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連城三紀彥《情書》

在夜裡回家的捷運列車上,讀完了最後一篇的「我的舅舅」,發現眼框紅了,努力忍住不讓自己丟臉。

封面靠書邊上有一行小字「永不止息的是...我愛你」,但就是愛不到、或是愛錯,讓這三個字更顯得珍貴、雋永。

這五個短篇依舊美麗,感傷是美、無耐是美、絕望是美、希望也是美、把情感收藏起來更是美,可是我們卻幾乎沒有在故事裡看到折磨、不信賴和互相傷害,而且多了體諒、原諒和為對方著想。

一張離婚證明,可以是最美的情書。
一個口紅,可以是愛戀一生的羈絆。
對老爸的念頭,可以在十三年後才明白。
一個表情和一句話,可以是無止盡的體諒。
幾張照片,可以串成一段秘密多達十八年。

故事中的角色,多半是傷心的,我們看了也多半傷感,但這種傷並不是會讓人一直痛的那種。因為,就算愛不到,最終也會找到自己愛的方式,只是得經過一番體悟、要多花一些時間而已。

作者的文字,很平凡,但很傷人,卻也很美。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保羅奧斯特《書房裡的旅人》

這麼多年來,奧斯特到底是用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來寫書呢?

這本書,份量不多,但似乎還蠻沈重的,沈重的並不是讀者,而是作者,要把自己設定為大魔王,然後讓過去所寫的角色回過頭來找他,而且是一個個來折磨他,怎樣看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書中的角色、房裡的場景、老人說的故事,一個個的片斷拼湊起來之後,重點並不在於老人走不出(或說他不想走出)房間,因為那些他所派出去出任務的手下(或說是創造的角色),全都已經在外頭繞了一大圈。

這當然也包括老人在書裡被迫吐出來、甚至到最後自己急於將它說完的那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角色。這是不是也代表了,奧斯特自行描敘自己的寫作心態,也就是說,他自己就是一頭「故事乳牛」?

可是,書中的老人卻是處在遺忘的狀態下,而且到最後,他不但沒有把所有事情想起來,而且還讀了一份叫做「書房裡的旅人」的手稿。

到底他是「記得」、還是「忘了」?

張惠菁的推薦序寫得真好:「奧斯特最小的迷宮,也是有史以來最難的迷宮。因為它困住的人不想出去。」

其實,張惠菁這句話,指的就是奧斯特自己。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New York Minute

為了準備周六的Eagles演唱會,整理了手邊的CD
在複習的同時,回味了主唱之一Don Henley的"New York Minute"
歌曲的味道跟剛剛看完的《紐約三部曲》有些貼近
閒來無事,隨便翻個前幾段吧。。。



哈利一早起來
一身全黑的裝扮
走向車站
卻再也沒有回來

他們找到了他的衣服
零星地散落在鐵軌旁
華爾街的早晨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

他有個家
還有個深愛的女孩
但人們總會不時地迷失自己

日子過去了
有一天他終於越過了那條線
他已經受夠了這世界
但我想這些都已經不重要




Don Henley的完整歌詞當然有個完整的故事
最後還是回歸到正面,從悔暗尋回光明

"What the head makes cloudy
The heart makes very clear
The days were so much brighter"

"Make these dark clouds disappear
Until that day, I have to believe"

其實不難理解,只是最初對曲名不太了解
New York Minute,紐約的一分鐘?
剛聽到這首歌時曾經稍微研究了一下

紐約是全世界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之一
那裡的一分鐘過得比別的地方都快
"New York minute"也就代表「很短的時間」
甚至可以直接解釋成「instant」

"In a New York Minute
Everything can change
In a New York Minute
Things can get a little strange"
這段副歌就可以解釋成「短短的時間什麼事都可能發生、變得有點奇怪」

嗯,的確十分地紐約
Don Henley直接得多了



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就明顯地故意拐彎抹角
同樣解釋「在紐約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就繞了一大圈
然後還要搞人格分裂、一人分飾多角等等戲碼

畢竟歌曲與小說的架構不同,書裡的故事搞得大得多
可以探討、思考的部分也多很多
甚至什麼都可以存在或消失,包括紐約在內

結果雖然我的讀書心得報告已經寫完
卻一直處在隨時可以補充的狀態之下


很佩服Don Henley
六分多鐘的一首歌
可以說清楚一個並不是太簡單的故事
還有一個完整的意念

其實,整個《紐約三部曲》要說成是 "A New York Minute" 也不是不可以
因為故事的時空和人事物要素到後來都被打破了,回到作者本身
(這算瞎掰吧~XD)




還是聽歌吧~
"The New York Minute" by Don Henley
這是Eagles重組之後的演唱會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T7bCUrfJw&feature=fvwrel






*歌詞不難找,就不貼了...........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


書店裡,奧斯特跟卡夫卡一直是鄰居,這陣子在誠品,天下新版的《紐約三部曲》跟麥田重出的《變形記》總是擺在一塊。

一旦讀了奧斯特,一定會聯想到卡夫卡,閱讀《紐約三部曲》卻總是注意到「消失」,偵探消失了、委託人消失了、關係人消失了,到最後,城市消失了、紐約不見了,那麼作者呢?

消失的另一面,就是存在,在消失之前,所有元件都是存在的,也許是因為如此,奧斯特才會讓我們想到卡夫卡吧。

但是奧斯特卻讓所有的「存在」都不斷地在變形,有時候對話的兩個人彷彿會變成一個人、正在自言自語,有時候卻會讓讀者將作者與其筆下的角色搞混,閱讀時很難捉住自己的精神狀態,所以我也會懷疑奧斯特在寫這本書時的精神狀態其實也是不太穩定的。

在第二個故事「鬼靈」中提到梭羅的《湖濱散記》,這本書我從來都沒有勇氣去看,原因大概就是下意識地認為會看不下去,但是奧斯特卻要大家慢慢看、放慢步調去看這本書。但問題是,這本《紐約三部曲》他到底希望讀者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步調去讀呢?

好吧!也許我們可以知道奧斯特想用所謂偵探小說的基礎,來架構一個所謂的自我探索的故事(是三段故事,但在我看來其實是一個故事),但是,他能夠達到目的嗎?在我看來,三段故事其實是不斷地在迴轉,沒有十字路口。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乙一《只有你聽到Calling You》

台灣角川先前所出版的《被遺忘的故事》中,也收錄了這本書中的「Calling you」與「傷」兩個故事,但事實上《被遺忘的故事》的六個短篇中有五篇出自本書與《失蹤Holiday》、《寂寞的頻率》。

三個短篇全都有強烈的療癒效果。故事的大部分情節都是灰色與悲傷的,卻都在最後關頭絕處逢生,乙一告訴我們,悲傷的另一面其實就是希望,只要不放棄,能夠信任與自己命運相繫的人,終究能夠找到自己。

乙一自己也說了,也許看完「花之歌」的讀者,可能會氣得想把書扔到牆上,是的,我被騙了,沒想到化身為白乙一時,還是忍不住用上敘述上的詭計,只是這個故事的調性完全不是要騙人用的,我真得不知道該說他是「高明」、還是「取巧」...

最讓人心疼的故事是「傷」,讓人想到了《永遠之仔》的故事,對人生絕望的少年竟只能以自殘式地承受他人傷痛來減緩心傷。最後的轉折中,在少年們取得真正的信賴之下,找回人生的光明面,很有說服力。

「傷」與「Calling you」都已經拍成電影,都是讓人相當心疼的光明的故事。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艾瑪、瑪姬與夏天

幾天前看了電影「飯飯之交」,
覺得裡頭的女主角Emma和「戀夏500日」的Summer、「愛情藥不藥」的Maggie好像,
同樣不相信愛情,總是不願意釋放深鎖在內心深處的情感,
寧可付出被許多女人認定為最私密、最珍貴的身體。

 



Summer不相信愛情,
因此當她看了電影「畢業生」的結局,
對於愛情所面臨的現實感到徬徨無助,
不由得哭了。

Maggie不相信愛情,
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她,
不認為有男人會願意為她付出一切,
只能用肉體來換取短暫的歡愉。

Emma不相信愛情,
自認為腦袋裝太多東西而導致肩膀痠痛,
有著嚴重的戀愛過敏症,
覺得愛情不可能不出問題、也無法承受分離的痛苦。

 



Summer就像夏日裡的一陣風,
總是拂略過、挑動著你的心思,
卻讓人無法捉摸。

Maggie像隻膽小的兔子,
一直將自己的心層層包在最裡頭,
深怕被挖出來、掏出來,更怕自己蹦出來。

Emma像是有兩個腦袋的雙子座或雙魚座,
但其實最怕受傷,
能夠裝填傷心的程度很有限。

 



Summer努力過,
只是她在男孩身上看不到信任的翅膀,
當她再遇到對的人,終於不再錯過,還告訴男孩要相信真愛。

Maggie始終在逃避,
即使動了心還是很容易退縮,
最後的happy ending總讓人覺得太過夢幻、隨時會崩塌。

Emma最脆弱,
一旦對方告訴她彼此其實從未開始過,
終於懂得什麼做傷心,知道自己終究是個想擁有愛情的人。




 



*三部電影中,「飯飯之交」的劇情似乎稍微弱一些,有人覺得故事偏老梗、結局也太過美好,但現實中類似的例子其實不少,不過演員部分倒是加了不少分,娜塔莉波曼就不必說了,艾希頓庫奇的表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凱文克萊的老爸角色最讓人印象深刻,最後老爸的那句話最簡單、也最貼近現實:「我們雖然總是愛錯,但愛情本來就沒得選擇,沒有人能選擇自己可以愛上誰。」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兩性的哲學本質~書展雜記




周六下午逛台北國際書展的確是一件苦差事
偏偏最重要的兩個演講都在這一天
不去擠一擠可不行

出門前,要命的惰性又開始發作
東摸摸、西摸摸的,偏偏出門後發現還是忘了重要東西,最後也付出了代價

懶病發作的結果,來到一館的主題廣場,台上坐著的已經是魏德聖導演和九把刀
朱天心與鍾曉陽台港文壇才女的對談已經結束,對於台上的兩、三位大哥實在沒興趣
只好先去逛逛,看看下一場,16:45,還有一段時間



一館實在只能以密密麻麻來形容,幾個主要的展區
像是讀書共和國、遠流、城邦、聯經、時報,實在是擠得辛苦
慢慢晃到台灣角川,好久不見柳美里了,既然有新書,就敗下來吧
為了湊三本打75折,順便帶了京極夏彥的《巷說百物語》和乙一的短篇集、是白的乙一



時間一到,回到主題廣場,《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演講「用你的力量改變世界」
其實真正談到主題大約只在最後十五分鐘,前面半個多小時都在敘述創作緣由與哲學觀感
這樣也比較好,這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一開始,發現連錄音筆也沒帶,只好先用手機的錄音功能湊合著
一試之後,發現勉強可以,事後也證明了,雜音雖多,但講話的聲音錄得還算清楚

演講的內容其實不是太新鮮,有些還是作品中提到過的
比較讓我意外的是,《蘇菲的世界》的創作發想,其實是跟《紙牌的秘密》有關的
喬斯坦認為後者的小男孩主角在回到現實生活中一旦想尋求哲學的解答一定不得其門而入
這讓他想寫一本連學生都看得懂的哲學書,最後仍選擇了最容易讓大家接受的小說型式


當他在解釋《蘇菲的世界》為何以小女孩當主角時,特別補充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西方有個傳統,談到智慧,都會說是女性的象徵或特質,蘇菲本身代表的就是智慧。」

「其實不管是年長或年少的女性,對我來講,她們都會很熱切地認識周遭的事物,
 這個其實就是哲學的特質、本質。而男性剛好相反,他們總希望能讓別人來理解他們,
 這剛好跟哲學相反。」

突然切入兩性議題,讓我有點不習慣,但仔細想想,也沒錯
喬斯坦的女性、男性,應該只是種介定方式,大部分人其實身兼他口中的兩性的本質吧
只是每個人的男、女本質比例不同罷了



來到演講後的簽書會,在拿號碼牌前,我乖乖地先去櫃台再買了一本《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這是第二本了,誰叫我忘了帶書,原先那本只好找個機會再送出去吧

倒是在排隊時,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一位大哥手上拿下二十周年版的《蘇菲的世界》,手上還有號碼牌
衝著我就問:「這本書很好看嗎?」
嗯,我能說不好看嗎?所以也只能回答:「好看。」(覺得不好看別找我)
接著又問:「這本書出很久了嗎?」
喟,大哥您是排隊簽名排好玩的嗎?(說不定是買回去給小孩看的,那就是錯怪他了...)



大功告成之後,卻突然想到我還沒有張惠菁的《步行書》
之前在誠品因為沒有特別折扣,再加上《給冥王星》也還沒看完,也就先忍住不買
但這次想到手就癢了

逛到遠流的攤位,看到陳舜臣兩本寫孫文的《青山一髮》,想湊三本來個好折扣
沒想到《步行書》竟然沒出現在展場上。。。
很可惜的,想蠻想看的說,應該是說我對她在剃過光頭之後的文字轉變很有感覺

只好下次了,反正,書是看不完的。。。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反差.紐約


最近看了「音速青春」部落格主陳德政的新書《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看到他在紐約生活的種種回憶和心情,突然覺得蠻羞愧的

雖然我在紐約因為另有繁重的工作而不可能有太多的閒情逸致去冷眼旁觀
但是過去五年前後去了六次、總共也待了至少有兩個月,總覺得還是看得太少、想得太少了

不過,這一回,我突然想到了兩個字──「反差」
腦中突然跑出好多關於這城市的反差,一時之間眼花撩亂





其實,紐約本身就是一個反差很大的地方

出生在Bronx的Billy Joel在24歲就創作出讓人回味無窮的"Piano Man"
往後的三十幾年,人們永遠為他的鋼琴聲和走在流行前端卻又不媚俗的聲音所迷醉

紐約的地下天團Sonic Youth不妥協於主流市場而始終堅持著既酷又藝術的風格
Thurston Moore的吉他和Kim Gordon的貝斯,還有他們的聲音,總是帶給人既復古又前衛的反差衝擊

Billy Joel和Sonic Youth,這是本質截然不同但都同樣用音樂來訴說各式各樣故事的反差





電影「紐約我愛你」中,Natalie Portman演出其中一段、也親自執導另一段

娜塔莉初執導筒的部分,描敘著黑人舞者與白人女兒之間的互動,情節單純卻誠意十足
演出的部分說的是印度籍商人在她光溜溜的頭上輕輕一吻,一瞬間突破了不同宗教的禁忌

親情與信仰,這是在同樣於種族與社會議題之下,本質相同的反差,我看到她深植心中的靈魂





兩年前逮到空檔逛了MoMA,看到Patti Smith掛在牆上的圖像、試聽了讓人懷念的Talking Heads
然後來到蘇活區,找到MoMA Design Store,穿梭在那些自由、前衛、藝術的街道中

然而就在這些各式各樣風格的建築物前,耳機裡流曳出來的卻是黃妃的歌聲
「追追追」、「紅燈酒館」、「蝴蝶亂飛」,全是既俗又有力量的台灣歌姬的聲音
在這短暫的衝擊中,我幾乎把Patti Smith和黃妃連結在一塊

這種反差讓人又頭痛、又驚喜





第五街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流行朝聖地,處處都是名牌旗鑑店和最時尚的男男女女
走在街上你可能會擔心自己太俗而始終低著頭,但其實沒什麼人在意你是什麼模樣

走出蘋果專賣店往下城方向移動,不一會開始飄雨,雨勢逐漸加大
我從隨身背包拿出雨傘,一看居然是前一年從北京帶回來的奧運紀念傘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幾個斗大的簡體字就在上頭,還有幾隻福娃的圖樣

苦笑著,想想真的要在第五街撐著這支淺綠色的傘嗎?會不會引人側目?
但我可不想淋成落湯雞!咬牙撐著幾隻「福娃」穿梭在這條時尚大街,結果根本沒人鳥我

對我來說這個反差並非是在第五街撐福娃傘,而是在這裡沒有人會在意這種事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冬之花




年初一的一大早,我在大凍山下步道入口處的馬路旁
發現了一朵海芋花

不是一大片、也不是幾朵成一束,而是一朵小小的海芋
就開在涼亭石階與柏油路間的落差中、一片小小的草坪裡

純白的花瓣中,黃色的蕊心就在裡頭
看起來孤怜怜的,卻總不低下頭來



下午在隙頂的茶山上,就在馬路邊的觀霧景點邊邊
看見了一束向天空開的桃花

淺淺的粉紅傲驕地伸向那一片湛藍
在春光乍現的日子裡長得比誰都好看

絲毫不擔心春天其實還沒來、不久後又得在霧氣中求存
只要有陽光,就耐寒又不怕濕冷





親愛的J

妳曾說過妳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
可是妳總不讓妳旁邊的人看清楚妳的模樣
甚至連眼神都要刻意閃閃爍爍地避開

人是可以獨自過活的
但是卻得帶著無畏之心、抬頭挺胸地活下去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春 在綠蕪中

午后的陽光從窗戶的縫隙中灑下來
一下子把用餐過後的瞌睡蟲給趕走了

「我出去曬曬太陽!」
說完包包背著,帶著一本書、一台相機、一本筆記、還有一台iPod
揚長而去~


以前喜歡到美術館附近走走
這兩年來卻總是愛往公益路的誠品綠園道跑
當冬天還沒遠離、春天還沒真正來或是秋天欲走還留的時候
在對面一大片的綠地裡曬曬太陽,很舒服

還有一天就是大年除夕,但街上一點過年的氣氛都沒有
老外趴在地上寫功課、一家人在一起玩球
還有年輕美眉在互拍和自拍
陽光不時從雲端曬下,人也變得懶洋洋起來

坐在草皮上看書,啐飲著熱熱的咖啡
順便觀察周遭的人們,還有他們的表情
比較可惜的是太陽突然變得羞於見人
偶而才出來露個臉,像個大姑娘

春天來了嗎?
也許就像鍾曉陽的新書所說的,《春 在綠蕪中》吧

「綠蕪春逝,誰為情種,只為了人間情濃---」

有時候,看看人的表情、看看人們享受的溫暖陽光的幸福模樣
即使再冷,春,也是無所不在的吧~



*在草皮上偷懶了一陣子,到誠品買了鍾曉陽的新書,幾年前聽說她結束了十年的封筆
 在香港開始寫散文,終於在年節前看到了她新書,記得上一本的《遺恨傳奇》怕有十
 五年了吧。。。

 謝謝鍾小姐能讓我再看到這麼有味道、有感情的文字
 所以也很要要厚臉皮地拜託,那本已經絕版的詩集《槁木死灰集》能不能再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