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AUGUST

.



生平唯一的一次北京印象,是埋在重重陰霾裡的。

不過我要說的並不是這幾年讓人頭疼的霾害,就只是很一般的心情寫照,這樣說來,應該是有不少人猜得到是怎麼一回事吧…

其實那半個月的工作經驗,真的是人生重要的寶物,這輩子從沒有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那麼多事,尤其在時間最緊迫的時刻,居然還能有清明的腦袋來想好如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把該做的事做好,現在想來,總覺得還是有點不可思議。

雖然可以說「挫折感是人生的前進動力」,但是從森林王子被驗出禁藥,到棒球第一次輸給對岸,失落感的延伸真得是原先難以想像的,在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偶而都還是會想起輸球的一瞬間、那種從沒有意會到事實到不可置信的心情。

那裡當然還是很明亮的,至少在那個盛夏的八月裡,大抵上算是艷陽普照的,只是陽光像是從像是彌漫著煙波的雲霧中尋找空隙穿透出來似的,變得好像不是那麼的純粹了。


.
2008


.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第一部〈事件〉上


讀完整部故事的六分之一,能夠知道的雖然很有限,但至少可以了解作者的企圖心有多強烈。

一開始就用幾個主要人物的大量獨白將事件的背景結構堆砌出來,因為是在國中校園裡,因此環境雖然沒有她過去寫的社會小說那般複雜,但相當關係人的年齡、立場與對事角度均大不相同,故事氣氛的層次感似乎更強烈一些。

而後發生了學生墜樓事件,一下子在校園中投出一顆震撼彈,讓校園以及校園周遭人們的關係產生極大變化,透過每個人說的、看到的,我們逐漸知道柏木卓也這位死去的學生的一些事,以及他在想些什麼。

這種模式有點像是朝井遼的《聽說桐島退社了》,只是這裡所寫的卻是一個寫實的擬真案件,用其他關係人來勾勒出死者形象只是形式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關係人個別的定義,扮演的角色分量往往不比死者來得輕。應該說,作者是在架構一條條生者與生者,以及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脈絡,並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連續的社會事件。

讀了那麼多,只有六分之一,我們只知道故事的一小部分。這是一個先看人、再看事件、看故事的小說。




.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DECEMBER

.


你有多久沒有抬頭仰望像這樣湛藍無邊的天空了呢?

氣溫突然下降的時候,我們總是會不自由主地把身體瑟縮起來,眼角自然而然地就會微微往下垂,至少在這短暫的時間裡,視野是變得比較狹小的。

或許是因為我住的地方在北部,冷的時候印象中多半天候不佳,對那種又濕又凍、傷身傷心的季節更是又愛又恨,而且一整年來畢竟氣溫高的時候較多,在熱天回想起冷天,經常都是灰灰的畫面。

唯一的例外是在十二月,因為在這段應該是休養生息的日子裡,總會有好多天離開自己所在的城市,不是在南部被溫暖的陽光包覆著,就是在老家不經意地抬起頭、看見清澈的藍天。






.
201X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東野圭吾《祈禱落幕時》


剛讀完的時候,特別針對了自己激動不已的情緒做了一次盡量客觀的檢視,這是因為對於加賀恭一郎這個角色的喜愛,深怕讀後的價值觀在第一時間會出現偏頗。

整體來說,這仍是一部加賀恭一郎形式的故事,溫情又感傷,綿長的感情羈絆,這一回更是跨越了數十年之久,而加賀深藏在豐富情感之下驚人透析力,依然讓人驚嘆不已,比如說,對於第一個死亡案件地點的DNA鑑定對象指示,加賀指點松宮的其實是理所當然,但大多人在當下卻很難直透真相。

這種「倒推回來看很容易理解、但正解時不容易理出頭緒」的模式是推理小說好看的基本要素,但一般作品中不容易看到太多成功的案例,可是加賀這角色在系列作中,這類的案例比比皆是,東野圭吾在這個角色上投入得多,發揮得也很好。

不過,這個系列的第十部作品卻有個讓我相當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對於加賀恭一郎這個人內心的描寫實在少了點。

在往前推三部的系列作《紅手指》中,作者在描敘案件時,讓加賀父子間的關係一併進行,兩條線並進,相輔相成,深刻又說服力十足,你會發現加賀恭一郎這個人有多厲害、但又是個感情豐富的人,也是個內心有所缺憾的人。

而在《祈禱落幕時》中,雖然主軸是描寫淺居博美這個女性角色,但另一條線卻是解開加賀母親失蹤之謎,可惜的是,我們在這部作品中看到的多半是別人眼中的加賀,母親生前故友宮本康代眼中的加賀、表弟松宮眼中的加賀、淺居博美眼中的加賀、昔日同僚眼中的加賀,還有金森登紀子眼中的加賀,尤其是松宮戲分意外地多,他的內心獨白也比加賀要多。

當然這樣不是不好,換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看這位神探也不是壞事,只是解開母親之謎的重要篇章裡,他自己的部分寫得稍嫌少了些,尤其是在事件過後,總算願意被調離轄區警署,回到搜查一課。

只是客觀來看,這仍是一部情感豐富、在人物上表達得相當深刻的作品,淺居博美這個角色維持作者擅長描寫那種「形象正面但內心卻有著某種程度以上的陰暗面」的女性人物水準,甚至可以說是塑造了一種新形象。而周邊的角色,從事件關係人到辦案的警察,都有一些與事件沾上邊的反思,整體看來,不致於太過矯情,雖然事件是極其特殊的,但至少還算是揭開社會表層和底層的問題。

隨著事件的落幕,也可以明顯感受出加賀恭一郎的轉變,他終於完成自己待在日本橋的使命,生命豁然開朗,一段感情也正要開始,如果說作者有意讓這系列結束,我是絕對相信的,但若真得還會有續作,相信也會以不同的風貌來呈現吧。




.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桐野夏生《好心的大人》


話說我們大概都知道桐野夏生的創作風格,暗黑、寫實、擅長描寫人心中的陰暗面與社會底層的面相,她的文字經常是是那種看起來讓人不寒而慄但其實是傳達某些深刻印象的,但讀她的作品還是經常帶來驚喜。

像是當我們看過《OUT》、《柔嫩的臉頰》或《異常》之後,可能以為最好的就是這些了,但接觸其他作品之後,還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感覺,雖然水準還是比不上三大名作,但作者多半還是能在維持原有的風格之下,寫出跳脫自己、甚至是跳脫世俗印象的故事。

《好心的大人》就有很強烈的這樣的感覺,故事中的世界觀是我前所有聞、無法想像的,雖然我應該不會去計較地下一族、闇人、川人或最後提到的「照葉之家」是否真有其事,但即使這些是有跡可尋的,桐野能把這些湊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真得是相當厲害啊。

主角伊昂是個大約十五歲的少年,他的價值觀雖然是我們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但套用在故事中所設定好的環境中,讀起來好像又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尤其對於他從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之後的轉變,也是可以認同的吧。

所以這就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為什麼桐野夏生可以把一個青少年內心傷痕和心情轉折描寫得如此鉅細靡遺啊,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尤其是這個故事又是如此地好看,有戲劇性、有深層的心理刻劃,閱讀過程中欲罷不能,讀完餘韻猶在,雖然不能說是沒有缺點,但不得不說,高明的小說家實在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啊~


.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我是如此深愛著你〉

.



28年前的歌,可是陳淑樺圓潤到不可思議的嗓音和鈕大可的和音,只要再一次聽到,就記起來了,還會順便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些事。

那是個瘋橋牌、瘋金庸小說、瘋港劇、面臨聯考壓力,還有成為大學新鮮人的年代啊~從每天騎單車到一中街停放,到生平第一次離家北上唸書,生命與回憶永遠都是永不回頭的路。

當時的戀愛經驗是0,甚至說是負值都可以,情歌當然很難會有情境對照形式的感受,但對從小就聽她的歌的我來說,那段時間曲風和唱法的改變還是有很深刻的印象。雖然陳淑樺真正的突破是在與林宗盛合作之後,這首歌還只是她加入滾石唱片的初期,但強烈且多元的風格、曲意已經很明顯了。

現在再聽這首歌,感受就不太一樣了,應該說是除了回想起過往心境之外,又多了伴隨過歲月軌跡而來的「額外」的念頭,已經很難單純聽歌、單純回味陳淑樺這個人了…



.

譽田哲也《甜蜜的謀殺》


書名原文是《ドルチェ》,一看就知道是日文的外來語,其實就是意大利文的「dolce」,切換成英文就是「sweet」,中文書名採用《甜蜜的謀殺》其實並不是很妥當,一方面作者創作魚住友江這位中年女警角色,很明顯地是避開殺人案的,書中的六個短篇也只有第一個真正出現殺人案。

唯一勉強符合「甜蜜謀殺」的應該是最後一篇的「愛妳一百年」,但仔細想想,這個短篇應該是「辛酸的謀殺」才對。「甜蜜」應該是整本書的氛圍,也是主角魚住友江的性格,並不是說該以「甜蜜」一詞來形容她,應該是說這角色在犯罪事件頻繁的環境裡、在自己年過四十還單身的孤獨中,始終仍保有正面、光明的人生觀,所以她不太能接受死亡味濃厚的重案組。

比起許許多多破獲殺人或其他各類重大事件的案例,或許魚住友江還比較符合現實人生,日系小說中描寫警界黑暗面的作品相當多,以內心有著陰暗面或某些缺憾的主角做為主題的也已不新鮮,但是像魚住這樣留有餘地卻仍積極追尋真相的並不多,在六個短篇中,作者成功地堆砌了她的個性與行事作風,沒有什麼突兀之處,算是相當成功。

剛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強烈的感覺是刻意與「姬川玲子系列」做區隔,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反而覺得作者能夠寫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女警角色,實在很不容易。不過,事件本身結構與解謎倒不是重點, 重點在「人」,包括人的特質、想法與彼此的關係,如果從這一面來看書、思考,會是很有趣的事。



.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JUNE


.



剛下車的時候,眼前的木造無人車站給人一種懷念的感覺。

腦中突然浮現很久以前外婆家附近的鐵路與火車,小時候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那兒玩耍過了,沒事就要穿過鐵軌到另一側、再走回來。雖然昔日的那個鄉下車站是有人顧著的,但會冒煙的黑頭怪獸卻還是讓人記憶猶新,就像現在這個車站對面的鐵皮屋中所展示的蒸汽火車頭一般。

或許是因為童年的鐵道早已廢棄不用,在這看到的景象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亮麗的觀光列車傍著明治時代的舊車站,有種詭異的違和感,還好六月的陽光肆無忌憚地灑在中間的月台上,像是把一個畫面切成拼圖般,變得理所當然了。

而矢岳站四周是一塊不算太寬廣的平地,一時之間看不到參天巨木和叢山峻嶺,很難想像這裡有海拔五三六.九公尺高,但稍微走出來一點,向遠方眺望,似乎看得到被刺眼的艷陽所阻隔、隱隱約約的山稜線。

這個全九州最高的車站,距離起點和終站,各自間隔了十個隧道,就像是個內陸孤島,我在這只停留了三百秒。




.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黃易《龍戰在野11》


場景都在飛馬牧場裡,比較重要的進展是龍鷹與天刀傳人戰了一次、商月令比他想像中地要死心塌地,還有就是收了一個徒弟。

商月令苦戀龍鷹的方式讓人大感意外,這讓人想到《邊荒傳說》中,龍鷹與紀千千的精神相戀,戀上一個人竟以這種形式出現,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這個故事原本就有不少玄幻色彩,人心的羈絆的方式或許就與我們一般所知的,有不同的設定。

收徒弟應該是這一集裡較有意思的部分,突然多出來的情節讓人嚇了一跳,結果發現這件事還真得一下子解決了不少問題。不過,商豫這個小姑娘倒不太像這部小說裡其他的女性角色,好奇、纏人且事業心重,看來是要被龍鷹委派擔任李隆基的保鑣,雖然書裡是說很適合這項任務,但感覺上商豫說不定會覺得悶…

另外一個比較讓人在意的是牧場中年輕一代的第一高手穆飛,田獵場中知難而退說明了他並不是個有勇無謀的小子,所以河間王楊清仁對他也很有興趣,未來的發展讓人有些在意,不過還是得先經過少帥冠馬球決賽吧。

卷12應該會進入馬球對決的情節了吧。



.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中山七里《再見,德布西》


忍不住在一開始先來一記馬後炮,最後的真相對於資深推理小說迷來說,還真得是有機會猜得到的,如果先「猜」答案,再據此來比對事件相關線索,所有拼圖或許就會全部銜接上來。當然,這種思考模式對懸疑小說讀者來說,充其量不過是「走偏門」的一種,但這們解答的,還真得大有人在。

但是讀這樣的事故,並不需要證明自己很厲害、能夠找到答案,再推敲出作者設計的梗,最重要的還是閱讀樂趣,能夠正面迎擊,進入作者所準備好的事件迷宮,只要是出色的作品,總是會帶來深刻的感受或衝擊,在這樣的心態下,找出真相才有真正的成就感。

中山七里的《再見,德布西》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解謎小說,相當出色,但也是一部可以從「反向」模式來找出答案的故事,但這畢竟不是好的閱讀模式,所以就特別廢話地先說了一些。

以古典樂為事件主軸的故事並不算新鮮,在這樣的專業領域下,最怕的就是描寫太多一般讀者看不懂或沒有共鳴的內容。但在這個故事裡,作者處理得算是相當不錯,描寫曲目背景時有點像是一些大眾讀物的語法,只是用書中人物的口語說出來而已,篇幅最多的樂曲演奏文字描敘並沒有太多艱澀的專有名詞,只是用了許多文字來訴說聆聽者的感受,或者由聆聽者來揣摩演奏者的心態。

當然,寫太多關於音樂性的內容,即使還算淺顯,還是可能讓一般讀者望而卻步,但我覺得想體會讀這本書的樂趣,即使再勉強也要去讀這些描寫主角的這些聆聽感受,因為一些關於她的細緻情緒就藏在裡頭。

詭計的部分,連續的謀殺未遂事件,兇手不難找出來,其實還蠻明顯的,而且一旦知道了是誰做的,動機也很容易想得到。但那件死亡事件,就比較複雜了,至少殺人事件與殺人未遂事件的屬性很明顯地不太一樣,應該不是同一個人犯案,不管是個別犯罪還是共犯…

而做為偵探角色的鋼琴家岬洋介,在這個系列第一部作品中就給人極其強烈的印象,作者給他高尚的品德、極高的感受性與聰明的腦袋,但他也不是一個沒有缺陷的人,書中從他發現患有偶發性短暫失聰到走出來的過程,寫得十分當深刻。

真要說缺點的話,大概還是偵探實在太強大了,雖然有缺陷,但幾乎無所不能,但整體來說還是很棒、好看極了。




.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超時空攔截〉的宿命論

.

這是一個講敘「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故事,而答案是「先要有公雞」。

這也是一個訴說「銜尾蛇」的故事,這個自古以來就有的命題,將蛇吞食自己尾巴套用在時空循環中,感覺上應該也說得通。

不過,台灣片商取的片名《超時空攔截》很不優,至少很沒感覺,原文是《Predestination》,香港乖乖直譯成《宿命論》,中國則有《前目的地》與《命定終途》,不管那一個都比台灣片名要好得多。

只是,因為以時空悖論無限迴圈做為基礎設定,這部電影註定是沒有結局的,既不存在happy ending,也不是所謂的悲劇收場。當然,像是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仍然存在整個過程中,但最終還是只存在一個單一命題,這個命題造成這樣循環不停的邏輯。

到底是什麼樣的命題?大概只能確定就是「愛」吧。可是我們應該很難定義這裡的「愛」,甚至也無法給予像是「愛情」、「親情」或「友情」這樣的類型認定,這有點跳脫了我們所知的一般論。

只能說有著Mr. SF稱號的科幻大師Robert A. Heinlein實在是太厲害、大了不起,能把時空悖論中那些極端的可能性湊在一起,卻又可以說得頭頭是道,而這部澳洲電影也能遵循原著、只在原本設定中另外加了兩個人物,用合適的影像語言來說明一切。

電影當然有足夠的戲劇性,在沒看過原著或沒有被爆雷的情況下,會帶來不小的驚喜(或者說是驚嚇…),畢竟某種程度上,這個故事已顛覆我們原先所知的與一般的世俗常規,可是若要說作品本身有多少啟發性,就真得很難去認定了。

可是,為什麼我在這裡要說些奇奇怪怪的事,那是因為很怕一不小心就爆雷了啊!但看完實在很想說些東西,就這好這樣了…

結論是,怕不小心被爆雷的,最好還是先去看完這部片吧。





.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APRIL

.




記得那天在這裡隨意走走時,心情本來是戰戰兢兢的,只是一下子便不自由主地被當下的情境給吸了進去,彷彿有千百個意識在耳邊喃喃地念著「放輕鬆啊」、「放慢腳步啊」似的…

漫步在近四百年歷史的哈佛校園中,眼前所見的盡是穿插在各個古老建築物之間一簇一簇的枯枝。明明還只是四月天,竟似有著時濃時淡的滄桑秋意,只是一注意地草地上、走道上連一片葉子都沒有,才意識到這不過是春暖花未開嘛~

在樹蔭下讀書,與其說是遮陽,不如說是享受著偶而從枝節間穿透而來零零碎碎的陽光灑在身上、書本上的感覺。

而前方八十多年的紀念教堂裡,就供養著無數不願被打擾,卻又溫柔地守護著每個人的靈魂…





.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今野敏《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紅》


讀完紅色檔案之後,覺得日劇實在是太浪費了,這個以醫療糾紛為主題的單一事件,精彩好看的程度絕對不輸給一些原本就以醫院為場景的系列作,可惜電視劇卻只在短短的一集中就播映完畢。

事件的規模不算大,相對之下,在人物的心態上描寫得頗為細膩,以警察這一區塊來說,還是免不了轄區警察對百合根這種特考組的心結,在辦案心態上有著強烈的對比,這在今野敏的警察小說中處處可見,不意外,但最後將出氣的對象從百合根轉到囂張拔扈的醫院,倒也解釋得通。

既然是紅色,主角當然是赤城左門,這也是揭開他不為人知過往的案例,作者在他與醫院昔日同寮的關係上下足功夫,從這些人際線導出線索與關鍵角色的情感面,讓事件變得更有血有肉,比較可惜的是針對他社交焦慮症女性恐懼症的描寫顯得薄弱些,這也導致赤城與護士的互動變得有點刻意、勉強。

故事在中後段會讓人有「就看如何解決事件」、「如何收尾」的感覺,雖然情節吸引人,但似乎懸疑色彩並不重,所以最後的急轉直下的確讓人嚇一跳,沒想到居然有「真兇」、「殺人犯」,而且結局過後,再回顧事件,發現邏輯也還挺順的,這個轉折應該是相當高明的。

這個故事,小說真得比日劇好看多了。



.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NOVEMBER

.

我們經常都是在追求完美的。

比如說,想去賞楓,於是費盡心思、精心計劃了自認為最完美的行程,自以為是地覺得應該可以悠閒的隨處走走、然後見到一整片十一月的楓紅。

殊不知在目的地遇見的是滿滿的人潮、車陣與擁擠的巴士,日光所到之處,只見到斑駁的紅葉點綴在滿山遍野的綠幕中…

但還來不及垂頭喪氣,便下意識地抬起頭來抑望天空,卻發現遮蔽著一整片湛藍的竟是稀稀疏疏的深紅、赭紅、菊紅,還有翠綠、草綠、淺綠,又或者是介於紅和綠之間蒼茫的黃。在光線的照射下,各種純粹的顏色不規則地交錯而來,翳鬱的心情還來不及集結起來,就被這陣色彩繽紛的及時雨給打散了。

這樣看來,東照大神還是很體貼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