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年少時代〉的成長記憶寫真書
6歲的Mason、7歲的Mason、8歲的Mason、9歲的Mason…一直到18歲成為大學新鮮人的Mason,看著他的模樣一點一點地改變,整整接近3小時的過程裡,我一再問自己:「這是什麼?」因為這不像是我們所熟悉的電影所該有的型態,當然也完全沒有紀錄片的要素,我甚至懷疑這根本不能算是創作…
就算沒有看簡介,只要看完這部片應該可以體會到,導演Richard Linklater一定是邊拍邊寫劇本、邊拍邊為這部作品上色的。劇情橫跨12年,電影也拍了12年,這段時間裡,導演另外完成了他「Before三部曲」中的後兩部《Before Sunset》和《Before Midnight》,飾演Mason的Ellar Coltrane從8歲不到就開始演這部片,等到殺青,他也已經是個快20歲的成年人了。
影像創作要表達的通常都有個所謂的中心思想,但《年少時代》卻是在建立一個「虛擬的實際狀態」下,我很難說出這裡頭在表達些什麼,但似乎感覺得到在記錄些什麼,好像是我們所有人之間曾經擁有的那個年代中所有一切的「交集」、或「最大公約數」。
妙的是導演並沒有運用太過複雜的手法,至少在Mason每增長一歲時,都會給他一個完全不同的造型(或者說是髮型...XD),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還看到兩種不同時期的GAME BOY掌上型遊戲機、卡通《七龍珠》、《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電影首映會、遊戲機Wii,還有《星際大戰》、布希、歐巴馬,以及太空人球場裡的「火箭人」克萊門斯(Roger Clemens),這些各自分離的時空印記,就像是一道道不同的標籤,在Mason、在導演、甚至在你我的成長過程中,各自下了不同的註解。
在片中飾演Mason姐姐的是導演自己的女兒,伊森霍克(Ethan Hawke)和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分別演出Mason庇離的父、母親,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可以看到他們與Mason一樣產生變化,只是各自的轉變卻又不太一樣,像是我們最熟悉的伊森霍克,12年來外貌變化不算大,片中的他最初本來像是個享受人生的浪子,但後來的人生反而過得最平淡紮實,一如外在的變化。
相對之下,母親的老化卻是比較明顯的,她的人生當然也就波瀾萬丈,像是重回大學修課、後來反而在大學授課,還有幾次再婚都嫁給酒鬼、雖然認真生活但感情反而沒有前夫那般順遂,到最後可以看到頗為憔悴的她,在兒子離家前甚至崩潰大哭。
姐姐的變化就比較一般般了,很小的時候,她是個會欺負弟弟的小屁孩,後來成了愛護弟弟的靦腆少女,反正就是女大十八變。
Mason與他的親人們就在這樣的時間軸裡,踏上了不歸路,還記得前陣子剛上映的Christopher Nolan的大作《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嗎?在某些一瞬間,兩部電影竟感覺頗為相似,一樣地訴說著時間是不回頭的、儘管前進的速率在某些物理或心理上的時空可能會不同,也一樣說著親子關係、也有成長議題。
只是《年少時代》是觸摸得到的,裡頭大概也沒有所謂的假設性吧,隨著時間流動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凡、自然,讓你感受到的卻是誠懇與真摯。
還有個差點忘了提到的特殊經驗。在新的電影中見到12年前的伊森霍克,實在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其實他的樣子不算改變很大,但還是明顯的不太一樣,這不免會讓人聯想到更久遠的《Before Sunrise》裡的他,然後又要連結到這部新作裡的兒子Mason,總覺得他們的影子都不一直在重疊著…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