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在〈百萬種硬的方式〉中與女神談戀愛
Seth MacFarlane的新作《百萬種硬的方式》雖然比不上前作《熊麻吉》,但大致上仍是一部可以讓人心情放鬆的限制級喜劇片。
但這部片卻有一個《熊麻吉》永遠比不上的優點。想想看,你有多久沒看過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在電影中談戀愛了?
稍微回顧一下,她前一次真正有比較具份量的感情戲,似乎得追溯到2008年與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合作的《全民超人》了,但我們都知道,這部片的感情戲只是陪襯,她前一部真正可以歸類為愛情電影的恐怕得是2004年的《英法情人》,但這部作品口碑實在不好,始終也沒動力找來看。
看看她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無論是奪下影后的《女魔頭》還是演技同樣大有發揮的《北國性騷擾》都是具有話題性的人性議題之作,內容平平但因個人造型特殊而讓人印象深刻的《倩影刺客》,當然也沒什麼太具深度的情感戲碼。
仔細想想,還真得會發現,如此美麗動人又氣質出眾,同時演技出色的女神,居然沒有什麼太特色的愛情代表作。
這樣就可以知道《百萬種硬的方式》有多珍貴了。雖說片名看不出端倪,原文「百萬種在西部掛掉的方法」(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也一樣,但劇情的本質真的是愛情,這根本就是一位西部阿宅與一個神槍手惡棍之妻尋得真愛的故事。
當然這部電影在本質上是帶有顏色、笑梗十足的喜劇片,雖然創意與深度都大不如《熊麻吉》,可是做為一部帶來歡樂、讓人轉換心情的作品,確實有不錯的發揮。
但無論如何,莎莉賽隆真得在電影中談情說愛,而且幾乎整部片都是如此,跟男主角從好友、曖昧,到最後彼此認定是真愛,然後英雄救美、幹掉壞蛋,雖然說這些愛情戲碼都是不能再老的老梗了,但管他的,莎莉賽隆耶!
看戲的情境通常是會將自己化身為劇中主角,當你觀賞這部片時,下意識地將自己化身為男主角,與女神談戀愛,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即使是女性觀眾,不管妳把自己當做是她,還是在情境上也愛上她,不也都是臉紅心跳又開心的事?
.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田中芳樹《亞爾斯蘭戰記2~真假王子》
做為標題名稱的「真假王子」可以說是貫穿整個第一部故事的主軸,亞爾斯蘭的身世之謎雖然沒有在這一集中揭露,但在末尾老將軍巴夫曼要求眾人不能殺了席爾梅斯王子,並強調「殺了他,便斷了帕爾斯王室的正統血脈」,基本上,應該就可以隱隱約約猜到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因為是重讀一次,當然知道大致上是如此,雖然許多情節已經不記得,但一讀到關鍵段落,某些片斷總會記起來。
「血統」是全故事所要解構的要素,雖然作者的寫法比較像是中世紀奇幻的青少年讀物,但還是有一些他想要藉著像這樣的大眾讀物來傳達給讀者的想法,血統的迷思是至今在某些地方仍無法打破的,而亞蘭斯蘭正是他破除這個遏止人類進步屏障的關鍵人物。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中島京子《東京小屋的回憶》
二戰初期,日軍在中國意氣風發、攻城掠地,殘殺眾生,但在國內,庶民生活卻意外地平和、充滿樂趣,這對七十多年後的現代年輕人是很難想像的是,外頭打得你死我活,死了那麼多人,裡面的氣氛卻是那麼歡樂。
但這與庶民無關,即使日本與美國開戰後,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在皇民化之下,日本國內得到的也只是戰事有利的訊息。戰事初期,國內經濟還稱得上熱絡,中期之後開始打腫臉充胖子,到了後期才真正嘗到苦果。
三0年代的日本社會稱不上絢爛華麗,卻有著全面性積極上昇的力量,遺憾的是這樣的力量有很大的成分導向於支持戰爭,但還是不少能量傾注於社會進化(雖然沒有持續太久)。小說前段所描寫的東京中、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很快就聯想到先前AKRU所作的漫畫《北城百畫帖》,那個描寫二、三0年代日治時代下台北城的生活,就有這種感覺。
時代背景是這部小說的骨髓,喚醒我們所不知的那個日子裡從美好逐漸崩壞的經歷,而角色的記憶與互動則是這個故事的血肉,女僕女喜一如喃喃自語般的懷想記就像是一幕幕的電影畫面,不斷地訴說自己所發生過的事,以及那個她所知道的年代,在她的記憶中,戰爭的印象極為模糊,即使到後來她的生活因戰亂而產生極大的變化,但還不從未領略過戰爭的慘酷。
多喜的生活重心,主要圍繞在時子夫人與恭一少爺,而牽動著角色關係之氣氛的則後來成為繪本作家的板倉,在多喜的懷想中,沒有任何控訴,只有對每個人的牽念,即使對板倉、對先生也是如此。
多喜對夫人的感情,在過程中不難發現,只是若有似無,要直接聯想到並不容易,作者對於人物情感上的微妙變化,掌握得十分出色,在故事結構上,也算是刻意隱藏著這個部分,對讀者來說,多少也是種驚喜和意外。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黃易《龍戰在野 卷二》
如果單純以故事情節來看,卷二或許是從《日月當空》一直到現在,最精彩的一集,從一開始從山南驛突圍、大破薛延陀馬賦,一直到落入鳥妖圈套、被突厥大軍困住,最後靠著大明教妖人符太來援與幾個巧合,逆轉戰局,很難想像這麼多情節發生在同一卷中。
在戰役的描寫部分,《日月當空》中的南詔守城戰原本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但這一集作者將整個空牌拉大、卻依然銜接得那麼順,看得人驚人動魄,一口氣讀完。
一般讀者對歷史戰場多半不太了解,因此戰役的描寫更重氣氛,能夠讓讀者情緒投入其中,就算成功,其他的部分只要不出現明顯不合理之後即可,這一連串的塞外千里追逐戰,堪稱是黃易生涯中的代表作。
不管角色個性、組織結構還是人物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從《日月當空》到《龍戰在野》,整個故事多多少少、三不五時都出現一些瑕疵,但某些段落的個別發揮卻有高於過往水準的跡象,先不管這系列作是不是真得超越舊作,但黃易在敘事上、說故事的能力上,是真得比以前更成熟的。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朝井遼《少女不畢業》
從《聽說桐島退社了》、《何者》到《少女不畢業》,不得不思考的是,朝井遼到底是何方神聖?
最讓人好奇的當然是他的年齡,朝井遼發表《聽說桐島退社了》才不過二十歲,以《何者》拿下直木賞時僅僅二十三歲,而現在他也不過二十五歲而已,你一定會覺得他為什麼如此年輕就那麼會寫、可以寫那麼多,而且每一篇都是如此出色。
但他的文字並不是少年老成的那種,不能說是成熟洗練,也不是生澀有力,而是一種專屬於他的表達方式,他的文字感覺毫無前例,絲毫沒有誰的影子,硬要形容的話,應該可以算是比較內斂的,在平實的敘事上輕巧地帶著某種程度的喃喃自語,看似淡然,但筆觸能深入內心,卻又是如此地生活化。
《少女不畢業》是由一所即將拆除的學校裡的七位女學生為主角所寫成的短篇集,作者在書本剛開始〈給台灣讀者的話〉裡曾提到,這七個故事是以「內容充實」為目的來寫的,而不是像先前那兩本中譯作品的「重視自己想傳達的意念」,這樣說的話,他的意思應該是以「大眾文學」的想法來創作的,但說真的,這部短篇集,還是「純文學」作品。
「在謝幕曲中大方坦承暗戀老師」、「我的青梅竹馬是如此耀眼」、「在校生致謝詞中公開告白」、「與男友告別之後各奔前程」、「因為偷偷喜歡某個人而不得不出此下策」、「雖然背景不同但那並不重要只要開心安心就好」、「緬懷著已經逝世的人但還是得解開心結」,在相一個場景中,作者將高校畢業前的生活切出七個片段、七種心情,一切再自然不過,唯一算是「限制條件」的大概就只有學要拆掉這件事了。
神奇的是,照理說高中生活離我已經很遠了,但小說讀來還是津津有味,我想朝井遼寫的不只是校園或青春小說,而是庶民生活的某種型態了。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田中芳樹《亞爾斯蘭戰記1~王都烈焰》
也不知隔了多久,再次重讀田中芳樹這部架空歷史名作,現在想起來,這部作品與他的長篇處女作《銀河英雄傳說》一樣都有著年齡層上的迷思,表面上看起少像是青少年讀物,但實際上卻以歷史為元件,囊括了大量人類從古至今的行為準則。
《銀英傳》的時空背景是未來的星際空間,為了讓填滿廣闊的世界觀,作者套用了相當驚人的歷史因子,雖然基礎仍是人類已經建立過的一些骨幹、框架,但虛擬、虛構的部分實在也蠻多的,理論上應該不太好消化,可一旦套上的豐富的角色和種種的戰略、戰術運用,就變成了一部讓人欲罷不能的長篇大作。
《亞爾斯蘭戰記》就稍微親切了些,故事背景係以中世紀為基調的虛構世界,矢志復國的王子、絕世猛將、天才軍師、傾國傾城的絕代美女,所有的基礎設定,都不陌生,現在看起來甚至有些老梗了(但這是錯覺了,畢竟作者開始寫這本書是在1986年)。
但這部作品中還有奴隸制度、有宗教狂熱,還有民眾、軍人的群眾盲從本質,而且雖說是中世紀調性,作者還塞了不少東方色彩進去,風格頗為奇特。
整體的故事深度是不如《銀英傳》,但田中芳樹獨特的透過某些「原理」來檢視某件事的習慣還是看得到,對年輕讀者來說,或許會覺得是一件麻煩的事吧…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小而確實卻不適合刻意追求的幸福
--
星巴克不是常常會有買一送一的活動嗎?印象中我幾乎沒有刻意
去注意這類的訊息,通常都是經過門市發現大排長龍,才意識到
應該又在買一送一了,這時候就算本來想買咖啡,也會直接掉頭
閃人,畢竟時間對我來說還是比較重要。
但偶而還是會出現人潮不多時去消費、卻發現剛好碰到這樣的情
況,這時候就會覺得特別幸運。
記得有一次在上班前的中午帶著500c.c的保溫瓶,到車站地下一
樓的星巴克門市,想外帶剛好可以裝滿的大杯本日咖啡,卻聽到
店員問說:「兩杯大的嗎?」這時候才發現又有活動了。想了一
下,告訴對方我要外帶兩杯中杯本日咖啡,兩杯都裝進保溫瓶之
後,剩下裝不完的咖啡就用最小的外帶杯來裝。
沒想到在刷隨行卡時,竟然只扣掉我65元。
會訝異的原因是我以為應該會扣掉75元才對,這是中杯本日咖啡
的原本售價。雖然自己準備容器可以扣10元,但畢竟還是用掉一
個外帶杯,甚至連防燙杯套也拿了,原本以為應該是沒有這樣的
優惠了,結果店員還是幫我省了一筆小錢。
然後就莫名其妙地覺得挺開心的,雖然只是省下10塊錢而已,但
這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還真得挺不賴。
像這樣的小確幸,每個人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發生,不管是日
子過得苦哈哈的人、還是那種總是無憂無慮地遊山玩水遊戲人間
的人,只要心情有高低起伏,就一定發生過,只是很多時候我們
都略過這種感覺,然後淡淡散去…
不過我覺得小確幸不太適合刻意追求,也不應該當做是生活目標
的一種,因為「小」必須要從「無」或「很小」、「微小」、「
極少」這些衍生而來,才會有正面能量或滿足感,一旦刻意為之
,多半都比「小」還要大了。
或許村上春樹當時也只是隨手寫下「小確幸」的,只是我對他之
後刻意去解釋,就覺得有點多餘了,像是「必須要有些個人規範
」,而個人規範則是「背離完全快樂主義的生存邏輯」,這樣說
,多數人應該會愈聽愈糊塗吧。
其實顧名思義就好。
村上桑「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當然是小
確幸,畢竟他並不是為了想得到那種感覺,才刻意去先跑步再喝
啤酒的,跑步對他來說是生活目標之一,是一種努力要去做的喜
好,喝冰涼啤酒應該對人生沒什麼直接幫助,但當下喝完的舒爽
感卻可以帶來滿足、帶來幸福的感覺。
主動爭取小確實其實也不是壞事啦,但太頻繁地這麼去做,總覺
得生活方向容易偏離就是了。
當然在定義上的誤解就另當別論了,記得某次聽到一位年輕人工
作了幾個月,存了錢去買唉鳳,像這樣努力後達成目標是好事沒
錯,但一聽到對方說到「終於有唉鳳了,真是一種小確幸」,差
點昏倒…
好多廢話… (咦)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