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走在鋼索上的日子

--


一周前讀完保羅.奧斯特的《神諭之夜》,一種懸念至今依然掛在心頭上久久不散,
這真是一本神奇的奇幻小說,但不是將現實帶入奇幻的那種,而是那種心靈的奇幻。

七月上旬讀完奧斯特在二0一0年出版的《日落公園》,卻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這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說,但並非解決案件的那種,而是以人心為主題、探索靈魂的。

兩本書的題材完全不同,卻都讓我聯想到這些年來好幾次遭遇到的精神狀態:

「戰戰兢兢地走在鋼索上,不讓自己掉下來」

在說明這種精神狀態之前,我很想先談談這兩本小說。
對小說沒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以下兩個大段落,應該不影響的。



《神諭之夜》的主角是個大病初癒、陷入寫作瓶頸的小說家、西德尼.厄爾,
某一天,他在布魯克林區的一家文具店買了一本藍色筆記本,一提筆竟文思泉湧,
他創造了出版社編輯尼克,尼克在收到一份《神諭之夜》的手稿後,生活產生變化。

尼克迷上了手稿作者的孫女,開始對自己的價值觀和婚姻產生懷疑,甚至自我放逐,
隻身飛到堪薩斯,跟著一位退休計程車司機艾德,整理近百年來國內、外的電話簿。

在寫作的這段其間,西德尼與太太葛瑞絲的關係產生了變化。
葛瑞絲不但突然在計程車上痛哭失聲,還對他說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話,
而當初購買藍色筆記本的文具店突然關門大吉,接著葛瑞絲意外懷孕,
隨後還有好萊塢的劇組邀請他創作電影劇本…

故事的最後,西德尼生活中的謎團「大致上」是解決了,
但是他所寫的故事,卻卡在尼克被困在地下室生死未卜的情節中,並未完結。



在《日落公園》裡,二十八歲的邁爾斯在出走到邁阿密時,愛上了十七歲的琶拉,
但琶拉的姐姐安琪拉卻因勒索金錢不成,打算告他誘拐未成年少女。

邁爾斯於是逃回老家紐約,只是早就逃家的他不願回家托庇於出版社老闆的老爹,
便在老友賓的邀請下,入住布魯克林日落公園中一間廢棄的公寓,

在生活恐懼中等待著琶拉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天,不受控制的日子才會到來。

沒想到日落公園裡的室友,包括賓、愛倫和艾莉絲,各有各的心靈創傷,
甚至連邁爾斯的父親、繼母和生母,也都飽受"過去"的摧殘,備受煎熬。

故事就以這七個人為事件單位,一一從每個人的過去尋找線索、找出傷口,
然後再透過邁爾斯這個大事件串連在一起,將各個心靈謎團一個個地解開。


只是就在所有事件看似都要解決時,作者早就埋好的導火線終於引爆,
炸得每個人傷痕累累,故事也在驚嘆號和問號中結束。




閱讀這兩本書時,腦海裡浮現的作品並不是奧斯特最出名的《紐約三部曲》,
而是描敘他在成品前種種窮困潦倒生活與心境變化的自傳體小說《失意錄》。

讀《失意錄》的時間是在整個月都待在美國的五月,其中有五天停留在紐約,
在作者的家鄉讀這本書(或許甚至曾經與他距離不遠),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我不認為奧斯特是在碎碎念,他寫這本書時也不是痛苦的,
甚至應該是精神飽神的、心理強韌的,因為唯有如此,
才可以將過去那段走在鋼索上的日子,清清楚楚地寫出來。



走在鋼索上,隨時都會掉下來,
你會選擇承擔著恐懼和壓力繼續走下去,
還是乾脆放棄,然後直接跳下來?



不管是《神諭之夜》裡的小說家和小說家筆下的出版社編輯,
還是《日落公園》中的落魄青年、還有他的好友與家人們,
甚至是年輕的保羅.奧斯特自己。

這些真實與虛構的角色都曾經過著長時間走在鋼索上的日子。

只不過…

奧斯特最後成了大作家,所以《失意錄》雖然讀起來灰灰的,但其實是勵志小說。
公園裡的青年及其親友最後都填補了心裡創傷,那麼《日落公園》該是療癒小說。
小說家在付出極大代價之後重啟新的人生,《神諭之夜》根本就是心靈重建小說。



每個人都有瀕臨崩潰的經驗,就像走在鋼索上,不小心就會失足,
而隨著心理強度的不同,能撐住不向下沈淪的能力,也會不一樣。

但是藉由年齡的增加,還有從生活與書本等創作品裡所獵取到他人的經驗值,
我發現心理強度是有張力的,就像水杯能裝滿的水絕非僅止於杯口的那平面,
在表面張力之下,所能承受的,會比自己所認知的,還要再多一些些。

體會到這一點之後,發現這個「張力」很好用。

一旦覺得自己糟糕透頂快完蛋時,設法再「ㄍㄧㄥ」一下,
往往會發現可以「ㄍㄧㄥ」很久,甚至到最後都不會爆掉。


鋼索再長,總有盡頭,只要能夠撐著不掉下來,
就算一小步一小步地前進,終究可以腳踏實地。


托這種念頭的福,這幾年來小爆雖然免不了,但真正影響人生的大爆從未出現過,
精神狀態雖然起起落落,但每次在瀕臨崩潰時,總是能守住最後的那一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