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伊坂幸太郎《Bye Bye, Blackbird》

這個故事的主題─「Bye Bye Blackbird」,一直到第五個短篇、也就是主角星野一彥與最後一位女友分手的橋段才出現,這首自1926年起一直傳唱至今的爵士名曲,意謂的告別晦暗的過去,但這象徵著噩運、不吉利的黑鳥, 在各種演繹方式中,呈現的方式又大不相同,也許是指人、一件事,或一種現象。


2009年的電影〈頭號公敵〉中,強尼戴普所飾演的傳奇大盜與Marion Cotillard所飾演的女友,就曾經在剛開始的時候,一邊跳舞,一邊聽著這首歌,在故事的最後,他對著她說「再見,黑鳥」,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能夠體會角色在當下的感受(或者說是導演想要表達什麼)。


而在伊坂幸太郎寫的這個故事裡,〈Bye Bye Bluebird〉的出現是很突兀的,當主角打算與人氣演員女友分手時,女友的經紀人提到了這首曲子,在第一個印象中感覺經紀人指的是他的客戶終於可以告別這個一點好處都沒有的戀情。結果卻非如此,經紀人這麼說的:「我們家的睦子,在女演員中是最出眾耀眼的一位,所以我無法理解星野先生怎麼有辦法主動提分手,還是如此瀟灑地放手。」


這段情節,可以說是打斷了讀這個故事的某種情緒,或是說對於讀這故事時的思考模式帶來一種當頭棒喝的效果。到底「黑鳥」代表的是什麼?或許是噩運沒錯,但黑鳥本身也是很耀眼的,〈頭號公敵〉中強尼戴普就曾以「黑鳥」來形容女友的dark與beautiful,而在這個故事裡呢?黑鳥到底是指誰?或是其他什麼事物?


或許可以是故事裡的任何一個角色,主角星野一彥是個五劈男,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他並不是那麼惡劣的人,他對自己的行事作風有個與世俗不太一樣的標準,之所以能吸引五位個性完全不同的女生喜歡他,當然是有他耀眼之處。


五位女友當然也是很吸引人的,這部分最好理解,其中最後出現的女演員睦子應該算是五人中的代表,或許是因為她對星野的感情最深,也或許是她最有主見,所以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出不想分手的話,其他四人都在無奈之下同意分手,只是遺憾的程度不太一樣。


做為監視人的大隻女繭美也可以是黑鳥,她的個性是最容易懂,只要不是自己會做的事,就會在字典裡把相關的字句塗掉,如果生活中都是這樣的人,那多單純啊…當然,到最後她願意以近乎倒戈的行為來幫星野出主意,甚至還有結尾未能補完的那部分情節,都說明了她並非無動於衷,而且在改變中。


或許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是黑鳥,每個人也都不是黑鳥,星野搭上巴士之後命運如何?沒有人知道,誰說就一定是噩運,五個分手的女友又如何了?繭美到底有沒有去追巴士、或者追不追得上?機會因時機而異,運氣不見得永遠是黑色或彩色的,所以說,作者就告訴我們,讀故事的時候可別以一個刻板的邏輯來推演,千萬可別一直覺得「就是這樣」啊。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蘿莉最棒了!


--

















最近看上了一個妹,今年2月才滿15歲。


其實早在兩年前的《特攻聯盟》就注意到她了,Chloe Grace Moretz飾演的「超殺女」(hit girl)要不被注意到還真難,當時才13歲的她(拍片時才11歲的樣子)演出這部限制級的暴力英雄電影,引發了極大爭議,但卻不得不承認她簡直成了這部片的代言人,少了她,要創造全球近億美元的票房是不太可能的。只是當時的Chloe還是有一點點「小屁孩」的感覺,形象鮮明、前途無量,但總覺得還少了什麼…


年初的《雨果的冒險》,看見跟「超殺女」完全不同的Chloe,決定把她2010年的《噬血童話》(Let Me In)挖出來看,這才發現"不得了",這個吸血鬼的角色絕對比超殺女還要讚,因為超殺女是「做」出來的,當然她的表現還是很棒,但重點在於創意。《噬血童話》裡的吸血鬼就需要個人氣質、演技、甚至是細部的臉部表情,Chloe主導了整部電影的"味道",結尾帶給人那種無限迴圈的無奈與悲哀特別強烈。


Chloe也出現在《戀夏500日》,2010年還演了一部真的叫做《小屁孩日記》的電影,改編自一本暢銷漫畫,只可惜在台灣並沒有上映。但威力最強大的還是「超殺人+吸血鬼+雨果裡純真活潑且好奇心十足的少女」,這三部電影讓我想到13歲時與尚雷諾一起合演《終極追殺令》的娜塔莉波曼。




接下來就等5月11日上映的,提姆波頓的《黑影家族》(Dark Shadows)了。

















--



英雄無敵

--



4月25日上檔首日迫不及待地看了3D imax的Marvel超級英雄大爽片《復仇者
聯盟》,Marvel Studios處心積慮、佈局多年,拍出來的效果實在驚人,多年
的期待果然值得。

這部電影從2008的《鋼鐵人》和《無敵浩克》開始鋪梗,然後是2010的《鋼
鐵人2》,以及去年的《雷神索爾》與《美國隊長》。Marvel Studios在這些片
大玩隱藏片尾的把戲,相信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

《鋼鐵人》的隱藏片尾是神盾局局長的現身,《無敵浩克》在最後透露了史塔
克(鋼鐵人)遊說將軍籌組復仇者聯盟,《鋼鐵人2》在工作人員名單跑完之後出
現了索爾的雷神之槌,《雷神索爾》的末尾透露了重大秘密,直接暗示了Loki
將是復仇者聯盟必須對抗的敵人,《美國隊長》被冰封醒來之後衝上街頭,發
現已是70年後的時代廣場,然後直接將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快閃過一遍…

Marvel Studios當然不會只靠隱藏片尾搞花樣。《無敵浩克》在DVD版才收錄
片頭中,出現了冰封的美國隊長與盾牌、《鋼鐵人2》裡頭史塔克惡搞美國
隊長的盾牌、鷹眼則是提早在《雷神索爾》中亮相,《鋼鐵人2》中出現了與
《無敵浩克》相同的新聞播報畫面就當做是偷懶好了,還有就是很多人都知道
的把最強盾牌送給美國隊長的其實就是鋼鐵人的父親Howard Stark…

《復仇者聯盟》的好看就不多說了,反正就是個無敵爽片,而且片中笑梗多到
超乎想像。當然啦,如果要看深度劇情、角色個別的細膩演出,就不必了,但
電影的最重要目的本來就是娛樂,這系列電影的深度其實在於整個世界觀、創
意、幻想與妄想。

不過,這部新片還是有讓人鼻酸的畫面。幾乎在每部片裡都出現的神盾局探員
菲爾,不幸喪命在Loki手中,一向嘴賤的史塔克突然變得沈默,雖然這只是個
小小的片段,但小勞勃道尼的表情讓人動容,難得展現演技的機會,他表現的
不錯。這樣的情節在一般電影中或許沒什麼,在這部片中顯得特別珍貴了。


有興趣就看看「Marvel電影世界觀時間線整理」吧,這個人實在是太猛了…
http://www.tiki-toki.com/timeline/entry/6948/Marvel/



--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道尾秀介《龍神之雨》

故事的角色其實不多,兩組破碎家庭,扣掉只說過一、兩話的同學和墓圖裡的阿伯,真正有台詞的不過六個人。但故事結構其實不簡單,作者並沒有刻意採用敘述性詭計,而是以自己規劃好的情節、人物關係、對話和角色的心理變化,來製造末尾所帶來的衝擊,對讀者來說,依然能夠產生很大的閱讀樂趣。


故事開頭就很吸引人,作者在玩弄技巧吧…

兩組家庭,一組是兄妹相依為命、感情很好,父母雙亡,家裡只有一位會暴力相向且不務正業的繼父;另一組是兄弟倆,弟弟飽受哥哥的欺凌,同樣是雙親俱逝,一起生活的是個努力相與他們交心的後母。兩個殘缺的家庭,看起來很像,但面對的問題完全不一樣,只是與沒有血緣的父親或母親的心結,卻都讓家族關係猶如是在一條鋼索上…


不只如此,作者還給這個奇特的開頭,加上了華麗的外包裝,兩個家庭各套上了一個日本古神話,兄妹的部分,搭配的是須佐之男命斬殺八歧大蛇,他們的舊姓甚至還是「須佐」;而哥哥跟弟弟說的是藤姬化身成龍的故事。


不可否認的,道尾秀介的確是個會玩花樣的小說家,還好他並不是「只」玩花樣而已,在秀出驚人構想的同時,多半會為這些想法注入一些「內容」,既然創造了兩個看似雷同但實際上本質不一樣的家庭,他也必須說明這兩個家庭各自承擔的問題,這些透過兄妹或兄弟心理轉折的產生的衝突與矛盾,就只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是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而事件的衍生,就從這些問題應運而生。


這樣的說故事方法,就有了說服力。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故事角色不多,再考量到作者不可能捨棄「意外性」,真正的兇手其實不難猜,就算無法靠線索推出蛛絲馬跡,只是單純用猜也可以猜出來。不過,故事的氣氛依然處理得不錯,閱讀的時候稍微放空,不必刻意想些有的沒的,還是很有驚喜的。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回頭叼絮



--



傍晚開始下雨,從咖啡屋走出來,雨點一滴一滴落下來,
灰色的地面就像畫布一樣,一下子就染成一整片的黑…

離開時二樓靠窗位置明明還得拉下窗簾來防止紫外線入侵的,
但好像也沒啥好抱怨,自己住的不就是個隨時會濕透的城市…


在麵包店的屋簷下避雨,對街轉角書店的顧客變多了,
雨水順著上頭的溝槽,筆直地滑下來,聲勢愈來愈大。

記得以前有個人說過,下雨的時候先別急去做某件事,
可以停下來看看四周,雨水可能變成某種特殊的媒介,
可能是透鏡、偏光鏡、放大鏡,也可能只是一片玻璃,
雨中的畫面經過折射、放射或聚集的各種影像處理後,
一定會呈現出一種跟平常不太一樣的模樣。


而這一次涼涼的,卻也悶悶的,有點汗流浹背、有點晃神,
過去的景象好像一片片堆疊回來,入夜前的雨中即景…糊糊的。


--



從MoMA三樓的落地窗看著外頭臨接著西五十四街的中庭,
想著曾經承諾過妳要找個機會多花些時間幫妳多看看這裡,
只是一旦在這四處晃盪的時候卻又有點心慌心亂無所適從。


並不是因為沒多作準備所以覺得什麼都不懂,
而是在這個時間點到這裡來好像為時已晚。


呆呆地停留在館內的這個中心點,
反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了。




--




四十歲生日那天,我待在佛羅里達州的鄉下,
只見到一望無際的原野、一直延伸到海平面,
只有免費的陽光和偶而吹來的海風陪伴著,
以為寂寞也是無邊無際的…


現在才知道…
那時候的孤獨其實是不自量力的。




--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風中的瑪麗娜》

小說裡敘述的是七0年代末期的巴塞隆納,我從未到過那座城市,而故事的年代距今也有三十多年,但是讀完之後,巴塞隆納的街景、加泰隆尼亞的風情卻刻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彷彿自己曾經身歷其境、漫步其間。那是一種輕鬆自在的感覺,並不是像小說裡冒險故事那般驚險刺激,也不是像十五歲的奧斯卡經歷了恐怕要用一生才能消化掉的回憶那樣地深刻。


我知道這是錯覺,剛剛讀完的其實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以一個前所未有的型態進駐內心深處。這或許就是所謂的說故事能力吧,但我想這應該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字魅力,作者寫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這不但是一個揉合現實與魔幻風格的冒險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愛情、友情和勇氣的心靈故事。但是伴隨著讀完最後一頁而來的並不是那種排山倒海的強烈感受,而是一種輕輕淡淡地鋪在心裡底層、堆積著無法散去的心情。


我沒有讀過《風之影》與《天使遊戲》,這還是第一次接觸薩豐的小說,但一讀完這本《風中的瑪麗娜》,反而很慶幸自己遲遲未去讀那兩本鉅作,因為我有種莫名的感覺,這本篇幅較短的早期作品在他所寫的故事中,應該會是個相當特殊的存在,如果先讀了其他更知名的作品,或許就有像是「先入為主」這種雜質存在。我知道出版社的文宣中有提到薩豐自己就最愛這本書,但我的感覺並不是那種「比較」或「好與不好」,更不是文字本身的優劣,而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十多萬字的故事,其實已經相當豐富,作者刻劃的城市文化風情讓人難忘,奧斯卡與瑪麗娜這對少年少女所經歷的故事異想天開卻動人心弦,閱讀的時候讓人喘不過氣,但似乎並沒有帶來太多的壓力。合上書本,我曾想過,如果自己在年少時經歷了像是奧斯卡那般深刻的事(應該說是撇開小說裡的冒險故事、只看看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部分),該怎麼辦?真的要用一輩子來消化這種感受嗎?


書名的原文只有「MARINA」一個字,「瑪麗娜」的確就像是一個標記,一個生活中無法抹去的記號,這應該是薩豐想要告訴大家的吧。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酒徒《盛唐煙雲 卷二 關山月》



王洵終於到了塞外,作者上一次寫到塞外得追溯到「隋唐三部曲」中第一部《隋亂》的一開始,年輕的李旭為了避開隋煬帝征高麗的兵單,遠走漠北。王洵走的是不同的方向,他來到了古絲路、高昌古國和樓蘭遺址,在大唐王朝與西域各族之間主從依附的關係變化、以及大食帝國虎視眈眈的氛圍下,將自己的人生視野向前推展。


作者拿手的戰爭描寫在卷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只是兩次保命的小戰役,但精彩刺激的程度絕對不下於前兩部幾次大戰。酒徒在戰役中,最擅長的是刻劃角色的心理變化,然後隨著戰況將當下的局勢交待清楚,透過戰爭,他讓主角迅速成長,前兩部的李旭和程名振都是如此,王洵當然也不例外。


安史之亂是大唐衰敗的轉捩點,在戰亂之前,大唐仍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造紙術與指南針也是因為名將高仙芝兵敗怛羅斯戰役才傳到阿拉伯帝國,對中亞和歐洲帶來文明發展上的重大突破。王洵出塞的時間就在天寶年間,李林甫病故、楊國忠開始獨攬朝政的時期,也是中原即將發生大動亂之前、在西域和中亞握有主權優勢的最後階段,事實上,在怛羅斯戰役之後,大唐在西域的勢力已大不如全盛時期的貞觀、開元治世。


安史之亂前後,西域勢力如何轉移和重新分配?王洵如何從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名將之後,歷練成一位雄霸一方的大英雄?讓人相當好奇。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午夜之歌


---



〈Oh My Love〉
~ from the movie"Drive" (mask sen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XFinrMRGp8


夜深人靜的時候…
偶而會想起電影《Drive》裡那個從頭到尾都沒有名字的車手。


車手是城市裡的一匹狼,或者說他是一隻蠍子也可以,
一如在他慣穿的夾克背後所繡的蠍子標記,既孤獨又自在。

車手能夠掌握城市節奏與脈絡,不管用時間或空間來切割、分類,
他都有辦法乾淨俐落地辦完事情,來去自如、瀟灑不留痕跡。

但是獨狼最忌諱有感情羈絆,尤其是愛情,蠍子也是,
因為這樣會做不到螫人一口之後迅速撤退 或者出現判斷上的多重選擇。

電影尾聲,在〈Oh My Love〉的歌聲中,車手最後一次「辦事」…
當「a day, a brighter day...」的歌聲響起,鏡頭從店內對到玻璃門外的他,
戴著面具,一步步地踏進像是他的遊樂場的城市角落,十足地震撼,
歌曲緩慢而明亮,但場景明明是醞釀著要產生風暴的黑夜,
在全無表情的面具下,清清楚楚地看見車手孤獨的靈魂。




---



〈美錯〉
~王菲,東風衛視現場演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AWn1CuFX8


前幾天找到王菲這段〈美錯〉的現場演唱畫面,
前段幾近清唱的部分特別動人,完全是意外驚喜。


〈美錯〉是縮寫,歌名應該是「美麗的錯誤」,整張專輯風格都是如此,
將愛進行到底→〈將愛〉、旋轉的木馬→〈旋木〉、陽光寶貝→〈陽寶〉,
其他曲名也大多截自整段詞裡的兩個字,極簡的風格反而讓愛情的形象更鮮明。

這大概也是生命中的紀念品了,不只是因為這是王菲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
專輯發行的時候,剛好也轉換到現在的工作跑道,生活步調必須被催促著,
當時最喜歡把連在一起的〈不留〉和〈美錯〉反覆地聽、將時光往前推移。



情願什麼也不留下…
美麗的錯誤往往愈接近真實…




---



〈哼情歌〉
~徐佳瑩,MV導演(林書宇)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A6gNsIsXsU&feature=related


她的個子小小的,不是那麼起眼。
她的歌喉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磨出來的。
她的創作能力很有power,但還是有些生澀。

但她是一個用生命寫歌、唱歌的人。

我喜歡她那個像是兩面刃的多愁善感,
既是上天給的禮物,一不小心卻也會傷害到自己。

好像看到了自己。




---






※林書宇的MV拍得極有味道,一鏡到底,漫延在四周的情緒緩緩地被兜在一起,哼著情歌的拉拉看似淡然,其實是很努力地嘶喊出心裡的聲音。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東野圭吾《魔球》

我不曉得出版社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本書是作者早期「不成熟」的作品,甚至連推薦序也一再提到類似的字眼。但《魔球》卻是東野圭吾早期作品中,最有社會意識的本格推理小說,甚至他近幾年來的部分作品,都沒有他這本出道第四年的小說來得讓人有感覺。


成名作家早期的作品不見得是不成熟的,細數東野前五年的作品,《放學後》、《魔球》和《鳥人計劃》等都是結構完整的作品,如果單純以事件解謎的角度來看,《放學後》的確是比較出色的,但另外兩部作品有社會小說的影子,而且東野要訴說的主題十分明確,故事氣氛經營得也不錯,應該可以容忍解開事件上的小瑕疵。


故事被拉回六0年代、那個王貞治、長嶋茂雄和野村克也仍然揚眉吐氣、日本職棒的黃金時期,背景是高中棒球。對日本人來說,以「甲子園」做為代號的高中棒球就是熱血的代名詞,高校男兒不惜燃燒生命也要打進甲子園的故事多到數不完。本來為了這麼健康的目標全力以付是好事,但以現在觀點來看,日本高中棒球文化對選手棒球生涯的長遠發展,其實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在一片歌頌甲子園的聲浪中,東野圭吾在1988年完成《魔球》這部作品。「魔球」這兩個字其實是個晃子,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高中棒球的悲哀,天才投手因為場場連續出賽造成手臂疲勞耗損,不得不將希望寄託在不切實際的「魔球」上,因為引發一連串的事件。


甲子園在日本文化中幾乎是神不可侵犯的,即使到現在,一些不合時宜的依然存在著。因為先進且正確的棒球觀念在近年來大量輸入,現在的日本高中棒球的確是有些改變的,但許多根本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要突破恐怕還有得等。追溯到作者寫這本書的1988年,日本社會不會有太多觸及高中棒球根本問題的論調,而且許多新觀念也尚未在日本棒壇成形,能夠寫書點出這樣的問題,蠻了不起的。


除此之外,故事本身的可讀性在早期的作品中也是比較出色的,這一次在閱讀中並沒有思考太多,但回過頭來想想,其實作者給了一部份的線索,而且在第一個殺人事件中就出現了,對於真兇,已經做了某種程度上的提示。


很悲傷的故事,但也很現實。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夢的寓言


--



最近常常想起那個最愛的滴水聲…


  等待晚上 迎接白天
  白天打掃 晚上祈禱

  離開煩囂 尋找煩惱
  天涯海角 心血來潮


前奏流曳出來的是搞不清是迷幻電音還是古典歌劇式的「雜音」,
彷彿用半分力氣哼唱出來的嗓音又交雜在一起,
把聽到、感受到的,全都攪拌起來…

而那個突如其來的水滴,卻一下子將人點醒…


  我見過  一場海嘯
  沒看過  你的微笑

  我捕捉過 一隻飛鳥
  沒摸過  你的羽毛


嗓音的存在感隨著「雜音」節奏加重而更加強烈,
水滴注入幻海之後,看似消失無蹤,其實是已經隨波逐流了…

這水滴是不是很像闖進心裡的〈新房客〉?


  一切很好 不缺煩惱


--



前陣子在KTV裡很勇敢地點唱了〈寒武紀〉。

我不敢說自己唱得好,但至少節奏跟得上,音準也還可以,
只是同行的朋友竟然沒聽過,還說:「這是什麼怪歌?」

已經很努力了…但也只能怨嘆地這麼想:
「如果在這麼棒的音響下聽王菲原曲,不起雞皮疙瘩才怪…」

勉強唱完,很不甘心地又點了〈笑忘書〉…
嗯,這首歌一定safe的啦…



--



如果要挑一張從古至今、上天下地以來最喜愛的音樂專輯,
我大概會挑王菲的《寓言》吧…
這張專輯已經跳脫藝術與流行的定義,
以一種特殊的型態留存在自己的生活中。

《寓言》已經在人間流竄了十二年,廣大的菲迷大概都聽到滾瓜爛熟了吧,
就算是不太熟的朋友,至少對〈香奈兒〉和〈笑忘書〉應該也不會太陌生。


但不曉得為什麼,這幾天特別想多聽聽、多談談這張專輯,
並不是因為很久沒聽了,平常偶而還是會聽,從沒有間斷太久。


那麼久了,透過報章雜誌和網路的討論,《寓言》的種種不再那麼撲朔迷離,
有些內容或許有點了無新意,我也只能盡量說說自己的看法…



這專輯其實是兩張不同專輯的合體,
前半段的五首歌是出世的神之組曲,
後半段的五首卻是入世的人間組曲。


神曲的部分有個完整的概念,五首歌有著完全一樣的創作群,
詞是林夕寫的,作曲全由王菲自己搞定,編曲交給老搭檔張亞東。

寒武紀〉是「開始」
新房客〉是「契機」
香奈兒〉是「禍端」
阿修羅〉是「毀滅」
彼岸花〉是「希望」

這五首歌曲剛好形成一個輪迴,可以生生不息地循環著。

當年對於這五首「組曲」的詮釋,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愛情的開始→
喜歡的人出現了→
強大的第三者現身了→
有了猜忌和嫉妒這些負面情緒→
愛情沒有結果但仍然可以在彼岸開出花朵

看起來很簡單吧…但要完整捕捉創作的概念其實不是那麼容易,
王菲當年創作的主軸應該還是愛情,但要衍申的廣一些應該還是可以的。


後段看起來是單純的商業創作,但對照前段,可以解釋成是愛情的眾生相。
前段是王菲對愛情的完整概念,後段卻都是所有人在愛情中都可能有的情緒。

看曲目就知道了…

〈如果你是假的〉
〈不愛我的我不愛〉
〈你喜歡不如我喜歡〉
〈再見螢火蟲〉
〈笑忘書〉

螢火蟲美麗,生命卻短暫,一下子就灰飛煙滅…
而我們可以將一些感觸寫成情書,送給自己,從哭著嫉妒,變成笑著羨慕…
其他的小情緒或許平淡、普通,卻也都是愛情中的各種面相。



--

吉本芭娜娜《喂!喂!下北澤》

第一次讀吉本芭娜娜的書,不可否認地是被「下北澤」給吸引了,這個小小的區塊之於東京都,彷彿是個異類,卻始終活躍在文化的最前線。

並不是對她沒興趣,只是作品實在太多了,不知從何讀起,但這一次好不容易有了個開端,閱讀經驗卻不是那麼地愉快。如果這部新作在她作有的作品中是特別的、異類的,那麼或者可以在她其他小說裡找到共鳴,但我無法確定這一點,對於再讀吉本芭娜娜的企圖心,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故事的份量不多,基本上可以定義是療癒小說。讀完並不是沒有感動,但感覺故事沒有想像中那麼「輕」,有一種莫名的違和感,很難捉住主角「好好」的心理狀態,也搞不情楚好好與母親之間的心理糾結、牽絆。

因為父親「被迫」與外遇對象殉情,母女倆已瀕臨崩潰狀態,好好從目黑的高級住宅區搬到下北澤破舊的租屋,對她來說的確是個出口、也是個生活的轉機,但我無法理解的是在母親也跟著半強迫地住到租室之後,好好為什麼能夠一下子從抗拒就轉化成體諒與關心。並不是說這樣是不對或者不合理的,只是覺得人心沒有那麼簡單,前一天還在埋怨著自己無法過個清靜的生活,今天就馬上想通了,這樣劇烈的變化,覺得怪怪的…

在前段的敘述中,作者似乎刻意將母女關係寫得相當親密,甚至好得不像母女,反而像是一對姐妹或麻吉,沈重龐大的心理障礙卻隱隱浮現在這層關係的背後,讀起來其實不太舒服,因為這種好關係不真實得有點像在互舔傷口,這樣反而不太合理,我想不出現實生活中有任何心裡受到重傷的家庭能以這樣的型式來維持生活,當然這說不定也是我對生活的體驗不太夠(但其實是有可能的…?)。

故事後段,好好的兩段男性關係也讓人無法理解,尤其是她對新谷先生的認定,到後來似乎成了「以上床為目的」、「精蟲沖腦」,這…坦白說我完全看不出來,至少在作者對這位男性角色的描述中,他並不像是這樣的人,如果只以兩人上床的那天,他說「我受不了了」來給他貼上標籤,對新谷先生來說並不公平。

至於好好與山崎叔的關係,倒是覺得還好,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感情與情慾的感受與認定本來就很不定,對於這段情,我想主角自己很難定義,甚至連作者自己都模模糊糊的。反倒是山崎叔從在一開始拒絕好好的主動,沒多久卻反過來以近似求歡的態度來面對,好像才是男人該有的態度,這樣看起來,新谷先生的耐心與體諒,應該是更難得才對。

這又是另外一種的違和感吧…

至於下北澤嘛,說真得,除了好好打工的店之外,我只看到好吃的料理、好喝的咖啡、好酒,這個地方特有的故事、文化和其他人的故事,能見度其實是很有限的。這個故事,就算是發生在自由之丘、御茶之水、甚至是淺草,一樣是可以的,好像不見得是非得在下北澤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