你可以很容易了解主角、他身邊的朋友、以及他的父母,每一個人所面臨到的問題是什麼、他們心裡帶著什麼樣的傷。
故事的主題其實是「邁爾斯及其家人、朋友的療傷之旅」,整個故事都在解決以人為單位的事件,所有的事件卻又串連在一起,而解決事件(化解心傷、找回自我)的線索,其實早就藏在每個人的"過去"之中,這本書就像是以人心為主題、探索靈魂的懸疑推理小說。
這次的保羅.奧斯特份外地體貼,也許故事在敘述時還是有不少線索和暗示,但並不揪心,就算在閱讀時發現可疑的地方,也無需太在意、更不必太去探索,因為他寫這本書大概只是藉著角色的自我探索,來撫慰讀者的心靈。
至於最後的大逆轉,習慣了保羅.奧斯特,就不會太在意了。
--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無底洞

--

回顧以前BBS個人板精華區所遺留下來的內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不管是寫文章、談心情、或是聊天灌水,都可以檢視自己走過的痕跡,
而這些片段所佔生命歷程中的比百分卻是極其有限,十分地珍貴。


--


2003.8.3才進去就被吸住了...
陣陣激狂的鼓聲給人一種好像會發生什麼事的錯覺

天氣燥熱  汗流挾背
一聲聲似雷鳴動的驚蟄難道就因為山雨欲來?

每一個聲響都有平地一聲雷的悸動
原來我就處在一個恍若似真的空境



那一年的八月三日是周日,這裡說的應該就是前一天周末剛剛入夜所發生的事了。
記得那個周末剛好留在台南休假,之前幾天就查好相關訊息,
那一天一個人跑到孔廟欣賞府城七夕國際藝術節的鼓樂表演。

記得在對街的莉莉冰果店喀完芒果冰,不過才剛剛散完一身的燥熱,
還沒進入表演場所就整個人楞住了,沒想到「鬼神眾太鼓」是如此地驚人。
這段表演結束後,走到另一邊對街的窄門咖啡,挑了個開窗的位置,點了咖啡,
象牙海岸和美國等團體的鼓聲清晰地傳過來,隔了一段時間,
再回到現場,觀賞國內鼓樂團的壓軸演出。

每一次在台南街頭閒晃,常常會想起這件事。
之後每一年總會看到府城七夕藝術節的訊息,印象中都還是有鼓樂的表演,
卻一直沒機會在這段時間內來到台南,也就無法重溫舊夢了。

剛剛查了一下,今年的府城七夕活動主題是「愛情城市」,
似乎不再有藝術節的規劃,讓人失望啊…



--


2004.7.25
Where The Heart Is ?
重看這部片子,還是愛死了!
娜塔莉波特曼的魅力,其實是在Star War之外,果然說得沒錯。

這也算是一部女性自覺的電影吧!
可是卻相當地生活化、絲毫不矯情,
與先前看過的蒙娜莉沙的微笑企圖在時代背景的包裝下卻顯得過於做作全然不同。
(回音:其實是看過茱莉亞的笑容後才想起要再看這部片啊啊啊~~~)

娜塔莉,我好愛妳唷!



現在想起來,娜塔莉在這部中文譯名為《女孩第一名》的電影中,表現雖然出色,
比起後來的《Closer》、《美人心機》和《黑天鵝》,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但還能說什麼呢?這是她在十八歲所拍的電影啊~
那時候的她才剛剛結束了《星際大戰首部曲》中年輕女王的演出,
就挑大樑演了只有一個主角的電影,我不否認自己就是在這部片裡被她完全電到了。

《黑天鵝》上映時,娜塔莉也只不過才二十九歲,
雖然知道她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總覺得演電影對她來說,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
事實上她也說過「與其當電影演員,不如當個聰明人」這樣的話。

沒看過《女孩第一名》的朋友,大推薦啊!
在這部片前一年的《管到太平洋》也很不賴,電影裡女兒的角色也值得一看。



--


2003.1.19
Fiona Apple的第二張專輯 (1999.11)

「When The Pawn Hits The Conflicts He Thinks Like A King What
  He Knows Throws The Blows When He Goes To The Fight And He'll
  Win The Whole Thing 'Fore He Enters The Ring There's No Body
  To Batter When Your Mind Is Your Might So When You Go Solo,
  You Hold Your Own Hand And Remember That Depth Is The Greatest
  Of Heights And If You Know Where You Stand, Then You Know Where
  You Land And If You Fall It Won't Matter, 'Cuz You'll Know That
  You're Right.」

「當一個小兵加入了戰爭,他就會像個國王般去思考,他所知道的就是在
  戰爭時奮力出擊,這樣他一旦加入了戰爭就會得全面性的勝利;在你的
  信念成為你所持有的武力時,就沒有人能夠打倒你;所以你是一個人獨
  自奮鬥,你就要自己堅持下去,記住深度是崇高的,如果你能認清你的
  立足點,你才會看到你應該要在那裡降落,如果你掉下來也沒有關係,
  因為你知道你是對的。」

(打破金氏紀錄的專輯標題字數就是如此啊~)


沒有看錯,上面那段英文,就是一張專輯的名稱,中文是當時國內的代理商的翻譯版本。

整段專輯名稱,其實就是Fiona所寫的一首詩,就是因為太長了,
一般都以《When The Pawn...》來代替。

有趣的是,Fiona在1996年發行的首張專輯只有一個字《Tidal》,
不只字數呈現兩極化,「潮夕」是不是和上面那段詩的涵義成了對比呢?

《Tidal》給人灰暗沈潛的感覺,而《When The Pawn...》則是激進而跳躍的,
據說第二張專輯是寫出來反擊外界對首張專輯的種種反彈的,很有意思。

Fiona Apple的音樂說再多都沒有用,只有直接聽了才能感受到,
別看她一付極度迷幻的模樣,但音樂卻會打翻你乍看她時的想法,
是Jazz?是藍調?或者什麼都不是?也許你心中自有定見。


《When The Pawn...》裡〈Paper Bag〉的MV,這大概是比較像人類的Fiona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K30r_SIZ-g

現場演唱中邊彈琴邊唱的〈To Your Lo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Jqe0cULj6U




雖然這裡談到的是第二張專輯,但實在忍不住補上《Tidal》裡的〈Criminal〉,
當年看到這個MV的震撼很難形容啊!
跟尺度無關,她的眼神、肢體語言和聲音,會讓人感覺像是掉進無底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OzayDpWoI&feature=rel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