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萩原浩《看得見海的理髮廳》


日本最知名的兩大文學獎中,芥川賞的介定範疇是純文學作品,直木賞是大眾文學,但比起來,我反而覺得覺得直木賞比較難評斷,該如何給獎,比較容易產生爭議,純文學本來就是很抽象的東西,定義一向主觀。

大眾文學的導向在於娛樂性與寫實性兩端,要稱得上「優質」,我還是傾向於寫實面,不見得一定得是你實際上可能碰到或已經經歷過的事,但無論如何,總得讓心心有戚戚焉。

萩原浩的作品我看得少,但這六個短篇,可說是「小說力」十足,每個故事都是抽取當事人記憶中的兩端,或某個片段,甚至是「現在進行式」,來換取某種療癒,這不一定是所謂「原來如此」的領悟,更多的是「重啟」…

像是在第一篇的〈看得見海的理髮廳〉,年輕上班族為何要大老遠到海邊的理髮廳去理頭髮?末尾的〈成年禮〉中,夫妻倆走不出喪女之痛,於是進行了一個「置入」的動作,只是作者所說的故事,其實只在「傳達」,並非「告知」…

〈成年禮〉的篇幅最短,故事最簡單,卻最深刻,這甚至已經不是「重啟」,而是試圖延續生命所存在過的軌跡。


.

心魔難解的中國棒球情結


記得北京奧運輸給中國的那一天,結束工作後,走出五顆松棒球場,遇到有過幾面之緣的日本共同社記者,他對著我攤攤手,苦笑...

聊了一下,據他的說法,就算是最好的台灣隊跟最好的日本隊打10場,也許還可以贏3、4場,但是台灣跟中國打,搞不好打100場都只會輸1、2場,偏偏...
圖像裡可能有Garyne Hsieh
我是覺得他形容得有點誇張,但實力的落差還是很明顯的。中國棒球隊之於台灣,雖然不像香港、印尼、菲律賓這種是不可能輸的,可等級的差距擺在那邊,誰都看得出來。

可是,今天這支亞運中國隊,比起08、09的中國隊,實力還有一段差距啊~~~

10年過去了,中國棒球沒進步嗎?中國棒球發展有沒有進步我不知道,但中國棒球隊的實力絕對沒有進步,08的中國隊不只贏了台灣,還跟韓國打到延長賽才以0:1輸掉,而且只輸荷蘭2分,今年的亞運中國隊覺對比不上。

當年的中國隊是長期計劃,同一批菁英一起訓練,跑遍各國,雖然地主優勢,或者他們沒有輸不起的壓力而可以放手一搏,都是實力加成的原因,的那支球隊的底仍是歷年來打的最扎實的一隊。

但各國棒球人都知道,10年前那支中國隊,不只比不上台日韓美古荷,連沒去的的墨西哥、澳洲、義大利,實力都還是比他們優...

即時收工後,我到秀泰看了17:30的《私刑教育2》,結束後,亞運台中戰剛好開打,沒有刻意趕回家,直接在車站周邊用iPad收看,近3個小時,有邊吃飯邊看,有坐在麗寶百貨靠車站空橋邊空間的長椅上看,有在星巴克裡頭看...

雖然大家都看到游擊手超殺,但這一隊,沒有好的戰術執行能力,部分選手觀念有問題,幾位熟面孔還是穩穩的但實力就只到那裡而已...

一支國家隊要擠進世界強隊,需要的是本身國內有一定的競爭力,有強度在一定程度以上的環境。如果你發現幾位天生好手,就算給他們足夠的訓練,但要是在程度不夠的環境下比賽,不只不會進步,還會慢慢退化。

中國要發展棒球,需要數十年計劃,這是整體大環境的問題,就算是在中國十幾億人口中精挑細選100位8-10歲條件好的小朋友,丟到美國或日本培養,也要10-15年才能收割成果...

中國隊找了美籍教練團,去美國獨立聯盟打季賽,但畢竟是短期操作,規模也大不如10年前,效果還是有限。

先發投手甘泉,球速似乎是還可以,但變化球幾乎丟不進去(大概只有幾顆滑球還不差),就算是速球的控制能力也只是還好而已,正常水準的林樺慶,速球的控制能力都比他好,更何況林樺慶還有變化球的操控能力。

這位甘泉,壓制能力也比不上10年前的王楠、呂建剛,如果在中職先發,也許2、3局就掰了...

那麼這一場為何無法把他打下去?如果按結果論來推,假設中國隊游擊手的守備沒有「爆氣」,中華隊在甘泉的投球任內,也許可以拿下3-4分,但即使這樣,分數也不算多。

今年亞運中華隊的打線實力,當然比不上10年前那隊,但也不至於只拿1分...


這個問題,中華隊在國際大賽中永遠存在,同樣的問題,日本隊永遠不會有,日本隊在國際賽中,大多只會因實力而輸球,甚至還會打敗比自己實力好的球隊。

韓國隊偶而會這樣,但他們「烙賽」或是所謂的「陰溝裡翻船」,多半是因為態度,比如說過於高調這種...

只有中華隊會這樣...

.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Murmur/《私刑教育2》


先前聽到有續集時很開心,畢竟這種冷硬派的主題並非主流,丹叔(不要臉?)的商業電影中,這個系列算是我相當喜愛的。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文字背景在波士頓倒是比較新鮮的,總覺得這樣的故事比較像會發生在紐約,豆城的犯罪電影也不少,但似乎都不是這一類型的…
整體來說,水準應該略遜於前作,上一集就是很明快的打鬥、私刑,單純的主軸,節奏明快,在氣氛上,就是在說明主角何以踏上都會孤狼之路。
而續集就多了許多眉眉角角,既然前作就已經說明了主角是什麼樣的人,這次就點到為止就好,劇情部分,多了陰謀與設計並非壞事,只是格鬥部分比重降低許多。
相信會有不少人反而偏好續集的形態,只是我覺得有點半調子,至少壞人是誰,應該是蠻好猜的。
但無論如何,這還是一部出色的娛樂片,風格還是有掌握到,鏡頭很有冷冽的樣貌,跟一般你我看到的這類型題材的電影,還是不太一樣。

.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美國人眼中的《瘋狂亞洲富豪》

我沒看過《菜鳥新移民》,所以沒看過吳恬敏演的戲,跟許多人一樣,只知道她去年被《Times》選為百大先驅者,能在美國影藝圈掀起亞裔熱潮確實不容易,更何況她還是台裔第二代。


所以也查了她的一些經歷、資料,剛把電影消化完,發現整部片最出色的就是她了,即使老江湖楊紫瓊也比不上,但這跟能力沒有直接關係,楊紫瓊能發揮的有限…
也許就跟個人經歷、角色適性有關。吳恬敏的祖父母在台灣鄉下種筍,沒讀過書,父母親都是在美國努力後才成功的高級知識分子,電影中的角色與她的家庭成長背景有某種程度的重疊,更何況她還在種種歧視與不平待遇仍普遍存在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這樣的角色對她來說應該不是太困難。
但我不是說她的表現有好到可以拿影后那種,跟許多劇情片或藝術片比起來,這角色的深度與難度沒那麼高,但她在這波「政治正確」的新亞裔勢力崛起中,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而這部電影就是個「續集」。
影評好到驚人,IMDB達到7.6,爛蕃茄滿意度更高達93%,在數據上,已經是歐洲三大影展和奧斯卡得獎作品的水準,但光看預告片會以為是八點檔劇情的題材,真有那麼不可思議的好嗎?
確實是一部好電影,好消化,老梗的題材卻拍得不落俗套,主題的探討泛用在所有劇情中。但說真的,沒有好到那麼誇張,Metacritic上的74分比較貼切些,影評爆炸可能跟「政治正確有關」。
其實美國的亞裔情結問題,跟一般所知的種族歧視不太一樣,這種事我不敢班門弄斧所以就不多說了,但你我都聽過一些這方面覺得不太妥當的事,像是台灣旅美棒球選手經常被中南美選手霸凌,還有我自己去美國出差時也碰過…
亞裔即使在美國勢力龐大,但不平等待遇百年來依然存在,這個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但是當這問題被端上主流媒體,或者被社群普遍討論時,許多愛面子的「純」美國人就不得不跟對待種族歧視或性平權那般,希望自己是「正確」的,至少要被別人認為是正確的。
所以有這樣的一部全亞裔演員電影,連導演朱浩偉都是(老爸台灣人,老媽中國人),片頭一開始就是老外在歧視,整部片甚至還是亞洲有錢人在歧視「美國人」…
於是美國人迫切想被人知道自己沒有歧視亞裔的想法,得到了出口,或者宣傳管道,不高調才怪。
美國人會覺得:美國人自以為了不起,但在別的地方,人家說不定是看不起你的。
這部電影,讓他們有深切檢討的機會,或者說,是可以讓人知道他們也不喜歡這種事。
很無聊的想法嗎?很現實啊…
最後吳恬敏與楊紫瓊的麻將對決,起初覺得稍微矯情些,但後來想想,情結要逆轉,這還是個不錯的填空題選擇。
只要是亞洲人,就算你不會打麻將,也會知道女主角放棄自摸,讓男友母親胡牌,
「老娘不是沒有能力全盤通吃,但我愛妳的兒子,不想讓他失去母親,所以我放棄,我只是想讓妳知道,妳兒子會一輩子恨妳。」
只是很好奇老美有辦法看懂這段嗎?
.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Murmur/《飛上天空的輪胎》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大家站著和文字如果你期待看到《半澤直樹》、《陸王》、《下町火箭》或《羅斯福遊戲》,可能要失望了,雖然這些都是同一模式與套路的題材,但電影與連續劇畢竟不同。
雖然池井戶潤的小說沒碰過,但他的作品改編的日劇幾乎每一部的看過,以劇的屬性來可,大致上可以用「爽片」來形容,只是並非都是這類小蝦米對大鯨魚的題材,還是有像是《民王》或《歡迎來我家》這種…
而他的作品改編成的第一部電影,還是選了主流套路,但說實在的,我覺得這些並不是很適合拍成電影,就算拍了,也很容易變成2小時的電視劇特別篇。
還好沒有失望,導演應該很認真地在緩和滿溢的情緒,盡量代入角色互動,所以不太看得到日劇裡的義正嚴詞,也沒有慣有與銀行對決的重口味戲碼,盡可能地訴諸溫情。
只是兩小時的份量,角色如此豐富,細節那麼多,整體來說,電視劇的屬性依然強烈,但已經比原先想像得好多了。
但或許,想要重口味的,反而會不太滿意吧…
.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Murmur/《每天回家老婆都在裝死》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片名、預告片,還有電影剛開頭的時候,感覺像是搞笑片或喜劇片,但主題其實有點嚴肅,而且還是我不熟悉的領域…
因為說的是夫妻相處之道。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還好整部片沒有給人說教的感覺,雖然片名所提到的這件事,有人覺得譁眾取寵,有人覺得日本人真的無極限,但只要你看了,大概不會想到「誇張」或「太扯了」這些形容詞。
導演,還有原作者,並不是在傳達一件事或某些想法,而是用一個比較極端、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來讓你去想、去體會。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室內而這些都不會太深奧,大多是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甚至提到一些看來也許是枝微末節、理所當然的事卻是意外傷人的…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所以也不只是在說夫妻相處之道,也在說人與人相處之道,這樣說看起來似乎過於矯情或說教,但其實不然,應該只是在說這類道理的末梢神經,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
說的雖然是我沒有經驗的事,但還是有不少收穫,受教了~~欸…就說不是說教了XD

.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伊坂幸太郎《螳螂》


本來以為會再看到《蚱蜢》或《瓢蟲》,雖然這兩個故事調性不太一樣,但說到底都是講同樣的主題─「殺人的合理性」。

但在《螳螂》中,要探討的稍微轉了個方向,但我不確定話題算不算「昇級」就是了,「殺太多人會不會有報應?」

一個殺手想要收山,因為他有健全的家庭要顧,但,「我殺了那麼多人,我有資格過幸福的生活嗎?」

為何要說明這個問題(and答案?),作者寫了一個殺手的日常生活,不只是怎麼殺人或接受任務的種種,還有殺手的家居生活,長大成人後幾乎都以殺人為業的男人,為何會厭倦殺手日子、想要退隱江湖?這樣的題材比比皆是,但伊坂就是可以搞成那麼一般、那麼日常。

比起前兩部,《螳螂》的懸疑味稍微重一些,前兩部比較像是冒險小說,但讀到最後,我一直把這本書當做是長篇小說,但其實是短篇小說,套句書中主角兜所說的:「這根本是詐欺嘛。」

不過,殺手居然是PTT(怕老婆)黨的一員,所以故事讀來比前兩部輕鬆有趣得多,但這種作法對於作者來說,應該也不讓人意外就是了。

.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Murmur/《娼年》


想看這部片的,要有心理準備喔~因為非常非常的A。說的直白點,你要形容為「高級A片」、「高水準A片」、「優質A片」都可以。一般的A片沒有包袱,要拍得多天馬行空、多不合理、多爛都行,但這部片必須拍得合理、寫實,還要畫面唯美…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特寫三浦大輔(不必懷疑,跟退休的番長同名同姓)類似題材的作品,之前已有池松壯亮與門脇麥主演的《愛的放題》,但他還是拍過朝井遼原作改編、講述社會新鮮人求職種種的《何者》,但說真的,實在無法完全消化(就是沒辦法全看懂啦…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夜晚和文字但《娼年》又比《愛的放題》高調得太多了。大量的性愛畫面,基本上除了第三點沒露之外,啥都有了,口交、男男畫面已經不算什麼了,潮吹、找男人來跟老婆做愛、尿尿給你看就會高潮…
這樣你還想看嗎?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特寫桃李實在非常賣力,舞台劇版本時,就已經跟三浦導演合作愉快,但拍電影肯定累得多了,大量的「體力活」都要自己來,導演一切要求寫實,但又不能真的做,鐵定更折騰。
但對喜愛桃李的女性同胞來說,這部片真的「殺很大」,電影第一幕就是他露屁屁在做運動…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石田衣良早期作品中,《娼年》(2003,尖端出版社)是我少數沒看過的,所以也沒辦法判斷導演是否處理得到位。但他的題材多半以社會底層為主,或是在探討現在或曾經製造大量社會成本的社會議題,所以他的作品拍成這種類型,我還真的有點意外。
如此爆量的性愛畫面與劇情,過去比較常在B級電影中出現,但這部片卻是主流電影,桃李就不用說了,寶塚知名男角真飛聖演出要角御堂靜香,連75歲的資深演員江波杏子都軋一角,演出男主角的一位客戶。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室內演的想法不難理解,同樣在說社會陰暗面(如果這說法太負面,用「社會角落」也行)的事,大致上應該是說了不少一般人、或者說習慣了走在陽光底下的人們所不知道的事,企圖心明顯…
但最後我想說的是,性愛畫面與劇情的比重還是高了些,會讓觀眾比較難聚焦在導演所要表達的。
.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我卻卡在機器裡一直倒帶~再見,Ellen


其實今天一整天都在ㄍㄧㄥ著,等到晚上十點多,結束工作,上了公務車,滑手機看蘋果日報app,眼淚真的就止不住了...

以前常覺得,為什麼那麼多人不知道妳?為什麼妳的音樂並不是那麼多人聽過?

但如此這般內心深處喃喃自語般的抱怨,在今天完全被打臉...
竟然用這種方式,去瘋狂攻佔媒體版面...盧凱彤,妳會不會太狡猾了...

妳不知道跟妳關係雖然沒有waa那麼親密但也還不錯還曾經合作過《糖果粉碎者》的拉拉在今天宣布婚訊嗎?

以後每次想起這一天,妳要她情何以堪...

--

其實盧凱彤這個人,我並不是像椎名林檎、P.J. Harvey或Fiona Apple這種,當做是偶像來崇拜和欣賞的獨立女性唱作音樂人。

應該怎麼說呢?隨然用「知己」來形容,有點自以為是、不要臉,但說真的,她的生命歷程、生活經驗、說過的話、她的聲音,當然還有她的音樂,總給我些許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是那種Deja vu,也就是既視感...

不能說自己是跟她是屬於同類的人,但她的一切,確實放大了我所有感性的一面,以及內心深處的黑暗面,還有虛弱的部分。

對我來說,她是那種想當做一個可以聊天聊地聊盡地老天荒的對象,這是一種無關偶像崇拜或情感仰慕的心情...

所以我會寄託於她的音樂,來放縱這樣的心情。

但是這樣的心情,在這一天突然斷了線,即使她留下的依然不少...



而她,就像是自己歌詞裡所說的那樣:

外面的世界要我加快
要像那季候鳥 跟著飛
不能掉一拍
#我卻卡在機器裡一直倒帶


.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Bob Dylan。七年後




安可曲果然是差點聽不出來的《Blowing In The Wind》,跟七年前一樣,在現場真的很用力聽歌詞,才聽出來...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跟七年前比起來,Bob Dylan似乎更有活力一些,也許是因為TICC比小巨蛋小,聲音清晰許多,也可能是這裡才只是亞洲巡迴的第二站,才唱完富士音樂祭過來,還非常有精神。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全場幾乎不間斷地唱著,一句話都沒說,安可曲唱完,雙手平舉,向所有聽眾致意,依然很酷,著實誠意十足。

這次來台,他多了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頭銜。但想起兩年前得獎時所造成的爭議,依然覺得可笑,有人說他的歌詞不是文學,有人批評他不去領獎,很跩...

但說真的,他們以為他有沒有拿這個獎,有差嗎?我反而很佩服瑞典皇家學會把獎給他的遠見與決心,這獎對巴布狄倫的生涯或許只是錦上添花,卻會改變人們的價值觀,以及給文學一個更前衛的定義。

一段許多人不知道的插曲,Bob Dylan曾慎重去函瑞典皇家學會,除了表達自己對獲獎感到榮耀,也說明了自己行程早有安排,無法出席領獎。

Bob Dylan的歌詞,無關乎任何文學理論與套路,有些甚至有點雜亂無章,大多也不是什麼優美或豐富的詞藻,但文學本來就是在紀錄生活的態度,人類社會正是需要這樣「打掉重來」的力量。

當然,他不是只有文字,尤其今晚聽到的是回歸到偏民謠風的Bob Dylan。

來到TICC前,我沒有做過任何功課,或許今年的巡演就是走這種調性,但還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可以親眼見到他用這種方式演出。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夜晚、摩天大樓、天空和戶外

這難免想起當年他將民謠導入搖滾要素的年代,從最初的兩面不討好,到後來所有人將他奉為圭臬,一如他以歌詞應得文學最高榮耀所面臨的種種雜音...

只能說,時代一直在改變、進步,但人們的眼界總無法跟上腳步、更加開闊,我自己經常也是如此。

七年間,能夠兩次親眼觀看Bob Dylan的表演,是多麼幸福的事。

特別是他那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口琴聲...

.