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疾風迴旋曲》
基本上算是《劫持白銀》的續集,畢竟根津昇平與瀨利千晶在兩部作品中都占有頗重的份量,但整體來說,《疾風迴旋曲》比前作出色一些、娛樂性也更高,最重要的原因─這並非是一本推理小說,而是冒險小說。
如果以「東野圭吾新作」這樣的訴求來看,這本書或許會讓多數讀者不甚滿意,這跟定位有關,對某些人來說,這不太像是他會創作的小說型態,這跟之前《異變十三秒》其實是標準科幻小說的感覺有點像,但東野畢竟是理工出身,寫科幻小說不讓人意外,至於冒險小說嘛,確實讓人意想不到。
先不說故事的品質好不好,《疾風迴旋曲》全篇故事節奏倒是掌握得很快,不太拖戲,幾位主要角色不是在解決事件,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到最後,情節上有幾層轉折,但說來奇怪的是,似乎完全沒有所謂的「解謎」因子。
這個故事沒有兇手,犯案的人一開始就因事故死亡,要在一望無盡、地形複雜的滑雪場裡找的東西,老早就讓讀者知道,所以目的自然就是「解決事件」了,作者也設計了另一路人馬來搶奪那個恐怖的生化武器,事件進行中氣氛掌握得不錯,只是到了最後才發現,那個對手未免也太遜了。
前作可以挑出的問題並不少,讀起來倒是挺順的,既然不解謎,邏輯部分要求的也就不多,單純享受閱讀樂趣,至少針對東野圭吾又在創作系列主角這一點,是頗讓人驚喜的。
整體來說,不算大作、也不至於只是小菜一碟,蠻難定義的,只好再觀察下去,看看同系列是否還有續作、或許他會不會再寫冒險小說了…
不小心就會錯過的〈三分男孩〉

如果要選一部今年最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我大概會挑這部吧。就像片商取的中文片名《三分男孩》那樣,在最初的印象中,說不定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部三分的電影(滿分十分),在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之下,自然就這麼pass過去了。
4月11日正式上映,不到三周,全台只剩兩家戲院還在播,整個台北票房不過50萬元…
最初的印象就只是「好電影」、「青少年成長片」而已,但實際看完後,卻發現衍生而來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思維模式,連一向所認知的電影語言、甚至是拍電影的基礎原則都被打破了,這才認真地去查閱電影的相關製作資訊,才發現真不得了。
最讓人驚奇的是導演,一共有兩個人,都是第一次當導演,雖然他們一起拿過奧斯卡金像獎,拿的卻是改編劇本獎,Nat Faxon與Jim Rash─《繼承人生》的兩位編劇,理論上他們既然要當導演,拍的應該是主流電影才對,沒想到拍出來的卻是如此「不合邏輯」但又十分出色的作品。
這部片的製作成本很低,500萬美元而已,不要覺得已經很多了,在美國那麼鉅大的市場,這個數字其實還蠻渺小的,即便是台灣的《KANO》,製作成本也要1000萬美元喔。
光是靠口碑,《三分男孩》就賺進大約2500萬美元的票房,投資報酬率實在驚人。
另外就是卡司真得是不怎麼樣,稱得上主流明星演員的不過山姆洛克爾(Sam Rockwell)與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而已,而飾演男主角鄧肯的Liam James看起來又是個矬矬呆呆、在路上遇見也很容易被無視的男孩。最初的整體感覺是沒啥亮點、不期不待,但靜靜地看完,才發現這種平平無奇的「門面」才是兩位導演兼編劇想要的,也是電影之所以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的「原點」。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十分出色的青少年成長電影《壁花男孩》,成功模式其實差不多,一樣成本不高,票房好,報酬率當然也高,但《壁花男孩》好歹也還有Emma Watson、Logan Lerman和Ezra Miller這幾位年輕一代的偶象,製作成本1300萬美元還是高出不少,因此《壁花男孩》儘管整體的表現還是較為出色,但《三分男孩》卻讓人更加驚艷。
其實《三分男孩》就只是簡單而已,即使是思考也是自發性的,不必太刻意,裡頭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也很單純、淡然。
我們看到的男孩鄧肯,在別人的眼中,也許真是一位只能拿三分的男孩,但人生豈能永遠只有三分?可一旦鄧肯自己也是這麼想,大概也就如此了吧…
電影語言平實、自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雖然不能說所有劇情都完全符合現實人生,但至少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還是從我們過往人生中剪貼出來的。像是鄧肯,他既然會遇到一位個性嚴厲、自私,卻可能成為自己繼父的男人,也得跟著將自己當做死阿宅的新姐姐一起生活,但他也會碰到對他好的人,包括願意與他對話的鄰家女孩,以及肯聽他說話、把他當做一回事的遊樂園管理員。
鄧肯當然也會對自己只能得到「三分」的評價不甘心,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改變自己、如何增加自己的分數而已,直到遇見了一直遊戲人間的遊樂園管理員歐文…
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歐文可說是整部片的靈魂人物,很難想像他曾是《鋼鐵人2》裡那位野心勃勃、討人厭的軍火商。
歐文是個愛耍帥、愛當老大的人,但他並不是一個裝模作樣的大人,而是個聆聽者、是個觀察者,我們知道這樣的人不多,但絕對有,山姆詮釋這個角色,並沒有刻意放大肢體語言,反而以平實的方式來呈現每個人曾經有過的慘綠少年時代的某個具體形象。
平淡,卻又無與倫比,對這部電影,我是這麼想的。
.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吉田修一《初戀溫泉》
吉田修一的文字對我來說一向不是絕對必要的,但每次讀過他寫的故事,總會覺得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極度缺乏滋潤,需要更多的養分來餵養。
出生於長崎、在東京生活,吉田修一還跑過日本國內、外的許多城市,更來過台灣數十次,他應該是個懂得城市語言的人。都會裡人們的心,在他的筆下,往往藉由某個視角或一些共通的點,赤裸裸地攤了開來。
《初戀溫泉》裡的五個故事,說的是五對不同的男女伴侶,在不同的溫泉裡所發生的故事,從夫婦、未婚夫妻、外遇對象、旅行中偶遇的男女,到未成年的學生情侶,在這些解開身上一切束縛的環境裡,他們不見得完全釋放自己的內心,但緩慢流動的某些媒介,總會促成彼此的共些共識,可能是實質的想法、心裡的獨白,或者只是一種氣氛。
每個故事都有許多對話,還蠻熱鬧的,但總覺得不像喋喋不休那樣會讓人煩躁的感覺,心情反而會不知不覺地平靜下來,來自都會的各種男女關係,還有其中各式各樣的心情,我們大概都不陌生吧。
這些故事說的當然是愛情,但說是說愛情或許顯然狹隘些,那就說是在說人生吧。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8:禁忌魔術》
最好看的當然是篇幅已接近中篇小說的最後一篇〈猛射〉了,雖然弟弟為了幫姐姐復仇而放棄自己大好的前途,不但是老梗,還有些脫離現實,但仍無損於精彩情節所帶來的高度閱讀樂趣,尤其是湯川在這個故事中罕見地將自己感性的一面完全呈現出來。
但不能免俗地還是要挑剔一下,剛考上帝都大學的高材生打算為姐姐復仇,只想到「殺人」這個手段,其實就是個不太合邏輯的設定,尤其在他取得證據之後,這種作法就更奇怪了,以他的聰明才智,應該有辦法在不中斷學業之下讓自己想復仇的對象身敗名裂才是,畢竟他該想得到自己從大學畢業是姐姐與父親的心願。
但說到底,也只能無視這種動機上不合理的部分,再怎麼說,如果作者不是這麼設定的,本系列對照科學的基礎設定,湯川前所未有的內心扎,以及湯川和草薙的激烈對峙都不會存在。
這個故事,詭計看似不那麼重要,事實上卻不單純,而且作者也留給讀者一些值得思考的線索,最後的某些轉折是可以推論出來的,末尾在氣氛的掌握上絕對稱得上是爐火純青,尤其在湯川、草薙、內海以及一心復仇的伸吾各自不同的心結,在最後一一解開的時候,那種感受是這個系列所有作品從未有過的。
從未讀過這樣的湯川,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可以展現自己最感性的一面,甚至不惜讓自己沾上了犯罪的可能性。
在這個故事中,也可以真正了解草薙是個優秀的理性辦案警察,在堅持原則下,並沒有盲從湯川的推論,畢竟湯川雖是主角,就算再神,但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東野在兩位好友個性衝突上的描寫,表現得十分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小段情節中可以知道,內海對湯川真得非常了解,小說中他們之間的互動其實不多,但總覺得「關係」不淺,這種感覺挺特別的。
另外三個短篇故事中,〈曲球〉與〈念波〉已經在日劇第二部中播出過,情節並未做太多改編,也就不多說了,科學驗證的部分並非針對兇手是共通點,「伽利略系列」發展到這個階段,型態的變化愈來愈多。
第一個短篇〈透視〉則未出現在日劇中,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顛覆了系列風格,湯川要解開的表面上看似是死者的透視手法,但真正要解決的其實是情感上的盲點。在〈曲球〉和〈念波〉裡,同樣因自己的某些任性,主動幫助別人來彌補情感上的缺口。
湯川學已經跟我們原先所知的湯川學不同了。
「伽利略系列」的第八部作品比第七部出色的多,也比系列其他作品優秀,當然也是東野圭吾生涯最佳作品之一。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黃易《日月當空 卷十八》
在故事即將進入另一波高潮的時候嘎然而止,然後以「第一部完結」的姿態讓這個系列告一段落,又沒有告知下個階段何時開始,當然不是一件高人開心的事。但身為讀者也莫可奈何,只希望作者心腸好些,千萬別拖稿拖太久。
整體來說,《日月當空》在黃易的玄幻武俠小說中,算是別出心裁的,以「邪帝」作為主角畢竟是前所未有的事,這個類似身分的角色在過去出現,多半是最恐怖、最厲害的「對頭」(不一定是反派),但在這裡卻成了保家衛民的「完全正派角色」。
但這或許多少與角色的「視角」有關,過去的邪派角色不太有獨白,多半都是做為故事背景代過而已,但最後的事實往往並非原先所想的,有些看似「壞事」,但以整體面來分析,又有其正向目標。在《目月當空》裡,龍鷹或許從其他角色的視角來說其實是「邪」的~
小說的世界裡往往善惡分明或正邪不兩立,但在真實世界裡,其實是很難這麼二分法的,在人性、人心描寫的細膩度或寫實性,黃易一向表現得不錯,在這部作品中,以「主角」的視角來看看這個一般被認為是「邪」的人物,還蠻新鮮的。
比較可惜的是,龍鷹這個角色的塑造並不如過去幾部大作的主角來得那麼有魅力,比不上寇仲和徐子陵,比不是浪翻雲和龐斑,當然也比不上燕飛,主要在於他的性格異差和變化得很有限,面對那麼大的危機,顯得太有餘裕、太厲害,相對之下,龍鷹所渡過的關卡,難度好像就不那麼高了。
不過,在故事世界觀的設計、場景的描寫,以及人物或派別之間的牽扯,還是很精彩,閱讀樂趣與臨場感也還是很夠的。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7:虛像小丑》
湯川學是物理學家,是個在性格天平上極度偏向理性那一邊的角色,所以在作者筆下,要呈現出他比較感性的一面,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那些以物理或其他理性科學為解謎主題的短篇中,要讓湯川流露出一絲情感,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
但在這本系列的第七部作品中,四個短篇裡就有兩篇讓讀者看到湯川感性的一面,雖然沒有寫得特別深入,卻已經相當難得。
個人最喜歡的應該是最後一篇的〈演技〉,記得在日劇裡,兇手是由蒼井優來飾演,印象特別深刻,但原著其實不太一樣,應該說日劇的部分簡化了不少,小說的故事篇幅雖然短,但敘述性詭計的特色卻十分明顯,雖然結案時節奏稍嫌快了些,但還是相當精彩,而且還是湯川罕見地主動協助辦案,故事裡提到他還是劇團粉絲團成員之一,很有趣。
第三篇的〈偽裝〉在日劇中被改編頗多,記得是做為特別篇,原著其實沒那麼複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湯川與那位開著紅色奧迪的女子、也就是殺人事件當事人的互動,到底他是什麼心思來「包庇」她,讓人玩味啊~
另外兩篇的各有主題,〈心聽〉主要是以案件來對照負責辦案警察的心結,解謎部分反而不是重點了,〈幻惑〉算是最符合這系列特別的故事,雖然以宗教來迷惑民眾的題材完全是老梗了,但故事部分倒是寫得很精彩。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
4月5日這一天,剛好是Nirvana主唱Kurt Cobain飲彈自盡滿20年的日子,5天後,Nirvana被選進搖滾名人堂。
1989年,Nirvana發行了他們第一張錄音室專輯《Bleach》,達成首張專輯發行滿25年即可入選搖滾名人堂的門檻之後,4月10日於眾望所歸之下,由前陣子才解散的R.E.M主唱Michael Stipe長達6分鐘感人的引言揭開序幕,正式將他們迎進這個全球搖滾樂的最高殿堂。
我對鼓手Dave Grohl後來自組Foo Fighters的音樂其實也還算欣賞,但對於他在致詞時完全沒提到Kurt卻相當不以為然,還好Kurt的遺孀Courtney Love顯然是頗有風度的,儘管兩人交惡多年,但還是在典禮上給予他一個大擁抱。
真正讓我感覺不愉快的,是老牌硬式華麗搖滾樂團KISS的貝斯手Gene Simmons的發言,
KISS同樣在今年入選名人堂,Simmons在受訪時提到:「Kurt Cobain?不,只有一兩張專輯這還不夠。Amy Winehouse?也是只有一兩張專輯還不夠,因為死了就可以成為偶像,這種事不對。」
與其說不高興,倒不如說是疑惑不解,KISS是搖滾音樂史上多麼有創新眼界的團體,
這位舉世聞名的貝斯手會說出這樣的話,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即使是Amy Winehouse,雖然她的作品量較少,就影響力來說不足以成為經典,但她在音樂和時尚方面的成就,為何不能成為偶像?
其實Nirvana也不過發行3張錄音室專輯和3張現場專輯,以及後來陸續發行的幾張精選集或合集,卻擁有全球超過5000萬張專輯的銷售量,這還是大約10年前的統計數據而已。就算不看數字,他們在世界各地散佈、遺留下來的種子,不都已經開枝散葉了?
他們改變了搖滾樂、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以及思維模式,Kurt Cobain這位「出賣世界的男人」,當然也改變了這個世界。
--
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因你而變得更加美好
說不定也因你而毀滅
整個世界仍在運轉
儘管已經殘破不堪
百年
不孤寂
安息吧~
蓋布瑞爾.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7.3.6~2014.4.17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