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東野圭吾《魔球》

我不曉得出版社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本書是作者早期「不成熟」的作品,甚至連推薦序也一再提到類似的字眼。但《魔球》卻是東野圭吾早期作品中,最有社會意識的本格推理小說,甚至他近幾年來的部分作品,都沒有他這本出道第四年的小說來得讓人有感覺。


成名作家早期的作品不見得是不成熟的,細數東野前五年的作品,《放學後》、《魔球》和《鳥人計劃》等都是結構完整的作品,如果單純以事件解謎的角度來看,《放學後》的確是比較出色的,但另外兩部作品有社會小說的影子,而且東野要訴說的主題十分明確,故事氣氛經營得也不錯,應該可以容忍解開事件上的小瑕疵。


故事被拉回六0年代、那個王貞治、長嶋茂雄和野村克也仍然揚眉吐氣、日本職棒的黃金時期,背景是高中棒球。對日本人來說,以「甲子園」做為代號的高中棒球就是熱血的代名詞,高校男兒不惜燃燒生命也要打進甲子園的故事多到數不完。本來為了這麼健康的目標全力以付是好事,但以現在觀點來看,日本高中棒球文化對選手棒球生涯的長遠發展,其實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在一片歌頌甲子園的聲浪中,東野圭吾在1988年完成《魔球》這部作品。「魔球」這兩個字其實是個晃子,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高中棒球的悲哀,天才投手因為場場連續出賽造成手臂疲勞耗損,不得不將希望寄託在不切實際的「魔球」上,因為引發一連串的事件。


甲子園在日本文化中幾乎是神不可侵犯的,即使到現在,一些不合時宜的依然存在著。因為先進且正確的棒球觀念在近年來大量輸入,現在的日本高中棒球的確是有些改變的,但許多根本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要突破恐怕還有得等。追溯到作者寫這本書的1988年,日本社會不會有太多觸及高中棒球根本問題的論調,而且許多新觀念也尚未在日本棒壇成形,能夠寫書點出這樣的問題,蠻了不起的。


除此之外,故事本身的可讀性在早期的作品中也是比較出色的,這一次在閱讀中並沒有思考太多,但回過頭來想想,其實作者給了一部份的線索,而且在第一個殺人事件中就出現了,對於真兇,已經做了某種程度上的提示。


很悲傷的故事,但也很現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