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小而確實卻不太適合刻意追求的幸福
--
星巴克不是常常會有買一送一的活動嗎?印象中我幾乎沒有刻意去注意這類的訊息,通常都是經過門市發現大排長龍,才意識到應該又在買一送一了,這時候就算本來想買咖啡,也會直接掉頭閃人,畢竟時間對我來說還是比較重要。
但偶而還是會出現人潮不多時去消費、卻發現剛好碰到這樣的情況,這時候就會覺得特別幸運。
記得有一次在上班前的中午帶著500c.c的保溫瓶,到車站地下一樓的星巴克門市,想外帶剛好可以裝滿的大杯本日咖啡,卻聽到店員問說:「兩杯大的嗎?」這時候才發現又有活動了。想了一下,告訴對方我要外帶兩杯中杯本日咖啡,兩杯都裝進保溫瓶之後,剩下裝不完的咖啡就用最小的外帶杯來裝。
沒想到在刷隨行卡時,竟然只扣掉我65元。
會訝異的原因是我以為應該會扣掉75元才對,這是中杯本日咖啡的原本售價。雖然自己準備容器可以扣10元,但畢竟還是用掉一個外帶杯,甚至連防燙杯套也拿了,原本以為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優惠了,結果店員還是幫我省了一筆小錢。
然後就莫名其妙地覺得挺開心的,雖然只是省下10塊錢而已,但這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還真得挺不賴。
像這樣的小確幸,每個人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發生,不管是日子過得苦哈哈的人、還是那種總是無憂無慮地遊山玩水遊戲人間的人,只要心情有高低起伏,就一定發生過,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略過這種感覺,然後淡淡散去…
不過我覺得小確幸不太適合刻意追求,也不應該當做是生活目標的一種,因為「小」必須要從「無」或「很小」、「微小」、「極少」這些衍生而來,才會有正面能量或滿足感,一旦刻意為之,多半都比「小」還要大了。
或許村上春樹當時也只是隨手寫下「小確幸」的,只是我對他之後刻意去解釋,就覺得有點多餘了,像是「必須要有些個人規範」,而個人規範則是「背離完全快樂主義的生存邏輯」,這樣說,多數人應該會愈聽愈糊塗吧。
其實顧名思義就好。
村上桑「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當然是小確幸,畢竟他並不是為了想得到那種感覺,才刻意去先跑步再喝啤酒的,跑步對他來說是生活目標之一,是一種努力要去做的喜好,喝冰涼啤酒應該對人生沒什麼直接幫助,但當下喝完的舒爽感卻可以帶來滿足、帶來幸福的感覺。
主動爭取小確實其實也不是壞事啦,但太頻繁地這麼去做,總覺得生活方向容易偏離就是了。
當然在定義上的誤解就另當別論了,記得某次聽到一位年輕人工作了幾個月,存了錢去買唉鳳,像這樣努力後達成目標是好事沒錯,但一聽到對方說到「終於有唉鳳了,真是一種小確幸」,差點昏倒…
好多廢話… (咦)
--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辻村深月《水底祭典》
毫無疑問的,辻村深月對女性心理的細緻描寫,是相當驚人的,尤其她現在也不過三十四歲而已。
在她獲得「直木賞」的短篇集《沒有鑰匙的夢》裡,每一個故事都是針對著女性的「惡意」而來,這些惡意看似沒有很強烈,不是微小的、就是日常中經常可以產生的,但在逐漸累積或任由其不斷地擴張下,最後還是「出事」了。
在這部《水底祭典》裡,女生的惡意被放大、更深沈、更想達成目的,織場由貴美從故事開始就要廣海知道她想報仇村子,報仇本身就是惡意的一種,但從敘事方式看來,應該可以知道她的想法應該沒有這麼簡單,殊不知她的惡意卻是更加深沈驚人的,尤其她想藉由「與廣海發生關係」所達成的目的,更是讓人不寒而慄。
女性的惡意不只由貴美,還有廣海的母親,這個看起來很弱、在家總是任男人擺佈的女主人,其實也沒那麼簡單,一旦知道她想做什麼、做過什麼,免不了會覺得心裡毛毛的…
作者當然也不是只會寫女性,在《使者》中看得到她對生死格局的掌握,《水底祭典》裡則藉由少年廣海有點不合邏輯或違背正常觀點的內心視角,來詮釋他所身處的社會(也就是書中的村子)之扭曲變型,而這個環境看起來卻又是那麼地正常。
以女生的惡意來整治變型的社會,結果如何?結尾給了一點想像空間,但應該不難理出作者想給的答案才對。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東野圭吾《夢幻花》
在定位上,這本書應該是作者非系列中的主力作品,想必他如果要再寫個什麼散文或發發勞騷的話,大概又會說個「這是我嘔心瀝血的得意之作」之類的吧。
故事跨越了半個世紀,源頭甚至還追溯到江戶時代,從一位獨居老人的死亡所衍生出來的,卻是個如此龐雜的事件,在這個大事件之中切出幾個看似零碎的事件,但最後又匯整在一起,將幾位各具心思的關係人串連在一起,大致上每個環節都說得通。
大眾文學最重要的是閱讀樂趣,其次才是內容深度,或者其所代表的意涵,這類型的小說,無論如何要讓更多的讀者願意讀下去,才有意義。在這方面,東野圭吾絕對是相當厲害的一位,在他後期的作品中,即使到最後會覺得「不怎麼樣」,但在過程中多半還是會有一定的動力想讀下去。
《夢幻花》算是一個結構頗為複雜的故事,但讀起來一點都不傷腦筋,敘事結構係以浦生兩兄弟要介與蒼太、死者孫女秋山梨乃和刑警早瀨亮介四條線同時進行,其中的兩兄弟完全不同調,甚至有些對立。
小說一開始就帶著不少謎團,隨著故事的進行逐漸連結起來,將謎團濃縮成幾個關鍵的「問號」,最後再一口氣收尾,結局感覺上像在瞬間就出現…這種吊人胃口的基本模式,作者處理得愈來愈成熟。
為了不涉及解謎部分,內容就不說太多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十年前就連載的故事,一直到去年才出了單行本,看起來東野似乎是做了某種程度上的修改,蒼太最後解開了自己本科系─原子能(核能)上的心結,比較像是在311大地震之後才有的想法。而對照蒼太的領悟,梨乃找回想要回到泳池的心,也是可以讓人會心一笑的。
在人心部分,這本書寫得不算太深入,解謎部分有一定水準,在東野圭吾近幾年的作品中,遜於《解憂雜貨店》與伽利略系列的《禁斷的魔術》,但也算是可讀性高且夠水準的佳作。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陣內孝則之宇喜多直家
.
NHK大河劇一向是日本最高規格的連續劇,無論是卡司、配樂,還是歷史演繹、考據,還有作戰場面、殺陣等等,沒有一項不是動用了最高製作水準,演員水準就更不用說了,雖然不乏所謂的偶像明星來擔任主役,但都是受到肯定的好演員,像是年紀輕輕就挑大樑的宮崎葵和上野樹里,都有著超越年齡的出色演技,即使因為飾演源義經而遭受不少批評的瀧澤秀明,我覺得他的表現也有一定水準。
但好演員、好製作卻不代表一定會繳出好成績,以2002年的《利家與松》為例,雖然平均22.1%的收視率已經很不錯,但以松嶋菜菜子與唐澤壽明當時的聲望,總覺得還是不夠好,相對的,1996年由竹中直人主演的《秀吉》,雖然卡司不會比較好,卻創造了平均30.5%的超高收視率。
差別在那裡?原因應該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劇本。《秀吉》讓人看得津津有味,難怪被認為是史上最佳大河劇之一,而《利家與松》的格局雖然很大,但給人的感覺其實有點空。
2014年的大河劇《軍師官兵衛》算是中規中短的作品,飾演黑田官兵衛的岡田准一,以及擔綱演出夫人櫛橋光的中谷美紀,都有影帝影后級的演技水準(岡田沒拿過影帝就是了),只可惜總覺得還是少了些什麼…
岡田的演技依然很有發揮,但是他表現出來的官兵衛似乎不太對勁,有點太過於熱血、太過於衝動、太過急躁,雖然劇情進行到秀吉進軍播磨這一段,他還算年輕,但史實上的黑田孝高年紀輕輕就已經展現了冷靜、深沈到讓人覺得可怕的氣勢,但戲裡的官兵衛,彷彿是要討好觀眾似的,多了不少對這位歷史人物來說算是「雜質」的性格。
到目前為止,最讓我滿意的角色,當然不是官兵衛或光,也不是再度演秀吉的竹中直人或江口洋介的信長,而是陣內孝則的宇喜多直家。
歷史上封給宇喜多直家的頭銜還不少,一方面與毛利元就、尼子經久並稱為「中國三大謀將」,還跟齋藤道三、松永久秀擺在一起掛上「戰國三大惡人」的包袱,基本是他就是一位無所不用其極的陰謀家,跟松永久秀一樣有數不清的下剋上紀錄。
很多人說毛利元就是日本戰國第一陰謀家,但元就與直家、久秀不同的是,他不斷地發動陰謀畢竟還是為了家族,起初是為了生存、後來是設法更強大以便家族得以一直延續下去。但宇喜多直家的陰謀在於自己,每害一人,自己的地位就更提高一階,每殺一人,敵人就少了一個。
陣內孝則這次飾演這位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下剋上」專家,表演實在讓人嘆為觀止,雖然早知他是個肢體語言與表情都變化萬千的演員,但這次的眼神和氣勢完全就是那位活生生的中國大名,戲份不算多,卻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陣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搞笑的喜劇角色,近期作品中有《名偵探柯南》真人版中的毛利小五郎,但多年來一直刻印在腦海裡的卻是當年日劇才剛剛在台灣盛行時、在衛視中文台播出的一部愛情喜劇《大家相愛嗎!》(或者叫做《戀愛總動員》)。
演對手戲的還有當時演唱〈學園天國〉紅翻天的小泉今日子和柳葉敏郎等人,記得陣內與小泉分別是和尚學校、尼姑學校的老師,當年演學生的還有和久井映見和永作博美等人。
這部戲就歡樂到不行,編劇竟還是後來擅長「暗黑兵法」的野島伸司,現在想起來簡實在不可思議。
陣內的角色叫做「一平」,戲裡大家就一直「一平!一平!」地叫著,印象很深,而這個一平其實就是個超級無厘頭、有夠神經三八的老師,其他角色多少都有這種感覺。現在想想,當年看個戲很容易就歡樂、開心到不行,現在想要得到這種簡單的快樂,好像有點難…
從神經兮兮的高中老師,到恐怖的戰國陰謀家,心得就是「好厲害啊!」,以及「人生啊~」
.
NHK大河劇一向是日本最高規格的連續劇,無論是卡司、配樂,還是歷史演繹、考據,還有作戰場面、殺陣等等,沒有一項不是動用了最高製作水準,演員水準就更不用說了,雖然不乏所謂的偶像明星來擔任主役,但都是受到肯定的好演員,像是年紀輕輕就挑大樑的宮崎葵和上野樹里,都有著超越年齡的出色演技,即使因為飾演源義經而遭受不少批評的瀧澤秀明,我覺得他的表現也有一定水準。
但好演員、好製作卻不代表一定會繳出好成績,以2002年的《利家與松》為例,雖然平均22.1%的收視率已經很不錯,但以松嶋菜菜子與唐澤壽明當時的聲望,總覺得還是不夠好,相對的,1996年由竹中直人主演的《秀吉》,雖然卡司不會比較好,卻創造了平均30.5%的超高收視率。
差別在那裡?原因應該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劇本。《秀吉》讓人看得津津有味,難怪被認為是史上最佳大河劇之一,而《利家與松》的格局雖然很大,但給人的感覺其實有點空。
2014年的大河劇《軍師官兵衛》算是中規中短的作品,飾演黑田官兵衛的岡田准一,以及擔綱演出夫人櫛橋光的中谷美紀,都有影帝影后級的演技水準(岡田沒拿過影帝就是了),只可惜總覺得還是少了些什麼…
岡田的演技依然很有發揮,但是他表現出來的官兵衛似乎不太對勁,有點太過於熱血、太過於衝動、太過急躁,雖然劇情進行到秀吉進軍播磨這一段,他還算年輕,但史實上的黑田孝高年紀輕輕就已經展現了冷靜、深沈到讓人覺得可怕的氣勢,但戲裡的官兵衛,彷彿是要討好觀眾似的,多了不少對這位歷史人物來說算是「雜質」的性格。
到目前為止,最讓我滿意的角色,當然不是官兵衛或光,也不是再度演秀吉的竹中直人或江口洋介的信長,而是陣內孝則的宇喜多直家。
很多人說毛利元就是日本戰國第一陰謀家,但元就與直家、久秀不同的是,他不斷地發動陰謀畢竟還是為了家族,起初是為了生存、後來是設法更強大以便家族得以一直延續下去。但宇喜多直家的陰謀在於自己,每害一人,自己的地位就更提高一階,每殺一人,敵人就少了一個。
陣內孝則這次飾演這位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下剋上」專家,表演實在讓人嘆為觀止,雖然早知他是個肢體語言與表情都變化萬千的演員,但這次的眼神和氣勢完全就是那位活生生的中國大名,戲份不算多,卻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陣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搞笑的喜劇角色,近期作品中有《名偵探柯南》真人版中的毛利小五郎,但多年來一直刻印在腦海裡的卻是當年日劇才剛剛在台灣盛行時、在衛視中文台播出的一部愛情喜劇《大家相愛嗎!》(或者叫做《戀愛總動員》)。
演對手戲的還有當時演唱〈學園天國〉紅翻天的小泉今日子和柳葉敏郎等人,記得陣內與小泉分別是和尚學校、尼姑學校的老師,當年演學生的還有和久井映見和永作博美等人。
這部戲就歡樂到不行,編劇竟還是後來擅長「暗黑兵法」的野島伸司,現在想起來簡實在不可思議。
陣內的角色叫做「一平」,戲裡大家就一直「一平!一平!」地叫著,印象很深,而這個一平其實就是個超級無厘頭、有夠神經三八的老師,其他角色多少都有這種感覺。現在想想,當年看個戲很容易就歡樂、開心到不行,現在想要得到這種簡單的快樂,好像有點難…
從神經兮兮的高中老師,到恐怖的戰國陰謀家,心得就是「好厲害啊!」,以及「人生啊~」
.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上官鼎《王道劍 貮》
卷二的內容大致分成兩部分,一是傅翔墜崖後與蒙古女醫阿茹娜相遇,一是建文宗繼位後授命鄭洽主導新錦衣衛,然後由章逸負責,鄭芫和朱泛一起加入。
傅翔的部分,情節稱不上新奇,墜崖之後絕處逢生、再出現新的際遇,已經是武俠小說的老梗了,但既然是不斷被拿來用的模式,也代表很有用,總是讓人讀得很開心。
比較讓人激賞的是,作者並未讓傅翔在翻閱了《洗髓經》和《易筋經》之後,就讓他傷勢復元,雖然他發現練《洗髓經》有用,但之所以解除生命危機,還是靠著烏日娜、阿茹娜母女、大漠石花的蛇毒,以及胡濙的醫術種種巧合才能辦到,而且確定他不會死之後,功力也還只是一點一滴地在回復,沒有流於舊式武俠的毛病(其實一些新式武俠也經常如此),還蠻不賴的。
新錦衣衛的建置是過去比較少看過的情節,作者在這方面寫得頗為深入,又涉及明代制度與官階,一般讀者可能會看得比較辛苦,但這部分很可能是這部小說重要的精髓,多花些心思讀下去是必要的,到後來平反冤案的過程,就寫得相當精彩了。
末尾天竺的天、地雙尊靠著太極原理突破過一始終無法突破的練功障礙,是十分巧妙的安排,也點中了這部小說的主題。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黃易《龍戰在野 卷一》
說實在的,《日月當空》結束得有些突然,感覺作者才剛剛要把整個佈局拉開,就遏然而止,畢竟過去幾部作品不管篇幅再多,都還是一部終結,《大唐雙龍傳》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回頭想想,當日月不再當空,繼續寫《日月當空》好像就變得有點奇怪了,這或許是作者改變過往的故事組成型態的原因,中宗復辟之後,在位五年,剛好也讓主角龍鷹淪落在外,龍戰在野。
雖然場景又回到大漠與西域,但局勢改變,冒險犯難的方式也不一樣,最大的不同是,這一次已經進展到龍鷹一行人與突厥直屬的軍隊或高手群對決,在前一部的《日月當空》,對手多半都是突厥的附屬勢力,只有少少一、兩個戰役曾與突厥軍隊「沾上邊」。
在前一部中,宮廷鬥爭是重頭戲之一,但在這新的篇章中,神都已成了禁地,這種「寫得好會很刺激、寫不好就會很無聊」的勾心鬥角戲碼,自然就少掉許多,或許要到韋后作亂、中宗被害,龍鷹等人重返舊地協助李隆基時,才會重現這種「內戰」吧。
不過流落在外與強敵交戰的劇情,還是比較精彩,卷一的節奏馬上就讓人喘不過氣,尤其末尾的塞外旅譯橋段,十足吊人胃口,等卷二…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上官鼎《王道劍 壹》
46年前後的作品,有什麼不同?說實在的,要去做個比較還蠻困難的,記得前一次讀過上官鼎的武俠小說,應該是學生時代的事了,大概就記得《七步干戈》、《長干行》,還有他為古龍代筆的《劍毒梅香》這些,印象中似乎還曾經把他跟司馬紫煙搞混…
隔了那麼久,再讀上官鼎,就只能用全新的心情來面對了,但一開始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上官鼎,或著說劉兆玄,封筆那麼久,又去做學問,又去從政,真得還有辦法寫武俠小說嗎?而且時代更迭得太多,現代人思維改變、口味也改變了,相隔了近半個世紀,真能再度贏得讀者青睞嗎?
讀到一半,發現真是白擔心了,故事中對歷史脈絡的掌握十分純熟,腦海中依稀有些印象,這跟以前不太一樣,至少我還記得過去的他(們)鮮少將武俠故事與史實結合在一起,而《王道劍》卻以歷史為立基,連主角傅翔都是明朝開國元勳傅友德的孫子,而且敘事的表現方式,全然不輸金庸與梁羽生。
在人物的部分,唯一可以稱之為敗筆的是主角傅翔的性格還不是十分明確,只知道他要報父仇、對於天竺意欲顛覆中原武林亦十分憂心,但個性反而不像另兩位年輕主角鄭芫和朱泛那樣有稜有角,但這也不見得就一定是缺點,畢竟還只是五分之一的情節。
不過,配角部分的相當精彩了,傅翔的師父方冀、明教在錦衣衛中臥底的章逸、泛舟老頭陸鎮、全真教耆老完顏宣明、幾位高僧,甚至是錦衣衛中幾位反派角色,都各有各的念頭或特色,尤其是八十多歲的完顏宣明,更是不輸給金庸筆下像是周伯通這類的可愛角色。
期待後續的發展…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