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中山七里《哈梅爾吹笛人的誘拐》
扣除掉不到三頁的〈尾聲〉,「真兇」基本上是在最後三頁才亮相的,以敘事結構上來看,並不突兀,但作者給的線索其實不太夠,要推出真相並不容易。
的確,意外性十足,所以娛樂性非常高,而案件深深切入醫療體制問題,也有濃烈的社會派寫實味道,結合本格與社會兩派,既探討問題又不忘給予高度閱讀樂趣,是一部完成部相當高的作品。
但整體來說,動機的部份沒有想像中的難猜,總覺得一開始就是為了「某一面」才會策劃這起案件,情節中警方為了犯案動機而傷透腦筋,有點不可思議,也許犬養隼人心中有所定見,但過程中沒怎麼表現出來,還是拖到最後才出險招來破案。
對犬養個人的描敘,似乎也少了點,這個感覺形似東野圭吾筆下加賀恭一郎的角色,其實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大學時期就不缺女人,所以養成了對女人不太了解的罩門,二度婚姻都失敗,還有個正在生病、對他也有所誤解的女兒,一直以來他一直能夠透析男人,但對女人總是沒轍,照理來說,他的內心世界應該可以有很豐富的詮釋,但這本書也只是沾到邊而已。
.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宮部美幸《無名毒》
這系列作的第二部,實在比第一部出色太多了。
很難想像宮部美幸的這類題材寫的不是社會不說,但真要能切入社會問題核心,又不是那麼容易,真要討論得清楚,又怕變得太專業,所以像是《理由》那種寫法,雖然水準極高,但無法接受或讀不下去的人可不在少數。
這本《無名毒》應該可以算是能夠切入「社會問題」與「人心問題」,但又擁有頗高閱讀樂趣的佳作,主角杉村三郎的個人也在摸索中,應該說,作者讓他在系列第二部作品中,尋求自我定位,找出自己的處世態度。
杉村三郎該不該當偵探?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雖然他的確擁有解決事件的能力,也有頗為敏銳的觸感,但似乎也不是那麼成熟,至少最後找到真兇的其實是當紅的自由記者秋山省吾,但這樣的感覺挺不錯的,至少作者並不是讓他一下子就成為那麼厲害的人。
書名本身便是社會議題,事件的主題是下毒,但真正最厲害的「無名毒」其實是人,正如今多財閥當家今多嘉親在書中提到的權利說,人最大的權利在於掌握人的生死,偏偏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卻都無法阻止…
.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Murmur/《關原之戰》
決定來看之前其實有些猶豫,司馬遼太郎的原著還擺在書架上,雖然分上、下冊,但份量不算多…

本來對這種大堆頭的歷史戰爭映畫不抱什麼期待,只是兩大戲精主角的表現讓我有點在意,但等到兩個半小時的劇情「已讀」,岡田准一和役所廣司卻沒有帶來什麼驚喜,還好倒是有個點讓我說服自己,花錢花時間來看還是有收穫的。
初看卡司表的時候,對東出昌大飾演小早川秀秋是最無法接受的,表情這麼有戲、給人有一定壓迫感的東出,怎麼會來演一位日本歷史中最出名的弱氣男?
但意外的是,這種連家康和三成都沒有太多戲份的情節,這位先後當過秀吉和小早川隆景養子的金吾中納言卻顯得很有存在感,做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編劇應該下了不少功夫,性格上的搖擺不定處理的非常清楚,而東出的表現也非常柔軟,讓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終了前,金吾遇見已經被袱的三成,這段情節也許可以成為同類型映畫的經典。
回家看原著吧…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米澤穗信《真相的十公尺前》
這次的讀書心得,最先想到的大概不是故事的內容,而且媒體生態,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只是次這的感覺特別強烈。
讀多了日系懸疑小說就會知道,自由記者在日本社會是相當普遍的一種媒體工作型態,其實也不只是日本,歐美社會也是如此,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著小報中揭人瘡疤的類型,但更多的是挖掘事件真相、糾舉社會不公的媒體工作者,只是這樣的媒體人很難在台灣社會中生存,市場太小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台灣人特愛八卦與小道消息,媒體只需要掌握這些就可以生存,何必消耗心力和時間去揭弊?
太刀洗萬智是個極端的例子,她給人的感覺必須是嫌惡的,或者至少讓人覺得一聽到她是記者就印象不佳,但內心必須是維持清明的,最低限度也要維持理智,來透析真相。
比起《王與馬戲團》,這個短篇集裡的太刀洗更加人如其名般地冷漠與尖銳,雖然她本身並非如此,但至少作者是將這時期的她塑造成這種外在印象,畢竟這是還在日本、從報社記者轉到自由記者過程中的她,比起那個遠走尼泊爾尋找真相的她,要青澀得多,也有更多的不定性。
最喜歡的當然是與《再見,妖精》有關的短篇〈把刀子放入失去的記憶中〉,稍微回到第一次讀米澤穗信的感覺,有點奇妙,當年的太刀洗長大了,而瑪亞遠在他方,她的哥哥來到日本,與太刀洗一同尋某個事件的真相,在過程中,哥哥終於知道妹妹心目的「船老大」並沒有變…
這個追憶的故事,又涉及媒體工作者的自我認知,以及對大眾認知的操弄,感覺非常深刻,卻又千頭萬緒。
.
他們仨之間《神力女超人的秘密》
讓人熱淚盈眶的紀實電影,Rebecca Hall飾演的伊莉莎白實在是太讚了。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之前反對婚姻平權的護家盟曾經提出的繆論,說到如果同性可以結婚,那人與摩天輪不也可以結婚?
這不是傻了,就是偏執到扭曲了價值觀,或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人之所以會相知、相愛,就是有著互相理解的能力與對等的智慧,摩天輪不只沒有理解你的能力,甚至是沒有生命的…

Marston夫婦與Olive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們的理念與關係絕對是可以被接受的,原點《神力女超人》漫畫的發行也不會有問題,大不了就是有些會被列入輔導級而已,只是他們仨應該是無法結婚的,大部分的國家仍只容許一夫一妻制,就算是他們待在一夫多妻或是一妻多夫的社會裡,這也不是他們要的,因為他們仨是互相愛著對方的。
但這很重要嗎?社會制度與法律的確是規範人類秩序的必要方式,但只要人心的包容力與對愛的認定進化到一定的程度,打破這些規矩與傳統,便可以獲得理解,只能說,很遺憾他們待的是過去那個價值觀不太一樣的世界。
不管是男尊女卑、種族歧視,還是同性議題,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得到所謂的普世價值觀,雖然有些誤解與偏執仍普遍存在著…
他們仨之間的愛,真的讓人很感動很感動,很高興這世界上有如此美好的故事。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Murmur/《追憶》
by 謝梭哈

不是說畫面有多唯美之類的,應該說是「深刻」,美歸美,海邊、夕陽、冰天雪地,美的畫面與情節極多,但鏡頭下所呈現出來的,並非這種赤裸裸的美感。
就像劇中安藤櫻所喜愛的報春花,就不要給你看一整片、多美的,而是要給你某種觸動…
美不一定要多美好,也可能是酸楚、苦澀,甚至是不堪回首,相對的,灰色的回憶,也不見得是難堪或悔不當初,你必定會有某些緬懷,很可能也存在著希望。
果然是木村大作,攝影師透過鏡頭所傳達的,既樸實,又給人如此深刻的沖擊。
岡田准一、安藤鷹還是那麼棒,不太想用演技好來形容,只覺得他們一直以來,不過是呈現自己的某個面相罷了。
.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中田永一《如空氣般不存在的我》
最喜歡的一篇果然是做為書名的〈如空氣般不存在的我〉,99.9%會想到金基德的電影《空屋情人》,以超能力來說,這個短篇也是稍微接近現實的一個,雖然《空屋情人》更高明,金基德的拍法,會讓你覺得,這難度雖然非常高,但好像也不是百分之百不可能。
以「超能力」為主的青春小說,但主角卻都不是所謂的英雄,也不都全是戀愛題材,這種題材應該是只有一半,如果要介定這個短篇集的主題,或許可以用「存在感」吧。
能瞬間移動的少年,即使有這種能力,也脫離不了「宅」,自從無意中救了一位學姐,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最終透過這樣的特殊能力,來尋找自我成長之道。
能夠隔空取物的女孩,利用特殊能力來尋求同學們的認同,卻不見得有用,卻因此找到愛情。
能夠消除自己存在感的女孩,不也是因為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定位?
有趣的是,這些有「超能力」的少男少女,都覺得自己「弱小」或「不太行」,作者的用意大概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只是自己常常視而不見,所以就「放大」來看看,讓大家檢視檢視。
很有意思的青春小說,就算是當成娛樂小品來看,也可以讓你好好想想。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