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夏川草介《神的病歷簿3》


「我朝向老梅樹後的遠方眺望,原本一片白雪皚皚的北阿爾卑斯山稜線,不知不覺也能看見崎嶇山凹凸的土壤顏色。不在意渺小的人類活動,時光依舊緩緩流逝、不斷前進。」
「茶壺突然發出急躁的叫聲,我回過神來。娘子發出啊的一聲,連忙放開我的手跑向爐火。」
「如此細微的風景對我而言卻是一切。無論世界多麼悠久,然而不該要求棲身信州的一介外科醫師人生有什麼特別的改變。」
「只消和娘子再次踏上明天的新生活並繼續前進即可。」
「我沒有哲理。主義和主張對我來說太過沈重。但我可以確信的是,只要有向前邁進的腿,以及想稍事休息時這杯無與倫比的咖啡,即使險惡的旅途也將別有一番樂趣吧。」

《神的病歷簿》三部作品都有看似極簡、卻是經歷了深刻體悟的人生哲理。第三部的小說末尾中,主角栗原一止在破除了對於自做為醫師的迷思之後,有了最淡然自得的感受。在這人世間裡泰半的事在經過大徹大悟後,才了解道理其實很簡單,只是其間也不知遇到了多少的谷困難與苦痛。

故事裡多次提到夏目漱石的名句「不要心急,謹記,像牛一樣,厚著臉皮前進才是最重要的。」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說明了主角的個性,基本上他算是一個安於現狀、卻不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只是迫於無奈的順著現實走下去而已,真到強大的外在衝擊出現…

這系列的三部作品,主題都不太一樣,第一部主要描寫栗原一止身邊的人,包括住所御嶽莊的好友,以及醫院的工作伙伴們,在生死之間映照出每個人看似滿足的心靈中,其實各有糾結,卻又緊緊相連,得到釋放。第二部說了更多醫院裡的故事,還有醫師、病人與他們家人之間的事,生命的難處與人生的困苦既然無法避開,也只好去正面迎擊。

而在第三部裡,說的正是栗原的體悟,就像夏目漱石那句話那般,他到了這個階段,才有突破性的成長,而不是永遠受困於不斷埋頭拯救生命的的迴圈中,這次的故事,比前兩部嚴肅些,卻更加現實,但仍是好讀。



.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笑呵呵


--


生活中有些習慣是很難去改變的,即使再忙、忙到不可開交,總還是會莫名其妙地擠出時間去做,能夠做到的程度有時連我自己都嘖嘖稱奇,更多說是別人的反應了。

好比說,去年我看了大約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部電影,朋友說我是電影狂,想辯解好像也蠻難的,畢竟平均一個月十二部以上還真不少。但我覺得看電影這件事就真得是一種習慣,休假的日子,可能就會去看個一、兩部,即使那天有事,稍微安排一下,喬出點時間去看一部電影也不難。有時深夜下班後,想要放鬆或放空,挑一部適合的電影,看完再走路回家,也挺自在的。

到電影院看電影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算是半強迫地讓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去吸收某些東西,它不像是閱讀或看電視那樣有相當的自主性可以決定要不要暫停或中斷,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旦進了電影院,即使看到不喜歡的,也總會看到結束再離開,而這段時間裡可以得到知識、歡樂、刺激思考、放鬆或打發時間等等因人或因作品而異的效果,雖然不一定是好的…

所以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會自然而然地藉此來收納一些情緒或想法,就算是再忙碌,多少也都還是會去做。只是之前曾有人問我「為何有那麼多閒工夫」,或者對方說自己沒有「那種閒情逸致」之類的,就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很多事情對不同人的意義並不一樣,沒有必要去太去置喙別人對某件事的態度,想想看,如果我說玩線上遊戲、看韓劇、看八點檔或者其他可能是你生活中經常會做的事,是很閒或很無聊的,你會怎麼想?


--


不過,習慣與行為模式,在不同階段裡還是會改變的,唯一從學生時代到現在都沒有改變的,大概只有閱讀了。

但我不認為自己所讀書本的數量是特別多的,只是不間斷而已。

還有就是不同時期的閱讀習慣、類型或屬性不太一樣,有段時間就只是讀過去而已,感覺上沒有留下什麼,也有某個時期是處在那種愛跟自己作對的狀態,只要一讀書就會胡思亂想。現在大概就是回歸到一種平衡狀態,因為後來想想,即使只是讀過去而已,多少還是不知不覺地在腦海中留下痕跡,而亂亂想本來就是讀書的必經過程,只要別太在意就好。

而閱讀的量其實很難以書本數來計算,舉例來說桐野夏生的《異常》雖然好讀,但實在是太厚了,一定得花些時間才有辦法K完,又比如伊坂幸太郎,他的作品有少部分像東野圭吾那樣好消化,但也有幾本比讀保羅.奧斯特還麻煩,再說到奧斯特嘛,當初以為他的《紐約三部曲》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比起唐.德里羅僅僅五、六萬字的《身體藝術家》,實在是不算什麼。

但我需要一定的閱讀量,所以會固定去讀那種算是容易理解的書,讓作者將他想要表達的故事或想法,透過閱讀直接灌進來,這些內容或許不會讓我「想太多」,但我需要這些養分,需要這些他人現成的智慧,沒有這些一定程度以上的輸入量,就會覺得沒有成就感,或者日子會覺得停滯不前。

我也需要去讀那些文字之間留白、等著別人去填上的書,在閱讀過程中,腦細胞會大量翻轉,感覺或內心會隨著不同文字結構所打造而成的氣氛,產生各式各樣的化學變化,而至今累積而來的生活經驗與透過各種型式輸入的養分,可能會在這樣的運轉中發生作用、或牽涉其中。

不敢說這是種成長,但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只維持一種面貌或只在原地踏步,思考與感受勢必要有一項維持作用,或者兩者一起轉動。


--


而伴隨閱讀來的是書寫,但這習慣多年來變化極大,年輕的時候寫的不少,但多半都是沒什麼理由在寫,也沒什麼標準地在寫,常常是為了反駁別人或一吐悶氣而寫,或者根本是在無病呻吟。後來生活節奏和心境都產生頗大變化,又覺得平常因工作需要已經寫了不少,所以不寫了,所有心思都專注在「現在」,不太在乎「過去」與「未來」,自發性而寫的這種事,就變得多餘了。

那種日子過久了就覺得不對勁,因為不只是不寫而已,也不太拍照了,不會特別去回顧以前所發生的事,不太去思考,不太去經營人際關係所以不少朋友都在這段時間失聯了,然後有些做過的事忘了(其實不該說是忘了,應該只是被壓在記憶深處被塵封起來而已),感覺上自己就像是被孤立在當下,沒有任何重疊的影子。

意識到的時候,也不知已經過了多久,才開始強迫自己寫,之後又自我要求每讀完一本書一定要寫讀書心得,一點一滴找回過去的記憶,慢慢想起曾經看過的電影、聽過的歌、見過的人,但這卻是一個相當不好受的過程,因為一旦想起自己失去的事、忘卻的人,心情總會特別失落…

在這段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偏偏又要出現重重考驗,幾次碰到猶如走在鋼索上、幾近崩潰的狀況,等到回到正軌,已經傷痕累累,但心情好像也變得篤定,卻不是那種浴火重生的感覺,就是更淡定一些…

現在大概就維持一個月十幾篇文章的量吧,只是之前那段比較辛苦的日子裡,訴說心情的部分會多一些,現在除了讀書筆記,也會寫一點觀影心得,或是把聽一首歌或一件生活小事所觸發的想法寫下來,真正在跟自己對話的次數就比較少了。

其實生活困苦、心情失落或煩躁的狀況,仍然不時會出現,但是按照這樣的生活頻率過下去,總有個可以遵循的方向,有時反而像是可以有恃無恐地讓自己徘徊在負面心情中。


--









※一直想不出標題,看到手邊黃麗群的新書,想起她在內頁親筆簽名寫著「祝,笑呵呵」,就借用一下了。不管怎樣,生活總該要笑呵呵的才對。



.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東野圭吾《十字屋的小丑》


這部作品是在東野圭吾出道的第五年發表的,當時的他仍處於全力發展本格推理小說的階段,在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他在詭計的設計上相當用心,三個殺人案件各有獨立的犯案手法,要全都串連在一起其實是一件挺複雜的事,但東野圭吾辦到了。

然而,讓我覺得格格不入卻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小丑。將小丑塑造成謎題、甚至是不祥之物,並不是新鮮的事,但以小丑的第一人稱穿插在情節之中,卻讓我覺得十分奇怪,畢竟作者雖然刻意塑造特殊風格,但這到底不是一個獵奇故事,而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解謎故事,刻意寫出小丑的OS,總覺得有些譁眾取寵、畫蛇添足。

尤其在故事後段,小丑特別強調因為某個「誤會」導致自己認錯人,覺得自己犯了錯,看到這個段落,其實有點不愉快,作者有必要用這種「非現實」的方式設陷阱來騙讀者嗎?

不過,整體來說,這還是一個好的本格推理故事,所有的不在場證明,以及犯案、掩飾罪行等相關動機,都說明得頗為清楚,人偶師在看似已解決事件的當下,再揭開隱藏在背後的真相,這部分的細節與氣氛都轉換得相當精彩。

不過這是東野圭吾的早期作品了,我們現在知道這是一個獨立、沒有其他作品關連性的故事,但說不定作者當初是有相要發展成系列作吧,人偶師的設定並不陌生啊。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大河劇《軍師官兵衛》前半部人物評析


2014年日本NHK電視台大河劇《軍師官兵衛》在主角黑田官兵衛被禁錮在有岡城土牢後,愈來愈好看,劇本張力夠,幾位關鍵角色表現優,算是繼2008年的《篤姬》之後,最好看的大河劇。

在看完前25集之後,劇情進行到秀吉與官兵衛準備對中國地區的毛利家用兵,長子黑田長政也在第25集最後一幕登場。

針對重要角色,先做一次簡單的評析,但戲份不夠的,包括石田三成、柴田勝家、丹羽長秀、吉川元春、本願寺顯如等,就不予置評了。



黑田家:


岡田准一/黑田官兵衛
適性:★★★☆
演技:★★★★★
某種程度上算是岡田的非戰之罪,為了收視率考量,劇組在初期大幅修正了主角的個性,所以可以看到年輕時熱血、衝動的官兵衛。事實上,黑田孝高在被荒木村重禁錮在土牢之前,「腹黑」的程度雖然沒那麼高,卻已經是相當厲害的陰謀家。但對大河劇連年失利的NHK電視台來說,如果官兵衛一開始就是「暗黑系」,收視率恐將不樂觀,所以也只好在基礎設定上做了一些變更,等到他從有岡城重見天日之後,再「回歸本色」。不過,岡田本身的表現,當然是沒話說的,不管是「白官兵衛」還是「黑官兵衛」都得心應手。


中谷美紀/櫛橋光
適性:★★★★★
演技:★★★★★
整體表現來看,應該是前半部所有演員中表現最出色的一位。雖然美紀已經是日本演技派代表之一,但在這齣戲裡還是有爆氣般演出,各種情緒收放自如,面對可能失去丈夫與兒子的場面,表現尤其出色,特別是質問秀吉:「對於失去兒子,我早有覺悟,但為何不相信官兵衛?」的那一幕,氣勢更是驚人。值得一提的是,她與岡田可說是默契十足,兩人合作的日劇《戀愛偏差值》中的第一章,至今仍是最經典的好戲。



柴田恭兵/黑田職隆
適性:★★★★★
演技:★★★★★
為了家族存續而提早將家督之外讓給官兵衛的黑田職隆,即使在隱退之後,仍然守著姬路城,讓兒子在外頭跟著秀吉打拼,在官兵衛被禁錮在有岡城期間,能固守立場而不變,相當難得,謀略和政治方面的能力應該不差。前半部的劇情中,這個角色有相當多情感面的發揮,與年幼和長大的官兵衛有著不少精彩的對手戲,柴田恭兵這位老牌演員、歌手,近年來在螢幕上見到的機會並不多,但薑不愧是老得辣,在他身上處處見得到戲魂。


濱田岳/栗山善助
適性:★★★☆
演技:★★★★
官兵衛最早的家臣,後來是家臣中的第一人,從黑田孝高到黑田長政時期,都是家族中最值得信賴的人物,整體能力不算特別出色,但統兵能力不俗,個人魅力十足。一向喜感十足的濱田岳來演出這個吃重的角色,感覺上不太合適,但整體來說,他的演出很能表現出劇本所賦予的個性,只是隨著劇情走向後段,善助逐漸成大器,對給人「幼齒」感覺的濱田來說是一大考驗。


速水茂虎道/母里太兵衛
適性:★★★★
演技:★★★☆
做為黑田家二十四騎、黑田八虎的成員之一,太兵衛是早期跟隨官兵衛的班底之一,與後藤又兵衛並稱黑田雙壁,據傳取得首級數居黑田家之冠。太兵衛的選角算是一時之選,高大、皮膚黝黑的茂虎道形象符合,但總覺得略嫌呆板,但這個角色會持續到整部劇集的末尾,發揮的機會很多。


井上九郎右衛門/高橋一生
適性:★★★☆
演技:★★★☆
黑田家中較冷靜、善用頭腦的一位,後來是家臣中地位僅次於善助的一位,在有岡城救出官兵衛的事件中發揮相當大的功用,但整體來說戲份少於善助與太兵衛,但他真正的舞台其實是從小田原征代開始,所以劇集後段看到他的機會應該會比較多。



播磨眾:

片岡鶴太郎/小寺政職
適性:★★★★
演技:★★★★☆
印象中第一次對這位老牌演員有著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在大河劇《毛利元就》中家臣的井上元兼,雖然他真正讓人廣為人知的是在90年代扮演富士電視台拍攝的金田一耕助。這一回他飾演的是黑田家侍奉的小寺家當主,自私自利的模樣不禁讓人想起井上元兼,兩個大河劇角色雖然一是領主、一是家臣,但感覺像極了,演技爐火純青自不在話下。附帶一提的是,片岡鶴太郎不僅是演員、歌手,也是畫家,在草津還有他的美術館。


高岡早紀/绀夫人
適性:★★★★
演技:★★★★
高岡早紀近年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日劇《仁醫》裡扮演罹患梅毒末期的前花魁夕霧,她與中谷美紀飾演的野風有著驚心動魄的對手戲,兩位演技派女星再續前緣,還是有幾次對戲的機會。而紺夫入也是個不得不讓人喜愛的角色,早早就看穿官兵衛的能力,對他信賴有加,面對優柔寡斷的夫君小寺政職,有時不得不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來他做出正確的決定,紺夫人的早逝,也間接讓小寺家退出戰國舞台。


金子統昭/櫛橋左京進
適性:★★★☆
演技:★★★☆
櫛橋光的兄長,在劇集初期算是做為官兵衛反面的角色,在小寺家中,與官兵衛同為家臣中的青年才俊,內心深深嫉妒著對方的才能,不知不覺地與官兵衛唱反調,希望從另一面來締造功績,打擊對手,下場當然不好啦。對金子統昭這個人並不熟悉,只知是樂團出身,但這兩年他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曝光度都頗高,能演出大河劇也算受注目,這個角色表現算是中規中矩。



織田家:

江口洋介/織田信長
適性:★★★☆
演技:★★★★☆
46歲的江口洋介演過無數角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屋簷下》裡擁有陽光般熱情的大哥,以及《救命病棟24小時》中酷帥的進藤一生,這兩個有著極端差異性的角色都能如此受歡迎,他的演技自不在話下。但總覺得江口洋介並不適合演出信長,信長獨特的霸氣與殺氣一向很難詮釋,而他在這方面似乎有點格格不入,雖然他曾在岩井俊二電影《四月物語》中的劇中劇扮演過信長,但那一回純屬KUSO性質,一到時代劇,總覺得就與信長調性不合。還好演技上彌補不少,整體來說,大河劇中的信長,他的表現比反町隆史和緒形直人略優,稍遜於渡哲也與豐川悅司,其中豐川悅司也只比他好在感覺比較像而已 (笑)。


內田有紀/濃姬
適性:★★★
演技:★★★☆
雖然內田有紀是我相當喜愛的演員,古裝扮相也很美,但遺憾的是,濃姬的選角並不讓人滿意。沒有為信長生下一子一女的濃姬是日本戰國時代最具神秘色彩的女性之一,但一方面因為她是「腹蛇」齋藤道三之女,一方面也早早認同信長的能力,因此應該是一代極具見識且給人頗大壓迫性的美女,日本各式各樣的文學或影音創作上,濃姬大致上就是偏陰、暗黑的一面,但有紀顯得太過陽光,她的演技雖好,但時代劇的角色特別需要量身訂作,所以像是寧寧這樣的角色應該比較適合她才對。


竹中直人/羽柴秀吉
適性:★★★☆
演技:★★★★
1996年的《秀吉》被公認是史上最出色的NHK大河劇之一,竹中直人演出的秀吉早就被公認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別忘了,當年的他還不到40歲,除了一開始演出20歲不到的日吉感覺怪怪之外,都還算OK,但今年再度扮演這個讓他揚名立萬的角色,竹中已經58歲了,前段的播磨劇情秀吉年齡從35歲到45歲左右,就覺得挺怪的。當然他的演技還是好,對這個角色駕輕就熟,問題是發揮機會實在不多,在眾多配角中,存在感不如信長、半兵衛,到了後段成為天下人,應該是可以讓人改觀啦。


黑木瞳/寧寧
適性:★★★☆
演技:★★★☆
黑木瞳的美讓人無話可說,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她今年畢竟已經53歲了,如果飾演的是後來的「北政所」或「高台院」,自然沒話說,可前段她非得先演年輕的寧寧不可,就讓人有點無奈了,跟秀吉一樣都有「裝年輕」的麻煩,但這是大河劇無解的難題,也只能等後段劇情了。


谷原章介/竹中半兵衛
適性:★★★★☆
演技:★★★★☆
主角既然是官兵衛,半兵衛的戲份當然也少不了,這對戰國時代的「兩兵衛」,形象是一黑一白,大體上來說,半兵衛在智謀上似乎略優,但官兵衛在政治操作上更出色,可惜因半兵衛早死,兩人沒有太多比較的機會。在前段劇情中,兩兵衛的互動堪稱是重頭戲,半兵衛撕掉秀吉給官兵衛的兄弟誓約書,在信長誤以為官兵衛背叛時,半兵衛偷偷把黑田家嫡子松壽丸藏起來,在戰場上一向冷靜的孤高軍師,情感面其實很豐富,谷原章介的形象符合半兵衛的溫文儒雅、莫測高深,臨死前的表現更讓人動容。


春風亭小朝/明智光秀
適性:★★★
演技:★★★☆
如果稍微了解日本文化,看到「春風亭」這個姓,應該會知道是落語家啦,查了一下才知道他的戲劇演出也還不少,但大致上來說,由他來演出明智光秀並不適合,雖然年齡差異不大(本能寺之變光秀54歲,春風亭小朝今年59歲),但落語大師的模樣實在不像是一位智勇兼備的戰國名將。

攝津眾:

田中哲司/荒木村重
適性:★★★☆
演技:★★★★☆
因應主角,這個角色總算在大河劇中有比較吃重的表現,但初期將他設定成一位浪人,似乎大膽了些,這麼做大概是為了讓他與官兵衛提早相遇,不過關於荒木村重前期事蹟的史料並不多,很難評斷這點設定就是了。荒木村重棄有岡城直奔毛利,導致遺留下來的家人與家臣都慘遭信長處死,其間他對信長又崇拜又害怕的心結,在劇中表露無遺,爾後出家、成為千利休的弟子,從大名成為茶人,一生中充滿著戲劇性色彩。這個角色當然不好發揮,在日劇演遍各類配角的田中哲司,有在有岡城陷落前後很過癮地在飆戲,相當精彩。


桐谷美玲/驒詩
適性:★★★☆
演技:★★★★
剛開始看到這個角色時,有點不太習慣,因為荒木夫人驒詩算是那個時代出了名的美女,古籍甚至描述她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楊貴妃,但桐谷美玲有張現代感十足的臉,怎麼看怎麼不習慣,但奇怪的是還蠻耐看的,看久了就會接受,她演出的日劇反而沒有這種感覺。讓我意外的是,驒詩的戲份還算重,本來以為像她這樣年輕資淺的演員,難得演大河劇,畫面應該不會太多,但是她與官兵衛的互動還不少(不是感情上的),有岡城土牢的橋段,驒詩被設定成官兵衛的救命恩人,城池陷落時,當下的念頭是自殺,但她突然想到自己是天主教徒,是不允許自殺的,於是從容被捕,最後的處刑,桐谷美玲的表現讓人動容,這次的演出為她大大地加分。



生田斗真/高山右近
適性:★★★★★
演技:★★★★☆
生田斗真來演這個角色,還真得想不出有其他更適合的人選,高山右近是日本歷史上知名的美男子,而且還不是英武的那類型,大概就是斯文且具文人氣質的那一種,那如果不是生田來演,還有誰更合適?高山右近也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天主教徒,秀吉時代打壓天主教,他寧可捨棄領地與財產,德川時代全面禁教,更遠走菲律賓的馬尼拉。這部劇裡的戲份不算多,卻頗為搶眼,尤其夾在荒木村重恩義與天主教徒生命之間的心理糾結,完全展現他神乎其技的演技。


毛利家:

鶴見辰吾/小早川隆景
適性:★★★★
演技:★★★★
日本戰國第一謀略家毛利元就的三子,在元就過世之後,是毛利家11國大局的實際操作者,智謀與政治操作能力都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卻堅守著父親「不爭天下」的原則,一心力保家族安危,力挺不成材的姪兒─毛利家當主毛利輝元。前段的劇情主要集中在織田與毛利家在播磨地區的角力,秀吉、官兵衛與小早川隆景、安國寺惠瓊之間的鬥智當然免不了,這位資深演員演過明智光秀和平宗盛,詮釋小早川隆景這位智者,也算是駕輕就熟。


山路和弘/安國寺惠瓊
適性:★★★☆
演技:★★★★
這大概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和尚之一了,雖是個和尚,卻有著一展抱負的野心,沒有他,改變歷史的關原之戰不見得會發生,就算發生,型態和結果可能會不太一樣,擁有驚人的政治操作手腕和鬼神般的策略,唯獨戰場之事不太在行,不然關原之戰,西軍也不會敗得那麼快。由於前段劇情只到備中高松之戰前,發揮的機會還不多,但山路和弘老奸巨滑的嘴臉真像極了「妖僧」,只是那頭套怎麼都看不慣,不能找真正的光頭來演嗎?



其他:


陣內孝則/宇喜多直家
適性:★★★★★
演技:★★★★★
戲份不多,但我還真得被陣內孝則打敗了。綜合「陰謀家」、「惡人」、「下剋上專家」種種稱號,宇喜多直家在歷史書上,給人強烈的恐怖感,而一向喜感十足的陣內孝則,在劇裡完全化身為這位「恐怖分子」,帶來不寒而慄的感覺。尤其在臨死之前,硬是將自己美若天仙的妻子塞給好色的秀吉,為兒子秀家後來成為豐臣家五大老而鋪梗,這一幕讓人哈哈大笑,真是一位演什麼像什麼的演員。


吹越滿/足利義昭
適性:★★★
演技:★★★☆
坦白說,劇本設定這位室町幕府末代將軍,有些過了頭。足利義昭是一位極具謀略且有著大局眼的領導者,先藉著信長龔固地位,翻臉後主導史上知名的「信長包圍網」,這個策略如果不是武田信玄早死,說不定還會成功。但在戲裡變成了一位滿腦子壞水、意氣用事的陰謀家,雖說吹越滿的演出算成功,但有點看不下去就是了。


別所哲也/山中鹿介
適性:★★★☆
演技:★★★★
日本歷史上的忠臣典範,一心復興尼子家,全力對抗毛利家,也是傳說中尼子十勇士的領導者,傳奇色彩極濃,在非正史的故事中,是家喻戶曉的悲劇英雄。劇中鹿之介最重要的場面是上月城之戰,因為信長和秀吉無暇分身前往救援,尼子家遭毛利和宇喜多聯軍圍剿而覆滅,正式消失在歷史上。別所哲也飾演這位猛將不是很合適(鹿介死的時候才30歲出頭),但他表現還不錯就是了,劇本刻意安排鹿之介與官兵衛相知相惜,雖然不符史實,但演員表現好,所以也好看。







.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綿矢莉莎《這樣不是太可憐了嗎?》


不知不覺的,綿矢莉莎也已經三十歲了,想當初她發表《未成年載入》時不過十七歲,以《欠踹的背影》拿下芥川賞時還不到二十歲,但爾後她的作品數相當稀少,之後的六年間,她只出版過《給夢的女孩》一部單行本小說,一直到2010年以後,才有了比較穩定的創作數量。

綿矢莉莎是個標準的純文學作家,她的筆觸其實也不太適合寫大眾文學,作品數量不必太多,但出道初期發表的作品的確少了些,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一方面成名太早壓力大,再加上又是年輕作家中罕見的美女,一度飽受騷擾,變得不喜歡面對媒體,一直到2007年以後,才逐漸擺脫這方面的煩惱。

《這樣不是太可憐了嗎?》於三年前在日本出版,是她生涯的第五部單行本,中譯本則是第四部,與第三部的《給夢的女孩》之間相隔了四年,感覺上,這部由兩個中篇小說的組成的作品,多了一些「觀察者」的角度,她像是跳脫出來成為一個旁觀者,來仔細檢視自己筆下的女主角的思維、心態和想法,且在最後都下了一個註腳。

但或許因為她的人生歷練也累積了不少,文字構成的氛圍很容易捉住現代女性的行為模式,而這些行為模式又不僅限於女生自己認定如何如何的,甚至可以是男生眼中的女生。

兩個故事都是現實生活中罕見的案例,但作者藉著衍生出來的兩性心理糾結來說自己想說的活,內心面刻劃得頗深,但筆調卻不失輕鬆、幽默,尤其到最後都來個情節大逆轉,一開始有點嚇一跳,因為這有點像是娛樂小說的寫法,但仔細思考,這樣的安排有她獨特的想法,最後的衝擊其實已經點中「要害」,說服力十足。

像是後篇的〈亞美真是美人〉,在讀著故事的時候,我們一直對小蘭對亞美懷抱著什麼樣的想法有所疑慮,甚至在亞美想要與所有人都覺得是糟糕的對象結婚時,我們心裡想的應該也都與故事中除小蘭外所有人想的一般,但在最後小蘭突然理解亞美何以如此的時候,我們也好像頓悟了,原來人心的缺口還有用這樣方式來彌補的…

從《給夢的女孩》到〈亞美真是美人〉,感覺是綿矢莉莎似乎有某種程度是在說自己,她既有著眾多前輩作家看好的才氣,又有上天(或者說父母)給她的出色外貌,整個社會集中在她身上的目光肯定難以消受,寫這些故事,或許是為了宣洩,但也算是表達自我吧。



.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黃易《龍戰在野 卷4》


總算出現了功力超越主角的頂級角色了,要不然龍鷹幾乎所向無敵,會愈讀愈乏味。

在前作《大唐雙龍傳》裡,寇仲和徐子陵可是有大半情節都處於挨打局面的,而從《日月當空》到《龍戰在野》,龍鷹只有初期因為「道心種魔大法」還不成氣候,窩囊了一小段時間,其後全都在展現邪帝之威能。

當然這部新作算是特例,因為主角的身份一開始就是「邪帝」,就像當初看到作者筆下的向雨田時,會覺得「真得厲害」、「真得超強的」,只是這次係以主觀視角來檢視邪帝的故事而已。

或許應該這麼說,新作品所描寫情節中的對抗、爭鬥,相較於過去是更升級的,比如說在《大唐雙龍傳》時,當寇、徐二人還在成長時,石之軒和祝玉妍、或四大門閥之間正鬥得如火如荼,而《日月當空》和《龍戰在野》說的就是這些高層的爭鬥。

突厥第一高手拓跋斛羅一出場就讓人清楚他是實力遠高於邪帝的高手,黃易在營造強弱氣氛方面的能力,依然出色,而在先前,龍鷹曾與武曌對陣時嚐過那種無力感的滋味,但畢竟武曌並不想取他小命,而卷4的突厥第一高手則是寧可功力受損也不惜做掉他,兇險程度完全不同。

卷4的故事,在場景和局勢上轉換極快,在氣氛上算有了新意。


.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還我香港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在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的9天前,Davis Bowie發表了〈Space Oddity〉這首歌曲,45年後被香港導演陳果拿來當做其作品《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的插曲,並為劇情帶來相當重要的提示。

周五夜晚的這部電影,給足一個堪稱近年來最豐富滿足的夜晚。陳果的這部片,給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各種隱諭和KUSO要素層出不窮,你可以說是警世寓言,也可以說是用來諷刺時局,當然也可以說它顛覆了人類創建社會的理念。

當這世界上其他人都消失的時候,「我們」就成了僅有的社會結構,所有的秩序就由「我們」來制定,一切的法律或仁義道德都可以不存在,需要的只是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或是生存的最大可能性。


也可能像是歌曲裡的Major Tom,獨自漂流在外太空,無所適從,終至毀滅,但其實全都是吸毒後所產生的幻覺。那麼到底是說我們目前正處在一個等死的幻覺中?還是我們正在製造一個自我毀滅的世界?

陳果企圖心極大,引用的原作雖只是一部網路小說,但他卻為電影創造了更多面貌,最明顯的一個應該是政治層面的,雖然他從不願清楚、講明白,但從電影拍攝初期就已經決定放棄中國市場,就不難理解他並不希望創作理念被侷限在某個框框裡,做為電影主標的「還我香港」就說明了一切。

更不用說電影旁白裡提到的「普選」、「面對現實」,甚至末尾男主角開著紅VAN載著眾人離開大埔時說著「起飛了…」,卻不斷見到車禍場面,紅VAN也被擠壓變形了,苟延殘喘地經由九龍,駛向大帽山。

而在劇情中段出現的日本人,以及片尾揭示「福島」這個關鍵字,不只是事件真相的重大線索,也是導演的另一項重要表態─「核災」。

要知道,香港本身雖然沒有核電廠,但深圳的大亞灣核電廠距離香港市中心僅50公里,到目前為止還是全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4年前一度發生過核外洩,雖然對外聲稱狀況全都控制住,但天曉得有沒有被隱暪、「河蟹」掉的部分?

題外話:據說山東還要蓋一更大的、未來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核能國家。

電影情節似乎就建立在大亞灣發生核災之下。為什麼所有人會消失、只剩下待在紅VAN裡的這批人?而屍斑或著身體的局部或全身粉碎,或者代表中毒、或者代表消失,一切都指向結局中沒有告訴我們的真相,這個真相,陳果如果能拍續集解開固然很好,但就算不再拍也不見得一定是壞事,留下空間來思考也不錯。

陳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華爾街日報》稱之為「香港的末日啟示錄」,香港昔日風華不再,創造力銳減,獨特的魅力正逐漸地消失,至少在我周遭朋友的眼中不再是那個過去的「瞎拼天堂」,而香港人還要憂心未來,對2017年的普選沒信心、害怕成為核災的犧牲品、擔心這塊土地消失或者被「同化」成完全不同的模樣。

而台灣呢?你怕不怕台灣成為今日的香港?怕不怕陳果導演想表達的情境或景象降臨在自己居住的土地上?




.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伊坂幸太郎《死神的浮力》


主角是作家,而且其中有一半情節是作家的第一人稱自敘,有著大量的內心獨白與特立獨行的想法,這樣的話,實在免不了會想到伊坂幸太郎這個人是不是在寫自己啊。

我不清楚自己對伊坂這個人了解多少,雖然讀過他所有作品,應該也算懂他寫的故事想表達些什麼,但他寫出來的東西經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對於為什麼會這麼寫,在動機上其實蠻難理解的。

而《死神的浮力》中的山野邊遼,總覺得有很強烈的作者自己的印象、色彩,當然我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但實在很難不聯想在一起,尤其是透過山野邊來敘述生死概念時,好像就是某位好青年正在侃侃而談著自己在這方面的想法。

而死神千葉正是他藉以反射出「自己」這個形象的一個表徵,千葉看似對人類的內心面全然無感,但有時又十分好奇,原本應該沒有「情」的「祂」,卻又極愛音樂,而每次出場總伴隨著或大或小的雨,無論內在或氛圍都有多愁善感的感覺。

距離前作《死神的精確度》已隔了十年之久,但不同於前作的短篇集,這一次卻是一氣呵成的長篇故事,並以作家山野邊與死神千葉交錯著以第一人稱自敘的模式進行,某種程度上,像極了自己與自己所創作的角色在對話。

而結局的安排十分巧妙,雖然還是「善惡終有報」的論調,但一點都不老梗,還很有創意,又有意外性,對於死、生的定義有相當強烈的衝擊,這位仙台好青年的腦袋果然不同於一般人。


.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家長可以安心讓小孩看辣妹的〈忍者龜:變種世代〉

.























★其實是一部描寫四個小屁孩和一個辣妹的電影。
★很遺憾還是讓我看到「麥可貝監製」這幾個字。
★介於普普風和Sincity調調的漫畫片頭頗讓人驚艷。
★可惜片頭卻已是全片最讓人震撼的部份了…

★Megan Fox不再賣肉,演技貌似進步一些,看不出是兩個孩子的媽。
★其實她賣肉不見得不好,至少在《變形金剛2》裡讓男人和女人都瘋狂。
★不過Megan還是花瓶,因為劇情設定和台詞真得讓她沒什麼機會發揮。
★但挑這種賣座片來轉型是對的,先前什麼《辣的要命》實在要人命。

★四隻忍者龜的台詞十分精彩,也是全片最有看頭的部分。
★既然角色的設定是「青少年」,配音員未免也太「成熟」了。
★對原著的故事不算熟,但脾氣暴燥的小混混拉斐爾讓人印象深刻。
★大魔頭許瑞德的「外包裝」根本就是拷貝變形金剛吧…

★>>《變形金剛4》、《變形金剛3》
★<《變形金剛1》
★=《變形金剛2》
★<<所有漫威和DC的英雄或超人電影。

★整部片不帶髒字、也沒啥暴力鏡頭。
★Megan Fox身材曲線畢露但基本上算是包得緊緊。
★bugs不勝枚舉所以實在懶得一個個數了。
★結論是:這是拍來給大人帶小孩去看的吧。




.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田中芳樹《亞爾斯蘭戰記4汗血公路》


宗教的狂熱是這部作品相當重要的訴求,魯西達尼亞王國信奉依亞爾達波特神的偏執感覺是多少有被作者放大,但用來解釋宗教狂熱的各種極端現象,也算是達到目的了。

但在這裡因宗教所引發的戰爭,好像又不是理念不合那種,反而被主事者拿來當做是開啟戰端的藉口,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變相的愚民政策,以「清除異教徒」為目的的現象和聖堂騎士團的存在,又像是另類的軍國主義。

而在卷四後段出現的魯西達尼亞少女愛特瓦魯,應該是作者為了破除這種迷思的一步棋,藉著人心最原始的觸動,來反射原先教義中悖道的部分,少女內心深度也開始鬆動…

但其實大多數影響深遠的宗教的神或先知,一定是掌握了某些真理才能流傳或擴散,真正造成變質的都是人,異常的偏執狂通常也是人為的。

或許是因為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有太多前例可循,所以宗教狂熱的題材一直以來都在小說創中被廣泛應用田中芳樹也不例外,小說家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創作其偏掉的模式或方法,再藉著故事情節來加以導正。

這樣的邏輯,小說創作來說,可說樂此不疲的。



.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困苦交錯地出現~其二


--



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欣賞Travis的演唱會是一次十分奇特的經驗,這跟之前聽幾個一生也許只會聽到一次的樂團的感覺略有不同,那些震撼與感動依然是滿滿的,只是這回卻有更多的心酸與傷感。

但這麼說並不代表這一次產生了某些負面情緒,相反的我還很享受一些內心失溫現象的啃蝕,也不是發現像是Don Henley的聲音有些退化而難過的這種,當時的難過只是一種假象畢竟他已經是一種永恆。

穿插在終能親眼看到這支蘇格蘭團體的悸動之中的,是一種一波接著一波、徐徐而來的莫名感傷,而這種失落感(?)好像又跟自己當下的心境相仿,毫不保留地貼合在一起。

主唱Fran Healy聲音確實已無當年的爆發力,但嗓音仍是極具魅力又穿透力十足的,現場聆聽好像更能帶出悲喜交錯的心境,不斷地反芻自己的和對方的點點滴滴。

尤其是當Fran唱著像是〈Turn〉或〈Sing〉這些全盛時期的作品,再對照到去年才發表的〈Mother〉、〈Moving〉時,
那種時不我予的感覺會變得特別強烈。

明明Travis還是這麼棒但為什麼不像以前那樣被那麼多人追逐著?為什麼他們總無法達到像Radiohead那樣的境界?而現在連Coldplay都已經遠遠地將他們甩開…

並不是對另外兩支英倫天團有所埋怨,事實上Radiohead與Coldplay都是我相當喜愛的團體,Coldplay主唱Chris Martin還是Fran最忠實的擁護者,單純就是對Fran與他的團隊而感到不捨。

Travis鼓手Neil Primrose在十二年前差點因泳池滑倒傷到脊椎而失去生命,而後他們克服解散危機重新出發卻發現接腫而來的的卻是種種的不如意,總能創作出如詩般詞曲的Fran有一段時間還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或許是因此而造成錯覺也不一定…總覺得Travis在渡過那段最失落的歲月之後,多數作品或多或少都帶著一點憂鬱色彩,即使是吹著口哨、輕快的〈Reminder〉也是一樣。

我想並不是依此做為對他們作品的一個界定,只是情感因應之後所造成不同觸動的各自集結而已,第二張專輯《The Man Who》仍是最愛、也是最棒的,但過去十年的許多歌曲總會挑起內心某些困苦或虛弱的部分,在不斷流動的思緒與時間軸中交錯地出現著。

在現場聽著Fran唱著一首接一首的成名曲,腦海裡偶而會響起幾首近年來不太會出現在演唱會中的旋律,像是《The Man Who》裡的〈As You Are〉,想到歌詞的第一句就是「每天醒來都是孤獨的…」那種無奈卻會心一笑的感覺就十分強烈。

更常想到的是他們為什麼不唱《Ode to J.Smith》裡的歌,這雖然不是一張在市場上成功、普遍造成共鳴的專輯,卻是Travis最抒發內心、最能證明自己存在感的證據。而我又最想念專輯最末的〈Before You Were Young〉 ,Fran的詞寫得好簡單、卻又棒極了,如果能在現場聽他唱著「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從低吟唱到假音的戰慄感肯定會讓淚水崩塌下來。

Fran發表這首歌大約是在35歲的時候,能想像這年紀的他唱著「青春未滿」或「年少輕狂」嗎?人們總在辛苦的時候回到過去來觀看現在的自己,卻又不太願意承認這種看似自虐其實卻是自省的行為,而Fran的誠懇帶來了多麼大的勇氣。


In the days before you were young
We used to sit in the morning sun
We used to turn the radio on, what happened?



We'd see our lies in the aisles of fate
And take our cradles to the grave
But even then we're never safe from danger



And if you ever need me call
I will be there waiting
When you fall you know I will
I love you forever, I'll never say never



But I've only got two hands
And I never learned to dance
I'll never get a second chance whatever



I'll take the breath away from your sighs
And wipe the tears away from your eyes
And hope the fire never dies inside you



And if you ever need me call
I will be there waiting
When you fall you know I will
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



--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生活中的困苦交錯地出現~其一



前陣子好不容易將保羅.奧斯特的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完,但其間的艱難困苦卻超乎原先所想像,這讓我想起過去閱讀黃碧雲《末日酒店》以及唐.德里羅《大都會》時的經驗。

只是奧斯特這本回憶錄,本質上應該是比《末日酒店》與《大都會》容易理解得多才對。

《末日酒店》原本就是基於黃碧雲本身並不希望太多人懂她而去寫的,因此她用上了蠻大成分的港式中文用語,也恣意地無視標點符號,敘事模式明顯顛覆常理,時間軸、人稱交錯頻繁。或許她不是故意這麼寫的,只是不再遷就於讀者,單純地想用自己的方式來書寫而已。而我承認在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失敗的,即使關掉音樂,再怎麼集中精神,文字讀過卻依然感覺不到有留下什麼,中斷之後隔一段時間,第二次去讀才理出一個脈絡。

而《大都會》帶來的卻是另一種不同的痛苦,雖然要搞懂字句的涵義或許不難,但每當句子堆積到某個程度,就會痛恨自己了解得太少,仔細思考之後,還是會覺得解構概念的拼圖少上好幾塊。這樣下來,愈讀下去愈痛苦、愈矛盾,可一旦將線索的一部分湊起來、或者將兩塊拼圖接上時,卻又能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種片片斷斷出現的滿足感與痛苦交錯出現,現在想起來,還真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經驗。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前面三分之一寫的是作者的父親,後面的三分之二卻是一段接一段關於作者自己昔日困苦生活所集結而成的〈記憶之書〉,描寫父親的文字客觀體貼得多,可寫到自己的部分,卻不像他另一本也算是回憶錄的《失意錄》來的直接坦白,至少〈記憶之書〉的外表是變化多端且模糊不清的,雖然內在是誠懇又透明的…

現在想起來,這本回憶錄並不像另外兩本那樣麻煩,至少在個別的段落或情節上不難理解,但或許是當時自己的生活也正處在近期比較困苦的階段,沒有太多的能量來裝載必須細嚼慢嚥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