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唾手可得的純粹


--


除夕深夜的山上老街不太有冬天的感覺,
儘管附近人家不時傳來圍爐歡唱的聲音,
街道上總給人一種冷冷清清的印象。

靜靜地待在街角,
握著從柑仔店買來的紅酒,
想要放空,卻總是無來由地煩悶。


抬頭仰望,
清澈透明的夜空中,
泛著點點星光。

在這個難免被地上少許光源稀釋的世界裡,
無論是明亮還是黑暗都是十足純粹的,
只是我們一直都被身邊繁複的事物給包圍,
那種再明白不過的領悟不再唾手可得。


盯著天上兩顆最亮的星星,
突然覺得有點暈眩,
怪了!明明沒喝醉…

試著轉一圈、轉二圈,
發現腳步有點不穩,
紅酒才剛開始喝啊…

這才覺得自己可笑,
站著一直抬頭看不暈才怪,
抬著頭轉圈圈誰都會腳步不穩吧?



--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朝井遼《何者》


開頭還真得被誤導了,不…或許應該說是自己的誤解,以為小說的主題在於日本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種種現實問題與心態,因此一開始讀得有點痛苦、捉不準作者想要表達的具體意念,一直到了中後段才慢慢有感覺,倒數第二個章節,才恍然大悟。

故事從六位主角的「推特」訊息做為開場,有點像是角色的自我介紹,只是「推特」在台灣能見度不高,用「臉書」動態來對照應該比較有感覺。接著在每一章節之前都會有一、 兩則「推特」動態,偶而在其間也會再串個幾則動態,只是在故事初期對這種敘事方式並沒有太深刻的感覺。

日本大學畢業生的求職生態其實與他們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尊卑分明的社會意識有關,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蠻難理解的,故事前段集中在幾位好友的求職故事,有點難以想像那種慎重、甚至是近乎吹毛求疵的態度,因為在台灣,找工作感覺沒有那麼多「學問」。

所以剛開始會有點納悶,朝井遼一向擅長揣摩年輕一代的語言,來融入社會群體的節奏,但這次的題材似乎不太像是會被其他年齡層的讀者所接受,即使是在日本社會也一樣…

但前面的敘事只是引子,畢業生求職記只能說是作者訴說另一件事的工具。小說中段的某個提示是,我們通常選擇曝光在人前的訊息,不管透過「推特」、「臉書」還是其他管道,其實更應該注意的是有那些是沒說的,因為經過選擇的字句,無法代表真實的面貌。

故事後半段,我們才慢慢知道,朝井遼要說的應該是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有的陰暗面,以及我們都有一些不願在人前所知道的事與想法。在面臨價值觀的抉擇時,每個人總會壓抑一些負面的思維,但事實上這些念頭也許只是堆積在某個角落而已,有時需要某些方法宣洩…

作者下了一帖重藥,在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在情緒或情感上也許難以接受這樣的安排,但這事又是如此血淋淋、讓人不得不去面對…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


醜話先說在前頭。

剛開始讀這本書,還覺得蠻有趣的,但讀到最後,似乎過頭了些,作者為了完成這本「別有用心」的小說,無所不用其極地搜羅了推理小說中各種成名的類型公式,好好地酸了一下。但我好奇的是,這麼寫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說是真的要諷刺「推理小說」潮流化之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我要覺得挺難理解的,要作家們不這麼寫推理小說嗎?那還真得會變得挺無聊的,即使是社會派小說,也還是免不了密室、不在場證明之類的…這樣說來,有什麼好反諷的?

但如果作者的寫作目的是閱讀樂趣,就可以理解了,以推理小說來說,《名偵探的守則》算是成功另闢途徑的作品,每一個短篇中偵探與警察跳出現在場景,來解釋推理類型的種種(日劇以「另開房間」來聊就挺有意思的),算是個有趣的點子。事實上,這個跳出來對話的部分,反而是整本小說的重點。

至於好不好笑,就見人見智了,我倒覺得偵探天下一大五郎和警察大河原邦三每次說「這次那個」、「原來是那個」,有點無聊,有趣的反而是其他敘述段落,像是諷刺二小時單元劇的短篇裡,每一個梗都頗為特別,真兇最後跳到海裡還被潛水艇撞死,真是夠了…呵呵。

作者同類型的小說中,《超.殺人事件》給人的感覺更強烈,雖然針對的東西不太一樣,這本書目標是「推理小說」,而《超.殺人事件》說的是推理文學業界。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挺有趣的,做為嘗試與創新也算是成功的。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吉田修一《再見溪谷》


讀完最後一頁,一種無以名狀的寂寞從心底油然而生。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作者一開始是以社會推理的敘事方式來寫這個故事的,「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吉田修一不斷切換說話的人,用不同的視角來剝開包覆著核心的層層外皮,最後拉出來的是一個也許猜得到、但仍讓人驚異的事實。

故事結構有著滿滿的懸疑感,但文字傳達的深沈寂寥卻無端占據周遭的氣場,明明寫得理性,帶來的氣氛卻是感性的。

與作者另一名作《惡人》相同的是,《再見溪谷》也是以犯罪事件衍生而成的愛情故事,不同的是《再見溪谷》的男、女主角存在著「被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他們的愛情摻雜著某些清理不掉的雜質,甚至扭曲變型了。

「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原諒你。要是我死了你會幸福,那我絕對不想死。你死了,就不再痛苦,那我絕對不讓你去死。所以,我不會尋死,也不會從你面前消失。因為,我消失,就等於原諒了你。」

這樣說,說偏偏無法反駁。

最後渡邊與尾崎的對話也是…

「……因為我們差點就得到幸福了。」
「啊?」
「我說,我和她差點就得到幸福了。」
「那、那一起幸福不是很好嗎?」
「……沒辦法。我們約好要一起不幸的。因為有這個約定,才能夠在一起。」

雖然尾崎說:「我會去找她的。我會不計代價,找到她。」但不覺得還是會很想說:「好寂寞啊~」嗎?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原田舞葉《畫布下的樂園》


很慶幸自己對於亨利.盧梭、畢卡索以及那個年代的事,是介於不熟與了解之間,閱讀這本小說才能那麼暢快、過癮。如果熟悉,一定會有較明顯的自我定見,就算故事細節與邏輯挑不出什麼毛病,一些觀念多少會不太能認同,但要真得完全不熟,閱讀樂趣多少會打折扣。

我不太同意將這本書拿來跟《達文西密碼》或《時間的女兒》這些名作沾上邊,不是作品是否夠好的問題,而是創作概念完全不同,不能說有名畫或提到歷史事件,屬性就一樣…

原田舞葉的《畫布下的樂園》其實比較單純,她的創作理念也很清楚,就是以專業的藝術領域來挑戰懸疑推理的題材,而不像其他許多歐美系小說那樣,還要牽涉到宗教、文學或是天文等多重範疇。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核心全都集中在盧梭生前與畢卡索相遇的最後幾年,說的都是他們的畫,更精確地說,整個軸心就只有盧梭的最後作品─《夢》。

以專業藝術領域為題材的大眾小說中,這本書算是好讀、容易理解的,即使不懂盧梭、畢卡索,也沒關係,作者透過兩位主角對於盧梭的狂熱,抽絲剝繭的「書中書」設定,以及角色之間的情感互動,看到的不只是事件本身,也算是摸索到這兩位絕世畫家的部分基礎特質。

故事精彩,某些謎題並沒有揭曉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作者切入的是真實的藝術名作,「沒有答案」一定是合理的解釋。但推理小說該有的情節翻轉,非但一點都不馬虎,還讓人驚喜,說到底,原田舞葉要讓讀者追尋的答案不在於藝術,藝術只是輔助工作、甚至是煙幕彈,真正的謎題在於「人」啊~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東野圭吾《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很奇怪的,第二次讀的感覺好一些,或許是因為這一次比較能夠深刻地來檢視加賀恭一郎大學時期就已經過於早熟的冷靜、透析能力與耐性,從而知道他年紀輕輕就必須承受著那種似乎不是太沈重、但卻得糾纏一生的酸苦。

加賀在故事一開始就向沙都子求婚,到了最後一幕明知沙都子會拒絕,但還是想跟她結婚,其實不難理解情感深厚的他們為什麼沒辦法在一起,畢竟這個回憶太過於痛苦,只要一直在一起,就得不時想起彼此共同擁有過痛苦回憶,然後互舔傷口,讓人生偏向另一個方向。

幾個好友中,活下來的,各自承受著分離的苦楚,加賀與沙都子如此,若生與華江未嘗不是?這些好朋友,因為幾個犯罪事件,不得不告別美好的過去,有的離開人世,其他的就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大學剛要畢業的加賀恭一郎就已經承受了如此深刻的情感缺口,無怪忽他在後來作品中處理案件時,成了一個能夠透析人心、感情豐富的神探了。

至於這本書的案件部分,就不多說了,「雪月花」的部分,耐心一點是可以看得懂,其他謎題與詭計看似豐富,但似乎很難環環相扣,而且解謎所需要的專業素養也太多太廣了,與其執著於這部分,不如把心思擺在角色間的互動吧。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橫山秀夫《影子的季節》


警察小說是橫山秀夫的招牌,但一本寫警察的小說,要幾乎沒寫到犯罪事件,還真是一件相當罕見的事,少了犯罪案件,警察的世界成了一個接近封閉的網絡,要讓一般讀者感興趣、寫得像犯罪小說那樣吸引人,難度也高得多。

所謂的「破案」或「捉犯人」,只勉強出現在四個短篇中第一篇的〈影子的季節〉裡,D縣警的人事調查官二渡真治在尋找資深警官坂尾部道夫不願退休的原因時,發現對方仍汲汲於尋找一個懸而未決案件的真兇。最後兇手應該是找到了,但案件本身只是陪襯,主題還是警察內部的升遷制度與所謂的企業文化,但在冰冷的制度底下,仍帶出警察本身濃厚的人性化。

第三篇的〈黑色線條〉算是另一部D縣警系列作《顏》的前篇,擅長犯人素描的平野瑞穗在這個事件中登場,事件的真相有點意外,但篇名其實已經算是作者給的提示了,解提的線索是夠了。雖然沒有犯罪事件,但結構很有本格推理的色彩,事實上,四個短篇都給人這種感覺。

但閱讀樂趣來看,最能讓讀者滿足的應該是最後一篇的〈公事包〉,一方面結局出人意表,一幕幕接近真相的氣氛讓人屏氣凝神,而最終點是身為組織一份子的無奈,不只是適用在作者寫說的日本警界,同樣也適用於競爭激烈的各種組織團體。

警察小說一般給人冷硬的感覺,剛讀這本書的時候似乎覺得是「說教」或「過於理性」的,一旦融入作者的節奏之後便整個改觀,沒有犯罪事件仍然如此有血有肉,確實是特立獨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