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生活中的困苦交錯地出現~其一
前陣子好不容易將保羅.奧斯特的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完,但其間的艱難困苦卻超乎原先所想像,這讓我想起過去閱讀黃碧雲《末日酒店》以及唐.德里羅《大都會》時的經驗。
只是奧斯特這本回憶錄,本質上應該是比《末日酒店》與《大都會》容易理解得多才對。
《末日酒店》原本就是基於黃碧雲本身並不希望太多人懂她而去寫的,因此她用上了蠻大成分的港式中文用語,也恣意地無視標點符號,敘事模式明顯顛覆常理,時間軸、人稱交錯頻繁。或許她不是故意這麼寫的,只是不再遷就於讀者,單純地想用自己的方式來書寫而已。而我承認在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失敗的,即使關掉音樂,再怎麼集中精神,文字讀過卻依然感覺不到有留下什麼,中斷之後隔一段時間,第二次去讀才理出一個脈絡。
而《大都會》帶來的卻是另一種不同的痛苦,雖然要搞懂字句的涵義或許不難,但每當句子堆積到某個程度,就會痛恨自己了解得太少,仔細思考之後,還是會覺得解構概念的拼圖少上好幾塊。這樣下來,愈讀下去愈痛苦、愈矛盾,可一旦將線索的一部分湊起來、或者將兩塊拼圖接上時,卻又能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種片片斷斷出現的滿足感與痛苦交錯出現,現在想起來,還真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經驗。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前面三分之一寫的是作者的父親,後面的三分之二卻是一段接一段關於作者自己昔日困苦生活所集結而成的〈記憶之書〉,描寫父親的文字客觀體貼得多,可寫到自己的部分,卻不像他另一本也算是回憶錄的《失意錄》來的直接坦白,至少〈記憶之書〉的外表是變化多端且模糊不清的,雖然內在是誠懇又透明的…
現在想起來,這本回憶錄並不像另外兩本那樣麻煩,至少在個別的段落或情節上不難理解,但或許是當時自己的生活也正處在近期比較困苦的階段,沒有太多的能量來裝載必須細嚼慢嚥的事物。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