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今野敏《ST警視廳科學搜查班:黃色調查檔案》
ST色系列的第三部,主角是ST班中的僧侶山吹才藏,案件與新興宗教有關,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作者在這樣的大眾娛樂小說中,導入的宗教色彩特別多,從廣義的宗教與科學之關係、介定,到佛教教義的闡述、辯論,在篇幅本來就不多的故事中大概就占了一半的份量。
尤其到最後,保合根還跟著嫌犯一起到山吹家中修禪。但神奇的是,這些多少都對照著事件真相,尤其是修禪部分,作者下了不少功夫來闡述佛學中的「自然」,百合根是如何從平常的他稍微步入這個境界,有著還算淺濕的說明,而嫌犯為什麼無法達到這樣的心境,就是事件真相之所在。
案件本身還算單純,大概用動機就可以推論出真兇是誰,用這樣方式來呈現,頗有新意,而且解釋得通,不至於譁眾取寵,但有趣的是,若做為另一種領域的題材來看,也是頗有意思的,尤其是修禪的橋段,很有參考價值。
.
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第三部〈法庭〉下
真相果然在柏木卓也這個人。
以本格推理的成分來看,整個事件的主軸應該是「大出俊次有沒有殺害柏木卓也?」以及「三宅樹理的告發信到底有多少成分是真的?」但是從敘事結構來看,這兩個命題其實不太重要,因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雖然也是到最後才真正有確切答案,但是你應該不太相信會有其他答案。
應該說,宮部美幸這部自詡為生涯的大作中,不太可能花了那麼多篇幅之後,最後才來個大翻盤的劇情說其實是大出殺了柏木,她的作品要有更大的衝擊力,不僅止是這種一時的震撼,結局要帶給人更多、更長遠的餘韻,是不是猜得到的並不重要,而是其所代表的象徵意義。
答案就要回歸到柏木卓也。柏木卓也當然是自己從頂樓摔下來的,沒有人殺害他,但問題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過程又是如何?在閱讀過程中,不難猜到與自願擔任校園法庭辯護律師的外校生神原和彥有關,仔細注意神原與野田健一這組的查案過程,其實不難看出端倪,只是在這麼驚人的篇幅中、訊息量是如此龐大,很容易忽略掉真正的線索。
不過,這部作品重要的或許並非結局,而是過程。雖然主題是校園霸凌,但其實校園就是社會縮影,一樣有著扭曲的事實、人情上的漠視或自我優越感等等,作者創作了一個打些這些迷思的故事,雖然她還是帶給我們許多解謎況味,但比較起來,三宅樹理作偽證的心態、大出俊次的轉變、野田健一走出內心陰暗面、藤野涼子的自我省思、神原和彥面對殘酷過往的勇氣,以及柏木卓也的痛苦,才是真正該不斷在內心中迴響的…
.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第三部〈法庭〉上
終於開庭了!
讀到這個階段,我還不曉得作者的這個點子好不好、會不會太譁眾取寵,畢竟國中生的校園法庭,即使單純地做為課外活動,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牽涉到的是實際的案件、關係兩條人命。
但無論如何,宮部美幸還是寫出來了,而且這一部為期兩天半的法庭攻防戰,氣氛熱烈、高潮迭起,雖然情節幾乎全是對話,但一點都不無聊,尤其是隨著一連串的問答,事件的真相逐漸出端倪,但事實上卻很難猜到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某某人說的應該是謊言,但以乎很難斷定對方說的全是假的,反過來說也是,你覺得應該如此的事,多少還是會覺得怪怪的…
就是因為如此,會覺得,主角是一群國中生真得有點不可思議,國中生真得有邦麼厲害嗎?當然不能避免天才的存在,但在這個法庭中,能夠如此有條不紊、精闢分析再做出應對的,至少有律師、檢察官和法官三人,即使是陪審團的思考邏輯,也應該超過國中生水準不少了吧…這樣看來,如果把故事背景設定在高中,會不會更合理一點?
在解構真相之下,最重要的是柏木卓也的個人形象也慢慢浮現,從他父親所訴說的種種,兄長刻意反駁的內容,以及美術老師的敘述,大致上可以了解柏木卓也這位在一般國中生裡的「異類」的個性,延讀到下篇一開始,惡少三人組中的橋田談到與他的某次接觸,又可以勾勒出柏木卓也的人生態度。
整本書結構複雜,但柏木卓也這位「死者」還是整個故事的精神中樞,所有事件與關係人的反應,都是圍繞著他而來,在挺進結局以前,作者總算是有所交代了。
.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第二部〈決心〉(下)
第二部的下篇必須要耐著性子讀下去啊!
整本書充斥著大量的對話,全都在建構學生法庭之檢察官、辯護律師、被告、證人們、陪審團與法官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堆積終究能讓法庭落實的條件,也醞釀這批中學生能與事件背景貼合的氣氛,所以在敘事上有些滔滔不絕,甚至就人覺得有些囉嗦。
但這都是必經的過程,最後的結局與法庭實況要夠份量、夠震撼,必須累積足夠的深度,作者試圖讓所有人的關係更合理、更符合現實,所以用了大量文字來累積這樣的厚度,也讓各種狀況都解釋得通。
在這段故事中,作者將敘事主軸集中在藤野涼子、神原和彥與野田健一身上,有別於前段故事中讓多位角色都有獨白的呈方式,也有讓事件收網的效果,就是將焦點集中在校園法庭的種種,在最後三分之一的故事中再整個爆發出來。
不過,在末尾中,三宅樹理的態度轉變有點異常,如果是真正由「壞」轉「好」,感覺是有點牽強,但也可能別有居心,只是一切都仍待最後來解答。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黃易《邊荒傳說》卷02
在黃易所有作品中,《邊荒傳說》或許是最寫實的一部,不管是東晉都城建康的權勢鬥爭,還是邊荒集各方角力與風土民情,都充滿著血淋淋現實人生的氣氛,完全不像傳統武俠小說那種帶了些許「烏托邦」或「桃花園」色彩的模樣。
如果以推理小說來對照的話,《邊荒傳說》或許可以歸在「社會小說」這一類,雖然沒有提到多少東晉時代的庶民生活,但作者似乎將邊荒集當做是整個大時代的縮影,讓南北各族在這裡共存、共同競爭,有點像是在「反烏托邦」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個帶有「烏托邦」味道的社會結構。
邊荒集的各族共榮模式是否合理?乍看之下好像有點過於理想化,但可想而知的這應該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恐怖平衡」,在淝水之戰過後,不斷有各方勢力想要破壞這種平衡感,但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失敗的,就像是一個氣球漲到臨界點時,只要有個尖銳物一戳就破,但始終有阻力防止這樣的事發生…
目前看起力,努力維持邊荒集的恐怖平衡、力保不崩壞的,應該就是紀千千和燕飛了,作者讓這對愛侶從一軟一硬的不同角度切入邊荒集的軸心,前者讓不同勢力之間多了連結或藉口,後者就在削除各個可能造成破壞的危機。
而邊荒集的內戰和對外抗戰才要開始…
.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黃易《邊荒傳說》卷01
生平看過的許許多多歷史武俠小說中,黃易的《邊荒傳說》無疑地佔有相當的份量,或許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但絕對是最有感情的幾部作品之一。
記得在作者最初連載這個故事時,幾乎是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之所以會如此,現在想起來,應該是時空背景與主題在最初就建立這種印象,畢竟三國赤壁的故事何其多,淝水投鞭流的作品卻寥寥無幾,烏衣巷的丰采和東晉清談的出世如此讓人嚮往,而我們卻極少看過描寫這個時代的大眾小說。
《邊荒傳說》一次滿足了這些,雖然淝水之戰只是故事的開端,但後續江左、江右的情勢,其實一直延續著大戰的餘韻,直到小說終結,作者在時代氛圍、局勢轉變與人物性格之間的平衡感拿捏得極好,比之過往所有作品,絕不遜色。
從東晉到五代十國, 應該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階段之一,天下分久必合之後,醞釀著再分裂的潛力,而外族也在這個時期融入「中原」,是個歷史上最著名的「消化」期。
重編出版的《邊荒傳說》在感覺上略有不同,卷1一口氣寫到淝水之戰終結以及燕飛面臨丹劫,重讀的感覺跟以前有點不同,但一樣欲罷不能。
.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第二部〈決心〉上
這部鉅作的最大賣點─「國中生的校園法庭」總算要開始登場了。作者毫不浪費,從成員的組成和角色分配,都是一個個小故事的串連,有點像是角色扮演遊戲那樣,將每個人的「技能」套在解決事件適當的「位置」上。
但即使像這點有點跳脫她原本的寫作模式,這段過程還是寫得極有溫度,相關角色的內心獨白仍是一大特色,但目前的內容對於他們的一些「不解之謎」還持續地hold著,吊足讀者胃口。
神原和彥的出現讓整個故事出現了一定的平衡感,局面不再由藤野涼子一個人來主導,而這對男女主角個性、個人色彩都大不相同,但似乎都有著濃重的內心糾結,這兩個人或許都屬於靠著理性來壓抑感性暴衝的那一型。
這段故事大概就是校園法庭的「籌備期」,在現實生活中要讓這個案例成立,應該是難度極高的吧,所以要讓各種阻礙一個個地推倒,考驗著作者的功力,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倒是看不出什麼大問題,尤其是三宅樹理的部分,也還解釋得通。
不過,至目前為止,深深覺得小朋友的世界之所以會如此扭曲,大人真得要負最大的責任,尤其是那些不知不覺、太過於著眼前事物的大人們,惡意、愧疚這些負面情感往往拌隨著他們。
.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黃易《龍戰在野12》
新勢力的擴展、新人物的出現,黃易的《盛唐三部曲》開始延伸到新局面。
新勢力是關中的北方世族與嶺南的南方世族,雖然這兩大勢力在先前的劇情中陸陸續續會出來串場,但一直到這一集,完整的結構才真正浮現。
這一集也對整個故事的大歷史有所交待。在龍鷹的獨白中,對於關中世族試圖找回昔日榮光的舉動,做了一個「打叉」的動作,眾所周知的,李家以胡漢混血之姿一統中國,也將原來被歸為外來族的北方勢帶進中原,並融合成一股主流新勢力,主導初唐盛世的發展。
但經過武周的「洗禮」,這批世族遭到排擠,終究不敵舊勢力的蠶食,在後來的歷史上逐漸被淡化成平均勢力。而龍鷹看到這批勢力亟欲翻身,卻發現他們正走向自己所規劃歷史正途之外的另一條路。
但關中勢力還是很強大,卷十二中也塑造了一位絕頂高手宇文朔,為北方士族保留了爭雄天下的希望。而龍鷹繼商豫之後,又網羅了穆飛,為未來鋪路,兩方勢力維持了一定的均衡。
.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好台好台的〈X+Y 愛的方程式〉
在一片《玩命關頭7》的熱潮中,不妨也來看看這部有著濃濃台灣色彩的電影吧。
《X+Y》由英國BBC電視台製作,由紀錄片、電視劇導演Morgan Matthews負責拍攝,雖然主導的是國際大媒體,但卻不歸屬於所謂的主流發行商,基本上仍算是一部獨立製片電影。
為了完成這部電影,BBC與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合作,由導演Morgan Matthews率領大批演員與劇組來台拍攝,全片有大約有二分之一的劇情都在台灣,看完電影,再上網查了一下,大致上有以下的場景。
西門町:6號出口與周邊廣場、捷運站通往6號出口的電扶梯、漢口街、娥眉街廣場、4號出口,這些畫面就算不是台灣人大概也熟吧。
大同高中:操場、教室與校門口,戲份相當重,因為奧林匹亞數學競賽的集訓場所就在這裡,常到長春戲院的人或許會有印象,但至少看到這種型態的教室出現在歐美電影中,應該很多台灣年輕人都會很有感覺吧。
大安森林公園:Nathan與張梅散步的地點,另外清晨打太極拳的場所似乎也在這,但不是很確定。
兩廳院廣場:出現過,但忘了是那段劇情。
寧夏夜市:環記麻油雞、現打果汁,Nathan與張梅第一次逛的夜市。
萬華夜市:臭豆腐,其實不是很確定,但看到有蛇肉和鱉肉的招牌,感覺應該是這啦。
釣蝦場:英國隊與中國隊一起去放鬆的場所,這大概是台北市影委會的鬼主意,媽呀!真得好台~
塔悠路、南京東路交叉口的高架橋下:Nathan一個人漫無目的閒逛的地方。
京兆尹:英國隊與中國隊第一次一起聚餐的地點。
應該還有,真的是族敏不及備載,這部電影的台灣場景、劇情和要素之多,完全不是《露西》能夠比得上的。但是從當初到台灣拍攝時期的宣傳,到現在的上映廳數(首周全台10廳),跟《露西》比起來真的是十萬八千里,原因應該就在於主流片商與獨立製片的差異。
應該說,或許就是因為有很多「台灣」,國內片商才會引進這部獨立製片電影吧…
但坦白說,《X+Y》的卡司並不差,飾演主角Nathan的是《雨果的冒險》中的小男孩Asa Butterfield,之前也曾在《戰爭遊戲》中擔任男主角,出演媽媽的是柏林、金球獎影后Sally Hawkins,前陣子的《哥吉拉》和《藍色茉莉》也有不少戲份。
有趣的是,劇中主要的互動在於英國和中國的數學隊,而場景卻選擇在台灣,不曉得劇組是有意還是無意,像是英國隊中另一位自閉症選手提到「在中國人面前談民主?」還有就是英國老師說的「台灣很弱,但他們很友善,願意招待我們」(其實是說數學隊啦),感覺就像是英國人對這種敏感政治議題的既定印象,但又無法說是錯的…
電影中的Nathan是一位有著嚴重社交障礙的自閉症少年,對於數學有極大興趣與天分,可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難以理解、也很難接受,這讓我想到「亞斯伯格症候群」,但劇中從未出現這個名詞,後來查了一下,發現「亞斯伯格症候群」的說法已在國際間被取消,被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
電影中在Nathan與媽媽、老師之間的互動,有著深刻的描寫,演員的表現也極為出色,Asa Butterfield實在是一位出色且天分十足的演員。反而是後來Nathan與中國演員焦陽飾演的張梅之間的戀情,在某些橋段顯得有點牽強、刻意,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真的是一部好看、有誠意又不矯情的電影。
所以無論如何要幫忙宣傳一下,快去看啊!不曉得幾時會下檔的…
.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第一部〈事件〉下
校園霸凌、自殺事件、車禍身亡、同學互毆、縱火案件,這些一般來說都可能只是單獨事件的案例,在一封告發信的誘發下,再加上某些人扭曲惡意的加油添醋,全都串連在一起。霸凌就像是原罪,一不小心就燒得滿山遍野,不可收拾。
校園的社會化其實經常被忽略,你以為這是個單純的世界,但只不過是在大人的某些規範下,所建構而成的一個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明瞭的世界而已,一旦失序,或者被挖出某些早已腐壞的果實,恐怕就會出現難以承受的急速崩壞了。
第二個死亡事件,作者在這個階段似乎刻意寫得比較模糊,這多少增加了故事的懸疑性,淺井松子被車撞死,看起來應該還不太像是謀殺,但臨時起意推一把或者見死不救都是可能的,當然也可能單純只是意外。
無論如何,多了一位死者,事件深度開始擴散,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一種蝴蝶效應,只是這裡的關係人們多多少少都存有負面情緒,小到對自我認同的疑惑,大到明顯的惡意,而從柏木卓也的死亡,一步步地將這些負面情緒拉上來,在事件上推波助瀾。
故事的開頭原本是單純的社會小說格局,但到了第一部的下篇,總算有了推理小說的況味,故事也並沒有因為篇幅特別多而覺得無聊,愈多的內容,就愈累積深度。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