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東山彰良《流》


覺得驚人的是,作者該如何將那個年代的點點滴滴搬到自己說的故事裡?還有,他該從父親口中聽說多少昔日的經歷,才能將5、60年代所發生的事挪移到1975年?

覺得不可思議,代表故事有說服我,至少在下意識中,會讓我聯想到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而會做此聯想並非因為都寫到中華商場,而是那種無法具體說明的濃郁時代感,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感,不同的作者,寫作風格迥異,給人類似的感覺,當然很有說服力啦。

只在7~9歲間返台居住,卻能寫出這樣的故事,肯定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功課,無論是考據,以及某種程度的口述歷史,還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模擬情境,這樣的史詩級社會小說,勢必得花非常非常多的時間來完成。

故事中的年低,大約發生在我剛唸小學的時候,黑白電視、紙牌,外婆家隔壁遠房表哥總是帶著我去看電影,依稀記得聽小舅、表哥去當兵時所發生的事,當年的事模模糊糊的,卻又好像打了個底似的,總有些許印象會一直留在腦海裡。

那個年代的主角,相對於同齡的我來說,是早熟得多,大抵上是因為自己長大的過程中,沒有那麼早出現被迫自我成長的劇烈事件,現在來看,自然是感觸甚深,又再一次地感嘆著,當年的我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啊…

這其實不是讀書心得,只是無聊的無病呻吟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