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宮部美幸《怪》


很喜歡〈安達家的鬼〉,從來沒看過那麼溫暖的阿飄故事,人都怕鬼,但真正可怕的還是人、是那種不知感恩、將過錯推給別人、還會落井下石的人。
安達家的鬼是由長時間下來,由民眾所拋棄的穢物變成的,擁有各種面貌,什麼樣的人見到這個鬼,祂就會化身成這個人的「心」,善良的人可以看到一雙清澈明亮的雙眼,心術不正的人就會看到恐怖的畫面。
很少見到將鬼的形象描寫得那麼有個性,來去一陣風,非但不會去害人,還會幫助好人,最多也只是給壞人一些警惕,而且這個鬼可以在白天出現,反而不必躲躲藏藏的,反正不會嚇到不該嚇的人,心靈純淨的人甚至可能見不到。
但在這部短篇集裡,這麼舒服的鬼故事大概就只有這一篇了,大部份都還蠻嚇人的,〈棉被房〉算是比較溫暖的一篇,但氣氛詭異,讀起來還是有點毛毛的,單單就這一個短篇,就可以看出宮部寫時代系列鬼故事的功力。
〈時雨鬼〉、〈女人頭〉和〈影牢〉就都十分"驚人"了,尤其是在夏天夜裡讀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有一點聊齋那種醒世的感覺,但又不完全相似,在濃濃的時代感之下,又有點像是長輩會說的那種床邊鬼故事,嚇得小孩兒都不敢做壞事了。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我記得…

--

正打算從一號出口出站,發現外頭傾盆大雨,簡直就像從天空直接倒下來似的,
出門時天氣明明好得很,傘沒帶,只好先在出口處發呆,撥了電話向公司報備。

好不容易等到雨勢稍歇,舉起背包遮雨,
一口氣衝到隔壁街口轉角咖啡店騎樓下,
在店門口整理一下,拍了拍身上的雨水…

突然聽到店裡一個女聲對著櫃台服務生說:「熱黑咖啡,加一份濃縮。」

店面是開放式的,在外頭就見得到裡頭,
轉頭看著正在整理儲藏咖啡豆乾燥箱的女生,
她笑著說:「應該沒錯吧?」

不曉得有幾秒鐘說不出話來,感覺真…不賴。


在這家店外帶咖啡的頻率並不是特別高,
或許平均每周一次吧,有時候一周兩次,
但偶而在外地出差,一整周都沒去光顧。

而且調到這個口味其實還不是太久,記得之前帶外帶杯來買咖啡時,
因為容量較大,她建議可以多加一份濃縮,再把熱水追加到八分滿,
不只口味較濃郁、份量較多,而且竟然只多收十塊錢!

被女生記住,的確蠻開心的,
但更深刻的是心裡那種滿溢著暖流的感受。

(謎之音:沒有過任何的搭訕動作喔…)



咖啡店的故事大概發生在兩周前,
上周六另外還有一個超商的故事。


下班時,出站後走回家的路上,在7逗留了一會,
得領取在露天買到的CD,已經在網路上結帳,超商只是代收。

領到CD後,正準備掏出皮夾裡的身份證,
卻聽到店員小弟說:「不必了,不必看證件。」

耶,這不是很奇怪嗎?

有網路購物後由超商代收經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如果像是在博客來買書後由超商代收貸款的這種,
店員都不會去查證件,畢竟還是要付錢的嘛。
(不過理論上還是要查才對…)

但如果已經透過網路用信用卡或ATM付完款項,
為了避免冒領,超商是必要查購買者的證件的。


正覺得奇怪,店員說:「你有時候會來領件,我記得。」

之前領件都是博客來的書耶,要在超商付錢的,
但這次不付錢就可以把東西拿走,不查一查喔…

那當然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只是對店員小弟實在沒什麼印象,
因為你不是正妹,不好意思…

隔天下班再到7採買,又碰到這位小弟,這次記得了,
只是在結帳時,他又語出驚人地說:「不必加熱、不必塑膠袋,對吧?」

背包裡一向有隨身的購物袋,
還有微波食品都帶回家自行加熱,
這些習慣對方都記得,呃…

是有點不太好意思,但還蠻感心的。




時代的腳步太快,在這個城市裡,每天不知道得碰到多少人。
人與人之間擦身而過的時間能有多少?記住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
能夠被不認識的人笑笑地記住,總是一件幸福的事吧。





--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米澤穗信《冰菓》


米澤最長壽、且最受歡迎的古典部系列總算出了中譯本,希望獨步再接再厲,別像皇冠那樣,小市民只出了春、夏兩部就停了。
這是作者建立青春推理的根本,主要角色是四位15歲的高一新生,也是古典部(中譯"古籍研究社")的成員,事件當然都是日常推理,但是這第一部還是有個主軸事件,就是解開大小姐社長千反田的舅舅當年被退學之謎、以及舅舅當年告訴她且已經遺忘了的一句話。
主角是奉行人生是灰色原則的節能減碳少年奉太郎,但人生觀消極的他,卻意外地有著敏銳的觀察力與驚人的組織分析能力,一些其他人怎樣也想不出答案的日常謎題,再他看來,大概就只是「啊!不就這樣嗎?」的感覺,解決事件往往都在一念之間。
整本書讀起來,原本是平平淡淡的,最後的謎題揭曉時,還是揭開了某種程度的震撼性,「冰菓」之謎牽扯了舅舅當年的心境,字謎的巧妙,背後卻藏著事件真相所造成衝擊。
因為投入,奉太郎逐漸厭倦灰色的人生,似乎開始嚮往玫瑰色的人生,後續發展會如何,讓人好奇。很有趣,據說這系列的作品是一部比一部好看,十分期待。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大澤在昌《無間人形.新宿鮫Ⅳ》


《無間人形.新宿鮫Ⅳ》是一部完美的小說,拿到直木賞是可以理解的、銷售量接近600萬本一點都不意外。
怎麼說是完美呢?
鮫島是日系小說中冷硬派的代表性角色,個性鮮明,酷冷卻有原則,但隨著故事的進行,讀者往往會因為他的行事作風與故事情節而感到熱血沸騰,從第一部開始就是這樣的,到了這第四部,這種感覺格外地明顯,這會讓平常不看這類型小說的讀者也能興緻昂昂地讀完。
這個故事的布局與結構同樣相當完整,可以說幾乎是完美的,從香川兄弟製毒的動機、將毒品散播在社會上的方法、黑道與地方勢力的關係、警察與麻藥取締單位的互動、毒品造成的後遺症,到最後的收尾,環環相扣,似乎找不出什麼特別的破綻,而且情節一串一串地銜接、場景不斷交替地切換,讓讀者不忍罷手。
鮫島與歌手女友晶是這新宿鮫系列大受歡迎要素之一,他們的愛情故事份量並不算多,卻十分吸引人,這本書同樣如此。晶在「K&K」舞台上為男友所唱的歌曲特別動人(雖然只是文字,但腦袋裡卻有畫面),晶成為人質,鮫島一邊查案、一邊想辦法,讓人看得血脈賁張,實在很想做個不負責任的猜測,這個部分大概為這系列帶來不少女性讀者。
至於得獎的原因,甚至說是這本書大賣的原因,很可能是書中對於吸毒者下場的描敘。一般來說,犯罪小說往往會有造成對社會不良影響的疑慮,這本書裡甚至稍微提及製毒的方法,以及毒品交易與流散的部分過程,但作者很負責任地交代了吸毒的後遺症,而且十分嚇人且駭目驚心,這部分對讀者帶來的震撼遠遠高於其他可能的負面影響。
從角色、情節、故事架構、精彩度到警世意味,這部新宿鮫系列的第四部可說面面俱到,說是完美的小說並不過份。
硬要挑毛病的話,只能說書裡對香川家的恩怨可以再多著墨一些,尤其是大哥香川昇為什麼會走上這條不歸路,份量實在稍微少了點。雖然中譯本的頁數已經接近500頁,但名作應該是不需要擔心書本厚度的,《模倣犯》和《永遠之仔》不都如此?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手紙

--





有點像是清晨、事實上卻是個灰濛濛的午后。
米蘭的街道上,看似一如往常般的慵懶、清閑。

只是在鏡頭背面的大教堂前,
卻有著煞風景的工程在進行中。

還好,至少在畫面裡,眼不見為淨。

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







It seems impossible for us to meet very soon,
so I'm sending you your Birthday presents,
which were from my favorite movies.
Along with them,
I'm sending my sincere wishes for you.

With Best


--



楓紅的時候,記憶停止。
離去的時候,請你記得我的眼淚。



--



※one for unsent, one for birthday greeting, one for secret.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東川篤哉《推理要在晚餐後》


很有趣、很歡樂,但光是這樣就能拿到今年本屋大賞第一名,半年內要銷135萬本,總覺得還是有點不夠,我猜也許以原文讀起來的會更有趣,畢竟要在時間之內受到廣大讀者歡迎並不容易。
但是再仔細思考,發現這本書的確有其平凡的魅力。這麼說好了,許多推理小說,經常會連簡單或小的事件都寫得很"麻煩",這會造成一般讀者的閱讀障礙,至少會大大降低他們想讀的樂趣,到最後就只剩下深度推理小說愛好者會去翻讀。
但這本《推理要在晚餐後》完全看不到這種現象,從案發現場、嫌疑犯的出現、案件調查到最後的解謎,所有順序完全按照古典推理的步驟在進行,文字淺顯且生活化,易讀易懂,不必太過去咀嚼,事件的梗概就在腦海中,即使是一般讀者,也可以讀得津津有味。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讀者還蠻公平的,事件都不是驚世駭俗的那種,作者也不會太多的詭計來刁難人,線索全都在案件的敘述中,大部份的兇手都有機會推敲出來,大概只有第五章的〈請小心劈腿〉會有點困難,畢竟要憑空去想到增高器並不是那麼容易。
也許會有人覺得書中的推理沒什麼,但這就是這本書魅力之所在,也許要滿足口味夠刁的推理小說讀者不是那麼容易,但對普羅大眾來說,卻十分容易消化。
千金大小姐菜鳥刑警,再加上實際擔任偵探角色的管家司機,這樣的組合十分新鮮,而且又是近年來罕見的安樂椅偵探,管家的毒舌作風讓人印象深刻,在人物設定方面有點脫離現實,與案件貼近現實的特色完全不同。
可以想見為什麼那麼多女性讀者喜歡這本書,角色的設定吸引人來翻閱,事件的平凡讓大多數的讀者都可以消化,這麼想的話,大概就知道這本書為什麼如此受歡迎了吧。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笛安《西決》


讀完這本書,被笛安的說故事能力給嚇到了。
年紀輕輕卻能夠一鳴驚人的作家不在少數,日本的綿矢莉莎拿下芥川賞時甚至只有19歲,年輕的靈魂有其獨特性,可以深沈、可以超脫、也可以入世,可以寫出連資深作家都嘆為觀止的文學創作,但像笛安這樣能夠架構如此龐雜、卻又爆發力十足的故事,大概找不到了吧。
完成《西決》時,笛安才二十六歲,蘇童說得對,很難為這本小說做歸類,作者為小說這種文學(或者稱之為藝術)作品開創了一種新的型式,這大概是屬於這個時代才有可能出現的"味道",卻又有著傳統的張力、那種讓人深深著迷的魅力。
這是個圍繞在一個家族的故事,但不是家族小說,故事裡訴說著鄭家姐、弟、妹的成長歷程,卻也不是青春小說,這個故事有著特殊的個性與生命。
鄭西決是個正派得不得了的角色,但作者卻給了他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這樣的個性卻註定了要不斷地受傷,不只是在感情上受傷,即使是愛他的堂姐東霓,也會傷害他,只有堂妹南音始終依賴著他,而且夾在像是不定時炸彈的東霓與性格跳tone的南音之間,卻也成了支撐整個家族、甚至是整個故事的平衡點。
小說最後的幾個爆點的確驚人,女友的身分、東霓的身世之謎、以及姐弟之間的特殊情感,一直到最後南音突出其來的舉動,還有鄭家第四個小孩北北的出世,都讓人停不下來、忍不住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
唯一讓我想不透的是,該如何來看笛安這位年輕作家呢?她有著早熟的文字魅力與思維邏輯,寫出來的史事像極了通俗的大眾讀物,卻又賦予角色極度鮮明的個性,其實多少也沾到純文學的範疇。
還有,為什麼她能夠這樣冷眼旁觀地寫出幻滅與希望,更讓人百思不解。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午夜。巴黎。時光迴廊

--

在看過伍迪艾倫新片《午夜。巴黎》之前,
友人說這也許是他二十一世紀所拍過最好的片子。

周日好不容易找到時間(或著說想到了…)到長春看完這部電影,
散場時,全身雞皮疙瘩的、一種莫名的感受一直無法散去,
整部片的中後半段,大概都持續著這種情緒狀態。

這何止是伍迪艾倫二十一世紀最好的電影,
說不定還是他這一生中所拍的四十二部片中最棒的一部。


該怎麼說呢?就是十分地神奇…
為什麼一部電影可以帶給人如此不可思議的感受?

純粹就是一種感覺。



在巴黎的光影和印象的交錯與重疊之下,
歐文威爾森所飾演的、從好萊塢通俗劇作家轉型的文學小說家,
在追尋創作自我的過程中,不小心走進了一道錯亂的時光迴廊。

一到午夜,他搭上了復古的專車,回到了巴黎最具文藝氣息的一九二0年代。

在這裡,他邂逅了…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海明威巴黎回憶錄中文藝沙龍的教母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來自馬德里的魔幻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
《青樓怨婦》大導演布紐爾(Luis Bunuel)

※詩人TS艾略特居然變成跑龍套的角色…

也意外地戀上與畢卡索、海明威關係匪淺的女子Adriana
又突如其來地與Adriana一起來到更早十九世紀末期巴黎的美心餐廳
巧遇印象派畫家高更(Paul Gauguin)、竇加(Edgar Degas)…

而Adriana醉心於有著印象派大師的年代,
一如主角嚮往著她的那個時代的丰采,
於是過去的她決定留在更過去的巴黎…



真有趣,這真得會是總愛碎碎念、又偏愛年輕美眉的伍迪艾倫會拍的電影?
難道是喜愛巴黎的他、為了緬懷自己無法參與過的那個黃金年代而創作的?


歐文威爾森真是讓人大開眼戒,
詮釋這個既瘋狂又溫柔的角色十分地到位。

但最讓人驚喜的還是演出Adriana的瑪莉詠柯蒂亞,
不管在《玫瑰人生》、《全面啟動》還是《午夜。巴黎》,
儘管作品類型不同,卻總是讓人怦然心動。


電影中的另一個橋段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費茲傑羅與他後來精神崩潰的妻子,他們的故事也不記得曾經在那看過了,
印象模模糊糊的,但片中妻子鬧著要跳河自殺的畫面,卻勾起了些許記憶。

看完這部片,有點想找出古早以前的《曼哈頓》來看看,但找不到了吧…



這兩天一直想找找原聲帶,但沒有就是沒有,
倒是伍迪艾倫兩張一套的電影音樂精選剛剛發售,值得收藏。

爵士大師Cole Porter的音樂搭配整部片的fu,十分動人
只可惜怎樣也找不到為電影重新灌錄的〈Let's do it〉。

只好聽聽看Cole Porter在1929年灌錄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T8bl9uUQhs

Alanis Morissette在2004年也曾經翻唱這首歌,向Cole Porter致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Qn7BWRDfY&feature=related


片頭片尾的吉他背景配樂也很有味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CWhyKI0pA&feature=related






查詢上映時刻表時,發現台北也只剩下四個廳在播放,
有點危險,不曉得一兩周內會不會下片…
或許光點會繼續播也不一定,未來也會有二輪片,
但這部片不看數位版會非常非常地可惜,
不只是看看各個年代風貌的巴黎,
片中的光影、鏡頭角度,都需要清晰的畫面。





--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他們的故事

--

這是個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青春愛情故事

如果開場白是這樣子,你會想到什麼樣的故事呢?
或者說,在你身邊還找得到所謂的青春愛情故事嗎?



二十多年前有一部曾在大學校園裡小小流行過的青春電影,
原名「Some Kind of Wonderful」,台譯為「他們的故事」。

這部片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些人會覺得蠢到不行,
但在當年不少年輕學子心目中卻是一個純得可以的故事。

先來看看其中一個片段吧!有字幕喔,雖然是英文,但不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r_fMzvnuKk

影片的劇情很簡單。

凱斯與華絲是不折不扣的死黨,華絲總是一付大男人的模樣,
甚至以T自居,而凱斯也一直將她當做是好哥們。

直到有一次,凱斯終於有機會與心儀的校花約會,
而華絲為了怕好友出糗,自願擔任他練習接吻的對象…


很瞎嗎?

我不否認,這段劇情即使在當年,也是有點過於夢幻的,
但對當時許多年輕人來說,確實是個會讓人感動的情節。

如果讓現在的大學生來看,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很爆笑耶」、「好白爛喔」、「真蠢」,是這樣嗎?

或者別只問大學生,不管你是二十幾、三十幾歲,甚至曾走過那個年代,
如果現在有這麼樣的一部電影,你會去看嗎?




K男和C女是大學時代的同屆死黨。

K是個從南部北上求學的純樸小孩,個性成熟穩重,
C來自桃園鄉下,樂觀、活潑、懂事,像個大姐頭。

大一的時候,K很欣賞C,好友們都看在眼裡,
C也很清楚,但她沒有表態,對回應好感這種事很消極。

一年過去,沒有得到正面回應的K早就調整好心態,與C維持中性友誼,
C有點失望,透過女性好友將訊息傳達給男性好友,再去探探K的想法。

K只說:「人的感情是會變的,有些事錯過了,就很難回頭。」


沈默穩重的K,其實是個相信浪漫愛情的人,最喜歡「他們的故事」,
凱斯最後放棄追求校花、與華絲從哥們變成情侶,總是讓他感動不已。
K常說:「這是一個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青春愛情故事。」

那時候的大學生很流行相約到MTV挑片看,
不管是跟著三五好友、還是單獨約女生去看片,K都有可能挑這部片。

K看似一板一眼,對愛情的觸感卻特別地纖細,
總是相信,在對的時間、會碰到對的人。




愛情故事原本應該是可以禁得起時代的考驗的,
但曾幾何時,天真的愛情故事,在我們的眼裡似乎變得可笑,
即使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第一個反應多半不是感動、而是覺得不可思議。

很遺憾的,我自己也是如此,雖然這種感受大多是下意識的…
但在K的那個年代裡,卻不是這樣的,因為單純的愛情故事處處可見。


舉例來說…

M男在哥們的聚會中聊到W女時說了「我覺得她還不錯」的話,
於是死黨中的一位大嘴巴地去跟W說「M說他還蠻欣賞妳的」,
偏偏W有個單純且少根筋的個性…

隔了幾天,W跟M說:「我想了幾天,我決定跟你一起。」
於是,兩人就這麼糊裡糊塗地交往了。


另外一個例子…

在社團的小天使與主人活動中,G學長被L學妹抽中,
L早就暗戀G一陣子了,而她還是法學院某系的班花。

在活動中藉著書信往來,L應該是設法讓G清楚她的心情,
但是在曉揭小天使與主人的舞會中,G卻讓同學下場與L共舞。

其實G並不是拒絕她,只是害羞到不知所措,但L可是心碎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愛情愈來愈難做得到單純,
至少在大部分人的眼裡,單純的愛情已不復見。

我很懷念當年有K的那個年代,和那時候周遭的老朋友們。

雖然現在的朋友中還是找得到過得幸福、或是婚姻美滿的,
但是我卻很難看到像K那樣子有著「直白」愛情觀的人了。



--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二階堂黎人《手塚治虫密碼》


我喜歡手塚治虫,他的作品在成長過程中占有一定的份量,但我並不是手塚作品的收藏者,所以這本小說在一開始針對藏書有著鉅細靡遺的描敘,讀起來是有點頭疼的,但撐過了這個階段,就順了,前段的"不習慣"就當做是推理小說常有的「鋪陳」吧。
故事還算精彩,但細節部分的確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特別是將序章兇手的"獨白",與結尾在現場犯案的人對照起來,感覺並不對稱。應該是說,開頭讓人覺得這位"殺人者"的「份量」一定是整本書的重心,但答案揭曉後並非如此。
或許這可以當做是作者精心設計的詭計或心理陷阱,但我卻無法說服自己將這種看完書之後存在心中的"虎頭蛇尾"感覺給去除掉。
好的地的當然也有,水乃聰偵探角色的設定相當不錯,尤其是學生身分所顯露出的未熟感處理得特別好,最後的解謎或許有點太過突然,但線索與推理鋪陳的節奏拿捏得還OK。
不過,我可以體會作者的難處,以手塚藏書做為架構,很難排除情感因素,而且整個系統的確是有些複雜的(至少對藏書外行人來說是如此),但這本書還是可以讓人順順地讀完,結果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意外性,對我來說,讀書的樂趣還蠻多的。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離別的聲音

--



燈下 翻開泛黃的相本
一眼望見就是妳咕溜溜的雙眼

「學長
我加洗了五乘七的照片給你
別人沒有的喔」

             ~~ photograph and memory ~~


--



在急行的列車裡焦燥不安地翻著從旅遊中心拿來的民宿手冊,
嘴裡碎碎地唸著:「今晚住的地方還沒有著落啊…」

折騰了半倘,總算選定目標,離開座位,走向車廂角落的付費行動電話,
研究了一下,還好操作方式還蠻簡單的,撥了手冊上用筆圈起來的號碼。

接電話的是個蒼老的女聲,「糟糕,阿婆恐怕聽不懂英語吧…」
讓人意外的是,七嘴八舌地夾雜兩種語言,竟也搞定了一晚的住宿。

到站,轉到另一個月台,換了地方電車,半小時後,總算到達目的地。


進了民宿,入口處等候著的真得是個阿婆,看起來大概有五、六十歲。
阿婆什麼都沒有問,就笑呵呵地說:「ㄒㄧㄣˊ ㄎㄢˋ ㄕㄣˊ?」
突如其來的反應讓人愣了一下,感不住哈哈大笑,阿婆也爽朗地笑著。

神奇的是,阿婆真得能夠講一點點英語,至少一些簡單的字可以聽懂,
比較起來,街上那些年輕人實在是汗顏,連問個路都得搞得滿臉通紅。
阿婆說,民宿開了那麼久,還是第一次碰到有人從列車裡打電話訂房,
而且一聽客人進門說著「ㄙㄨ ㄌㄧ ㄇㄚ ㄙㄟ」,就知道是誰了。


隔天一大早,用過早餐,也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ㄙㄚ ㄧㄡ ㄋㄚ ㄌㄚ,ㄒㄧㄣˊ ㄎㄢˋ ㄕㄣ!」
「ㄉㄛ ㄇㄛ ㄚ ㄌㄧ ㄍㄚ ㄉㄛ ㄍㄛ ㄗㄚ ㄧ ㄇㄚ ㄒㄧ ㄉㄚ!」

揮揮手,在笑聲中,向阿婆道別。


             ~~ Shinkansen ~~


--



謝謝你

讓我能有這樣的機會
去重新檢視自己生命的軌跡
雖然時光是這麼般地把人推移

送你一只機械手錶
它的好處是恆常的
自動的運轉
不須假借其他外力
只是不知你是否喜歡

願 青春永駐你心


           ~~ birthday greeting ~~


--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青山七惠《離別的聲音》


離別一定是痛苦的嗎?原來離別也各種情緒,有著各種不同的聲音。
青山七惠在2007年、24歲時以《一個人的好天氣》拿下日本文壇純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賞,幾年來已有七、八部作品,只可惜國內一直到最近才出版第二部中譯本。
這部短篇小說集裡訴說著六個都市裡深刻、卻輕輕薄薄的故事,在每一篇的結尾裡,都傳達了一個離別的聲音,這六個不同的聲音,卻一點都不沈重,雖然也有真正的告別,但也可能是期待重逢、或是很一般般的生活體驗。
在〈法比安家的回憶〉中,瑞士寄宿家庭裡爸爸的擁抱,還對著「我」嘰哩呱啦地說著一堆聽不懂的話,親切感人,明明是很簡單的道別,卻讓人心裡暖暖的。〈新大樓〉的兩人辦公室像極了現實職場中的縮影,即使是兩個人都能夠如此疏離,誰也不願意踏出第一步,直到其中一個人離職,雖然發現心裡激起一點點漣漪,卻還是可以如此地無所謂。
小說中的離別,都不是那種大喜大悲的,也許都只是在未來回憶起來,會讓心裡有一點點悸動的那種。試著回想一下,在我們走過的歲月裡,經歷了多少分別?有那些人是已經好久好久沒見面、甚至是以後恐怕很難再相會的?
作者不過才二十八歲吧,卻能透過這些離別的聲音,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體驗生活,或是回想一下已經忽略的那些小小遺憾,這已經是一種社會觀察了,很有趣啊!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若竹七海《我的日常推理》

因為書名叫做《我的日常推理》,一開始在讀這本書時就抱持著輕鬆的心情,但隨著一篇篇短篇故事的出現,心中的疑惑卻是不斷地昇高。
的確,這些以公司內部刊物型式所出現的短篇推理,其中的確有幾篇是不折不扣的日常推理故事,但也有風格特異的奇幻故事,還有帶著惡意、甚至帶著些許驚悚味的情節。大概讀到一半時,就感覺到作者似乎傳達了某種企圖。
如果單純以單一故事的角度來看,作者所給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這裡所謂的「東西」包括線索、暗示、人物關係、還有一些小事物,這並不是單純寫一個極短篇小說會有的現象。然而在每個新的一篇出現之後,會再發現人物之間的關聯性、還有突兀的部分(這很重要!!),另外也有每篇(或者其中數篇)所會有的共通事物,讓結構愈來愈複雜。
這麼說好了,這些過多的「東西」在單獨的短篇裡是顯得多餘,但如果以這一整本書的概念來推,卻是組織成這一整本完整的小說所需要的條件,不這麼安排,就無法完作者如此別出心裁的構想。
所以,單獨討論每一個短篇是沒有必要的,如此一來會有好幾篇顯得過於雕塑,或者出現了在奇幻故事裡發現本格元素這種怪事。真正要注意的是篇與篇之間的連結,而這些連結是如何串成一個整體架構。
很有趣的小說,完全顛覆我原先的想法,很有意思的作者,可以想得出這種點子,而且這竟是二十年前的作品!!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走在鋼索上的日子

--


一周前讀完保羅.奧斯特的《神諭之夜》,一種懸念至今依然掛在心頭上久久不散,
這真是一本神奇的奇幻小說,但不是將現實帶入奇幻的那種,而是那種心靈的奇幻。

七月上旬讀完奧斯特在二0一0年出版的《日落公園》,卻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這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說,但並非解決案件的那種,而是以人心為主題、探索靈魂的。

兩本書的題材完全不同,卻都讓我聯想到這些年來好幾次遭遇到的精神狀態:

「戰戰兢兢地走在鋼索上,不讓自己掉下來」

在說明這種精神狀態之前,我很想先談談這兩本小說。
對小說沒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以下兩個大段落,應該不影響的。



《神諭之夜》的主角是個大病初癒、陷入寫作瓶頸的小說家、西德尼.厄爾,
某一天,他在布魯克林區的一家文具店買了一本藍色筆記本,一提筆竟文思泉湧,
他創造了出版社編輯尼克,尼克在收到一份《神諭之夜》的手稿後,生活產生變化。

尼克迷上了手稿作者的孫女,開始對自己的價值觀和婚姻產生懷疑,甚至自我放逐,
隻身飛到堪薩斯,跟著一位退休計程車司機艾德,整理近百年來國內、外的電話簿。

在寫作的這段其間,西德尼與太太葛瑞絲的關係產生了變化。
葛瑞絲不但突然在計程車上痛哭失聲,還對他說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話,
而當初購買藍色筆記本的文具店突然關門大吉,接著葛瑞絲意外懷孕,
隨後還有好萊塢的劇組邀請他創作電影劇本…

故事的最後,西德尼生活中的謎團「大致上」是解決了,
但是他所寫的故事,卻卡在尼克被困在地下室生死未卜的情節中,並未完結。



在《日落公園》裡,二十八歲的邁爾斯在出走到邁阿密時,愛上了十七歲的琶拉,
但琶拉的姐姐安琪拉卻因勒索金錢不成,打算告他誘拐未成年少女。

邁爾斯於是逃回老家紐約,只是早就逃家的他不願回家托庇於出版社老闆的老爹,
便在老友賓的邀請下,入住布魯克林日落公園中一間廢棄的公寓,

在生活恐懼中等待著琶拉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天,不受控制的日子才會到來。

沒想到日落公園裡的室友,包括賓、愛倫和艾莉絲,各有各的心靈創傷,
甚至連邁爾斯的父親、繼母和生母,也都飽受"過去"的摧殘,備受煎熬。

故事就以這七個人為事件單位,一一從每個人的過去尋找線索、找出傷口,
然後再透過邁爾斯這個大事件串連在一起,將各個心靈謎團一個個地解開。


只是就在所有事件看似都要解決時,作者早就埋好的導火線終於引爆,
炸得每個人傷痕累累,故事也在驚嘆號和問號中結束。




閱讀這兩本書時,腦海裡浮現的作品並不是奧斯特最出名的《紐約三部曲》,
而是描敘他在成品前種種窮困潦倒生活與心境變化的自傳體小說《失意錄》。

讀《失意錄》的時間是在整個月都待在美國的五月,其中有五天停留在紐約,
在作者的家鄉讀這本書(或許甚至曾經與他距離不遠),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我不認為奧斯特是在碎碎念,他寫這本書時也不是痛苦的,
甚至應該是精神飽神的、心理強韌的,因為唯有如此,
才可以將過去那段走在鋼索上的日子,清清楚楚地寫出來。



走在鋼索上,隨時都會掉下來,
你會選擇承擔著恐懼和壓力繼續走下去,
還是乾脆放棄,然後直接跳下來?



不管是《神諭之夜》裡的小說家和小說家筆下的出版社編輯,
還是《日落公園》中的落魄青年、還有他的好友與家人們,
甚至是年輕的保羅.奧斯特自己。

這些真實與虛構的角色都曾經過著長時間走在鋼索上的日子。

只不過…

奧斯特最後成了大作家,所以《失意錄》雖然讀起來灰灰的,但其實是勵志小說。
公園裡的青年及其親友最後都填補了心裡創傷,那麼《日落公園》該是療癒小說。
小說家在付出極大代價之後重啟新的人生,《神諭之夜》根本就是心靈重建小說。



每個人都有瀕臨崩潰的經驗,就像走在鋼索上,不小心就會失足,
而隨著心理強度的不同,能撐住不向下沈淪的能力,也會不一樣。

但是藉由年齡的增加,還有從生活與書本等創作品裡所獵取到他人的經驗值,
我發現心理強度是有張力的,就像水杯能裝滿的水絕非僅止於杯口的那平面,
在表面張力之下,所能承受的,會比自己所認知的,還要再多一些些。

體會到這一點之後,發現這個「張力」很好用。

一旦覺得自己糟糕透頂快完蛋時,設法再「ㄍㄧㄥ」一下,
往往會發現可以「ㄍㄧㄥ」很久,甚至到最後都不會爆掉。


鋼索再長,總有盡頭,只要能夠撐著不掉下來,
就算一小步一小步地前進,終究可以腳踏實地。


托這種念頭的福,這幾年來小爆雖然免不了,但真正影響人生的大爆從未出現過,
精神狀態雖然起起落落,但每次在瀕臨崩潰時,總是能守住最後的那一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