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紅髮少女〈依達的抉擇〉
記得在光點台北看完這部片,工作人員名單隨著片尾音樂跑動時,整個人卻仍然呆在當場,動彈不得。
奇怪的是,這明明是一部黑白片,又是復古的4:3比例畫面,卻總覺得是有顏色的,比如說,她的頭髮是紅色的、唇膏是粉紅的、珍珠項鍊是渾白的、修道院前的落葉是斑駁的乾褐色、阿姨的車是淺黃的,但這些顏色卻又不一起出現,在黑、白構成的畫面之外,只看得到一種另外的色彩。
而這些夢幻的色彩,就以緩慢的節奏一格一格地流動著,無論你抽出任何一格,都美得像明信片般,卻又極其單純、想要說的事躍於眼前。
但故事其實是很簡單的,在修道院長大的少女安妮,在即將成為修女之前,被長老要求先去見見自己的阿姨,也是唯一的親人。在半強迫的情況下,少女踏上了尋根之旅,以一個天主教徒身分發現自己其實是猶太人的事實,真正的名字應該是依達才對。
六0年代末期,波蘭的共產制度才崩壞不久,正處在社會價值與政治意涵的交錯期,阿姨汪妲曾是馬克思主義的狂熱份子,風光一時,爾今卻只剩下一種破壞的落寞感。一時之,依達的生命中出現排山倒海而來的變數,伴隨而來的物慾、情慾、好奇心讓她不得不檢視自己一直以來所信奉的理念和處在的世界。
她開始不斷地思考已逝雙親所在的社會和面臨的處境,看著阿姨的生活、想著阿姨的過往與現在,依達決定嘗試當一下汪妲,於是放下頭帶、穿上漂亮的衣服、上了妝、掛上珍珠項鍊,然後在唱盤中播放了從來都不會去聽的音樂,最後去接近、擁抱自己有好感的男人…
片長只有80分鐘,節奏緩慢,感覺上能夠交代的事應該不多,但或許是導演一再地讓畫面中的人物配置在邊邊角角的關係,總覺得那一大片的留白就代表著一切、連結著上帝與人間的一切。
清晨在床上背對著男人,導演以整部片罕見的特寫鏡頭來裝填著側躺著的依達的表情,15秒、20秒過後,她起身望著窗外,穿起從修道院出來就穿著的衣服、戴上帽子,提著行李箱離開…
走在長長的鄉間小路上,對面的車一再錯身而過,依達到底要去那裡?一直到背景音樂結束、畫面消失,都沒有答案,這大概就是導演的體貼吧。
最後的最後,就只好再靜靜地回味、感受了…
.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東直己《泡Bar偵探:偵探在酒吧》
總是傷痕痕的,應該是冷硬派偵探的共通特色吧。
先說點題外話,先前在閱讀勞倫斯.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時,常常會擔心馬修有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總覺得他的收入不夠多說,雖然一定是可以解釋成他在故事情節之外一定會其他收入。
不過東直己的薄野偵探在這方面似乎沒啥顧慮,作者偶而會在敘事中提到「我」接了誰的case之類的,甚至還會列一下收入清單,比如說「收了A一萬元、B五萬元、C十五萬元」之類的,感覺上,「我」好像還蠻有賺頭的。
不過,「我」雖然賺得不少,但代價似乎都蠻高的,至少在已經出版的兩部中文版中,都被打得蠻慘的,尤其是這部「薄野偵探系列」首作的《偵探在酒吧》更是被K得慘兮兮,被流氓痛扁也就罷了,還被一群小屁孩給圍毆,但反正就是沒有致命傷,就像「我」自己所說的:「沒有骨折,但有好幾個地方有裂開吧,休息幾天就好。」
感覺上,冷硬派偵探,常常會很慘,但再怎樣好像都不會有生命危險。
但比較意外的是「我」在故事情節裡有提到自己喜歡美女,但不喜歡和姜女上床,這就有點難以理解了,至少作者對於主角在這方面的個性、氣質,並沒有說得很清楚。
還有,神秘賣春女夢露寫得傳神、有個性,本來是個很討人喜歡的角色,卻會長久喜歡一個橫看豎看都是個爛咖的男人,雖說後來有解釋她把改造他做為一項挑戰,但說服力真得還挺薄弱的。
事件的最後仍有一定的意外性,但整體來說不算複雜,以系列首作來說,有帶出濃濃的北國城市風貌和人的特異氣質,但文字和事件都沒有之前已經先出中文版的《打給那位偵探的電話》(系列第2部作品)來得成熟就是了。
.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鄧紫棋〈我要我們在一起〉
.
一直不太喜歡像《我是歌手》這樣的歌唱節目。一切以群眾導向為基準,什麼都要強調網路點擊率,所以演唱時必須非常強調巧技,最好還能懂得煽情,最重要的是帶動現場或螢幕前的觀眾的情緒。
但做為歌手,唱功不是絕對,有的時候唱得不好也有自己的魅力,甚至魅力常常出現在唱功以外的部分。但是幾次看到歌唱節目的視頻,發現不少為了迎合普羅大眾而捨棄自我的例子,覺得不太舒服…
說實在的,像鄧紫棋這樣的實力派創作歌手,理論上是沒有必要去參加《我是歌手》才對,港台的新生代才女中,姑且不論創作能力,我覺得她在演唱能力部分比徐佳瑩、盧凱彤和白安都還要出色。但我可以體會她需要中國龐大市場的心情。
影音連結:
不過她演唱這首范曉萱的絕世名曲, 倒是帶來不同的感覺。在編曲上,她與老搭檔Lupo Groinig做了某種程度的調整,又將vocal和playing進行一次整合,雖然不能說她的鋼琴就比原版的李泉要好,但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唱作俱佳,而後段刻意將原曲變調的飆高音,精彩絕妙得讓人寒毛直豎。
既是表演,也是創作,G.E.M的這段視頻,應該是我看過所有中文演唱節目中,最無與倫比的一段了。
.
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黃易《龍戰在野9》
總算切換角色了,太醫王庭經這次還折騰得真久,而且還差一點變不回龍鷹,這當然也代表了神都局勢之緊張、詭變,甚至讓心思已不在人間世的武曌不得不出手管事。
在龍鷹的幾個分身中,王庭經肯定是難度最高的一個,最簡單的應該是「毒公子」康道昇,范輕舟因為所處的地域較局限,其中的人際關係又比較不那麼複雜,要穿幫的機率比較低。而太醫在神都所遭遇的絕頂高手,幾乎每一位都有可能將他的身分拆穿,寧采霜、閔玄清隨時可能搞清楚他是誰,雖然他算是有符太在助陣,但符太的特殊身分反而讓局勢變得更複雜,危機更多。
從王庭經轉移成范輕舟之間,龍鷹過渡了一次康道昇,雖說是因為被无瑕逼出來的,但這樣反而成了一種緩衝,讓這樣的轉換不致於太突兀。
這部作品最困難的部分在於主角三個主要身分之間的轉換,多少會搞混了角色個性(都是同一個人,不搞混才怪),而隨著劇情的演變,龍鷹因為道心種魔大法在個性與氣質一直都在變化,尤其是這一集,從魔心種道到魔道分離,而後來就產生了魔變之變,即使他用來欺敵、隱藏原本的道行,但身為讀者的我們大概也被唬住了…
總算有決鬥了,台勒虛雲對決范輕舟,希望至少打得成啊。
.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米澤穗信《秋季限定糖漬栗子事件》
好不容易讀完「小市民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卻發現「秋季」應該是系列的收尾作了,很難想像作者會再去寫「冬季」…
會造成最樣的感覺,最重要的原因是─「小鳩與小佐內終於意識到彼此都不是小市民」。
這樣說也對,這對因為有著同樣想當小市民理念而在一起的少男少女,從系列作的一開始就展現了異於常人的能力,雖然他們想壓抑著這樣的能力而彼此「砥礪」著,卻總是無法低調著過日子,甚至是愈低調、愈心癢無耐,等到豁出去之後,「爆發力」更強。
所以,在秋季事件的最後,他們終於知道自己不適合當小市民,或者說他們仍想當小市民但說真的不是就不是,體認到這一點之後,感覺上就是劃上句點的時候了。
前提說完了,回到故事本身。從本格推理的領域來看,《秋季限定糖漬栗子事件》有著接近神乎其技的發揮,故事的開頭當然是接著小鳩常悟朗與小佐內由紀在《夏季限定熱帶水果聖代事件》的最後因故分開而開始的,而小鳩在秋季故事初期提到小佐內,都還是以「那個愛說謊的女生」來稱呼。
新的故事讓他們各自展開一段新的戀情,事件也就從兩條線出發,最後再連接在一起。其實也不難猜到這事件在背後主導一切發展的一定是他們這一對意氣用事的小男生小女生啦!只是他們最初的確是想有所改變的,例如說,小佐內剛開始真得是用心地在幫自己的新男友,甚至私底下用一點小手段偷偷地幫忙,而小鳩最早也是淡定地維持小市民的身段,雖然跟新女友約會或講話時偶而還是忍不住偷偷「推敲」一些線索,但基本上還算安分,直到連續縱火事件中的某個標的物不得不引起他的興趣,才真正插手管事,最後揭開真相。
基本上,小鳩這一條線的結構就已經挺複雜的了,一方面要顧到縱火案的發展與真相,另一方面也得交代他與新女友的相處過程,這段關係還必須把小鳩的個性點出來,作者在這部分的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
而小佐內這條線又更加複雜了。看完夏季事件之後,應該不難猜到作者會把小佐內設定為嫌疑犯,這一點在故事中段之後感覺特別強烈,強烈到看故事的人「可想而知」地會猜到這不過是個陷阱,甚至是要挖洞給故事中的某個人來跳。
但作者針對小佐內的部分,還是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因為比起小鳩基本上可以算是完全正派的角色,這個小女生有著不可思議的深沈心機,要把她的行為模式說的合理且符合角色個性,是蠻有難度的。
到頭來,還真的只有小鳩常悟朗了解小佐內由紀、也「比較」能真正治得住她,小佐內實在沒辦法跟其「正常」的男生交往,非得要小鳩這種看似淡定、其實也是不太正常的男生。
最後的感覺是,這系列故事還得不適合學生看,「心機」實在太深了些,而做為本格推理故事,卻是相當地出色。
差點忘了說,整個故事最精彩、有趣的是在最後由小佐內說出來的話喔!閱讀的樂趣一直持續到最後一句話,實在難得~
.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吉田修一《7月24日大道》
被遏然而止,一開始多半是不太好受的,但到後來卻往往是回味無窮的,吉田修一這個輕薄的故事,收得很突然,但現在想想他好像還真得不必再寫下去了,就算真得要有後續,就讓讀者自己「腦補」就好。
在純文學小說中,這個故事應該算是邏輯最單純、最容易找出規則的吧。其本上,就是「套用」兩個字,就像女主角小百合將自己所在的城市套上里斯本的地圖那樣,她其實一直活在自己所認定的世界裡,雖然小說中並未針對她對學長聰史的暗戀有太多的描敘,但從這個邏輯來看,小百合的癡戀是綿長又深刻的。
但小百合對於這樣的異性對比,卻又是極端自卑的,也因此她在俊美的弟弟身上獲得某些補償,經年累月都陶醉在有著這樣的人做為親人的優越感,讓她對自己的卑微能夠比較不在意。
而這樣的平衡,在弟弟的女友惠子出現後,開始崩壞,小百合並不是討厭惠子,而是在她身上看到自己,基於「聰史不可能喜歡自己」的心情,她開始同情惠子,認為她不該跟弟弟在一起,因為這樣下去,將來一定會是一場悲劇,「妳一定可以找得到更適合自己的對象。」
就在此時,小百合也出現了相對於她自己算是天崩地裂般的變化,同學會再遇聰史、聰史竟然與已經是美人妻的亞希子舊情復燃、聰史與亞希子曇花一現、聰史居然會來追自己!一連串的變化讓她顛覆了信奉許久的生活理念…
而惠子的剖白、疑似出現自己命運中的對象,讓她開始用城市原貌的面貌、名稱來看待自己所在之地,在亞希子已經離婚之後,小百合仍然選擇先走向聰史這一邊,違背了自己一直以來的生活態度…
無論如何編織結局都沒有關係,因為作者早就做好準備,不管做什麼的選擇都會有所安排,儘管並不見得一定是幸福或快樂的。
.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長岡弘樹《教場》
警察小說在日系小說中屬於百花齊放的領域,很難想像還有誰能夠在橫山秀夫或今野敏這幾位大師之下另闢蹊徑,寫出前所未有的故事,但偏偏長岡弘樹就辦到了。
故事是以「警察學校」為題材,還真虧他想得到,「警察」與「校園」是日系小說兩大熱門題材,加起來的話,可以想見的會是社會大眾願意去關注的,但警察學校要寫什麼?警察與校園都是人們生活中習習相關的,但警察學校卻不是,要怎麼寫才會引起共鳴,這就不太容易了。
不過作者很聰明,他採用了環環相扣的短篇形式,讓每一篇的結尾都在突出其來的發展下結束,甚至刻意不劃上句點,將後續發展留給下一篇、在敘事中做一個交代,故事有懸疑性、有一點點的驚悚,唯一沒有的大概就是現實的一面。
但好處是,故事中的角色都是未來的警察,有的是交通警察、有的是刑事組探員、也可能是未來的警官,情節中的一些課程或人際關係,感覺上應該不至於太陌生才對。
《教場》中的風間教官,蠻有柳廣司「D機關系列作」中的大魔王結城中校的感覺。說起來這兩個人物處境也有些相似,因為他們都不得不將自己包裝起來,也不得不對自己的手下擺出冷漠或難以接近的臉孔。風間教官就算是要幫學生,也必須要讓對方產生壓迫感,即使最後達成目標,也讓對方得到幫助,但壓迫式的威嚴仍然是存在的。
「篩子」被作者拿來當做是個標語或口號,每個短篇的主角,各自有其不為人知的壓力、目標,這些在外力的擠壓下,特別是某些人的惡意或偏執之下,逐漸膨脹成一道強大的陰影,而他們必須去衝破這道陰影,就像是被篩選後而存留下來。
很小錯的小說,但總覺得還不到經典的程度,雖然題材新鮮,但仍是各種要素集結而來的成果,能夠普遍攻佔2013~14年各類銷售與書評榜的前幾名,老實說,讓我有點意外。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